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xtapn加_快经济

cxtapn加_快经济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胡鞍钢、杨韵新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历史时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过去单一的依靠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吸纳所有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明显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就业模式必须向“非正规化”转变。非正规就业不仅是解决我国严重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未来人们选择就业模式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的建立,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的非正规化严重的滞后了,这是造成我国失业问题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我国非正规就业在“九五”期间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比重已经超过城镇就业比重的20%,但这一比重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部分发达国家还非常低。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行业垄断严重、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较大、劳动力市场尚待完善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中期,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加速进行,在十到十五年之内,我国将基本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这一历史性的结构调整,我国就业模式必将经历一个“非正规化-正规化-非正规化”的过程。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将成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预计非正规就业比重将在今后十到十五年间超过50%,成为我国就业的最主要的模式。而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还面临政策法律保障有限、资源获取渠道匮乏、劳动力市场障碍等因素的严重制约。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合作式伙伴关系”加快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是加速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

非正规就业界定及国外发展状况

1.1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在70年代初提出。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又对此概念进行了界定,所以各国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1999年的定义,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1。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作了如下定义2:

我国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

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包括有:1)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为社会需要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2)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3)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

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包括有:1)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2)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即“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对非正规就业的分类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尚未对非正规就业进行过精确测算,为了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探讨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对城镇非正规就业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工作定义,即城镇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私营、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以及正规部门中的临时职工。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私营经济单位规模差异较大,但以微型企业为主,所以归入非正规部门。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农民工无法进行精确统计,未纳入统计测算范围,所以本文对我国非正规就业现状估计较为保守。

1.2 国外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就业主渠道

一、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

第一,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城镇就业的最主要渠道。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了城镇就业方式的主体。从非洲总体来看,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占城市就业总人数的60%以上,拉美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也占了城市就业总人数40—60%(见附表1)。

第二,非正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新增就业岗位的最主要创造者。在拉丁美洲,1990年到1993年间,83%的新就业岗位是非正规部门创造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1980年到1985年间,非正规部门吸纳了新增劳动力的75%。3

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比例的迅速增长是由于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过剩,而这部分劳动力进入正规部门就业障碍很大,所以选择了劳动技能要求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经营条件要求简单、经营方式灵活的非正规部门实现自救性就业。

二、非正规就业是发达国家就业方式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一,在发达国家中,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就业方式。通常非正规就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为20%—30%之间,在某些国家(如荷兰)非正规就业比重已经达到了50%以上。(见附表3)

第二,发达国家中的非正规就业以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为主。各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和派遣就业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0%—30%。(见附表3)

第三,非全日制就业和临时就业是发达国家新增就业机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1992年到1995年,荷兰从业人员增加了43.5万人,其中93.6%为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英国1992年到1997年间增加了93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非全日制就业岗位占增加额的68.5%4。

第四,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的迅速发展,体现了人们在物质生活相对有保证的情况下,对新的就业方式的追求,而并非国内的失业压力所导致5。1997年,英国选择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中有87.7%是因为喜欢这种就业方式或是因为求学、培训等原因而选择了非全日制工作,美国为87.8%,德国为86.6%,荷兰则达到了94.4%6。

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状况及特点中,可以看出非正规就业不仅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趋势。所以发展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符合就业方式发展的长远趋势。

我国就业模式转变与非正规就业

2.1 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就业结构调整,非正规就业正在成为就业主渠道

“九五”期间,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变化特点是:

第一,正规部门就业比例大幅度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城镇职工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从1995年的78.1%下降到1999年的56.0%;(见附表4)

第二,正规部门在职职工中,传统正规部门(指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大幅度下降,从1995年的73.5%下降到1999年的47.5%。新兴正规部门(指三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职工比重不断上升,由1995年的4.6%上升到1999年的8.5%。(见附表4)正规部门就

业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在正规部门就业中,新兴正规部门就业比重将不断上升;

第三,全国在职职工人数大幅度下降的主体来自于传统三大产业:建筑业、采掘业和制造业。全国城镇职工中,制造业净减少1943万,下降幅度为35.7%;建筑业净减少275万人,下降幅度为26.1%;采掘业净减少264万人,下降幅度为28.9%;三大行业合计减少2482万人,占减少总量的79.2%(见附表7)。第四,非正规就业部门(指私营企业、个体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增长,就业比重从1995年的11.97%上升到1999年的22.73%;(见附表4)第五,我国城镇正规部门就业比重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又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50%到60%,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也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比重(据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大多数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比重在30%以上,有的国家如西班牙、荷兰、丹麦、日本等都超过了40%)。

第六,非正规就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新增岗位的主导渠道。“九五”期间(1995年—1999年),我国从业人员新增1921万人,增长了10.1%,同期,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新增1422万人,增长了69.5%,新增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增长总量的74.0%。与此同时,正规部门(包括传统正规部门和新兴正规部门)职工总数下降了3135万人。非正规就业成为了城镇新增劳动岗位的最主要来源。(见附表4)

第七,非正规就业是我国下岗失业人员主要的再就业渠道。1999年下岗职工再就业比例中,自营就业占48.7%,至少有80%—90%的下岗失业人员转入了非正规就业7。

分析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发展潜力很大。今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将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之一。

2.2 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非正规化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而就业模式转变是就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内容。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模式转变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但目前我国就业模式转变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模式转变的方向不明确,造成就业状况的迅速恶化。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一个“非国有化—国有化—非国有化”的过程:首先是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多种经济类型共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类型,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大经济成分,其中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位置;其次是进入50年代,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指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即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改

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个过程到50年代末基本完成,我国国有、集体经济占据了经济类型的主导,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消失;第三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使得我国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成长,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成长为了我国经济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个过程还处于不断深化阶段8。(如附图1)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类型的多元化局面的形成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由之路,原因如下:第一,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相互促进发展,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可以促进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中国迅速发展;第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非国有的、劳动密集的经济对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具有突出作用;第四,搞国有化并不等于工业化,它恰恰强化了中国已有的二元经济结构,把广大农村人口排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潮流之外9。

由于以上原因,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二是所有制结构的“非国有化”;三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开放型经济”。这是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并行的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应该如何确定?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之下,我国就业结构调整面临如下背景:第一是产业结构,农业、传统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从大量吸纳劳动力迅速转变为大量排斥劳动力,成为下岗失业人员的主要来源;第二,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国有工业企业全面面临亏损;第三,技术进步,摧毁了大量旧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加剧了就业结构性调整;第四,市场经济转型,国有经济就业规模迅速萎缩,非公有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第五,资本深化,由于采取了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技术路线,导致投资对就业增长作用十分有限10。

在就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我国就业模式转变也经历着“非正规化—正规化—非正规化”的过程:首先是建国初期,非公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以个体和私营为主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是我国就业的主要模式;其次是国有化阶段,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期,传统正规部门(国有、集体经济)垄断国民经济,该部门吸纳了几乎所有从业人员;第三是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就业结构进入急剧调整时期。传统正规部门就业比重急剧下降,新兴正规部门(即三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单位等)就业比重显著上升,非正规就业开始出现。但由于传统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基数大、下降快,新兴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滞后上升,导致新增就业岗位无法充分吸纳从传统正规部门流出的劳动力,造成失业人口不断上升。第四,我国经济转型进入后期,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完善,就业模式进入稳定调整期。传统正规部门就

业比重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新兴正规部门发展进入成熟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非正规部门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成为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趋于平衡,失业人口开始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如图2所示)(就业模式转变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及特点如附表1所示)。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单一的正规部门就业模式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正是由于国有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长期以来吸纳了几乎所有的城镇劳动力造成了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在转型期以突发性的显性失业形式爆发出来,使我国陷入高失业的困境。“非正规化”是转型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因为:第一,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庞大、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低素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我国的人口压力决定了我国必须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过剩的低素质劳动力无法通过有限的正规部门来充分吸纳,大量在正规部门缺乏竞争力的城镇劳动力进入了非正规就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非正规就业的方式突破城乡壁垒,在城市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就业保障,因此,非正规就业必将成为我国解决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第二,就业“非正规化”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必然选择,市场化将推动社会需求向多元化发展,非正规部门与非正规就业能够通过自身的适应能力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市场化为非正规就业提供良好环境,非正规就业又极大的推动着市场化的进程;第三,就业“非正规化”是所有制结构“非国有化”的必然结果,非国有化将实现多种经济长期并存、相互促进的局面,这必将导致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迅速成长和长期繁荣;第四,就业“非正规化”符合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趋势,非正规就业使劳动力利用效率增加、利用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同时非正规就业也为外国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机会。

需要进一步指明的是,目前我国经历的就业模式“非正规化”不是简单的重复建国初期的模式,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就业模式更多的体现出现代商品生产中灵活利用劳动力、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的要求,同时也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之后对工作方式的重新认识和选择。

由附图1、2、3可知,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中期,经济结构调整进入迅速深化阶段,失业人口规模达到高峰,失业率在今后几年中还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加速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新兴正规部门的发展,尤其是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失业问题未来走势。预计,我国失业人口高峰将持续3到5年,随着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失业人口将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共经历了32年时间,从1978年开始,我国进入转型期,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我们预计这个过程将经历30—35年时间,目前已经过了22年,也就是说到2010—2015年间,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将基本完成。由此可推断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中后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为国民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不断深化,调整速度加速进行,如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比重第一次下降10个百分点用了12年,第二次下降10个百分点用了3年,第三次则仅用了1年(见附表5)。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已经基本成型,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从1979年的25.6%增加到了1999年的80%左右11;所有制结构的“非国有化”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0%上升到了1999年的36.42%(见附表5);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型经济”也迅速建立,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从1978年的9.80%上升到了1999年的36.50%12;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的“非正规化”也在加速进行,非正规部门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了1999年的22.73%(见附表5)。由此可见,就业模式转变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我国总体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障碍(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严重的制约着劳动力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这种障碍成为制约我国就业模式非正规化发展的最大的障碍,也成为了我国失业率继续攀升、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

我国非正规就业结构分析

3.1 市场准入障碍不同导致了非正规就业在各行业中的不平衡分布

根据附表6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我国分行业非正规就业结构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国家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中非正规就业比重极低。1997年,我国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非正规就业比重为2.9%,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为4.3%。而全国平均非正规就业比重1997年达到20.3%。在这些行业中,非正规就业者主要体现为正规部门中的临时就业。私营和个体经济被限制在这些行业之外。

第二,部分竞争性行业。如传统三大产业:制造业、采掘业和建筑业随着市场准入障碍的清除,非正规就业已经占到了非常可观的比重。1997年,我国采掘业的非正规就业比重达到16.5%,制造业达到13.7%,建筑业达到25.3%。大大高于国家高度垄断行业中非正规就业的比重,但同时制造业和采掘业的非正规就业比重也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些行业中,非正规部门(个体、私营从业者)占非正规就业的主体。

第三,竞争性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些行业中非正规就业已经接近就业的主体。1997年,我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非正规就业比重达到49.7%,社会服务业达到46.1%。这些行业的非正规就业绝大多数来自私营、个体经济。

第四,垄断性服务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这些行业存在极高的市场准入障碍,非正规就业比重极低。1997年,金融、保险业非正规就业比重为3.3%,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为2.9%。

由此可见,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发展程度决定于市场准入障碍的高低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打破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障碍,允许非正规部门参与到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将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技能水平的灵活的非正规就业岗位。这都将极大的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3.2 市场化程度和就业压力的差异导致非正规就业在各地区间的不平衡分布

根据我国非正规就业在不同地区就业比重的差异,我们将各个省份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非正规就业“主动创造型”:主要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区);

第二,非正规就业“被动承受型”:主要指下岗失业状况严重的地区(如东北三省、湖南、湖北等地区);

第三,非正规就业“限制发展型”:主要指市场准入障碍高、户籍限制严格的地区。(如北京非正规就业比重仅为5.6%,居全国最低位置。)

第四,非正规就业“发展滞后型”:主要指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的西部地区。

表1 各地区非正规就业状况比较(1999年)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数据计算。

4.3 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要模式大规模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就业的新生力量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问题,1998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达到46432.2万人,流动农村劳动力达到4424万人,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9.5%,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21.1%13。流动农村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民工和在城镇单位之外就业的农民工。

一、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民工

1998年这部分农村劳动力达到913万人14,占流动农村劳动力的20.6%。他们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15

第一,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民工中,大量选择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模式。临时性、阶段性就业方式占接近50%的比重。1997年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中显示,农

民工订立的劳动合同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占13.7%,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占35.0%,二者之和为48.7%。非正规就业比重接近50%。进入国有、集体单位的农民工占84.7%,进入三资企业的占11.2%。国有单位吸纳的农民工中,46.41%为临时性、阶段性就业,集体单位中为57.95%,三资企业为48.25%。总计有46.5%的农民工选择了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的就业方式。

第二,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民工行业分布以采掘业、纺织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主。其中,6.5%的农民工从事采掘业工作,从事纺织业的为14.6%,从事建筑业的为17.0%,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为18.5%。农民工所从事的具体职业,以劳动条件恶劣的职业为主,从事采掘、冶金、化工产品加工、建筑以及运输仓储的农民工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49.2%。

二、在城镇单位之外就业的农民工

这部分劳动力为流动农村劳动力的主体,1998年达到3511万人,占流动农村劳动力比重为79.4%。16这部分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态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的农村农民工通常选择个体从业者的方式从事零散的就业。这部分劳动力构成了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

三、农民工的特征分析

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是我国农村人口中的精英阶层。首先,他们年轻,72.3%的农民工年龄在30岁以下;其次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教育水平,87.4%的农民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最后,他们不少都有一技之长,48.2%的农民工在进入城镇就业前都会一门以上的技术,而全部劳动力中会一门技术的仅占22.9%。

第二,农民工来源的主体是非农业生产劳动力。农民工进入企业前的身份,务农的仅为三分之一强,占37.7%;大部分(62.3%)的农民工在进入企业前的身份是学生、军人或在村办企业和外地企业务工者。

第三,他们的汇款是贫困农村主要的现金来源17。每年农民工寄回家里的现金在1000元以上的占68.6%,人均达到2000元左右,相当于同年(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18

第四,农民工的主流是稳定。农民工的流动正在朝着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19。

第五,农民工在低素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20。

第六,农民工面临劳动关系不规范、劳动标准难落实、各项权益无保障的困境21。

我国非正规就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障碍成为阻碍非正规就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针对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状况,预计在本世纪的最初20到30年之内,正规部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主要是进行就业结构调整,吸纳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进入该部门,逐步淘汰低技能冗员,创造新增就业机会有限。以社区服务为主要推动力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创造就业的首要途径,非正规部门将成为正规部门淘汰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非正规就业将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内接近城镇就业总数比重的50%。从事高科技开发和专业化服务的自由职业者将成为高技能劳动力的重要就业渠道。

今后十到十五年间,我国非正规就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非正规部门将得到巨大的发展,非正规就业比例将迅速上升,成为我国城镇最主要的就业部门。阻碍这一趋势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非正规部门生存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资金信贷渠道、场地设施等;非正规从业者处于“低技能、低收入、高风险”的境地,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法律保护和技能培训22。

其次,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比重将进一步扩大,成为正规部门中重要的就业模式。非正规就业方式符合正规部门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的要求。一方面福利和培训成本大大降低23,另一方面,能够灵活的根据劳动力需求的时间变动调整需要劳动力的数量,提高企业利用劳动力的整体效率。阻碍这一趋势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正规部门的正式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在法律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对非正规就业有明显的歧视,造成正规部门劳动力向非正规就业模式转移存在巨大的成本与风险。

第三,众多高科技、专业化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将以非正规部门的形态出现,并迅速成长,跻身正规部门行列。由于这部分产业部门起步初期缺乏资金、场地,市场需求也尚未得到开发,所以它们往往采取灵活性较强的非正规部门的形式从事经营活动。这部分产业部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外部环境改善的条件下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一趋势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资金、设备、场地等要素的获取,以及开拓市场的机会。

第四,非正规就业将成为高素质劳动力重要的就业方式。随着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现代通讯设施的迅猛发展,社会组织形式也受到极大冲击,传统的单位就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他们更加喜欢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大量的自由职业者(也称在家工作者——SOHO)涌现出来。正规部门的高技能工作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凭借着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特长,结合市场需求,以个体或小企

业的形式参与经济活动,并享受丰厚的劳动报酬。这一趋势发展的条件是劳动者的专业特长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目前阻碍这一趋势发展的障碍主要为政策的歧视性、劳动无保障、社会地位也较低24。创业基金的匮乏和缺乏发展所需的场地和设备,致使许多高科技小企业无法达到有效规模就已经倒闭。促进这类就业模式的发展首先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政策倾斜,如户籍制度的重大改革、风险投资体制的完善、小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等等。

非正规就业发展障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策障碍: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缺乏相关政策必要的正名定位,缺乏宽松的进入市场的渠道;第二,获取资源障碍:非正规就业者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第三,从业者保障障碍(或者可以称为劳动力流动性障碍):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得不到必要的法律保障、劳动者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第四,人力资源障碍:非正规就业者难以支付、也缺乏动机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投资于自身人力资本。

建立“政府—社会合作式伙伴关系”,发展非正规就业

我国经济结构改革将遵循四个基本方向:第一,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第二,所有制结构的“非国有化”;第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型经济”;第四,就业模式的非正规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必须进行深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型,而这个转型明显滞后于我国市场化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

实现就业的“非正规化”,推动就业模式转变,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这包括干预的范围应当缩小,从“无所不管”转向“有限领域”,从“过渡干预(越位)”转向“适度干预(定位)”,从公共服务的“缺少干预(缺位)”转向“加强干预(到位)”;干预手段要转变,从依靠计划、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靠经济、法律手段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干预由基于“人治”转向“法治”,干预本身也要接受法律监督和法律制约;提高干预有效性,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各类挑战;提高干预的透明度,减少干预中的寻租现象25。

因此,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为充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分工明确、合作有效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政府—社会合作式伙伴关系”。

我国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战略包括:

第一,把非正规就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法律、政策上确立非正规就业的地位;

第二,制定有利于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对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倾

斜;建立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打破大部分行业的国家垄断和部门垄断,降低市场进入门槛,鼓励竞争行为、规范竞争秩序,促进非正规部门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第三,加速就业模式转变,鼓励新兴职业的发展、鼓励高技能就业者自主就业、积极促进小企业等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促进正规部门采取灵活用工制度创造非正规就业;

第四,通过各种渠道增加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从业者获取资金、技术、信息、培训、场地、市场准入等资源的机会和能力;

第五,加快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实现劳动力流动自由化、社会保障社区化26,降低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流动风险,加强对就业者权益的保障。

在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所应充当的角色为政府作为环境建设者、市场监督者和服务提供者,其职能主要在于通过政策、法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提供相关服务来创造利于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宏观环境。把工作重点落实到保护非正规就业者的权益上。通过发展非营利组织,把服务项目交给非营利组织进行具体运作,鼓励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必要的竞争。并鼓励和保障正规部门企业同非正规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正规部门企业应当加强与非正规部门的合作关系,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承包、分承包合同关系为纽带,密切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合作。正规部门根据生产和服务的需要向小企业、非正规部门合作者提供诸如派出专家为非正规部门企业及个人进行管理、生产的指导,对从业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等服务措施,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良好合作局面。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集中体现为中介纽带作用。包括:政府与非正规部门间的纽带、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纽带、非正规部门不同个体间的纽带、以及从业人员同雇主之间的纽带作用。政府向非正规部门提供的服务可以由非营利组织落实,主要功能为向劳动者提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27、落实社会保障制度。非营利组织可以成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的渠道。非营利组织可以组织非正规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实现个体力量微弱、分散的非正规部门企业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联合,既可以加强不同个体在生产、服务等经济活动中的合作,又能够把分散的力量集中,提高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者的谈判能力和影响决策的能力,更有力的表达自身的权利和要求,动员更多的资源。

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在部分领域里的具体合作关系可以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领域政府-社会-市场合作示意表

[参考文献]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2月,北京。

薛昭鋆著:《对我国发展非正规部门和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几点认识和建议》,2000年7月。

刘燕斌主编:《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60页。

胡鞍钢著:《胡鞍钢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胡鞍钢著:《就业与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1999年11月。

Daniel Burton Wright著:《我看中国》,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国际劳工研究与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信息研究所,北京,2000年第8期。

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1997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内部参考。

迈克尔·P. ·托达罗著,黄卫平、彭刚等译,《经济发展》(第六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1月,北京。

胡鞍钢、王绍光著:《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北京,2000年1月。

杨团著:《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附图及附表】

数据来源:附表5。

数据来源:附表5。

数据来源:附表5。

附表1 不同时期就业与失业背景与特点

附表2 拉丁美洲部分国家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就业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局:《国际劳工通讯》,“1997年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劳动概览”(利马,1997年)。

附表3 部分发达国家灵活就业劳动者状况(1997年)

注:

a. 数据来源:日本劳动省《海外劳动白皮书》,1998版。引自袁铁铮等著,《国外非正规部门就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研究》。刘燕斌主编《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84页。

b. 非正规部门包括:自营就业者、家庭劳动者。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2月,北京,第189—190页。

1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2月,北京,第140页。

2薛昭鋆,《对我国发展非正规部门和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几点认识和建议》,2000年7月。

3引自袁铁铮、李长春,《国外非正规部门就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研究》,刘燕斌主编《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北京,2000年9月,第160页。

4数据来源同注3,第183页。

5“随着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工作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要全方位实现自我价值,希望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为此他们不愿意被特定的岗位或单位所束缚,而灵活就业方式正可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袁铁铮,2000年,来源同注3)。

6数据来源:日本劳动省《海外劳动白皮书》,1998版。引自袁铁铮等著,《国外非正规部门就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研究》。

7数据来源同注2。

8胡鞍钢:《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关系》,《胡鞍钢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9同上。

10胡鞍钢:《就业与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1999年11月。第35页。

1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53、588页。

13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

14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15以下调查数据的数据来源为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1997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第281—283,315—316页。

16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26、128页。

17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当代世界问题研究所研究员D a nie l

B ur t on W r i ght(中文名:唐兴)曾指出:“如果说民工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那么同样有说服力的逻辑可以把民工看成是一根纤维,使处于急速转型中的中国不至分化。民工一方面缓解了贫困地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把资金和技术转移到内地。……”引自D a nie l B ur t on W r igh t:《我看中国》,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50页。18“1997年,贵州民工往家乡投寄50亿元的现金。这个数字等于贵州省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也相当于10%的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就这一点,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把资金直接投放倒中国内地的贫困家庭当中,这恰恰是政府官员和救济项目难以做到的。”(D a nie l B ur t on W r igh t,2000年)

19《1997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中指出:首先,农民工有组织流动趋势明显增加;其次,农民工对目前的岗位和收入满意度较高;第三,农民工对城市、企业的内部人际关系也基本满意;第四,想长期留城务工的增多;第五,大多数具有较强的乡情和家庭责任感;此外,违法犯罪比率很低,北京建工集团调查反映:“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发案率为0.63‰,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整建制外施工队伍的发案率是在0.03‰以下,大大低于万分之二十的小康值发案率。”(全国总工会,1997年,第8—9页)

20“农民工具有适应性强、方便使用的特点。……据上年(1996年)初劳动部门在四个城市118户企业调查,有87.10%的企业对可用富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工商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四个统一的要求,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职能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立三方联动工作机制,打牢商标事业发展基础 按照总局领导提出的商标事业发展要坚持一个依靠、四个借助的指导方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市工商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工商部门为主导、商标代理机构参与服务的商标发展三方联动工作机制。 一是实行申请商标注册目标任务责任制。落实 xx 期间市商标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每年申请商标注册不少于件,并分解落实到各分县局,同时在个乡镇工商所推行一所一标制度,与其他工商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二是开展商标代理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底,组织在全市家商标代理机构中首次评选出了家商标代理诚信单位,并在社会上公开表彰宣传,充分发挥其在商标事业发展中的中介服务、工商助手和联系企业桥梁等作用。 三是推行《商标注册建议书》制度。从开始,通过登记注册窗口或委托商标代理诚信单位向企业经营户免费发送《商标注册建议书》,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商标注册。三年来,累计发送万多份建议书。 四是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各商标代理机构每季度向市局报送《商标注册申请情况季度统计表》,以便于工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商标注册申请情况,各工商机关同时向商标代理机构通报企业经营户登记注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五是实行商标注册补助奖励制度。积极协调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两个开发区管委会安排专项经费,实行商标国际、国内注册补助奖励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创立、注册、运用、保护自主商标品牌。 三方联动工作机制运行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新申请注册商标件,超额完成规划任务的%以上,是前年商标注册申请总量的倍;农产品商标注册申请量每年在件以上,是目标任务的倍。截至底,全市共拥有注册商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件。 二、强化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着力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和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基层执法干部全员培训。适应两费停收后基层工商所面临的新形势,上半年,由市局统一组织,对全系统基层监管执法人员进行了商标执法业务知识全员培训。共举办培训班期,培训商标执法人员多人。 二是创新培训形式。依托远程培训系统,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网上商标监管培训学校,设有商标法律法规查询、问题解答、外埠信息、案例分析等8个栏目,方便基层执法人员自主学习。每半年组织一次网上商标典型案例分析研讨,编印《商标监管执法工作手册》,发给全体商标监管执法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 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利用每年的 3 15 、 4 26 活动,组织开展商标维权法律咨询宣传;在《都市报》举办《商标法》知识竞赛,在广场地下通道设立市驰著名商标展示长廊;协调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万元,在《日报》开设了市著名商标企业展示专栏,截止目前,已经刊登期。

注重发挥工商联作用 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注重发挥工商联作用促进民营经济 快速发展 注重发挥工商联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7-02-02 23:03:06 全州工商联工作暨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经验交流材料 一、基本情况 ××县工商业联合会1988年恢复,现为第八届,领导班子成员23人,驻会干部3人。全县成立乡镇基层商会4个,有各类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56个,会员××人,其中企业会员44个。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商联工作,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商联的职能,为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县民营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实现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民营经济从业户数达到*万户,从业人员达*万人,完成营业收入亿元,实交税金××××万元,约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民营企业帮助××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安排转移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充分发挥工商联职能作用 1、充分发挥工商联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一是坚持协商在前,广泛听取工商联的意见和建议。工商联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单位,县委、县政府在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顺畅快捷的金融环境、规范健全的法制环境、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等方面,注重发挥工商联应有的作用。县“四大家”以及有关部门召

开的经济工作会、情况通报会、各种座谈会和政府组织的一些经济活动,都邀请县工商联和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参加;县委、县政府在有关政策文件出台之前都广泛征求工商联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2005年,县委在出台《关于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决定》之前,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县工商联,调研走访全县重点民营企业30多家,召开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20多场次,征求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文件形成初稿后,又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到县工商联和重点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手中,广泛征求修改意见,为《决定》的出台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支持和帮助工商联做好工商界人士的政治推荐安排工作。根据工商联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工商联界别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从我县政协委员构成来看,县工商业联合会会长被推荐安排为县政协常委,1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被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隐患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隐患 关键字: 4万亿贷款环境中国不高兴 今天,欧美的各大银行风雨飘摇,亚洲各国则经济下滑、失业人口成千上万。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任何国家都不能全身而退。对中国而言,它如何面对未来的全世界,需要审时度势、从长计议、仔细应对。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关注的,基本只是经济的全球化。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到来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几十年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 去年秋天,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例最大,总投资额达1.5万亿元。现在这些投资已经开始落实。 4月份,各国都开始疯狂的竞相报道有关中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逆境中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虽然仅比上年同期增长6.1%,但是已经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今年第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6%。3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2.4,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后劲。 3月份中国汽车销量为110.98万辆,同比增长了5%,已连续3个月超过美国,排在世界首位。 出于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大的预期,钢铁产品价格在年初出现上涨,铁矿石进口量也在3月刷新最高纪录。 3月中国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下降17.1%。这是中国出口可连续第5个月出现下降,但降幅地域经济学家的预测,也低于上个月创纪录的25.7%。中国的进口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5.1%。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始终保持强势不可挡的势头,这一点无疑会引来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他们不停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做出不同的预测:6.5%、7.2%、8%、9.3%、10.2%……这也是的许多中国人民的信心开始膨胀,有些言论甚至认为中国即将引领全世界。仅仅靠眼前这些表面的经济预测增长率就可以断定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了吗?但我看到一篇又一篇关于中国即将解救世界的报道言论之后,没错,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让我们每个中国人为之鼓舞与骄傲,艳阳天那么的灿烂,也曾一度的蒙蔽过我的双眼。激动过后的平静会让我觉得不安,因为平静的海面下总会隐藏着暗涌,事情进展得过于顺利,反倒是更叫人为之担心。许多东西的发展都不能只观察表面而忽略了背后的隐患的,那只会让中国的发展不如一种而行循环的境地。所以,现在就让我们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暗涌呢? 一、4万亿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一)中国银行机构业绩“过于美好” 由于中国的银行属于政府所有,因此,它们实际上正受命于全球衰退作战。去年11月,中国宣布了一项约586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分析人士预计,其中一半的资金将通过中国的银行注入。这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太多时间去发问———对借款者的信用进行合理的认真评估;他们只是打个招呼,然后把钱送进那些得到巨额基础建设合约的国有企业,中国正在分发这样的合约。 经济学家承认,这样的行为不管是贷款的总体增长还是贷款的流向都存在风险。而现在,银行再次疯狂向那些政府寄予希望的部门发放贷款,在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约有6400

价值规律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二:2006-2012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答案: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 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 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 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带入经济建设中。

答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2、材料: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得31:16.7:52.3转变为2010年得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应该如何促进福建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案:加快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陆海发展,深化区域合作。 3、材料二:表1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数据 问:根据表1,概括“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表1所列出的经济发展目标。 答案:①“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都远高于规划目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实现了规划目标。 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整理)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摘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来源于社会、市场、资源环境、企业自身等多重压力。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政策与区域壁垒、优化舆论环境将有效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技术平台、现代企业制度、融资平台、政策与区域壁垒、舆论环境 引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迅猛发展,通过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核心争力,提升管理水平,加大研发力度等措施,企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也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 2011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我国GDP 的50%以上。今年1月至4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35.1%,民间投资占57.7%。与2003到2007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此外,各省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杭州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总额为64.5%;2009年广东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更是从38.6%上升到42.8%;2011年上半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 的比重为60.5%;2010年江苏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的52.8%,等等。 可见,民营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有关部门表示,民营经济在未来30年内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必须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着力解决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课题,使民营经济迸发出巨大活力,为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正文: 一、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来源 尽管民营经济总规模不小,企业数量庞大,投资同比增加。但事实上,民营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性的成长阶段,面临加快发展与发展方式转换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各方面瓶颈日渐明显。究其瓶颈根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舆论压力。尽管社会对大型民营企业表现为褒奖,但是部分民营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仍被媒体及社会舆论放大为“民族痛点”:偷税漏税、政府“保护伞”、环境污染、拖欠工资、富二代炫富、事故频发等负面新闻,以及社会对商人“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传统的惯性判断,都将民营企业推向社会形象的边缘,严重地挫伤了企业主创造财富、贡献社会的积极性。 二是市场环境压力。国际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出口业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沿海城市的“订单式”企业,在加工贸易、出口的传统经营方式上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此外,2011年9月的全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会议指出:民营经济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起人力资源这个问题。为什么关注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才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离开了人,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人才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员工重于利润,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谁能掌握越多的人才,谁就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人力资源的这种性质的规定,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作为资本性的人力资源。被当做资源看待的人力,是经过教育培训投资之后所获得的一种经济力,即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作为一种资源,它具有经济活动的目的性和对象性;作为资本性的人力资源,同物质资本共同构成社会总资本。二是作为资源性的人力资本。这种经过投资开发而获得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后不但能够转移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人力资源含附的人力资本越多,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开发而形成的各种经济活动能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便转化为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和利润的人力资本。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开发是获得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而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一、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1.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响越来越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2.内部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信息的需求。

高考政治 热点点拨(背景材料+考点链接+命题角+专题训练)专题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背景材料】 1、十八大报告: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 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3)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增长。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 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 3、2012年,我国经济持续下行,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8.1%、7.6%、7.4%。在这一背景下,央行先后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基准利率。第四季度有所加快,增速为7.9%。 4、201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锁定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和防风险等多重目标。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增赤、减税、扩支。其中,结构性减税是影响此轮宏观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营改增”是当前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内容。 【考点链接】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既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扩大内需就是要调整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省各级行政、司法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宽松环境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完全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法规政策调整滞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经济领域立法和政策调整进度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矿产资源法》规定国有矿山企业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给民间投资造成隐性障碍;又如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享受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的执行范围限于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由各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非公有制企业不属于政策规定范围”。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例只有0.6%,现在已达60%,依然在执行这一政策。 2、依法行政有待加强。一些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而不是法治方式,重审批、轻监管,单个企业出事、全行业停业整顿,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等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地区民营经济政策缺乏稳定性,承诺的优惠政策说改就改,新官不认旧账,企业反映较大;个别干部在中央狠刹“四风”的时候,虽然门好进、脸好看,但宁愿有责不为或不主动作为也不愿出差错,致使企业有苦难言。 3、司法环境仍需优化。个别地方司法机关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涉及国有和民营企业纠纷案件的处理上不能一视同

仁,或久拖不决、久判不执,影响民营企业正常发展;个别司法机关在办案中忽视了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超案值查封、扣押和冻结民营企业财产;当民营企业的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而诉求司法机关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4、少数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民营企业主依法维权意识不足,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抱着花钱消灾的消极观念,靠“走小路”去创造自己的发展环境;有的企业主缺乏社会公德和行业道德,不讲诚信,谋取短期利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这对于民营企业安心创业、放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营造民营企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我们建议: (一)调整法规政策,树立民营经济平等地位。法治经济要求所有市场主体的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因此,营造民营企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首要任务在于营造平等公正的政策环境,对不符合“三个平等”原则的现行法规政策进行梳理,涉及人大立法的,由人大及时开展立、改、废工作;涉及政府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的,由政府法制办梳理。同时,在今后的立法和政策出台过程中要加强合法性审查,确保民营经济平等法治地位。 (二)严格依法行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提高依法行政效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减少行

中国经济发展(中英文)

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紧跟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各方各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完成了诸多造福百姓的巨大工程,例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等。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用水用电都更加方便快捷,出行选择也多种多样,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有学上,学校硬件设施更加优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也愈趋完善,他们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都享有养老保险,再加上改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都能安享晚年。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政策牵动着世界的一呼一吸。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世界为中国经济喝彩。 总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can see that our economics developed very quickly. We have made big economic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under the lead of our party. There are countless programs making benefits for common people, such as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e have easier access to water and electric power in daily life, and we have more choices when traveling. Every child can go to school and get an education in better school facilities. 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ir tuition fees with proper assistance. Old people have assurances no matter where he lives, and they can enjoy their life with the reformed social safety net.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world.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tus keeps on improving, and we mak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world economy. Joining in the WTO, our economic policies control the breath of world. Successfully holding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world EXPO make the world give us more attention and respect. In a word,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s at an amazing speed and has made encouraging breakthroughs. I believe that the tomorrow of our economy will be brighter as long as we try our best effort.

第7周教案12-13:第2单元第5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授课教案学科德育年级高二专业部服装信息部授课班级17计1、4、财2、服2 章节第二章第4 课时本学期第 13 课时授课时间 2018年10 月 24 日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王采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的历程,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解深化供给侧改革,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及要求,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理解构建资源节约型社 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推动本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力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合 理化建议。 情感目标 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调整经济结构 教学难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教师清点人数,了解学生到校情况,掌握应到人数、实到人 数、缺少人数。 教师落实 学生人数 班长汇报 所缺学生 情况 确保学生 在校安全 温故知新1.我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什么? 2.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上主要有哪些目标? 教师提出 2个问题 学生带着 问题看 书,交流 答案 让学生形 成反思学 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案例:2017年“双11”和癌症村的悲哀 河南省俊北县老关嘴村被两条污水河夹着,吃的是污水,呼 吸的全是臭气,村里已近有百人得癌症死亡。 思考:你如何看待“双11”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钱有了,人 却没了,这是我们所要的发展吗?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经济? 教师出示 案例,组 织学生探 究 学生阅读 案例,思 考讨论, 课堂交流 使学生认 同持续健 康发展和 生态文明 建设理念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工作报告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工作报告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关于贯测落实省、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规定,全局按照方案要求,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降低用地成本进行认真学习解读,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现就全局贯测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面:20xx年5月8日,全局组织住建、自然资源、本局工作人员5名,到县学习工程建设审批项目2.0版本的平台搭建,5月9日,我县开始正式搭建平台。5月11日,平台基本搭建成型,需要相关行权单位在平台上认领行权事项时,由于各个单位认识不足,导致事项认领工作进展缓慢,为此全局多次电话与县级相关部门领导联系后,相关部门才陆陆续续开始在系统上认领事项,5月17日审批平台搭建完毕,全局又组织住建、自然资源两家单位,对平台进行测试。5月18日,政府分管副县长杨建,在政府401会议室召集相关单位负责人召开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工作推进会,会上传达了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分管副局长杨家兵介绍了了平台搭建事项认领、账户设置、密码创建、权限配置、运行测试等工作的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安排建议。 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杨建对电子印章的上传审批备案、行权事项的认领、办事流程、办事指南的制作提出了工作要求 20xx年6月15-18日全局派员到康定参加了工程建设审批项目2.0版本的平台搭建,会后全局又对2.0版本进行了完善,将自来水公司、国电分公司、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4家市政服务公司纳入2.0版本的审批平台,并完成了网上注册登记。20xx年7月9日,全局按照州审批局的安排,组织人员参加了工程建设审批项目3.0基础管理平台培训工作视頻会议,9月4日,将配置权限等搭建完毕。新搭建的3.0版本基础管理平台可以继续与2.0版本的平台交叉使用。将工程建设审批划分为:立项审批阶段工程建设许可(以上2个阶段有自然资源局牵头)、工程施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以上2个阶段由住建局牵头)四个阶段.进行审批。 二是推进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部门自建系统对接,在政务服务事项应上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用工需求越来越多,为改变生活状况,农村劳动大军实施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很多偏远贫困的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我们家乡也不例外。通过调查,我发现村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即使没出外打工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片空白,这对孩子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1 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1.2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1.3 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大多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1.4 家长对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1.5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在走访中,我发现孩子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特别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已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1.6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子女的心理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上比父母在家的儿童严重,他们更经常体验到孤独、郁闷、失望、不安、无奈等消极的情绪。 2.1 学习指导,督促行为转变。课堂上,关注留守学生,从学习上多予以指导。如多让他们发言、朗读,多让他们上台展示;对成绩差的留守孩,多开小灶,多辅导。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主动地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做到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用言语指导孩子的行为,用情感激发孩子的成就甘,培养留守儿童勇于面对生活,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心态。 2.2 加强联系,沟通感情学科渗透,促进心理发展。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挖掘,善于利用各科教学中蕴含的心理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创设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情境,达到潜移默化进行心理辅导,改变学生行为的目的。农村双亲在外的打工子女,尽管逢年过节能与父母团聚,但这短暂的相聚是不能满足其情感需要的。 2.3 晓之以理,思想激励,活动体验。读初中的青少年,其思想还处于幼稚阶段,他们虽也朦胧地感觉到父母离乡背井的艰辛与苦衷,但却缺乏深层的理解。有的在心里埋怨父母,把其转嫁到学习上,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则不珍惜父母的劳动,用起钱来大手大脚,甚至用父母的血汗钱出风头、要面子、赌博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

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场金融危机如海啸般袭来,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农民工返乡就业、教育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引人关注。保民生是应对金融的重要内容,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和措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民生亮点”。 保民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改善民生,是政府帮助群众共渡难关的现实需要,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过于悬殊的城乡差距,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呈现“全范围、多层次”扩大之势。中低收入群众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普遍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农民工失业现象严重,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重要障碍。 保民生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是关键。我们要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资助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低收入人口的社保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保民生,做好农民工的创业就业工作是重点。危机面前切实把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爱民之举、执政之责,应摆在重要位置。由于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出现农民工的“失业潮”,农民工就业成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问题。对有创业愿望、有实力、有经验的农民工,实行开辟小额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绿色通道”,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就地创业。同时,积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各地的特色农业,广泛吸纳农民工就业。各地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采取送岗进村、送培训下乡等形式,加大就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在急需人才和劳动力的地区、单位和待业人群之间做好双向服务,促进返乡人员就业和创业。 保民生,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保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政策,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国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优惠措施,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保民生、保增长、促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危机面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民生问题势必能做到转“危”为“机”,我国的国民经济势必能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之初,我首先回想的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接下来我想到的是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然后才是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想那么为什么要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于是,整个思考脉络浮出水面。 顺着这条线索,我开始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一.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中国公有制经济情况 ①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或部分劳动人民共同所有,表现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②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从中国现状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 ③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构成的单一公有制结构。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24%,工业总产值占77.6%;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76%,工业总产值占22.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公有制企业数量多、涉及领域广、过分分散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在工业经济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均明显下降。 2008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5%,工业总产值占28.4%;集体企业数量占2.8%,工业总产值占1.8%。尽管国有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从总体规模和经营效益来看,对整体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88,81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508亿元,占29.5%;实现利润9064亿元,占29.7%。集体工业企业资产总计499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99亿元,占1.8%;实现利润617亿元,占2%。特别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①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演变 ②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1978年为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里,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被限制利用、被根本改造和被取消的发展过程。第二个时期为1979年至今,经历了从允许发展到鼓励发展的过程。 ③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部分,它是指公有制经济之外的所有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合资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很大发展。从数量上看,2008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917.33 万户,私营企业657.42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0.9倍和46.8 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达到245,850个,占企业总数的57.7%。从创造的产值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私营企业占2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9.5%。从就业看,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3.5%,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 ④非公有制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它具有强烈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驱动力,能够调动广大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助于扩大社会就业渠道和机遇,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自谋职业,可以开辟更加广阔的生产经营空间。有利于快速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增加税收并通过转移支付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