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3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下作业

10.3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下作业

10.3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下作业
10.3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下作业

10.3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1.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底边上的中线长为4,它的腰长为( )

(A)7 (B)6 (C)5 (D)4

2. 如图所示,有一块边长为24米的正方形绿地,在绿地旁边B处有健身器材,由于居住在A处的居民践踏了绿地,小明想在A处树立一个标牌“少走◇米,踏之何忍?”请你计算后帮小明在标牌的“◇”处填上适当的数字,应为( )

(A)3 (B)4 (C)5 (D)6

3. 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C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ABC的度数为( )

(A)90° (B)60°(C)45°(D)30°

4.(2018长沙)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里记载有这样一道题目:“问有沙田一块,有三斜,其中小斜五里,中斜十二里,大斜十三里,欲知为田几何?”这道题讲的是:有一块三角形沙田,三条边长分别为5里,12里,13里,问这块沙田面积有多大?题中的“里”是我国市制长度单位,1里=500米,则该沙田的面积为( ) (A)7.5平方千米(B)15平方千米

(C)75平方千米(D)750平方千米

5.(2018湘潭)《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是:如图所示,△ABC中,∠ACB=90°,AC+AB=10,BC=3,求AC的长.如果设AC=x,则可列方程为.

第5题图

6.如图,在Rt△ABC中,AC=6,BC=8,分别以它的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第6题图

7.下列各命题都成立,写出它们的逆命题,这些逆命题成立吗?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它们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4)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

8.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 cm,BC=8 cm,现将直角边AC沿AD折叠,使点C落在斜边AB上的点E处,试求CD的长.

9. 在甲村至乙村的公路旁有一块山地正在开发,现有一C处需要爆破,已知点C与公路上的停靠站A的距离为300米,与公路上另一停靠站B的距离为400米,且CA⊥CB,如图,为了安全起见,爆破点C周围半径250米范围内不得进入,问在进行爆破时,公路AB段是否有危险,是否需要暂时封锁?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10. (2018黄冈)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4 cm,底面周长为32 cm,在杯内壁离杯底 5 cm 的点B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3 cm与蜂蜜相对的A处,则蚂蚁从外壁A处到内壁B 处的最短距离为cm(杯壁厚度不计).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5、x2+32=(10-x)2

6、24

7、(1)逆命题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

(2)逆命题为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不成立.

(3)逆命题为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成立.

(4)逆命题为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不成立.

8、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B2=AC2+BC2=62+82=100,

∴AB=10(cm).

由折叠可知DE=CD,∠DEA=∠C=90°,

AE=AC=6 cm,

∴BE=AB-AE=10-6=4(cm).

设CD=DE=x cm,

∴BD=(8-x) cm,

在Rt△BDE中,x2+42=(8-x)2,

∴x=3.

∴CD的长为3 cm.

9、解: 有危险.如图,过C作CD⊥AB于D,

∵BC=400米,

∴AC=300米

∵∠ACB=90°,

在Rt△ABC中

AB2=BC2+AC2=4002+3002=5002,

∴AB=500(米)

∵S△ABC =AB·CD=BC·AC,

∴CD=240米.

∵240米<250米,故有危险,因此AB段公路需要暂时封锁.

10、20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 一、耐心填一填 1.如图1,某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14AB =米,CD 为中柱,则上弦AC 的长是________米(用A ∠的三角函数表示). 2.如图2,在菱形ABCD 中,AE BC ⊥于E ,1EC =,5cos 13B =,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________. 3.计算:22sin 302sin 60tan 45tan 60cos 30++-+= ________. 4.如图3,测量队为了测量某地区山顶P 的海拔高度,选择M 点 作为观测点,从M 点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30°,在比例尺为1∶ 50000的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3cm , 则山顶P 的海拔高度约为________m .(取3 1.732≈). 5.已知ABC △中,90C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3c a =,则cos A =________. 二、精心选一选 6.在ABC △中,90C ∠=,若2B A ∠=∠,则cos A 等于( ) A.3 B.32 C.12 D.23 7.在ABC △中,90C ∠=,AC BC =,则sin A 的值等于( ) A.12 B.22 C.32 D.1 8.ABC △中,90C ∠=,3sin 5A = ,则:BC AC 等于( ) A.3:4 B.4:3 C.3:5 D.4:5 9.如图4,Rt ABC △中,90C ∠=,D 为BC 上一点,30DAC ∠=, 2BD =,23AB =,则AC 的长是( ) A.3 B.22 C.3 D.332 10.Rt ABC △中,90C ∠=,:3:4a b =,运用计算器计算,A ∠的度数(精确到1°)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优质课说课稿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由直角三角形定义判定或由有两个角互余判定。 在学生原有的这些认知水平上,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从边的数量关系出发,丰富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另一方面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延伸。 ㈡教学目标: 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 这一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索特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发现此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的过程,再一次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摆 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将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来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在认知上:学生已学了勾股定理,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已经有过把特殊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的体验,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 第二在能力上: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几个特殊情况入手合情推理出一般情况下的结论,但思维的严谨性相对薄弱。 第三在个人情感与学习风格上:我校是初级中学,学生天真活泼,对于新生事物有浓厚兴趣,求知欲望强,学习热情较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取直接经验,享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我们已学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简便方法是什么? (3)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斜边和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

2019中考数学解直角三角形汇编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篇 1.(2019山东泰安中考)(4分)如图,一艘船由A港沿北偏东65°方向航行30km至B 港,然后再沿北偏西40°方向航行至C港,C港在A港北偏东20°方向,则A,C两港之间的距离为()km. A.30+30B.30+10C.10+30D.30 2.(2019山东淄博中考)如图,小明从A处沿北偏东40°方向行走至点B处,又从点B处沿东偏南20方向行走至点C处,则∠ABC等于() A.130°B.120°C.110°D.100° 3(.2019山东聊城中考)某数学兴趣小组要测量实验大楼部分楼体高度(如图①所示,CD 部分),在起点A处测得大楼部分楼体CD的顶端C点的仰角为45,底端D点的仰角为 30°,在同一剖面沿水平地面向前走20米到达B处,测得顶端C的仰角为63.4(如图② 所示),求大楼部分楼体CD的高度约为多少米?(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63.40.89, cos63.40.45,tan63.42.00,21.41,31.73)

4. (2019甘肃中考7分)某数学课题研究小组针对兰州市住房窗户设计遮阳篷”这-课 题进行了探究: 出: 1是某住户窗户上方安装的,要求设计的遮阳篷既能最大限度夏天 炎热的阳光,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冬天温暖的阳光射. 方案设计: 2,该数学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调查研究设AC 的遮阳篷CD 数据收集: 通过查阅:兰州市一年中,夏至这一天的正午时刻,太DA 与遮阳篷C D 的夹角∠A D C 最大(∠A D C =77.44°):冬至这一天的正午时刻,太 DB 与遮 阳篷CD 的夹角 ∠BDC 最小(∠BDC=30.56°);窗户的高度AB=2m 决: 根据上述方案及数据,求遮阳篷C . (结果0.1m,参考数据:sin30.56°≈0.51,cos30.56°≈0.86,tan30.56°≈0.59)

九年级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3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 专项练习 一、锐角三角函数: 1、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⑴sin =cos ; ⑵sin 2+cos 2= ; ⑶tan = . 2、在Rt △ABC 中,∠C =900 ,AC =12,BC =15。 (1)求AB 的长; (2)求sinA 、cosA 的值; (3)求A A 2 2 cos sin +的值; (4)比较sinA 、cosB 的大小。 2、(1)在Rt △ABC 中,∠C =900 ,5=a ,2=b ,则sinA = 。 (2)在Rt △ABC 中,∠A =900 ,如果BC =10,sinB =0.6,那么AC = 。 (3)在ABC Rt ?中,C ∠=90,c = 8 , sinA = 4 1 ,则b = . 3、选择:(1)在Rt △ABC 中,∠C =900 ,3 1 tan = A ,AC =6,则BC 的长为( ) A 、6 B 、5 C 、4 D 、2 (2)Rt ABC ?中,C ∠=90,43AC BC ==,,cos B 的值为 ( ) 15A 、 35B、 43C、 34 D、 (3)ABC ?中,C ∠=90,tan 1A =,则sin B 的值是 ( ) 3A 、 2B、1C、 2 D、4、计算: (1)sin 30o+cos 45o; (2) s in260o+cos260o-tan 45o. (3)???-??+?60tan 60sin 45cos 230sin (42453(sin 602cos30)tan30?-?+?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如图,身高1.5m 的小丽用一个两锐角分别是30o和60o 的三角尺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已知她与树之间的距离为5m,那么这棵树大约有多高?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

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

(完整版)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一、 真空题: 1、 在Rt △ABC 中,∠B =900,AB =3,BC =4,则sinA= 2、 在Rt △ABC 中,∠C =900,AB =,35cm BC cm = 则SinA= cosA= 3、 Rt △ABC 中,∠C =900,SinA=5 4 ,AB=10,则BC = 4、α是锐角,若sin α=cos150,则α= 若sin53018\=0.8018,则cos36042\= 5、 ∠B 为锐角,且2cosB -1=0则∠B = 6、在△ABC 中,∠C =90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9,b =12,则sinA= sinB= 7、 Rt △ABC 中,∠C =900,tanA=0.5,则cotA= 8、 在Rt △ABC 中,∠C =900,若b a 32=则tanA= 9.等腰三角形中,腰长为5cm ,底边长8cm ,则它的底角的正切值是 10、若∠A 为锐角,且tan 2A+2tanA -3=0则∠A = 11、Rt △ABC 中,∠A =600,c=8,则a = ,b = 12、在△ABC 中,若32=c ,b =3,则tanB= ,面积S = 13、在△ABC 中,AC :BC =1:3,AB =6,∠B = ,AC = BC = 14、在△ABC 中,∠B =900,AC 边上的中线BD =5,AB =8,则tanACB=

二、选择题 1、在Rt △ABC 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2倍,那么锐角A 的正弦、余弦值 ( ) A 、都扩大2倍 B 、都扩大4倍 C 、没有变化 D 、都缩小一半 2、若∠A 为锐角,且cotA <3,则∠A ( ) A 、小于300 B 、大于300 C 、大于450且小于600 D 、大于600 3、在Rt △ABC 中,已知a 边及∠A ,则斜边应为 ( ) A 、asinA B 、 A a sin C 、acosA D 、A a cos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与底边上的高的比是2:3,则顶角为( ) A 、600 B 、900 C 、1200 D 、1500 5、在△ABC 中,A ,B 为锐角,且有sinA =cosB ,则这个三角形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6、有一个角是300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为1cm ,则斜边上的高为( ) A 、41cm B 、21cm C 、43cm D 、2 3 cm

初三数学: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要点: 1、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sin A =斜边的对边A ∠, cos A =斜边的邻边 A ∠, tan A =的邻边的对边A A ∠∠, cot A = 的对边 的邻边 A A ∠∠ (1)平方关系:1cos sin 2 2=+A A ; (2)倒数关系:1cotA tanA =?; (3)商的关系:tanA= A A cos sin (4)互余两角的正余弦、正余切关系: 如果ο 90=∠+∠B A ,那么B A A cos )90cos(sin =-=ο ;tanA=cot (90°-A )=cotB 2、 解直角三角形 3、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问题、测量问题、航海问题 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构造直角三角形) 几个专用名词:俯角、仰角、坡角、坡度(或坡比)、方向角 一:转化思想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在不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如斜三角形、梯形等),我们应通过作适当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不断地学习中总结这种添加垂线的技巧例1. 在△ABC 中,已知AB=6,∠B=45°,∠C=60°,求AC 、BC 的长. 已知条件 解法 一边及 一锐角 直角边a 及锐角A B =90°-A ,b =a·tanA,c= sin a A 斜边c 及锐角A B =90°-A ,a =c·sinA,b =c·cosA 两边 两条直角边a 和b ,B =90°-A , 直角边a 和斜边c sinA= a c ,B =90°-A ,

例2. 如图所示,△ABC中,∠BAC=120°,AB=5,AC=3,求sinB·sinC的值. 例3.如图,在ΔABC中,∠C=90°,∠A的平分线交BC于D,则 CD AC AB- 等于(). A .sin A B. cos A C . tan A D . cot A 例4.如图所示,在ΔABC中,∠B=60°,且∠B所对的边b=1,AB+BC=2,求AB的值. 例5.已知:在ΔABC中,∠B=60°,∠C=45°,BC=5,求ΔABC的面积. 例6.如图,ΔABC中,∠A=90°,AB=AC,D是AC上的一点,且AD∶DC=1∶3,求tan∠DBC的值. 二:可解的非直角三角形的类型与解法 解这类三角形一般都需要三个条件,它的解题思路是:作垂线,构造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下面分类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一、“SSS”型:例1.已知:如图1,BC=2,AC=6,AB=31 +,求△ABC各内角的度数. B A D C 图1

九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电子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2课时 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1课时 1.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1课时 1.4测量物体的高度2课时 1.5船有触礁的危险吗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一)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 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 2.能够用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教学用具】三角板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 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 2 22111B AC C B A 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在Rt △ABC 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 修改与批注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俯角仰角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 问题。 3、能够借助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 法。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如图:在△ABC中,∠C=90°, ∠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 则三边之间关系为; 锐角之间关系为;边角之间关系(以锐角A为例)为。 看来大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小玲家对面新造 了一幢图书大厦,小玲心想: “站在地面上可以利用解直角 三角形测得图书大厦的高,站 在自家窗口能利用解直角三角 形测出大厦的高吗?他望着大厦顶端和大厦底部,可测出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各一个,但这两个角如何命名呢? ο 46A B C Cο 29 A

AE =DE ×tan a =BC ×tan a =22.7×tan 22° ≈9.17 AB =BE +AE =AE +CD =9.17+1.20 ≈10.4(米) 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2、解:在ΔABC 中,∠ACB =90° ∵ ∠CAB =46° AC=32m tan ∠CAB= ∴BC=AC ·tan46° ≈33.1 在ΔADC 中,∠ACD=90° ∵ ∠CAD=29° AC=32m tan ∠CAD= ∴DC=AC ·tan29° ≈17.7 ∴BD=BC+CD=33.1+17.7=50.8≈51 答:大厦高BD 约为51m. 二、 质疑再探 在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疑惑或问题?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三、 运用拓展 1、 生自编题 2、 师补充题 1、一架飞机以300角俯冲400米,则飞机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c ) C ο29D A BC AC DC AC ο46A B C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如果将线段BD 绕着点B 旋转后,点D 落在CB 的延长线上的D ′处,那么tan ∠BAD ′等于( ) (A).1 (B).2 (C).22 (D).22 2、如果α是锐角,且54 cos =α,那么αsin 的值是( ). (A )259 (B ) 54 (C )53 (D )2516 3、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周长为36cm ,那么底角的余弦等于( ). (A )513 (B )12 13 (C )1013 (D )5 12 4、. 以下不能构成三角形三边长的数组是 ( ) (A )(1,3,2) (B )(3,4,5) (C )(3,4,5) (D )(32,42,52) 5、在Rt △ABC 中,∠C =90°,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 )B A sin sin = (B )B A cos sin = (C )B A tan tan = (D )B A cot cot = 6、在矩形ABCD 中,DE ⊥AC 于E ,设∠ADE=α,且53 cos =α, AB = 4, 则AD 的长为( ). (A )3 (B )316 (C )320 (D )516 7、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一 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 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 ). (A )450a 元 (B )225a 元 (C )150a 元 (D )300a 元 8、已知α为锐角,tan (90°-α)=3,则α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60° (D )75° 9、在△ABC 中,∠C =90°,BC =5,AB =13,则sin A 的值是( ) (A )135 (B )1312 (C )125 (D )512 10、如果∠a 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那么cos a 的值等于(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 (1)

直角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 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你记得勾股定理的内容吗?你曾经用什么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 (由学生回顾得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二、 学一学 1、问题情境: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这 个结论吗? 已知:在ΔABC 中,AB 2+AC 2=BC 2 求证:ΔABC 是直角三角形 a) (1) (2) (讲解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得出结论。) 结论: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 2、议一议: 观察下列三组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B C A B 2 C 1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成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它们的共性,进一步得出“互逆定理”的概念。) 3、关于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 题。 (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 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互逆命题的定义。) 4、练习: (1)写出命题“如果有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是真命题。 (2)试着举出一些其它的例子。 (3)随堂练习 1 5、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的阅读材料。 6、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互逆定理的定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三、作业 1、基础作业:P21页习题1.4 1、 2、3。 2、预习作业:P22-23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9章解直角三角形 19、1 测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测量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利用图形的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动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测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筑路、修桥等建设活动都需要测量。当我们走进校园,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们也许会想,高高的旗杆到底有多高,能否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把旗杆的高度测量出来呢? 二、新课 1.根据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书上阐述的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有几种?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再阐述,这里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画出示意图) 课上阐述测量旗杆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请你的同 学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的长度和旗杆影子的长 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 图所示) 由于太阳光可以把它看成是平行的,所以有∠BAC=∠B1A1C1,又因为旗杆和人都是垂直与地面的,所以∠ACB=∠A1C1B1=90°,所以,△ ACB∽△A1C1 B1,因此,BC AC=B1C1 A1C1,则BC= AC×B1C1 A1C1,即可求得旗杆 BC的高度。 如果遇到阴天,就你一个人,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

第二种方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的底部10米处的D点,用所制作的测角仪测出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且已知目高AD为1米,现在请你按1:500(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合适的即可)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作△A1B1C l,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 l C l的长度,便可以计算旗杆的实际高度。 由画图可知: ∵∠BAC=∠B l A l C l=34°,∠ ABC=∠A1B1C l=90° ∴△ABC∽△A l B1C l ∴B l C1= 1 500 ∴BC=500B l C l,CE=BC+BE,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2.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得相应的数据,并做好记录。(指导学生使用测角仪测出角度) 三、小结 本节课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掌握其原理,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课本第99页习题19.1。 2.写出今天测量旗杆高度的步骤,画出图形,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公开课--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 学生 公开课 时间和时段 年 月 日 ( : — : ) 学科 数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名称 北师大版 授课题目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课 次 第( 1 )次课 锐角三角函数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边之间的关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可以解决许多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下面就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寻找直角三角形 图形中往往会有众多的图形存在,首先我们要找到所求元素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分析这个直角三角形已具备那些已知条件,还需要哪些条件,需不需要别的直角三角形为其提供条件。 例1、如图,∠B=90°,∠CDB=40°,DB=5,EC=2,求ED 的长。 分析:首先寻找直角三角形,其次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本题图中有三个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而根据条件,Rt △BCD 可以先直接解,然后为解Rt △BDE 提供条件。 解:在Rt △BCD 中,∵BD=5, ∴BC=5 40tg ≈4.20. 在Rt △BDE 中,BE=BC+CE= 6.20, ∴ DE=22DB BE +=2544.38+ =44.63≈7.96 二. 借助代数方程 这些题型中的有些条件,不能直接代入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边与角、角与角之间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时可以引入未知数,让未知数参与运算,最后列方程求解。 例1、如图,已知∠C=90°,AB=26,∠CBD=45°,∠DAC=30°,求BC的长. 分析:图形中有 Rt △DAC 和Rt △DBC ,但是没有一个直角三角形条件够用,原因是AB=32不属于任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设BC=x ,则AC=x+26,让字母参与运算, 最后立方程求解。 解:设BC=x ∵∠CBD=45°,∠C=90° ∴BC=CD=x 在Rt △DAC 中,∠DAC=30°,AC=x+26 tan30°=26+x x ,3x= 3 (x+26),x=3 3326-, x=13( 3 +1)∴BC=13( 3 +1).

(完整版)初三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基础

初三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一、 真空题: 1、 在Rt △ABC 中,∠B =900,AB =3,BC =4,则sinA= 2、 在Rt △ABC 中,∠C =900,AB =,35cm BC cm = 则SinA= cosA= 3、 Rt △ABC 中,∠C =900,SinA=5 4 ,AB=10,则BC = 4、α是锐角,若sin α=cos150,则α= 若sin53018\=0.8018,则cos36042\= 5、 ∠B 为锐角,且2cosB -1=0则∠B = 6、在△ABC 中,∠C =90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9,b =12,则sinA= sinB= 7、 Rt △ABC 中,∠C =900,tanA=0.5,则cotA= 8、 在Rt △ABC 中,∠C =900,若b a 32=则tanA= 9.等腰三角形中,腰长为5cm ,底边长8cm ,则它的底角的正切值是 10、若∠A 为锐角,且tan 2A+2tanA -3=0则∠A = 11、Rt △ABC 中,∠A =600,c=8,则a = ,b = 12、在△ABC 中,若32=c ,b =3,则tanB= ,面积S = 13、在△ABC 中,AC :BC =1:3,AB =6,∠B = ,AC = BC = 14、在△ABC 中,∠B =900,AC 边上的中线BD =5,AB =8,则tanACB= 二、选择题

1、在Rt △ABC 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2倍,那么锐角A 的正弦、余弦值 ( ) A 、都扩大2倍 B 、都扩大4倍 C 、没有变化 D 、都缩小一半 2、若∠A 为锐角,且cotA <3,则∠A ( ) A 、小于300 B 、大于300 C 、大于450且小于600 D 、大于600 3、在Rt △ABC 中,已知a 边及∠A ,则斜边应为 ( ) A 、asinA B 、 A a sin C 、acosA D 、A a cos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与底边上的高的比是2:3,则顶角为( ) A 、600 B 、900 C 、1200 D 、1500 5、在△ABC 中,A ,B 为锐角,且有sinA =cosB ,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6、有一个角是300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为1cm ,则斜边上的高为( ) A 、41cm B 、21cm C 、43cm D 、2 3 cm 三、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 2600+cos 2600 2、sin600-2sin300cos300 3. sin300-cos 2450 4. 2cos450+|32 |

初三数学解直角三角形

初三数学解直角三角形 1、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例1如图,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高,tanB=cos∠DAC. (1)求证:AC=BD;(2)若BC=12,,求AD的长. 3、仰角与俯角: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俯角.如图所示: 例2、汶川地震后,抢险队派一架直升机去A、B两个村庄抢险,飞机在距地面450米的上空P点,测得A村的俯角为30°,B村的俯角为60°,如图所示,求A、B两个村庄之间 的距离.(精确到1m.参考数据) 4、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夹角叫方向角.如图所示:例3某段笔直的限速公路上,规定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交通管理部门在离该公路100m处设置了一速度监测点A,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点A在y轴上,测速路段BC在x轴上,点B在点A的北偏西60°方向上,点C在点A的北偏东45°方向上.1)请在图中画出表示北偏东45°方向的射线AC,并标出点C的位置; 2)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_,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 3)一辆汽车从点B行驶到点C所用的时间为15s,请你通过计算判断汽车在这段限速公路 上是否超速行驶(本问中取1.7) 1、已知Rt△ABC中,∠C=90°,∠A=60°,,则a=() A.B. C. D.6 2、一等腰梯形的高为4,下底长为8,下底的底角的正弦值为0.8,那么它的上底和腰长分别为()A.4和5 B.2和5 C.2和4 D.4和10 3、王师傅在楼顶的A处测得楼前一棵树CD的顶端C的俯角为60°,又知水平距离BD为10m,楼高AB为24m,则树高CD为()m.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 单位:泸县一中 年级: 九 学科: 数 学 设计者:_______ 时间:2015年 4月14日 【学习目标】: 1. 巩固三角函数的概念,巩固用直角三角形边之比来表示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2. 熟记30°,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值,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它的对应的角度. 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4.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图形,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学难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灵活、恰当地选择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考点梳理: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Rt △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角α sin α cos α tan α 30° 45° 60° 1sin =A A A ∠=∠———— ——— ————的、正弦函数:的=A A A ∠= ∠———— ——— ———— 的2、余弦函数:cos 的=A A A ∠=∠———— ——— ———— 的3、正切函数:tan 的

3、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类型 (1)定义:一般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 5 个元素,即______条边和______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 的叫做俯角. (2)方位角 一般以观察者的位置为中心,南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叫方位角。如下图: OA 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为 ;OB 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为 。 (3)坡角、坡度 坡角:指坡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如图中的 坡度:指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如图中的i =1:表示AF 与BF 的比 坡角与坡度的关系: 二、基础巩固: 1. 如图,在Rt △ABC 中, ∠ C=90°,BC=3,AC=4,那么cos A 的值等于( ) 2.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6 m,迎水坡AB 的坡度为 ,则AB 的长为( ) 3 . 4A 4. 3B 3. 5 C 4. 5 D 3.12A m .43B m .53C m .63D m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1(含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练习题1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EFG 中,∠G=90°,EG=6,EF=10,则cotE=( ) A.43 B. 34 C. 53 D. 3 5 2. 在△ABC 中,∠A=105°,∠B=45°,tanC 的值是( ) A. 21 B. 3 3 C. 1 D. 3 3. 在△ABC 中,若2 2cos =A ,3tan = B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4. 如图18,在△EFG 中,∠EFG=90°,FH ⊥EG ,下面等式 中,错误的是( ) A.EG EF G =sin B. EF EH G =sin C. FG GH G =sin D. FG FH G =sin 5. sin65°与cos26°之间的关系为( ) A. sin65°cos26° C. sin65°=cos26° D. sin65°+cos26°=1 6. 已知30°<α<60°,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7. 在△ABC 中,∠C=90°,5 2 sin = A ,则sin B 的值是( ) A.32 B.52 C.54 D. 5 21 8. 若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10和15,它们的夹角为 60°,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米2 A. 150 B.375 C. 9 D. 7 9. 如图19,铁路路基横断面为一个等腰梯形,若腰的坡度为i= 2∶3,顶宽是3米,路基高是4米,则路基的下底宽是( ) A. 7米 B. 9米 C. 12米 D. 15米 10. 如图20,两条宽度都为1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 们的交角为α,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阻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αsin 1 B. α cos 1 C. αsin D. 1 二.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已知0°<α<90°,当α=__________时,2 1 sin =α,当α=__________时,Cota=3. 12. 若 ,则锐角α=__________。 13. 在Rt △ABC 中,∠C=90°,5 3 sin = A ,36=++c b a ,则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cotA=__________。 14. 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cm 和6cm ,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cm ,底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__。

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八

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八

第十一章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5分)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1AB 可表示如下:?BC= 2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CD=21AB=BD=AD D为AB的中点 4、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的平方,即2 2c 2 a= + b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 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 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

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BD AD CD ?=2 ? AB AD AC ?=2 CD ⊥AB AB BD BC ?=2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B ?CD=AC ?BC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3~5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2 c b a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8分) 1、如图,在△ABC 中,∠C=90° ①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为sinA ,即 c a sin = ∠= 斜边的对边A A ②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 记为cosA ,即c b cos =∠=斜边 的邻边A A

九年级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3

第1章解直角三角形专项练习 一、锐角三角函数: 1、 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⑴ sin = cos _____ ; ⑵ sin 2 + cos 2 = ; ⑶ tan = ________ . ____ 2、 在 Rt △ ABC 中,/ C = 900, AC = 12, BC = 15。 (1 )求 AB 的长; (2 )求 si nA 、cosA 的值; 2 2 (3)求 sin A cos A 的值; (4)比较 sinA 、cosB 的大小。 2、 (1 )在 Rt △ ABC 中,/ C = 900, a =,;5 , b =2,贝U si nA =_____________ 。 (2) 在 Rt △ ABC 中,/ A = 900,如果 BC = 10, sinB = 0.6,那么 AC = _________ 1 (3) 在 RUABC 中,一 C = 90, c = 8 , sinA = ,则 b = . 4 1 3、 选择:(1 )在 Rt △ ABC 中,/ C = 900, tanA , AC = 6,则 BC 的长为( 3 (3) sin 30 ..2 *cos45 —sin 60 *tan60 4 2sin4 5 - 3(sin60 -2cos30 ) tan30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如图,身高1.5m 的小丽用一个两锐角分别是 30o 和60o 的三角尺测量一棵树的高度 .已知她与树之间的 距离为5m,那么这棵树大约有多高 ? (2) Rt ABC 中, C = 90, AC =4, BC =3, cosB 的值为 1 r 3 4 r 3 A 、- B — C - D - 5 5 3 4 A 、6 B 、5 C ( (3) ABC 中, C = 90, tan A =1,则sin B 的值是 A > . 3 B .2 c 、1 D 鱼 2 4、计算: ( (1)sin 30o+cos45o; ⑵s in260o+cos250o-tan 45o.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及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如图(1)所示的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如图(2),在Rt△ABC 中,ZC =90,BC =5.2m,AB= 54.5m,你能根据上述条件求出图(2)中∠A的度数(即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的度数)吗?与同伴相互交流.

【教学说明】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生活中趣味性问题的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运用所学过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 适时予以点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可求出它的锐角的度数,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借助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求出另一个锐角度数,也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得到另一条直角边. 一般地,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形 思考(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2)知道5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出其余元素?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结论,教师再与学生一道进行系统的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如图,在 Rt△ABC 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那么除直角C 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