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市城市商业布局规划

长沙市城市商业布局规划

长沙市城市商业布局规划
长沙市城市商业布局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概况

第三章城市商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第四章城市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第五章特色商业街建设规划

第六章商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

第七章商业零售业态建设规划

第八章物流配送业建设规划

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长沙市商务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需要,编制《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年~2020年)》。

第二条规划依据

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及《国务院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3]117号)中有关深化专业规划的要求。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2004)

3、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关于进一步作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3]83号)中规定省会城市等必须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

4、湖南省地方标准《商业设置规范》。

5、《长沙市商品市场网点“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长沙规划纲要》

6、《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设计要点》(长规函[2003]285号)

第三条规划范围

以《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所确定的长沙市市区行政区域加长沙县县城星沙镇,具体内容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商业副中心区、区域性商业中心区、社区商业网络、商业街、批发市场、主要零售业态、物流中心等方面。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2005年-2010年,以改造、完善为主;

远期规划:2011年-2020年,以发展、提高为主。

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体现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要求,以加快建设现代商业体系为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本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率先发展,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

第六条规划原则

1、商业网点规划要与长沙城市规划相结合。

2、商业网点规划要与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商业网点规划要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利益相结合。

4、商业网点规划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5、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环境整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相结合。

第七条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循本规划。

第八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九条本规划自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执行。本规划的解释权属长沙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商业行政主管部门,由长沙市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城市规划与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维护本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负责实施严格遵守和执行规划各项管理规定。

第二章城市概况

第十条城市性质

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十二条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长沙市都市区人口规模为3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1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其中主城区(中心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城市人口为264万,城市建设用地253平方公里。

第十三条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

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

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其中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核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其中长沙450-550万人左右,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

第十四条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主”为城市主体,“两次”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四组团”为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四个组团。

第三章城市商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第十五条长沙市城市商业发展战略

1、创新战略、

2、品牌战略、

3、文化立商战略

第十六条长沙市城市商业发展总体目标

着力打造长沙市1小时经济圈,以长沙市为核心,进而带动辐射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等周边城市,在开放理念方面,资源整合方面以及优惠政策配套等方面,用现代经济发展的思维进一步调整、完善,形成全国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中我省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使之成为中南地区现代化商贸中心。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区域布局合理,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的商业体系,形成1个市级商业中心、13个区域性商业中心、30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和18条主要商业街,协调发展的市

区网点三级体系的基本布局;基本建成有利于扩大流通规模、规范流通秩序、提升产业优势的现代批发市场体系,形成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和废旧物资等专业市场协调发展的基本局面;统筹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统一、各具特色的城镇小康型商业体系,使之成为中南地区现代化商贸中心。

第十七条长沙市城市商业零售业态总体目标

全市大型购物中心控制在6家以内,大型综合超市控制在58个以内,仓储商场控制在5个以内,百货商场控制在31个以内、星级宾馆50家、大型餐饮网点55个;小型零售设施主要依靠有关规范、规定的配套要求和市场需求确定,不做总量上的硬性控制。

1、近期目标(2005-2010年)

改造、提升一个市级商业中心,即五一广场商业中心;发展、完善六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即荣湾镇商业中心、火车站商业中心、大托商业中心、东塘商业中心、伍家岭商业中心、红星商业中心;配套建设社区商业网络;培育、规范以黄兴路步行街为代表的主要商业街;建设、整合四类批发市场,即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废旧物资交易市场;扶持、完善四个组团商业中心,即高塘岭、含浦、金霞、暮云商业中心。

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我市将拥有适度水平的商业设施;人均商业服务业面积将由目前的0.9平方米增加到1.0

平方米;其中人均零售商业网点面积从目前的0.46平方米增加到0.6平方米;市域总营业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现有农贸市场力争实现“农改超”。

2、远期目标(2011-2020年)

建设、完善一个服务于城市“南移”战略的现代区域性商业中心即大托商业中心;培育两个区域商业中心,即体育新城商业中心、观沙岭商业中心;完善社区商业网络;提升重点商业街;整合四类批发市场;加快发展城镇商业中心。

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000亿元;人均商业服务业面积将由2010年的1.0平方米增加到1.2平方米;其中人均零售商业网点面积将由2010年的0.6平方米增加到0.8平方米;市域营业面积将增加为420万平方米。

3、社区商业目标:

规划中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网点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居住区商业,每个3-5万人的居住区设置一个营业面积在2.5万平方米左右的邻里购物中心,以一两个超市(1000-2000平方米)为骨干,辅以理发、洗衣、租赁、杂货、餐饮、便利店,服务半径200-500米,社区居民步行10分钟以内可到达;另一个层次是街坊商业,服务人口约4000人,基本营业面积600平方米,鼓励设置便民店、生活服务设施。

第四章城市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第十八条长沙市城市商业体系规划

长沙市商业体系分为市级商业中心(一级商业中心)、区域性商业中心(二级商业中心)、社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专业(特色)街(区)、中心镇商业、一般镇商业五大类。

在空间布局上:明确1个市级商业中心、13个区域性商业中心、30个社区级商业中心。用地面积导控上:用地面积控制在10平方公里,其中:都市区控制在5—6平方公里,外围圈四大片区控制在4—5平方公里。在营业面积导控上:核心圈老市区大中型零售商店、商务中心营业面积控制在300万平方米,边缘圈大中型批发市场营业面积控制在400万平方米,外围圈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及“三高”农贸市场营业面积控制在300万平方米。

第十九条市级商业中心规划设置引导

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设施,限制设置仓储商场、专业市场、菜市场、集贸市场。

第二十条市级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规划构建1处市级商业中心,即:五一广场商业中心。

五一广场商业中心东抵蔡锷路、西达太平街、南起城南路、北至营盘路,形状呈长方形,规划控制面积达113公顷。近期规划以大型百货为主力业态,在积极引进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同时,延续、保持和加强其传统商业特色,创新特色经营,挖掘湖湘文化,引导旅游商业,改善、改造和提升购物环境,发挥名店名街的社会影响力;远期规划大体形成购物、餐饮、休闲消费三分天下的消费格局,发展成为带有传统特色的新型综合消费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全长沙市的高档购物中心。

第二十一条区域性商业中心规划布局

规划构建10处区域性商业中心,即:火车站商业中心、伍家岭商业中心、东塘商业中心、红星商业中心、望城坡商业中心、金霞商业中心、马坡岭商业中心、黎托商业中心、观沙岭商业中心、大托商业中心。

第二十二条荣湾镇商业中心

近期规划中应着重调整业态,依托岳麓山时尚生活广场、环城时尚生活中心等项目的建设,整体改造提升荣湾镇周边地区商贸业。在广场周边规划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宾馆、酒店以及写字楼,强调生态功能和文化品位,构建现代商贸、商务街区;发展连锁超市,控制新增大型百货网点,建设不同品牌的商业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岳麓山这一知名品牌,开发新型商贸服务项

目和旅游服务项目;在长远规划中,应统筹考虑岳麓区政府北迁后空间的开发与枫林路两侧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套,考虑与桔子洲生态公园的协调,对批发市场着重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改造和提升现有的管理模式。

第二十三条火车站商业中心规划

规划期内,继续发挥该区作为我市服装和电子产品集散地的功能,以服装、电子产品批发为主的同时,打造一批精品品牌专卖店。进一步规划管理,改善购物环境;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和市政设施,创造文化氛围;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和市政设施,增加交通线路,方便顾客和商家进货出货;增加、改善、规范管理停车场地,以满足消费者停车购物以及商品流通的需要;适当增建大型的零售网点,形成配套的经营结构。

第二十四条伍家岭商业中心规划

建设的丽臣商业广场、开福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借力新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开福寺宗教旅游商贸圈的打造和火车北站、粮一库等铁路专线单位的搬迁,形成以新一佳、芙蓉盛世、泰阳商城、维多利商业大厦等标志大厦为主体,以芙蓉北路、319国道为辅助,集多功能商厦、专业特色街市、连锁超市、餐饮娱乐、宗教文化及商务写字楼于一体的中心商业区。

第二十五条东塘商业中心规划

近期应注重引入专业店和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增加餐饮、娱乐设施,配套建设方便居民生活的服务设施;远期规划中,创立区域中心的商务特色,在实施城市“开拓”战略中,以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消费中心建设为具体措施,扩大辐射范围和经营力度。

第二十六条红星商业中心规划

规划以湘府路与韶山南路交汇处为核心,规划构建以金融信息为先导、商贸流通为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内供与外向结合,财富与人气齐聚的南长沙复合型现代商贸经济圈。繁荣发展红星井湾子家居广场、宝马家具城、雨花五金机电市场、红星市场群、农博展览中心等市场优先发展房地产业和大型购物中心,重点发展品牌餐饮,酒店业规划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业。努力做大做强物流和以“农博会”、“车博会”、“机电博览会”、“家具博览会”为支柱的会展业。同时,大力推进集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圭塘河游游风光带的建设进程。

第二十七条望城坡商业中心规划

远期规划建设引导性商业中心。其主要功能服务于以岳麓山风景名城区旅游、休憩为主题的商业活动,辐射范围包括宁乡县和望城县广大区域。商业中心的所有设施不仅应方便、满足居民、旅客的生活和购物需求,同时应与自然景观融合,与文物建筑协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金霞商业中心位于开福区霞凝新港城内,是开福区现代新城,也是长沙市未来发展重心。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依托霞凝新港和长沙火车货运北站为中心的物流园,以及沿长沙经开区外围的青竹湖外商城工业小区和大明工业园为对象的商业活动,辐射范围包括长沙县和望城县广大区域。

第二十九条马坡岭商业中心规划

马坡岭商业中心位于芙蓉区东部隆平高科技园内,与长沙县县城星沙镇共同组成长沙市的副中心城市—星马新城。构建以服务于长沙县、浏阳市为主要对象的区域性商业中心;以大型超市和仓储店为骨干,鼓励发展仓储超市、大卖场、配套完善餐饮、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和其它服务设施;发展科技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商业布局,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要求,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型的现代化商贸区。

第三十条黎托商业中心规划

以武广高建铁路黎托客运站的建设为契机,建设完善配套商业设施,并与现状的万国商定城、体育新城鼎立三足,构建商贸、文化、健身休闲、高档住宅为一体新商业中心。

第三十一条观沙岭商业中心规划

随着市政府西迁,市府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带来了众多的发展商机。依托岳麓大道、金星路、银杉路、杜鹃路和北大桥桥头,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商贸餐饮和高档房产等行业,建设商务楼宇,发展“总部经济”,构建岳麓新城楼宇经济核心发展区。建设好远大城市文化购物广场、府东商业大厦、新区治商务酒店等项目。

第三十二条大托商业中心

随着长株潭三市一体化的发展,长沙市城市南部大托机场口区位优势日益凸现,以中信新城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家落户于此,将迅速带动这一区域的快速发展,结合天心生态新城的建设,一个新的区级商业中心将逐步发展形成。

第三十三条高桥商业中心规划

高桥商业中心位于雨花区,东临万家丽南路、西至二环线、北起人民路、南到长沙大道,规划面积204公顷。该范围集中了以高桥大市场为主的十几个综合和专业性市场,有日用百货、家电、建材、汽车等一系列专业性市场。日成交量以亿元计算。目前,该区正在兴建长沙市第一处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上河街,已与沃尔玛、百盛、时代华纳、国美、百安居、天线宝宝等商家达成合作协议。高桥商业中心在规划期内必将成为长沙市新区商业中心的代表,市场容量和辐射能力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星沙商业中心位于长沙县,北到潇湘路,南至凉塘路,西至天华路,东至东二线所围合的地区为核心,规划控制面积219公顷, 2010年将建成引领现代时尚消费的市级商业副中心。近期规划建设专业店、专卖店以及方便居民生活的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设施,引进以品牌和品牌服务为特色的商业设施;远期规划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引入新型、高雅、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引入新型消费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培育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购物和娱乐、服务场所。

第三十五条区级域性商业中心业态设置导引

积极引进大型超市、百货商场、专业商场;鼓励设置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设施;限制设置大型购物中心、仓储商场、专业市场、菜市场、集贸市场。

第三十六条社区级商业中心规划

规划期内,要面向社区居民,改造、提升传统小型商业网点,引入便利店、小型超市等新型业态,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对新建、改建的住宅小区,应严格按照长沙市总体规划要求,以人为本,按照方便生活的原则,规划配套商业网点建设,其80%的商业网点应相对集中于规划社区商业中心部位,其余分散于居民区发展小型店铺;凡规划的社区商业用地、用房、不得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建设单位可参照本规划建议的人口与商业网点配套对应关系组织实施,形成集购物、餐饮、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集成的新型社区商业网络。

第三十七条社区级商业中心业态设置导引

社区商业中心每3-5万人设置一个,街坊商业中心每4000人设置一个。对已建成但缺乏商业网点设施的社区,鼓励其发展社区型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餐饮、生活服务业等网点,根据人口密集程度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休闲娱乐网点、专卖店;限制发展大型百货店、仓储商场;已形成的集贸市场,应在规划期内逐步实施“农改超”计划。取缔“马路市场”的经营方式,发展融合各种新型业态和各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社区商业。

第三十八条专业(特色)街(区)规划

规划5条综合性商业大街及13条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性商业街。

目标:今后要结合区位特点,推进经营结构调整,鼓励设置特色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设施。设置业态强调精品化、中高档化。限制设置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场、专业市场等。

第三十九条中心镇商业、一般镇商业规划

规划雷锋镇、丁字镇、黄花镇、榔梨镇、黄兴镇为中心镇商业建设重点。规划暮云镇、黄金镇、桥驿镇、北山等为一般镇商业。中心镇营业面积控制在2000平方米,配置大型农产品贸易市场1个、小型室内集贸市场1个、中型综合百货超市1个,配套零售、批发、餐饮、服务、文化、邮政等网点,总占地面积控制在3万平方米以内。一般镇商业营业面积控制在0.6万平方米以内,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

设置导向:鼓励设置:大中型工、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生鲜超市、生活服务点。限制设置:大型专业店、仓储商场、大型超市。

第五章特色商业街建设规划

第四十条特色商业街规划布局

规划中对已有主要商业街着重规划完善功能,强调扬长避短,专业化和特色化,规划构建18条特色商业街。其中精华特色商业街4条:清水塘文化字画街、坡子街民俗美食街、解放路酒巴一条街、鸿铭商业街。

第六章商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

全市共规划大型批发市场52处。天心区以家电生猪肉食品、儿童用品、工艺品为主;雨花区以汽车配件、机电、食品、蔬菜、图书音像、农资产品为主;芙蓉区以电脑、通讯、建材为主;开福区以医疗器械、湘绣家纺、生产资料、汽车、农产品、水果、海鲜、和物流转运为主;岳麓区以花卉、文化体育用品、高科技技产品、旧货市场为主。

第四十二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划

规划近期内以红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发展批发与零售网络,实现规范化管理与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电子商务配送,辐射全市“农改超”市场,覆盖社区商业网络。规划在我市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再各建设一个规模化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第四十三条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规划

近期我市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主要是进行规范化管理和集约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增强集散功能。远期规划在我市南部、北部适度发展、积极培育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面向全省、中部地区甚至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

第四十四条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我市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均分布在市中心区以外,要实行规模化管理应适度集中。远期建设中考虑在星沙镇、暮云镇、捞霞新港城与高速路相接、交

通便捷的东、南、北部建设与物流配送相结合、可辐射全市、有利长株潭区域方、便县(市)和小城镇居民采购、运输的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第四十五条废旧物资交易市场

近期内将建设2个、远期内规划4个门类齐全、结构完善、布局合适、规模适度的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分别设在我市绕城线附近的东、南、西、北区域,总占地面积约500亩左右。这些废旧物资交易市场的集约化管理将可吸纳约1000个经营商店,解决约4000人的就业问题,满足我市年产30万吨废旧物资回收、交易需求。同时,净化市容,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第七章商业零售业态建设规划

第四十六条长沙市零售业态建设规划

长沙市的主要零售业态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超市、专业商场、专卖店、便利店八种主要类型。

第四十七条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布局规划

一般设置在市级或区域商业中心,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交汇点,目标顾客以居民和流动顾客为主。面积一般在15~2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共规划建设3~6座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

第四十八条百货商场布局规划

百货商场营业面积为10000-50000平方米以上;服务人口30万左右,服务半径5公里以上,选址在市、区域商业中心和部分区域商业副中心,百货商场一般占城市零售总面积的5%左右,在商业零售总额中不超过10%。长沙市共规划百货商场31处。

第四十九条仓储商场布局规划

仓储商场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以储销一体化、低价销售、提供有限服务为特征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左右;选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要道旁;经营服务半径8公里以上,服务人口50万左右,全市共规划仓储商场5处,分别位于市区五个区的入城口处。

第五十条大型综合超市布局规划

大型综合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满足一次性购全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选址在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和大型住宅区附近;经营服务辐射半径4公里以上,服务人口15万左右,全市共规划大型超市58个,旧城区以改造扩建为主,新城区以新建发展为主。

第五十一条超市布局规划

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1000-3000平方米;服务人口1.5万人左右。服务半径1公里左右。布局原则:选址在区域商业中心、副中心和居住区;经营辐射半径1000米左右,目标顾客以居民为主,一般步行10~15分钟可到达;日营业时间12小时以上。

第五十二条专业商场布局规划

专业商场是指以经营某一类商品为主,并配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根据商品特点而定;选址在市、区域商业中心、专业街及购物中心、百货店内;商品结构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全市共规划大型专业商场74处。

第五十三条专卖店布局规划

专卖店是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品牌或中间商品品牌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根据商品特点而定;选址在市、区域商业中心、专业街及购物中心、百货店内;规划期内,要根据居民消费追求个性化的趋向,鼓励开设以经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为主的专卖店和发展连锁专卖店。

第五十四条便利店布局规划

便利店是指采取自选销售为主,满足顾客便利需求为目的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选址在居住区、交通要道旁、车站码头、加油站、医院、学校、娱乐场所、办公楼等公共活动区,经营服务辐射半径500米左右,服务人口3000人左右,到2010年力争达到400家,规划期末达到1000家,即每3000居住人口配置一家便利店。

第五十五条生鲜超布局规划

生鲜超市按1公里服务半径设置,全市共规划生鲜超市179个。规划从2005年开始,对已建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工程,到2010年,城区现有农贸市场力争完成“农改超”工程。

第五十六条特色餐饮网点(含四星宾馆酒店)规划

1、餐饮结构规划

(1)针对高消费旅游者和豪华团队客人的需求,在宾馆(酒店)里设置高档餐饮场所,如重点餐厅、豪华包厢、自助餐厅、各式酒吧、咖啡室等。提供各类正宗的中西式餐饮。除湘菜、川菜、粤菜外,还要有可推出正宗的西餐、韩菜、日菜、清真等的专营餐馆和特色大餐。

(2)针对中档消费客人,可考虑在规划区内开设民居式风味餐厅。主要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以及包括湘菜在内的各派风味美食,配套音乐茶座、咖啡厅、

民族歌舞表演台及其它娱乐设施,让游客在就餐的过程中欣赏到优美的音乐和高雅的娱乐活动,特色餐饮要升华为旅游吸引物。

(3)针对自助旅游者、学者团队发展中式、西式快餐业,如麦当劳、肯德基、汉堡包等快餐业态。

2、特色餐饮网点布局规划

根据商务区、休闲娱乐区、旅游区、商业区等城市功能分器区的不同要求,规划加快中高档宾馆(酒店)发展,整顿治理现有餐眼饮业,提升特色餐饮网点的整体水平。结合长沙市发展为旅游城市的要求,加强对特色餐饮网点的规范与管理,大力发展旅游定点单位。坚决打击黑店,取缔马路摊点,逐步整治分布在街道、主要居住区、城市中心区、学校周边的传统小型餐饮网点。城市主干的道不得设置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的小吃店、小饭店和夜宵摊点,逐步实现街头巷外尾饮食摊点进上室入后户。

至2020年,全上市共规划大型特色餐饮网点55处,四星及四星以上宾馆酒的店50家,继承和发扬老字号餐饮网点10家。

第五十七条名特老店的保护与利用

长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英贤辈出,革命史迹丰富,城市风貌独特,近现代建筑特色鲜明。尤其拥有一大批名特老店,如九如斋、甘长顺、杨裕兴、杨明远、火宫殿等。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长沙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长沙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区域性商贸、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的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和开发改造速度加快。在经济大潮席卷千街万巷的进程中,要保护好名特老店,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关系,使长沙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和发展,保持与发扬城市特色,使之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都市。

1、名特老店保护与整治原则

(1)“整旧如旧”的原则——这一改造原则是针对保留建筑而言:

即在保持建筑的现存面目的前提下,加以清洗、维修。对不能满足现代标准需要或确定需拆除的部分,设计中采取补充或更新的方式使之完善。实际得到保留的不仅是建筑的墙体、檐口、木窗等建筑外形元素,更使其建筑的、整体外部空间的风格和氛围均完整保存,同周边新建筑及空间相互衬托,希望使人们在今天环境中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2)“整新如旧”的原则——这一改造原则针对部分由于各种不可避免的因素所造成而必须拆除重建的建筑而言:使这部分建筑之与原有建筑更好的协

调,并形成保留建筑与新建筑间的过渡。重建的建筑从风格上与保留建筑尽可能维持统一,不给人突兀的感觉。这部分建筑在修建时,采用与老建筑相同或相似的材料,甚至选用原有拆除建筑的材料完成。

(3)以开放性城市空间为设计原则:拆掉部分旧建筑,以增加休闲广场和绿地,理顺里巷之间的脉络关系,在密密麻麻的旧屋中“掏空”出一些能供人们活动与呼吸的空间。

2、名特老店保护与整治措施

按照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进行规划控制。

(1)保护范围:划定百年老店保护范围,该范围内不得进行其它建设工程。

(2)建设控制地带:该地带内的建设项目,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

(3)环境协调区:该区是建设控制地带的外围区域,区内的建设风格、采彩应尽量与文物保护单位一致,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延续和内外渗透。

(4)传承特色, ,引导经营

鼓励百年老店继续经营,以其独特的传统特色和品牌效应赢得顾客青睐。

第八章物流配送业建设规划

第五十八条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布局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发展趋势,结合物流需求源分布特点,规划期内,将形成现代物流发展重点区域、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个层次的空间布局结构,全市共规划大型综合物流配送中心1处,专业物流区3个。

第五十九条金霞物流中心规划

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位于长沙市经济开发区新港城东南侧,充分利用霞凝新港二期工程建设和火车北站迁址新建的契机,发展兼具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多功能的现代物流业,形成以机械、粮食、钢材、化肥、家具等物资集散中心为主的,中南地区最大的现代物流园。要依托芙蓉北路的带动效应,加快完成区域内基础设施和霞凝新港物流园区、湖南粮食物流中心、长沙物流配送中心和粮一库搬迁等配套项目。

第六十条长株潭专业物流区规划

长株潭专业物流区是由各物流配送中心组成的大规模的物流基地。项目选址洞井镇,在李家塘收费站以南、白圭路与京珠高速之间,占地1.6平方公里。物流园区依托红星市场组团,以区域性储运、中转、分拨、包装为基础,兼顾本地区物流配送,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农业生产物资、汽车、机电、医药、工业原材料和成品物流配送。一期工程重点建设农博中心配套设施、红星国际物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初步具备现代仓储、配送加工、复式联运、商品批发和信息服务功能。二期工程重点建设仓储中心、集装箱集散中心、运输中心,指挥调度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物流包装和机械加工中心等,进一步完善洞井市场组团。

第六十一条岳麓医药物流区规划

在望城坡、长宁路两厢和二环线交汇处附近建设医药物流园区,规划占地1.1平方公里。完善现代化的大型配送系统,以双鹤、九旺为龙头,引进医药物流企业,壮大医药物流规模,形成聚集效应。具有自动传输、分拣、包装等功能,配置安防、条形码识别系统、GPS定位、银联等系统。工程分两期运作,第一期建成中南地区规模较大的医药配送中心;第二期工程主要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及医药配送市场进行拓展。

第六十二条一力专业物流区规划

在书院路和绕城公路交汇处布置大型物流园,一力物流中心规划占地0.9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铁路运输,以现状钢材大市场主基础,立足工业产品流通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面向长株潭,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产品专营市场、会展中心,完善配套设施和营销网络。

第六十三条星沙专业物流区规划

位于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黄花国际机场和高速公路优势,发展兼具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多功能的现代物流业,形成为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原材料需求配套为主的现代物流园。同时,形成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产品的集散地。

第九章近期(“十一五”期间)建设规划

第六十四条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近期建设:物流中心2处、特色商业街7条、批发大市场8个、大型购物中心2个、仓储商店1个、百货商场3个、专业商场5个、大型超市13个、宾馆酒店9个、生鲜超市25个。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六十五条以流通方式创新为动力

1、积极发展连锁经营

积极鼓励餐饮连锁业创出品牌,实行品牌与特色经营;扩大连锁的行业范围,从传统零售、餐饮业向医药、家电、家居、音像等行业发展,鼓励中小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实行加盟和特许连锁经营;鼓励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社区发展,尤其是鼓励方便农民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边锁企业向农村乡镇延伸。

2、积极发展社会商业物流配送

积极发展服务于连锁经营与社会商业的物流配送,积极发展物流配送与批发交易相统一的新型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积极发展服务“三高”的农副产品批发流通网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市场战略。

3、积极开展业态创新与服务方式创新

服务是商业的灵魂,要不断研究客户的潜在需求,引导客户的消费行为,开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产业的市场容量。

第六十六条加强网点管理制度建设

1、加强网点法制化建设

根据地方性法规的审批程序,确立《长沙市商业网点发布局规划》的法律地位,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使之成为长沙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的基本法规。

2、加强规划的法制宣传

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制宣传,使市民、企业和各有关部门了解商业网点规划在商品市场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指导作用。

第六十七条建立新型调控机制

1、完善规划管理的机构建制

完善行政管理的机构建制,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依法行使对网点建设市场进入和结构调整的行政管理职能,监督不同市场主体涉及规划的行为,并对违规行为按地方法规赋予的权力进行处置。

2、建立商业网点建设的听证制度

凡在本市城区投资新建、改扩建商业中心、商业街区、大型商业网点(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上(含3000平方米))和批发交易市场(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含5000平方米)),不论其经济性质、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如何,在立项之前均须由商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会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政府规划、交通、卫生、环保部门和行业组织、消费者代表、社区组织及专家等方面的意见,有关职能部门要将听证意见作为审批依据。

第六十八条加强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1、制定商业建设信息管理办法

应建立商业信息统计制度,规定项目主体、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报告内容与报告义务,保证商业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2、建设包含规划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

提出地方规划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建立与国家规划管理系统共享数据库。

3、抓紧配套技术标准化的确定

组织力量设计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突出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关于《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的补充规定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关于《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的补充规定 为了加强规划管理,统一规划许可审批标准,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对《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下称《技术规定》)未明确的内容以及概念易模糊、产生歧义的条文作出如下补充规定。 第一条城市建设应按规划成片实施,一般应以街坊为单 位,以规划道路为界限,规划蓝线原则上应划至用地周边规划道路中心线。无单独建设条件和规划部门认为不适合单独建设的,必须按规划要求整合周边用地。(新增-修改《国土与规划协同工作会议纪要》长规纪[2009]186号)第二条多个控规地块组合的项目,各地块规划指标经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在用地范围内部总量平衡。(新增) 第三条居住或商住用地的容积率一般不得小于1.0。(新增-修改《规划审查规定(试行)》长规发[2008]93号第十九条) 第四条工业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原则上不得低于1.0,绿地率不高于15%,生活设施、后勤保障、办公服务等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的7%。(新增-摘录《政府办公厅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长政办发[2010]6号) 第五条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向时,其建筑间距按该非居住建筑在居住建筑南向同型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米,多层不小于9米,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两栋建筑间距值内插建的情况除外)。(新增-修改《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二))

第六条高层建筑位于南侧,与相邻居住建筑为非平行布置时间距按下表: 注:①表中“S”为南北向布置时的标准间距值; ②表中“a”为相邻建筑的夹角。 ③表中“间距”为建筑南北向重叠部分的平均间距。 ④建筑间最近点距离在建筑间距Ⅰ、Ⅱ、Ⅲ类区分别为0.5S、0.6S、0.7S。 (新增-修改《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第十条(四)) 第七条高层建筑,临城市规划道路为建筑主朝向且建筑主体直接落地的(无裙房),退让规划道路可按《技术规定》要求减少2米。(新增)第八条在项目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不另奖励增加可建建筑面积。(修改《技术规定》第3.8条) 第九条居住及商住用地内商业建筑原则上应集中设置。临12米以上城市道路的商业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4米的骑楼(临城市道路仅设置集中的人流出入口的大型商业可不设骑楼),且应配建为其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停车场(库)。(修改《技术规定》第6.9条) 第十条居住用地及商住用地临路幅宽度26米及以上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其建筑总长度(含建筑底层商业部分)不应超过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30%;临路幅宽度26米以下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其建筑总长度(含建筑底层

合肥市城市近期商业网点专项规划说明书

第一管理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3679101.html, 免费管理资料下载基地 第一管理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3679101.html, 免费管理资料下载基地 第一章 合肥市城市概况 一、 现状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域中部,地处江淮之间。现辖三县四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瑶海区。市域土地面积7266平方公里,人口448万,其中市区土地面积596平方公里,人口146万(户籍人口数);城市建成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2.9万人(含非农人口、暂住人口、近郊农业人口)。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12.4亿元, 较2001年提高13.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0.5:49.3:40.2变为2002年的9.7:50.1:40.2, 表现为一次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在逐步提高。2001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上升到18位。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11.05%。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4.77亿元,(其中市区158.55亿元);2001年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总量的14.4%。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现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普通高校8所,2001年招生2.01万人, 在校学生5.89万人, 在校博士生、研究生6632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85所,在校学生8.03万人;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不断取得科研和技术开发新成果,全市2001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奖8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的10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758件,授权专利519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道路已初步建成“二环九射”的城市道路框架;2001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8平方米; 城市供水方面, 已建成4座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85万立方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为311.8升/日; 合肥二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营, 大大提高了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城市环境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先后建成了胜利广场、人民广场、和平广场、明珠广场、徽园;南淝河得到了综合整治;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城市燃气、公交、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 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 开发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到2001年,共完成3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和土地出让,累计进区项目达到1000多个,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200亿元。此外,省市级开发区:龙岗工业区、桃花工业园区、双凤工业园区、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概述 根据省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合肥、带全省”战略要求,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至2010年,全市GDP 总量达1000亿元,占全省的1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市常住人口达3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0平方公里左右。据此,市规划局于2002年组织编制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1—2005年)》,并经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是2001—2005年,确定合肥市仍然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到2005年,城市人口为200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近21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6平方米/人;城市结构布局采用“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形式:老城区仍为全市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在东区的花冲公园附近、北区在合瓦路中段,西南区在南七、新城区在明珠广场附近设立城市副中心,用以分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和环境压力,方便各分区所在居民的生活;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第二章 区域经济分析 一、 安徽与邻省经济发展对比 1.安徽省经济总量处于周边7省的第6位;增长速度偏慢,从发展角度来看,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有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 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 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 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1、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 2、中期规划:2006—2010年; 3、远期规划:2011—2020年; 4、远景设想:2021年及以后。 第六条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 空间利用各种规划以及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 循本规划。 第七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规定(试行)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规定 (试行)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二O一O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修改原则 第三章修改论证 第四章修改论证报告成果一般要求 第五章用地及指标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要求第六章道路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局部修改工作的管理与技术审查,保证控规修改论证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我市行政辖区范围内修改经批准的控规,编制控规局部修改论证报告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修改原则 第三条控规修改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提出的规划原则,并应当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控规修改范围面积累计占原控规总面积50%以上,或修改范围总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应重新编制控规,不作为局部修改处理。 第五条原则上不予修改的控规内容按照《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规定(试行)》执行。 第三章修改论证 第六条控规局部修改,原则上应结合该项目申请修改的内容和周边地区的现状、规划情况,进行控规修改论证。 第七条控规修改论证应由申请单位委托具有城市规划编制乙级以上资质(含乙级)的单位进行。由市规划局承担控规修改论证设计费用的,从定点单位中按采购程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八条控规修改论证应以该片控规范围为主要研究范围,并结合控规编制单元进行分析论证。 第九条控规修改论证结论应不突破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论证要点通知单的规定。 第十条控规修改论证内容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 一、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承载能力论证。其中必须包括是否满足国家规范、地方标准及解决方案等。 二、城市交通影响论证。如交通量、交通组织(含静态交通)等。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规划文本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四章、发展和结构目标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六章、专业(特色)街(区) 第七章、专业、批发市场 第八章、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第九章、零售业态 (一) 购物中心、邻里中心 (二) 大型综合超市 (三) 仓储商店 (四) 百货店 (五) 专业店、大型专业店 (六) 专卖店 (七) 超市、便利店 (八) 自动售货机

第十章、其它要求 第十一章、组织实施 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 (一) 术语和定义 (二) 主要执行文件 (三) 条例标准用词说明 附表: 附表一: 厦门市商业分级指标 附表二: 厦门市商业零售业态基本指标 第一章总则 第01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扩大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等因素对商贸业的综合影响,需要针对厦门市的商业体系进行深一步的剖析,并制订出厦门市商贸业的规划对策,以及其发展支撑对策,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并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我市商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02条为指导厦门商业的分级设置,加强厦门市零售商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优化商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综合竞争力,促进零售企业发展差别化经营,健全零售企业统计分类,特制定此文本。文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有关规范、

规定及标准,并结合厦门商业发展的实际而制定。 第03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参考国内外不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结合厦门市商业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福建省和厦门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04条规划对象:由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设立的拥有独立固定营业场所,配备一定的业务人员,并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务的自然单位。 第05条规划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总体布局),其中包括专业街(特色街)子项。第二部分为厦门市各商业业态布局规划。按商业业态来分有十种零售业态和专业、批发市场。十种零售业态分别为: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专业店、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大型购物中心以及自动售货机。 第06条规划重点:主要包括厦门市的商业功能定性分析、研究、确定和商贸业发展的支撑对策以及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包括各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批发市场)、厦门市零售业网点布局规划等。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07条规划期限: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期限与国家五年计划及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即本次规划期限为: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55页)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55页)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订) 二00九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离界及退让 第六章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第七章停车场配建规定 第八章建筑环境与配套设施 第九章市政工程 第十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1.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危房翻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1.3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2.1条 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在长沙市进行规划编制及实施规划管理需符合如下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要求: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基层社区、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 用地

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策划方案(doc 48页)

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策划方案(doc 48页)

背景篇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时事背景 我国商业领域自1992年对外开放,十三年来,城市商业取得长足发展,到2004年底,商业领域共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264家,其中依法批准的76家;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批发、零售业于2003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控股,于2004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独资。我国商业领域的过渡期将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届时我们对外资商业的准入将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国际大型商贸流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他们通过开设新店、兼并和联合等形式迅速开拓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排名前50位的零售商,约80%已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商业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占有3%左右的比重。根据对全国27个城市的统计进一步表明,外方投资的“大卖场”所占比例已高达23%。商贸全球化对六安传统商贸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会促使六安市现有的商贸企业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对外开放总体上仍处于发展期,国内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市场份额上,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总量不是很大,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值得关注。在业态上,主要集中在"大卖场"。据统计,外商投资的大型综合超市占同类业态的23%以上。在地域上,60%以上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大城市。 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的投资主要来自于非国有部门,大部分是商业之外的投资者,受利益的驱使,相当一部分投资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商业网点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布局不合理。东部多西部少,老城市多新城市少。二是业态结构不合理。大型百货过剩,新型业态发育缓慢。三是经营者店址选择、经营定位的科学性比较欠缺,社会资源浪费大。 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政策背景 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要求大中城市尽快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同时在《“十五”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行听证制度作为推动城市商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流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2003年1月24日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3]83号),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商贸主管部门在抓好省会(首府)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同时,应着手辖区内其他设区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商务部、建设部于2004年1月25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通知要求各地级城市在2004年12月底前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及依法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2005年3月安徽省商务厅下发了《关于尽快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皖商建字[2005]11号),2005年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联合下发《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通知要求在2005年前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到期仍未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原则上不得再批准新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从上述通知与编制规范来看,新一轮的网点规划应重点做好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网点发展规模预测、空间结构布局、业态结构布局。 综上所述,《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势在必行,由于机构变动等种种原因,六安市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地级市之一,省商务厅要求我市在2005年底前完成,并要求在深度、内容、理念上都必须有所突破。加之商业网点规划是近年来新的规划课题,各方均在摸索,没有成熟和规范的经验可借鉴,时间紧,任务重。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第3章城市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 3.1 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3.1.1 科学的用地分类是促进城市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用地分类遵循适应长 沙未来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的修订原则,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并结合长沙市近年来的规划实践而制定的。 3.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作为分类的主导因素,兼顾用地的使用目的、出让 方式及所有权属等相关因素。在编制本标准与准则时,充分考虑到长沙市土地管理体制的要求,协调分别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与由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侧重于非建设用地分类和管理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两个标准,并结合长沙城市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力求用地分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能与两套各有侧重的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基本衔接。 3.1.3 本标准与准则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共10大类、48中类、 84小类,以反映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城市规划、地政管理及规划研究等工作使用的需要。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结构相比,大类未变,中类、小类结合长沙实际有所调整。 3.1.4 在编制不同层次的规划以及在规划管理、地政管理和规划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对城 市用地的分类要求的深度不同,本标准与准则中确定的大类、中类和小类的三级用地分类体系,可适应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对用地类型不同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划及管理工作的性质、内容及深度的具体要求,采用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全部或部分用地类别。在确定一个从土地使用权权属或功能地块角度不能再细分的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如果地块上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占地的主要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时,在确定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应按照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通过并列列举各用地类别来描述该地块的用地性质。 3.1.5 为使各用地类型具有较好的识别性,便于用地类型在规划图纸及相关文件中的使用, 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使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用地的代号采用用地类型名称英文译名中一字母表示;中类用地和小类用地的代号分别在大类e用地代号后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形成新的代号来表示。 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同层级用地类别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而在大类——中类——小类这个层级序列上,存在着一个大类包含若干并列的中类、一个中类包含着若干并列的小类(部分中类用地没有再细分小类用地的情况除外)的逻辑关系。

武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武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5-2010 年) 为促进武汉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与武汉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现代商业网点体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结合我市“十一五”规划思路,提出武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网点发展规划”)。 本网点发展规划中所称“商业网点”,是指我市城镇用于商业零售、批发、仓储物流和餐饮服务等各类经营性服务的固定场所。 规划期限为2005年—2010年。 一、商业网点的现状 “九五”期间以来,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推进,商贸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市商业网点已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促进了各类商业网点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1亿元,比1995年的299亿元增长2.21倍;各类商业网点为12.1万个,比1995年的9.4万个增长28.7%;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97个,比1995年的405个增长47.4%;中心城区人均拥有零售商业营业面积达到0.85平方米。适应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商业网点功能档次,已成为我市商业网点建设发展的主

流。目前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仓储式商场、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为代表的新兴零售商业业态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综合超市、酒楼等大中型网点的现代化程度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全市单店营业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综合超市达到65家,营业面积约为58.5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达到146亿元。 ——经营家电、建材、家居等为主的大型专业店近30家,已展现其规模和品种优势。 ——一批深入社区、体现便民利民功能的中小型超市和便利店正积极稳步发展。各类专业店、专卖店出现网点集聚、经营细化的趋向。全市连锁经营网点数约2300余家,年销售额近250亿元,占全市社零额比重达26%。 ——餐饮业中一批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酒店,年营业总收入已达10.75亿元,其连锁网点场面宏大、环境优雅、人气旺盛,成为了我市商贸服务业的一道亮丽景观。 ——中山大道商业景观街、江汉路商业步行街、沿江大道休闲街

长沙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几项具体规定(试行)长规发[1998]14号

长沙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几项具体规定(试行)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文件 长规发[1998]14号 各有关设计院、所、公司、建设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设计水平,便于统一审查管理,根据〈城市规划法〉及有关详规编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几项具体规定。 一、编制原则 所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须准确标明周边地形地物实际情况,同时须标明地下管网、空中线路走廊及规定保留树木等情况。所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反映实际地形。详规中确定的相关要素(坐标、标高、平曲线要素等),注重与已规划而暂未实施的路、桥、建筑物、构筑物、各类管网市政公用设施等相衔接。 二、规定规围 本规定的使用范围限于城市局部地区(地段)之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和工厂区、综合区、专业规划区及单位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工作阶段 四、可分为方案审查和成果审批两个阶段 (一) 方案阶段(规模较小的可省) 1、该方案所选用的有关国家规范及其内容摘要。 2、城市规划道路及城市现状道路。 3、现况地形地物(用地红线范围四至方向定位),指北针,比例尺。 4、方案优缺点比较说明,包括设计依据,指导思想、位置和规模、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5、地形复杂时应标明与相邻之间地物的关系,建筑物与档墙、护坡、踏步

等的关系。 6、可用徒手(或直尺)、铅笔(或彩笔)等自由表达。 7、简要文字说明。 (二)成果阶段 1、设计图纸 (1规划位置(重点工程或够居住组团级以上规模的)一般可用小比例尺附在总平面图的一角。 (2)总平面图,依据采用方案进一步完善设计内容。 (1)城市规划道路坐标、平曲线要素、标高及城市现状道路。 (2)城市坐标网、水准点。 (3)用地红线范围四至方向定位(注明控制点坐标,如单位四址天然阻隔可不标)。 (4)地形地物现况,表示在同一图上,,为表示与周围相应的环境关系现况表示范围需超出用地四至范围不少于30米。 (5)主要项目(包括道路)的位置坐标和设计标高、尺寸、建筑层数、建筑物编号(或名称)、道路交叉点、主要变坡点的坐标、标高、破向箭头等。(6)绿化及美化设施的布置示意。 (7)风玫瑰或指北针、比例尺(1;500或1:1000)。 2、图纸设计简要说明 (1)所选用的有关国家规范、地方法规及内容摘要。 (2)设计依据 (3)本工程所提供图纸来源、比例等。 (4)说明场地周围环境以及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居住建筑现况及其相互关系。 (5)概述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地理情况以及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绿化状况是否保留或拆除等情况。 (6)概述建筑物布局方式,空间组织与周围环境协调方式等。 3、图例(按国家有关制图标准并标注建筑物使用情况可省)。 各单位编制详细规划必须符合以上规定要求。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图

新邵县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布局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商业发展目标 (3) 第三章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4) 第四章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规划 (9) 第五章专业市场建设规划 (12) 第六章农贸市场建设规划 (13) 第七章宾馆布局规划 (14) 第八章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15) 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7) 附件一:主要规划图则 1.新邵县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图Ⅰ (20) 2.新邵县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图Ⅱ (21) 3.新邵县县城县级商业中心规划图 (22) 4.新邵县县城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图 (23) 5.新邵县县城社区商业中心规划图 (24) 6.新邵县县城特色街(区)规划图 (25) 7.新邵县县城专业市场规划图 (26) 8.新邵县县城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图 (27) 9.新邵县县城宾馆规划图 (28) 附件二:专家综合评审意见表 (2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邵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新邵县商务局结合新邵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商业网点现状,组织编制《新邵县2010-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3、《邵阳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4、《邵阳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4-2020)》 5、《新邵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6、《新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20) 7、《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08) 8、《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 9、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规划范围 以《新邵县县城总体规划 (2003-2020)》所确定的新邵县县城为基本规划范围,总面积25.45平方公里。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县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商业街、专业市场、农贸市场、物流基地和大中型零售商业网点。 第四条规划期限与人口 本次商业网点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

延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延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目录 前言 (4)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1. 规划 (6) 2. 规划的指导思想 (7) 3. 规划的原则 (7) 4. 规划发展目标 (7) 5. 规划布局 (8) 6.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7)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总则 (20) 一、规划的作用 (20)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21) 三、规划的原则 (21) 四、规划的依据 (23) 五、规划的范围和对象 (23) 六、规划的期限 (23) 第二章现状分析 (24) 一、城市概况 (24) 二、商业发展概况 (26) 三、发展条件分析 (29)

第三章规划发展目标 (31) 一、近期发展目标 (31) 二、远期发展目标 (31) 第四章规划布局 (32) 一、空间 (32) 二、城市商业中 (32) 三、区域商业中心 (35) 四、旅游商业功能区 (37) 五、社区商业中心 (38) 六、商业街 (39) 七、商品交易市场 (41)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9) 一、实施管理措施 (49) 二、配套服施 (48) 三、督促检查措施 (50) 第三部分规划图纸 一、城市区域位置图 二、现状分析图 三、总平面规划图 四、零售网点规划图 五、农贸市场规划布局图 六、物流基地分布规划图 七、专业市场规划图 八、城市商业街规划图

规划文本 1. 规划总则 1.1 规划的作用 1.1.1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1.1.2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结果。 1.1.3 是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1.1.4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落实 1.1.5 是体现现代流通理论的社会实践 1.2 规划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1.2.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2.4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1.2.5 《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2.6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2.7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编 1.2.8 《陕西省商务厅关于加快编制各市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紧急通知》陕商发[2004]131号1.2.9 《延安统计年鉴》(2003) 1.2.10 《延安统计年鉴》(2004) 1.2.11 《延安统计年鉴》(2006) 1.2.12 《延安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手册》(2007) 1.2.13 《陕西统计年鉴》(2004) 1.3 规划范围和对象 1.3.1 规划范围

徐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8—2020)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规划期限 (1) 三、规划对象与范围 (1) 3.1规划对象 (1) 3.2规划范围 (1)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 (2) 4.1指导思想 (2) 4.2规划原则 (2) 五、控制标准 (3) 5.1商业中心的设置 (3) 5.2商业街的设置 (4) 5.3大型零售网点的设置 (4) 5.4大型批发市场的设置 (4) 六、发展目标 (4) 6.1近期目标 (4) 6.2远期目标 (5) 七、规划内容 (5) 7.1市级商业中心规划 (5) 7.2市级商业副中心规划 (8) 7.3区级商业中心规划 (9) 7.4商业街规划 (10) 7.5批发市场规划 (13) 7.6物流基地规划 (14) 7.7景观区商业规划 (16) 八、主要建设项目 (18) 九、规划实施措施 (22)

附图: (23) 1.市级商业中心分布图 (23) 2.老城区商业中心层次分布图 (24) 3.中心商圈结构分析图 (25) 4.市级商业副中心分布图 (26) 5.区级商业中心分布图 (27) 6.主城区商业街分布图 (28) 7.贾汪、铜山商业街分布图 (29) 8.市场带与物流中心分布图 (30) 9.景观区商业分布图 (31) 10.主城区商业网点主要建设项目分布图 (32) 11.贾汪、铜山商业网点主要建设项目分布图 (33)

徐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8—2020) (简本) 一、编制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 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办法》 1.3 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1.4 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1.5 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1.6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1.7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 1.8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9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1.10 《徐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2020)》 1.11 《徐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04—2020)》 1.12 《贾汪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13 《铜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时间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 三、规划对象与范围 3.1 规划对象 徐州城区内的商业中心、商业街、批发市场、物流基地、零售网点以及辅助商业网点,包括宾馆、餐饮、生活服务等。 3.2 规划范围 本规划空间范围以城区为主,行政区划包括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九里区、贾汪区、铜山片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城区,总面积约1160平方公里。

长沙市路网规划综合设计设计要点

长沙市路网规划综合设计设计要点 (讨论稿) 一、规划背景 本项目旨在通过评估既有规划路网系统和统筹道路工程深化设计成果,深化、论证和完善道路交通规划,提高城市道路控制要求的合理性。为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管理及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依据与技术指引。 二、规划范围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确定的都市区范围。 三、规划依据 (一)《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二)《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0-2020)》; (三)《长沙市快速路及其立交系统规划》; (四)《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五)其他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及控规层次城市设计成果; (六)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四、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一)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开展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分析现状道路网及其运行状况,整理出现状 - 1 -

道路基本信息表,包括起讫点、红线宽度、长度、车道数、交叉口形式等。 (二)规划梳理及评估 整合梳理长沙市城区骨干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控规层次城市设计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道路交通设计等成果,形成快、主、次、支规划路网图及基本信息表,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道路网进行评估,提出道路网优化思路。 (三)路网交叉口校核 依据路网优化思路,提出主要路网交叉口优化提升建议,包括交叉口形式、衔接匝道及其实施控制分析等内容,并对整合成果的道路交叉口形式、车道数、控制点等内容进行校核,保障道路通行能力的基本匹配。 五、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最终成果将形成道路规划综合成果(含图、表)。正式成果须提交包含电子文件的光盘2张,A3格式文本、图集及附件6套。 六、时间进度要求 项目总体要求在2015年12月前完成。 七、其他要求 专家评审会议纪要及其它相关会议纪要一并视为设计要点。 - 2 -

商业网点规划认识

商业网点规划认识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进一步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及购买力之间的制约关系导致商业发展相对过剩、城市商业网点重复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相矛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文化特色相矛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相矛盾等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商业网点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依存的核心是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经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于城市文化和商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协调和控制作用。同时,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以建立统一的商业发展体系为目标,以城市商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市场布局和调整市场结构为主线,注重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一、原则 商业网点规划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求得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合理、进一步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快速、稳步发展。 (一)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 对商业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准确把握现有网点发展情况,分析新建网点可能对当地交通、环境、就业及现有网点的影响;结合当地经济、人文、历史、环境、环境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居民数量、阶层、购买习惯和消费水平,合理划定商圈,科学确定市中心商务区、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指导经营者搞好业态定位和错位经营,加强对商圈内业态结构的分析研究,使各种业态搭配合理,做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避免和防止业态单一、结构雷同。 (二)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 坚持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同业竞争状况。对于商业竞争不够充分的地区适当增加网点,引入竞争机制;对于竞争相对充分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于同业竞争激烈、经营难以维持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严格控制;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坚持商业布局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商业网点有不同的经营组合和服务对象,在总体上适应社会多层次、不同空间领域消费活动的需要。 (三)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 由于商业网点体系布局是一个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主要框架,对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控制作用,因此商业网点规划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招商引资情况统一考虑,要

最新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离界 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 第七章市政工程 第八章建筑基地环境 第九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计算规则 附录三 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 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 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 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城市设计或特定地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居住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重庆市沙坪坝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重庆市沙坪坝区 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2008年—2017年)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 院校19所,科研院所67个,电大职大10所,中小学129所,在校学生30多万人,教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3。 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2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12.7%,二、三产业形成支撑全区经济发展重要力

量。辖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44.3亿元,增长6.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8.3亿元,比上年下降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到132.9亿元,增长25.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8亿元,增长2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2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6734元, 生产向生态环保型原料种养殖基地和旅游休闲产业转变。发展商贸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重庆市极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商贸中心和现代服务业都市产业示范区,就是对“314”总体部署、实现城乡统筹和“112345”发展路径的贯彻落实。商贸服务业面临新一轮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好机遇。

(二)规划依据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 商务部《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规划范围和对象 1.规划范围 辖区规划总面积396平方公里,覆盖14个街道、11个镇,以重庆城乡总体规划“二环”内的333平方公里土地为布局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