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超过一半已经侵入中国

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超过一半已经侵入中国

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超过一半已经侵入中国
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超过一半已经侵入中国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1、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挤本地种,改变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单一或退化,破坏或污染生态环境。 2、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其中13种主要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3.严重威胁人类与家畜健康和安全 4.无序杂交种质丧失:与近源的土著种杂交,改变土著种的基因组成,造成遗传污染。 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 1、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内因) (1)适应性、耐性强,入侵潜力大。 (2)繁殖能力强: A、有的外来种靠地下茎等进行无性繁殖,可避免或少受火等因素的干扰,难以清除; B、靠种子进行系繁殖的,生产种子多,种子易于传播(动物、风等),种子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快,幼龄期 短,种群增长快,生殖时间短,克服寒冷的蛰伏期短。 (3)对资源的竞争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力大。 2、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外因 (1)被入侵的环境:栖息地相似,环境中光、温度、水分、营养和金属元素等。 (2)需要传播媒体:如动物(如人、兽、鸟类、蚂蚁等)、风等。 (3)栖息地受到干扰或破坏(非健康的生态系统)。 (4)其它:如竞争、食草动物、病原体、天敌、季节性干旱等气候变化,等等。 3、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 (1)人为有意引入。(2)园林中的引入种逃逸到野外。 (3)由旅客、轮船(如压舱水等)、运输的货物等无意携带而引进。 ?因此,有必要在确定是否引进某一外来物种前,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1、外来种在原起源地的分布范围。?2、个体生态学方面的特性。 ?3、生活史。?4、繁殖率。?5、开始引进的个体数量。?6、干扰对其的影响 四、控制/防除外来种的方法 1、物理法:即采用人工清除、机械清除、遮光等物理方法防除外来入侵植物。 2、化学法:采用化学药品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3、生物控制法:采用引入或种植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如天敌等)达到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4、综合防除法:即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防除外来种的方法。 五、中国外来入侵植物 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有半数以上是陆生植物,有一半是无意引入的。 中国现有外来植物有800多种,有40%以上来自美洲,其次是欧洲和非洲。危害较大的有紫茎泽兰、薇甘菊、互花米草、水葫芦、凤眼莲等,多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生态学,青岛 266003) 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283<2006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 外来入侵物种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种,外来昆虫32种,外来微生物23种<柏成寿,2004)。 1外来入侵物种概述 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自20实际801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2003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59万批,解惑有害生物48139批1900多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外来生物物种在我国的扩散具有加快蔓延的趋势。 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此次调查查明了283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地位、起源、一如路径、生态和经济影响等详细信息,并建立了数据库。从调查结果看,外来入侵物种中,一半以上市陆生植物;其次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水生植物位居第五。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这些因外来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

课程论文 课程资源植物学 题目外来物种入侵 姓名文玲 学号 114120181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外来物种入侵 【摘要】 区域间生物入侵是指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物种入侵所引发的危害。由于我国生态系统错综多样,国内人员、物品流动频繁且不易监控,因此区域间生物入侵危害已经十分严峻。本文主要以我国以及国外已有的区域间生物入侵事件为例,分析其主要的入侵途径、危害与防治措施。区域间生物入侵主要通过引种、运输、人为干扰等途径,可以造成土著种灭绝、基因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危害。全球气候变化、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以及海峡两岸交流等领域是今后我国区域间生物入侵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紫茎泽兰水葫芦入侵原因过程危害预防 1.前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2.何谓生物入侵 每种生物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群落内,并和其他生物种群保持相互竞争、捕食、寄生、中性、共生、互惠、偏利、偏害等关系,进而维系该生物群落的存在和进化。当某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进入新的生态群落后,有可能破坏其原有的物种平衡关系形成优势种群,导致生态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构成发生改变,最终彻底破坏整个生态系统[2]。 美国人艾尔特于1954年在《动物入侵生态学》中率先提出“生物入侵”的概念,1982年左右,生物入侵问题才被人们广泛认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外

Alien Invasion-外来物种入侵

Alien Invasion|外来物种入侵 Bad idea. Instead of chowing8 down on the beetles, cane toads gobbled9 anything they could swallow—pet food, garbage, honeybees, termites10, snails, and mice. The toads multiplied11 , spreading across the northern coast of Australia. Today toads are such a problem that a member of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cently suggested that citizens use golf clubs to whack12 the warty13 amphibians14 ! Australia isn’t the only country dealing with unwelcome animal guests. In the United Sta tes, hundreds of invasive species pose15 a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The Aliens are coming An invasive species is nonnative, or alien, to the ecosystem16. An ecosystem is a group of plants, animals, and other living organisms that live together in the same area. Although invasive species don’t damage their own ecosystem, they can cause massive destruction when they invade another area. For example, fingernail-sized zebra mussels17 hitchhiked18 from Russia to the Great Lakes in the water tanks of ships. When those ships lan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zebra mussels began gobbling up food and oxygen, leaving nothing for other underwater creatures to eat. They also irritated19 humans. Each year, a female zebra mussel can produce 30,000 to 1 million eggs. When those eggs hatch20, the mussels clog pipes that provide drinking water to houses and schools. A beetle called the emerald ash borer21 arr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hina in wood packing material carried aboard cargo ships or airplanes. The adult emerald ash borer nibbles22 on the leaves of the ash tree. The larvae23 of the beetle, however, cause far more damage by chomping24 through the inner bark25 of ash trees. The insects destroy the tunnels that allow water and nutrients26 to travel from the roots to the leaves. Emerald ash borers have killed 8 million to 10 million trees in Michigan, Ohio, and Indiana. Another invasive species that is wreaking havoc27 is the snakehead28 fish. Snakeheads arr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sia as exotic29 pets. When pet owners grew tired of the snakeheads, they threw the fish into nearby lakes and streams. The snakehead fish now live in several states and can move over land from one body of water to another body. They dine greedily and can clear a pond of all its fish. The snakehead was recently spotted in a lake in Queens, N.Y., a part of New York City. “The world has changed so much in the last 100 years,” Jodie A. Ellis, a scientist at Purdue University, told Senior Edition. “We are now able to share so many things with other countries, which is mostly a good thing. But there are costs, and one of those costs is the constant threat of invasive species.” Why should we care? In addition to destroying an ecosystem, the devastation30 caused by invasive species can be cost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peaky critters31 is roughly $137 million per year. “Our natural ecosystem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our food and drinking water,” Lisa Gould, a senior scientist at the Rhode Is land Natural History Survey, told Senior Edition. “Ecosystems help keep our air clean. They give us medicines and materials for our industries. Without them, we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1. 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554种,鱼类3862种,高等植物约30000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 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云南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木薯细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spp.)等。不过在我国浩繁的生物种类中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尚不得而知。同时,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跨越50个纬度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a. 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 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 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

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最后,靠着引进南美的毛虫──它们以刺梨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控制。3、中国的“狼来了”: 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出现在南宁观赏鱼市场上的热带小鱼在广西成了有关部门追捕的对象。这种外形优美,色彩艳丽的热带小鱼名叫“食人鲳”,食人鲳又称“水中狼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南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据有关报道,每年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头水牛被食人鲳吃掉,而食人鲳攻

全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恶性入侵物种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它们不但能以巧妙的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而且能在新的地区建立种群,扩大繁殖,成为优势种,甚至彻底改变一个区域的生境,使之不再适合本地土著生物群落的生存。CNG在这里列出经世界各国生物学家联合研究,The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组织公布的世界上最危险的100种恶性入侵物种。 鱼类:大麻哈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 食蚊鱼 蟾胡子鲇 尼罗尖嘴鲈 鲤鱼 黑鲈 鳟鱼 鸟类:印度八哥 白头翁 掠鸟 两栖类:牛蛙 蟾蜍 离趾蜍 陆生植物:白千层树 荻芦竹

吸水木 微甘菊 印度白茅 荆豆 暹罗草 南欧海松 Koster恶草 虎杖(竹节参) 三裂中蟛蜞菊 奎宁树 野牡丹 腺牧豆树 怪柳 风车藤 紫金牛 银合欢 千屈菜 野葛 草莓香石榴 虫蜡树 仙人掌 火树

肖孔香(巴西椒树) 乳浆大戟 非洲郁金香 黄喜马莓 含羞草 马缨丹 黑荆树 陆生无脊椎:光肩星天牛 舞毒蛾 扁虫 小火蚁 阿根廷蚁 四斑按蚊 金苹蜗牛 红外来火蚁 家白蚁 甘薯白粉虱 狂蚁 橡子螺 大果柏大蚜 大头蚁

非洲大蜗牛 白纹伊蚁 普通黄胡蜂爬行类:林蛇 谈水甲龟 水生植物:凤眼莲 大米草 杉叶蕨藻 裙带菜 水生无脊椎:海蛤 梳状水母 多刺水甲 多棘海盘车 多形饰贝 地中海贻贝 青蟹 微生物:牛瘟 鸟疟疾 栗疫病 香蕉束顶病毒 疫霉根腐病

蛙壶菌病 哺乳类:毛尾负鼠 印度小猫鼬 大鼠 野猪 鼠 海狸鼠 白鼬 兔 赤鹿 家猫 山羊 猕猴 灰松鼠 赤狐 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1月10日发布的“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公布如下: 1.紫茎泽兰 2.微甘菊

谈谈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危害

谈谈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危害【摘要】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外来入侵物种产生的危害多种多样,我们不但要了解,还要采取相关措施及时控制,清除。 【关键词】入侵物种人为活动损害影响 一、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 1.1对生态的影响 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如下: 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 3.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某些外来生物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薇甘菊也可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生长。 4.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生存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水葫芦在河道、湖泊、池塘中的覆盖率往往可达100 %,由于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豚草优势度为0.85~1.0,群落多样性为0~0.62。由于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厦门鼓浪屿的猫爪藤攀爬绿化树木,在树冠上形成大片单优群落,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导致死亡。 5.过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巨尾桉引自澳大利亚,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在一些地方,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土壤干燥。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就会使得土壤肥力愈来愈低,甚至形成荒芜之地。因此引进巨尾桉同样要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控制性引进。 6.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4个种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在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有的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如厦门的猫爪藤,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景观。

浅谈外来物种入侵及应对策略

浅谈外来物种入侵及引种前后所做的工作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和交通高度发达,生物入侵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在阐述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概述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建议。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应对策略 1.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2.我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理解 我认为,主动引进加以培养、种植养殖,不归类为生物入侵。而不是主动引进,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才能称为外来生物入侵。 对入侵物种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958年,以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的《动植物入侵生态学》为标志。艾尔顿认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似,我们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数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也是如此。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外来的,任何物种都必须为有限的生存空间竞争,如夏威夷群岛这样的地方就容易遭受外来物种侵害,因为其生态系统比较简单,物种较少,为新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空间。此外,由于小环境中物种较少,那里的居民抵制外来物种的能力也较差。 如果把自然环境比作人体免疫力的话,外来生物就是病毒,免疫力强就不会被感染。一时的感染也不是什么坏事,它在带来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会使自然的免疫力得到锻炼和强化,逐渐具备抵御一般病毒的能力。 自然的调节净化能力之强,是人类难以想象的。虽然外来生物入侵来势凶猛,但一般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完全战胜当地物种的事例更是鲜见,比如,美洲灰松鼠在140年前

中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04

附录1中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Appendix 1Namelist of 100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名称Species所属类别Category Ⅰ.微生物Microorganism 1)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腐霉科Pythiaceae 2)马铃薯癌肿病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 3)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Clavibater michiganensis棒形杆菌属Clavibater 4)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 5)桉树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 6)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丛梗孢科Moniliaceae 7)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 spot virus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 8)落叶松枯梢病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座囊菌科Dothideaceae 9)松针红斑病菌Mycosphaerella pini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 10)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长喙霉科Ceratocystiaceae Ⅱ.水生植物Aquatic plant 11)洞剌角刺藻Chaetoceros concavicornis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12)新月圆柱藻Cyclindrotheca closterium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13)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甲藻门Pyrrophyta 14)反屈原甲藻P. sigmoides甲藻门Pyrrophyta 15)斯氏梨形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甲藻门Pyrrophyta 16)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croides苋科Amaranthaceae 17)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禾本科Gramineae 18)大米草S. anglica禾本科Gramineae 19)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Ⅲ.陆生植物Terrestrial plant 20)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苋科(Amaranthaceae) 21)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苋科(Amaranthaceae) 22)刺苋A. spinosus苋科(Amaranthaceae) 23)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商陆科(Phytolaccaceae) 24)王不留行Vaccaria segetalis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25)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藜科(Chenopodiaceae) 26)杂配藜C. hybridum藜科(Chenopodiaceae) 27)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菊科(Compositae) 28)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菊科(Compositae) 29)三裂叶豚草A. trifida菊科(Compositae) 30)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菊科(Compositae) 31)三叶鬼针草B. pilosa菊科(Compositae) 32)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菊科(Compositae) 33)小白酒草C. canadensis菊科(Compositae) 34)苏门白酒草C. sumatrensis菊科(Compositae) 35)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菊科(Compositae) 36)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菊科(Compositae) 37)飞机草E. odoratum菊科(Compositae)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13生物班庞春丽313050127 ) 【摘要】本文从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研究现状、入侵机制及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阐述了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的严重影响程度,提出了入侵生物的防治措施。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research status, inva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pact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on the serious impact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on our country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 Alien species; invasion; biodiversity 前言: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普遍,它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慢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态学界明确提出了“生物入侵”这个名词。外来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农林牧渔和人畜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分析物种灭绝机制时,有生态学家将外来种的侵入列为“灾祸四重奏”之一,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生物入侵将变成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首要因素。除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外,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据报道美国每年要花费1370亿美元用来防治由于外来种入侵造成的危害,例如杂草防除、农业病虫害的爆发以及植物病原菌等[1]。但有关生物入侵的研究在现阶段才慢慢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全球性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成为与全球变化和生态可持续管理想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 一、外来物种的定义 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来生物。外来生物特别是外来物种的引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迁移过程中,一些外来生物由于缺少了原有生态系统中的制约因素,加上对其疏于管理和控制,导致其快速生长和繁殖,逐步取代或危害新环境中的当地物种,最终改变自然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演变为外来有害生物。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外来生物入侵。近些年来,外来生物入侵对各国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据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CBD)”报告显示:外来生物入侵每年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是1380亿美元,印度为1170亿美元,巴西为500亿美元,英国为120亿美元,南非为70亿美元。全球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超过4000亿美元[2]。 外来种对相对于乡土种而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自然案发生分布而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在当地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的物种。它是指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闯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理区域,并在那里定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即为外来物种。外来种与入侵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又有区别,入侵种属于外来种,

中国入侵物种综述(及入侵种例证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al.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北宋期间,泉州和广州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芦荟(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在此期间第一次有活植物的记录。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1645年伽马航线开辟后,西欧各国的人到印度、东南亚各地,将不久前从美洲收集的物种带去,而旅居这些地方的华侨将一部分种,如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转引到中国。1624至166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例如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于1857年在香港,小白酒草(Conyz canadensis)于1862年在山东烟台,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于1886年在上海分别出现,然后向内地蔓延。而栽培植物的引种和逸生地点比较不规则,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Ulex europaeus)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后大量逸生(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中国的扩散。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到达中国的入侵种的全面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外来种定居、扩散和危害的趋势仍在发展,已有大量有关入侵物种的文献记录(Nico and Fuller,1999;Vitousek et al. 1997;Randall and Marinelli,1996)。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中国类似的情况。 虽然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中国海关、农林部门的注意,但入侵种的概念传入中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已有有关外来植物、杂草、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和野生动植物疾病等的大量研究和出版物,内容包括普遍性的入侵路径、载体、自然和人工干扰(物理、化学、气候等)的作用,以及入侵种带来的危害(Sandlund et al. 1999;Westbrooks,1998)。然而中国除动植物检疫局列出的规定检疫物种和少数对人类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的物种外,对其它的外来物种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较全面的统计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根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初步调查,中国已知外来的归化植物有380种,隶属62科,210属。本文主要列出了一些造成明显危害的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对中国的入侵种问题可略窥一斑。正文中提到的部分入侵物种,在附录一中有具体描述。 1 中国入侵种的主要特点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exotic species或alien species)中归化(naturalized)的生物物种。外来种的概念可参照Schwartz (1997) 的9条标准。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外域种。本文采用的确定入侵种的标准是外域种:1)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2)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 3)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表现出: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1999

物种入侵论文

物种入侵论文 【摘要】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外来入侵物种产生的危害多种多样,我们不但要了解,还要采取相关措施及时控制,清除。 【关键词】入侵物种;人为活动;损害;影响; 1.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 1.1对生态的影响 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如下: 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 3.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某些外来生物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薇甘菊也可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生长。 4.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生存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水葫芦在河道、湖泊、池塘中的覆盖率往往可达100 %,由于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豚草优势度为0.85~1.0,群落多样性为0~0.62。由于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厦门鼓浪屿的猫爪藤攀爬绿化树木,在树冠上形成大片单优群落,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导致死亡。 5.过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巨尾桉引自澳大利亚,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在一些地方,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土壤干燥。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就会使得土壤肥力愈来愈低,甚至形成荒芜之地。因此引进巨尾桉同样要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控制性引进。 6.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4个种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在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有的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如厦门的猫爪藤,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景观。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办法

某某县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防止林业外来物种入侵,保护县域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规定,结合某某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林业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非本地原生物种,有意或无意的通过人类活动被引入本地,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的过程。 第三条凡涉及从境外引入(包括运输进入)本地的林木、林木种苗、木材(竹材)、林木花卉经营单位或个人,以及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和陆生野生动物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林业外来物种入侵工作。 第五条凡是列入国家入侵物种名录的物种,一律禁止引入。 第六条建立外来物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外来物种引进的监管工作。凡是从外区域引进本县原有生态环境不存在的动植物的单位或个人,应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的进入县域审批手续;同时,应组织有关专家和检测机构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后,方能引进。

第七条对于已传入并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有关部门将采取生物、化学、物理、机械、替代等控制技术,迅速予以控制,加强对动植物销售市场的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任意流入自然环境。 第八条除治入侵物种所产生的费用由引入单位或个人负责。引入单位或个人不明的,可申请地方财政解决。 第九条对违规引入的外来物种,一经发现,予以没收或销毁处理。 第十条本办法在应用中的问题,由县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导读: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

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最后,靠着引进南美的毛虫──它们以刺梨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控制。 3、中国的“狼来了”: 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出现在南宁观赏鱼市场上的热带小鱼在广西成了有关部门追捕的对象。这种外形优美,色彩艳丽的热带小鱼名叫“食人鲳”,食人鲳又称“水中狼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南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据有关报道,每年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头水牛被食人鲳吃掉,而食人鲳攻击人类的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对于广西而言,更为现实的威胁是,一旦这些作为观赏鱼类引进的热带小鱼进入河流湖泊,当地的其他水中生物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广西自然环境与南美类似,食人鲳没有天敌,进入之后将形成优势物种,破坏生态平衡。 以下是记者对两位专家的专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