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内容摘要: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通过描写都市的

腐化堕落腐朽的生活和乡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美好善良的人性,突出表现出沈从文对美好纯净的人性的爱与追求,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写作提纲:

一:沈从文简介

二:《边城》简介

三:《边城》简析

四: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1)语言特色

(2)对人性美的追求

一.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集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边城》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成就。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边城》简析

小说《边城》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小村的凄美爱情故事,小说向我们展现了宁静自如的边城生活,通过描写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以及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和翠翠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了边城人民心地善良,性情淳朴,执着追求的美好品质。

小说《边城》中的语言艺术成就斐然。作品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属于作者的“湘西世界”。同时吸取了湘西地方方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虽然语言朴实简单,但是却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温馨恬淡的氛围,文中处处体现出淡淡温情。

(1)“翠翠太娇了·······我这人就是这么一个打算,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哎,这两句话恰是古人为我说的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又教育,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了。”

在写爷爷的语言时,引用了具有乡土风味的俗语,运用民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爷爷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描写翠翠的形象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翠翠的形象比作一只小兽物和小鹿,生动形象得勾勒出翠翠的形象,如小鹿般天真可爱率真自然,“随时准备逃入深山”。从翠翠的形象入手,自然地将我们带入具有野性的湘西乡村世界。

俄罗斯画家列宾说:“光秃秃的线条可以跃然纸上,只要放的是地方。”沈从文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使用十分平常朴素的语言,使文笔清新秀丽,读他的文章就会想象到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诗,同时笼罩着层层暖意。

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在当时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沈从文选择了一条既不同于左翼作家,又不和国民党反动文人同流合污的道路,执着于从文化出发,着眼于人性。从侧面表现对黑暗势力的反抗。《边城》中,作者让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美丽古朴的小村落,感受自然的熏染,展现出一种最原始古朴的人性美,接近于世外桃源的生活状态。在这里,人们是作为一个有生命有自主权利的个体而存在,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自由中又充满野性。寄寓了沈从文对自由淳朴,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中的翠翠单纯善良,美丽淳朴,同时又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充满野性美,是作者心目中人性美的化身。

聪明而又矜持的翠翠爱上了二老傩送,于是“在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而二老傩送也爱上了翠翠,不要“碾坊”要“渡船”,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是真挚而没有一丝杂质的,没有经过世俗的侵染。当傩送因为大哥天保的意外死亡出走后,翠翠依然忠贞不二,痴痴的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这部小说充满了作者浪漫唯美的梦想世界,是一部描绘人性美的赞歌,相对于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首描绘湘西美好风景的二十四首长诗。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作者一味描写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的回避,不愿意直视现实生活,带有一点懦弱消极的思想。

(三)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1)语言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往往以浪漫主义思想为中心,语言质朴优美,虽然没有华丽辞藻修饰,但是营造出一种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奠定了整篇文章自然质朴的基调,加上多种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的衬托,容易将人引入纯净美好的湘西生活场景,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与熟悉感,这种语言风格使沈从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体现了他自己对于文学独特的审美观。

例如《边城》中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文中描写自然背景的语言朴实自然,全篇只有“静静地”“清澈透明”“慢慢的”这三个形容词,但是却真切的展现了湘西的自然风情画卷。对于描绘湘西这个古朴自然没有任何污染的小村庄,简单朴实的语言再合适不过了。

(2)对人性美的追求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分为两类,一种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地本质,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丢失。通过二者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纯净美好的人性美的爱与尊重。展现乡村特有的风韵和神采。他认为“美在生命”,虽然处在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和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建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揭示,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

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小说趋于浪漫主义,他希望小说能够有诗一样的语言,短小精悍,同时将他心中所想的美好纯净的人性美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边城》这部小说充分寄托了沈从文的“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远离“边城”作于“都市”的梦。

从另一方面,面对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因为找不到一个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沈从文感到万分痛苦,选择在文字中建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某种意义上,这是他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懦弱,不负责任的态度。

沈从文边城梗概_边城内容梗概

沈从文边城梗概_边城内容梗概 【--端午节】 边城内容梗概简短版: 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 小说中的翠翠是个虚化的人物,她纯洁,天真,从不轻易动气,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兄弟俩也有各自的特色:大老豁达大气,二老俊秀细心。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十分

出彩,仿佛世外桃源。 边城内容梗概详细版: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二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教学要点: 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 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 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苗族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简介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 代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李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的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房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房,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先自己阅读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典型发言,教师可作点拔。

《边城》故事情节概括

沈从文《边城》故事情节概括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为背景,以兼具抒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nuó)送,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送。而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送的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送的归来。

边城故事梗概

《边城》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xxxx一个偏远的xx--xx。xx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xx。17年前,xx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当xx 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 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 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 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 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虽然从第一个端午 节夜晚偶然邂逅傩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傩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 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天宝的不满。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 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 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天宝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 是傩送唱的。半个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 天宝在跟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天宝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在摆 渡时,遇到傩送,老船夫有心招呼他,老二由于手足之情,不能忘记哥哥的死,便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又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诸多 不顺和碰壁使老船夫更加为翠翠的命运担忧。这时,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 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傩送因心中想着 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理由,远走逃避。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 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 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 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沈从文生平 14~15岁时,他投身行伍,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2年他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1929年时,任教于中国公学,这时沈从文的作品已颇有名气了。 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出版了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生命的高峰期。那时他已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不久,苏雪林、刘西渭等都撰文肯定了他的创作,可谓声名鹊起,一时气撼文坛。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57年被动放弃了文学生涯。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 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

《边城》简介

《边城》简介 简介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为背景,以兼具抒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书为“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中的一本,由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配合教学,对《边城》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分,并附有名家导读、读后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地位与影响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内容精要 川湘交界的茶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送,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送。而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

沈从文边城简介

沈从文边城简介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为背景,以兼具抒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nuó)送,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送。而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送的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送的归来。

边城作者简介

边城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出版了《长河》、《》等,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 个人经历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名著《边城》梗概

《边城》梗概 导读 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 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小说的开篇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他们的一条黄狗,以及女主人公不一般的岀生经历。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 境,过着平凡的日子。 注意点一 其中翠翠的描写最为生动,引人关注:《边城》中外貌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作者通过外貌描写,深刻有 效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色:“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 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便又从从容容的 在水边玩耍了。”翠翠的生长是自然教化,作者对翠翠进行刻画是没有按照一般作家的描写方式,没有刻画翠翠如何貌美,而是把她融于大自 然,使翠翠的形象和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融为一体的,使读者感到的是她的自然美。 那么我们不难想到,在这样子的情况下,翠翠的性格:单纯、明净、健康、善良、无知无欲、浑然自在长成的十五岁少女。 注意点二 翠翠的心理想法 心理一:祖父同翠翠两人,个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 心理二: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心理三:那里河边还有许多船,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评点: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岀来 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这里,表现岀翠翠对“爱”的到来有一种向往的心理 注意点三

沈从文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

沈从文《边城》

《边城》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二、《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纯朴的人情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第三节)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 1.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2.外公 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3.天保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

边城介绍

《边城》故事梗概:《边城》是沈从文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

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声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

高中语文课本边城简介

高中语文课本边城简介 高中语文边城简介 1、简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 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 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 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 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是摆渡船的老船夫及其孙女翠翠。故事围绕翠翠的爱情纠葛展开。茶峒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滩送 老二同时爱上翠翠,翠翠只钟情於老二,祖父只知大老曾来求亲, 不知孙女心事。兄弟两相约以唱歌争得翠翠的心,哥哥自知非弟弟 敌手而自动退出后淹水而死。顺顺和老二由此对翠翠祖父产生误会,顺顺要老二另结一门富家亲事,老二的心却仍在翠翠,遂赌气沿河 下行,祖父已察觉此事,心中郁闷旋於某夜雷雨中去世了,而翠翠 则一直等著老二。 3、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 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 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 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4、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送,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送。而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送的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送的归来。 沈从文《边城》人物简介: 翠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送后,没想到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爷爷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宇慧根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撰写)沈从文出版作品目录: 1 《鸭子》(小说、戏剧等合集)1926,北新 2 《蜜柑》(短篇小说集)1927,新月 3 《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1928,北新 4 《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1928,新月 5 《老实人》(短篇小说集)1928,现代 6 《阿丽思中国游记》(童话)1928,新月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 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 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 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 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 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年—1988年),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作品风格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

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