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力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入手从而引出重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重力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进一步得出重力的大小及公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重力是学习了力、弹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二力平衡、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到重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生活中现象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设计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以及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重力概念的教学。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掌握设计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以及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的方向、重心的概念,会作重力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难点:作重力的示意图。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知道什么是重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部分自己完成,老师用PPT展示答案

一、新课引入(2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蹦极的人往下落,水往低处流,羽毛最终落向地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教师:我们把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二、新课讲解(35分钟)

教师:将重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呢?

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答案。做跟踪练习1

老师:我们如何找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老师:重力的大小怎么表示?方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做跟踪练习2

老师: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学习了前两个,那么我们画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时,作用点画在哪?播放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学生:跟踪练习3、4

三、课堂小结(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5分钟)

跟踪练习2

五、达标测试(5分钟)

跟踪练习4

六、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一、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室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7.3重力学情分析

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

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7.3重力效果分析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3重力

教材分析:

重力是学习了力、弹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这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二力平衡、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到重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重力

乘风破浪——小试身手

1.若把一物体送入太空,与地面相比发生显著变化的是()(知识点1)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重力

2.(2016?黄石)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知识点2)

A.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B.在空中高速飞行的子弹所受的力为重力和向前的动力

C.匀速直线行驶列车内,一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竖直向上跳起,他会落在车厢内起跳点的后方D.绕地球运行的“北斗”卫星处于平衡状态

3.(2016?东台)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是()(知识点2)

A .

B .

C .

D .

4. 关于比值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知识点2)

A.9.8N等于1kg

B. 质量是9.8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

C. 9.8kg等于1N

D.地球上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5. 一个南瓜所受的重力是30N,它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 =10N/kg)(知识点2)

.

乘风破浪——中考真题

6.(2017?连云港)如图乙所示,小球在竖直细绳的拉力作用下静止在光滑斜面上请画出小球的受重力示意图。

7.(2017?福建)在图中画出石块A

受到的重力G和拉力F的示意图。

8.(2017?贵港)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计,物重G=5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A.5N,0N B.0N,5N

C.5N,5N D.5N,10N

9.甲乙的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3:4,则它们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之比是________,若甲的质量是6Kg,则乙的重力是________。

答案

7.3重力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室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重力会是什么样呢? 7.3重力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的概念和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 计算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

难点: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试身手:

1.D

2.A

3.D

4.D

5.3kg 6略 7.略 中考真题: 8.C 9. 3:4 80N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猜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蜜又甜。猜一猜它是啥? 生:月饼。 师:好!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有几个大月饼?(4个)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2个。 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1个。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一个月饼的一半。 师:月饼的一半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内容。(板书:分数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一个月饼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好的方式表示,可以和同位商量。 生:窃窃私语,在酝酿着,思考着,设计着,各自的方式。 师:你设计表示的方式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们想用0.5表示。 生2:我们想用1÷2表示一个的一半。 生3:2/1。

生4:1/2 生5:…… 师:生1的0.5也很好,用学过的方式,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呢?生2的1÷2是一个算式也行,但还不够满意。生3的2/1我的理解是2个月饼分给1个小朋友,不行。生4的1/2你告诉大家理由;上面的1表示一个月饼,横线表示将这个月饼平均分,2表示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师:回忆以下,说一说你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2来表示。 生1:吃西瓜。如:把一个西瓜平均2份,表示其中的1份为1/2。 生2:切蛋糕…… 生3:折正方形的纸…… 师:指导学生涂出书中图的1/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1/2的意义)。 ……在这个片段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孩子们爱探索的心理需求,引导探索,“每个人分这个月饼的一半,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半就用1/2表示。再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选择判断等活动。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用范围,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 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在______的方向上发生一段__________,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 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示_________ 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 5、功是_________(矢、标)量。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 目标一: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 探究过程: 目标二:功的大小 用F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表示功的大小 a、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功的大小 W= b、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功的大小 W= c、若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功的大小 W= 例1、如图所示,物体在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和位移L的大小都相同:F=10N,L=2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问题:(1)找出力F和位移L的夹角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 目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 【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1)实验操作:,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释放,对小车施加牵引力。 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力对小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力(A、促进;B、阻碍)小车的运动,表明牵引力是(A、动力;B、阻力),使小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通过实验得出正功的物理意义是: αcosαW 物理意义 α=90° =0 α<90° >0 90°<α≤180°<0 正功的意义 从力学角度看:表明力是 从能量的角度看:使物体的动能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案1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分析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 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何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初中物理_初中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钩码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用手用相同的力把气球按压在 钉子和钉床上,观察效果参与实验 思考回答 让学生亲身感受,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的 兴趣。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 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 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 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 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根据力的平衡,两个手指 受力相同。 尖的一端手指觉得更疼。 尖的一端手指凹陷的更 多。 不相同。 与压力作用面积、压力大 小有关。 聆听 进一步展示现象,说 明这种现象的普遍 性。锻炼学生的分析 能力。 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压力的大小; 锻炼分析能力。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课文主要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与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课文紧扣“美丽的大花园”与“巨大的宝库”,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其中,第二段按四季更迭的顺序具体介绍,是进行情感熏染与语言文字训练的极佳载体。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孩子们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并重,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语文课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所以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主动识字的意识,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能积极的搜集、整理资料,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心,逐渐树立了实践创新的精神。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 2.了解有关小兴安岭的内容,自觉地进行语言积累。 3.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小兴安岭的美景这一主体教学环节,扎扎实实训练学生的语感。 2.领悟作者观察与描写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教师渗透学习方法与学生尝试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欣赏自然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件激趣,谈话导入。 优美的景色能给人美的享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几张图片,和大家共同欣赏。(课件播放: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草木旺盛,绿树成荫的夏天;落叶飞舞,果实累累的秋天;冰雪覆盖,白雪皑皑的冬天。)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色吗?指名回答(板书:小兴安岭)指导学生用“兴”的不同读音组词。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看了这几张图片,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指名回答。(板书;美丽的)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说,小兴安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指名回答。那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既是美丽的大花园,又是巨大的宝库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电教手段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c13484989.html,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作者:张永柏李永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8期 摘要: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要因材施教,须先对学情做分析。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层次;学生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学生存在方法障碍;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关键词:高中教材跨度大;方法能力要求高;学生心理、思维存在障碍;教师引导不够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应该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谈起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当多的中学生都会有一种畏惧感。就物理课的学习过程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遇到了障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差别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去寻找原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心理做深入的探讨,认真分析形成这些思维障碍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一、高中学生面对新“台阶”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1)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例如初中对摩擦力的教学,我们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而这个物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现象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和亲身体验,学生也不容易忘记。(2)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和理解。(3)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作者: ————————————————————————————————日期: ?

棉花姑娘 杏东小学韩亚颖 一、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能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也只能捉田地里的害虫,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谁也帮不了她。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本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讲故事的起因,第二、三、四、五段讲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和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第六段讲故事的结果。 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识字、写字)孩子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书写规律,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开始学写合体字,初步了解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但间架结构和田字格占位掌握度不高。(朗读与交际上)同时,孩子们喜爱读童话,说童话,演童话,这为本课朗读与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多,在生活中他们对益虫、

益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搜集资料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2、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 五、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师:同学们,上课前,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你们会学小动物的叫声吗? 生:会。 师:那我说小动物的名字,你们用叫声来回答我,好吗? 生:好。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水平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来说,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注重“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注重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表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有以下问题:绝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在备课中实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仅仅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有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对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准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水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

初中物理_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第一课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第二课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情分析: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第三课 【教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当代着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又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一个培育桃花心木苗的人不按规律给树苗浇水,锻炼树苗自己在土地里找水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24、画家乡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本班学生已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展示自己家乡的美。一年级学生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我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满足学生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画画之间建起桥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2、3、4、5、6自然段,了解五幅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描写家乡(山林、草原、平原、海边和城市)景色的美丽;说说自己家乡的样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书写3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读准12个生字的字音。 教学难点: 能正确书写“爱”等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说话 小朋友,如果你有一支七彩的画笔,你最想画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在哪儿? 夸夸自己的家乡。有几个孩子还把自己的家乡画出来了呢!想看看、听听吗? 师范读 (课件自请你们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小朋友?看完了举手告诉老师。 动依次放映1——5幅图) 2、反馈: (1)谁能说说刚才看到的有哪些地方?图上的小朋友都叫什么名字? (2)这五个小朋友把自己的家乡画得很美很美,你们想不想读读这么美的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画家乡》。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提示: (1)我能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2)我能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宝宝; (3)遇到难读的字,我想多读几次。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刚才小朋友们用笔圈出的生字宝宝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想跟它们交朋友吗?跟生字宝宝打打招呼吧!自由读生字。(出示课件) 2、指名读生字。 3、小老师领读。 4、这些生字还会在许多地方出现,我们还要不断地跟它们打招呼,好好地去认识它们,跟它们交朋友。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瞧,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又跑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自己试着去读读。

初中物理_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2《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天平、刻度尺、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实验卡、图像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出示体积较小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吗? 2、出示体积较大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哪一个? 3、提问:为什么想要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大的体积大、质量大。 二、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不同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 1、为了验证你的的猜想,应如何选取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确定组内实验方案。) 2、组织学生对组内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体积(V) 3)分别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 3、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m-v的关系图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

六年级英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江都区樊川小学2015—2016学年春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主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能力,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英语语言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本教材提倡“情景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总的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每个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能实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读音正确。 3.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4.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5.养成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认真模仿语音,语调,以逐步培养语感。 6.能根据要求和情境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某项任务,并促使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情感目标 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材分析 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本单元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单元,也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教学单元。本单元讲述的是一只老鼠如何帮助狮子脱离险境,最后两者变成好朋友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展开话题,并且引出本单元所要解决的副词用法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故事教学,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取材巧妙,寓意深刻,语言的交际性和运用性较强,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忙和指导作用。 1. 词汇: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large, strong, quietly, loudly, sharp, weak。 2. 句型: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The lion asked sadly . The mouse said happily… 3. 语法:能初步感知副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形容词变为副词的一般规则 4. 语音:体会语音语调在句子中的变化。 5. 文化渗透:能够初步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 Unit 2 Good habits 本单元以讲述两位同学的生活习惯为主线,以记叙文的形式分别记录了两位同学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每位同学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好的习惯或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坏的习惯。因此,本单元安排的教学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的表述性较强。此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多次出现了诸如sometimes, often, usually, never等表示频率的频度副词的用法。这对于学生讲述一件事情的发生次序及说明所做事情的频率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课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第二课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情分析: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第三课 【教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桃花心木》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又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一个培育桃花心木苗的人不按规律给树苗浇水,锻炼树苗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从而长成参天大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受考验才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道理。 【学情分析】 1、目前的小学生深受长辈溺爱,挑剔攀比成风,缺乏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借

初高中物理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 初二阶段: 学生开始进入物理的学习阶段,物理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物理的学习要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重在理解,并且要联系实际。第一章学习机械运动,从最贴近生活入手,讲解了长度,时间和速度的测量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这些知识中,必须学习物理学独有的东西——参照物,也就是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对于这个知识,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接受老师的讲解,但如果课后的辅导练习跟不上,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又不够,最终会无法区分静止和运动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埋下隐患。第二章是声现象,要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声音的利用等知识,声音的利用是重难点,也是中考的常考点。回声测距是常考的题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现实的较复杂的计算问题。每一步运算都需要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要经过学生大量的计算和教师精心的指导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难关,否则这一部分的问题将成为中考的绊脚石,很多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会功亏一篑。 初三阶段: 第一章是电流和电路,第二章是电压和电阻,第三章还要学习欧姆定律。学生从现在开始进入了电学的学习阶段。电学是中考的两大主要考点之一,一般占30分左右。在电学中,重点和难点是电路的计算。其复杂多变,方法和技巧也很多。许多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而做电路题,首先是理解性记忆公式和定律,然后要掌握解题步骤,在解题步骤中,例如要先简化电路,而简化电路也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的。总之,电学的学习,充满了各种方法和技巧,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下一番功夫。也更需要辅导老师的讲解和帮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阶段: 高一阶段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物理的学习难度就明显的增加了。整个高一都是学习力学,力学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占的分值和比重最重,基本要占到物理学的百分之五十。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的研究,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必须打牢固。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公式多而且复杂,对应的题型更是多而繁杂。许多学生都是在这一年中,物理被落下。培养物理思维,掌握解题方法,是学好物理必要的前提。培养物理思维,是整体的把握题目或问题。掌握解题方法,是具体的解题步骤和解题过程。而学生平时只注意方法的掌握,却不注意物理思维的培养,这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关键。在学校中,物理思维是很难专门的去培养的,因为老师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去讲解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辅导机构的辅导老师,一对一的优势就是专门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去培养他的物理思维。培养物理思维,是高一物理的关键之一。 高二阶段 选修2-1,第一章是电场,第二章是磁场。其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电场、磁场

九年级物理学情分析

九年级物理学情分析 营里二中田丽杰 本九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8%,学习发展生占55%。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生基础太差,学习习惯差,许多学生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指导和练习,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物理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