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弟子一览表

孔子弟子一览表

孔子弟子一览表
孔子弟子一览表

《论语》中孔子弟子表

【孔门十哲】

孔门十哲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七十二贤】

1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2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3冉耕: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4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5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6仲由:国籍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7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8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

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

9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

10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11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12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13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14澹台灭明(前502——?):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其年龄“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15宓不齐(前521?——?):宓氏,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16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国人。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三十六岁。(《孙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

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17南宫适: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8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家境不富裕。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19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20颜无繇(颜路)(前545—?):颜氏,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孔子家语》作十六岁)。据此推算,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

21商瞿(前522—?):商氏,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家语》作三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22高柴(约前521—?):高氏名柴,字子羔,亦作子高。春秋末年卫国人(一云齐国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岁)。约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何时未见文献记载。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23漆雕开(前540—?):漆雕氏,名开,字子开《史记·仲尼北子列传》《集解》谓其为鲁国人(一云蔡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云:“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孔子家语》作二十一岁)。则生于公元前540年。卒于何年,史料无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24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僚),字子周。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为孔子弟子,称“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加以介绍。

25司马耕(?—前481年):司马氏,名耕,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春秋末年宋国人。生年史料无征。《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26樊须(约前505—?):樊氏,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

作四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27有若(前515—?):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

28巫马施(前521—?):巫马氏,名施,字子期。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岁)。

29梁鳣(前512?—?):春秋末年齐国人,梁氏,名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

30颜幸(前503—?):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详。

31冉孺(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孺字子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32曹卹(前501—?):春秋末年蔡国人。曹氏,名卹,字子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33伯虔(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事迹亦不详。

34公孙龙(前498—?):春秋末年楚国人。公孙氏,名龙,字子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卒年不详。

35冉季: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季字子产。生卒年不详。

36公祖句兹:春秋末国鲁国人。复姓公祖,名句兹,字子之。生卒年不详。

37秦祖:孔子弟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国人。

38漆雕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哆,字子敛。

39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徒父。

40壤驷赤:春秋末年秦国人。壤驷氏,名赤,字子徒。(《孔子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41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氏,名泽,字子秀。

42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国人。石作氏,名蜀,字子明。

43任不齐:春秋末年楚国人。任氏,名不齐。(《孔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44公良孺:春秋末年陈国人。公良氏,名孺,字子正。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45后处:春秋末年齐国人。后氏,名处,字子里。(《孔子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46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

47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或曰晋人),公氏,名肩定,字子中(亦说复姓公肩名定)。(《孔子家语》作子仲,应谬)。

48颜祖:颜氏,名祖,字襄。

49句进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句井氏,名疆,字子疆。

50秦商(前547—?):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商,字子疆。

51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申氏,名党,字周。

52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之仆,字叔。

53荣祈:春秋末年鲁国人(亦说卫人)。姓荣,名祈,字子祈。(《孔子家语》作子祺)

54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县氏,名成。字子祺。

55左人郢: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人氏,名郢,字行。(《孔子家语》作子横)

56燕伋:春秋末年人。燕氏,名亻及,字思。

57郑国:春秋末年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郑国,字子徒”,《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无郑国,而有“薛邦,字子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以为“史记》作‘国’而《家语》称‘邦’者,盖(太史公)避汉祖讳而改。‘郑’与‘薛’,字误也”,故郑国与薛邦实为一人。(《孔子家语》作薛邦)

58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非,字子之。

59施之常:春秋末年人。施氏,名之常,字子恒。(《孔子家语》作子常)

60颜哙: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哙,字子声。

61步叔乘: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字子车。

62乐咳:春秋末年鲁国人。乐氏,名咳,字子声。(《孔子家语》作乐欣)

63廉洁:春秋末年卫国人。廉氏,,名洁,字庸。

64叔仲会(前501—?):春秋末年人鲁国人。一说晋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郑玄语),小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一说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叔仲氏,名会,字子期。

65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姓狄,名黑,字皙。(《孔子家语》为字皙之)

66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孔氏,名忠。(《孔子家语》为孔弗字子蔑)

67公西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公西氏,字子上。(《孔子家语》作公西舆)

68琴牢:春秋末年卫国人。琴氏,名牢,字子开,一字张。

69陈亢(前511—?):春秋末年陈国人。姓陈,名亢,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70颜高:字子骄。

71林放:春秋末年鲁国人。

72公西点:复姓公西,名点,字子上。(《孔子家语》作字子索)

天仁国学院整理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学习。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 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

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提要:孔子没后,历史的车轮又行进了2500多年,在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对孔子的解读和争论一刻也没停止过。人们也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解读和改造孔子,因而便有了千差万别的孔子形象。本真的孔子到底是怎么样的?须有从史料中寻找和发掘,而在众多史料中《论语》的记述就更为忠实可靠。《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得出一个学而不厌的孔子;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孔子;一个安贫乐道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形象;政治家;学者;教育家: 要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论语》一书便是最本真的源头了,因为这部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正是论语中富有生活气息和诗话了的语言,刻画了孔子栩栩如生的形象。 一、学而不厌的学者 孔子知识非常渊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圣人”,弟子们更是非常尊敬他: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称他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但是孔子自己却说无非是“学而不厌”(《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孔子十分反对别人称他为“圣人”,强调了知识是一点点学习和积累的。 《论语》一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生都相当谦虚,对自己评价都较为低调,但对自己的“好学”,孔子是十足的自信,而且深以为自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学习起来能够忘记吃饭,以学习知识为乐趣就能忘却所有的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种境界两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一样。“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学习就像追赶东西一样,总也赶不上,这种追赶般学习的精神和恐惧错过知识的精神也是孔子孜孜不倦寻求知识的最好佐证;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政》)早上学到知识,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孔子好学的精神已经到了为求知识而不计较生年长短的地步,有史以来,一人而已! 孔子的弟子认为孔子是“固天纵之将圣”(《子罕》)或他是“生而知之者”(《季氏》),而孔子是坚决反对类似观点的,所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知识,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孔子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中得到的经验。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也就是说,孔子的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

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士七十二人,可谓人才济济。在孔子的眼中有不少他欣赏的弟子,他的这些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和性格,但有十位弟子,孔子尤为推崇。他们分别是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个性和人生呢?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恐怕我们最熟的只有两位:子路与颜回,但还有其它八位同样也是孔子眼中的佼佼者。我会分别用一句诗对十大弟子进行逐一概括,并对他们进行描述和评价,就先说子路吧! 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强显忠烈,舍身取义志 伉直。子路也许是十大弟子当中唯一会武功的人,不论是在 从师孔子前还是从师中,子路就非常好勇争胜,但不欺幼弱, 《集解》中说子路:“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 路好勇,故冠之。”(意思是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 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 他始终不像一个儒雅学子,倒像一个侠士,孔子说他未“入 室”,由于武功高强,从师孔子后,他成了孔子的贴身保镖, 忠心耿耿,从此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说:“自吾得由,恶 言不闻于耳”,子路不仅性格独特,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 杰出才能,做过季氏宰,任过卫国蒲邑的大夫,直到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但就是做孔悝的邑宰时,为了忠于主人、恪守职责,最终舍身取义:孔俚的母亲伯姬与其它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子,胁迫孔俚杀卫出公(即姬辄,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卫出公闻讯而逃之夭夭。子路在外面听到消息后,立即进城去见蒯聩,可是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似裂,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缨帽,就这样从容就义了。说完会武功的子路,接下来说文采翩翩的卜商。 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 高传佳作。卜商是最早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观点的始祖,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命理观影响几千年,这 并不是子夏在提倡一种宿命论,而是教导人们:要看得 开生和死,生和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要用一 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富有、地位在某一程度上是由上 天决定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有富有、贫穷、皇室、平民 之分),但是当一个人哪怕是处于贫穷和艰难之中,也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孔子弟子简介

孔子弟子简介 孔门弟子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唐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兖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在曲阜城内建有复圣庙,俗称颜庙。 2、闵损(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以为人所称颂。《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物资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雍也》载,当季氏请他当“费宰”时,他断然谢绝,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费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琅琊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为封为“费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闵子”。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自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5、冉求:(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亦称冉有。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著称。长期为鲁国季氏改革田赋。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治长》)。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先进》)但仍是重要弟子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徐候”。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彭城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6、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字子路,又字季

我心目中孔子的形象_高中作文

我心目中孔子的形象 孔子的豁达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 “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孔子后来立志恢复周礼,规范人们的沦理道德行为准则,但四处碰壁,甚至几处险境,但都能达观地对待。 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子贡去找孔子,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犬。”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乐了,说:“嘿嘿,说得真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 孔子的幽默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 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误会,曾被匡人围攻追打,五天后孔子才和颜回重逢,可谓生离死别,孔子一见到他就惊喜地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也回敬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史记》上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事。阳货当时是位权臣,孔子看不惯他。但阳货去见孔子并给孔子送了礼。孔子虽然讨厌他,却认为“来而不住非礼也”,于是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决定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这样既避免了和阳货见面,又做到了有礼。谁知道,孔子很倒霉地就在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于是居高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第二种形象“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

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

孔子有几个徒弟

孔子有几个徒弟 七十二弟子、三千贤人.孔子门下的72个徒弟名单如下:颜回鲁国人,字子渊闵损鲁国人,字子骞冉耕鲁国人,字伯牛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宰予字子我,鲁国人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卜商字子夏,卫国人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宓不齐字子贱,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宋国人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字子容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颜无由(《家语》作颜由)字路(《家语》作季路)。颜回的爸爸商瞿字子木,鲁国人高柴字子羔,齐国人漆雕开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公伯僚字子周司马耕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樊须字子迟,鲁国人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巫马施字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梁鳣字叔鱼,齐国人颜幸(《家语》作颜辛)字子柳,鲁国人冉孺字子鲁,鲁国人曹血阝字子循伯虔字子析公孙龙字子石,卫国人冉季字子产公祖句兹(《家语》作公祖兹)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雕哆(《家语》作侈)字子敛。颜高字子骄。(《家语》无此人)漆雕徒父(《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壤驷赤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商泽字子秀石作蜀(《家语》为石子蜀)字子明任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

亦为笔讹)字子选公良孺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后处字子里。(《家语》作字里之,应谬。)秦冉字开。公夏首字子乘。奚容箴字子皙。公肩定字子中(《家语》作子仲)。颜祖字襄。(《家语》无此人)。枭阝单字子家(《家语》无之)。句井疆字子疆。罕父黑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秦商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申党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颜之仆字子叔。荣祈字子祈(《家语》作子祺。)县成字子祺(《家语》作子横)。左人郢字行(《家语》无之)。燕(亻及)字子思。郑国(《家语》作薛邦)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家语》作子常)。颜哙字子声。叔步乘字子车。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字子声。廉洁字子庸。叔仲会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颜何字冉(《家语》无此君)。狄黑字皙(《家语》为字皙之)。邦巽(《家语》作卦选)字子敛。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字子上。公西点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琴牢字子开,一字张,卫国人。陈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悬亶字子象。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

《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概括了中国人文的基本思想,建立的独特的信仰体系,他的一生都在用人生道德和基于道德的典范来教育人、影响人。这也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根基。孔子的思想贯穿两千年来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对世界范围上的许多人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原著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 《论语》中通过大量细致的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了孔子的人物形象。孔子也正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孔子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包涵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挚爱之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而研究分析孔子的形象,《论语》更是最好的理论来源和分析依据。 以下便是对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几点分析。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性格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丰富而多面的,这一点孔子也一样,因为孔子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而不是文学家们套用某种模式想象出来的,因此孔子

孔子的弟子介绍

孔子的弟子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讲学图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孔子的母亲的姓氏也是颜,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浅谈《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摘要: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孔子的形象被不断塑造着。《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形象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分析还原其形象,以求展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 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于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以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谈,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养性的君子形象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如:《宪问》篇第28章: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这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样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作为做人的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是成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仪态端正庄重,谦逊自律,克己奉公,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出语谨慎,不“打诳语”,保持稳重可信的人格等等。 三、淳淳善诱的师者形象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孔子教育学生的范围很广泛,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与信仰等。如《论语.述而》篇第25章记载了孔子教学的四方面内容:“文,行,忠,信”。“文”,指的是历代文献,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行,忠,信”显然已涉及到了人的行为、品格与修养,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孔子总是鼓励学生在自己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拘谨。如在《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想让学生畅谈理想,为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他首先亲切地对学生们说道:“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谦逊随和、循循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 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善于养生气功,“善养吾浩然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故事】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课外阅读】孔子的主要弟子

【课外阅读】孔子的主要弟子 主要弟子 言偃(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着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

孔子主要弟子

孔子主要弟子 相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72人,其中最主要的有: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言偃(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

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1、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农人置之不理。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2.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宓之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孔子见罗①雀者,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③,利食④而忘患,自⑤其心⑥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⑦则有全身之阶⑧,随小者之憨⑨而有危亡之败⑩也。”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子路入,子曰:“由!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 子曰:“赐!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重要弟子人物介绍

一、子贡(前520年-前44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端木赐。东周春秋末 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世有人奉之为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二、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 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 三、仲弓 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茶?(今菏泽市冉贤集)人。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 四、司马牛 孔子的弟子。 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 一个人遇到为难的事情,说给人听,无非是求人代办,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无力代办,也不能代出主意,如说出来,便是令人为难,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烦。基于这样的顾虑,所以,为难之事,不轻易说,这就是仁。 五、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 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樊迟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受到孔子的斥责。但他不愧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子夏,姓卜名商,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子夏还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