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原始农耕社会

第二课原始农耕社会

第二课原始农耕社会
第二课原始农耕社会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能力方面: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思想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河姆渡:距今七千年左右,在长江流域(今浙江余姚)

半坡:距今五六千年,在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教师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

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画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然后提问: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

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他们有什么特征?(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生动图景。

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掌握了农耕技术,他们的房屋建筑技术和陶器制作水平,在当时都有着很高的成就,这就为我国后来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也是我们先民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和智慧奉献给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让让学生理解私有化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可以通过后来历史的史实来联系,为以后的课程打好基础!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原始农耕文化

七年级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2、依据中国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学习重点】: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点。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一自主学习】 2 旧石器和新石器有什么区别?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原始聚落形成的原始聚落。 【训练反馈】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两处遗址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完美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简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体会到这种进步的来不之不易,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板书设计特征遗址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生活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生:摇头(一脸好奇)师:(微笑着说)那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题。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而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使人们餐

餐都温饱呢?生:不能,有时会找不到食物,挨饿。师:是的,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一天,一只五颜六色的鸟为他衔来一枚稻穗,这就是最初的水稻,于是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从些也有了农耕。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师:可是这样一位天神,最后却为人类光荣牺牲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的?生:(十分好奇)想师: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求神拜佛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这个故事就叫“神农尝百草”。为了纪念这位天神,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碉像(展示幻灯片“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要知道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还需要我们通过课本来了解。讲授新课师: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的?(引导学生看课本)生: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上部分(二)下部分 参考资料 学术动态 图画说明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 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干栏式的房子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实录〗 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这门学课应该有一个点感性认识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和县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肥沃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有了比较的食物,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原始农业和定居,只要学生讲出来一项,就引导学生找出另一项来,我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先讲出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向学生指明这几个词的本意,以免用错。) 制作陶器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正平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原始农业的兴起,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3)了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农耕文化测试题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同步测试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你认为半坡人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 学会了种旱地作物 C.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 D .这些先民生活的地方气候比较温暖 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4.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特点为( ) A.地穴式 B.半地穴式 C.砖瓦结构 D.干栏式 二、填空题 5.南、北方的先民都已公制作磨制的______和______。考古学家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____________”。 6.干栏式建筑对后世_______和_______的出现有所启发。 三、简答题 7.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住居特点三个方面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不同点。

活动探究 8.试一试:请你以一位小导游身份,带着一群小游客走进半坡遗址或者是河姆渡遗址,向他们作生动形象的讲解。 开阔视野 中国:世界栽培作物起源的重要中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660多种栽培作物,其中,起源泉于中国的有130多种。中国是世界栽培作物起源的主要中心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栽培了水稻、粟等重要作物。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地颁布着野生稻。起初,原始居民采集它的种子加工后食用。以后便将其驯化,培育出栽培稻。从现在有资料来看,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就已种植水稻。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粟,俗称谷子,去壳以后就是小米。它耐干旱,我国黄河流域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它的生长。我国考古学家在距今7000多年的遗址里,发现了粟的残存物。粟的培育可能更早一些。 木构建筑的奇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概念讲解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并通过列表法和对比法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来年又会发芽、生长、成熟,而且可以供人食用。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于是有目的的原始农耕便出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了解一下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1、通过了解什么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认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 师:我国早期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前面一课我们了解到北京人使用的是旧石器,也就是打制石器,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书,想一想什么是新石器? 生:磨制石器。 师: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是新石器吗?(如石刀、石镰、石纺轮、如果有学生提到耒耜或者骨耜,说明骨头也可以通过磨制加工成工具)。 师:与打制石器相比,使用磨制石器有何优点? 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猎捕更多的猎物、可以更好地采集果实、可以更好地耕地种植植物等等。) 师: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获得的劳动成果越来越多,能够获取更多的猎物和采集更多的果实,还根据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学会了自己种植庄稼。当人们获取的猎物一下子吃不完,尤其是还有一些幼崽不适合吃,当时的人们会怎么处理?当人们种植了庄稼之后,可以囤积一些粮食了,人们还需要每天到山林里四处采集野果吗? 生:把多余的猎物幼崽驯养成家禽家畜,可以把它们养大了再吃;囤积了粮食之后,他们可以不用过过于奔波的生活,逐渐定居下来,偶尔去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引导学生朝原始农业定居生活的方向思考。) 师:如果你是这些原始居民,你还会像北京人一样住在山洞里吗?你会在什么样的地方定居呢? 生:不会,会在交通方便、水土肥美的地方定居。(河边。) 师:所以黄河、长江成为了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是我们湖南人的母亲河,我国的原始农业最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七上P7—9 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 【自主检测】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B D 4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策略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 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2.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简要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 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活在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的国家。河 姆渡人已经会 水井饮水,住着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 的国家。 半坡 原始居民住在 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上面绘有各 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刻画符号。 3.思考:“动脑筋”一(第 8 页)、二(第 10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 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一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思考、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有何不同? 第三子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略) 1. 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 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 1 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 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长江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情况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黄河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 文化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 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2.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3. 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右图是我国出 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它位于( ) 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2.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 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食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

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项目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20201229171117)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前面两个子目与 第三子目之间,是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讲述半坡居民的 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为讲述原始农业的发展作铺垫。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 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 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 表格归纳法,问题导学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授课类型:新授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到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但大家想想,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提问: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种地,将一时不能吃的动物饲 养起来,等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等) 教师指出: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方法,今天我们就 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讲授新知 1、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 学生阅读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

中国历史 第2课 原始农耕社会

第2课原始农耕社会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人 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住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原型房屋。 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他们从事农业发展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还使用鱼叉,鱼钩,渔网捕鱼(渔猎经济)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有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以鱼纹,鹿纹为多。 半坡人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 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生活,距今约7000年左右。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主要农作物),在河姆渡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水牛等为主。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布机,人们已经学会缫丝。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干栏式房屋特点:防潮,通风。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时间 7000年前 6000年前 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流域) 耕作方式使用骨耜(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 住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圆型房屋 养殖业养猪,狗,水牛等养猪,狗等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陶器,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史常用的方法。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社会(新石器时代)(导学案) 班级姓名前言: *1、新石器时代的概念:使用石器的时代,就是新石器时代。 2、参看P8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回答看一看的问题: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河中下游和江下游地区。 转转脑子:在什么条件下,旧石器晚期的人们能进入农耕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1、河姆渡居民距今约年,位于省县的村。 * 2、河姆渡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总结:旧石器时代是使用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使用制石器的时代。 3、生产工具:已使用石器; 手工业:会制造,多为陶; 农作物:广泛种植; 畜牧业:饲养、、; 生活形态:过上的生活; 房屋建筑:盛行高架的建筑;已挖凿。

*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 * 5、和的出现,使成为可能,村庄随之出现。 *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A.畜牧业的出现 B.农业生产的出现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6、P10想一想: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 (提示:结合本子目第3题的内容,从河姆渡居民是长江流域居民——南方、水多的特点去考虑。有的内容可直接在书中勾画) 二、半坡社会 1、半坡居民距今约年,位于省市的村。 * 2、半坡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3、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用、开垦土地,用、收割庄稼,用、加工谷物。还有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工具。因缺水,粮食少,在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占一定比重。 4、生产工具:已使用石器; 农作物:主要食物是; 蔬菜:有和; 畜牧业:饲养、; 手工业:会制造,多为陶; 生活形态:过着的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②

冀教版七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word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在知识体系的架构上,与第1课相似,需要学生把握的内容比较繁多。对原始农耕社会的三个典型——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教学设计改为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导角色。要求教师在充分运用媒体资料,如历史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当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以生动的语言讲授,引导学生进行制表归纳知识点,和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与第1课、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增强学习成效,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进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把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看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要紧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依照获得的历史信息分类制表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现讲解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成形象的认识,会查找图片中较为明显的要紧信息。 2.通过对陶器图片的分析,了解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通过对建筑图片的观看摸索,了解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缘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居民的聪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进步做出的奉献——我国是最早种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 2.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仰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二)教学难点 1.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共同劳动、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2.了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不同。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表归纳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预备 多媒体、幻灯机 (二)素材预备 图片、视频、课件、文本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 继山顶洞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育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他们是如何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筑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并由教师或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前的引言)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 (讲授新课) 原始社会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山顶洞人以后,通过一万多年的变迁,我国显现了原始的农耕,农耕社会的典型代表确实是:河姆渡居民、半坡社会及大汶口居民。(展现中国氏族公社要紧遗址,提示学生注意具体的地点) (板书)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 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 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

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 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 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