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第六篇药理学

第一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与用药目的不相符合,并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不良反应多数为药物效应的延伸,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避免。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如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副反应

亦称副作用。副反应为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其产生原因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即涉及多个效应器官有关。当药物的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例如,阿托品具有多种效应,当其用于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腹部绞痛时,它的其他效应,如口干、心悸、便秘等症状即为副反应。副反应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XL2007-1-039;XL2007-2-028;zy2005-1-060;zy2002-1-053;zy2000-1-76;zl2005-1-028;zl2004-1-028;zl1999-1-037)

zy2005-1-060.药物的副反应是

A.难以避免的

B.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C.剂量过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D.药物作用选择性

E.与药物治疗目的有关的效应

答案:A

解析: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一种反应,多数很轻微,这是因为药物选择性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反应。

zy2002-1-053 有关药物的副作用,不正确的是

A.为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药物反应

B.为与治疗目的有关的药物反应

C.为不太严重的药物反应

D.为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时所产生的反应

E.为一种难以避免的药物反应

答案:B

zl2005-1-028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

A.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B.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出现的对机体有害的作用

C.继发于治疗作用后出现的一种不良后果

D.与剂量无关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E.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出现的生物效应

答案:A

zl2004-1-028 引起药物副作用的原因是

A.药物的毒性反应大

B.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

C.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高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过强

E.药物的作用广泛

答案:E

二、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为严重,但可以预知及避免。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及慢性毒性。前者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甚至可危及生命;而后者则大多损害肝、肾、骨髓及内分泌功能。因此,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此外,致癌、致畸胎及致突变三致反应亦属于慢性毒性范畴。(zy2008-1-050;zl2007-1-028;zl2006-1-028;zl2002-1-080)

zy2008-1-050对药物的毒性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B.其发生与药物在体内蓄积无关

C.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D.其发生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有关

E.是一种不能预知和避免的药物反应

zy2008-1-050答案:C

题干解析:此题考的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为严重,但可以预知及避免。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及慢性毒性。前者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甚至可危及生命;而后者则大多损害肝、肾、骨髓及内分泌功能。因此,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此外,致癌、致畸胎及致突变三致反应亦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都是错误的。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为严重,但可以预知及避免。选项A、B、D和E都可排除。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毒性反应考题很多,考生要重点掌握。

zl2006-1-028.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药物剂量无关

B.与药物的使用时间无关

C.一般不造成机体的病理性损害

D.大多为难以预知的反应

E.有时也与机体高敏性有关

答案:E

题解:毒性反应是药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或用药方法不当时所造成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毒性反应大多数可预知,可避免。

注意:过敏性体质病人和敏感性过高=机体高敏性不是一个概念。陷阱

zl2002-1-080 用药后可造成机体病理性损害,并可预知的不良反应是

A.继发反应

B.特异性反应

C.毒性反应

D.变态反应

E.副作用

答案:C

三、后遗效应

为停药后的血药浓度虽已降至阀浓度以下,但此时残存于体内的药物仍具一定生物效应,此效应即为后遗效应。

四、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原疾病的症状加剧,故又称回跃反应。(zy2000-1-132)

(131-13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快速耐受性

B.成瘾性

C.耐药性

D.反跳现象

E.高敏性

zy2000-1-131.吗啡易引起

答案:B

zy2000-1-132.长期应用氢化可的松突然停药可发生

答案:D

五、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其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也与所用药物的剂量大小无关,且不能用药理活性的拮抗药解救。临床表现可因人、因药物而异,可从轻微的皮疹、药热到造血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休克等。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也可能为药物中的杂质。临床片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六、特异质反应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原(团)有药理作用基本相似,且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这种反应不同于免疫反应,可能与病人存在着药理遗传异常有关。

第二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与剂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此即为剂量—效应关系。由于药理效应强弱直接与血药浓度高低有关,故在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同,即可得量—效曲线。

一、半数有效量

半数有效量为药物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瞬剂量,可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半数有效剂量(ED50)表示。

二、治疗指数(TI)

治疗指数为药物的安全性指标,常用半数中毒量(TDso)/半数有效量(EDso)或半数致死量(LDso)/半数有效量(EDso)的比值表示。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

第三节药物与受体

一、激动药

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和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按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激动效应;后者仅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如吗啡为完全激动药,毒品很厉害,而喷他佐辛则为部分激动药。

二、拮抗药

能与受体结合,并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它们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可

拮抗激动药的效应,如纳洛酮和普余洛尔均属于拮抗药。少数拮抗药以拮抗作用为主,同时尚有较弱的内在活性(a<1),故有较弱的激动受体作用,如β受体拮抗药氧烯洛尔。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吸收

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吸收。

首关消除药物口服吸收后经门静脉入肝脏,如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从而使进入体循环药员减少,此即为首关消除,故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应避免口服给药。舌下及直肠给药后其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故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zy2005-1-064;zy2001-1-056)

zy2005-1-064 可引起首关消除的主要给药途径是

A.吸入给药

B.舌下给药

C.口服给药

D.直肠给药

E.皮下注射

答案:C

第二节分布

一、血脑屏障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问的屏障。此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也并非一成不变,如炎症可改变其通透性,在脑膜炎患者,血脑屏障对青霉素的通透性增高,使青霉素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青霉素在健康人即使注射大剂量也难以进入脑脊液。

二、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事实上胎盘对药物的转运并无屏障作用,因为胎盘对药物的通透性与一般的毛细血管无明显差别,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穿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药物进入胎盘后,即在胎儿体内循环,并很快在胎盘和胎儿之间达到平衡,此时,胎儿血液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通常和母亲的血浆药物浓度相似。因此,孕妇应禁用可引起畸胎或对胎儿有毒性的药物,对其他药物也应十分审慎。

zy2001-1-057.某弱酸性药物的pKa是3.4,在血浆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A.1%

B.10%

C.90%

D.99%

E.99。99%

答案:E

血液的PH值为7.35~7.45 (pH7是中性,7以上是碱性,7以下是酸性),

zl2004-1-027 生物转化后的生成物普遍具有的性质是

A.毒性降低

B.毒性升高

C.极性降低

D.极性升高

E.极性不变

答案:D

转化极性升高水溶。一方面使物质的极性或水溶性增加,有利于从尿或胆汁排出,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毒性或药理作用。

第三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新大纲添加内容】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用F 表示:F=A÷D×100%,D为服药剂量,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F=口服等量药物后AUC÷静注等量药物后AUC×l00%。由于药物剂型不同,口服吸收率不同,故可以某一制剂为标准,与受试药比较,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F=受试药AUC÷标准药AUC×100%。(AUC=曲线下面积)(zl2003-1-035)

zl2003-1-035 对生物利用度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可作为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B.可间接判断药物的临床疗效

C.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D.可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

E.能反映机体对药物吸收的程度

答案:A

第四节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药量或浓度的—次方成正比。

描述方程式为

dC÷dt=-KeC,式中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

将上式积分得Ct= C0e-Ket,换算为常用对数,

logCt=log C0-Ke÷2.303t,

t=log(C0÷Ct)x2.303÷Ke,

当Ct= C0÷2,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t1/2),t1/2=log2x2.303÷Ke=0.693÷Ke。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有如下特点:

1.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3.绝大多数药物都按—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可基本消除干净。

4.每隔一个tl/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XL2007-1-040;zy2006-1-057;zy2004-1-057;zy2003-1-003;zy2000-1-77)

zy2006-1-057.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如下特点

A.药物的半衰期随剂鼍而改变

B.并非为大多数药物的猜杂守式

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递减

D.酶学中的Michaclis-Mcnton公式与动力学公式相似

E.以固定的间隔给药,体内血药浓度难以达到稳态

答案:C

zy2004-1-057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为

A.药物的半衰期不是恒定值

B.为一种少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D.为一种恒速消除动力学

E.其消除速度与初始血药浓度高低有关

答案:C

zy2000-1-77.用药的间隔时间主要取决于

A.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B.药物的吸收速度

C.药物的排泄速度

D.药物的消除速度

E.药物的分布速度

答案:D 解析:一般根据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评价药物在体内最方便是血药浓度,血中就只能是消除,而不是排泄。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描述方程式是

-dC÷dt=K0,式中C为药物浓度,K为零级速率常数,t为时间。

将上式积分得:Ct= C0-Kt,

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作图可得一直线,斜率为-K,当C0÷C1=1÷2时,即体内血浆药浓下降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把Ct= C0÷2代入上式,得

t1/2=0.5C0/K。

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可随C0下降而缩短,但其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而是恒速消除。

按公式1/2 C0= 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S为酶的底物,Vmax 为最大催化速度,Km为米氏常数。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最大速度催化。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第三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乙酰胆碱

【药理作用】

1.心血管系统ACh对心血管系统主要产生以下作用:

(1)血管扩张作用:静注小剂量本品可由于全身血管扩张而造成血压短暂下降,并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ACh可引起许多血管扩张,如肺和冠状血管。

(2)减慢心率:亦称负性频率作用。ACh能使窦房结舒张期自动除极延缓,复极化电流增加,使动作电位到达阈值的时间延长,导致心率减慢。

(3)减慢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传导:即为负性传导作用。ACh可延长房室结和普肯耶纤维的不应期,使其传导减慢。当使用强心苷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全身给药法使用大剂量胆碱受体激动药时所出现的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常与房室结传导明显抑制有关。

(4)减弱心肌收缩力:即为负性肌力作用。一般认为胆碱能神经主要分布于窦房结、房室结、普肯耶纤维和心房,而心室较少有胆碱能神经支配,故ACh对心房收缩的抑制作用大于心室。但由于迷走神经末梢与交感神经末梢紧密相邻,迷走神经末梢所释放的ACh可激动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M胆碱受体,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心室收缩力减弱。

(5)缩短心房不应期:ACh不影响心房肌的传导速度,但可使心房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即为迷走神经作用)。

2.胃肠道ACh可明显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其收缩幅度、张力、蠕动增加,并可促进胃、肠分泌,引起恶心、暖气、呕吐、腹痛及排便等症状。

3.泌尿道ACh可使泌尿道平滑肌蠕动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使膀胱最太自主排空压力增加,降低膀胱容积,同时膀胱三角区和外括约肌舒张,导致膀胱排空。

4.其他

(1)腺体:ACh可使泪腺、气管和支气管腺体、唾液腺、消化道腺体和汗腺分泌增加。(2)眼:当ACh局部滴眼时,可致瞳孑L收缩,调节于近视。

(3)神经节和骨骼肌:ACh作用于自主神经节N。胆碱受体和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NM 胆碱受体,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兴奋及骨骼肌收缩。此外,因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故N。胆碱受体激动能引起肾上腺素释放。

(4)中枢:由于ACh不易进入中枢,故尽管中枢神经系统有胆碱受体存在,但外周

给药很少产生中枢作用。

(5)支气管:ACh可使支气管收缩。

(6)ACh还能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受体。

第二节毛果芸香碱

一、药理作用

毛果芸香碱可选择性激动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汁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产生M样作用,对眼和腺体作用最明显。

(一)眼

1.缩瞳药物可与虹膜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结合,使瞳孔缩小。括约肌兴奋都收缩。2.降低眼内压瞳孔缩小后,虹膜向中心拉紧,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部分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小梁网及巩膜静脉窦而进入循环,导致眼内压下降。

3.调节痉挛调节为一种使晶状体聚焦而使视近物清楚的过程。当眼睛看近物时,其调节主要取决于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晶状体囊富有弹性.使晶状体略呈球形,但由于睫状小带(悬韧带)向外缘的牵拉,使晶状体维持于比较扁平的状态。睫状小带受睫状肌控制,睫状肌由环状和辐射状二种平滑肌纤维组成。其中以胆碱神经支配的环状肌为主,毛果芸香碱可兴奋环状肌上的M受体,使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使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看远物模糊,药物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二)腺体吸收后能激动腺体M胆碱受体,尤其以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最明显。以上也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zy2005-1-066;zl2001-1-058)

zy2007-1-061、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

A.瞳孔缩小,升高眼内压,调节痉挛

B.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C.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D.瞳孔扩大,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E.瞳孔扩大,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答案:B

解析:毛芸——缩瞳,降压,调节痉挛.

二、临床应用

临床上主要局部用于治疗青光眼。

(一)青光眼眼内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特征,可引起头痛、视力减退,严重时可致失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或慢性充血性青光眼)患者前房角狭窄、眼内压升高。毛果芸香碱滴眼后易透过角膜进入眼房,10分钟后显效,30分钟达高峰,可使眼内压降低,从而缓解或消除青光眼症状。该药也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治疗。可能与药物引起小粱网结构改变导致眼内压下降有关。常用1%~2%溶液滴眼,降低眼内压作用可维持4~8小时。滴眼时应压迫内眦,以防药液流入鼻腔,经吸收产生副作用。

(二)虹膜炎可与扩瞳药交替应用,以防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来回缩扩瞳(zy2002-1-054;zy2001-1-058;zy1999-1-087;zl2003-1-077)

zy1999-1-087.毛果芸香碱滴眼可引起

A.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痉挛

B.缩瞳,眼内压降低,调节麻痹

C.缩瞳,眼内压降低,调节痉挛

D.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

E.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痉挛

答案:C

zl2003-1-077 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应选择

A.新斯的明

B.去甲肾上腺素

C.加兰他敏

D.阿托品

E.毛果芸香碱

答案:E

第四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一节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一、药理作用

(—)眼本类药物结膜用药时所产生作用为结膜充血,并可导致位于虹膜边缘的瞳孔括约肌收缩而引起缩瞳和睫状肌收缩而引起调节痉挛,使视力调节在近视状态。由于上述作用可使眼房水回流,从而使升高的眼内压降低。

(二)胃肠不同药物对胃肠平滑肌作用不同。新斯的明可促进胃的收缩及增加胃酸分泌,拈抗阿托品所致的胃张力下降及增强吗啡对胃的兴奋作用。支配胃的双侧迷走神经被切断

后,新斯的明上述作用即被减弱。此外,新斯的明尚可促进小肠、大肠(尤其是结肠)的活动,促进肠内容物排出。

(三)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大多数强效抗胆碱酯酶(AChE)药对骨骼肌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AChE,但亦有一定的直接兴奋作用,如动脉内注射新斯的明和毒偏豆碱,使药物进入长期去神经肌肉或进入有正常神经支配,但AChE活性被不可逆抑制的肌肉,此时新斯的明引起有接兴奋作用,而毒扁豆碱无此作用,提示前者具有直接兴奋骨骼肌作用,一般认为抗AChE药可逆转由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剂引起的肌肉松弛,但并不能有效拮抗由除极化型肌松药引起的肌肉麻痹。

(四)其他作用由于许多腺体如支气管腺体,泪腺,汗腺,唾液腺,胃腺窦G(着急)细胞(促胃液素细胞)和壁细胞、小肠及胰腺等均受胆碱能节后纤维支配,故低剂量的抗AChE 药即可增敏神经冲动所致的腺体分泌。这类药物尚可引起细支气管和输尿管平滑肌收缩。此外,抗AChE药也可影响心血管系统,但较复杂。本类药物对中枢各部位有一定兴奋作用,但高剂量时,常可引起抑制或麻痹,与血氧过低密切相关。

二、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肌肉经短暂、重复活动后,出现肌无力症状患者血清中大多有抗胆碱受体的抗体存在,且其骨骼肌终板电位的胆碱能受体数量可减少70%~90%。一般患者可采用口服给药方式,剂量必须严格掌握,以免过量引起药物中毒,出现”胆碱能危象”,使肌无力症状加剧。严重患者和紧急情况下,应采用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给药。给药后15分钟左右即可使症状减轻,可维持2~4小时。

2.腹气胀利尿潴留新斯的明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及膀胱逼尿肌,促进排尿及排气,适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药物通过拟胆碱作用使心室率减慢。

4.非除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如简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毒。(XL2007-2-029;zl2005-1-029;zl1999-1-038)

zl2005-1-029 新斯的明最强的药理作用是

A.兴奋骨骼肌

B.兴奋胃肠、膀胱平滑肌

C.抑制心脏、减慢心率

D.缩小瞳孔

E.促进腺体分泌

答案:A

解析:通过抑制胆碱酯酶AChE、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和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故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对胃肠和膀胱平滑肌有较强兴奋作用;对心血管、腺体、眼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弱。

说完易,再说难。

第二节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一、毒理作用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作用机制与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相似,但其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更为牢固。结合点也在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此羟基的氧原子具具有亲核性,而有机磷酸酯类分子中的磷原子是亲电子性的,故磷、氧二原子间易于形成共价键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出现乙酰胆碱中毒症状。若不及时抢救,酶可在几分钟或儿小时内就“老化”,此时即使用胆碱酯

酶复活剂,也难以恢复酶的活性。必须等待新的胆碱酯酶合成后,才能水解乙酰胆碱。这—过程需15~30天。因此,一旦中毒,只有及时抢救,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二、急性中毒

乙酰胆碱作用极其广泛,因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其急性症状表现多样化。轻度中毒以M 样症状为主,中度中毒可同时出现M样和N样症状,重度中毒时除表现为外周M、N样症状外,尚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一)M样症状

1.眼严重中毒者大多出现瞳孔缩小,但中毒早期可能并不出现。此外,尚可见视力模糊或睫状肌痉挛所致的眼痛。

2.腺体出现流涎和出汗,严重者可见口吐白沫、大汗淋漓。

3.呼吸系统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

4.胃肠道胃肠道平滑肌兴奋及有机磷酸酯类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5.泌尿系统严重病人可由于膀胱逼尿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小便失禁。

6.心血管系统M样作用主要引起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当病人同时有N样症状时,则血压有时可升高,故此时心血管作用较为复杂。

(二)N样症状表现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的N1受体兴奋及骨骼肌运动终板的N2受体兴奋。神经节兴奋在胃肠道、腺体、眼等方面为胆碱能神经占优势,故其结果与M样作用基本相似。但在心血管,则以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占优势,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N2受体激动表现为肌束颤动,常先自小肌肉如眼睑、颜面和舌肌开始,进而累及全身;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三)中枢症状为严重中毒时所表现的症状,是有机磷酸酯类引起脑内乙酰胆碱水平升高所致,从而影响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表现为先兴奋、不安、谵语及全身肌肉抽搐,进而转入抑制,出现昏迷,此时由于延脑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而出现血压下降及呼吸麻痹而呼吸停止。(zy2002-1-055)

zy2002-1-055 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表现为

A.腺体分泌减少、胃肠平滑肌兴奋

B.膀胱逼尿肌松弛、呼吸肌麻痹

C.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唾液腺分泌增加

D.神经节兴奋、心血管作用复杂

E.脑内乙酰胆碱水平下降、瞳孔扩大

答案:D

三、急性中毒治疗

解毒药物

1.阿托品:为治疗急性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性、高效能解毒药物,能迅速对抗体内Ach 的毒蕈碱样作用,表现为松弛多种平滑肌、抑制多种腺体分泌、加快心率和扩大瞳孔等,减轻或消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大小便失禁、流涎、支气管分泌增多、呼吸困难、出汗、瞳孔缩小、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由于阿托品对中枢的烟碱受体无明显作用,故对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引起的中枢症状,如惊厥、躁动不安等对抗作用较差。开始时可用阿托品2~4mg静脉注射(亦可肌内注射),如无效,可每隔5~10min肌内注射2mg 本品,直至M胆碱受体兴奋症状消失或出现阿托品轻度中毒症状(阿托品化)。阿托品第1天用量常超过200mg,即达到阿托品化,并维持48h。对中度或重度中毒病人,必须采用阿托品与AChE复活药合并应用的治疗措施。

2.AChE复活药:AChE复活药是一类能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是肟类化合物,它不但能使单用阿托品所不能控制的严重中毒病例得到解救,而且也可显著缩短一般中毒的病程(XL2007-2-031;XL2007-2-032;zl2005-1-032;zl2005-1-031)XL2007-2-031.临床上抢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最合理药物组合是

A.碘解磷定和毛果芸香碱

B.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

C.阿托品和新斯的明

D.阿托品和碘解磷定

E.碘解磷定和新斯的明

答案:D

XL2007-2-032.阿托品对下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无效的是

A.瞳孔缩小

B.流涎流汗

C.腹痛腹泻

D.小便失禁

E.骨骼肌震颤

答案:E

第三节胆碱酯酶复活药

碘解磷定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碘解磷定进入机体后,其带正电荷的季铵氮可与磷酰化的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以静电引力相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和碘解磷定的复合物,此复合物可进一步裂解为磷酰化碘解磷定,使胆碱酯酶游离出来,恢复其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此外,碘解磷定也能直接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结合,形成无毒的磷酰化碘解磷定,由尿排出,使后者的体内浓度降低、毒性减轻。

碘解磷定使胆碱酯酶恢复活性作用可因不同的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而异,如对内吸磷、马拉硫磷和对硫磷中毒的疗效较好,而对敌百虫、敌敌畏中毒的疗效稍差,对乐果中毒者则无效。

第四节解毒药物的应用原则【新大纲添加内容】

解毒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联合用药:M受体阻断药能迅速缓解M样中毒症状,AChE复活药不仅能恢复AChE 的活性,还能直接与有机磷酸酯类结合,迅速改善N样中毒症状,对中枢中毒症状也有

一定改善作用,故两种解毒药物合用能取得较好疗效。

二、尽早用药:阿托品应尽量早期使用。磷酰化胆碱酯酶易“老化”,故抗胆碱酯酶药也应及早使用。

三、足量用药:阿托品的用量必须足以拮抗ACh大量积聚所引起的症状,以达到“阿托品化”,即瞳孔不再缩小,颜面潮红、皮肤干燥、肺部湿性啰音显著减少或消失,意识障碍

减轻或昏迷患者开始苏醒。然后减量维持,逐渐延长给药间隔,直至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后方可停药。AChE复活药足量的指标是:N样中毒症状全部消失,全血或红细胞中AChE活性分别恢复到50%一60%或30%以上。

四、重复用药:中、重度中毒或毒物不能从吸收部位彻底清除时,应重复给药,以巩固疗效。

第五章M胆碱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一、药理作用

阿托品可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或胆碱能受体激动药对M受体激动作用。阿托品与M胆碱受体结合后,由于其内在活性小,一般不引起激动效应,反而能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表现为抗胆碱作用。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对这些纤维所支配的心肌、平滑肌、腺体、眼等组织器官的M受体有较高选择性作用。但对M受体亚型的选样性较低,即对M1、M2和M3,受体均有阻断作用。在很大剂量时,阿托品对N1受体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一)腺体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其中以唾液腺和汗腺最为敏感。0.5mg阿托品即可明显抑制腺体分泌,表现为口干和皮肤干燥。泪腺和呼吸道腺体分泌也可被抑制。较大剂量时,阿托品尚可减少胃液分泌,但对胃酸分泌影响较小。

(二)眼阿托品可阻断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M受体,使瞳孔扩大、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

1.扩瞳阿托品使瞳孔括约肌松弛,使去甲肾上腺索能神经支配的瞳孔扩大肌功能占优势,引起瞳孔扩大。

2.眼内压升高瞳孔扩大后,虹膜退向四周外缘,使前房角间隙受压变窄,阻碍房水经前房角而流入巩膜静脉窦,导致眼内压升高。

3.调节麻痹阿托品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后,造成悬韧带拉紧,而使晶状体变平、折光度减低,只能视远物,不能看清近距离东西。这一作用称为调节麻痹。(zl2002-1-089)

zl2002-1-089.用下列药物给家兔滴眼后,可使瞳孔明显扩大的药物是

A.异丙肾上腺素

B.新斯的明

C.阿托品

D.多巴胺

E.毛果芸香碱

答案:C

(三)平滑肌阿托品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其对平滑肌的作用常取决于平滑肌的功能状态及平滑肌的种类。当平滑肌处于过度活动或痉挛状态时,阿托品松弛平滑肌作用较显著。在不同平滑肌中,阿托品对胃肠平滑肌痉挛有明显解痉作用,对膀胱逼尿肌亦有松弛作用;但对胆道、输尿管和支气管平滑肌解痉作用较弱。

(四)心脏

1.心率阿托品在治疗剂量(0.4~O.6mg)时,可使一部分病人心率轻度短暂地减慢:此作用是由于阿托品可阻断突触前膜M1受体,使突触中乙酰胆碱对递质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即阿托品可阻断突触前膜负反馈调节的M1受体,使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增加,从而导致心率减慢;较大剂量(1~2mg)可阻断窦房结起搏点的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其加快程度取决于迷走神经张力,在青、壮年中,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因此其加快心率作用较明显。而在老人、儿童,则阿托品加快心率作用不明显。2.房室传导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可引起心率减慢和传导阻滞,阿托品可拮抗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及传导加快。

(五)血管与血压治疗量阿托品对血管及血压无显著影响。因为许多血管缺少胆碱能神经支配。但大剂量阿托品具有小血管解痉作用,尤其以皮肤血管扩张较为显著,可引起颜面潮

红、皮肤温热。其作用机制未明,但与抗胆碱作用无关,可能是阿托品直接舒张血管作用,也可能为阿托品引起体温升高后机体的代偿性散热所致。(zy2008-1-125)

(六)中枢神经系统较大剂量(1~2mg)阿托品可轻度兴奋延脑和大脑,增加剂量时(2~5mg)兴奋作用加强,可出现焦虑不安、多言、谵安。中毒剂量(10mg以上)可致幻觉、定向障碍、运动失调和惊厥,也可由兴奋转入抑制,并可导致昏迷及呼吸麻痹。

二、临床应用

(—)解除平滑肌痉挛适用于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绞痈、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等。对胆绞痛和肾绞痛疗效较差,常需与吗啡类镇痛药合用。此外,阿托品尚可用于治疗遣尿症。(二)抑制腺体分泌主要用于全身麻醉前合并用药,以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吸人性肺炎发生。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患者。

(三)眼科

1.虹膜睫状体炎可用0.5%~1%阿托品溶液滴眼,利用药物引起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松弛作用,使之充分休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也可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的粘连。

2.眼底检查利用阿托品扩瞳作用,可进行眼底检查。但由于本品扩瞳作用可维持1~2周,调节麻痹作用也可维持2~3天,故视力恢复较慢。现已逐渐被作用时间较短的后阿托品所取代。

3.验光配眼镜阿托品可使睫状肌处于调节麻痹,晶状体固定,以便正确测出品状体的屈光度。但由于作用时间较长,故已少用。但在儿童验光时,因其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刚会说aoe儿童)故需用阿托品发挥其充分的调节麻痹作用。

(四)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也可用于治疗由窦房结功能低下所致的室性异位节律。

(五)抗休克阿托品可用于治疗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及中毒性肺炎等疾患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常用大剂量药物。作用机制尚未弄清,可能与药物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有关,对伴心率过速或高热者,不用阿托品。因为会使加重。联系——与其副作用相同。(六)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解救。(见前一单元)

三、不良反应及中毒

阿托品作用广泛,当临床上利用其某一作用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即成为副反应。在不同剂量时,本品可产生不同不良反应,大致如下:

1.0.5mg 心率轻度减慢,略有口干及盗汗。

2.1mg 口干,心率加快,瞳孔轻度扩大。

3.2mg 心悸,明显口干,瞳孔扩大,视近物模糊。

4.5mg 上述症状加重,语言不清,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发热,小便困难,肠蠕动减少。5.10mg以上上述症状严重,脉速而弱,中枢兴奋明显,呼吸加快、加深,出现谵妄、幻觉、惊厥等。严重中毒时可由中枢兴奋转化为抑制,引起昏迷和呼吸麻痹等。

6.最低致死量成年为80~130mg,儿童约为10mg。

四、禁忌证(超纲部分)

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后者是因为阿托品可能加重排尿困难。(zl2007-1-029)zl2007-1-029.阿托品临床上不用于

A.麻醉前给药

B.有机磷中毒

C.青光眼患者

D.心律失常

E.内脏绞痛

答案:C

第六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去甲肾上腺素

一、药理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可激动α1和α2受体,对β1受体激动作用较弱,而对β2受体基本无作用。(一)血管激动血管平滑肌α1受体,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以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脏血管。对脑、肝、肠系膜血管也有收缩作用。冠状动脉舒张,可能与心脏兴奋后心肌代谢产物的扩血管效应有关。心肌代谢产物的扩血管效应很强。

(二)心脏激动心脏β1受体,出现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排出量增加。在整体状态下,由于血压升高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

(三)血压小剂量静滴时,可见心脏兴奋,排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并不显著而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时,由于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明显增加,此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明显升高,脉压变小。

(四)其他大剂量可见血糖升高。

二、临床应用

(一)休克早期神经源性休克或药物中毒引起的低血压,去甲肾上腺素应用仅为暂时维持措施,切不可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以免造成肾血流减少及微循环障碍加重。

(二)上消化道出血取本品1~3mg稀释后口服,可使食管或胃内的血管收缩而止血。三、不良反应

(—)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静滴时间过长、刑量过大或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用药时如出现外漏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热敷及用普鲁卡因或α受体阻断药作局部浸润注射,以扩张局部血管。

(二)急性肾衰竭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均可造成肾脏血管强烈收缩,出现少无尿和肾实质损伤,故用药期间应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25ml以上。

第二节肾上腺素

一、药理作用

肾上腺素为α和β受体激动药。

(一)心脏激动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二)血管作用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股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其中以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为显著,也明显收缩肾血管,对脑、肺血管收缩较微弱,但对骨骼股血管呈舒张作用,因为骨骼肌血管为β2受体占优势,也能舒张冠状动脉。

(三)血压低剂量用药时,心脏兴奋,排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升高。但由于其对骨骼肌血管舒张作用抵消或超过了它对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舒张压可不变或下降,在较大剂量应用时,可见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四)支气管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如组胺等。此外本品还可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zy2008-1-126)

(五)代谢可使机体代谢率提高,耗氧量可增加20%~30%,尚有升高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的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一)心脏骤停用于因溺水、麻醉及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传染病和心脏导阴滞等引起的

心跳骤停。对电击造成的心脏停博也可用肾上腺素,但需配合陈颤器或利多卡因等除颤措施。药物—般采用心内注射方法。

(二)过敏反应适用于严重的急性过敏反应,也用于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治疗。(三)支气管哮喘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四)与局麻药配伍使用及局部止血本品与局麻药配伍使用时,由于其对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可延缓后者的吸收,减少吸收中毒,延长局麻时间,亦可用于鼻粘膜及齿龈出血的治疗。(zy2005-1-062;zy2000-1-78.;zl2004-1-029)

zy2005-1-062 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

A.升压

B.降压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心率不变

答案:B

解析:氯丙嗪具有α阻断作用,能使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

zy2000-1-78.使用过量氯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如使用肾上腺素后,主要表现为

A.升压

B.降压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心率不变

答案:B

zl2004-1-029 升压作用可被α受体阻断药翻转的药物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苯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

D.麻黄碱

E.多巴胺

答案:C

第三节多巴胺

一、药理作用

(—)心脏多巴胺具有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作用及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对心率影响与剂量有关,一般剂量影响不大,大剂量时则加快心率。

(二)血管及血压激动血管平滑肌样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对β2受体作用很弱。由于用药后心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可增加。舒张压无影响或轻度增加,可能为药物对总外周血壁阻力影响不明显之故。多巴胺可舒张肾和肠系膜血管,此作用与药物选择性激动血管平滑肌多巴胺受体有关。当本品大剂量给药时,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此时收缩压、舒张压均升离,为药物激动。受体结果。

(三)肾脏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可使尿量增加。(zy2008-1-127)二、临床应用

(一)抗休克用于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的治疗,对伴有心收缩力减弱及

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足的患者疗效较好。

(二)急性肾衰竭可与利尿药合并使用。

(三)急性心功能不全。(zy2006-1-058;zy2001-1-060)

(125~127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肾上腺素

B.阿托品

C.异丙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去甲肾上腺素

zy2008-1-125能解除迷走神经活性且对血压影响不大的药物是

zy2008-1-125答案:B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可引起心率减慢和传导阻滞,阿托品可拮抗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及传导加快。治疗量阿托品对血管及血压无显著影响。因为许多血管缺少胆碱能神经支配。但大剂量阿托品具有小血管解痉作用,尤其以皮肤血管扩张较为显著,可引起颜面潮红、皮肤温热。其作用机制未明,但与抗胆碱作用无关,可能是阿托品直接舒张血管作用,也可能为阿托品引起体温升高后机体的代偿性散热所致。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阿托品可以拮抗迷走神经的作用,而且在治疗量对血压无影响,答案应为B。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阿托品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就床应用要掌握。

zy2008-1-126能松弛支气管及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的药物是

zy2008-1-126答案:A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肾上腺素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如组胺等。此外本品还可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肾上腺素既可松弛支气管又可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答案应为A。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肾上腺素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就床应用要掌握。

zy2008-1-127能扩张肾血管,增加尿量及升高血压的药物是

zy2008-1-127答案:D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多巴胺可激动血管平滑肌样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对β2受体作用很弱。由于用药后心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可增加。舒张压无影响或轻度增加,可能为药物对总外周血壁阻力影响不明显之故。多巴胺可舒张肾和肠系膜血管,此作用与药物选择性激动血管平滑肌多巴胺受体有关。当本品大剂量给药时,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此时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为药物激动。受体结果。多巴胺也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可使尿量增加。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上述多巴胺可能扩张肾血管,增加尿量及升高血压。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多巴胺是常考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就床应用要掌握。

zy2006-1-058.多巴胺药理作用不包括

A.减少肾血流量,使尿量减少

B.对血管平滑肌β2受体作用很弱

C.直接激动心脏βl受体

D.激动血管平滑肌多巴胺受体

E.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答案:A

解析:小剂量多巴胺激动多巴胺受体,使血管扩张。大剂量激动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第四节异丙肾上腺素

一、药理作用

异丙肾上腺素激动β1和β2受体。

(—)心脏表现为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缩短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异丙肾上腺素的加快心率和加速传导作用较肾上腺素为强,对窦房结也有兴奋作用。

(二)血管及血压主要激动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引起骨骼肌血管扩张,对肾脏血管及肠系膜血管也有较弱扩张作用,也能扩张冠状动脉。静脉滴注时,由于心脏兴奋和外周血管扩张,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当静脉注射给药时,可见舒张压明显下降,冠脉血流量并不增加。

(三)支气管平滑肌异丙肾上腺素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与肾上腺素比较,本品无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作用(不兴奋α),因此无消除粘腆水肿作用。此外,异丙肾上腺素还具有抑制组胺等过敏性物质释放的作用。

(四)其他可引起组织耗氧量增加,也可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还有一定的升高血糖作用。兴奋β受体(zy2000-1-79)

zy2000-1-79.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有

A.收缩血管、舒张支气管、增加组织耗氧量

B.收缩血管、舒张支气管、降低组织耗氧量

C.舒张血管、舒张支气管、增加组织耗氧量

D.舒张血管、舒张支气管、降低组织耗氧量

E.舒张血管、收缩支气管、降低组织耗氧量

答案:C

二、临床应用

(一)支气管哮喘常喷雾给药,用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作用快而强。

(二)房室传导阻滞舌下含药或静脉滴注可用于治疗II、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心脏骤停适用于心室自身节律缓慢,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衰竭而并发的心脏骤停。常与去甲肾上腺素或间羟胺合用作心内注射。

(四)感染性休克适用于中心静脉压高、心排出量低的感染性休克,但要注意补液及心脏毒性反应。(zy2001-1-059)

zy2001-1-059 肾上腺素与异丙肾上腺素共同的适应证是

A.过敏性休克

B.房室传导阻滞

C.与局麻药配伍,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

D.支气管哮喘

E.局部止血

答案:D

去甲肾上腺素——激动α1和α2受体,对β1受体激动作用较弱,而对β2受体基本无作用。

肾上腺素——α和β受休激动药

多巴胺(dopamme)具有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激动血管平滑肌样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对β2受体作用很弱。

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激动β1和β2受体

善于总结规律α——β逐渐转变过程

第七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

酚妥拉明选择性阻断α受体。(zl2002-1-090)

(一)血管静脉给药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其作用机制主要为直接扩张血管,大剂量为α受体阻断作用。

(二)心脏兴奋心脏,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排出量增加。此效应部分是由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反射引起;部分与药物阻断突触前膜α2受体、进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有关。

(三)其他尚有拟胆碱作用,胃肠平滑肌兴奋,组胺样作用,促胃酸分泌及引起皮肤潮红等作用。

zl2002-1-090.在动物血压实验中,可使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的药物是

A.多巴胺

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普萘洛尔

E.酚妥拉明

答案:E

二、酚妥拉明的临床应用

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如肢端动脉痉挛性病的治疗。

2.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外漏可用酚妥拉明5mg溶于10~20ml生理盐水中,皮下浸润注射,以拮抗去甲肾上腺紊缩血管作用。

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本品可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此病突发高血压危象,并可用于此病的手术前准备。

4.休克本药可兴奋心脏,扩张外周血管,从而改善休克时的心排出量下降及微循环障碍,并可降低肺循环阻力,防止出现肺水肿,但应补足血容量。

5.本品尚可用于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药后可使外周阻力下降,心脏的后负荷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排出量增加,使心力衰竭改善。

哌唑嗪(超纲部分)

哌唑嗪是人工合成的喹唑啉类衍生物。

一、药理作用

哌唑嗪能选择性地阻断突触后膜α1受体,能竞争性拮抗激动剂苯福林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降压时并不加快心率,也少增加收缩力及血浆肾素活性,也能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是浓度,减轻冠脉病变。

首关消除显著。

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单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重度高血压合用β受体阻断药及利尿药可增强降压效。

不良反应有眩晕、疲乏、虚弱等,首次给药可致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首剂现象”,在直立体位,饥饿、低盐时较易发生。将首次用减为0.5mg,并在临睡前服用,使可避免发生。(zy2001-1-065;zy2000-1-85)

zy2001-1-065.哌唑嗪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

A.低血钾

B.消化性溃疡

C.水钠潴留

D.粒细胞减少

E.体位性低血压

答案:E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药理作用

(一)β受体阻断作用

1.心血管系统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血压稍下降。本类药物还能延缓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心电图的P-R 间期。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对血管β1受体也有阻断作用,加之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反射性地兴奋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加,肝、肾和骨骼肌等血流量减少。普萘洛尔可使人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

2.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阻断呵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增加呼吸道阻力。但这种效应在正常人较弱,只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有时可诱发或加重哮喘急性发作。

3.代谢脂肪分解与β1、β2受体激动有关,而肝糖原分解与α1和B2受体有关。β受体阻断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的脂肪分解,当β受体阻断药与α受体阻断药合用时则可拮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作用。普萘洛尔对正常人血糖没有影响,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但能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

4.肾素本类药物可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的β1,受体而抑制肾素分泌。此作用可能为其降压的原因之—。

(二)内在拟交感活性某些β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尚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在临床使用这些药物时,由于这种内在活性较小故往往被药物的β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拟交感内在活性较强的药物,其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收缩支气管作用一般较不具有这种活性的药物弱。

(三)膜稳定作用有些β受体阻断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和奎尼丁样作用,这些作用与药物降低了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称为膜稳定作用。一般认为此作用在常用剂量下与物治疗作用关系不大。

(四)其他普萘洛尔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β受体阻断药还有降低眼内压作用,这可由于其减少房水的形成所致。

二、临床应用

(一)心律失常。

(二)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三)高血压。

(四)其他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中毒危象治疗,对控制激动不安、心动过和心

律失常等症状有效,井能降低基础代谢率。也用于嗜铬细胞瘤和肥厚性心肌病。普萘洛尔亦可用于治疗偏头痛,肌震颤、肝硬化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噻吗洛尔可局部用药治疗青光眼。

三、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一)一般不良反应可见恶心、呕吐、轻度腹泻,偶见皮疹、血小板减少等过敏应。(二)严重不良反应有时可突发急性心力衰竭,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三)其他可使呼吸道阻力增加,诱发支气管哮喘及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可使原疾病

症状加剧。

禁忌证:β阻断剂禁用于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患者。(zy2008-3-013;XL2007-1-041;zy2002-1-057)

zy2008-3-013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是

A.普萘洛尔

B.美托洛尔

C.阿替洛尔

D.比索洛尔

E.拉贝洛尔

zy2008-3-013答案:E

题干解析:此题是理解应用题,拉贝洛尔是相对较新的α、β受体竞争性阻断药的代表,由于在化学结构上有两个化学中心,有4种立体异构体,即(R R)一、(R,s)一、(s,R)一及(s,s)一拉贝洛尔,本药的药理学特性较复杂,每一种异构体可显示不同的活性,阻断受体的选择性各不相同,R,R一型主要阻断β受体;(s,R)一型几乎没有β受体阻断作用,对α受体的阻断作用最强;(R,s)一型几乎没有α、β受体阻断活性;(s,s)一型缺乏β受体阻断作用;(R,R)一型对β2受体具有某些内在拟交感活性,可引起血管舒张。临床应用的拉贝洛尔为消旋混合物,所以兼有α、β受体的阻断作用,对β受体的阻断作用约为普萘洛尔的l/2.5,仪受体的阻断作用为酚妥拉明的1/10~1/6,对β受体的阻断作用强于对仅受体阻断作用的5~10倍。由于对β2受体的内在拟交感活性及药物的直接作用,可使血管舒张.增加肾血流量。

正确答案分析:拉贝洛尔是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药物都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β受体阻断药是常考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是考生掌握重点。

XL2007-1-041.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作用不包括

A.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

B.心肌收缩力减弱作用

C.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D.局部麻醉作用

E.减少脂肪分解作用

答案:A

zy2002-1-057 β受体阻断药

A.可使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

B.有时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

C.促进脂肪分解

D.促进肾素分泌

E.升高眼内压作用

答案:B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循证药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循证药学:(作为循证医学在药学领域的延伸,其意义为以证据为基础的药学,即遵循证据的药学,是贯穿药学研究和实践决策方法之一,核心是如何寻找证据)是指临床药师通过系统地搜集文献、评价药物研究证据(文献),获得药物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评估其在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作出临床药物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和过程 循证药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和运用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用药 循证药学的应用领域: 1.新药准入:循证的系统评价可以评价药品研发背景,优化药物剂量研究的流程,对于早期药物研究中下一阶段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是否为最佳非常必要。 2.药物疗效评价:药物疗效分析往往需要大样本试验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系统评价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综合大量小样本的 RCT,得出高效的统计结果。 3.合理用药:运用循证方法不仅可以干预不合理用药,判定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分析多种药物的联用对某种疾病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应用循证药学评价方法进行药物应用评价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4.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 ADR:循证药学的系统评价综合分析上市后药物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大样本多中心 RCT 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其结果被公认为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最佳证据。5 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经济学把用药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放在等同的地位,循证药学要求临床治疗应考虑成本—效果的证据,为临床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证据,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出成本效果和最小的经济负担。 学习循证药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排斥传统医学2.不能使用陈旧过期的证据3.不是一门难以实践的医学4.不是“食谱”医学5.不仅限于 RCT 和 Meta 分析6.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循证医学(EBM)(就是慎重、准确、合理地使用当今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循证医学的核心: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实践、患者价值观的结合 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科学的最佳证据 最佳证据:双盲的随机对照研究 RCT 作为“金标准”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基础:医生(循证医学实践的主体)病人(循证医学实践服务的主体)最佳证据(实践循证医学的,“武器” 来源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医疗环境(循证医学实践都要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下推行) 四大最好的证据来源:1.循证医学杂志 2.Clinical Evidence 3.Cochrance Library4.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发表的 ACPJC 副刊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甲班考得)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得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生物利用度:就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得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得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得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与消除半衰期。 √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得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得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得阴性对照物。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就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得DNA序列多态性,就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得一种,占所有多态性得90%以上 √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与保健得目得,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得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得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与身体得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得严重危害。 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得反复循环过程。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得药物得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得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情况,目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疗效与安全信息。 TDM:治疗药物监测,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TI:治疗指数,药物得LD50/ED50得比值叫做该药得治疗指数,就是衡量药物安全性得一个指标。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得亲与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得作用。其与受体结合就是可逆得。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得方式与亲与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得效应,在有其她强得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得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得作用。 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得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得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2、药动学研究3、毒理学研究4、临床试验5、药物相互作用 √新药得临床分期 1.I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得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得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得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得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得延续,扩大得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与安全性。 4.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得不良反应。 ※TDM得临床指征 1.药物得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得血药浓度差异得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得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得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得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得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得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得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得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得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得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V甲班考的) ※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V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V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V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是人类 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多态性的90%以上 V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信息。 TDM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 TI :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 的比值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V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亲和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在有其他强的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的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A 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 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 V新药的临床分期 1.I 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 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的延续,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4.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 TDM 的临床指征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药理学复习、总结很好。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 -绪言 【目的要求】 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 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 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三)药理学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新药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品新药研究过程分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售后调研(四)学习药理学的参考书 1.杨世杰主编.药理学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杨藻宸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Katzung B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7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USA: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1998. 4.Hardman JG, Limbird LE. Goodman ﹠Gilman’s .The Pharmaco 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Tenth edition, USA: McGraw-Hill Company,New York, 2001. 附 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1. 处方药 (1)疾病必须由医生或试验室确诊,使用药物需医师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⑵可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吗啡类、中枢性药物等。 ⑶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肿瘤药。 ⑷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s, over the counter drugs, OTC ) 二、药品名称 1. 中文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名称) 2.英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M) 3. 商品名(trade mark name) 例:中文名:普萘洛尔 英文名:Propranolol 商品名:心得安,恩得来,萘心安,inderal , angilol, cardinol.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及治疗效果。 2.掌握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3.熟悉药物作用机制。了解构效关系。 4.掌握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了解受体类型及第二信使。 【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效应 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中药药理学总结(考试重点)

麻黄 1、发汗: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3、利尿:D-伪麻黄碱 4、解热、抗炎:挥发油(解热),伪麻黄碱(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挥发油 6、镇咳、祛痰:麻黄碱、萜品烯醇(镇咳)、挥发油(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 桂枝 1、发汗:桂皮油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利尿 柴胡 1、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粗皂苷、皂苷、挥发油 4、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总皂苷、皂苷元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保肝)、利胆(黄酮类物质)、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α-菠菜甾醇(降血脂) 7、兴奋内脏平滑肌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柴胡皂苷 (2)抗辐射:柴胡多糖 (3)影响肾脏 葛根 (1)解热:黄酮类 (2)降血糖、降血脂:葛根素 (3)对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 (2)抗心律失常:黄豆苷元、葛根素 (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5)促进记忆 黄芩

(1)抗病原体:黄芩素、 (2)抗炎:黄芩素、总黄酮 (3)抗过敏:黄芩苷、黄芩素 (4)解热:总黄酮、黄芩苷 (5)保肝、利胆:黄芩素、总黄酮 (6)镇静作用 (7)对血液系统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黄连 (l)抗病原体: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小檗碱 (3)抗炎、解热: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4)抗溃疡:小檗碱 (5)镇静催眠:小檗碱 (6)降血糖:小檗碱 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降压作用 (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金银花 (1)抗病原微生物: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 (3) 抗炎 (4)解热 (5)提高免疫功能 大青叶与板蓝根 (1) 抗病原微生物:靛蓝、靛玉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1)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 (2) 解热、抗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 (3)降血糖:知母聚糖A、B、C、D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41临床药理学重点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概念: 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 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主要任务: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 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 评价有效性、安全性;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5、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 定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注意:一般所谓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 应。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上市后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察 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概念: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临床试验方法学临床试验中影响试验结果三种因素:①疾病本身的变异性;②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应用其他药物; ③病人和研究者的偏因,即主观性。临床药理学试验中也必须遵循“重复、随机、对照”三项基本原则。 TDM: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检测病人

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作用:指药物在治疗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治疗指数(TI):药物LD50/ED50或T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壁和肝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过吸收并经首关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率。 *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体内药物总量(A)按血药浓度(C)推算,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能把多少容积血中的某药全部清除 *消除半衰期:又称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药物依耐性: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使病人产生一种强烈渴求用药的欲念,强迫反复连续用药,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停药所引起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可对该药产生耐受性。 *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跨膜转运的方式:跨膜扩散,载体转运,滤过,胞饮等方式,主要经过(跨膜扩散)和(载体转运)方式 *离子障:离子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而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称为~。 影响:在酸性尿中,非离子型药物增多,极易通过肾小管的细胞膜扩散而被再吸收。而在碱性尿中则相反,离子型药物增多,脂溶性降低,不易通过肾小管细胞膜的再吸收而迅速随终尿排泄。 ﹡:在酸性尿中,弱碱性药物解离多,排泄快,重吸收少;在酸性尿液中,酸性药物解离少,排泄少,重吸收多。 ★毛果芸香碱M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眼和腺体) 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使腺体分泌增多,以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多最为明显 临床应用:1青光眼 2 虹膜炎 ★新斯的明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药理作用: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可用于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注意:可用于筒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毒作用,,琥珀胆碱过量不能用该药。 ★有机磷中毒机制:有机磷酯类进入机体后,分子中亲电子性的磷原子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牢固结合,生产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的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M样症状,M 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E. 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 毒理学研究 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 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

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剂型改造 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新药的毒副反应 B. 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选教育类试题和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 1

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2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58.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 过速和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常见窦性心动过缓。 59.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口服吸收快,首过效应明显。阻滞心肌 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Ca离子内流,主要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 反应细胞。降低心律,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首选,适于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主要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严重心衰、传导阻滞、心原性休克及低血压等禁用。 60.钙拮抗药硝苯地平:亲脂性强,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有肝首 过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离子内流。使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 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临床用于防治心绞痛,可单独 用于高血压。不良反应:禁用于心原性休克。低血压及心功能不良 者慎用。 61.钙拮抗药地尔硫卓:口服吸收良好,受肝首过作用影响。为 苯噻嗪类钙拮抗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使心收缩力降低;可使窦房结及房室结自律性降低。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对轻 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尤适用于老年病人。2度以上房室传 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62.抗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药代表药强心苷: 长效:洋地黄毒甙;中效:地高辛;短效:毛花甙C、去乙酰毛 花甙丙、毒毛花甙K.作用机制: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由于 抑制细胞膜结合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 药理作用:增强正性肌力,减慢心律,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减慢房室传导,增加自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心衰及心房扑动或颤动。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