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答案解析)

【全国区级联考】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精品】高一上学期

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中,可能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蒸馏

B .过滤

C .萃取

D .洗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 molH 2O 的质量为18g/mol

B .含有3.01×1023个氧原子的SO 2分子的质量约为16g

C .CH 4的摩尔质量为16g

D .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物质体积均为22.4L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 .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 .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

C .能否通过滤纸或半透膜

D .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4.将30mL 0.5mol/L NaOH 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 ,稀释后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 0.3 mol/L

B .0.03 mol/L

C .0.05 mol/L

D .0.04 mol/L

5.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 )

A .24KMnO Mn +→

B .2HCl Cl →

C .3Fe Fe +→

D .32KClO O → 6.如果要除去Na 2CO 3固体中少量的NaHCO 3,则应选择的最佳方法是( ) A .加入适量盐酸

B .加入NaOH 溶液

C .加热灼烧

D .配成溶液后通入CO 2

7.证明某溶液只含有Fe 2+而不含Fe 3+的实验方法是( )

A .只需滴加KSCN 溶液

B .先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 溶液后显红色

C .先滴加KSCN 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

D .滴加NaOH 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8.下列气体中,对人体无毒害作用的是()

A.NH3B.NO2C.Cl2D.N2

9.红热的铁与水蒸气作用,生成氢气和

A.氧化亚铁B.氧化铁C.四氧化三铁D.氢氧化铁

10.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湿润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A.氯水B.次氯酸钠C.漂白粉D.氯化钙1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在浓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NH4Cl溶液:NH4+ + OH- = NH3↑ + H2O

B.铁与盐酸反应:2Fe + 6H+ = 2Fe3+ + 3H2↑

C.将少量铜屑放入浓硝酸中:Cu + 4H+ + 2NO3- = Cu2+ + 2NO2↑+ 2H2O

D.氯气与烧碱溶液反应:Cl2 + 2OH- = Cl- + ClO- + H2O

12.下列气体中,既可用浓硫酸干燥,又可用固体NaOH干燥的是()

A.Cl2B.O2C.SO2D.NH3

13.在下列溶液中通入CO2至过量,原溶液一直保持澄清的是

A.硅酸钠溶液B.氯化钡溶液

C.石灰水D.漂白粉溶液

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氨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B.与金属反应时,稀硝酸可能被还原为更低价态,稀硝酸氧化性强于浓硝酸

C.铵盐受热易分解,因此贮存铵态氮肥时要密封保存,并放在阴凉通风处

D.稀硝酸和活泼金属反应时得不到氢气

15.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屑作原料来制备硝酸铜。为了节约原料和防止污染环境,宜采取的方法( )

A.

B.

C.

D.

16.氮的固定是指()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肥

B.大豆的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

C.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

D.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氮肥

17.下面有关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硅是非金属元素,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B.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D.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18.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A.A B.B C.C D.D

19.下列污染现象主要与SO2有关的是()

A.臭氧空洞B.酸雨C.光化学烟雾D.温室效应20.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若改变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改变的是()

A.Na和O2B.NaOH和CO2

C.Na2O2和CO2D.Na2CO3和盐酸

二、填空题

21.将下列性质的编号,填入题后面对应的括号中:

A.脱水性; B.强酸性; C.二元酸; D.强氧化性;

E.吸水性

(1) 将装有浓H

2SO

4

的烧杯,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

(_______)

(2) NaOH与H

2SO

4

反应,可生成Na

2

SO

4

和NaHSO

4

这两种盐

(_______)

(3) 在冷浓H

2SO

4

中放入铝片没明显现象

(_______)

(4) 用稀硫酸清洗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_______)

(5)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

(______)

22.(5分)A、B、C、D四种化合物,其中A、C、D焰色反应均为黄色,而B的焰色反应为紫色,A、C和盐酸反应均得到D,将固体C加热可得到A,若在A的溶液中通入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又可制得C,若B的溶液滴加到硫酸亚铁溶液会先后出现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E。试推断:

A:、B:、C:_________、D:_________、E:

三、实验题

23.下表中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试将除杂试剂填入表中:

24.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制取氯气;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原理,图乙中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

(2)也可以利用反应2KMnO

4+16HCl(浓)═2KCl+2MnCl

2

+5Cl

2

↑+8H

2

O制取

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氯气,部分装置如图甲所示。

根据反应原理,图乙中合适的制气装置为______。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4)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E中的试剂可选______。

A.NaOH溶液 B.NaCl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水(5)某同学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制取氯气:

①用8.7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

②用含14.6g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这两种方式产生Cl2的量的关系是______。

A.①多 B.②多 C.一样多 D.不确定.

四、计算题

25.现有镁铝铜合金1.2 g,加入过量的盐酸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氢气1.12 L,反应后过滤得沉淀0.2 g。若将此合金放入过量的烧碱溶液中,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大约能产生多少升氢气?

参考答案

1.D

【解析】蒸馏、过滤、萃取均是物理变化,洗气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例如除去CO2

中的氯化氢气体等,答案选D。

点睛:掌握常见物质的除杂方法是解答的关键,例如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分液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个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固体不经过液体直接变为气体的叫升华。

2.B

【分析】

根据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及各物理量的单位进行判断。

【详解】

A. 1 molH2O的质量为m(H2O)=M×n=18g/mol×1 mol=18g,A项错误;

B. 3.01×1023个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O)=3.01×1023÷6.02×1023 mol-1=0.5mol,则n(SO2)=0.25mol,m(SO2)=0.25mol×64g/mol=16g,B项正确;

C.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CH4的摩尔质量为16g/mol,C项错误;

D.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V m=22.4L/mol,只能用于气体物质。1mol任何气体在标况时体积均为22.4L,D项错误。

本题选B。

3.B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小一1nm的分散系属于溶液,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微粒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是浊液,故选项是B。

考点:考查分散系的分类标准的知识。

4.B

【解析】

令稀释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

不变,则:0.03L×0.5mol/L=0.5L×c,解得c=0.03mol/L;故选B。

5.A

【详解】

A. 该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由+7价变为+2价,所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如二氧化硫、浓盐酸等,故A正确;

B. 该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HCl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故B错误;

C. 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所以铁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氯气、硝酸等,故C错误;

D. 该反应中O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所以氯酸钾作还原剂,但加热氯酸钾能生成氧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就能实现,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说明给予的物质作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据此分析解答。

6.C

【详解】

按照易操作、不引入新杂质的原则,加热是最佳方法,不但可除去NaHCO3还可以生成

Na2CO3,答案选C。

7.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Fe3+的特征反应判断溶液不含Fe3+;然后加入氧化剂,如果含有Fe2+,Fe2+被氧化剂氧化成Fe3+溶液变成红色,从而证明Fe2+的存在。

【详解】

A.只滴加KSCN溶液,根据溶液是否显红色,能检验出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无法验证Fe2+存在,故A错误;B.先滴加氯水,氯气将Fe2+氧化成Fe3+,即使原溶液不含Fe3+,滴加KSCN溶液后也显红色,无法证明原溶液是否含有Fe3+,故B错误;C.KSCN与Fe3+作用使溶液显红色,与Fe2+作用无此现象,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说明原溶液不含有Fe3+,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说明滴加氯水后溶液中有Fe3+,证明原溶液含有Fe2+,故C正确;D.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Fe3+,无法验证Fe2+存在,故

D错误;故选:C。

【点睛】

易错点B,Fe2+、Fe3+的检验,滴加氧化剂、KSCN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无法确定溶原液将中是否含有Fe3+。

8.D

【分析】

【详解】

氨气、NO2和氯气均是大气污染物,对人体有害。N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对人体无害,答案选D。

9.C

【解析】

红热的铁与水蒸气作用,生成氢气和四氧化三铁,答案选C。

10.C

【解析】

A.次氯酸钠溶液含有ClO-,能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故A不选; B. 次氯酸钙溶液含有ClO-,能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故B不选;C.氯水中含有HClO,具有漂白性,故C不选;D.氯化钙溶液不具有漂白性,故D选;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含氯化合物的性质,注意积累相关物质的性质。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有HClO、SO2、H2O2、O3等物质或能生成该物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11.B

【解析】

【详解】

A. 在浓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NH4Cl溶液放出氨气:NH4++OH-=NH3↑+H2O,A错误;

B.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Fe+2H+=Fe2++H2↑,B错误;

C. 将少量铜屑放入浓硝酸中:Cu+4H++2NO3-=Cu2++2NO2↑+2H2O,C正确;

D. 氯气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Cl2+2OH-=Cl-+ClO- +H2O,D正确;答案选B。

【点睛】

判断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检查反应能否发生。(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3)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4)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5)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

12.B

【解析】

试题分析:Cl2 会和NaOH反应,所以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A错;O2 和浓硫酸、NaOH 都不反应,可以用浓硫酸、NaOH固体干燥,B对;SO2 会和NaOH反应,所以不能用NaOH 固体干燥,C错;NH3

会和浓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选B。

考点:干燥剂的选择。

13.B

【详解】

A.由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所以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至过量,会发生反应: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产生白色沉淀,A错误;

B.由于盐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所以向氯化钡溶液中通入CO2至过量,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因此原溶液一直保持澄清,B正确;

C.向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首先会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后会发生反应:CaCO3+CO2+H2O=Ca(HCO3)2,使沉淀溶解,变为澄清的溶液,C错误;

D.向漂白粉溶液中通入CO2至过量,首先会发生反应:Ca(ClO)2+CO2+H2O=CaCO3↓+

2HClO,产生白色沉淀,后发生反应:CaCO3+CO2+H2O=Ca(HCO3)2,使沉淀溶解,变为

澄清的溶液,D错误;

故答案选B。

14.B

【详解】

A.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NH3易液化,通常液氨常用作制冷剂,故不选A;

B.氧化性的强弱和得电子的能力有关,和得电子的多少无关,浓HNO3氧化性强于稀HNO3,故选B;

C.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储存时,要密封保存,并放在阴凉通风处,故不选C;

D.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金属和稀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一般是一氧化氮等低价态的含氮化合物,

不会产生氢气,故不选D;

答案:B

【点睛】

易错选项BD,注意(1)氧化性的强弱和得电子的能力有关,和得电子的多少无关(2)硝酸为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不可能生成H2。

15.B

【解析】

16.C

【详解】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肥,氮肥是指含氮的盐类.盐是化合物,不是氮气单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盐中的氮元素,显然不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A错误;

B.大豆的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不属于氮的固定。因为大豆的根瘤菌转变成植物蛋白的氮是化合物中的氮进行转变的,B错误;

C.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氮气是单质,是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符合氮的固定定义,C正确;

D.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氮肥,硝酸、氨气、氮肥均为化合物,均为化合态的氮,显然不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D错误;

答案选C。

【点晴】

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游离态是指氮气单质,氮的固定有:人工固氮和天然固氮。人工固氮最典型事例是工业合成氨。天然固氮包括自然固氮和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典型事例是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生物固氮典型事例是豆科植物中寄生有根瘤菌,它含有氮酶,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氨。

【解析】A. 硅是非金属元素,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A正确;B. 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B正确;C. 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属于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C错误;D. 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D正确,答案选C。

18.A

【解析】

A、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浓硫酸干燥NO2,因为NO2的密度大于空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

B、浓硫酸和铁发生钝化反应,阻碍反应的进行,故错误;

C、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方式错误,故错误;

D、MnO2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缺少加热装置,故错误。

【点睛】此类试题主要内容是: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和反应原理;(2)常见气体的收集、干燥、除杂等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除了考虑反应原理(熟记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氯气、氨气、SO2、NO2、NO等),特别注意是否有加热装置;常用的干燥剂有浓硫酸(不能干燥NH3、HI、H2S)、无水氯化钙(不能干燥氨气)、碱石灰(不能干燥Cl2、SO2、CO2、NO2等);收集装置:排水法(不能收集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气体,如NH3、NO2)、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此题属于中档题。

19.B

【详解】

A.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故A错误;B.酸雨是因为空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过多造成的,故B正确;

C.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为一次污染物,在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化学反应,衍生种种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故C错误;

D.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故D错误。

20.C

【详解】

A. 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故A不符合;

B. 氢氧化钠和少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B不

C. 无论二氧化碳是否过量,Na2O2和CO2反应都生成碳酸钠,故C符合;

D.盐酸少量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盐酸过量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

故选:C。

21.E C D B A

【解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将装有浓H2SO4的烧杯,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答案选E;(2)NaOH与H2SO4反应,可生成Na2SO4和NaHSO4这两种盐,体现硫酸的酸性,答案选C;(3)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冷浓H2SO4中放入铝片没明显现象,发生钝化,答案选D;(4)硫酸具有强酸性,可用稀硫酸清洗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答案选B; (5)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答案选A。

点睛:明确硫酸的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浓H2SO4的性质可归纳为“五性”:即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酸性、强氧化性。注意浓H2SO4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浓H2SO4夺取的水在原物质中以H2O分子形式存在时浓H2SO4表现吸水性,不以H2O分子形式而以H和O原子形式存在时,而浓H2SO4表现脱水性。

22.A:Na2CO3B:KOH C:NaHCO3

D:NaCl E:Cu(OH)2 (每空2分)

【解析】

A、B、C、D四种化合物,其中A、C、D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含有钠元素。而B的焰色反应为紫色,含有钾元素。A、C和盐酸反应均得到D,将固体C加热可得到A,若在A的溶液中通入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又可制得C,这说明C是碳酸氢钠,A是碳酸钠,D是氯化钠。B的溶液中阴离子只有一种,若B的溶液滴加到硫酸亚铁溶液会先后出现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E,所以B是KOH,E是氢氧化铁。

23.NaOH溶液NaOH溶液水铁粉CO2

【解析】(1)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中的CO2;(2)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氧化铁中的氧化铝;(3)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除去二氧化硅中的氯化钠;(4)硅酸钠溶液吸收足量CO2生成硅酸沉淀和碳酸氢钠,因此可以用CO2除去碳酸氢钠中的硅酸钠。

24.M n O2+4H+ +2C l - M n2++C l2↑+2H2O a b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A A

【解析】(1)实验室制备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M n O2+4H+ +2Cl - Mn2++Cl2↑+2H2O。该反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和液体的反应,选择装置a;(2)也可以利用反应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氯气,由于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因此选择装置b;(3)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因此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4)氯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则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E中的试剂可选用碱液,由于澄清石灰水的浓度较小,不利于吸收氯气,因此选择氢氧化钠溶液,答案选A。(5)依据方程式可知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87g 146g 1mol

8.7g 14.6g 0.1mol

若①用8.7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制取Cl2,则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②用含14.6g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制取Cl2,因为随着反应进行盐酸浓度降低,变为稀盐酸,所以14.6g氯化氢不能完全反应,所以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1mol;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氯气的制备,熟悉氯气制备原理及发生装置选择依据是解题关键,注意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浓稀盐酸的性质的差异性,注意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是易错点。

视频

25.0.74

【解析】

试题分析:m(Cu)=0.2 g

Mg ~H22Al ~3 H2

1 mol 1 mol

2 mol

3 mol

n1n1n23/2 n2

24g/mol×n1+27g/mol×n2=1.2g-0.2g=1.0g,

n1+3n2/2=1.12L÷22.4L/mol=0.05mol

n1=0.017mol n2=0.022mol (3分)

2Al+2NaOH+2H2O=2NaAlO2+3 H2-

2 mol 67.2 L

0.022 mol V

V=0.74 L。

考点: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