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

我们觉得第一个观点大家要把握,就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得新的伟大革命。注意,这是中共中央这个决定一开头第一条里面的第一句话,第一条第一句话,就是简单说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场革命,注意,是新的革命,首先要把握这“新的”俩字,所谓新的就不是老的,老的是什么呢?就是1949年以前,毛泽东所领导的那种民主革命,那是以暴力形式、以武装斗争形式出现的,那么现在不是那种革命,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在我们的这个《包容性改革论》这本书,在未来十年改革战略这部分,我们第一句话也写着,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注意,我们后面马上跟上一句话,他是个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是新的,超越传统意义,这个大家可以看书,这第一点,是新的,不是老的。

第二,它是革命。革命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枝枝节节的修补或者改良,而是对我国的体制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或者重大的体制变革,这是第二点。

第三,大家把握新的伟大革命的时候,要和第二条改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相联系,我们在这个书里头有一个大均衡的思想,就是要把握革命和完善这两方面的统一。

第四,这里边新的伟大革命没有采用次数,因为邓小平当年说过一个类似的话,叫做“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没有用第二次这个说法,因为这个次数从一个历史长河来说也比较复杂。那么现在到底是第几次,理论上说恐怕还属于第二次革命,当然,未来会不会有新的这种情况。因此,用新的这个提法,就留足了或者留够了足够的空间,这是第一个要点,新的伟大革命,这一开头中央决定开门见山第一句。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第二个要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这个中目标里大家请注意,他两句话,一句话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句话过去讲过,那么这次新的东西是什么呢?就后边这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我们认为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新的命题,一个新的战略任务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如何现代化,过去文件里没有这样的提法,而且更重要的这是给我们今后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个总目标,请注意,这可是新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那么到底这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他包括什么内容,他包括哪些个具体的机制,包括五个大的支柱。

第一,国家的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我们认为这是国家治理里边最核心的东西,这个权利到底怎么运行,怎么制约,怎么监督,我们记得有一个史料上记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派一个考察团到了延安,看了以后他们又回到了南京,跟宋美龄还有当时的国民政府的一些人谈了一个话就说延安很廉洁,他们很受感动,然后美国人就对南京的这些人说了一句话,说我国未来得希望是在延安,因为他们很廉洁,当然宋美龄听了以后,不以为然的说了一句话,她说什么话呢,她说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滋味。这句话应该说说的很深,那么现在我们已经由夺权党变成了执政党,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尝到以后怎么保持,这个你的廉洁,那就需要有个把这个权力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前不久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一个权力的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我们觉得这是国家治理里的头一条。

第二,在我国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跟别的国家的治理或者说跟大多数国家治理不太一样,有一个党政关系问题,党政关系怎么处理,怎么理顺党和国家的关系,党和政府的关系,这个我们觉得也属于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第三,我们特别要提出来,就是要依法治国,这个机制,而且是独立的这种司法体系,这次决定里边明确的提出了独立的司法体系,

甚至把检察院、法院,原来归地方人大领导,现在把他独立出来归中央垂直领导,摆脱地方的势力、权力对于检察院和法院的这种掣肘。

第四,反腐败的机制。当然这个也可以把他并入权力运行和机遇机制,不过鉴于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因此怎么样创建一个有效的遏制、预防和反对腐败这么一个机制,非常关键。比如说官员财产的登记、申报、公示制度,据我们了解世界上第一部官员财产公示法是1883年,1884年,到现在接近132年,那么这132年当中,先后有130到140个国家实行了官员财产的申报制度,公示制度,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因此你要真的反腐败,必须相应的建立这样一个财产的公示制度,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这次决定里边,虽然不是很明朗,但是也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提到有是有关信息公开制度,而且是从领导干部开始,我们理解这里边可能包括着官员财产公示,但是没有明说。

第五,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我们这个是兜底的,一、二、三、四是比较明确的讲国家的本身,这个就是比较宽泛,第五条比较宽泛一点,包括政府怎么治理,当然也是国家权力的,权力体系的一部分,还有社会怎么治理,还有这个对于宏观经济怎么治理,严格的说他也应该算作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划起来就是五个方面的问题。

怎么现代化?需要破题,这是第二个要点,总目标。注意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不再沿着原来那个惯性的思维,他是以国家治理体

系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的,这就是纲举目张,这是个纲,其他的地下都是目,这是新的观点,新的目标设计。

三、各领域的改革目标

除了总目标之外,那么这次决定还给五大领域改革提出了各个领域自己的改革目标。鉴于狭义阶段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记得前几次我们在给国家信息中心,给西部朋友们讲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未来我国的改革是五环式的改革,就像奥运会的五环一样,五环式,这次大家看中共三中全会决定就是五位一体改革。

第一个是经济改革,目标四个字,市场经济。第二个领域是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民主政治。第三个领域食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是先进文化。第四个领域是社会体制改革,目标是和谐社会。第五个领域是生态资源方面的制度改革,目标是生态文明。所以大家要把握未来我国全方位改革的各个领域的改革目标,要如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20个字,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么二十字。

四、三让

那么第四个要点就是把握这个三让,在这个知道思想这部分要把握三让。第一让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里边提到了五个现代社会的要素,就是人类文明的五大要

素,第一是劳动、第二是知识、第三是技术、第四是管理、第五是资本。请大家注意,这五大要素他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有创造性的五组人群,我们一定要透过这个要素本身看到背后的人格化的代表。

第一劳动。劳动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包括农民工,我们现在有两亿四千五到两亿五千万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他们是劳动者一支重要的力量,当然还包括在城里的,在乡下的其他的工农劳动者。第二组就是知识。他的背后是各种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分子,包括大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都是。第三组就是技术。技术跟知识有交叉,但是技术可以把他单独列出来,这里的背后是技术专家,技术人员或者是技术工人。第四组就是管理。管理的背后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和经济的管理者、社会的管理者等等,管理在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重要的要素。第五个是资本。资本的背后是资本家,一说资本家可能有的朋友感觉不太好使这样的资本家,我们可以换一个词叫投资者、出资人,反正总是资本的所有者,那资本在我们我国目前从主体来说三大类,一类是国有投资,一类是民营,包括私人的和非国有的其他的经济组织,民营,反映不是官营的,都是民营,主要是私营,这里边,第三组是外商,包括我们我国自己的港澳台的资本,也属于境外的资本,我们按照境外资本来管理,就是国、民、外,三足鼎立,当然不完全是均等,不过就是这么三个支架,国、民、外,这都是资本。所以这个文件提出来让一些活力竞相迸发。那么让哪些活力?至少要包括以上五大群体的活力。

第二个让就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那么这里要害就是着眼于社会财富的创造,怎么把这个财富更多的创造出来,让这个源泉就像济南的七十二泉一样,充分的源流。

第三个让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体人民。这里有两个更,一个是更多,量上更多,每一个公民比过去拿到的更多,这是个量。第二个更重要提出来,还有一个质的问题,就是更公平。

现在因为这个收入分配方面公平度不够,我们基尼系数现在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达到了0.47左右,这在世界上来讲是比较高的,因此怎么样遏制住这个收入差距过大的差距,更公平的使成果惠及人们。而且这里边特别明确,不是有些文件和报告所说的,惠及多数人或者是惠及大多数人或者惠及绝大多数人,在我们看来这些提法都不是很准确。

在今天的我国当我们党已经由夺权党变成执政党以后,整个观念需要转变,你应该着眼于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一部分人,也不是大部分人,全体人民,因此你今天的改革发展成果一定要全体人民,你说你不惠及谁?哪部分人你不让他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所以我们

为什么要写这部包容性改革论,其中一个动机就是要考虑让改革的成果能够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在发展成果共享问题上一个不能少,全体人民,这是三让。

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还有一个观点请大家注意,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观点实际上并不是今天才提出,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八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八届了都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观点提出来,因为在我们决定之前,在学术界讨论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学者提出来是不是要改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改成以社会建设为中心,或者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他们这些意见我们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你下一步社会改革要提上日程,政治改革也要提上日程,既然是五个环改革,那么你仅仅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可以呢?我们看了这个文件,他的这个一个背景,讲这个话的语境,语言环境是什么呢?就是讲到下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切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最大实际是什么?就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处在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发展是解决一切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既然是初级阶段,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那么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那么这个地方的牵引指什么呢?我们理解是通过改革这么一个火车头来牵引经济发展。就是经济改革牵引经济发展,能不能牵引,我们说能牵引,这个火车头起不起作用,我们说起作用,但是在最近学习三中全会文件过程当中,有些朋友,我们理解对这个牵引作用可能有些过度的解读,把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把它放大为对整个

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作用,就是说他要牵引未来的全面深化改革。

在我们看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力和牵引作用他有一个度,他能牵引他能牵引的东西,就是他能牵引可以牵引的东西,他牵引不了他不能牵引的东西,我们是这样计划,那么哪些东西可以牵引呢?两个半。

第一,所有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他都可以牵引。财税、金融、价格、城乡一体化等等,国有企业改革、民企发展都能牵引,这第一个大领域,经济领域能牵引。第二,社会领域一半能牵引,哪一半呢?就是社会的就业、收入分配等等,但是社会领域里边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我们考虑可能牵引有困难。第三个领域是政治领域,你用经济改革当火车头来牵引政治改革不大合适。第四个领域文化领域,特别是价值,核心价值这一套系列。你让经济改革去牵引也勉为其难。第五个领域就是生态。生态我们总的判断经济体制改制可以牵引或者基本上可以。

那么这样分析起来就是有些领域经济体制改革能牵引,有些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不了,这个火车头有的车箱能带动,有的车箱带不动,所以现在我们要客观的、冷静的、实事求是来研究这个牵引力多大,不要误读,尤其是把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力上升到牵引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我们感觉更有点勉为其难,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为什么把他拎出来。

这个地方讲的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我们想重点还是对经济而言的,那他落脚点,哪落脚到推动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他落要到发展问题上。当然他会不会对社会改革、对政治改革、对文化改革有作用,我们当然是有,但是这种作用在我们看来比较准确的说是倒逼的作用,而不是牵引的作用,用倒逼可能更准一点,就是经济改革倒逼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倒逼社会改革,经济改革倒逼文化改革,这个作用是有的,但是你用牵引,用牵引是火车头啊,所以这个地方需要冷静的分析。

六、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下一个新观点,在下一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里面一个特别值得讲的观点,就是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决定性这么五个字。市场决定性的观点,这是这次决定里边我们认为理论上有突破的观点,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之一。文件里怎么说呢?他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段里,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的文件,党的报告,国家的政策法规等等,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也是现在大学里讲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马克思主义读本有关政治经济学这一部分的教科书里边所没有写进去的,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就是市场决定性论。

根据我们对市场问题的研究或者说更广泛的改革理论的研究,三十多年来,我们我国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体上是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八十年代的后期,那时候的提法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当时没有提市场经济,但是提到了市场。那么,什么作用?重要作用。怎么重要?没提,没有捅破,没有明说。这是第一个台阶。那么相对于这个过去提计划经济而言,能说出市场起重要作用应该说已经不错,从八十年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不错,但是远远不够。

于是乎上了第二个台阶,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中共十四大,开始出现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这三个字,是起基础性,但是基础性的前边十四大报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我们看了我们至今还记得,他前面有一个前提,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一个“下”起基础性作用,后来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把宏观调控下给删掉了,不要那个帽子了,只说是基础性作用,甚至还加上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二十年来,中心词没有变,基础性作用。基础性作用应该说比前面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是呢?这个基础性作用这个理论有漏洞,有很大的漏洞,漏洞在哪里呢?就是说你市场对资源配置是起基础性作用的,那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个印象,那么似乎在基础性的上面,还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注意,他给人留下这么一个空间,你市场只是基础性,你没有说谁决定呀?于是乎,政府就出来了,你市场为基

础政府来决定。所以这个理论给政府主导性模式和政府干预性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借口或理论的条件,这是这个模式的一个最大的弊端。

那么经过二十年之努力,我们现在上了第三个台阶,就是决定性。这次三中全会理论上最大的进展之一就是抛弃了或者修改了这个基

础性三个字,改成决定性这个三个字,非同小可,是理论上的一个飞跃。那他明白无误的告诉大家,资源的配置谁说了算?谁来决定,市场而不是政府,也不是别的力量。这就堵住了一切可能让非市场干预的漏洞。所以这是我们我国人经过三十年地改革得出的一个宝贵的也是理性的认识,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定的就是我们写的大标题就是市场决定性,是向政府干预型模式告别,这是这个市场决定性提法的进步性在哪,进步意义在那里。那么怎么把握这个市场决定性,很多朋友提出这个问题。

我们提了一个叫做“三大机制,三大自由”这么一个理论观点。所谓“三大机制”,市场经济决定性,这个决定性是哪些决定机制。第一个,供求决定机制。这是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第二个,价格决定。就是你的经济活动我们要看价格这个信号。价格这信号总变动,是我们经济活动的一个参数。第三个,竞争决定机制。最后的优胜劣汰这要靠竞争来实现,这是三大决定机制。供求决定,价格决定,竞争决定这三大机制。

从机制说三个,从主体,包括行为主体和运行的载体来看,也是三个自由或者是自主。第一个,就是企业自主决策,公平竞争。注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这个企业的微观活动谁是主体?企业,谁来决策?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能在这越俎代庖。第二个,就是消费者作为一个主体,我们千千万万个消费者,我们要靠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注意这四个字,自由选择,这四个字有一本书就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一本书叫《自由选择》,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本名著。第三个,就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而不能受到人为的这种封锁或者是阻遏。自由流动。

那么三大机制,三个自由或者是自主大体上就反映了决定性的这么一个他的本质要求,就是周围朋友要想什么要决定从这三方面来把握。那么这里边请大家注意,在讲到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后面还有一句话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意,我们一定要全面地来理解,讲市场决定性不意味着政府没有作用,他是有作用的。而且这里明确说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过,大家思想一定要明确,不是引用过去政府作用的那些理念,那个要做很大的修正,我们刚才说了,要向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干预型这种经济模式告别。

那告别以后不是干预型政府,不是经济主导型政府,而是用什么政府呢?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呢?那么我们看了这个决定以后,我们归纳成五条:

第一,维持或者叫维护或者叫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这个市场他不负责这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因为他是着重在微观经济方面进行调解,当然他对宏观经济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这个资源配置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些有意义的影响,但是他也会产生一些波动甚至有负面的东西。所以这个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政府你要负责,这是第一条。

第二,提供公共服务,应该说市场经济他不负责这方面的问题,他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公共事业,可是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廉租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这些等等,政府责无旁贷,这是第二条,公共服务作用。

第三,市场监管,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这方面的作用。现在市场很混乱,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真是令人担忧,那么政府的责任应该保护、维护这个市场的公平竞争,应该加强市场的监管,现在这方面政府做得不够。这是第三。

第四,就是环境保护或者说更大促进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发展。当然微观经济这个市场也要促进绿色发展,我们一会讲到生态的时候要说,但是市场在这方面,但是政府在这方面负责重要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

第五,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因为什么?因为市场经济他是一种用市场来调解自由分配,他在里边实行,只要你实行市场经济,地位必须公平,平等,你是你我们是我们,独立地人格,我们之

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是买者我们是卖者,我们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第二,机会平等,你有这机会,我们也有这机会。第三,交易的规则平等,等价交换的规则,这三个都是平的。机会平等,机会平等,规则交易平等,等价交换原则,但是他解决不了另外一个平等,他解决不了分配的平等。而且按照市场经济来运作的话,分配必然有差距,甚至有的地方差距还不小,因此这时候需要政府出来调解收入分配,实现邓当年讲的共同富裕,这是政府的责任,所以今天我们讲这个问题,一定要有全面的观点,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这种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