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学术与政治》

读《学术与政治》

读《学术与政治》
读《学术与政治》

浅读《学术与政治》

3.1马增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浅读学术与政治,在以学术为业部分,凭借相似的境遇,能够顺利把握韦伯的叙述脉络。从学术的外部环境到内在需求,从科学与信仰的冲撞到科学对信仰的贡献,从教师职位的取得到所拥有的权利,引发许多共鸣。但是,在以政治为业部分却非常遗憾,后篇政治与道德部分并不能很好把握。或许需要更加深入的阅读。

【关键词】学术政治人生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学术为业

韦伯从学术的外部环境讲起,比较德国、美国在教学处境方面的差异。在美国,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从“助教”开始做起,以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起点,有着被解雇的危险。在德国,投身学术的年轻人,从编外讲师开始做起,除了听课费并无薪水,“金钱支配”前提上无稳定性,并且按照常规只能开设次要课程。而职位到手之后,谁也无法让他离开。因为无法存在纯粹的客观标准,所以尽管选拔方式存在不恰当,也只能无奈承认学术前程操于命运之手的事实。“你对每一个人都要凭着良心问一句: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吗?”作者的发问充分体现了学术生涯——这鲁莽的赌博中命运的无常。

而在学术的内在志向中,首先需要一份热情,一种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坚信“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尽管这份热情并不能逼出什么学术上的成果,但是却是“灵感”的前提。这份热情并不包括“个人体验”的彰显,因为科学是一种理智化和理性化的增进。这种理智化让人们相信这样的原则:并没有什么神秘、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对人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在尼采对发明了幸福的末代人做出毁灭性的批判之后,在科学的基础上支配生活的技术就是通向幸福之路的观点,就更为天真乐观。将这些观点驱逐一空后,韦伯提出了“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论断。而韦伯提出的例子,医学、法理历史和文化科学也表明,这些科学一旦考虑终极关怀,似乎就会陷入无尽的怪圈。

在对待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上,韦伯同意“在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的观点。真正的教师不应该在讲台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将任何态度强加于学生,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该呆的地方。而作为学生,也应该认识到不该把教师当做领袖,企求超出他们所有的东西。两者都应该保持头脑的清明。在这部分,关于政治意见的斗争中,韦伯说教师大可以到外面去,

在报章或者集会上。“但是,在听众可能有不同看法,却被责令保持沉默的地方,让他来炫耀自己信仰的勇气,这未免太容易了些”,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媒体被某些特定的团体裹挟,我们被迫保持沉默,不同看法根本无法传达。

以政治为业

首先给出国家的定义: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的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由此引出政治的概念: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国家支配权的内在理据有三种类型,一是“永恒的昨日”的权威,二是个人神宠型的权威,三是依靠法制的权威。对支配权的经营需要有持续的行政管理和行使暴力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

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二是“靠”政治而生存。前者是寻求生命的意义,后者力求将政治作为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主要是来源于五个阶层:一是僧侣阶层,二是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文人,三是宫廷贵族,四是英格兰制度所特有的由小贵族和城市食利者组成的显贵阶层,五是大学里训练出来的法律学家。这些政治家们由于可以让人产生权力感的职业特点,有三种前提性的素质,对他们有着决定性作用: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

一区别政治问题和学术

关于学术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彭真 一区别政治问题和学术、艺术问题 作为上层建筑的学术、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学术、艺术问题中,有同历史发展方向对立的政治问题的,应该联系政治问题对待;不是政治问题的,就不要轻率地把它同政治上的大是大非,特别是同敌我问题混淆起来,也不要轻率地下结论。在政治方向正确这个前提下,学术和艺术上的正确还是错误的问题,应该进行讨论、研究。一个作品,有对的,有错的,怎么办呢?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嘛。只要政治方向对头,其他方面有一点错误,改正就是了。一个作品,基本正确,基本好,就 应该肯定,就应该爱护,就应该帮助它修改和提高。不然,出来一部新的作品,并不是—————— *这是彭真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讲话第四、五部分的要点。 基本坏,又不是大是大非、敌我问题,一出来,就只有批评,没有帮助,学术、艺术怎么能繁荣活跃呢?哪有一个新东西一出来就十全十美的呢? 二批判必须有破有立 我们的批判,必须是有破有立。一个破,一个立。不破,就不能立。不破封建主义,不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么立起来呀?如果让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霸着阵地,甚至霸着我们同志的头脑,社会主义怎么树立起来呀?对于一切错误的东西,反动的东西,必须坚决地破,破就是革命嘛。这是一个方面。但是,没有立,也就不能真正彻底地破。把旧的破了,但没有拿社会主义的去代替,那个旧的又会慢慢地复辟。在学术、艺术上没有真正的建设,就不能把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东西真正彻底地破掉。现在有些批判就是立的这个方面少了,把错误的批判了,但是怎么立、立什么呢?看不出来。我们的批判,总的来讲,不应该这样。有的时候有些方面,先破了再说,也是需要的。但是,因为现在我们领导着国家,所以总的来讲,必须是有破有立。学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切批判,最后都要除旧布新,落到学术、文化艺术的建设方面,这就达到破的目的了,达到批判的目的了。批判要使我们的学术、文化艺术繁荣起来,不是使它萧条,所以要有破有立,要破,同时要立。 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文学艺术创作是要个人下苦功夫的。有人说它是手工业,有人说它有点像个体劳动。不管怎么说,写作开始总要由个人分头去动手。所以,我们提倡,一方面要个人去研究、创作,同时又要有集体讨论和互助合作。我看,这个作风是好的作风,是毛主席的作风。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在党的七大,大家提了八十几条意见,凡是对的,即使是一个字,主席都吸收了。毛主席写文章,总是先跟人家交换意见,调查研究,写出来以后,还找大家征求意见。我们写文章,为什么不可以找人研究研究呀?为什么不可以接受人家的意见呀?怎么自己说的就都对呀?错了也说对,这不好。我看,还是要提倡民主作风。写出一个东西,这样驳,那样驳,驳来驳去,好的意见都接受。这就必须发扬民主,文化部要发扬民主,一个局要发扬民主,一个杂志的编辑部要发扬民主,每个人都要有民主作风。 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自以为是。实事求是,就是按辩证唯物论办事情;自以为是,就是唯心主义、主观主义。自己认为对就对呀?要克服自以为是的作风。要实事求是,部分对,就是部分对;基本对,就是基本对;部分错,就是部分错;基本错,就是基本错。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党内也好,人民内部也好,不论你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是文艺工作者、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初二较难的语文阅读文

阅读《笑靥千秋》,完成16—21题。(19分) ①记忆中最温柔的笑容莫过于妈妈的嫣然一笑,这就是童年时代的最高奖赏。仿佛我在普通话比赛中获奖,我在学校歌咏大会的领唱,每周成绩通知单上的”全优”,都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展颜微笑。、 ②妈妈的牙齿细密整齐,只是牙龈偏低,每逢她开怀大笑,就需握拳头遮羞,像扶着麦克风,那姿势有些可笑,却又令我向往。因为,当时在我们的生活里,能让妈妈如此忘情的开心事总是鲜于遇见。 ③这是母亲的笑容,每个亲情笃至的儿女都能在自己母亲的脸上汲取这种光辉。④我在插队时的女伴长相可说是很一般:小眼睛、塌鼻梁,生气时两片嘴唇一堵,活像两扇厚墙门,那几颗雀斑简直要暴出来。但她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在那样单调的生活中,不仅自己笑声不断,同时让小集体洋溢欢乐的气氛。 ⑤我怀念她笑起来的样子:眼睛弯如新月,连乌黑的长眉都有感情,露出一口整齐的皓齿,要多甜有多甜!为这笑容,村村队队有多少小伙子夜间在桥头为她弹吉他。 ⑥这是青春无畏的笑容,不知何时,它们已在我们的脸』二凋谢。但我们仍能从周围少男少女们的幸福中一再欣赏这些芬芳的花朵。 ⑦我的师傅是位极普通的女工。善良、勤劳、刚愎和自信混合在一起的个性,使她所在的班组烽烟不息。我成为她的徒弟,不少人为我捏一把汗。但三年中,我和她相处得很亲密,甚至成了班组的避雷针。我喜欢她的笑容,常常逗她乐得前仰后合。她的沧桑的前额舒展开来,疲倦的大眼睛又有了温暖的光彩,拉成长沟的颊上有当年酒窝的影子。她一定非常美丽过,但乡下跑出来的灰姑娘和拣到她的士兵丈夫,似乎从来不曾意识到。 ⑧这种质朴的笑容让人想到野地的花,随时可见,又总被忽略。它既单纯又丰富,使你联想到劳动的艰巨与欢欣,以及生命的漫长与短暂,想到源与本,想到忘与记之间我们那些无法言喻的模糊冲动、情盛的濡湿。 ⑨还有一种女政治家的笑容。女人,又是政治家。 ⑩笑容于它们像男政治家当年的中山装,当今的西装一样,是必备的披挂。可管笑容的各部门都有分寸的,因对上级、同事、下属的不同调整位置。但我们仍然期待它,哪怕配备一双眼睛寒气袭人。就像在悬崖峭壁的攀援中,暂时找到一个落脚点,新一松又一紧,于是再寻找,接触下一个落脚点。 ?在当年居委会主任、工厂女人班组长那儿一再经受这种考验后,我领悟到:女政治家的笑容就是让你老那么附在悬崖上,不掉下来。 ?有人说:笑是一门艺术。 ?哦,这话真可怕! 16.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作者把一生中难忘的几个笑靥展现给了大家,借以表达 对的笑容的喜爱,对的永恒赞美以及对的笑容的否定。(3分) 17.文中写了妈妈的哪两种笑?在对妈妈的笑的描绘中,表达了我对妈妈怎样的感情? (4分)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这就是说,社会的理性化体现在新的社会结构的两大系统即经济和行政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营运,突出地体现了以理性为根本,这就是经济的合理性。资本主义企业是一种合理的组织。其特点表现为:经营活动与家庭相分离;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形式上有效安排自由劳动力;技术上利用科学知识,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都是理性化的表现。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现代国家既相分离,在职能上又相互补充。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其特征在于:依据一种集中的和稳定的税赋体系;控制一种集中领导的军事权力;垄断立法和法律权力;通过一种专职官员的形式组织行政管理。在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中,官僚体制最集中地表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行政理性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官僚统治完全依照纯粹形式的法律制度而运行。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把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现代国家机制被限定为合理的管理行动。 在韦伯那里,所谓文化的理性化,是指世界的祛魅,也即是宗教世界观图景的消除和世俗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现代西方文化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方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自主的艺术以及以规范和普适性原则为核心的伦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客观化方法、数学的理论形态以及面对自然时的工具立场和经验方法等。韦伯认为,经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世界彻底祛魅。驱除巫魅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主的艺术也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演变成为表达个人主观性的文化形式。西欧音乐中的调式体系、乐队建制和绘画中应用透视的技法等的创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9——23题。(14分)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

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

《红楼梦》读书后记.doc

《红楼梦》读书后记 红楼里每个人都是那时受伤害的人,所谓: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雪芹先生不会只是想写写" 往年人事伤心外",空做感怀旧人旧事而已。管他人事如梦,世事如梦,说到底,按照《红楼梦》的说法,凡人在人世间走一遭,只不过是做了一场梦罢了。人生的悲剧性早已注定,只剩下各种鲜活的人性在那个社会里扭曲挣扎而已。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红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悲剧的结尾更有艺术的高度,尽管太悲剧了中国人是受不了的。以黛玉为例:这世上每个人都有他的来龙去脉,每个人都有他的酸甜苦辣。为什么黛玉却那样牵人衷肠,甚至有人心甘情愿为她而死呢?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很多,但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无疑是最首要的原因。她寄人篱下,处处要看人眼色,为了保护自己,她不得处处小心。她不允许自己的爱情里掺杂着一丝杂质,勇敢地追求"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诀"的境界,所以她的爱情之路从一开始就坎坷跌撞,直到后来含愤死去,用生命去祭爱情之魂。套用一句俗话: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悲剧就因为它的悲情,才能愈发的打动人。 大观园女儿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悲至极,于繁华过尽之处,只剩下一片焦土。我在这里也给他们默默唱着挽歌。和现代社会相比较,不管在何时何地生活的人都有其不幸,有其大

幸,所谓俗世沉浮,而结果大异,"亦有幸有不幸尔",用在这里也许不大恰当,只求取其意。平心而论,我对红楼的体会感悟是很浅薄的,这里把有感而发的一些体会随意撷取一些,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编辑推荐:红楼梦的读后感2000字红楼梦阅读心得2000字《红楼梦》读后感600字《红楼梦》读后感500字读《红楼梦》有感1500字:由湘云说红楼《红楼梦》读后感00字:宝钗的悲剧《红楼梦》读后感950字:皇宫里的活祭品高中生读后感范文:红楼梦读后感900字高一暑假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2018-01-23 红楼里每个人都是那时受伤害的人,所谓: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雪芹先生不会只是想写写" 往年人事伤心外",空做感怀旧人旧事而已。管他人事如梦,世事如梦,说到底,按照《红楼梦》的说法,凡人在人世间走一遭,只不过是做了一场梦罢了。人生的悲剧性早已注定,只剩下各种鲜活的人性在那个社会里扭曲挣扎而已。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红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悲剧的结尾更有艺术的高度,尽管太悲剧了中国人是受不了的。以黛玉为例:这世上每个人都有他的来龙去脉,每个人都有他的酸甜苦辣。为什么黛玉却那样牵人衷肠,甚至有人心甘情愿为她而死呢?她究竟美在何处、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首先立足于西方独特理性主义来审视理性官僚制,并通过西方现代官僚制与中国传统制的比较来加以说明。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的组织形态,他所谓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确是最高的组织形式。他所倡导的层级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工作的专业化便是这种高度明确分工的结果。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形成官僚制中层级节制的权利体系,以保证在组织权力中政令畅通。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官僚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行程正规的决策文书。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任务权责及规范要求,加强控制,促进组织更加有效、更便捷的实现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在实行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公务活动中不得掺杂个人情感、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在组织成员之间的公务关系中存在的只是对事的关系而非对人的关系,不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 ——读《学术与政治》有感读完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让我对韦伯的生平以及其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的伟大学者,也被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所深深折服 我认为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汲汲追求名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权利感的时代,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无疑就是当头一棒,向那些热衷于追名逐利者泼了一盆刺骨的冷水,韦伯的这两个演讲,都是旨在辅导学生认识“精神工作作为一种志业”的一系列演讲的一部分。当时的主办者挑选了这位“未来有可能担任教职”的有名学者和评论家,因为当时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狭义的职业问题,也包括在这个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时期,精神工作的意义。不过,似乎是故意的,韦伯让他们的期待落空。举个例子来说,他关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一开始便说明,大家不要期待他会对时下的问题有所评论。尤有甚者,两个演讲的形式与内容似乎都显示讲者意在贬低时下问题的重要性。韦伯没有做戏剧化的表演,而是谨慎的陈述出长篇的分析。他没有对时下问题做诊断,而是跳过这些问题,在思想史及社会史的领域中,进行牵涉多方的探讨,他不鼓励政治上的积极行为,而是在自己的身边,布下一片消极不可为的气氛。 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说道:学术乃是一条疯狂的冒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想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不仅需要天赋,灵感,热情,还需要机运。韦伯说:“当年轻的学者要我对他们进大学教书做些建议是,我几乎没有办法负起鼓励之责。如果他是犹太人,我们自然可以说:放弃一切希望。但是对其他的人,无论基于感情或良心,我们都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的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不怨怼亦无创痛吗?自然,我们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我们的“志业””然而,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这种情形,而不觉得这对他们的内在生命是一种伤害。”在这里韦伯提到一种在大学校园中“凡才当道”的现象。让我们害怕的但是有不可否认的就是无论大学的构成方式如何变化,唯一不曾消失,并且有可能变本加厉的就是机遇在大学学术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有名无实的讲师,乃至于一名辅导员,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升为正教授,甚至当上学术机构的主持人,纯粹靠运气。这一点非人为的因素无疑给了那些试图以学术作为志业的年轻人神秘感,当然,我认为虽然机运确实在学术研究之路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绝对不是唯一的绝对因素。在我看来,要想走学术研究的道路,热情一定是坚决条件,这种热情乃是超越一切功利与名誉的让圈外人嗤之以鼻的陶醉感,若是没有这种热情,没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那么你将永远没有学术工作的召唤,那么你就最好放弃学术研究,去做别的事,因为凡事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在学问的领域中,只有那些怀着一腔热血肯为学术献身的人,才有可能,当然只是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韦伯早就指出官僚化体制化的学术系统可能带来的伤害,也指出了此路的风险和困难当然,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中,韦伯认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和职业政治家绝不会比以学术为业更轻松,如果说学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那么作为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从社会学发展史来看,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是从马克思·韦伯与史末勒等人的论战开始,他们引发了学术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论争;涂尔干和韦伯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和逻辑起点,继承和开拓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两大方法论传统: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并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调,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两人的方法论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比较。 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按社会成员的结合关系的性质的不同,社会事实又可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两大类。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在这里,理解分为两种类型:“直观理解”和“解释性理解”。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涂尔干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相对于韦伯的人的社会行动而言,是宏观层面的。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涂尔干理论中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韦伯则认为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对其作出解释性理解。通晓其背后的意义,并最终作出因果性说明。这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韦伯也因此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从两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上的区别,可以看出两大流派之间的差别。这两大学派自产生之时就存在着这样的对立。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是实证主义的。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他提出了解释社会事

2020-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9——23题。(14分) 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9.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3分) 20.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3分) 21.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

春在先生杖履中 《生命弦音》阅读后记

春在先生杖履中《生命弦音》阅读后记 前些日子,参加县文协的会议。有幸认识李老先生,并蒙其赠阅一册老人自己撰著的长篇小说《生命弦音》。老人精神矍铄,乐观豁达、思维敏捷、待人谦逊。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老人年届七十有六,喜好文字、书画。聆听老者娓娓而述的教诲,一种深切的敬意油然而生。 翻阅李老先生十年构思,多次删减,终而成就的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生命弦音》。我的心绪伴随着书中主人公近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流动起伏。诚然如先生自序中所言: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苦中切莫丧志,乐时不能忘忧。以苦为乐,不停拼搏,才能谱写出一首人生的壮歌,才能吟唱出人生的锦绣年华。书中主人公李庆余、李庆新兄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整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无论是整风运动中兄弟俩错划右派,还是文革中李庆新惨死塞外,面对无数次的折磨和苦难,面对一个个不公平的遭遇,甚至面对牢狱之灾。李庆余始终坦然笑对,踩着苦难前行。因为他一直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明媚的春天终会来临。主人公李庆余那高贵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也拨动了我生命的弦音。 小说是作者的回忆。作者的情感经过反复的沉淀,远距离地回顾过去的那一页,虽然凝滞多年的情感仍会震撼。但我更相信,当一个人经历过苦难、孤独、迷惘以及与命运的奋争后,再回头看经历过的沉浮人生。许多复杂的、艰难困顿的人生遭际和由此而生的情感痛苦反而会简单明了,重温的旧梦也许会散发出幽香。因为对历史的回顾,对人生的感悟到了一个蓦然回首的境界,或许变幻的政治风云和曾经的苦痛灾难就会凝成一粒蚌壳中的珍珠,那熠熠的光芒会照亮人生前行的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剥离了繁杂的迷象,人生的真谛便在回眸的那一刻显现了生命的本色。 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那段沉重的历史和劫难并不知晓。大抵是从书本上获得零星的一些印象。反右倾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浩劫,那段历史中的坎坷、艰辛与困苦,在我们这一代,就已经渐渐的淡薄和模糊了。历史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历史的伤痛该怎么去挖掘?如先生而言:一个人的苦难倒不算什么,所担心的是历史的教训没有明确,历史的悲剧又会重演。作为一个经历过历史灾难的幸存者,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李老先生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呈现出来,那种触及灵魂痛点的颤栗和震撼,也许正是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冲动。而作者那种对历史负有的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难道不是促进民族的复兴与发展的动力?返观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那一种责任意志和使命意识早已融进了中国文人的思想格局。我想李先生以其亲历的苦难为素材的这些记述,从沉重的历史中剥露出来的伤痕。也该是源于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而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一种警醒,无疑是一笔足以珍贵的财富。 如果单纯从小说的技术观点看,李老先生的作品结构并不算很精巧,故事情节也显得有

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一、个人简介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学者,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另外两位为迪尔凯姆、齐美尔)。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历任析林、弗莱堡及海德堡等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国内读者所知晓。 韦伯1864年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完成并出版讲师资格论文《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况》,开始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后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1894年放弃名校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1896年转任海德堡大学政治科学教授。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1903年重返学术活动。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后于1913年因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1921年未完成遗稿《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由遗孀玛丽安娜整理以《经济与社会》书名出版。 二、韦伯官僚制理论的现实(实践)基础 (一)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第一,在实践方面,韦伯通过对德国市民阶级的分析,指出德国的市民阶级没有成熟到成为德国民的政治领导阶级,他们“有着情愿服从于官僚支配的心态,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可以允许权力与文化政等问题被化约到技术层面,而政治可以被缩小到一个完全形式地维持国家存在的状况,不许有任何内容的实质目标——仅仅只是毫无信仰的日常照顾而已”。“政治厌倦症”、“非政治的精神”成为德国市民级的价值取向。因此这就为韦伯官僚制理论中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二,在理论方面,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与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两分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威尔发表于1887 年的《行政学研究》一文被称为是现代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起点,他本人也因此文而成为国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他在书中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当的工作。”为了政府成功有效地完成工作,威尔逊又进一步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原则,即把政制定与政策执行分开,“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领域的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远。”这种理论的建构就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体系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因此,有人把韦伯的官僚制论模式称为韦伯—威尔逊模式。 (二)科学管理原理。 20 世纪初,泰罗所领导的科学管理运动以及构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巨大的声势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也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科学管理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对事不对人的管理。这就剔除了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价值影响,也为韦伯官僚制理论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区分奠定了基础。第二,制度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组织由小规模的手工场向大规模现代工厂转变的基础上的,因此,其管理模式是以制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赵倩 08历史学 08504022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从变法开始至今900多年,人们对变法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与国情的变化,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南宋20世纪评价 自元佑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迄今,王安石变法已经过了九百多个年,在这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①”;而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②”;80年代又出现了“抑王扬马”的观点③。纵观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迭荡起伏、毁誉不一,也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九百多年的“社会气候”④,从中也可分析出对其不同评价的原因。 一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急于求治,希望出现国富兵强的局势,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在这时上书神宗,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就遭到众人的反对——无论是主张变法的还是不主张变法的。赵汝愚辑录的《宋诸臣奏议》集中荟萃了熙丰至元祐时期反变法派的奏议。仅就司马光一人的奏议就达146篇,约占1630 篇总数的9%,其他人如韩琦32篇、王岩叟45 篇、吕诲45 篇、范祖禹42篇、刘挚34 篇、吕公著36 篇、苏辙26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0页。 ②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 ③王家范:《评近几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得失》,《光明日报》1986—06—04。 ④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初二语文下册末考试卷及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末考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明察秋毫(17分) 1.本题很简单。只要用你最喜欢的字体、最漂亮的字迹,把下面一句格言抄在方格里,并做到全卷书写工整、美观,就可得分。(2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 ——爱默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3分) A.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缺乏工作经验,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等闲示之。 B.自从上次在网吧被别人打得不醒人事后,他就决定要改斜归正了。 C.上课时,两位女同学交头结耳地谈论着一个赦赦有名的球星的情况。 D.匠师们自出心裁地在园林中设计了一处城垣。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B.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C.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4.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我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好意难却,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A.尽管但所以B.虽然然而也C.虽然但是所以D.即使然而也 5.下列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 比喻) B.冰河爬来了,带着泥土、碎石开始旅行。( 拟人) C.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对偶)

D.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 排比、比喻) 6.初二(1)班的班主任张老师,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积劳成疾,患病住进了 医院。有四位同学代表全班去看望望老师,他们都说了一番慰问的话。其中哪一 位同学说话不太讲究分寸?()(3分) A.张老师,你一心为了我们,把身体累坏了。我们的心里都非常难过,愿您早 日康复。 B.张老师,你太不注意身体了,一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的,以后一定要劳逸结合。 C.张老师,你安心在医院治病,我们会自觉地把班级工作搞好的,努力做到您 在和不在时一个样。 D.张老师,你要注意按时吃药,注意休息,病很快会好的。 二、知识积累及运用(18分) 7.文学常识(3分) ⑴山水名胜,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文。醉翁亭因一文化名人而名满天下,这一 文化名人是:(1分) 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田园诗派开创者的诗风,请说出田园诗派 的开创者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2分) 8.名句积累(9分) ①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行路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④写出描写醉翁亭四季景色的句子: ,,,。 ⑤《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9.给下面6个句子正确排序。(2分) ①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②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③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④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⑤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 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⑥破坏作用就更大了 正确顺序是:(只填序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