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经习题

宏经习题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也就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6.总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7.净投资:总投资扣除重置投资的净额
8.GDP折算系数:名义的GDP与实际的GDP的比率(附上公式)
说明: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概念,其中一系列的关系一定熟记
二选择题
ACACA BABAC BB
解析:1.注意“为本年度'的总投资与净投资,是一个流量而非存量概念
8.B
三计算题
1.(1)收入法=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背过此公式,一项一项对应相加就可以)Y=100+10+30+30=170(亿元)(单位)
(2)支出法:Y=C+I+G+(X-M),Y=90+60+30+(60-70)=170(亿元)
(3)政府预算赤字(BS)=税收(T)-政府支出与政府转移支付(G+TR)
即BS=30-30-5=-5(亿元)
(4)储蓄一般谈的是私人储蓄,亦即个人可支配收入(yd)与消费(c)的差额,切记!
S=yd-c=170+5-30-90=55(亿元)
(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负数意味着存在贸易赤字
2.(1)此处谈的亦是私人投资,因此 S=yd-c=4100-3800=300(亿元)
(2)根据投资储蓄恒等式,社会总投资等于社会总储蓄,因此I=SP+SG+SR,其中,SP、SG、SR分别代表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对国外的储蓄,SG=T-G=-200(亿元),SP=4100-3800=300(亿元),SR=100(亿元)(贸易赤字可以理解为对国外的资本投资),故I=-200+300+100=200(亿元)
3)Y=C+I+G+(X-M),可以求得G=1100(亿元)
3.各个生产环节的差额即为增加值,如此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之即为增值法;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两法计算结果应该相等即为5000元
四简答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定义展开分为六条简单的说一下,关键是要记住定义。
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地域概念的差别。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外国居民

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本国居民在外国创造的价值。
2.计入GDP的项目,严格按照GDP概念以及六项注意来判定是与否
(2)“旧”违背"一定时期";(4)中间产品,重复计算
3.重复计算的问题,夸大总产出
4.总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以及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说明:3、4题过于简单,考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而在此不赘述,按照要点稍加组织即可
五论述题
考的可能性亦不大,在课本结束语中有详细的回答,可参照看一下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自发消费:消费函数c=α+βy中的α,意味着即使收入不增加也必须要有的那部分消费
2.引致消费:消费函数c=α+βy中的βy,意味着由于收入增加而引起的消费增加的那部分
3.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收入之比率,即消费函数c=α+βy中的β
4.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即储蓄函数s=-α+(1-β)y中的(1-β)
5.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消费函数
6.计划投资:意愿的投资或者说事前的投资
7.非计划投资:非意愿的投资或者说事后的投资
8.均衡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9.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二选择题
ACCBC AAACA CDBBA CCBAB AA(AD)BA
分析:6.总需求为y=c+i+g,,i、g不变且均大于等于零,y曲线必然在c之上;
7.储蓄曲线下行意味着储蓄降低,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改变的情况下,储蓄降低将会使得消费增加,而y=c+i+g,可见y曲线上升;
12.注意C选项中所讲没有考虑税收乘数为负值的情形,不严谨,故排除
14.y=c+i+g,i增加,y就增加,根据消费函数c=α+βy,消费也随着增加
15.根据乘数论公式推导,可以得知i、α在公式中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
17.根据已知条件以及c=α+βy,可先求的α,然后根据y=c+i+g计算可得均衡收入
22.乘数论的应用,注意消费增加是根据消费函数得到的,即Δc=βΔy
三计算题
总结.求产品市场均衡收入,依据消费函数的形式可有两种情况:
1> c=a+by
i 、 g
y=c+i+g 据此可以求得y,即为均衡收入
2>c=a+byd
I、g、t(tr)
yd=y-t+tr
y=c+i+g 据此可以求得y,即为均衡收入
1.(1)y=c+i+g,可得y=2500(10亿美元);消费为2060(10亿美元),储蓄为S=yd-c=290(10亿美元) (2)实际产出时,根据y=c+i+g,可以求得此时实际投资为290(10亿美

元),与计划投资190(10亿美元)的差额就是非自愿存货投资100(10亿美元).
2.(1)Y=105:(2)乘数论,此时需要根据公式自己推导乘数kg,然后利用Δy=kgΔg可求得当Δy=15时,Δg=6(3)消费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而增加,Δc=36;(4)同(3),可求得Δtr=8;(5)略
四简答题(课本上的说明较详细,在此不多做说明,主要要运用图形表示)
1.参见课本图13-1以及p447;
2.参加p447,文字说明
3.节约悖论问题,对均衡收入公式进行推导,结合此公式进行解释
4.参见图13-12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
一 名词解释
1.投资: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而不是资产权的转移(有别于买卖股票,及土地转让等)
2.资本的边际效率(MEC):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3.投资的边际效率(MEI):资本品价格上升而被缩小的利率的数值
4.IS曲线:反映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于储蓄都是相等的,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5.流动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6.凯恩斯陷阱:利率极低(或债券价格极高)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持有手中,这种情形就是“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7.LM曲线:反映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从而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8.IS-LM: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二 选择题
BBADA(D) BBDBA ABACA DDBCD DBADD
分析:1、3注意灵活偏好曲线与LM 曲线是不同的概念,前者通常指的是货币需求曲线L;
7、8、9、13、17:影响IS曲线右移的因素:i、c、g等的增加;影响IS曲线左移的因素:s、t的增加,影响程度为各自增加量或减少量乘以对应的乘数,其中注意9的表述就是平衡预算乘数
11.不在IS、LM上的曲线上的点的经济含义
22.23曲线移动问题,判定出移动方向后作图可得
24.可以通过画图得到提示
25.选项为D,不多做解释
三 计算题(注意单位,在此省略)
1(1).LM 曲线的表达式:M/P = ky–hr
即r=ky/h-M/(Ph), LM等式的斜率为:k/h
(2)(0.2,10) ,r=0.02;(0.20,20),r=0.01;(0.10,10),r=0.01
(3)k减小时,斜率变小,原因是此时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
h 增加时,斜率亦变小,原因是此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高
(4)h=0时,LM 曲线为垂直于y轴的直线:即为古典区域
2.(1)IS:r=125/3-y/30
LM:r=-75/2+

y/20
(2)IS-LM y=950,r=10
(3)三部门经济,此时
IS:r=175/3-y/15
LM:r=-75+y/10
IS-LM y=800,r=5
3.(1)r=30-0.04y, r=15-0.02y,r=15-0.05y
(2)d较大,对于利率的变化敏感,IS斜率就小,就越平缓.
(3)β较大,支出乘数大,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IS曲线平缓.
4(1)??此时,IS 为y=950-5000r
IS-LM,得,r=0.06,y=650
?此时,IS 为y=800-2500r
IS-LM,得,r=0.06,y=650
(2)g改变时有 ?r=0.08,y=700
?r=0.09,y=725
四简答题
1 IS曲线移动因素:(1)IS曲线是根据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i+g=s+t的等式推导出来的,因此i、g、s、t中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或几条曲线同时移动,都会引起IS曲线移动,总之一切自发支出量变动都会使IS曲线移动;
(2)投资函数、政府购买性增加都将会使IS曲线右移,移动量为增量与乘数的乘积;储蓄函数、税收增加则会使IS曲线向左平移,移动量为增量与乘数的乘积;
(3)总之政府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就表现为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就表现为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LM曲线的移动因素:LM曲线的表达式为r=ky/h-M/(Ph),h保持不变,则造成其移动的因素只能是:
(1)名义货币供给量M的变动。价格保持不变时,M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2)价格水平的移动。价格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m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反之,LM曲线就向右下方移动;
(3)总之政府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或者名义价格下降就表现为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者名义价格上升就表现为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注意:答题三要点(1)左移右移?(2)移动多少?(3)结论
2.从IS 曲线表达式可以看到其斜率既取决于d也取决于β:
(1)d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利率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投资较大的变化,进而引起收入较大的变化,反映在IS曲线上就是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就较小;
(2)β较大,意味着乘数较大,从而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反映在IS曲线上就是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就较小;
(3)此外三部门经济中比例税税率越小,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就较小。通常情况下影响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主要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d
从LM曲线的表达式可以看到LM曲线的斜率决定于h以及k:
(1)k为定值时,h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高,利率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货币需求较大变动,为维持货币市场均衡就会引起收入较大的变化,反映在LM曲线上就是LM曲线的斜率较小;

(2)h为定值时,k越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越高,收入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货币需求较大变动,为维持货币市场均衡就会引起利率较大的变化,反映在LM曲线上就是LM曲线的斜率较大;
(3)通常情况下,LM曲线的斜率决定于h
意义: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决定因素
注意:分析影响斜率的因素时一定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而不是单纯地数学解释
3.画图,划分区间,分为四个区间(参见课本p507)
区域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Ⅰ iⅡ iM有超额货币需求
Ⅲ i>s有超额产品需求 L>M有超额货币需求
Ⅳ i>s有超额产品需求 L如何调整: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曲线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举例说明:比如A点
4.交易的货币需求:出于交易目的、谨慎动机而持有货币的需求,可以表示为L1=L1(y),影响基本因素为y:交易的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ky,k>0,即交易的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成正比
投机的货币需求:出于投机目的而持有货币的需求L2=L2(r),影响基本因素为r:投机的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L2=-hr,h>0,即投机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注意:(1)定义(2)公式(3)影响因素
五.论述题
1.(1)画图(根据十三章、十四章知识点绘制简图,参见课本p507)
(2)文字说明(六句话,每句话对应一个大括号,便于记忆)
(3)总结: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结为:
萧条原因: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机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解释原因(消费投资为什么不足)
解决之法:在于政府发挥作用。两大政策。政策比较:财政政策效果更好
说明:这个论述比较主要,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应当熟记。
2.参考简答题第三题。
十五、十六章两大政策的效果
一 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总结:两者实质: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3.凯恩斯极端:LM为水平、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财政政策非常有效。(绘图说明)
4.古典主义极端: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此时财政政策失效,货币政策非常有效(绘图

说明)
5.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绘图说明)
6.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
7.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额(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注意,这是有条件的)
8.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9.法定准备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得比率,由政府规定
二 选择题
1.C 不妨考虑凯恩斯极端情形
2.C 货币政策非常有效财政政策完全失效
3.A 财政政策非常有效的情形
4.A 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利率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
5.D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6.C 挤出效应发生机制
7.D 收入水平的决定
8.B
9.B 平衡预算乘数,乘数论
10.B e↑ ,i↑,y↑,t↑,g不变,所以BS=t-g ↑

三 计算题
总结:1.求IS、LM 曲线
IS :产品市场均衡,依据消费函数的形式可有两种情况:
1> c=a+by
i=e-dr 据此可以求得 y=y(r)即为IS曲线
g
y=c+i+g
2>c=a+byd
i=e-dr
g、 t(tr) 据此可以求得 y=y(r)即为IS曲线
yd=y-t+tr
y=c+i+g
LM 货币市场均衡
m=M/P=ky-hr,m(M,p)通常情况下已知可以求得y=y(r),即为LM曲线
2.求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均衡收入及利率
IS-LM:在1中已求出IS、LM方程式,两式联立,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解此方程组即可得均衡收入以及均衡利率
3.挤出效应大小的求解
依据1、2可求得均衡时投资,即为原先投资i1;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变动,LM曲线不变可以求得达到新的均衡收入时投资水平i2;
比较政府支出增加与投资的变化量即可,若两者相等,则意味着"完全挤出"
1.(1)IS曲线(第二种情形),列出方程组,可求得:
IS曲线: y=4800-2000r ?
同理,LM曲线:y=800+1000r ?
注意:为了便于后面求均衡收入等,保留y=y(r)的形式即可,没有必要化成r=r(y)(一般含有分数形式)的形式
(2)联立IS曲线与LM曲线,解可得
r=4/3,y=6400/3
2.1>IS曲线:y=480-8r
LM曲线:y=250+2.5r
(图略,参照数学画法,注意横纵坐标,以及r 的取值)
2>IS-LM,联立方程,解之可得
r=460/21,y=6400/21
3> g增加,意味着可能存在挤出效应,IS曲线方程须改写,LM曲线方程不变,可求得新的均衡收入以及均衡利息r=860/21,y=7400/

21.可见政府支出增加,使得均衡收入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存在挤出效应,收入增加没有按照乘数论路径增加
3(1)IS曲线:y=1200-25r
LM曲线:y=1000
IS-LM联立,解得,y=1000,r=8
(2)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方程须改写,变化后的IS曲线为:y=1300-25r
LM曲线方程不变,可求得此时y=1000,r=12
(3)看投资的变化量。
政府支出未增加之前,i1=e-dr=100;
政府支出增加之后,i2=e-dr=80;
投资变化为减少了20,与政府支出增加20正好相抵,为"完全挤出"的状况
(4)注意此时LM 是完全垂直的,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财政政策完全失效(图略)
四简答题
1、(1)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斜率(注意为负值)越小亦即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IS曲线斜率越大亦即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原因:IS斜率大小主要是由投资的利率系数(d)决定,IS越平坦,则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挤出效应较大。
(2) 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亦即LM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越不明显;LM曲线斜率越小亦即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明显;原因:当LM曲线斜率k/h越大时,通常情况下,交易货币需求量不变即k不变,则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越小或货币需求对的反应不灵敏,故一定的货币需求将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效果小。
(3)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太多(对应的是LM曲线越平坦),或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对应的是IS曲线越陡峭)时,它才会对总需求有较强大的效果。比如极端情形: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财政政策效果最好
2.(1)LM 形状不变,IS曲线越平坦即斜率越小。则货币政策越明显;IS曲线越陡峭即斜率越大,货币政策越不明显。原因:IS斜率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系数,当IS越陡,则投资的利率系数d较小,即投资对利率的变动的敏感性较差,故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则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大,故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很多。货币政策效果好。
(2)当IS斜率不变,LM越平坦即斜率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LM曲线越陡峭即斜率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原因: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

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的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好。
(3)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对应的是LM较陡),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对应的IS较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较强;极端情形: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说明:1、2两题看起来貌似较多,但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步:一是固定其中一条曲线斜率不变看另一条斜率改变时会怎样影响政策效果,二是反过来看另一条是怎样影响的,三是根据一、二下个结论。最好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3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办法: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同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保持原有水平,保证投资不被挤出。若IS和LM移动的幅度相同,则在产出增加时,利率不变。如图示:










4.LM移动改变利率;IS移动改变收入,由此所有的政策混合效果都可以根据IS-LM图推导出:
1)要使得利率下降则要求有膨胀性货币政策(LM右移),这将导致收入上升,为维持收入不变,则要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IS 左移)。
2)产量减少则要求有紧缩性财政政策(IS 左移),这将导致利率下降,为维持利率不变,则要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LM左移)。要结合图形分析。
五.论述题
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主要问题:
①劳动力过剩问题。
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就业压力增大是近期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的一个突出问题。较大面积企业亏损和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促使失业增多。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使就业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②有效需求不足(即国内消费不足)。
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波动较大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③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2.8%,高于3月份的11.7%,涨幅创下五年前开始汇编此类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此外当月CPI较上年同期增长2.8%,增幅高于3月份的2.4%。
④资产泡沫严重,房地产和房价高速上

涨。
1-4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住宅投资增速为36.2%、34%,较1-3月分别上升1.1个百分点和上升1个百分点。1-4月商品房、住宅销售均价分别同比上涨17%和16.3%,较1-3月分别上涨2.2%和2.6%。
⑵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政策体系,且它们的调控都集中于社会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的流转与运行。由于调控对象的一致性,两大政策体系在资金方面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应当协调配合。
说明:论述题不需要背诵,大体了解即可,言之成理又能尽量向课本上靠拢即可
第十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产量、价格水平)的几何表示,其中总需求为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
3.利率效应: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4.宏观生产函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y(N,K)
5.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6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总产量、价格水平)的几何表示
7.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实际国民收入或潜在产出水平不随价格变化,完全取决于资源供给和技术水平等真实变量,取决于充分就业量,因而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二选择题
1、(B)物价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向左移动
2、(D) m=M/P
3、(D)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价格与产出的反向关系
4、(A)影响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通过AD的函数表达式可以看到影响因素为 d, h,β,k,当d比较大时,价格上升引起的利率上升会使得投资和产出下降很大。当β较小时,价格上升使得利率上升会使得投资的下降引起的产出下降很小。当h较大时,价格上升使得利率上升很小,从而收入变动小。货币供给影响AD的移动而非斜率。
5、(D) 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的,任何计划总支出的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6、(B) 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关系
7、(B) 劳动需求曲线:即劳动的边际产出=名义劳动工资/价格
8、(C)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前提:即在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

下,货币工资机制能及时地调整劳动市场供求失衡,使实际工资迅速地调整到劳动市场均衡为止
9、(C)劳动力需求对价格水平变化反应,而劳动供给无反应,说明,名义工资存在刚性。而工资刚性是总供给曲线斜率为正的原因。
10、(B)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由于实际国民收入或潜在产出水平不随价格变化,因而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动不能使总产出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政策无效
11、(C)古典总供给曲线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M增加10%,只会使得价格水平P同比例上升10%,从而使得实际货币供给和利率不变。
12、(A)g增加,使得AD增加,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意味着AS不变,因此P上升,导致M/P即m下降,r下降。
13、 (B) M增加,使得AD右移,AS垂直,故导致P同比例上升,从而使得实际货币供给不变,产出不变。
14、(D)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改变生产函数的 一切因素都会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成本上升,导致AS左移
15、(B)同上,短期中固定成本不变,可变成本下降,导致AS右移
16、(A)同上,A :P不变时,劳动需求从而使得就业量增加,从而产出水平y增加,B、C、D:使得AS左移
三判断题
1、(错)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之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对)影响IS的因素即影响总需求的因素。
3、(对)由于拉恩斯假定短期存在价格、工资粘性,故不能立刻调整使得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只有在长时间内才能调整使之均衡。
4、(错)AD曲线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因此,价格水平变动会导致总需求的变动,原因有实际余额效应、凯恩斯的利率效应、税收的作用
5、(错)同上:实际余额效应和税收的作用
6、(对)同上:凯恩斯利率效应
7、(错)潜在产量的含义: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劳动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8、(对)长期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实际国民收入或潜在产出水平不随价格变化,因而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9、(错)短期总供给曲线根据价格和工资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长短分为三种,古典总供给曲线(垂直)、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水平)和常规总供给曲线(右上方倾斜)。长期中,有充分的时间调整价格和工资,就业量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国民收入或潜在产出水平不随价格变化,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四计算题
总结:
题型1、由供求曲线求均衡点,在此基础上移动AD或AS曲线,求新的均衡点及变化
假设AD为:yd=a-bP,现左移10%,则新AD为yd=a(1-10%)-bP;右移10%,则

新AD为yd=a(1+10%)-bP,移动AS亦然。
题型2、先求IS、LM曲线,然后求总供给曲
中间消去r,保留LM中P即可得到
题型3、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均衡,求解总供给函数。
根据劳动需求条件:MPL=W/P, 求解劳动需求函数,带入总生产函数,进而求总供给函数
2.(1)列出方程组:
① 由y=c+i+g代入已知条件
得IS曲线: y=2400-1000r
②货币需求=供给:
L =25+0.4Y-400r =345/P
LM曲线:y=862.5/P-62.5+10000r
(2)代入P=1,LM: y=800+10000r
(3) IS-LM联立,解得,y=24800/11,r=8/55
(4)联立(1)中的IS、LM方程,消去r,得AD方程:y=23937.5/11+862.5/(11P)
3、(1)劳动需求满足:劳动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工资即MPL=W/P=w,由已知条件,得MPL= ,代入MPL=W/P得劳动需求曲线:

(2)把劳动需求函数代入总量生产函数得总供给函数:
(3)代入已知条件:
凯恩斯学派的供给函数:因为存在工资刚性,故W=25不变,得Y=10P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因为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故W/P=1不变,得Y=250
五简答题
1、理论来源: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价格上升,LM曲线左移,利率上升,导致投资下降,进而总总需求下降,可以看到价格与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相同点:都是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
不同点:
NI-AE即总支出模型,只有产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IS-LM模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
AD-AS模型—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时,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说明:这是简单概括,有时间可以扩充为随着要考虑市场的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参见课后习题答案
3、(1)理论来源: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碎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2)怎样理解总供给曲线通常有正斜率: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是指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具有同方向变动关系。当产品价格上升时,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名义工资具有刚性(这或者是由于工资的变动会受劳动合同约束;或者由于工人对价格的预期之后于实际),工资水平不会立即同比例上升,这意味着价格水平上升时,实

际工资在下降,因而厂商会增加就业和产出
4、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 AD—AS 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 AD—AS 模型是宏观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的同时,还可以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中的 AD—AS 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六论述题(略)
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失业率:社会经济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指劳动市场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其中均衡状态是指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引起通货紧缩的状态
2.充分就业: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实际工资立即调整到使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状态,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就业
3.通货膨胀:经济体中的大多数商品与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现象
4.消费价格指数:(CPI)人们有选择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商品和劳务,然后比较它们的按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与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最好附上公式)
5.菲利普斯曲线:是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后经修正改为通货膨胀率)的坐标系中,画出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该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关系
6.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垂直的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此时社会的失业率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7.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

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最好附上公式)
说明: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与奥肯定律在十六章中也有解释,与此处解释略有不同,也可。
二选择题
BDBAA CBDAA DBCAA
解析:
1.货币数量论解析通货膨胀:m^=p^+y^-v^,反映的是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价格变化
2.可以考虑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情形,作图可以得知总需求上升价格会随之上升,税收减少会使得总需求曲线上移
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需求是因素
4.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是因素
5.投资增加通过乘数论将会使得收入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上移
6.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升使得总供给曲线上移
7.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会有促进作用,成本拉动需求曲线会使得产出下降,超级通货膨胀将会引起经济崩溃
8.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一般认为此时产出不会增加,名义货币增长率的上升(可以看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右上移,总供给曲线左移,第10题实行的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总需求会下降。
9.尤其注意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对比,经常考
13、14、15关于菲利普斯曲线。三种类型(普通的、附加预期的、长期的)的图形要会画,一目了然
三判断题
正确:1、11、12、13、14
错误:其他题目
说明:2、3.摩擦性失业是难以避免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的过渡性失业
1、4、5、6关于失业的各种类型,要注意区分,比较重要
7、9充分就业的理解。充分就业不意味着没有失业
8.通货膨胀的起因不止有货币因素,并且注意存在通货螺旋的情况
10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注意计算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样(通货的幅度)
11、12、13关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建议重点看一下,选择题会经常出,明确一点:通货膨胀影响的是实际收入,依靠名义收入的将会受损)以及产出效应
四简答
1.失业的原因:(图形见课本)
过多的劳动力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采用微观经济学供求分析框架:
(1)劳动市场出清时:劳动供求曲线的均衡点在E,厂商愿意雇用的接受工资水平W *的工人数量NE,此时,另有数量为N * -NE的工人,虽然愿意工作,但要求的工资较高,是自愿失业。
(2)劳动市场非出清时:一次经济波动使得劳动工资过高W *,寻找这个高工资的劳动力是N2但是企业愿意雇用的只有N1。出现劳动过剩N2-N1 ,为非自愿失业。
2.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通货膨胀是作为货币现象而出现的:
(1)交易方程:MV=Py (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需要解释一下),MV为经济的总支出,Py为名义

收入
(2)根据上式有:m^=p^+y^-v^,通过此式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的三个来源:V的变化,M的增长,产量的增长
(3)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当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工资提高以及利润提高造成的;
(2)工资推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造成工资过高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会的存在导致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
(3)利润推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与寡头谋取过高市场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4)作图,进行简单描述,重点是保证总需求曲线不改变的前提下,供给曲线的改变将会怎样导致价格上升。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
(1)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从生产提高角度的角度,一些部门快,一些部门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一些部门迅速发展,一些部门日趋衰退;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看,一些联系紧密一些几乎没有联系;
(2)现行的经济结构使得生产要素不易从低生产率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在工资及价格上要求“公平”,这将使得全社会工资上涨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结果会导致一般及格水平的上涨。
5.预期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的调整名义工资水平。因此,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根据此理论,菲利普斯曲线修正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补充: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应该是最重要的类型,要会阐述其中的原因以及会作图说明(核心概念“瓶颈现象”)
本章重点:失业的类别(按照不同的分法有不同的类别,注意区分各种失业现象对应的失业类别)、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奥肯定律等;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以及经济效应;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三种类型,分别代表的含义)
第十九、二十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一般为名义汇率
2.浮动汇率制: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地决定的制度
3.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4.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度量国内与国外价

格水平的比率
5.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变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状况
6.BP曲线: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
二选择题
CBABB CBBCA
分析:1、4直接汇率法与间接汇率法的关系。我们国家采用直接汇率法。注意不同标价法下贬值、升值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2、3.外汇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方("入乡随俗"法则,与别人交易就要使用对方的货币,因而要供给本国货币而需求对方货币)
5、6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升值,意味着本国货币更“值钱了”,出口商换回的外币能够兑换到的本国货币就越少,收入减少,因而就会减少出口;同样,进口商为支付外国货币而需要的本国货币越少,成本降低,因而会增加进口,进口增加将会导致国内价格下降。
8、9、10BP曲线。明白曲线的含义及表达式(BP = nx - F),注意位置关系与LM曲线类似,可以联想记忆
三简答题
1.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将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并用BP 表示,即: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 – 净资本流出或者BP = nx - F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外部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任何经常帐户赤字要由相应的资本流入来抵消。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BP < 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
2.均衡汇率的决定
(1)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均衡汇率处于外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2)如果外汇的供给发生变化,则均衡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给达到先的平衡。从一般意义上说,影响外汇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和外汇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在现实中,经常提到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投资或借贷,外汇投资等。
3.BP曲线的推导过程
国际收支差额为:
BP=nx – F,其中为nx净出口,F为净资本流出。当国际收支平衡时,BP=0,即有:nx=F,将净出口函数nx== q??y+ nEPf /P和净资本流出函数F =σ(rw-r)代入上式中,整理有:r=?y/σ+rw-nEPf/(σp)-q/σ,这就是BP曲线的表达式
4.汇率与净出口之间的相互影响
(1)对于出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则本国货币实际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

更加昂贵,这使本国商品的出口变得相对容易。一般说来,出口正向地受实际汇率的影响;
(2)对于进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因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故使本国商品的进口变得相对困难,从而进口反向地决定于实际汇率;
(3)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之差,因此净出口正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
说明:此题亦即样卷中简答题的第四题,只不过具体到人民币而已
六论述题(略)
本章只考前三节

期末样卷答案
BCACB ACBCB BDAAA 16B 19A20D
正确:2、3
错误:1、4、6、7、8、9,其他的不考
说明:概念题、简答题。计算题均是练习册上的,不多做解释,可以参照前面所讲。论述题:言之成理。



补充:
1、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或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理论依据
(1)2008年下—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世界各国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也不例外。虚拟经济方面:金融机构资产受损、国际投资紧缩、股市动荡、外汇储备风险较大;实体经济方面:由于我国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消费倾向,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赖于外需而不是内需,国际金融危机对外需的冲击,抑制我国出口,经济增长方式放缓,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出口企业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经营困难,部分倒闭,就业形势严峻;金融危机更深刻地暴露出中国经济长久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弊端,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市场经济体制固然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公共产品、外溢性等市场失灵现象。经济运行客观上要求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与管理,以弥补或消除市场失灵,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面临内需不足、出口减少、投资受挫、经济增长萎缩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仅从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这两项政策的配合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保证了8.7%的经济增长率,效果比较明显。
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包括:结构性减税政策、四万亿政府促进计划、上调出口退税率等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增加货币投放量
(2)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依据
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经济波动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国家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或者减税,由于乘数作用,总需求增加,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假定此时实际货币供给额不变,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人们感觉手中持有

的货币太少,纷纷抛出债券,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货币市场上利率的上升又会引起投资的减少,从而产生挤出效应,但最终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增加了均衡产出。均衡过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扩张性财政政策作用效果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中央银行通过某种政策手段增加货币供给量,人们感觉手中持有的货币过多,纷纷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在产品市场上表现为投资的增加,进而引起总需求的成倍扩张,增加均衡产出。如下图2所示:

图2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效果

由上述两图综合观察,双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增加总需求和均衡产出。
第(2)只是拓展部分,看一下即可
(2)2010年至今
在双松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的效应逐渐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后,我国实体经济在2010年开始出现通胀的压力。信贷投放量增速加快,CPI指数在五月份首次超过3.1%,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此,中央银行自2010年1月开始,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信贷量,预防通胀的产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现在开始实施稳健或者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大的政策方向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看清题目到底用哪个模型分析,如果没有说明,一般用IS-LM模型
如果用AD-AS模型分析上述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因此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的实施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假定未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前,我国的AD0和AS曲线相交于E0点。E0点的产量为Y0,价格水平为PO。因为外需的锐减,总需求曲线受到不利冲击,向左下方移动,说明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产出和价格分别是Y1和P1,偏离原来的价格水平和产出,产出减少,价格下降。为了使总需求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国家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政策的刺激下,总需求曲线AD1会逐渐恢复到ADO,在这一过程中,产出增加,经济社会摆脱萧条困境。

图3 AD-AS模型政策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