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前言

当人类即将进人21世纪的时候,回顾本世纪所走过的里程,有两件大事值得联系起来加以审视:一件是20世纪40年代从美国开始,随即扩大的到西欧、日本,到60年代发展为世界性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以微电子、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其内容还包括合成化学工业、遗传工程、自动控制、激光技术等,由于这些技术创新促进了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20世纪是技术创新的世纪;另一件是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和保护著作权的《伯尔尼公约》应运而生,并于1967年7月14日成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到1997年1月为止,共有16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国。此后,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又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保护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公约,如1952年签订的《世界版权公约》,1970年签订的《专利合作条约》,1973年签订的《商标注册条约》,1990年签订的《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等等,已形成了一个国际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是知识产权制度取得重大发展的一个世纪。

从这两件大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是密不可分:首先,知识产权制度是随着技术创新的发生而诞生,又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次,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引导机制和加速机制又使技术创新获得蓬勃地发展;再次,由技术创新创造的新的智力成果又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予保护,从而促进了知识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胜循环。

一、技术创新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技术创新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推动力。

1.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技术是指在工业、农业或商业领域,关于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的有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必须是可以传播的可以被

用来解决或满足在工业、农业或商业领域人类特殊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要求的。

从这个定义出发,“技术”至少可包含着以下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技术是一种系统知识,这种系统的知识可以完整地解决一个问题;二是技术是一种可以传播的知识,这种知识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在,都可以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三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可用来解决人类一个特殊的目的和需要;四是技术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工业、农业或商业领域,是一新的经济发展观。

从这四个特征出发,技术创新就是要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系统性、有用性和可传播性。用这种知识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大部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它们可以转化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客体。技术创新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潜力转化为技术和经济的优势,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技术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人“新的组合”,运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2.20世纪重大的技术创新

20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技术创新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1901年,马可尼第一次用无线电沟通了英国与加拿大的联系;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成功地演示了机动飞机;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l942年,恩里科·费米演示了第一个受控核反应; 1946年,莫克莱等人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7年,威廉·肖克利等人发明了第一只晶体管;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1961年,苏联第一名宇航员被送人地球轨道;1969年,美国阿波罗宇航员登月成功;1971年,英特尔公司制造出第一个商用计算机微处理器;1990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与罗伯特·卡约促进万维网(WWW)诞生;1996年,英国罗林斯研究所用单个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培育出克隆羊“多莉”。

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3.技术创新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纵观世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历史。英国是世界上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后电力的运用,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劳动,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商业发达的国家。与此相适应,1624年英国颁布了堪称现代专利法鼻祖的《垄断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家;世界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中心是美国和德国,这次技术革命的特征是电气化、它以电力、内燃机的广泛使用,新的炼钢法的问世和化学工业的大发展为标志、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相适应,美国于1790年颁布了《专利法》:这部专利法是世界上最系统、最全面的专利法。美国、德国也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好的国家:世界上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中叶从美国开始,后来发展到西欧和日本,西欧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早的地区,而日本则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为成功的国家。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可传播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就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一于相应的协调和保护。由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应运而生,比较重要的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商标注册条约》等,由于技术创新的推动,使得知识产权制度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已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蓬勃发展

知识产权是人们智力劳动成果所取得的一种财产属性的权利。这种智力劳动所形成的知识产权。一方面表现为产业领域的专利、商标。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称为著作权。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当今国际通行的通过维护人类创造特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最有效的一种法律制度,它的核心是国家根据法律通过授予知识产权所有人一定时期的独占性来鼓励智力创造活动。知识产权制度植根于市场经济,以知识成果的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为主要特征。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内在

的动力机制和一个外部的公平竞争法律环境,对促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1.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它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从输人各种信息开始,经过探索性的复杂的过程,最终生产出智力成果。技术创新要获得成功,不能按常规走路,不能靠强迫命令,只能靠激励、靠引导、靠良好的法律环境来调动广大从事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近200多年的科技、经济发展史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正是这样一种通行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它利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使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技术创新成果享有专用权。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使用该发明,从而使发明者能够通过自己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来回收发明的投人,并进一步获得超额价值。而这种超额价值的获得一是在技术创新市场化之后,二是数额多少与技术创新的市场效应挂钩。这就给天才之火添加了利益之油。同时,知识产权法还规定,同一种发明只授予最早的发明者或最早提出专利申请的人。这种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调动了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

2.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机制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在某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控制权,知识产权正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种资源。为了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必须制定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它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建立了公平竞争的规则。如各国的专利法都对专利的申请,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专利的实施与许可等都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犹如体育比赛的规则,对所有参加竞赛的人都是公平的,也是必须遵守的,这就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依法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实施保护。对于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

为,各国政府都通过行政的或司法的方式予以惩处。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最基本的法律保护机制。

3.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各国的专利法都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将其发明内容用充分完整的说明书公开,并在法定期限予以公布。这些最新的技术情报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据权威部门统计,世界上每年发明的成果90-95%都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专利文献是人类技术创新的历史记载,也是人类智力成果的宝库。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发明创造(专利、商标)估计已超过四、五千万件之多。这样,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专利检索,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动向,从而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抬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据有关资料统计,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创新时间90%,降低成本75%,减少风险60%的效果。由此不难看出,知识产权制度确实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4.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产业化的加速器

由于专利技术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知识产权制度从法律上保证了发明专利权人有长达20年的保护期限,在此时间内排除非法竞争,这就使得专利技术的实施比实施其它技术更为有利,专利发明人可以自己开办公司,或者带着自己的专利走向工矿企业,有偿转让他人实施自己的专利技术,这样逐渐形成了一批以专利技术为支柱的新兴产业。例如,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其中有中科院的联想集团、北大的方正集团、清华的紫光集团等,它们都有一批专利技术作后盾,并通过专利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知识产权制度大大推动了技术创新产业化的进程。电气化、自动化技术造就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式,先进制造技术使全球制造业在工业革命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飞跃,信息技术的革命创造了当今世界最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医药和农业开辟了新的产

业前景,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为能源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践证明,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技术创新产业化的加速器。

三、技术创新的挑战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适应于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不断的发展又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1.20世纪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技术创新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20世纪由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智力成果层出不穷,对知识产权制度影响比较大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计算机技术,其中机器被称作“硬件”,操作该机器的说明、指令和系统被称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能够处理和存储各种数据,已成为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和工商企业必不可少的工具;第二类是微电子技术,包括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可以组合成多种多样的仪器、仪表而造福于人类;第三类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动植物新品种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可以改变决定活体生物遗传特征的物质,生物技术能够在医药、食品、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类是信息技术,包括国际互联网、网络域名、卫星传输、数字化技术等,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和竞争要素,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已成为人类求发展的重要课题。

2.技术创新对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

在20世纪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众多的智力成果中,大部分是可以用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来加以规范和保护的,但具体保护的形式,各国又有所不同。例如,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美国、德国、法国在国内法中明确地规定属于版权法保护的对象。也有的国家用专利法或商业秘密加以保护。而我国则制定了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来保护计算机程序,并归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

20世纪也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创新所创造的智力成果难以用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加以规范和保护,面对技术创新的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各国正在探索和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对这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实施有效的保护。例如,1996年12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日内瓦外交会议上形成了两个新条约,一个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另一个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

片条约》,这两个条约分别赋予了作者、表演者和唱片录制者控制包括因特网在内的交互性网络传输的权利。又如,美国和日本的法律为集成电路设计提供了特殊的保护。西欧各国也正在进行提供这种特殊的法律保护做准备工作。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应对技术创新的挑战。

3.知识产权制度是常维新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技术创新是永无止尽的。针对着技术创新的挑战,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保护智力创造成果的制度本身是不可能没有创造性的。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所走过的三百多年历史就是不断地创造、更新、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就是技术创新不断地推进立法的进程和司法的保护,技术创新始终是知识产权制度发展不竭的动力。面对着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计算机软件、半导体芯片、数字化技术、国际互联网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挑战,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所有者、消费者和管理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建议和设想,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某些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视,甚至进行新的立法,提出新的保护措施,就在各种权利的归属及利益的冲突和重新分配中,知识产权制度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并走向更加公平、合理和完善。

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必将是常维新的,向着现代化、国际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产权两面性分析

知识产权的利弊两面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全球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基础。一方面,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意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另一方面,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又十分的不利。那么,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本文从知识产权的利弊两方面去深入分析相关的问题。 严厉的知识产权制度确保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转换为经济利益,并固化其在全球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囿于自身知识积累和研发能力较为落后,往往诉诸于相对宽松、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充分利用知识与技术的国际扩散、转移来推进其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那么,知识产权制度是否促进一国技术创新?相关作用机制在不同国家间是否存在差异?更深入地看,各国发展阶段的异质性与制度选择间存在怎样的内生关联?是否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全球创意产业迅猛发展,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我国来看,创意产业也已成为各城市重点推动的产业之一,各市纷纷兴建创意产业园区,集聚了大量的创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不断增强。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的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他认为,知识产权法的每一类别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创意产业产品相对于传统产业产品更容易被复制,而且其复制成本与创作成本相比接近于零,这为侵权行为留下了巨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创意产业将寸步难行。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基础,不能产生知识产权的创意产业,不是真正的创意产业;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意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创意产业产品的载体一般是数字信息产品,相对于传统产业的产品,前者更容易复制,其复制成本与创作成本相比接近于零,为侵权行为留下巨大的获利空间。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创意产业将寸步难行。创意产业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变我国在国际价值体系分工中的低端环节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已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自主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知识产权形态,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须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活动,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对创新产权的收益上。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觉得在发展中国家,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在特定产权制度背景下,根据利润最大化决策开展技术研发行为的结果,因此产权制度既涉及研发资源的配置,又影响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但不利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国际贸易是国际技术转移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更重要的是,本土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可能间接诱发“二次创新”。这种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帮助欠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技术进步的“艰难一跃”。外商直接投资变量并未如“理想”中的促进一国技术创新,相反,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越高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越弱。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具有的先进生产技术往往由母公司内部化技术转移直接实现,反而替代了本土研发,外资占比高的国家可能因具有严重的技术依赖性而缺乏自主创新激励。另外,外资进入后的“市场偷窃”效应可能妨碍内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距离的努力。在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发现了显著的门槛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发达国家中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段伟琳 (大学系统工程研究中心,,650091) 摘要本文引入技术创新产权专利制度和技术商品价值衡量体系,通过 E.Mansfield技术扩散模型,试图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效益进行初步分析, 并提出专利转让或许可的条件。 关键词创新产权,技术商品,扩散效益 1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根据熊彼特的“发明——创新——扩散”的创新过程模型理论,创新始于发明创造,而创新的示作用,必然引起在全社会围大面积的技术扩散,而技术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更善于用数量模型来阐释对技术扩散概念的理解,他认为技术扩散是一种“学习”活动,对于一项技术创新是否应当在本企业得到应用,要视成本与利润的期望而定。美国经济学家J.C.梅特卡夫则认为技术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既包括企业对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的选择——其结果总是使企业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是顾客对企业的选择过程——其结果总是那些优先采用创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品质高、价格低的产品,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 技术扩散过程产生的创新外部性问题,即“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应就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1992)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容。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他们分别从“公共产品”、“集体行动”、“外部侵害”、“搭便车”、“囚徒困境”等理论入手,得到的结论则都认为,对外部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是将外部性在化。通过某种方式将外部收益或成本含于某种经济关系中,在这种经济关系中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是一致的。通过确定投资与收益相一致的经济关系,改进投资者的收益状况,从而增强经济活动的投资动机。 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已不仅仅是有形商品的销售利润,而主要是无形知识产品所创造的价值。特别是随着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制度的日趋成熟,科技

专利-如何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

外观设计专利是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那么我国准立法对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是如何确定? 1、审理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件,应当首先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专利产品的外观设计为准,外观设计的简要说明及其设计要点、专利权人在无效程序及其诉讼程序中的意见陈述、应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专利申请程序中提交的样品或者模型等,可以用于解释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 2、外观设计专利公告授权文本中没有设计要点的,专利权人可以提交书面材料,说明外观设计的独创部位及其设计内容。 3、当事人提交的用以证明专利产品外观设计发展变化的相关证据,可以在确定保护范围时予以考虑。 4、在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应当区分使用状态参考图与变化状态产品的使用状态视图。 使用状态参考图是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对在简要说明中未写明外观设计产品使用方法、用途或功能的新开发的产品,或者在一些使用方法、用途或功能不明确的产

品无法进行分类时,为了便于对该产品正确分类而要求专利申请人提供的视图。使用状态参考图不能用于确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但是可以作为确定产品类别的因素。 变化状态产品的使用状态视图,应当作为确定产品外观设计保护范围的依据。 5、外观设计专利权请求保护色彩的,应当将请求保护的色彩作为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要素之一,即在侵权判定中,应当将其所包含的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组合与被诉侵权产品相应的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组合进行综合对比。 6、外观设计专利权请求保护色彩的,专利权人应当提交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出具或认可的相关证据,用以确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必要时,应当与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专利审查档案中的色彩进行核对。 7、对整体视觉效果不产生影响的产品的大小、材料、内部结构,应当排除在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外。 8、相似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由各个独立的外观设计分别确定。基本设计与其它相似设计均可以作为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 相似外观设计,是指对同一产品的多项相似外观设计提出一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在多项相似外观设计中,应当指定一项作为基本设计。相似基本设计

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蔓延,高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导向,除此之外,还应该拥有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展望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創新扮演具有强烈推动作用的“剑”的角色,知识产权管理扮演的是保障安全的“盾牌”,两者必须同时发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文将以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论述为出发点,对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措施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解读。 新时代背景下,知识与资本得到了有机融合,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休戚相关的,企业不断通过创新获取经济收益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拥有一个产品或者项目的知识产权,换个角度考虑,这个产品或者项目的知识产权也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到保障作用。但是,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作用是双面的,它能够在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抢占到市场资源时提供助推力,也能因为企业负责人对知识产权管理不当而导致企业经济亏损,最后走向破产的道路。 一、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论述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知识产权的权力作用范围可划分为专利管理、商业标签管理、版本使用权管理等方面: 1.专利管理是为了在产品或项目开发、制造、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过程中,通过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提升该企业的优势,占据市场最优资源,增加社会经济收益。专利管理的重点在于专利的检查与分析、专利的申请与回报、专利的许可与落实、专利的法律原则,一个企业在开发项目或者产品时应该首先对市场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采用先进技术对所要研发方向的产权资料以及数据进行检查,以免出现侵犯产权的情况。 2.企业商业标签的管理是为了通过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维护企业注册商标的使用权力,使用合法手段解决商标侵占问题,加强应对商标风险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出商标的辅助作用,提升企业的可信力度。商标管理的侧重点在于商标的前期构造、注册以及后期的使用,企业应该充分结合自己内部文化特色以及未来商标的使用情况,全面检查同类发展历史比较早的企业商标数据,避免出现与他人商标相像的情况。 3.企业的版本使用权是为了进一步维护企业的隐形资产,更好的保护企业所开发的项目或产品。版本使用权管理侧重于对企业拥有版本使用权的产品或项目的开发、使用和保护,对于非法使用的个人或者集体进行问责,企业必须首先要对自己研发的作品在相关部门进行产权登记,明确作品的所属权,其次,除了经过企业管理阶层签字认证的权力转让和使用许可证明之外的其它使用以及模仿,都应该利用法律手段索取赔偿。

技术保护方式选择:创新技术申请专利前的技术布局思路总结(DOC)

技术保护方式选择:创新技术申请专利前的技术布局思路总结 创新技术的保护方式是在进行技术布局即专利布局时首要考虑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内容采取不同的技术保护方式,以获取最大化的技术控制能力和竞争能力。其通常表现为专利申请前的决策过程。专利申请前的决策是指企业在申请专利之前,根据企业技术研发方向、市场战略定位、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形式、申请专利的客体类型、申请专利的时机、地域以及数量的分布等方面进行的决策。专利申请前的决策对于企业专利管理而言非常关键,亦是专利布局策略的起点。一方面,企业选择最佳的保护途径充分利用创新成果为企业参与竞争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要确保其自身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并得到预期的回报。 通过专利申请前的决策和准备,企业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目的: ◇确保属于商业秘密范畴的技术方案不被公开,保持企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优化保护方式构成,灵活运用防御性公开、避免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专利申请前提前进行专利检索分析,及时发现和排查专利风险,为潜在的纠纷做好准备;◇申请专利时多维度挖掘,形成专利组合,促进企业在市场中形成有利竞争地位; ◇对费用提前做好预算,确保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实现收益最大化。

下面就技术保护策略及专利申请策略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一)专利申请前决策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专利申请前决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资源对创新成果讲行最有效的保护,其宗旨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获得利润。对于不同的创新成果,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 首先,考虑创新成果的最佳保护形式,确定是否申请专利。其次,在确定专利保护的方式后,从企业的布局和需求出发,对具体的申请类型、申请时机、地域以及相应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设计和部署,以实现对创新成果的最大保护,建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1.创新成果的保护形式 在针对技术方案提出专利申请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否应该提出专利申请。虽然专利权的保护对专利权人非常有利,但一项发明创造是否采用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需要综合考量专利制度本身的特征和技术方案本身的特点,否则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 (1)不同的保护形式及特点。 企业的创新成果通过技术来展现,对技术的直接保护方式一般包括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而防御性公开是利用专利制度的特点,以主动提前公开技术信息的方式避免他人对该技术进行专利申请以获得独占权。

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doc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生存,要获得更大的利润,取决于其在市场上占有多大的优势。为争取占有更多有市场份额,合法垄断市场的有利武器--专利,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如今的市场,己逐渐成为买方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方对商品的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刺激了商品外观设计的发展。为了独占市场,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逐年增加,这方面的纠纷也日见增多,且越发达地区这方面的竞争越激烈。因此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不同于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的确认有相对独立的原则,《专利法》第59条第2款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产品的外观设计为准,简要说明可以用于解释图片或者照片所表示的该产品的外观设计。" 1、该规定表明: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对象是产品,外观设计必须与产品结合为一体。单纯是一种创新图案、画稿,没有使用于某一载体之上便不能得到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 2、外观设计专利权请求保护色彩的,权利人应当出具有中国专利局认可的相关证据,用以确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必要时,法院应当与中国专利局档案中的色彩内容进行核对。 3、外观设计专利权请求保护色彩的,应当将请求保护的色彩作为限定该外观设

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要素之一,即在侵权判定中,应当将其所包含的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组合与被控侵权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组合进行逐一对比。

4、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不得延及该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已有的公知设计内容。 5、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排除仅起功能、效果作用,而消费者在正常使用中看不见或者不对产品产生美感作用的设计内容。 不能列入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物品有: 1) 建筑物、桥梁等不能在工厂组装的产品,如住宅、博物馆等;但建筑构件,如门、窗及小型活动房等建筑可以在工厂形成批量生产的不在此限。 2)无固定形状的物体如气体、液体或流动的物质以及粉末状、颗粒状的集合体。 3)产品的不能单独出售和使用的部分如刀把、水杯的把手等。 4)不能用于视觉或者用肉眼难以判断的物品。 5)不是一片本身的形状要求的保护设计。

基于专利战略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张韵君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广东高校专利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3WYXM014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S2011040004369);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研究”(2011B070400002) 作者简介:张韵君(1965—),男(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博士,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竞争战略、技术创 新。 基于专利战略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张韵君 (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830) 摘 要:基于专利战略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具备创新技术的新颖性、创新技术的创造性、创新技术的实用性三个基 本特征。技术创新具有特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技术创新发生过程的普遍规律。将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利分析、专利创造和专利实施为纽带联结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技术预测、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的主要环节,形成一种在时间上继起和在空间上并存的关系,构建一个专利战略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PS -TI 模型),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指导框架。 关键词: 专利战略;技术创新;专利分析;技术战略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5-0084-06 一、引言 企业竞争的焦点逐渐由产品和价格的竞争转移 到技术与专利的竞争。发达国家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专利战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并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转让与许可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份额,谋取巨大的垄断利润。美国高通(Qual-comm )公司就凭借在CDMA 领域的强大技术优势,依靠所拥有的国际标准以及标准背后的1400多项专利,主宰着整个无线技术的市场格局,源源不断地从竞争对手那里赢得高额的专利收益。 20世纪70年代,迫于欧洲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的压力,美国在1979年首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并在企业界广泛组织实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随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在专利战略的指导下,专利创造与运用获得长足进步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得到普遍提升。从此,关于专利战略问题的研究获得广泛关注。 “专利战略”和“技术创新”都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在专利战略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建立起充分且富有逻辑的联系,进而在专利战略的范畴内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更没有形成专利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合理的支撑,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领域。本文试图在专利战略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具备的创新技术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通过专利情报战略、专利创造战略、专利实施战略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预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建立起在时间上继起和空间上并存的一种内在联系,构建一个专利战略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Patent Strate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S -TI 模型),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指导框架,引导企业通过专利战略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最终达到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壮大自己和战胜竞争对手的目的。 二、专利战略的内涵 “战略”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 DOI:10.16011/https://www.doczj.com/doc/bc15985959.html,ki.jjwt.2015.05.017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是乃至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两者在知识的呼唤下进一步起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法律界和共同的呼声。本文着重论述两者的,最后谈如何增加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实力。 1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 的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创造的活动,这种创造的过程和成果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比如,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创新中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等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如果创新的成果投入市场时辅以商标战略,就涉及到商标的保护了……因此,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方面,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保护。此外,知识产仅制度与的技术创新还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以下将详细论述。 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完善和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几乎是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的威尼斯,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互相呼应的一种客观反映。 保护领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延伸 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专利法开始。到1623年,英国为了发展新工业,颁布了《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制度的“鼻祖”),1803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带有商标法性质的《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1857年法国又制定了关于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从专利、著作权到商标,逐步拓展,其基本法律体系也逐步形成。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以高新技术为例,组成高新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生物工程与新材料技术之间是相互、相互渗透的,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边缘科学。在法律上与之最密切的知识产权中各个专门法也不应再孤立地加以对待或人为地划分种种界限,例如计算机软件需要著作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乃至商标法的

《新时代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与严格保护》-部分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5题 1.专利质量主要是指专利的法律质量、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其中(法律质量)是决定性 2.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这体现了专利具有(经济价值)。 3.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共同构成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其中,(专利数量)是构成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基础。 4.专利具有时间性,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10年),过了保护期,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5.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道,全球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5题。 1.根据本课程,专利的权利特点是指专利具有(ABCD) (A)独占性(B)地性(C)时间性(D)可转让性 2.对一个概念下定义至少要遵循(ABCD)个准则。 (A)简练(B)完备(C)准确(D)易懂 3.企业到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申请专利的时候,审查员会依法审查,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审查(BCD)。 (B)新颖性(C)创造性(D)实用性 4.本课程提到,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ABCD) (A)制度价值(B)经济价值(C)文化价值(D)市场价值 5.高价值专利的"高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价值高低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下列各项中,属于因事而异的是(ACD)。 (A)专利主体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充分发挥专利的制度价值功能 (C)专利主体想和竞争对手开展市场竟争,更多关注专利的市场价值 (D)专利主体想建设企业文化,更多关注专利的文化价值 (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0题。 (是)1.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制度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2.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 (是)3.本课程提到,高价值专利是指有用性强的专利。对于国家来讲,高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否)4.很多企业往往只认识到知识产权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同时知道知识产权还有制度价值和文化价值,知识产权的制度价值是最重要的。 (是)5.高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否)6.本课程提到,专利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随着使用会产生损耗,因而会在使用中不断贬值。 (否)7.高价值专利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专利不是企业的核心克争力,科技成果并不是,因为法律赋予专利“独占性”。 (是)8.专利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并不是,因为法律赋予专利“独占性”。(否)9.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标准,凡是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和—定是高价值专利,同时高价值专利也一定是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 (是)10.高价值专利是指有用性强的专利。

专利保护范围的规则是什么

专利保护范围的规则是什么 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其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保护范围的确定又是授权、确权、侵权、用权各个阶段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59条第1条款规定,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其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保护保护,怎么保护也有个范围,而这个范围恰恰是最难的掌控的,保护范围又从何而来。保护范围的确定又是授权、确权、侵权、用权各个阶段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面对这样基本的问题,却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发明人,代理人,审查员,法官甚至社会公众在面对这样的问题,对保护范围的确定可能都不一致。按理说,保护范围应当确定,其边界应当清楚。不同的人或者基于统一假设的人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应当如此。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技术方案的载体似乎天生有种不确定的基因。

追溯过去,专利保护范围一开始并非由权利要求书决定,保护范围的确定经历了由说明书为中心到以权利要求书为中心的嬗变。自1474年威尼斯颁布了世界上第一步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以来,保护范围的确定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最开始的权利要求只是说明书的文末简短地进行说明,其起到的只是参考作用,锦上添花而已,此时仍然以说明书的实质内容来确定保护范围。到逐渐过渡到以权利要求来确定保护范围,到最后强调以权利要求来决定发明创造的可专利性和是否侵权的唯一判定依据。 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保护范围的确定经历了从说明书的实质贡献主义到权利要求书的文本形式主义。 我国专利法关于保护范围的确定采用的即是文本形式主义。其59条第1款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其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该条款中的解释一词,即意味着专利权已经确定并且有效,要解释的是其保护范围的大小。这显然不同的解释主体又会出现不同的解释范围,例如等同特征的解释就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该条款更多面对的是已经形成的权利要求,然后解释的主体都是作为一个解读者进行解读。 而权利要求最初的生成是由撰写者决定,撰写的人有可能是代理人,工程师或发明人本人,该撰写的主体都是作为一个言说者进行言说。

科技成果及专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 科技成果及专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科技成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和专利制度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生着碰撞,引起深刻变化。 一、科技成果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1、科技成果的定义 成果是人们劳动和工作的收获,它包括社会科学成果和自然科学成果。自然科学成果又称科技成果,它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对 自然界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探索、认识、生产、总结过程中所取得 的收获。它涉及工农业生产,物质的微观与宏观结构,航空航天,交 】 通运输,通信,化工,生物医学工程,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综合 利用,日常生活等领域。 2、科技成果的基本特征 A、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不能作为新的科技成果。 B、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C、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D、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二、科技成果的鉴定 》 1、科技成果的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由科技主管部门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做出相应鉴定结论的科技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鉴定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对科技工作实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科技成果鉴定对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提高,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科技成果鉴定的作用 (1)辨别科技成果的真伪,为市场提供可信的鉴定意见; (2)审查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3)对科技人员科研工作业绩的肯定与激励; (4)为科技奖励、享受有关政策、科研计划立项等需要服务,提供必备的依据; (5)评价科研院所的科研和开发实力依据; (6)标志着一个科研项目周期的完结,并为其完结提供鉴定评价结论。 3、科技成果鉴定的意义 (1)保证科技成果的质量,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促进科研工作的深化和提高; (3)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有利于交流科技信息,避免重复研究;

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1.审理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件,应当首先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专利产品的外观设计为准,外观设计的简要说明及其设计要点、专利权人在无效程序及其诉讼程序中的意见陈述、应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专利申请程序中提交的样品或者模型等,可以用于解释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 2.外观设计专利公告授权文本中没有设计要点的,专利权人可以提交书面材料,说明外观设计的独创部位及其设计内容。 3.当事人提交的用以证明专利产品外观设计发展变化的相关证据,可以在确定保护范围时予以考虑。 4.在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应当区分使用状态参考图与变化状态产品的使用状态视图。 使用状态参考图是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对在简要说明中未写明外观设计产品使用方法、用途或功能的新开发的产品,或者在一些使用方法、用途或功能不明确的产品无法进行分类时,为了便于对该产品正确分类而要求专利申请人提供的视图。使用状态参考图不能用于确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但是可以作为确定产品类别的因素。 变化状态产品的使用状态视图,应当作为确定产品外观设计保护范围的依据。 5.外观设计专利权请求保护色彩的,应当将请求保护的色彩作为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要素之一,即在侵权判定中,应当将其所包含的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组合与被诉侵权产品相应的形状、图案、色彩及其组合进行综合对比。 6.外观设计专利权请求保护色彩的,专利权人应当提交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出具或认可的相关证据,用以确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必要时,应当与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专利审查档案中的色彩进行核对。 7.对整体视觉效果不产生影响的产品的大小、材料、内部结构,应当排除在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外。 8.相似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由各个独立的外观设计分别确定。基本设计与其它相似设计均可以作为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 相似外观设计,是指对同一产品的多项相似外观设计提出一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的外观设计专利。在多项相似外观设计中,应当指定一项作为基本设计。相似基本设计与某一相似外观设计之间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设计特征,并且二者之间的区别点在于局部细微变化、该类产品的惯常设计、设计单元重复排列或者仅色彩要素的变化等情形。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建议 一、我县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得问题 (一)核心技术得研发能力不强。企业专利申请多数就是实用型或外观型得,发明专利不多,特别就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得主导产业.尤其就是面广量大得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就是非常薄弱,还有很长得路要走。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额5%以上得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多数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县场、效益等综合因素得影响,研发投入难有保障,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得1%左右.政府引导性投入效应难以对各个层次上得企业发挥作用。 (三)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大得企业,民营中小企业中分布少,特别就是面多量广得中小企业中科技人才更少,高新技术人才匮乏,更缺乏高素质得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与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就是少之又少。 (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足,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尚未充分发挥各自得优势,在投入引导、沟通协调、信息传播,以及咨询、招标、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为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我县已经制定了一定得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有难度。如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虽财政、科技部门已作了广泛得宣传,但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执行比较困难,在部分企业不易落实. 二、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得必然要求,就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得有效途径,就是企业增强县场竞争力得客观选择,也就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得必由之路.我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与加快发展得要求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进度,不断取得新得成效。 (一)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得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新得内在动力。 企业就是科技创新得主体,切实引导企业树立强烈得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与受益得主体。促进企业建立良好得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得研发机构建设,使其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得主体力量.引导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更多得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充分调动企业家得科技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得组织作用。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得分配标准,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得创新创业积极性。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时代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与严格保护题库

(一 ) 单选题,每题 5 分,共 5 题。 1. 专利质量主要是指专利的法律质量、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其中(法律质量)是决定性质量。 2.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 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这体现了专利具有(经济价值)。 3.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共同构成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其中,(专利数量)是构成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基础。 4. 专利具有时间性,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10 年),过了保护期,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5.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道,全球每年发明成果的( 90%-95% )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 (二) 多选题,每题 5 分,共 5 题。 1.根据本课程,专利的权利特点是指专利具有()。 (A) 独占性(B)地域性(C) 时间性(D) 可转让性 2. 对一个概念下定义至少要遵循()个准则 (A) 简练(B)完备(C) 准确(D) 易懂

3.企业到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申请专利的时候,审查员会依法审查,对发 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审查()。 (B)新颖性(C) 创造性(D) 实用性 4.本课程提到,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 (A) 制度价值(B)经济价值(C) 文化价值(D) 市场价值 5.高价值专利的“高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价值高低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下列各项中,属于因事而异的是()。 (A) 专利主体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充分发挥专利的制度价值功能(C) (D) 专专利主体想和竞争对手开展市场竞争,更多关注专利的市场价值 利主体想建设企业文化,更多关注专利的文化价值 (三) 判断题,每题 5 分,共 10 题。 (是 )1. 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制度价值、经济价值、 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 )2. 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 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 (是 )3. 本课程提到,高价值专利是指有用性强的专利。对于国家来讲,高 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技术创新方法TRIZ与专利规避

技术创新方法triz与专利规避 信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受知识产权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影响尤其重大。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还主要依靠进口等等。因此,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突破,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关键问题。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要加快提升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体系是强有力的支撑。韩国三星电子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从一个技术上的跟随者成为领跑者, triz 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功不可没。三星电子自从1998年引进技术创新方法triz,通过应用triz,产生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并为保障核心专利、降低成本和解决工程问题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专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2年实施了23个基于triz 的亚哈项目,节约成本2400万亿美元,至2005年,三星电子以1641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超过micron technology和intel。同时,在三星电子通过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高技术和尖端设计为核心的追求高利润品牌生产营销模式,实现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技术创新方法triz,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对2500万份发明专利进行研究、整理、归纳、提炼和重组,总结出的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常用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流程与triz方法体系。它包含着40个发明原理、最终理想解、矛盾敌国、进化法则、物场分析、知识效应库、功能分析、创新原理等一整套工具。 三星电子应用创新方法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应用知识产权来提高其技术壁垒,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专利分析与专利规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专利规避主要是指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找出其在在保护地域、保护内容等方面的漏洞,利用这些漏洞,实现在不侵犯专利权的前提下,借用该专利技术。专利规避的优点主要有:一是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强化原有产品的优点,改良缺点;二是可能产生一项或多项新的技术专利,逐步构建自己企业专利壁垒;三是可能避免被判恶意侵权之虞。应用triz进行专利规避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手段。通过功能分析,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矛盾分析,功能导向搜索以及技术进化法则来进行分析和实现。 1、通过裁剪法对竞争专利规避:是指通过消除专利独立权利要求的一个或以上组件,将其功能转移至系统或超系统其它组件完成,从而绕过竞争对手专利保护。 2、物场分析与标准解: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发现需规避专利所构成的技术系统存在作用不足、产生有害作用的情况下,可以抽取出该问题部分系统的物场模型,利用标准解系统的解题思路将其消除,转化为详细设计的概念方案,也可形成新的专利。 3、矛盾分析:分析需规避专利,对比专利中的问题描述与解决方案,若专利技术是解决了一个矛盾问题,可以用矛盾矩阵表和创新原理再次解决该矛盾问题,规避专利,将得到的解决方案申请了专利。 4、功能导向搜索(function oriented search,缩写fos)是一种基于对目前世界上跨领域已有成熟技术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开放创新性。 5、技术进化法则:若需规避专利采用了技术系统进化路线中的某个方案,则可继续沿进化路线找方案,若需规避专利采用了进化路线的所有方案,则尝试用其他进化路线找方案。 笔者在从事防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应用triz来进行专利规避的实践。该项目的任务是设计一套安防监控系统,系统具有对异常信息(如异常气味、温度、湿度、烟雾、异常闯入等)

如何确定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遇到侵权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bc15985959.html, 如何确定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专利制度是鼓励技术所有人以技术的公开的方式来换取法律所赋予的独占性保护的制度。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独占性权利。专利权的保护是指国家通过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对专利权人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独占性地行使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权利的制度。要保护专利权人的专利权,首先应当明确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只有明确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各级管理专利工作的行政部门以及司法机关才可能对专利权给予有效的保护。 下面笔者从两大方面谈专利权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重点从专利诉讼中看专利权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最后再从申请实务中看如何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一、专利诉讼中专利权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一)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三种理论 确定专利侵权的保护范围是判断专利侵权的前提,只有当被控侵权行为的客体落入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才会被认定侵权,反之则不然。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尤其是与有形财产权相比,专利权具有一定的特

殊性。有形财产权的权利客体是实实在在的财产,其范围是确定的;专利权的权利客体是发明创造,属于智力成果,具有非物质性的特征,不仅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也不像光、电等无形物质能够为人们的感官或仪器所感知,因此需要在法律上对其保护范围进行界定。 一篇专利文件由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构成,权利要求书是以简洁的文字来定义受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法律文件;说明书是对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使该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的文件。目前在如何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的问题上,世界各国有三种看法。 1、中心限定原则。所谓中心限定,指权利要求的文字所表达的范围仅仅是专利权保护的最小范围,可以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方案为中心,通过说明书及其附图的内容全面理解发明创造的整体构思,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四周的一定范围。[1]这种做法使得专利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权利要求书的字面含义,还可以较好地延展、覆盖专利方案地全部实质性特征。采用中心限定原则的优点是,可以有效防止有人利用权利要求在撰写方面的缺陷而规避相应的责任,从而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缺点则是,会导致专利权的范围的模糊、不确定性,而且如果对外扩张解释的度掌握不好,就可能导致将新的技术创新认为是侵权,从而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人、财、制度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时应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使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紧密结合起来。 标签: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人财制度战略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无情法则。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企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用,创造最大的价值,这是企业经营者、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者都应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人、财、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谈“人”的问题。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应由相对独立、固定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管理是企业的发展之本,科学的企业管理不仅要把基本的组织结构搭建出来,还必须明确已经构建出来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工作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一般都由专门的管理部门来负责,并直属总公司的经理管辖,是企业中技术与经营两个部门的支撑单位。知识产权管理部、技术部、经营部共同组成企业的核心,与生产部、财务部一道组建成企业最高层组织管理机构。而国内大多数企业是在技术研发部门中设立部门或专人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并没有独立出技术部门,而这些部门或专员往往还要兼顾其他工作。在多数企业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既不是与技术相关专业也不是知识产权专业出身,有的专业甚至相差甚远。这种局面造成知识产权工作过多地依附于技术研发,出现“技术走到哪,知识产权才跟到哪”的现象。没有使知识产权工作走在技术创新的前面,起到指导、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研发部门是企业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大脑”,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不同的位阶会造成两个部门在协调彼此关系时既要注意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更要注意的是彼此的协调和协助关系。无论是处于何种位置,知识产权工作都应给予研发部门战略上的指导作用。同时研发部门可以提供给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重要信息。研发部门的人员由于专注于技术,对技术上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敏感度,也可能最早发现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发展方向。另外,知识产权工作还需要集中企业的一切资源,包括财力、人力、市场等对研发部门的技术开发过程进行协助。不管是哪一类管理体制,都有其共同点与各自的特色,知识产权部门都应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中,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密切联系,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 其次分析“财”,即技术创新投入与知识产权投入。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更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虽然中国的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但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