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核心提示: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墓资料图

本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衡元庆

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在这场历时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300余万川渝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奋勇抗战,浴血沙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国难当头请缨出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在延安,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出路!在四川,“重庆救国会”、“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重庆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四川青年救国会”、“成都学生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纷纷成立,自发宣誓不买日货,与日本绝交。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成都数万民众集会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武装全国民众”、“严惩党国汉奸”。

抗战爆发后,四川军人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请缨杀敌。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川军第41军军长孙震在重庆表态,愿率所部出川,参加对日作战。7月16日,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陈执功等23名学员联名请缨参战。“学员等身为军人,痛亡国之无日,欲请缨而无路,今以最大之决心,宁愿为收复失地之抗战而惨死,不愿为带兵升官之军人而幸生”。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讲话,明确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仍会争取和平,只应战而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时,在丰台(今北京市丰台区)进行战地报道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看到的是一列列车皮,正在加紧运送日本兵。他无不激愤地写道:“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钱买来的火车头,载着日本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中国的卢沟桥附近去打我们中国人!”

7月23日,中国政府获得情报,除关东军外,日本陆续开往华北的增援部队已经达到10多万人,侵入华北的日军人数全面超过华北守军。

7月29日,北平沦陷。一天之后,天津沦陷,9天后日军在北平举行了入城仪式。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书》,宣布:“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一天后,日本宣布全国总动员,成立作战大本营。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从此踏上不分胜负不罢休的不归路。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令川军出川,参加抗战。

三路东征浴血沙场

从1937年9月开始,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第一路由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率领(辖第41军,军长孙震;45军,军长陈书农;47军,军长李家钰)从成都启程,徒步经川陕公路至宝鸡,然后沿陇海路东进,经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

第二路由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率领(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23军,军长潘文华;44军,军长王缵绪),这一路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启程,乘船沿长江东下,经武汉转道许昌、郑州,参加南京保卫战。

第三路由川军将领杨森率领第20军,从贵州出发,直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这三路参战的川军共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

此外,1938年春,川军将领范绍增在顾祝同的支持下,于重庆组建了第88军,开赴第三战区作为总预备队。再有独立第35旅,原系川军第20军杨森部的一个加强旅,后直属国民政府军政部,也奉命开赴前线。

60年前的四川,交通极端落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军开赴前线,困难重重。当时虽有长江通道和川陕公路,但车辆船只极少,川军出川多靠步行,长途跋涉数千里。

川军装备十分简陋,每个士兵仅有粗布单衣2件,绑腿1双,单被1条,单席1张,草鞋2双,斗笠1顶。所用步枪80%系川造,质量差。每个战士配备子弹三五十发,手榴弹二枚、大刀一把,一个团仅有几挺机枪。尽管武器装备较差,但川军在各次会战中,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广大士兵,更是满怀民族义愤,冲锋陷阵,前仆后继,报效祖国。川军第20军和第26师参加淞沪会战时,在一片平原地带,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川军远道而来,仓促参战,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抵挡敌进攻。

日军出动了飞机、坦克、大炮和军舰,攻击的炮火来自地面、空中和海上,守卫阵地的川军官兵常常整连整营地被敌人的炮火毁灭。“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地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原话。

第41军、第45军将士,身穿单衣,赤足草履,一直从成都步行2000多里,奔赴山西战场。11月的山西,已是北国冰封,寒风刺骨,将士们全身冰凉,手持一杆老式川造步枪,腰系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战况十分惨烈。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第41军代军长王铭章,奉命率部死守滕县,阻击敌军。日寇采取空军、炮兵、坦克部队和步兵联合作战的战术,轮番进攻,川军拼命死守,王铭章等3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由于川军死守滕县三个昼夜,终于挫败了日寇增援台儿庄的企图,使友军能顺利完

成对台儿庄的包围。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与友军一道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1万余人,击毁坦克30余辆,缴获步枪1万余支,机枪数百挺。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指挥台儿庄会战的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出:“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结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铁血忠魂浩气长存

抗战爆发后,除川军的七个集团军,另有1军1师1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与日寇进行浴血奋战外,四川每年还向正面战场输送10万到30万壮丁,成为全国的兵源基地。

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四川历年实征壮丁数如下:

1973年为103837人

1938年为174145人

1939年为296341人

1940年为266373人

1941年为344601人

1942年为366625人

1943年为352681人

1944年为391112人

1945年为283086人

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四川的这个征兵数还未包括西康征的30938人、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如果加上此两项数据,则抗战期间,四川实

征壮丁数近300万人(此数尚不包括出川各集团军自行回乡募补之人数)。这样庞大的兵源,补充了南北战场上的军队,以致当时抗日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足见川渝人民对抗日军队贡献之大。

抗战八年中,出川军人,不畏强敌,与日寇鏖战,为挽救国家危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何应钦的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

1/5,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其中军官有将官4人、校官9人、尉官21人,共计34人。现按照将、校军衔次序录名并附县别如下:

将官:王铭章(新都)、李家钰(蒲江)、许国璋(成都)、饶国华(资阳)

校官:王润波(开县)、李成烈(安岳)、林相侯(泸县)、姚杰(奉节)、傅哲民(江安)、邹绍孟(荣县)、郑少愚(渠县)、乐以琴(芦山)、谢北亭(忠县)

决死宣言永载史册

1937年9月5日,四川各界民众在成都少城公园举行欢送川军出川抗战万人大会。川军将士代表在会上宣誓:“出川抗战,失土不复,誓不返川。”表达了川军将士誓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

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

邓锡侯(1889~1964),四川营山人,时任第45军军长。

1937年9月5日,四川举行万人参加的“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邓锡侯在会上发表了如上誓言。他还说:“我们是踏着先烈们的血迹前进的,后方的人民,要勇敢地踏着我们的血迹而来,前赴后继,我们一定能战胜日寇!”邓锡侯率军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战功卓著。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李家钰(1890~1944),四川蒲江人,时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

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战前线慰劳团来灵宝县李部驻地劳军,李家钰亲笔书写如此字幅。1944年5月21日,李家钰率集团军总部官兵在秦家坡陷入日

军伏击圈。在敌寇密集火力射击下,总部官兵200余人全部殉难,李家钰额头及左腋被子弹和枪榴弹破片击中,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1889~1938),四川大邑县人,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七七事变”爆发次日,四川省主席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呼吁“一致抗日”。刘湘带病出征,部下多劝他不必出川亲征,他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刘湘最终在前线吐血病发,死前留下如上遗言。

现在正是军人报国的时候,我们要为国争光,流尽最后一滴血!

饶国华(1894~1937),四川资阳人,时任川军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饶国华受命带队固守安徽广德以拱卫南京,他亲率435旅刘儒斋团据守广德前五里阵地,在阵前振臂高呼此宣言。但孤军奋战,几被全歼,广德失守。遂挥泪写下绝命书,称:“驱敌出境,复我国魂!今自决于城,虽死无恨。”然后开枪自尽,慷慨成仁。

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即督所留部队,与敌作最后血战。

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人,时任第122师师长。

1938年春,日军猛攻鲁南藤县,王铭章决心死守滕城,命令把南北城门封死,只留东西城门暂作交通道路,师部也由西关移进城内。后日军重炮轰城,该师3000余人阵亡。王铭章向22集团军司令孙震发出上述最后电文。后不久城破,王铭章拔枪自杀殉国。藤县血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间。后退半步,格杀勿论!

解固基(1897~1937),四川崇宁人,时任川军43军26师152团团长。

淞沪会战战事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固基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解固基挥枪大呼如上口号。之后解固基和两个营长阵亡。

军人应战死在沙场,你们要送我过江,是在害我呀!

许国璋(1898~1943),四川成都人,时任第150师师长。

常德会战,许国璋的150师受命固守常德的门户陬市,上级命令不许退过沅江。但150师根本抵不住日军第116师团的猛攻,几乎全军覆没,许师长重伤昏迷,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警卫抬过沅江,他大为震怒,在担架上痛斥左右误己,之后夺过身边卫士的佩枪自尽。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四川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中共中央曾戴四川对抗战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作出了高度评价。1945年10月《新华日报》专门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 “号外!买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了爆发了!” 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吼卖声……两小时前,成都《新民报》主编李有伦匆匆从省政府跑回春熙路报社,心急火燎地组版、校样、开印。总计不到40分钟,《抗战爆发了》的号外即印刷出来撒遍市区。一批报童还甩开光脚板跑了二十里,把“号外”卖到华阳县、中和场等郊区…… 1935年5月,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试图吃掉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共产党人郭秉毅、张曙时、田一平、罗世文、李一氓等先后到刘湘部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刘湘决定坚决抗日。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在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几岁小学生也留着泪水上台致辞;四川大学师生赠送16面“抗敌先锋”锦旗和毛巾2000张;妇女会赠手巾250打……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抗战八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50万人的兵源,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一还强!四川各地“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事例甚多。《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1日刊登:津县的爱国模范、72岁高龄的高尚奇,将四个儿子中的中的三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人王者成,送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是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如淞沪会战时,川军第43军26师尽管装备可怜,但仍英勇奋战。据何聘儒先生回忆:“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但川军战士前仆后继、毫无惧色。军士“刘芳第二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牺牲,死而无憾啊!…255团代理团长强兆馥左腿被敌弹打穿、颈部中流弹,仍坚持指挥……26师官兵英勇顽强地鏖战了七昼夜,被誉为参加淞沪抗战的七十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26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四千多人,打完这场仗后仅剩下六百多人! 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以重炮、飞机猛轰,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奋力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滕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毙日军四千余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为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毛泽东主席挥毫送挽联哀悼:“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抗战八年中,川军牺牲巨大: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五分之一,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第05集《川军抗战》

系列电视片:《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 第五集《川军抗战》 每当遇到烦恼或感到无助的时候,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总喜欢一个人看看抗战影片《血战台儿庄》。 电影中,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因城池失陷,自杀殉国一段,总是让樊建川感到热血沸腾。 这部影片不仅让樊建川认识了一段历史,更让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字幕: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 台儿庄战役,大胜利;滕县保卫战牺牲五千川军,大壮士;王铭章将军,大英雄;我一定要去征集他们的文物,给他们建一座大大的博物馆。 这就是樊建川为川军修建的博物馆。在建川博物馆聚落中,这座带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川军抗战馆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珍藏着抗战时期30万川军出川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动人历史。 上个世纪初的四川,军阀林立、战乱不断。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进入四川以后,局面更加复杂。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唤醒了川军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决定调转枪口,一致抗日。 【字幕:刘湘】 七·七事变一个月后,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四川各界一万多人为他送行。这位四川的军政首脑被民众的抗日热情深深感动。在南京会议上,他慷慨陈词,请缨抗战。回到四川以后,他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动员四川民众救国于危亡之际。10天后,川军15个师开赴前线。 和很多川军将士一样,第23集团军21军145师师长饶国华在出征前专程回了一趟老家。他的家在四川省资阳县,沱江边上,住着他年迈的母亲。 【字幕: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的女儿饶毓琇】 当时我祖母年龄也比较大了,所以就嘱托我母亲养老抚孤的事情,就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次出征是为国而战,如果为国牺牲的话,那么老母的奉养和子女的抚养就托付给我母亲。 安顿好家里的老小以后,饶国华专门祭拜了祖坟。他不知道,这一去是否还能回来。出川以前,川军将士都被要求写好遗书。 【字幕:时任146师副营长黄士伟】 当时要喊写遗书,我就写了一个给我父亲。我这次投笔从戎完全出于自愿,如果不幸牺牲,我的财产,家里的财产就我几个姐姐跟一个妹她们照分就是了。 【字幕:原104师312团士兵刘天植】

川军著名抗日将领

四川抗战 - 四川川军抗战将领
杨森
杨森
【 杨森】 (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 ,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川 广安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和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 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一生追求洋气和新潮,他还是民间秘密组织袍哥会的一名舵主。
川军将领杨森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 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 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是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 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 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 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 国争光。”,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 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就曾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事件缘起于英国兵舰在川江 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我平民,详情请查阅万县“九五惨案”有关史料----与“五卅运 动”同时期) ,杨森可谓川军中的代表人物。当时蒋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说称其也有“借刀杀 人”之意,遂同意调川军出川抗日。

刘湘
刘湘
【刘湘】 (1888——1938)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 族,四川大邑人,一级陆军上将。生于1888年7月1日。老家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祖父刘 公敬,系前清武举。父亲刘文刚,字鉴堂,家有水田四十余亩,另还与两户亲戚合营水碾一 座。母亲乐氏,生有三子,刘湘居长。妻子刘周书是大邑县苏场的一个农村女子,生了三子 (其中两个夭折)一女。他是当时四川近代一世枭雄,在战事中勇猛,外号“巴壁虎”,又名 “刘莽子”,他与蒋介石虚与委蛇,生前始终保持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均 甚老辣,但他极为迷信。
当时刘湘正在患病,众多士绅、谋士、川中父老都苦劝他不要率军出征,但刘湘执意抱 病亲率首批十万川军出川抗日,说是要以血战一赎川军二十年内战的罪过、洗刷川军“打内 战”的恶名。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 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下辖两个纵队。
从9月7日起,川军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委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督师抗战。蒋介石将川军编成第二十二、二十三两个集 团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候,副司令孙震,辖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军(由李家 钰新6师扩编而来) ,第二十三集团军由刘湘自任总司令,唐式遵副之,辖二十一、二十三 军。蒋介石先将从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团军调往山西,划入阎锡山二战区。当由川江出川的 二十三集团军到达汉口时,蒋介石又将其划归程潜第一战区,拱卫南京外围。等到刘湘到达 南京时,他第七战区防区何在,任务是什么都还道,手下的川军就全没了,刘湘完全失去了 对川军的控制,不久就病死了。
对于刘湘的死因,另一种在川内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刘湘在前线吐血不止,不得不回到 武汉医治,但随即处于军统特务的监视和软禁之中。刘湘遂与手下设计诈死,图谋躺在棺材 中以“灵柩回乡”的名目返回四川再作打算。不料被戴笠识破,戴笠遂将计就计派人将棺材钉 死, 把刘湘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中。 载灵柩的船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 欢迎会就开成了追悼会。

川军抗战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名英雄铜像曾经远去 笔者小时家住成都东门,城门洞外有座巍然矗立的“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但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在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落成。 幼时常听父辈讲: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

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 1963年,电影《抓壮丁》拍制完成,风靡全国。电影主要剧情是:抗战中的1942年前后,四川天天在抓壮丁。地主李老栓一家人和王保长、县上管兵役的卢队长之间,相互“狗咬狗”,卢队长勒索王保长,王保长诈骗李老栓、调戏三嫂子……卢队长说:“难怪下江人都骂四川人是‘川耗子’!”王保长说:“出征军人是打中国人的,”“出征军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打哪个”……剧情滑稽可笑、演员演技高超、夸张的四川方言……电影院笑声不断。

记得青年宫电影院外的海报和报纸评论,说《抓壮丁》影响很大,使中外人士认识了“抗战时期四川的黑暗”。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方言喜剧,称其“展示了一个时代真实、鲜明的生活图画。”后来每当放学走过铜像前,同学们大做怪像,模仿王保长滑稽的自贡腔调:“抓、给老子抓龟儿子壮丁啊!”

川军抗日的启示

川军抗日的启示 今年是日本人在南京签署投降书及向中国人民道歉的七十周年纪念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作为重庆人,我特别钦佩跟我们一样口音的川军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川军抗日的历史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以此纪念用鲜血抵御外强侵略的祖辈们,并与大家共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很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我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用四川话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随后刘湘又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对全省做出动员:“……中华民族为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凡我国人,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我们应该不难想象,当年的刘湘主席用四川话对川人发出的抗日号召是多么的发人深省,这个号召的力量是伟大的。1937年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组成两个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在这之前,川军从来都被视为军阀武装,杂牌中的杂牌,但是日军的入侵跟刘湘主席的号召让他们组成了一只在抗日战争中占重要地位的武装力量。从川军出川的背景我想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有没有内忧外患,不管有没有领导的号召,我们都应该保持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和注重团结的精神。 川军的装备是异常简陋的,出川士兵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单被一条、草席一张、草鞋两双、斗笠一顶。在黄河流域的寒冬,川军士兵身上穿的仍然是

历史上川军为抗战到底做了多少贡献

历史上川军为抗战到底做了多少贡献 现在的蒙古国,他们的历史书上,是把成吉思汗写成他们的领袖吗?(2012-12-18) 慈禧太后的历史功绩(2012-12-17) 前些时间,以川军抗战为题材的电视剧《正者无敌》在各大卫视热播,其战争场面宏大惨烈,观者无不动容;对川军的正面演绎,亦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我鼻子两侧到底是神马东西啊,难看死了,上图(2012-12-18) 将好声音进行到底,我乐意参与其中(图)(2012-12-18) 《中国历史上已知姓名的公主与其驸马列表》边城玫女整编(2012-12-16) 费曼的多重宇宙和人类历史上的巧合(2012-12-14) 抗战时候有穿这样的军装的二鬼子吗(图)(2012-12-16) 美专家称美因中国发展“受伤”但无需对抗战略(2012-12-13)

蒙元和满清统治中国的过人之处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大民族下的民族关(2012-12-18) 颜承鲁受贿千万贡献大,死到临头还嘴硬(2012-12-17) 弱弱地问一句,有多少人不知道某宝退货运费险的啊??你们会看卖家的运费(2012-12-18) Apple今年賺了多少钱?(图)(2012-12-18) 许多读者来信希望了解“剧中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怎样?中央军和地方军在战场上是如何协防?以及蒋介石在抗日时给中央军和地方军的补给、装备差别有多大?” 川军抗战概况 抗战八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但其装备、补给乃至医疗条件,比中央军和其他地方实力派军队要差得多 为避免嫡系部队遭裁减,且为民族前途计,刘湘积极申请出川抗日

川军抗日与中共四川组织的领导

川军抗日与中共四川组织的领导 内容提要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作为国民政府领导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四川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川军出川抗日更是其中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在川军出川抗战和其他民族救亡运动中,中共四川组织积极宣传和组织,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力图从四川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共四川组织的恢复、全面抗战前期四川的地方格局、川军出川抗日情况、抗战中四川人民的巨大贡献等方面,对四川的抗战运动加以说明和探讨。 关键词抗日战争川军抗日中共四川组织领导 一、前言 坐落于四川省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中,有纪念抗日战争的抗战群馆系列,期中就有建川博物馆的创建者王建川先生专门修建的一座川军抗战馆,以纪念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贡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共四川组织的领导下,四川人民掀起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歌。 川军抗战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中光辉的一页,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前对四川以及川军的偏见,同时也是近代四川地方史上的重要事件。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中共四川组织得到恢复和重建,中共四川组织的宣传、领导和统战等工作对四川地区抗战救亡运动的兴起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中共四川组织的恢复和统战工作的开展 四川地区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到西安事变前中共在四川的组织遭到很大的破坏,活动基本停止,只有零星党员散布在成都、重庆等地,总数不足百人,基层组织也不复存在。 1937年,国共正式宣布第二次合作后,四川地区的中共组织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邹凤平、廖志高从延安回川重建四川的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他们首先在成都建立了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并依托省工委全面开展工作,主要活动包括恢复和发展中共四川的基层组织、加强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加入统一战线等。 到1938年,中共四川组织共发展党员3400多人,建立成都、重庆、自贡三个市委,并在南充、泸州、合川等七个县建立了中心县委,至此四川省的中共基层组织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此外省工委还发动群众运动,蓬勃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四川的抗日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全面抗战前,中共加强了对刘湘、刘文辉等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对于促进川军走上联共、拒蒋、抗日之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刘湘本身是四川财阀的代表,与金融界、实业界关系紧密,一些社会上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张澜、黄慕颜与刘湘等关系也比较密切,刘湘重要部属潘文华与中共川康特委联系也很紧密。1935年张署时受中共中央上海局指派来川开展统战工作,他利用傅春吾 1《党领导全川人民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何盛明王宗力《纪念抗战四十周年征文》第37页

300万川军出川抗战,悲壮的历史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成都 台儿庄报捷:川军消灭日寇1.2万余名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300万川 军出川抗战,64多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同全国同胞一 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以.为首的.中央曾对川军抗战和牺牲的川军将领曾作过高度评价。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必将成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灿 的一段历史……谨以此文纪念“七·七抗战”67周年! 惊人数字:300万川军出川抗战 “号外!号外!买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演习中一军曹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团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 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吼卖声……原来只在两小时前, 成都《新民报》主编李有伦匆匆从省政府跑回春熙路报社,一上阶沿便气喘吁吁叫道:“卢沟桥昨天打燃了,赶快出号外!”李有伦摊开手中的中央通讯社所发电稿,心急火燎地 组版、校样、开印……总计不到40分钟,《抗战爆发了》的号外即出来了。报馆人员全部出 动上街叫卖,半小时之后,便撒遍了市区的主要街道。一批报童还甩开光脚板师跑二十里,把“号外”卖到华阳县、中和场等乡下。“号外”只比巴掌大一点,但它及时传播了石破天 惊的新闻,把成都震动了!一群群的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的口号立刻响遍城乡…… 1935年5月后,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试图吃掉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看似 “面带憨相”的四川省主席刘湘,其实极懂纵横捭阖之术,他想尽办法对抗老蒋,组织武德学友会(励进会)稳固部属,联络各色反蒋势力。.人郭秉毅、张曙时、田一平、罗世文、李一氓等先后到刘湘部工作,对刘湘产生很大影响。.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深合刘湘之意。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 总动员、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据杨续云先生回忆:会上各方主 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慷慨陈辞近2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会后,.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

在抗战中川军牺牲了多少

川军在抗战中牺牲了多少 2012-04-07 21:40 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他回答共2条 2012-04-07 22:09asd1479009|四级 1937年10月,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率七个集团军,另一军一师一旅共40万人开赴抗日前线。川军出川时,被其他友军视为最烂的部队,低劣的装备,涣散的军纪,个个都像游勇散兵似的。然而就是这支烂部队,打出了中国的军威,打出了中国军魂,更是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军武士道精神。川军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严明的纪律,没有充足的补给,但他们有一条条敢于自杀式进攻的鲜活的生命,他们有一颗颗滚烫的爱国之心。川军视死如归的精神令日军的武士道精神望而生畏。川军可以说自8.13淞沪会战后,几乎参加了所有对日的大型战役,他们是真正的在用血肉之躯在抵挡日军的现代化武器。8年抗战,川军前后出川300多万人奔赴前线,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其供兵源总量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总供给兵源五分之一以上。300多万衣衫褴褛的川军,有64万埋骨中华大地,川军——一支永垂青史的队伍。每每想到川军,不得不提四川王刘湘临终前告慰川军的那句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不还乡。”刘湘的这句话川军是切切实实的做到了。 一支值得敬佩的军队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11-11-15 16:14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其中一四五师守广德,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阵地失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将军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也在战斗中负重伤。二十二集团37年底编入李宗仁杂牌军战区,参加台儿庄战役,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一二二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在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一叁一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打仗有输赢,可不能丢人.川军的122师在王铭章的领导下,

中国历史上的“川军”

中国艰难的8年抗战史上,川军作为一个特别的“另类”,扮演着十分有趣而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战史上看似无关轻重,但恰恰是几场重要的战役,在中国抗战的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让人们对这支有血有肉的部队又爱又恨,多了几分了解。 近年来,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此起彼伏,成为屏幕上的重要内容。而引人注目的川军抗日素材,也频频搬上荧屏形成热播,比如《抓壮丁》《壮士出川》《正者无敌》《川军团血战到底》《雾都》《壮丁也是兵》等。这些影视剧亦庄亦谐,从不同侧面把300万川军的精气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这样,更多的普通人知道了“川军”这一特殊的群体。然而,从本质上说,川军不同于湘军、桂军或东北军……自唐宋以来,以川军命名的部队多矣,他们是一支支颇具江湖气息而又兼具中华民族特质“很男人的”部队。 “川军”只不过是体现“这方男人”身上一个特殊的符号而已。 美国人眼中的川军形象 1937年立秋刚过,成都少城公园热闹非凡,一场从未有过的誓师大会在此举行,悲壮而森严。“战死沙场为父以你为荣。”一面白底黑字硕大的“死”字旗下,一位父亲对儿子如是泪别。 成都这座以休闲著称的文化名城,在风中高扬的白色死字旗透出前所未有的凄凉。“死”字左右两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右边写的是:“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左边写的是:“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少城公园搭起的临时高台上,川军统率刘湘的誓言透过麦克风飘荡向天空:“若敌寇一日不除,我川军绝不还乡。” 然而,打仗拼的不仅仅是豪言壮语,是要靠手上“家伙”说话的。家乡父老面前和豪言壮语驱赶下,这支浩浩荡荡的川军从安逸的大后方开赴抗日前线。 下面这段文字,是当年一位美军观察员描述的他眼中的川军模样―― 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服带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每个人都带着旧式雨伞以及脸盆、茶壶、电筒、毛巾、蔬菜和备用草鞋,这些东西或者挂在肩膀上,或者用绳子拴在身上,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像这样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军队,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 这位观察员事后对他的同僚说,那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 这些战争细节透露出当时川军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装备之差”;二是“军纪之散”。 国军眼里,川军无疑是一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杂牌军。有“双枪将”之称的川军,除了那些长短不齐口径不一的各式土枪,很多士兵还多了一支大烟枪。 国人眼里,这是一支傻里巴叽的部队。时值北方末秋,当中央军和晋绥军坐着卡车从山西前线一路后撤时,这支脚着草鞋身穿单衣的“叫花子”部队,却从夔关出川,沿川陕公路步行1500公里,逆着溃潮之师奔赴战争前线。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民族命悬一线之间,这支被人嘲笑的军队,被推向了抗日救国的历史舞台。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一旦离开四川这个安乐窝,川军就成了没妈的孩子――没有补给,没有兵营,没有粮草,严重缺乏枪支弹药。 山西地盘上,看着这支“叫花子部队”,晋绥军统率阎锡山怒电蒋介石,要求驱除川军,蒋介石也说“让他们回四川称王称霸”。天下之大竟无川军容身之地。就在此时,面临日军巨大压力,正组织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得知有支部队可调时,大喜。本以为报国无望的川军将士,发誓用敌人的血来报李将军的知遇之恩。由是,川军到达了第五战区,随即参加了震惊中外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八年抗战,350余万名川渝将士,前赴后继出川参战,共伤亡64万多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作战之勇猛、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 在川军老兵杨应全的记忆中,草鞋川军作战全不靠武器,而是用整个肉体来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卫国防线。 在成都市档案馆里,至今留存着一批没有发出去的川籍将士抗日阵亡通知书。 抗战八年,近30万份阵亡失踪将士通知书陆续从前方发回四川,送达遗属手中。但因为战时混乱,很多都没能送达。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 据统计,八年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先后充实到抗战队伍中。也就是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川军伤亡总人数约64万,这意味着在八年中,川军每天牺牲200人。 冬天里只有草鞋穿的川军,曾被称为最糟糕的军队。但八年抗战中,他们几乎无役不战,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无川不军”的称号。

肉搏南京光华门 1937年11月13日,悲壮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利宣告结束。 从11月8日开始,中国军队分两路向南京撤退。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第二十三集团军及时赶到支援友军。这支川中精锐不但阻挡了进攻南京日军的主力部队,还掩护了南京守城部队的撤退,为中国军队西撤和再部署赢得了时间。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七四?团团长何??荣的儿子何允中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开始研究川军抗战史。历时十年完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一书。何允中说,川军是以血肉之躯,以“每牺牲一人,拖延一分钟”的惨痛代价,来拱卫南京城的。 浙江泗安、安徽广德是通往南京的咽喉,奉命阵守此地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深知责任重大。在此和一四五师遭遇的是日军侵华主力部队牛岛增雄的第18师团,拥有4000多步兵,30多架飞机和上百辆坦克。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只有川造和汉阳造步枪的“草鞋军”川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饶国华召集各部营长以上军官作死守宣誓:誓与广德共存亡,不许倭敌逞凶狂! 守卫泗安时,敌人空袭过后,通过坦克、战车机枪等重

川军为抗战做了多少贡献

川军为抗战做了多少贡献? 川军抗战概况 抗战八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但其装备、补给乃至医疗条件,比中央军和其他地方实力派军队要差得多。 为避免嫡系部队遭裁减,且为民族前途计,刘湘积极申请出川抗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在川康整军,裁减川军。一者,为避免其嫡系部队被裁减,二者,为抗日之民族大计,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1937年7月底,国民政府在南京筹备召开国防会议。刘湘发言明确反对蒋介石以消灭地方势力为目的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公开宣布:“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要攘外才能安内。……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郭汝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为调川军出川作战,刘湘召集高级幕僚筹商多日,决定将川军编成两个集团军,由刘湘统一指挥:第22集团军,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辖41、45、47三个军(均非刘系部队);第23集团军,司令刘湘自兼,以唐式遵为副司令,辖21、23两个军和三个独立旅〔全属刘湘嫡系)。为避免川军被分散瓦解,出川前刘湘向蒋介石提出三点要求:“不分割川军建制,并由自己整个的统一指挥;各留三分之一的部队驻守原防;对出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需的补充。”蒋一一承诺。因为担心“我的部队已大半开赴前方,我自己不去看照,恐将会被蒋慢慢吃光”,刘湘胃肠病此时虽已很严重,但仍然坚持亲赴前线指挥。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发前,刘湘还特别叮咛邓、孙:“川军出去,一定不让分割建制。北上后,必待全军和全集团军集中才渡河;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 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出川前所承诺的武器、装备,也未能到位 但事情并不如刘湘所愿,川军出川后,迅速被打散: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杨森的第20军则调往淞沪战场。刘湘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的计划未能实现。刘湘出川前所要求的武器、装备补充,也未能到位。据时任第22集团军第41军司令部高级参谋的胡临聪回忆,当时川军装备极差:“当时各军部队的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简陋,所有步枪十分之八为川造,十分之二为汉阳造,更因使用已久,质量太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打一两枪就搬不开枪机,有的枪上连刺刀也没有。至于轻重机枪,其数极微,每师多则十余挺,少则数挺而已。火炮方面,每师除数门迫击炮外,山、野炮一门都没有。装备方面,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短裤),绑腿一双,既窄且短的单被一床,小竹席一张,雨鞋两双,斗笠一顶。而其所赴之地,则系气候多寒的黄河附近地区,真是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