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4)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4)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4)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好莱坞影片《圣雄甘地》中有这样一幅情景: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

A.影视明星引领服饰潮流B.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

C.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D.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3.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条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恢复过来,它必然会摆脱条约对它的种种束缚。“束缚”德国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北大西洋公约》

4.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D.英国“光荣革命”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5.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建立

B.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D.顾及到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6.当地时间2018年3月5日,俄罗斯莫斯科,民众聚集在莫斯科红场,向斯大林墓献花,纪念斯大林逝世65周年。以下史实与斯大林无关的是()

A.新经济政策B.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C.实现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加速了农业的发展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8.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9.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10.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B.苏联模式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D.苏联的改革解决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11.“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工业化建设D.对付美国的“冷战”

12.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

13.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年份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

社会总产值7.4% 6.4% 4.2% 3.3%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

14.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A.1914 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 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15.该会在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建立了一战后列强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如下史实中,与“该会”关系最密切的是

A.《凡尔赛条约》签订B.国际联盟建立

C.新经济政策实施D.《九国公约》签署

1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缘起,包括欧洲主要国家“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材料主要指明了()

A.一战发生的背景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经过

C.二战导致的结果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7.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人类推进了苦难的深渊。一战的主要性质是

A.民族解放战争

B.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争夺美洲霸权的侵略战争

18.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直接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A.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B.人类的一场浩劫和深重的灾难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19.有历史学家说:“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

A.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B.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

C.存在不安定的因素D.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

20.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为维护民族利益制造了有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但是我们对他的行为却持否定的态度,原因在于:

A.没能挽救民族危机

B.是被压迫民族获取解放的方式

C.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D.与国家的外交政策不能保持一致

21.“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泽东语)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是指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北大西洋公约》

D.《辛丑条约》

22.“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23.霍布斯鲍姆说:“战争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等少数几国外,全欧洲几乎加入这场战争…然而,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而俄国人的退出,则催生了新世界,”文中提到的“催生了新世界”是指

A.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短暂繁荣

C.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D.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24.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①论文:《德国为什么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

②视频:《联合国的成立》

③图片:《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

④文件:《九国公约》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2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

B.农业集体化推进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的“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关,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故C符合题意;甘地不是影视明星,排除A;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与史实不符,排除B;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故选C。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可知,前期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有很小的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了,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小比例。它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表明实行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正确答案为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和私人企业的存在,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ABD均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以及美国总统威尔逊是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巴黎和会上制定惩治德国的条约是《凡尔赛条约》,A符合题意;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不是惩罚德国,B不符合题意;《九国公约》主要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C不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是二战后冷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解析: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没有消除,牺牲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描述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下实行的,与斯大林无关。A符合题意;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B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D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故选D。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都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D符合题意;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和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虽然是《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但不能体现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内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的相关知识,了解《凡尔赛条约》和巴黎和会的实质,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B 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A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C不符合题意;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巴黎公社,D 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CD,故选择B。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它重点发展重工业,为以后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符合题意。一五、二五计划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题干以二战中苏联取得胜利为切入点,考查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掌握,苏联模式的形成重点发展重工业,为以后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发生在1921年,十月革命在1917年,A不正确,工业化建设在1928年开始,美国的“冷战”在二战之后才开始,排除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故答案选B。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

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使世界大战一触即发。A符合题意;凡尔赛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体系,B不符合题意;图片显示的是一战的背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C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故A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在1964年已经结束,而且取得一定成效,故B不合题意;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不符,故C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1966—1985年”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逐一分析各选项。14.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B 项是一战当中的事件,也属于历史现象;C项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属于历史现象的本质;D项对一战结果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历史现象和本质的却别。历史现象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历史现象的本质是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故D符合题意;《凡尔赛条约》签订是在巴黎和会上,排除A;国际联盟建立是巴黎和会作出的决定,排除B;新经济政策实施是1921年,与华盛顿会议无关,排除C。故选D。

16.A

解析: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斗争激烈,矛盾复杂,19世纪末,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意奥匈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一战爆发,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列表格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导火线、标志、交战集团、重要战役、转折点、结果、性质、影响以及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展开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是一战的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通过图表中死伤人数和经济损失的数字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B。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可知,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凡尔赛和约》签订的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故C符合题意;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与史实不符,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虽然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但是采用极端的暗杀手段。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伤和物质损失。因此属于恐怖主义行为。这是对其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C正确,AC排除;B是对普林西普持肯定态度,排除。所以答案选C。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1--1922年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故B符合题意;《凡尔赛条约》、《北大西洋公约》、《辛丑条约》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依据题干信息“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是解题的关键,《九国公约》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

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把苏联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强国,苏联从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形成;苏联当时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跻身于世界一流工业强国之列;苏联工业化建设促进了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故C 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战争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等少数几国外,全欧洲几乎加入这场战争…然而,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而俄国人的退出,则催生了新世界,”可知,材料中所说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催生了新世界”是指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C符合题意。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A不符合题意;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短暂繁荣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题意。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C。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控制。战胜国怀着分

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及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美英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新秩序。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以维护战后的和平与安全。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英、法、美、苏、中)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①④是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故此题选C。

2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选项“1928年、四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把苏联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强国,苏联从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苏联摆脱工业国落后的面貌;而此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它们的注意,故C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农业集体化推进、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