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者:————————————————————————————————日期:

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论文

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文/俞烽

【摘要】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影响学生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

关键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来谈谈影响学生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影响学生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一: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分析和解问题的前提,是对已知条件的全面认识,是学生将书面文字转换为逻辑推敲的过程,审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后续的解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指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挖掘题目的本质问题,并找出隐含条件,将问题进行必要转化的能力。

主要因素二:综合应用知识、方法、思想的能力

高中数学涉及的知识、方法、思想等内容非常繁多,能否综合地应用知识、方法、思想来解决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迁移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对知识、方法、思想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才能解决一些基本问题,运用好知识、方法、思想才能使问题解决的更顺畅、准确。

(2)当a取何值,能使f(x)在[0,+∞)上是单调函数。

这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不等式的求解、函数的单调性等基本知识,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并配合一定的推理和运算能力,才能完整的解题。因此,综合应用知识、方法、思想的能力是影响影响学生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因素三:数学建模能力

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会影响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手段,学生将问题转换为自己熟悉的模型便能快速解决问题。例3.企业内一台碾压机的示意图如下,材料从一端进入,经过若干工序,逐步压薄后从另一端出来。

若待碾压的材料厚度为α,设计需要厚度为β,每道工序对材料的减薄率不超过r0,问碾压机至少需要多少道工序来碾压?

这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在理解“每道工序对材料的减薄率不超过r0”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等比数列模型,也就是平均变化率模型,否则此题容易出错。因此,数学建模能力是影响影响学生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

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是学生经过思考和训练之后形成的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是数学意识的体现。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是经过归纳总结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透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数学技巧的传授,要引导学生经常总结归纳数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之一。在数学概念方面,应用分类思想,可以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按公比q分类,对直线方程按斜率k分类等等;在解题方面,可以在含参数问题中对参数的分类讨论,对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等。又如,不同数学方法的匹配选择。教师要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中的配方法,含参数问题用的待定系数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思想都是通用的,使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能提高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来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应用教学,提高模型辨识度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高考数学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在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题解决能力。在考试中,是借助各种实际问题中包含的各种数学原型,来考察学生的数学模型解决能力,而不是直接考察数学模型。所以说,学生对不同数学模型的辨识,是做题的前提。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模型的辨识度。

例如,最近几年考试中出现的“生产成本问题”考察的是函数和均值不等式模型;“游泳池问题”是立体几何、函数和均值不等式模型;“碾压率问题”是不等式、数列和方程模型;“买卖问题”是二次函数和分段的一次函数模型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应用教学,引导学生归纳各种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对模型的辨识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做题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3.加强开放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对数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反应在考试上是出现了更多的开放性题型,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但开放性题型中是通过减少题目已知条件,缺少固定的结论来考察学生,这会对学生的理解题意上造成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开放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在考场上的思维发散能力。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例3中“碾压机”问题,题目中的“每道工序对材料的减薄

率不超过”这对学生理解题目造成一定的障碍,需要学生先理解“减薄率”才能进一步解题。在日常训练中,就需要强化学书对题目中出现的“新概念”的理解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类比已学过的相似概念的方法来尝试理解“新概念”。

总的来说,学生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以后的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杨昌举.浅谈高中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11(05):21

[2]齐胜.高中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13(07):29

[3]刘强尚.论高中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2012(08):32

[4]杨胜利.高中数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13(05):8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城南中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铜仁市碧江区第二小:文丽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从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有的孩子在做应用题时,盲目追求做题速度,拿过来就做,结果经常做错,适得其反。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审题、分析和检验。在这几步中,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审题能力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新教材应用题类型很多,有的是图文式,有的是表格式,有的是对话式等等,所以如何抓住关键词,获取问题需要的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求学生先通读全题,再字逐句地阅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给了几个对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事实证明有好多学生做错应用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全题的意思。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并坚持长久。在开始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逐步引导。如在教学三年级上时间的计算时有一道习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我就先后让几名学生读题,然后我提出问题:说说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笔画出关键句。问的是什么?在我的步步追问下,学生逐步解答,最终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在我的坚持经常的训练下,学生在以后做应用题中也自觉地采用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审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分类全

1.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 6 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 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8 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乙合做 3 小时,然后由乙丙合做,问共需几小时完成? 2.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12天完成,乙独做24天完成,丙独做需6天完成,现在甲与丙合作2天,丙因事离去,由甲乙合作,甲乙还需几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3.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2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30 天完成,如果先由甲单独做8天,再由乙单独做 3 天,剩下的由甲,乙两人合作还需要几天完成? 行程问题。 4. 甲、乙两站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 72 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 千米. (1)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2)快车先开25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3)若快车上午9点30分出发,慢车上午11点出发,问几点钟两车相遇? 5. A 、B两地相距64 千米,甲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14千米,乙从 B 地出发,每小时行18 千米,(1)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

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2)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几小时两人相距16 千米?(3)若甲在前,乙在后,两人同时同向而行,则几小时后乙超过甲10 千米? 6. 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从甲站开出来一列慢车,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 从乙站开出一列快车,速度为每小时120 千米。问:如果两车同向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后),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快车可以追上慢车? 7. 甲、乙两人都以不变速度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在同一地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00米/ 分,乙的速度是甲速度 3 的2 倍,问(1)经过多少时间后两人首次相遇(2)第二次相遇呢?10.甲乙两人在400 米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两人速度分别是200 米/ 分和160 米/ 分. (1)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反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 3 次相遇?(2)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 2 次相遇? 8. 某校学生列队以8千米/ 时的速度前进,在队尾,校长让一名学生跑步到队伍的最前面找带队老师传达一个指示,然后立即返回队尾,这位学生的速度为12千米/ 时,从队尾出发赶到排头又回到队尾共用了7.2 分钟,问学生队伍的长是多少米? 9. 一艘货轮往返于上下游两个码头之间,逆流而上需要38小时,顺流而下需要32 小时,若水流速度为8 千米/ 时,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数学分析试题库--证明题

数学分析题库(1-22章) 五.证明题 1.设A ,B 为R 中的非空数集,且满足下述条件: (1)对任何B b A a ∈∈,有b a <; (2)对任何0>ε,存在B y A x ∈∈,,使得ε<-x Y . 证明:.inf sup B A = 2.设A ,B 是非空数集,记B A S ?=,证明: (1){}B A S sup ,sup max sup =; (2){}B A S inf ,inf min inf = 3. 按N -ε定义证明 3 52325lim 22=--+∞→n n n n 4.如何用ε-N 方法给出a a n n ≠∞ →lim 的正面陈述?并验证|2n |和|n )1(-|是发散数列. 5.用δε-方法验证: 3) 23(2lim 221-=+--+→x x x x x x . 6. 用M -ε方法验证: 2 11lim 2- =-+-∞ →x x x x . 7 . 设a x x x =→)(lim 0 ?,在0x 某邻域);(10δx U ?内a x ≠)(?,又.)(lim A t f a t =→证明 A x f x x =→))((lim 0 ?. 8.设)(x f 在点0x 的邻域内有定义.试证:若对任何满足下述条件的数列{}n x , (1))(0x U x n ?∈,0x x n →, (2)0010x x x x n n -<-<+,都有A x f n n =∞ →)(lim , 则A x f x x =→)(lim 0 . 9. 证明函数 ? ? ?=为无理数为有理数x , x x x f ,0,)(3 在00=x 处连续,但是在00≠x 处不连续.

怎样上好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同名13554)

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2.针对性 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讲,另外对内涵丰富、有一定背景的试题,即使这个题目解答无多大错误,也应以它为例,对它丰富的内涵和背景进行针对性讲评,以发挥试题的更大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层次性 讲评是全体师生的双边活动,但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因而要调动各层次学生都积

极参与讲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发展区域里,有不同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讲评内容的层次性,使内容层次与学生层次相吻合。 4.新颖性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讲评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但评讲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在设计讲评方案时,对于同一知识点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 广西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黄士滔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可见学生思维水平是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第四点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数学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可见学生思维水平是要通过活动去培养和发展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第四点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数学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学生初中数学的创新思维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是打开人脑智慧之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学好数学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作业,什么“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升学练兵”,手头资料一大堆,习题做了好几本,但学习成绩就是提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方法。吃透原理,是学好功课的根本保证;掌握方法,是攻克难题的有力武器。只有弄清原理,才能思路清晰,从容对答;只有掌握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不管参加何种考试,都能超水平发挥,一举夺标!而“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就是较好的途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能达到:(1)能力的培养。(2)模式的创新。(3)课堂教学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4)注重“变式”练习,减轻作业负担,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二、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理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我们研究新一轮教育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探索的方向,也是课改的主题。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教学的希望是: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动起来,让学习有趣味,给我们以学法,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而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在简单中渐进发展;在基础中蕴涵能力;在探索中要求创新。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机械、被动、死记硬背、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已经难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拓宽思路,把精力放在微观的教学操作上,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如采取优化“结构”教学,强化“思维”训练,注重“变式”练习和实行“弹性”考试等方法。为此,我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数学教学以发挥学生智慧潜能的形式开展,探究最优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最关键的培养时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业学习、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论述了具体策略;最后,归纳总结了几种适合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本文成果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解决引言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多种方法、获得丰富的知识,最终形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正处于启蒙期,如果过多灌输抽象思维的解决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容易陷入某种思维误区之中。故而,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长期的,数学技巧琐碎、繁杂,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条分缕析,讲明白讲清楚,长期培养,在耳濡目染之间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这对教师的耐心和教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结合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策略;最后,论证分析了几种具体方法。 一、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 本文认为,影响或改变对象的某种属性,应以结合对象的特点为指导思想,即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独特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生活背景等特征为指导思想,否则将南辕北辙。具体来看,首先,小学生逻辑能力稚嫩,对于直观事物的理解强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因此,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应该教授过多的抽象方法,而应该教授直观的方法,如图解法、列表法、枚举法等。其次,不应该过早的教授高年级的内容,教材在知识点的分配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高年级的方法虽然解决问题效率更高,但不适合学生当前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知识混乱,不利于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和后续的学习。再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人生经历有限,不应该教授过于超出其知识储备的新知识,应该循序渐进,这点是

数学分析考题2

《数学分析》考试试题 一、叙述题 1叙述闭区间套定理; 2用肯定的形式叙述函数)(x f 在数集D 上无上阶; 3叙述Rolle 微分中值定理; 二、计算题 1 求极限x x x x )1 1(lim -+∞→ ; 2 求摆线???-=-=t y t t x cos 1sin π20≤≤t , 在π=t 处的二阶导数22dx y d 的值; 3 设x e x f =)(2,求不定积分?dx x x f ) ( ; 4 求不定积分?-+dx e e x x 1arctan 2 ; 三、讨论题 1讨论函数=)(x f ?????≤0 , 00 , 1sin x x x x 在0=x 点处的左、右导数; 2设221)(x n nx x f n += ,[]A e x .∈ ,)0(+∞ A e 2 1 )、、( =n ,讨论)(x f n 在[]A e .上的单调性的最大值点; 四、证明题 1用定义证明21121lim =-+∞→x x x ; 2证明:方程033=+-c x x ,(其中c 为常数)在[]1,0上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3若数列{}n x 收敛于a (有限数),它的任何子列{} k n x 也收敛于a 。 (十一) 一年级《数学分析》考试题 一( 满分 1 0 分,每小题 2 分)判断题: 1 设数列}{n a 递增且 (有限). 则有}sup{n a a =. ( ) 2 设函数)(x f 在点0x 的某邻域)(0x U 内有定义. 若对)(0x U x n ∈?,当 0x x n →时, 数列)}({n x f 都收敛于同一极限. 则函数)(x f 在点0x 连续. ( ) 3 设函数)(x f y =在点0x 的某邻域内有定义. 若存在实数A ,使0→?x 时, ),()()(00x x A x f x x f ?=?--?+ 则)(0x f '存在且A x f =')(0. ( ) 4 若),(0)( ,0)()(2121x f x f x f x f ''<<''='='则有).()(21x f x f >( )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超级完整)

初中数学选择题、填空题解题技巧(完美版) 选择题目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又不能失去这些分数,还要保证这些分数全部得到。因此,要特别掌握初中数学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帮助我们更好的答题,选择填空题与大题有所不同,只求正确结论,不用遵循步骤。我们从日常的做题过程中得出以下答题技巧,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排除选项法: 选择题因其答案是四选一,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四个选项中排除掉易于判断是错误的答案,那么留下的一个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 2.赋予特殊值法: 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 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初中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4、直接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由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解答题改编而来的,因此往往可采用直接法,直接由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项对照来确定选择项。我们在做解答题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如:商场促销活动中,将标价为200元的商品,在打8折的基础上,再打8折销售,现该商品的售价是( )A 、160元 B、128元 C 、120元 D、 88元 5、数形结合法: 解决与图形或图像有关的选择题,常常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6、代入法: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或题代入选择支进行检验,然后作出判断。 7、观察法:观察题干及选择支特点,区别各选择支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8、枚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2元,1元的人民币,换法有( ) (A)5种(B)6种(C)8种(D)10种。分析:如果设面值2元的人民币x张,1元的人民币y元,不难列出方程,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对,故选B. 9、待定系数法: 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可先假设待定系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待定系数,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10、不完全归纳法: 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到相关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头绪纷乱很难下手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查,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以上是我们给同学们介绍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同学们认真掌握,选择题的分数一定要拿下。初中数学答题技巧有以上十种,能全部掌握的最好;不能的话,建议同学们选择集中适合自己的初中数学选择题做题方法。 初中填空题解法大全 一.数学填空题的特点: 与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的填空题,具有客观性试题的所有特点,即题目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答案唯一正确,答卷方式简便,评分客观公正等。但是它又有本身的特点,即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这就避免了选择项所起的暗示或干扰的作用,及考生存在的瞎估乱猜的侥幸心理,从这个角度看,它能够比较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考查内容多是“双基”方面,知识复盖面广。但在考查同样内容时,难度一般比择题略大。 二.主要题型: 初中填空题主要题型一是定量型填空题,二是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的计算题,同时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培养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山穷水尽”等等.这些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 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的能力,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培养学生枚举的能力 枚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很多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从具体情况一一枚举,从中找出规律和方法再加以解决的。 妈妈买来7个鸡蛋,每天至少吃2个,吃完为止,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解:需要考虑吃的天数和吃的顺序不同。一天吃完:7;两天吃完:5+2,2+5,4+3,3+4;三天吃完:3+2+2, 2+3+2,2+2+3。 答:一共有8种不同的吃法。

当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都按一定规律列出来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此题就比较容易完整的解答。 二、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 已知两数之和为14,两数之差为2,求这两个数。 这个题如果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很容易解决的:X+Y=14;X-Y=2。解此方程可知X=8,Y=6。但如果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尝试做此题,在没有学习方程的基础上,一般不考虑选用方程来解答。这样的题只能通过画图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要求其中较小的那个数,可以用两数之和减去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6。要求较大的数,也可以用两数之和加上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8。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怪不得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对天才儿童研究发现,许多天才儿童是借助画图解决问题,而数学上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依靠形象图形,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依靠。因而,对学生进行画图策略的指导显得犹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列表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分类整理(全)

工程问题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8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乙合做3小时,然后由乙丙合做,问共需几小时完成? 2.一项工程,甲独做需12天完成,乙独做24天完成,丙独做需6天完成,现在甲与丙合作2天,丙因事离去,由甲乙合作,甲乙还需几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3.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2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30天完成,如果先由甲单独做8天,再由乙单独做3天,剩下的由甲,乙两人合作还需要几天完成? 行程问题。 4.甲、乙两站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2)快车先开25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3)若快车上午9点30分出发,慢车上午11点出发,问几点钟两车相遇? 5 .A、B两地相距64千米,甲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14千米,乙从B地出发,每小时行18千米,(1)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经过几小时两人相遇?(2)若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需几小时 . .

. . 两人相距16千米?(3)若甲在前,乙在后,两人同时同向而行,则几小时后乙超过甲10千米? 6.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从甲站开出来一列慢车,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从乙站开出一列快车,速度为每小时120千米。问:如果两车同向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后),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快车可以追上慢车? 7.甲、乙两人都以不变速度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在同一地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00米/分,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3 2倍,问(1)经过多少时间后两人首次相遇(2)第二次相遇呢? 10.甲乙两人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两人速度分别是200米/分和160米/分. (1)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反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3次相遇? (2)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跑,多少分钟后两人第2次相遇? 8.某校学生列队以8千米/时的速度前进,在队尾,校长让一名学生跑步到队伍的最前面找带队老师传达一个指示,然后立即返回队尾,这位学生的速度为12千米/时,从队尾出发赶到排头又回到队尾共用了7.2分钟,问学生队伍的长是多少米? 9.一艘货轮往返于上下游两个码头之间,逆流而上需要38小时,顺流而下需要32小时,若水流速度为8千米/时,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0.一列长50米的火车,穿过200米长的山洞用了25秒钟,这列火

数学分析试题库--选择题

数学分析题库(1-22章) 一.选择题 1.函数7 12arcsin 162 -+-= x x y 的定义域为( ). (A )[]3,2; (B)[]4,3-; (C)[)4,3-; (D)()4,3-. 2.函数)1ln(2 ++ =x x x y ()+∞<<∞-x 是( ). (A )偶函数; (B)奇函数; (C)非奇非偶函数; (D)不能断定. 3.点0=x 是函数x e y 1 =的( ). (A )连续点; (B)可去间断点; (C)跳跃间断点; (D)第二类间断点. 4.当0→x 时,x 2tan 是( ). (A )比x 5sin 高阶无穷小 ; (B) 比x 5sin 低阶无穷小; (C) 与x 5sin 同阶无穷小; (D) 与x 5sin 等价无穷小. 5.x x x x 2) 1 ( lim -∞ →的值( ). (A )e; (B) e 1; (C)2e ; (D)0. 6.函数f(x)在x=0x 处的导数)(0' x f 可定义 为( ). (A ) 0) ()(x x x f x f -- ; (B)x x f x x f x x ?-?+→) ()(lim ; (C) ()()x f x f x ?-→?0lim ; (D)()() x x x f x x f x ??--?+→?2lim 000 . 7.若()() 2 102lim =-→x f x f x ,则()0f '等于( ). (A )4; (B)2; (C) 2 1; (D)4 1, 8.过曲线x e x y +=的点()1,0处的切线方程为( ). (A )()021-=+x y ; (B)12+=x y ; (C)32-=x y ; (D)x y =-1. 9.若在区间()b a ,内,导数()0>'x f ,二阶导数()0>''x f ,则函数()x f 在区间内 是( ). (A )单调减少,曲线是凹的; (B) 单调减少,曲线是凸的; (C) 单调增加,曲线是凹的; (D) 单调增加,曲线是凸的. 10.函数()x x x x f 933 12 3 +-= 在区间[]4,0上的最大值点为( ). (A )4; (B)0; (C)2; (D)3.

初中数学能力提高试卷:中考数学拔高题精选

初中数学能力提高试卷 一.单项选择。 1.如图,梯形ABCD中,AB∥CD,AB⊥BC,M为AD中点,AB=2cm,BC=2cm,CD=0.5cm, 点P在梯形的边上沿B?C?D?M运动,速度为1cm/s,则△BPM的面积ycm2与点P 经过的路程xcm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下图中的() 2.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在△ABC的边AB上沿AB 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与点A重合,点N到达点B时运动终止),过点M、N分别作AB边的垂线,与△ABC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则大致反映S与t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3. 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若AB=4,E是AD边上一点(点E与点A、D不重合),BE的中垂线交AB于M,交DC于N,设AE=x,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与x的大致图象是() A、 B、 C D、 A B C D

4. 如图,Rt △ABC 中,AC ⊥BC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DE ⊥AD 交AB 于点E ,M 为AE 的中点,BF ⊥BC 交CM 的延长线于点F ,BD =4,CD =3.下列结论:①∠AED =∠ADC ;②DE DA =3 4 ;③AC ·BE =12;④3BF =4AC ,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 如图,分别以Rt △ABC 的斜边AB 、直角边AC 为边向外作等边△ABD 和△ACE ,F 为AB 的中点,连接DF 、EF 、DE ,EF 与AC 交于点O ,DE 与AB 交于点G ,连接 OG ,若∠BAC=30°,下列结论:①△DBF ≌△EFA ;②AD=AE ;③EF ⊥AC ;④AD=4AG ;⑤△AOG 与△EOG 的面积比为1:4.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③④ 6. 如图,正方形ABCD 中,在AD 的延长线上取点E 、F ,使DE=AD ,DF=BD ;BF 分别交CD ,CE 于H 、G 点,连接DG ,下列结论:①∠GDH=∠GHD ;②△GDH 为正三角形;③EG=CH ;④EC=2DG ;⑤S △CGH :S △DBH =1:2.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7. 如图∠A=∠ABC=∠C=45°,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①EF ⊥BD ,②EF= BD ,③∠ADC=∠BEF+∠BFE ,④AD=DC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

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0-18T11:22:57.40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页)》2012-2013学年第一期作者:黄华梅 [导读]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 黄华梅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证)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时间:2010-05-24T09:30:41.733Z 来源:《新校园》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黄秀平(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导读] 我们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两位数相乘的对比教学 黄秀平 (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而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依托于教师对数学问题的教学来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应该成为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口。 第一次授课 1.设置问题 题目:再过半个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听说二(一)班一些小朋友为了迎接自己的节日,正准备做纸花来布置教室庆祝一翻。安排每两个小朋友一小组,每个小朋友做3朵花,请问8个小组一共能做多少朵花? 问题一抛出,学生很快解答出来了,并说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根据平时解题的一些现象,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提醒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问题。 2.自主探索 题目:运动会开幕式上,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从图画中寻找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合作交流 可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解题过程和结果。 4.解题指导 课堂教学一切进行得那么顺利自然,因为每一道题目都是笔者一步一步,一字一句讲解的。笔者又出示一道例题:一辆小铲车把十二箱啤酒正运到一辆大卡车上去,旁边还堆着两堆啤酒,每堆十二箱,问每次运到车上多少箱?” 笔者讲解答案时,下面出现了窃窃私语的声音。一问才知道,有些学生误把旁边两堆啤酒也算进去了。笔者连忙给他们解释道:解决问题时要看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词,这里虽然有两辆车在运,但问题是相对于小铲车而言,因为问题中“运到”这个词就说明是小铲车把啤酒运到大卡车上面去,而不是“运走”,而小铲车每次只能运一堆。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求计算小铲车上的那一堆,明白了吗?误算的学生经这么一讲也就恍然大悟了,而那些解题思路正确的学生则在下面自豪地说:“就是嘛!我也是这样想的。”看到学生那舒展开的眉头,笔者也很开心。 5.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校领导评价:这节课较好地结合了小课题“数学要讲究实用化”,通过几个活动能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成功之处: (1)教态亲切,数学用语干脆,注意了课堂纪律的调控。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2)小组合作学习考虑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度高,且小组内分工已经初具规模。 (3)本课练习中能注意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应用。 不足之处: (1) 课堂节奏不紧凑,小组合作有点拖拉. (2) 评价时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多一些,教师要少讲多引导,不要把学生紧紧地抓在手心,要大胆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要步步给他们铺好垫脚石,把学生的思维权剥夺走. (3) 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解题时能具有灵活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耐心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三)通过画图,构建模型 无论高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用图会更直观而有趣地表达题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图中可以更清晰看出各种数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而不是只限于文字的想象,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更快、更准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列式解答,别忘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只是初步把问题解决,是否正确呢?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障。 检验的方法有多种: 1.估算法。估计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数据结果与实际差距太大,就要反思解答过程及计算。 2.代入法。把已得出的数据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题中,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条件中的数据,如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3.寻找其他方法。检验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以上是在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前提,还要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消元法、替代法等,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要掌握各种方法,随问题中的条件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一)消元法 所谓消元法是对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的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最后再求出消去的那个未知数。我们由浅入深地来分析此类型的方法。 例1.甲乙二人去商店买练习本和笔记本,甲买了5个练习本和6个笔记本,共花了9.5元。乙买了5个练习本和7个笔记本,共花了10.7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 分析:此题有两个未知数,要想求每个练习本多少钱,可以消除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利用甲乙二人花钱的差,先求出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此题关键是数控量关系:(5个练习本+7个笔记本)-(5个练习本+6个笔记本)=1个笔记本 解:(1)乙比甲多买几个笔记本?7-6=1(个) (2)1个笔记本多少钱?10.7-9.5=1.2(元) (3)6个笔记本多少钱?6×1.2=7.2(元) (4)5个练习本多少钱?9.5-7.2=2.3(元) (5)1个练习本多少钱?2.3÷5=0.46(元) (二)替代法 什么是替代法呢?题中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未知数量替代它的未知数量,使数量关系化繁为简,数量关系单一了,也就可以解?Q问题了。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测试题(卷)

1.化简:b b a a 3)43(4---. 2.求比多项式22325b ab a a +--少ab a -25的多项式. 3.先化简、再求值 )432()12(3)34(222a a a a a a --+-+-- (其中2-=a ) 4、先化简、再求值 )]23()5[(42222y xy x y xy x xy -+--+- (其中2 1 ,41-=-=y x ) 5、计算a a a ?+2 433)(2)(3 6、(1)计算1092)2 1(?-= (2)计算5 32)(x x ÷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A)3 232a a a =+ (B)a a 2121= - (C)6 23)(a a a -=?- (D)a a 221=-

计算: (1))3()3 2 ()23(32232b a ab c b a -?-?-; (2))3)(532(22a a a -+-; (3))8(25.12 3x x -? ; (4))532()3(2 +-?-x x x ; (5)())2(32y x y x +-; (6)利用乘法公式计算:()()n m n m 234234+--+ (7) ()()x y y x 5225--- (8)已知6,5-==+ab b a ,试求2 2b ab a +-的值 (9)计算:2011200920102 ?- (10)已知多项式3223-++x ax x 能被122 +x 整除,商式为3-x ,试求a 的值

1、 b a c b a 232232÷- 2、 )2(2 3 )2(433y x y x +÷+ 3、22222335121 )43322 1(y x y x y x y x ÷+- 4、当5=x 时,试求整式() ()1315232 2 +--+-x x x x 的值 5、已知4=+y x ,1=xy ,试求代数式)1)(1(2 2++y x 的值 6、计算:)()532(222223m m n n m n m a a b a a -÷-+-++ 7、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ab a 322+,其宽为a ,试求其周长 8、试确定20112010 75?的个位数字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问卷 问卷概况: 16 个问题 1 页已被引用 2 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老师为了能够充分了解你对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理解,想了解你们在这些方面的情况,故设计此问卷,本问卷内容无对错之分,不参与评价你的学习成绩,只作为教育科研之用,你所填写的一切内容我们都将为你保密,所以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作答,选择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你的回答对调查结果将是十分重要的。谢谢合作! Q1: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非常喜欢 ○一般 ○不喜欢 Q2:遇到实际数学问题时,愿不愿意花费一些时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愿意 ○不愿意 Q3:当你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你通常会 ○立即请教家长、老师或同学 ○先放一放,然后再慢慢弄懂 ○不去想它 ○和同学讨论解决 Q4: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显示问题? ○动画 ○图片 ○文字 ○声音 Q5:你可以很快地读懂题目吗? ○可以 ○不可以

Q6:看到题目后,你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可以 ○不可以 ○可能可以 Q7: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你可以很快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吗?○可以 ○不可以 ○可能可以 Q8:在数学课上,你会思考并主动回答老师提出来的数学问题吗?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没 Q9:在作业或者检测的时候,你可以自己检查出做错的题吗? ○可以 ○不可以 ○可能可以 Q10:做问题解决部分题目时,你会凭知觉来答题吗?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没 Q11:在数学课上,老师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吗? ○经常

○很少 ○从没 Q12:你同意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并且所有题目都是正确的? ○同意 ○不同意 Q13:在遇到类似下面的题时,你会:请观察下面的算式,然后填空。(定势思维)1×999+2=10012×999+3=20013×999+4=30014×999+5=40015×999+5=( ) ○直接计算 ○根据规律很快写出得数 ○找规律,但是自己还会再算一遍 Q14:你平时会选择哪些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作图的策略 □列举信息的策略 □转化的策略 □假设的策略 □逆推的策略 Q15:你的作业经常出错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不会审题,题意看不懂 □题目太难 □粗心大意,没认真思考 □计算错误 □作业时间太短,心里着急 Q16:你觉得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对数学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