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298.65 KB
- 文档页数:8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一、概述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卓越的陶瓷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开始生产陶制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陶瓷文化逐渐形成,并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二、历史背景中国陶瓷文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的制作技术逐渐提高,从古陶文化到商代青铜时代的商盂、商彝,再到周代的青铜器和礼器,陶瓷制作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工艺。
三、发展演变1. 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陶瓷开始在细腻的纹饰和创新的造型上有所突破。
出现了象征性的陶制器物,如面具和壶,这些器物既有实用的功能,又带有宗教和祭祀的意义。
2. 商代青铜时代商代青铜时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主要以青铜器为主导,陶瓷器则多用于祭祀和殉葬。
商代青铜器中的铸造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陶瓷制作的发展,使其纹饰更加复杂,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 周代礼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鼎盛时期。
周代陶瓷器主要用于宗教和礼仪活动,如祭器、礼器等。
周代陶瓷器以其雄伟庄重的造型和精美瑰丽的纹饰而闻名,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四、代表作品1. 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种陶瓷器以其丰富的色彩、传神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而著称。
唐三彩主要包括动物像、宝塔、官员人像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2. 官窑瓷器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顶级品种。
官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其中,汝窑、定窑、哥窑等官窑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代表。
这些瓷器不仅具备实用价值,更展现了中国陶瓷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韵味。
五、影响与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文章编号:1007-9629(2000)!!!!!""""01-0007-07特约专稿简论中国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李家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200050)摘要:中国陶瓷具有连续不断的长达万年的历史,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内涵,基本上可以用五个里程碑来概括它们的发展进程以及用三大技术突破来总结它们的主要成就.关键词:中国古代陶瓷;古陶瓷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史中图分类号:T 174;N 0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1999-11-28作者简介:李家治(1919!),男,安徽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是世界上出现陶器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陶瓷具有连续不断的、长达万年的工艺发展史,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笔者以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来描述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五个里程碑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世界东方这片广阔富饶的大地上,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融科学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陶瓷的烧制成功及其不断发展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根据目前考古资料,继发现仰韶文化及与仰韶文化同时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之后,人们又先后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磁山裴李岗文化陶器;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湖南沣县彭头山文化和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距今约10000年左右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陶器和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陶器.这些早期陶器所用原料都是就地取材.特别是那些距今万年左右的陶器,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粗砂陶,它们的质地粗糙疏松,出土时都碎成不大的碎片,只有个别能复原成整器.它们的烧成温度也就是在700 C 左右.像徐水南庄头陶器中就含有大颗粒的角闪石和蛭石(见图1),而万年仙人图1河北徐水南庄头砂质陶显微结构F i g .1M icrostructure o f t he sand y p o tter y excavated from N anzhuan g tou ,Xushui C ount y ,H ebai P rovi nce (70>)第3卷第1期2000年3月建筑材料学报J OURNAL O F BU I LD I NG M ATER I ALS V o l .3,N o.1M ar .,2000洞陶器中则含有大颗粒的石英、迪凯石和白云母(图2)[1].这就形成前者在化学组成上含有较高的C a 0和M g 0,后者含有较高的S i 02和K 20,因而C a 0和S i 02含量的多少,也就成为判别我国北方和南方陶器的特征氧化物.图3所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夹炭黑陶的显微结构,则比较特殊[2].1)本文中涉及的含量等均为质量分数.图2江西万年仙人洞砂质陶显微结构F i g .2M icrOstructure Of t he sand y p Otter y excaVated frOmF air y C aVe ,W ann ian C Ount y ,Jian g x i P rOVi nce(350>)图3浙江余姚河姆渡夹炭黑陶显微结构F i g .3M icrOstructure Of t he charcOal-b lack p Otter y excaVated frOm H e m udu ,Y u y aO C Ount y ,Zhe j ian g P rOVi nce (165>)!."第二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图4浙江江山西周早期原始瓷胎釉显微结构F i g .4M icrOstructure Of t he p rOtO -p Orce lai nbOd y and g laZe at earl y W est ZhOud y nast y excaVated frOm Jian g shanC Ount y ,Zhe j ian g P rOVi nce (140>)一般认为印纹硬陶始见于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瓷始见于商代.印纹硬陶与陶器的最大不同是在它的化学组成中含有较少的F e 203,并可在超过1000 C 的温度下进行烧成,其最高烧成温度已可达1200 C.原始瓷则含有更少的F e 203,一般在3%1)以下.其最高烧成温度业已达1280 C.原始瓷内、外表面都施有一层厚薄不匀的玻璃釉,其颜色从青中带灰或黄色到黄中带青或褐色.一般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釉中C a 0含量较高,一般称为钙釉,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高温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温釉(图4)[3].!.#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东汉(25—220)晚期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发展中的又一个飞跃.从此世界上有了瓷器.它作为一种材料,其影响更为深远.瓷与陶的差别在于它的外观坚实致密,多数为白色或略带灰色,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在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在显微结构上则含有较多的玻璃相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残留石英细小圆钝.这些外观、性能和显微结构共同形成了瓷的特征.此即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所说的“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青釉瓷在我国南方烧制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南方盛产的瓷石.由于当时只用瓷石作为制胎原料,因而就形成了我国南方早期的石英-云母系高硅低铝质瓷的特色.其次则应归功于南方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成熟工艺.试举浙江上虞小仙坛越窑窑址出土的青釉印纹瓷罍碎片为例.它的胎、釉中F e 203和T i 02的含量都较低,特别是釉中T i 02的含量更低.烧成温度已达1300 C.胎中已含有较多的玻璃相,残留石英细小而均匀,莫来石针晶到处可见.釉中气泡和残留石英都极少.釉为较薄的透明玻璃釉.胎釉交界处常见钙长石析晶层,增强了胎釉的结合强度(图5).胎的吸水率只有0.28%,其抗弯强度8建筑材料学报第3卷已高达71M pa .根据它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物理性能,人们可以认为其完全符合近代瓷器的标准[4].!."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隋唐时期(589—907)北方白釉瓷的突破是我国北方盛产的优质制瓷原料与长期积累的成熟的制瓷技术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个飞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5].以邢、巩、定窑白釉瓷为代表的技术成就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新原料的使用和胎釉配方的改进邢、巩、定窑白釉瓷的胎中都使用了含高岭石较多的二次沉积粘土或高岭土,因而使得它们胎中A l 203含量可高达30%以上.图6为邢窑白釉瓷胎的显微结构,从中可见到高岭石残骸.同时在某些白瓷胎的配方中还使用了长石,因而它们胎中K 20的含量可以高达5%以上.根据它们化学组成中S i 02的含量以及胎的显微结构中!-石英的含量,可以认为我国隋唐时即出现了近代高岭-石英-长石质瓷,这是南方青瓷所从未见过的,即使到了宋末元初景德镇白釉瓷胎中开始使用了高岭土,也只是高岭-石英-云母质瓷,这两种瓷分别是中国南北方两大白釉瓷系统的代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个别隋代白瓷釉的组成中,K 20的含量大大超过C a 0的含量,从而形成一种碱钙釉,这也是南方早期青釉瓷所从未有过的.只是到了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甜白釉瓷和清代德化白釉瓷才出现了这种碱钙釉.图5浙江上虞小仙坛青釉瓷胎釉显微结构F i g .5M icrostructure o f g reen w are bod y and g laze exca-Vated from x iaox iantan ,S han gy u C ount y ,Zhe-j ian g p roVi nce (405>)图6邢窑白釉瓷胎中高岭石残骸F i g .6K ao li n ite re m ai ns i n x i n g wh ite w are bod y (350>)2.烧成温度的提高和炉窑的改进唐代邢、巩、定窑细白釉瓷的烧成温度都已达到1300 C ,有的甚至高达1380 C ,烧成温度的提高必然与炉窑的改进相联系,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所使用的窑炉都是直焰馒头窑.它们的改进主要是采用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双烟囱,以便增加抽力和提高烧成温度.3.匣钵的使用和装烧工艺的改进在隋末唐初的邢窑细白瓷的烧制中已使用匣钵装烧.从明火支烧到匣钵装烧是在烧制工艺上提高瓷器质量的一个突破.它们不仅是我国最早使用匣钵装烧瓷器的窑场之一,而且能根据器型创制各种各样的匣钵和多种装烧工艺.!.#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宋代到清代(960—1911)的各大名窑,诸如官窑、哥窑、钧窑、汝窑、耀州窑、临汝窑、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建窑、长沙窑、德化窑、宜兴窑以及后来兴起、但又集各窑之大成的景德镇窑,无一不是以颜色釉瓷、彩绘瓷或雕塑瓷而著称于世,使我国陶瓷的科学、工艺和艺术的辉煌成就达到历史的高峰.自东汉晚期始,浙江就一直烧制以F e 203着色的青釉瓷.到了南宋,其官窑和龙泉窑所烧制的黑胎青釉瓷都是一种裂纹析晶釉瓷.它们都是以釉中析出钙长石微晶以增强玉质感并利用胎釉的9第1期李家治:简论中国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01建筑材料学报第3卷膨胀系数不同使得釉裂成大小不一的纹片,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而享誉世界.至于龙泉窑烧制的白胎青釉瓷则更是量大面广,流传到世界各地,为各大博物馆所珍藏.我国北方河南宝丰的汝官窑、临汝窑青釉瓷和陕西铜川的耀州窑青釉瓷亦都是以F eO3着色2的.它们同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汝官窑青釉瓷更以其烧制时间短,留存于世的制品少而愈加珍贵.差不多与青釉瓷同时出现的黑釉瓷同样是我国陶瓷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南北各著名窑址都不时烧制这种以F eO3为主要着色剂的黑釉瓷.入宋以后,黑釉瓷的烧制工艺得到很大发2展,其中福建建阳的兔毫盏和江西吉州的黑釉盏尤为突出.除了在当时盛行的饮茶之风所起的特殊作用外,它们还蕴藏着极为复杂的科学技术内涵,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里仅举建窑的兔毫盏为例.兔毫盏的兔毫是经过析晶、分相(或直接分相)、再析晶而形成的.在不同气氛中可以形成金兔毫、银兔毫等各种色调的艺术品[6],其中精品具有从不同角度观察时,毫纹会显示出整个可见光谱所含有的7种颜色相互变异的特点,这就是建窑的毫色变异盏.它是集釉的物理化学分相析晶和物理光学薄膜干涉原理或衍射光栅原理于一体的科学技术产物,令人叹为观止.流转到日本的毫色变异盏被称之为曜变天目,为国宝级文物,可见其身价之高.河南禹县钧窑瓷釉是一种首创.它是一种红釉(以铜的化合物为着色剂)或是一种在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面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纹的多色釉.钧釉的蓝色不是C OO的着色,而是分相后的液滴相具有符合瑞利散射定律所要求的尺寸,使短波长的蓝光有较强的散射所引起的.这是一种物理着色.红色斑块和紫色斑纹分别是由铜离子着色的液相小滴和赤铜矿晶体、以及灰蓝色辉铜矿多晶小珠穿插分布所形成的[7].钧窑釉的分相是在一定化学组成范围内,烧成的温度、气氛和时间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在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掌握它们的形成条件,因而也就很难掌握制品的外观形象,故称之为窑变.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烧制瓷器以来发展到宋代烧制的青白釉瓷,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和影响上都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窑场之一.至元代和明初,景德镇制瓷工艺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它所烧制的枢府白釉瓷和永乐甜白釉瓷不仅在质量上和外观上都属上乘,而且也为进一步烧制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和物质基础.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即烧制以C OO着色的釉下彩青花和以C LO着色的釉下彩釉里红,以及二者相结合的青花釉里红,开创了多彩高温釉下彩先例,特别是青花瓷一直是景德镇烧制的最大宗和最具特色的长盛不衰的产品.以F eO3,C OO,C LO,M HO等金属2氧化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搭配着色而成的各种颜色共同形成了景德镇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釉上彩绘瓷也逐渐兴起.到了明代中期即烧制成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所谓斗彩.成化斗彩瓷即是以色彩鲜艳丰富、釉面洁白滋润、纹饰生动和制工精细而成为明代彩绘瓷最高水平的代表,一直为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所珍藏.到了清代又出现了全以低温釉上彩绘画的五彩瓷,其中以康熙五彩瓷最为著名,随后的雍正粉彩瓷亦同样受到重视.明清以来,我国其他生产颜色釉瓷的各大名窑都衰微或停烧,只有景德镇不仅大量生产它自己所创烧的各种颜色釉瓷,而且对各大名窑都能仿制.至于彩绘瓷则只有景德镇一直在大量烧制.因此景德镇这时已成为我国的瓷业中心,被称为中国的瓷都.应该一提的是稍后于景德镇兴起的福建德化窑,它以烧制高质量白釉瓷和雕塑瓷而闻名于世.由于德化白釉瓷胎中含有较多玻璃相而呈半透明状以及釉层很薄,使得德化瓷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别具一种独特风格.在景德镇出现多彩釉下彩绘瓷之前,湖南长沙窑和四川邛崃窑在唐代都已出现用含铁矿物着色的深褐彩和以含铜原料着色的釉下彩绘瓷.它们的烧制成功对后世的彩绘瓷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到了宋代,我国北方的磁州窑系各窑所烧制的各种彩绘瓷则又达到了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境地.由于它们都是民间窑场,所绘纹饰题材都是来自民间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因此更具有浓郁乡情和倍感亲切的艺术感染力.这是那些深受宫廷约束的官窑制品所不具备的.它们所创造的独特的装饰技法也是我国其他窑场所没有的.从第二个里程碑的“原始瓷烧制成功”发展到第五个里程碑的“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在中国陶瓷科技史中几乎是瓷器一统天下.但有趣的是,从宋代开始,在我国江苏,被世人称之为“陶都”的宜兴却兴起一种名闻中外、至今不衰的陶器———紫砂陶.紫砂陶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它是一种特别适合于中国饮茶习惯的茶具.它的最出名和最大宗的制品也就是各种造型优美、奇特、多样的茶壶;其二是它有得天独厚的原料.宜兴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紫砂矿,可烧制成各种颜色的紫砂壶;其三是紫砂陶器多用手工成型,即采用多种不同工具进行打片、围筒、捏塑和镶接等,这就更能发挥陶艺大师们的智慧和技能;其四是紫砂壶的装饰.它是融合造型、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于一体的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珍品.自明朝以来,代有高师制出许多名壶流传于世.因此在第五个里程碑中也应有紫砂陶器的一席之地.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到第五个里程碑,已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种单色瓷,而是遍及南北各窑场的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瓷,足见它们已发展到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说明了过去,而且也构成了它们的现在和将来.可以预见我国的陶瓷工业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扬它们优秀传统的情况下必将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未来.图7中国古陶瓷胎化学组成!l 和!2因子载荷图Fi g .7!l and !2f actors load i n g d ia g ra mf or ancient c h i-nese cera m ic bod ies based on che m ical com p os ition !三大技术突破纵观上文所述的五个里程碑,是既继承又发展,清楚地表现了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突出成就.但它们之所以能随着历史的进程逐一得到实现,全赖在制瓷技术上不断取得的重大突破.归纳起来,可概述如下[8]:l .原料的选择和精制一般说陶器,特别是早期的陶器,所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因此先民们居住周围的泥土也就是他们用来烧制陶器的原料.由于他们都是傍山近水而居,所采集的原料一般都是含有各种砂粒的泥土,故而早期陶器多数都是砂质陶,它们都含有大小不等的各种砂粒.严格说这种泥土是不适合于烧制陶器的.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先民们从烧制陶器的经验中逐渐认识到某些泥土可能更适合烧制陶器,所以就在其居住地附近选择那些更适合的泥土来烧陶器.更确切地说,这是就地选土.因此,就出现了泥质陶.在他们发现单独使用某些泥土还不能满足成形、干燥、烧成时的要求时,他们又会有意识地在所选的泥土中加入各种不同的砂粒、草木谷壳灰和贝壳灰等而烧成夹砂陶、夹炭陶和夹蚌陶等.河姆渡夹炭黑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印纹硬陶、原始瓷、甚至青釉瓷和白釉瓷所用的原料也还是就地选土,但由于他们对原料已有更高的要求,已不是任何地方都有适合于烧制它们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印纹硬陶、原始瓷和青釉瓷首先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烧制成功,而白釉瓷首先在我国北方某些地区烧制成功的事实.因为各地所产的原料只适合于烧制某类陶瓷.原料的变化必然反映在陶瓷化学组成上的变化.从中国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中检索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近7 个古陶瓷胎,以作为多元统计分析的样本,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当因子方差累计贡献大于8 %时,选取前3个因子!l ,!2和!3.图7即为古陶瓷胎化学组成的!l 和!2因子载荷图.从图7可见,我国南方的陶瓷胎的化学组成变化规律十分明显.由陶器经印纹硬陶和原l l 第l 期李家治:简论中国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始瓷而发展成为瓷器,胎中S i O2含量逐渐增多,作为助熔剂的C a O,F e2O3,M g O则逐渐减少,主要是F e2O3的减少;A l2O3的含量则变化不大,只是到了宋代以后由于掺用高岭土才有所增加.陶瓷胎化学组成分布的区域都有部分相互重迭,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北方陶瓷胎的化学组成则不存在这种规律.陶器的区域处在高助熔剂和低S i O2区域,而瓷器则处在高A l2O3和低助熔剂区域.这是因为前者使用的原料是易熔粘土,后者使用的原料则是部分高岭质粘土.两个区域相互分离,不存在重迭部分,说明它们之间无渊源关系.北方出土为数不多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化学组成也未能在陶器和瓷器所处的区域之间形成过渡中间区域,看不出它们之间在化学组成上有任何关系.因此可以说我国南北方从陶发展到瓷的途径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它们能从陶器发展到瓷器,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有所改进,首先应归功于原料的选择和精制,因为这是烧制陶瓷的物质基础.2.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根据对大量古代陶瓷碎片烧成温度的测定数据,可以认为在我国陶瓷烧成温度的整个工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两次突破.第一次突破是在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上实现的.它从陶器的最高烧成温度l C、平均烧成温度92 C提高到印纹硬陶的最高烧成温度l2 C、平均烧成温度l8 C.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 C之多,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在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工艺上实现的.它从原始瓷的最高烧成温度l28 C、平均烧成温度l l2 C提高到白釉瓷的最高烧成温度l38 C、平均烧成温度l24 C,最高烧成温度又提高了约l C,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瓷器的最高烧成温度,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表l为所收集到的从陶到瓷的实测烧成温度的统计数据.表1陶器和瓷器的实测烧成温度T able1D eter m i ned firi n g te m p erat ure Of p Otter y and p Orcelai nW are t yp e S a m p le nu m bers T he h i g hest firi n g te m p erature/ C A vera g e firi n g te m p erature/ CPotter y l5l92 S ta m p ed p otter y55l2 l8P roto-p orce lai n37l28 l l2 Porce lai n l46l38 l24 从考古发掘的窑炉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可能经历一个无窑烧成阶段,也就是所谓平地堆烧.到了贾湖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才发现了陶窑,开始了有窑烧成.在我国南方有窑烧成可能要晚得多.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在我国南方的浙江和江西直至商代才分别出现了龙窑和带有烟囱的室形窑.印纹硬陶原始瓷就是在这种窑内烧成的.龙窑的向上倾斜的坡度和长度,以及室形窑的烟囱都使这2种窑具有更大的抽力,从而有利于温度的提高,实现了自有窑以来在窑炉结构上的第一次突破.正是有了这种在窑炉结构上的第一次突破,才促使了烧成温度的第一次突破.在窑炉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到了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的河北又出现了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多烟囱的小型窑.这种窑更有利于温度的提高,这是继第一次窑炉结构突破后的又一次突破,遂使我国窑炉可以达到最高的陶瓷烧成温度.不难看出烧成温度的提高和窑炉的改进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为我国陶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造了非常必要的条件.3.釉的形成和发展根据现有资料,3多年前的商代的原始瓷釉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具有透明、光亮、不吸水特点的高温玻璃釉,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瓷釉已经形成.因而可以推论中国瓷釉的形成过程必然开始于商代之前,而且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性.众所周知,中国南方是烧制原始瓷和最早出现瓷器的地方.近代,在南方的古遗址和墓葬中不时发现了相当数量商前时期的泥釉黑陶,并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涂有陶衣.把以上这些情况联系起来,就可以根据它们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外观大致把中国瓷釉的形成和发展分成4个阶段:(l)商前时期,釉的孕育阶段;(2)商周时期,釉的形成阶段;(3)汉、晋、隋、唐、五代时期,釉的2l建筑材料学报第3卷成熟阶段;(4)宋到清代,釉的发展阶段[9].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到清代,我国瓷釉历经形成、成熟、发展到高峰的历史阶段,它的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艺术表现非常多彩,共同形成了我国瓷釉百花争艳、流传千古并独步天下的局面.三大技术突破也和五个里程碑一样,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到清代的长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和成就.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科技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多彩,久为世人推崇和公认.以上的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只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总结和简介.参考文献[1]李家治,张志刚,邓泽群,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研究———兼论中国陶器起源[J ].考古,1996,(5):83!91.[2]李家治,陈显求,邓泽群,等.河姆渡遗址陶器的研究[J ].硅酸盐学报,1978,7(2):105.[3]李家治,陈显求,张福康,等.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2!145.[4]李家治.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J ].硅酸盐学报,1978,6(3):190.[5]李家治,陈显求,张福康,等.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5!196.[6]陈显求,陈士萍,黄瑞福,等.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J ].中国陶瓷,1983,(1):58;1983,(2):52;1983,(3):55.[7]陈显求,黄瑞福,陈士萍,等.宋元钧瓷的中间层、乳光和呈色问题[J ].硅酸盐学报,1983,11(2):129.[8]李家治.我国古代陶瓷和瓷器工艺发展过程的研究[J ].考古,1978,(3):179.[9]李家治.浙江青瓷釉的形成和发展[J ].硅酸盐学报,1983,11(1):1.B rief d iscussion on t he h istor 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 gyof ancient c hi nese c era m icsL I J i a -Z h i(S han g hai I nstitute o f c era m ics ,c h i nese A cade m y o f S ciences ,S han g hai 200050,c h i na )a bstract :A ncient c hi nese cera m ics have a lon g conti nuous evo l utionar y histor y o f 10000y ears.It is uni C ue i n t he w orl d.Its evo l ution has a ver y rich scientific and techno lo g ical connotation.A s a who le ,it can be su mm arizedb y fi ve m ilestones f or its evo lution and b y t hree essential techno lo g ical break-t hrou g hs f or its m ai n advances.K e y words :ancient c hi nese cera m ics ;science and techno lo gy o f ancient c hi nese cera m ics ;histor y o f science and techno lo gy31第1期李家治:简论中国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中国陶瓷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珍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国陶瓷一直跨越着历史的长河,经历着各种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以探寻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原始时代的陶器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时代的陶器。
这些陶器多呈灰黑色,造型简单而朴素,用途主要是烹饪和储存食物。
随着农业的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对陶器进行一定程度的装饰,以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中国的陶器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陶器的造型更加细致,烧制技术也越来越精湛。
二、秦汉时期的陶器秦汉时期是中国陶瓷制作的一个巅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陶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形成了三彩陶、汉白玉陶、粉彩陶、铁纹彩陶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
其中,汉白玉陶是最为著名的,它是一种以白色为主调的陶瓷,通体洁白如玉,形态优美,雕刻精致。
铁纹彩陶则是一种制作精良、色彩斑斓的陶瓷,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多次上釉和多次烧制。
三、唐宋时期的陶器唐朝是中国的大唐盛世,也是中国陶瓷制作的一个黄金时期。
唐代的青釉瓷、白瓷、黑瓷以及三彩瓷、五彩瓷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三彩瓷和五彩瓷被称为“唐三彩”和“唐五彩”,使用时光更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宋代则是中国陶瓷制作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时期,其瓷器不仅制作精良,而且质地轻薄、釉面细腻、色泽柔和、装饰繁华。
其中,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备受推崇。
官窑瓷器是皇家品牌,制作难度极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收藏界和拍卖界的宠儿。
而民窑瓷器则是绝大多数人所使用的,其用途也是非常广泛,有着广阔的市场。
四、元明清时期的陶器元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制作的大融合时期,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地国际化特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外国的陶瓷工艺互相借鉴,产生了很多具有新风格、新元素的作品。
其中,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和明清时期的粉彩瓷、釉里红瓷都是非常著名的陶瓷产品。
中国陶瓷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陶瓷工艺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从古代的彩陶到现代的瓷器,中国的陶瓷制造业一直处于世界的前沿。
本文将探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创新的追求。
一、古代陶瓷的兴起中国的陶瓷制造始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出现在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些陶器主要以彩陶为主,采用朴素的手工制作技术。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陶器的制作过程逐渐改善,采用轮盘和燃烧技术使得制作更为精细。
两汉时期,中国的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瓷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由于其质地坚硬,釉色深绿而广受欢迎。
青瓷的火候控制和釉面处理技术在当时是一项创新。
这种特殊的陶瓷技术推动了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
二、唐宋时期的陶瓷黄金时代随着唐代的来临,中国的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五彩、黑釉、三彩等不同的釉色技术被广泛采用。
在唐代后期和宋代,造型的独特性也被重视。
颇具代表性的有汝窑、定窑、哥窑等,口径宽大,造型雅致,技术精湛。
三、明清时期的突破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陶瓷工艺不断突破和创新。
明代的景德镇窑以白瓷闻名,其瓷器质地洁白细腻。
到了清代,陶瓷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尤为突出的是五彩瓷和豆青瓷的创造,开创了新的釉色体系。
四、现代陶瓷的新篇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新型原料的使用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使得陶瓷产品更加精细,综合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目前,陶瓷行业涵盖了餐具、建筑材料、工艺品等广泛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茶具和瓷器。
卫生陶瓷、陶瓷瓦、陶瓷卫浴等新型陶瓷产品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陶瓷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被应用于陶瓷制造,使得陶瓷产品的制作能够更加精确和高效。
同时,陶瓷与新材料的结合,如陶瓷复合材料,也为陶瓷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总结中国陶瓷的发展与创新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古代的彩陶到现代的陶瓷制品,中国的陶瓷工艺一直在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及发展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和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历史上,陶瓷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品和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和科技水平。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
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制作各种不同形状和装饰的陶器的技术。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陶瓷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陶器,如汉代的绿釉陶、唐代的三彩陶、宋代的青瓷等。
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各个时期和地区的陶瓷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如唐代的三彩陶就是以其缤纷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细腻的装饰而著名。
除了工艺技术的发展之外,陶瓷的用途也在不断扩展。
在古代,陶瓷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储存和照明等方面,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礼仪等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也为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1 -。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和装饰性能。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科技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陶器。
最早的陶器是由粘土制成,通过自然干燥或简单的烧制工艺完成。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时期,陶器的形状和装饰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刻线为主。
2.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工艺逐渐发展。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陶瓷制作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器,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
同时,人们还探索出釉料的制作和应用,使得陶瓷表面具有光滑的质感,并增加了装饰性。
3. 唐宋时期的瓷器(公元7世纪-13世纪)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而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则以其青翠透亮的釉色和纤细的造型成为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烧制温度和时间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
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14世纪-17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陶瓷制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意大利的马伊契奥拉陶瓷以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而闻名。
同时,荷兰的蓝白陶瓷和英国的马耳他陶瓷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产品。
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往往以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主题。
5. 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18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制作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在18世纪末,英国的斯波德瓷器和德国的普鲁士瓷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陶瓷产品。
19世纪末,法国的琺瑯陶瓷和美国的艺术陶瓷开始流行。
陶瓷的工艺发展历史论文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品,它在人类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陶瓷制品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家居,还可以用来盛放食物和饮料。
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工艺不断地迭代更新,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形式。
古代的陶瓷制作主要依靠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复杂。
在中国,最早的陶瓷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和祭祀用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陶瓷工艺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陶瓷文化。
而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陶瓷制品也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制作工艺逐渐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
这种改变不仅提高了陶瓷制品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陶瓷制品逐渐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之中。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增加,陶瓷制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性用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
陶瓷制品的工艺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为陶瓷制品的设计和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陶瓷的工艺发展历经漫长的岁月,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制品不断地迭代更新,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形式。
陶瓷工艺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性用途,而是成为了一种融合了艺术与工艺的产物。
在未来,陶瓷制品的工艺发展还将继续不断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美产品。
古今中外对陶瓷的工艺发展历程有很多方面的探索、创新和变革。
中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传统与历史,它们的陶瓷工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采。
中国的景德镇被誉为“中国陶瓷之都”,而中国的汝窑、唐三彩、宋代定窑等古陶瓷名窑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技艺而闻名于世。
意大利的陶瓷制作也历史悠久,从意大利雷焦艳帝国时期的马伊奥利卡陶瓷到如今的意大利陶瓷制作,都展示出独到的意大利风格与设计感。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影响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广泛影响了世界陶瓷的发展。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影响。
一、原始时期的陶瓷艺术最早的中国陶瓷艺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这些陶器往往以粗糙的手工制作方式呈现,但却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原始陶瓷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自然与人类图案,这些图案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对自然界的崇拜。
由于制作工艺简单,这些陶瓷作品也常常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盛水、储存食物等。
二、先秦至汉代的陶瓷艺术在先秦至汉代时期,中国陶瓷艺术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陶器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图案的纹饰也更加精细。
此时的陶瓷作品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类。
宫廷陶瓷作品多由宫廷内专门的工匠制作,制作精细,装饰华丽,往往用于宴会或作为贡品。
民间陶瓷则以功能性为主,如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皿。
在这个时期,陶瓷器的形态多样,不仅有碗、盘等容器类,还有雕塑类陶器,如陶俑等。
三、唐宋时代的陶瓷艺术唐宋时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陶瓷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其中以唐代的三彩陶瓷和宋代的青瓷最为著名。
唐代的三彩陶瓷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富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宋代的青瓷则以其独特的青釉色而著名,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釉面光洁如玉。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大陆流传,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来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元明时代的陶瓷艺术元明时期,中国陶瓷艺术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和景德镇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
青花瓷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型陶瓷,它采用了青色的彩绘技术,创造了富有浓厚民俗风格的作品。
而景德镇瓷则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纯正的白瓷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
五、清代以后的陶瓷艺术在清代以后,中国陶瓷艺术逐渐衰落。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