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样年华音乐分析

花样年华音乐分析

《花样年华》的电影音乐,不但使影片带有浓重的怀旧气息,更使整部影片有了一种既浪漫,又暧昧的情调,散发出一种王家卫电影特有的唯美主义气息。中国戏曲,爵士乐,巴洛克弦乐等等音乐风格,华丽地展现在影片当中,使人感觉整部影片像是上个世纪上半叶东西方流行音乐藏品的展示厅。这种展示,不是毫无目的地胡乱摆设,其核心的部分就是以巴洛克音乐为代表的繁复美学。在这一美学核心的影响下,中国戏曲,爵士乐,巴洛克弦乐等等音乐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迸发出惊艳的艺术火花。音乐上的繁复,给《花样年华》增添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在艺术造诣上也上升了一个高度,也使得整个影片鲜活立体,富有深度。
《花样年华》的电影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由日本著名电影配乐家梅林茂作曲,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名曲,随着影片中两位男女主人公,从相识,邂逅到离别,音乐主题反反复复出现,为整个影片确定了一个基调;中国戏曲《妆台报喜》(评弹),《情探》(越剧),《四郎探母》(京剧),《红娘会张生》(粤戏),《桑园寄子》(京剧),不但紧扣影片主题,而且烘托出影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美国已故著名爵士乐歌手Nat King Cole的《Aquellos Qjos Verdes》(《那双绿色的眼睛》)、《Te Quiero Dijiste》(《说我爱你》)和《Quizas Quizas Quizas》(《也许,也许,也许》)三首歌曲,配合着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带来了一种浓郁的爱欲的情调;为了配合电影的年代,也收录多首30年代的歌曲,包括“金嗓子”周璇在电影《长相思》里演唱的一首《花样的年华》,以及潘迪华演唱的充满异国风情的《梭罗河畔》;出现在影片尾声的《Angkor Wat Theme》(《吴哥窟主题音乐》),由居于意大利威尼斯作曲家Michael Galasso创作,该曲将影片男女主人公之间伤感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相映成辉。
《花样年华》的电影音乐,大部分都不是原创作品,而是选用了名家的名曲。这些乐曲和影片的节奏很合拍,不但体现了时代感,而且恰到好处地为影片的故事主题服务。
单单从这些乐曲本身,我们还不能够很全面地发觉《花样年华》电影音乐的魅力,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影片来谈谈。

二、关于电影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于美丽主题音乐》)

(一)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的背景及结构分析

电影《花样年华》的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取材自日本著名导演铃木清顺的电影《梦二》,由日本著名电影配乐家梅林茂作曲。梅林茂在亚洲电

影配乐领域享有盛名,有人
评价他的电影音乐真正达到了音乐与电影合一的境界,有着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影片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是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以g小调为主调,作曲手法采用了多旋律,复音音法的复调法,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比较强调曲子的情感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带有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3/4拍的圆舞曲节奏,在节奏大提琴乐手强而有力的拨弦下,显得强烈而又跳跃,具有律动感,渲染出影片强调的那种优雅的调子。乐曲的主旋律华丽而又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在迂回的主奏大提琴演奏下,显得婉转动听,与节奏大提琴,交相呼应,宛如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斑驳的街道,老旧的路灯下,动人的对答,格外惹人心动。

(二)结合电影情节,看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

《Yumeji’s Theme》在节奏韵律上,与《花样年华》的影像都很合拍。巴洛克音乐的优雅,恰到好处地为《花样年华》制造了一个氛围。影片中,优雅美丽的苏丽珍所穿的旗袍多达十几套,当她提着保温壶,经过斑驳的街道,向云吞摊走去时,配合着乐曲《Yumeji’s Theme》的节奏,苏丽珍的旗袍的裙摆,摇摆得饶有韵味,给人一种翩翩起舞的感觉。当周慕云与苏丽珍在街角相遇,彼此互相点头示意,两个人的脚步,扣着音乐的拍点,将影片特有的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影片的镜头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的情感互动关系。
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配合着影像,不但着重突出男女主人公之间跌宕起伏的伤感爱情,而且将影片60年代的怀旧感呈现出来。影片中,周慕云与苏丽珍分别之际,苏丽珍舍不得周慕云离开,站在老旧的街道,靠在周慕云的肩上抽泣,乐曲《Yumeji’s Theme》的加入,使整个情景显得非常伤感。一段动人的音乐胜过千言万语,配合着影像,将一段依依不舍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镜头中的老上海旗袍,周慕云油亮的老式“大背头”发型,斑驳的街道,老旧的路灯,在音乐的作用下尽显怀旧情结。乐曲《Yumeji’s Theme》使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怀旧中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它是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的感情交流的纽带,主导整个影片的走向。这种感情交流,有时是两人在同一场景内,眼神、动作、言语的交流,例如周慕云与苏丽珍从2046房间离开,两人乘出租车一同回家时的情景;有时又是两人分别在不同场景中

,利用电影蒙太奇和演员的表演,制造出一种心灵上的交
流,例如苏丽珍一边喝水,一边看孙太太打麻将,然后将视线移向窗外,同一时间,周慕云在报社办公室也向窗外凝望,而实质是两人在心里默默地互相观望。而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将原本割裂的影像,穿插在一起,使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跃然于视觉与听觉之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随着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的不断出现,推动着故事情节进行。
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随着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反复出现,象征了两人之间的试探与揣测——他们的爱情,是一个没有谜底的哑谜。王家卫导演力求通过一些重复的镜头,配上这首主题音乐,反反复复地出现,来追求一种影像与音乐混合的化学效果。影片中,周慕云与苏丽珍各自每天都有固定的生活习惯,这些都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规律,所以主题音乐就会配合着影像,反复出现,而看似重复的规律动作中,细细比较观察其中的细微变化,会发现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微妙的人生哲理:生活也许日复一日,依旧是这样,可是人生因为一些微小的细节,早已改变了它最初的样子。当周慕云在云吞摊邂逅了苏丽珍,周慕云的世界里出现了苏丽珍这个微小的细节时,一切都改变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段感情,尽管这份感情最终带着一种悲伤落幕,尽管剩的只是一种缅怀。同一个音乐,同一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周慕云与苏丽珍的心态和心境,经过时光的激荡而有所不同。

三、与主题音乐相映成辉的《Angkor Wat Theme》(《吴哥窟主题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出现在影片结尾处的乐曲《Angkor Wat Theme》,与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相映成辉。当乐曲《Angkor Wat Theme》响起,周慕云离开了香港,离开了苏丽珍,结束了之前的生活,只身一人来到柬埔寨的吴哥窟。周慕云无法忘怀在香港与苏丽珍之间发生的那段感情,带着这段记忆,周慕云来到这里,按照古人的传说,将自己心中的秘密,倾诉在吴哥窟的墙壁上的小孔中,将这段记忆尘封起来。
《Angkor Wat Theme》其实是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的一个变奏曲,由曾经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担任配乐的意大利威尼斯作曲家Michael Galasso创作。乐曲延续主题音乐的巴洛克风格,音响、节奏与情感有了一些变化,主奏乐器使用了最适合表达强烈情感的大提琴,乐曲主要的特色是以大提琴的拨弦手法,搭配小提琴、电吉他组成,每种乐器先是单独演奏一段主题,然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乐再融合进来,大提琴通奏低音的技法,保留了巴洛克音乐风格

的韵味,同时加进了类似心跳声的低音鼓声,给人一种对于人生的冥想的感觉。
吴哥
窟的场景和音乐《Angkor Wat Theme》的配合,最终是在替电影下一个结论。《Angkor Wat Theme》采集了一段鸟叫声,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自然感,同时象征了吴哥窟的一种人神合一的空灵感。吴哥窟是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兴建的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远离城市喧嚣的周慕云,带着心结,置身于这座佛门古迹中,将自己心中的秘密——与苏丽珍之间的那段感情,通过那个斑驳的吴哥窟墙壁上的小孔,与吴哥窟合为一体,让自己的记忆,成为了永恒。《Angkor Wat Theme》中,大提琴的演奏,像是一个悲伤的人在倾诉,在低语,就像是周慕云来到这片神圣的地方去慰藉自己的一段人生。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地方,吴哥窟就像是一个比较“绝对”的东西。这个“绝对”的地方,就像是周慕云心中对于这段感情,对于人生的一种寄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吴哥窟,一个永恒的圣地。《Angkor Wat Theme》就像是一首安魂曲,随着心跳般的鼓点,感觉像是冥想,一种对于人生的向往。周慕云向往与苏丽珍的这段感情,向往能够与她继续走下去,但最终却事与愿违。周慕云来到吴哥窟,就像是繁华过後,或者颠沛流离之後,回到了自己的“绝对圣地” ,感受一种清洗、告诫或是安慰。《Angkor Wat Theme》中,不但体现了电影的巴洛克繁复美学的基调,而且配合着吴哥窟的画面,透过古代东方佛教对于人生的寓意,为影片增添了一丝东方神秘美。

四、《花样年华》中的其他音乐

出现在《花样年华》中的其他音乐,例如Nat King Cole的爵士歌曲,中国传统戏曲,30年代的流行歌曲等等,也都是可圈可点的。
Nat King Cole(1919-1965)被誉为美国的抒情爵士歌王,对于爵士乐与流行爵士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音乐就是60年代的音乐,有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影片中出现了三首Nat King Cole演唱的抒情爵士歌曲。无论是《Aquellos Qjos Verdes》(《那双绿色的眼睛》)、《Te Quiero Dijiste》(《说我爱你》)像赞美诗般赞美爱情的美丽,还是《Quizas Quizas Quizas》(《也许,也许,也许》)中,对于爱情的犹豫与猜测,都充分地紧扣《花样年华》的主题。《Aquellos Qjos Verdes》、《Te Quiero Dijiste》分别出现在影片中周慕云与苏丽珍在西餐厅的第一次约会以及周慕云与苏丽珍第二次约会,得知彼此的配偶偷情之事的场景。《Aquellos Qjos Verdes》表现男女邂逅,男人被女人的眼神迷倒的歌曲大意,恰好地

体现了周慕云与苏丽珍幽会,周慕云被苏丽珍温文尔雅的气质而深深地打动;《Te Quiero Dijiste》赞美爱情的歌曲大意,也
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渐生情愫,也为后来两人不能自拔的处境,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
《Quizas Quizas Quizas》小调式的旋律,在小提琴的演奏下,显得有些沧桑;即兴加入的爵士钢琴,有种锦上添花的感觉;牛铃和手鼓的加入,不但体现了西班牙民俗风情,更给整个音乐带来了一种跳跃感,使音乐华而不腻。这首歌曲表现的是迷途在感情路上的男女,因为不能为自己的爱情进行抉择,而陷入了一种无形的羁绊中,痛苦挣扎。影片中周慕云和苏丽珍也是这样,他们之间的感情互动,其实就是他们各自对于爱情的抉择: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著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周慕云与苏丽珍,两个人至始至终都欠彼此一个答案。《Quizas Quizas Quizas》就是也许的意思,暗指影片中两个人的爱情存在着不定性的因素。这首歌曲,由于出现在影片中的几场重头戏中,如周慕云离开2046房间;苏丽珍打电话给报社的周慕云;1966年的苏丽珍回到旧居,见到孙太太,回想起以前的那段感情而伤感等等,并且完美地诠释了影片中所要表现的时过境迁的那种感伤,加上旋律朗朗上口,也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影片中引用了多首中国传统戏曲,而且所有戏曲片段皆来自名家的历史录音,如京剧泰斗,著名老生谭鑫培的代表作《桑园寄子》和《四郎探母》,郑君绵、李红的粤剧《西厢记》的选段《红娘会张生》、传全香、陆锦花的越剧《情探》和朱雪琴、薜惠君的评弹《妆台报喜》。多种中国传统戏曲交融在影片中,呈现出那个特殊时代的风情。
影片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运用,不但赋予了它的中国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影片积淀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戏曲,在时光的长河中,它沉积的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更是一段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也同样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闲时听一段小曲,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习惯。《花样年华》的60年代,尽管变成了导演所谓的“收音机时代”,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热度,依然不减。这些戏曲,配合着影片中的一些表现中国文化的符号化的镜头(如搓麻将),将中国文化放大,加深了影片的文化底蕴。
《花样年华》中的中国传统戏曲,不但还原了时代感,而且还有着隐喻故事主题的作用。《红娘会张生》、《情探》、《妆台报喜》均是描写两

情相悦、却又旁敲侧击的男女之间的情事的。选用这些戏曲的动机,就是要与《花样年华》的故事主题呼应,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恰到
好处地为故事主题服务。
《花样年华》中出现了两首30年代的经典流行歌曲:“金嗓子”周璇演唱的《花样的年华》与饰演影片中房东孙太太的潘迪华演唱的富有异国风情的《梭罗河畔》。
对于影片的转场,这两首歌曲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花样的年华》出现在影片中,苏丽珍的丈夫陈先生,在她生日那天,为她在电台点播歌曲,而歌曲正是《花样的年华》。影片中,通过一首丈夫为苏丽珍点播的这首歌曲,很大程度上触动了苏丽珍,让她在周慕云面前进退两难。这首歌曲可以看做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分水岭,通过一首歌曲的转场,将戏剧冲突引向两极化。《梭罗河畔》出现在1963年的新加坡,周慕云离开了香港,告别了过去的生活,前往那里过活。这首歌曲的出现,表示两人离别,为香港那段生活画上了句号,后续的故事舞台转移到了新加坡。通过这首歌曲,加上一个只有天与地相接,矗立着一颗榴莲树的空镜头,把一种时空转移和一种空灵感表现了出来,为之后的经典结局奠定了一个基础。

结束语

本文从电影音乐的情感表现这一方面,对《花样年华》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主题音乐变奏曲《Angkor Wat Theme》及其他影片插曲进行分析和理解,联系影片表现的情感主题来进行解读。同时,《花样年华》的电影音乐体现了电影配乐处理的三个要素:一、配合影片的节奏;二、注意特殊年代的时间参数;三、影像和声音的化学效应。
《花样年华》的电影音乐就像是一种城市疏离的感情,一种对过去的缅怀,一种多重视角里的变奏。尽管影片中大部分的音乐即不是特别为电影本身而作,也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原声,而只是采集他人已有之珠玉,只是鲁迅所言的“拿来主义”的举动,但是,它们放在电影里是那么相衬,浑然天成又增以颜色,它们有着独特而稀有的气质,在那充斥着暧昧与优雅的电影语境里,如折翼之天使,如静美之暗花,如冷眼里噙住的一颗热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