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

微博问政,推进社会民主化建设的新途径

学院:理工学院

班级:2011级博士

专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姓名:王岫鑫

微博问政,推进社会民主化建设的新途径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高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微博作为这种技术创新的产物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带来的革命是信息的自由化和高度的流通化。通过网络的力量聚焦关注,从而引起舆论的参与。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开始走进人们的政治生活,是我国社会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微博问政也面临诸多瓶颈,如何通过这种新兴的手段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其面临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核心挑战。

关键词:微博;微博问政;民主化建设;新途径

一、微博:官民交流的新途径

微博(MicroBlog),即微小博客的简称。每次最多输入140个字,可以快速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的一种移动社交网络工具。通过网络、手机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实现实时分享。一句话说一件事,简单方便;同时使阅读者能够快速准确的接收信息。

2009年8月新浪网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截至4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4亿,预计年底前超过2亿用户[1]。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微博所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广,能够代表各个利益阶层。微博的魅力源于自由言论权和表达与关注的话语权,本质是人民意愿的体现,所以能够成为政府政务公开和搜集信息的最新途径。

根据《2011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统计,截止2011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内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覆盖中国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域。目前,机构微博数量多于官员微博数量,所涉及的部门更为广泛。在各省级行政区域中,江苏省开通机构微博最多,而在官员微博中,北京地区开通最多[2]。(以下图表均来源于《2011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

图1 全国政务机构微博地区排行榜-20强

图2 全国政府官员微博地区排行榜-20强

二、微博问政的民主化形式

1.透明化实时发布。传统的新闻发布都是以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进行的,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博作为实时传播新闻,迅速及时的报道成为了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2010年2月,广东省公安系统率先开设我国首批公安微博群[3]。此后3个月内,广东公安微博群第一时间共发布信息近万条,使市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进展。而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和记者都是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微博对会场的声音进行报道,与网友共同讨论社会民生问题。

2.有效的舆情监督。2009年11月1日的一场大雪,让北京首都机场大量乘客长时间滞留。部分航班乘客被困机舱十几个小时,既不能起飞也不能下飞机。这天,恰好李开复先生在场,他利用新浪微博平台“现场直播”:“等了12个半小时,缺水3小时;有人在机舱里因缺氧晕倒……”他通过不间断的发布最新进展,真实记录情况,引发媒体和网友的关注[4]。最后,首都机场管理部门和北京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乘客以及事件做出了相关说明和道歉。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微博是代表着民生民意的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使得行政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这样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行政指令、纪检监督,只有广泛的关注才能引发公平、讨论、进步和改革。因舆论而产生压力,因舆论而汇集关注;因压力和关注引发监察和维权。

3.心与心的交流。微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它没有传统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性,各种评论一定程

度上淡化了媒体的价值观,更加趋向于普通民众的观点。微博问政的盛行,其政治意义就在于民众的参政议政不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受“洗脑”的局面,通过言论的互动,思想的融合,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热度。不同的声音代表着社会的包容,政治观念的多元化,这是国家民主化的最直接表现。微博问政通过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开始扮演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推动力。

三、微博问政,更好的推进我国的民主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信息传递的革命性变化,传统行政模式必须要适应这一变化,积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大胆转变行政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高执政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微博问政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平台。针对政府的工作和一些社会问题,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咨询,官员也可以通过微博给以回答。另外,官员可以通过微博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公开,使广大群众尽快了解相关的信息,做到公开、透明,进一步打造廉洁政府、阳光政府。

其次,快速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微博是辟谣的有力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能让谣言没有生存和发酵的空间。突发事件中,掌握相关信息的官员在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可以快速准确地给大众一个权威的回答。这样就会避免一些谣言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损伤。

再次,微博能够使官员更方便了解民情、民意。微博为每一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客观条件。微博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手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他的用户还可以通过一键转载把信息很快捷地传播出去。这样,信息会很快传遍所有的微博用户,官员开微博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民情民意。这种无缝时效传播显得弥足珍贵,而微博问政凭借其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到达率,使得这一切变得简单便捷了。

最后,官员开微博体现了官民平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官员往往被认为是权力的象征,是高高在上的。如今官员开微博体现了官员主动走近群众,与广大博友处于同等的地位。另外,官员开微博还能够更好地倾听人民的要求和意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微博问政,如何创新。

第一,政府应明确角色定位,以“群众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进行微博问政。政府和官员都应意识到,微博汇聚了中国最广泛的民意,产生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意见,并时刻影响着中国民主化建设的趋向,这就像是一个“微型政府”,所以政府必须坚持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微博因其表达平台的自由性、信息发布的简短性,使得民众表达更为直接,反映的情绪更为外露。这种情绪可能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尤其在对待公权和政府管理问题上,激烈的言论甚至“网络谣言”的散布,会对官民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沉默的大多数”可

能导致真实民意被忽略;“少数民意”的言辞激烈可能被放大;而要在微博上赢得草根们的青睐,官腔官调肯定行不通,官员必须学会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而无论什么形式和载体的问政,官民关系仍然是一个老问题,互信是双方互动的基础。

第二,微博问政要使其途径规范划、专业化。把“微博问政”建设作为加强党建、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内容。构建受理一体化、处理快速化、服务优质化的网民意见反馈机制,是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是政府问计于民、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改进工作、科学民主决策,更好地推进效能建设的新举措;是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判断,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处理信访投诉,有效化解矛盾,进一步促进和谐建设的新手段。

第三,微博问政创新化,而非死板化。让微博问政要落到实处,不能敷衍了事。让人们可以多维度地、持续地参与、影响公共事务的商讨、决策与实践的全部流程,从而使民主在选举之外的商谈共识中得以实现,公共事务在多元的参与中得以展开。让微博问政开始在政治生活中扮演新的角色。

五、微博问政,任重道远。

(一)微博问政应加强法制化建设。尽管微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主见,相互交流思想的平台,但是微博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

就注定难以把互动的观点笼统的认为是主流的社会观点。微博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突破了保守的语言禁锢,但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人们发表言论更加的自由,没有约束,情绪性的表达也会自然而然的外露。一些偏激的言论是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充溢着微博,进而开始影响社会的稳定,是微博问政所面临的最为重大的挑战。所以,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上的一些语言进行净化处理,鼓励网民对政治献计献策的同时理性、客观的发言;从广大的网友来说,如何从海量的微博信息中识别真假,去粗取精,是接下来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微博问政是否在“作秀”。许多官员和政府机构开设微博以后,却关闭了微博的评论功能,不让网友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微博最基本的交流形式是评论,政府机构和官员关闭了微博的评论功能,也就掐断了同民意交流的通道。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尤其需要交流,交流是政府机构和官员对民意的尊重,也是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必修课,有了活跃的交流互动,政府机构和官员才能探察民意,才能接纳民众的批评建议。没有交流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微博就是居高临下的单方信息发布平台,失去了微博问政最本质的精髓。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政府都只是一时兴奋,之后就落于沉寂。有人就把这归结于“先天诚意不足,后天发育不良”[5]。很多所谓的政府微博都是由于上级的硬性要求才不得不开通的,而后续的维护更新则没了下文。从而使民众会对这些流于形式的微博认定为作秀,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问政的效果。

(三)微博问政能否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28.9%,农村网民为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可见,我国的网民数量分布还是呈现出巨大的不均衡性。一般说来,白领阶层和学生阶层在互联网中一直是相对活跃的群体。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网民的基础决定言论的权重,网民的阶层决定言论的走向。网络发展的“数字鸿沟”,客观上难以实现网络舆论的真正充分性和全民性。微博的注册数量之高,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但是,实际在推动微博向前发展的势力依旧停留在相对稀少的一些经常使用互联网的阶层,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说,想借助微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而维护自身利益仍然是不大现实的。微博问政,固然可以得到很大的民主性的进步,但对于那些被“边缘化”而集体“失声”的社会弱势群体,微博问政的力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五、微博问政或将成为社会民主化建设的先声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便利、快捷与实时性传播的特质,创造出人们通过微博关心政治的社会集体行动的模式:透过网络民主的诸种实践,人们可以多维度地、持续地参与、影响公共事务的商讨、决策与实践的全部流程,从而使民主在选举之外的商谈共识中得以实现,公共事务在人民的参与中得以展开。微博问政凭借着其自身的诸多未曾有之的特点,开始在政治生活中扮演新的角色。尽管很多的评论家认为,“微博的主导形式既不是公共生活的也不是民主生活的,而更加

侧重于商业性质和娱乐性质”[6]。但是无论是在“两会”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微博热”,还是在众多社会事件中微博所表现出来的舆论力量,这个网络平台毋庸置疑地正在朝着民主方向发展。微博问政是构建民主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部门要转化思想、转化职能,在政策的制定发布及实施等每一个环节引导人民的广泛参与,而人民也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微博问政是人们参与社会民主化建设的新阵地,是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还需要有效地管理和引导,使微博问政在我国社会民主化建设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微博时代下的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2011.

[2]张志安,贾佳.2011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中国舆情网,2011.

[3]中国党政机构和官员开微博成趋势尝鲜官民互动新模式.人民日报,2011-0329.

[4]中国微博演义,微博.百度百科2011-03-31

[5]黎福羽,“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领导科学,2010.

[6]任剑涛.微博参政助推执政方式变革.中国改革,2011.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检测题

2019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检测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大工厂制的确立D.圈地运动的进行 2.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3.下表是1800~1880年国际贸易金额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分析这一时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4.早在18世纪,英国商人就运用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报纸和杂志广告、不满意退款的承诺等今天被认为是现代营销的策略去获取利润,于是消费社会的出现成为可能。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 A.根植于英国人独有的消费欲望 B.取决于英国人营销策略的创新 C.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D.促进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 5.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十月革命前的中国革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严重地陷入一种半殖民的被列强欺凌压迫的状态之中。为了改变国家的这种状况,中国的志士仁人曾经努力向西方学习和取经。但是,一直到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止,中国的情况不仅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因为军阀割据和战争不断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当国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再度寄希望于美国等国家能够主持公道的时候,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判决,终于使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以社会主义为走向的革命的俄罗斯。随着苏俄红军逐渐战胜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布尔什维克的政权日渐巩固,俄国人也开始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国来。他们一面按照资本主义世界惯行的方式,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却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当中寻找同盟者。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形成,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 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测试题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顺序是: ①生产日益集中②生产力发展③第二次工业革命④垄断组织产生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开展,其中诞生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最明显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 B.德国和美国 C.俄国和日本 D.英国和德国 3.历史上先后被开发利用的能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蒸汽动力转化为机械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 A.核能 B.电能 C.石油 D.风能 4.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讲话蕴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 A.时空观念 B.唯物史观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5.史学家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导致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B.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C.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D.争夺世界霸权加剧

6.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B.第②段英法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7.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人论及自己的时代:不论是佃农、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劳节俭,就有机会拥有农庄、工厂或商船,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这种说法反映了 A.封建制度面临解体 B.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C.帝国主义不断扩张 D.社会主义蔚然成风 8.工业革命的含义和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重大改革 B.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重大变革 C.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D.雇佣关系代替依附关系的重大变革 9.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威力巨大的炮舰 B.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先进的通讯手段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0.《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该宣言的起草者是 A.列宁、斯大林 B.圣西门、傅立叶 C.马克思、恩格斯 D.毛泽东、邓小平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摘要:苏联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一个友好的苏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危难中的中国指明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 引言:俄历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赤卫队等大批武装人员对冬宫发起包围,并于次日凌晨占领冬宫,苏联十月革命正式爆发。这对当时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来说无疑有巨大的指引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轨迹,为中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一、带来希望 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正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旧中国来说就像一剂强心剂,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找到民族出路的希望。 (1)给知识分子带来希望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各路仁人志士便踏上了民族救亡之路,他们该往何处走———自然是向高速发展的西方看齐,知识分子纷纷留学西方,西方各种文化、科技迅速流入中国,在此期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和多种救国方案,这些知识分子大致了、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他们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憎恶,要求全盘接收西方文化,企图让中国传统洗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他们试图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复兴儒学、重建传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用结合”派,将文化重建和社会改造进行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者书本上,让思想启蒙运动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扩散开来。当知识分子正激烈地争论中国该走何种改革道路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让这些改革的先驱不得不转而思考西方文化的正确性,他们看到了一战的残酷,看到了欧洲人民的疑惑,恐惧,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出现了危机,这使改革者们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如此先进的西方文明、叩开中国大门的西方文明都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危机,中国还能往哪儿走?这个问题一直在改革者的心底回荡,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就在此时,苏联的一声炮响传到了改革者的耳畔,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 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10级历史学学号:201010200017 名字:李达铎 一、十月革命前的中国革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严重地陷入一种半殖民的被列强欺凌压迫的状态之中。为了改变国家的这种状况,中国的志士仁人曾经努力向西方学习和取经。但是,一直到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止,中国的情况不仅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因为军阀割据和战争不断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当国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再度寄希望于美国等国家能够主持公道的时候,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判决,终于使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以社会主义为走向的革命的俄罗斯。随着苏俄红军逐渐战胜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布尔什维克的政权日渐巩固,俄国人也开始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国来。他们一面按照资本主义世界惯行的方式,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却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当中寻找同盟者。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形成,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 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于不疑处有疑” ——以一位伟人的一段名言为例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是一位伟人的一段名言。长期以来,国人大多耳熟能详,且对其概述的史事一直深信不疑。 宋人张载是主张“于不疑处有疑”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方是进矣”。我国的一位伟大的女政治家,是否受过张载的影响,老朽不敢妄肆揣测,而她却在“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的时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公开地对那段史事表示“有疑”。 宋庆龄话中有话 近代史家黎澍为《宋庆龄传》写的“序言”里说:“宋庆龄是近代中国最有个人特点的政治家。她在斗争的每个重要关头都以远见卓识做出了独立的判断。”“她独立于国民党,……指出…国民党以反共为名来掩饰它对革命的背叛,并继续进行反动活动。在中央政府中,国民党党员力争高位肥缺,形成私人派系,以巩固他们的地位;在地方上,他们同样剥削群众,以满足个人的贪欲。他们和一个又一个的军阀互相勾结,因而得以跃登党和政府中的高位?”;“她也独立于共产党。她曾经长时期是共产党的忠诚的朋友,但不是党员。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初期,她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革命的胜利,歌颂革命带来了群众的幸福生活。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她的态度显然是有保留的。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紧跟政治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更是沉默不语,保留态度更显著了。这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态度。我们往往听到有人这样说,他违心地做了一些什么事。宋庆龄不是这样,她默默地从事她的工作,决不随声附和,做些什么违心的事。她坚持这个态度,一直到她停止呼吸”〔1〕。黎澍的这番话,很有历史的分寸感。宋庆龄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证实了她是独立于共产党及其领袖的。她说: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讨论题小论文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张建生 11212026 前言: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并逐步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和完善、社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给予了极大地提升和推动作用。可以说科技革命以及由其所带来的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社会制度革命和人类文明革命是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源动力。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伴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愈加凸显、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主流发展与局部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其所孕育的新科技革命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和特征,具有更为深远和广阔的影响、它的到来必将也推动人类社会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惟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跨越。 一、科技革命概念的界定与综述 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它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题(含答案)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9世纪初,英国女子教育的内容及其贫乏,主要是礼节、跳舞、唱歌等才艺;19世纪中期后,较多的学校增加了技能教育,女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这一变化 A.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B.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C.开启了西方近现代教育制度 D.冲击了英国的封建等级秩序 2.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如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都()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B.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为凯恩斯主义诞生奠定了基础 3.17至19世纪从巴黎开始兴起香水业,迅速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水平提高 B.时尚潮流引领 C.经济迅速发展 D.新兴行业发展 4.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宣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他们是生产过程中的神经和灵魂因而又是国家的神经和灵魂”。材料表明 A.工人阶级的觉悟提高 B.工人形成自觉的要求和理论 C.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D.工人阶级尝试建立新式政权 5.下表为18世纪60年代以来重大发明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

A.科学的重要作用贯穿全过程 B.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缩小 C.两次工业革命存在明显差异 D.发明者身份影响成果的应用 6.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任用官员主要依据私人感情。1853年,英国政府决定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制,根据才能择优录取,以适应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的需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议会权力的增大B.工业革命的影响 C.两党制度进一步完善D.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 7.如图是十八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输入原棉数量变化的统计图,图中数量变化与年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逻辑,对此做出最合理的解释是 A.英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B.北美殖民地棉花产量快速增长 C.法国大革命引发的国际市场变化 D.英国纺织业技术提升和蒸汽机的应用 8.1881年2月22日,马克思在一封信中指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材料可以说明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巴黎公社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公社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D.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9.据统计,在1895年,美国制糖公司控制了全国95%的砂糖生产,在1900年,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除雪茄以外其他烟草制品的50%~90%,在1906年,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91%的石油精炼企业,摩根财团则左右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这些现象 A.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主观要求 C.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说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10.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某中学开展了名为“第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和依靠农民。列宁认为这一政策是 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 的惟一办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到1925年末,俄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739百万卢布,比1920年增加6329百万卢布;俄国谷物产量,1925年达到44.24亿普特,比1920年增加16.65亿普特,这 一产量甚至超过战前年平均产量4.45亿普特(战前年平均产量为39.79亿普特)。!由于照 顾了农民利益,从而使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经济状况的改善解决了紧迫的饥饿问题,同时也使布尔什维克增强了在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 再次,列宁所选择的道路,把俄国的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就世界范围来说,工业化进程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俄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工业化的思想于19世纪初开始萌动,至60年代 大改革 时才正式步入轨道。此时,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已在阔步前进。尤其是70年代以后,英、美、德、法等国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迅速推进,科学、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日新月异。但俄国却老牛破车、步履维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工业化已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和变革,它将更加落后。列宁选择的道路不仅救俄国人民于水火,而且将俄国的工业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加强。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俄国工业生产水平超过1913年相应指标的7.2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2 6%,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 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达到了13 7%。?1913年,农业总产值为240 43亿 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 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 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9 3%,#到 1937年苏联农业总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 ?苏联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走完了西方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所有这一切表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俄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惟一正确的选择,舍此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栾景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90年前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对俄罗斯,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关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特点以及其影响和历史意义等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与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十月革命爆 ! ? #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笫4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3页。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编:&1913年的俄国(文献资料集?,圣彼得堡1995年俄文版,第32、33页。 . .阿列克谢耶夫:&关于20世纪俄国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笫57页。参见姚海等&当代俄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8.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和意义 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2020年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

1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 )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C.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2.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把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 A.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B.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D.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3.巴黎公社规定:“选民不受任何不合理条件,诸如财产、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民族等的限制,全体劳动群众、旧政府职员以及一切不采取公开对抗行为的敌对者,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B.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内部阶级矛盾已消除D.贯彻了民主集中制 4.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的提法是“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公社有的委员甚至认为巴黎不是全法国的政权,充其量只是一个自治市而已,认为法兰西银行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公社无权过问。巴黎公社这些主张( ) A.混淆了公社与国家之间的区别 B.折射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 D.肯定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 5.1900年,法国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被限制在每天10个小时,而男性工人每天仍要工作12个小时。到1906年,法律才规定工人每个星期日可以休息1天。与同时代的德国相比,法国政府没有进行任何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尝试。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工业化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B.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C.民主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 D.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6.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 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1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 1.(2016·江西南昌模拟)《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 的进步而上升, 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上。工人变成赤贫者, 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马克思旨在表明() A.工业革命后, 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B.工业革命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C.工业革命使殖民者和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D.工业革命必然导致社会离心离德 解析据材料可判断出, 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使工人赤贫, 贫富分化加剧,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B 2.(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1844年6月4日, 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指出, 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 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A.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解析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31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已开始表明欧洲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们积极争取政治权利, 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工人们“反对私有制社会”, 表明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7·河北沧州模拟)巴黎公社成立以后, 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 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 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体现了()

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公仆精神 C.直接民主原则 D.社会契约理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材料中的“向群众汇报工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 这体现了人民公仆精神, B项正确;虽然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 但材料的主题信息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 A项错误;直接民主和社会契约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D两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4.(2016·广东惠州模拟)“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目标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C.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D.建立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解析本题的核心信息是“由人民掌权”, 只有D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革命只是一个城市起义,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也未波及整个法国, A、B两项排除;C项主要表现为经济方面, 故排除。 答案 D 5.(2016·吉林长春调研)1871年, 马克思成了伦敦“受诽谤最多、受威胁最大的人”, 因为他已经成了支持巴黎公社的“国际大首领”。这反映了() A.马克思无法阻止巴黎公社的失败 B.马克思给予巴黎公社以支持 C.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缺乏预见性 D.英国企图出兵镇压巴黎公社 解析据材料“因为他已经成了支持巴黎公社的‘国际大首领’”, 可知马克思支持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6·贵州贵阳模拟)列宁曾针对发生在巴黎的某项事件说:“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大大小小的盗贼, 都联合起来反对“××”, 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据材料分析()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十月革命指的是1917年11月7日发生在俄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因为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是比较顺利的,无产阶级在几天的时间内就夺去了政权。那么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介绍一下。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之客观原因: 首先俄国革命能够胜利是由于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已经激化,达到了不得不通过革命使得这些矛盾消除的地步,特别是俄国的生产关系已经与俄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极度的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俄国出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是俄国十月革命能够胜利的根本原因。 再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俄国参与其中希望将国内的各种矛盾转移出去,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俄国却表现的非常的糟糕,这使得国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要求推翻腐朽的沙皇统治。 第三个客观原因在于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之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没有及时的结束战争,并且采取必要的缓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有效的措施,这使得俄国国内高涨的革命情绪再次爆发,最终使得十月革命能够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之主观原因: 首先俄国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得无产阶级的队伍相当的壮大,无产阶级拥有了足够的力量推翻一切腐朽的、反动的统治,这是十月革命能够胜利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 再者俄国当时已经拥有了非常有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有力的领导是使得十月革命能够胜利的有力保障。

第三点,布尔什维克在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之后,积极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使得广大的人民从中获利,从而稳定了无产阶级政权,使得革命的成果得以保障。 第四点,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武力取得政权,这是非常正确的一种选择,正是应了毛泽东的那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军队向着反动势力发动进攻最终成功夺去了政权,这是十月革命胜利的直接原因。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是发生在俄国的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当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无论是对俄国还是对整个世界来讲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俄国的邻国中国的影响更是异常巨大,毛泽东评价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的一句话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面就说一下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十月革命使得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获得解放的希望,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性,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可以说是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在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也直接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这些人看到了工农群众中蕴藏着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也使得这些人认识到了积极的组织群众进行斗争的必要性,从而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结合,推动了知识分子从纯理论到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结合,同中国的工农群众的结合,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并且对建党后的革命斗争道路的选择影响非常大。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曾经进行了概括:“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 . 的变动和演化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高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全力投入这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加速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的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6年世界科告》中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7个成员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研究和开发投资却占世界研究与开发的85%.此外,为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增加了教育经费,采取措施加速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贸易,投资协同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二战后一般为7年,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 的产品更新周期只有3年左右,而在微型计算机领域仅相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机型问世. 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由于科学技术的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新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多学科,跨领域的网络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这些新兴技术已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科学或技术领域的整体

突破,并很快扩展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成为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中心.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上旬刊(总第250期) 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ii 深 刻的影响. 第一,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 较高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 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及提: 高劳动者技能和改进劳动手段.科找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益上升,在20世纪初这一比重为 20%左右,50—60 年代为40%, 50%,7一8O年代为60%,70%. 息高速公路建成并广泛应用后这一一 比重将达到90%.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1977—1984年,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14%.1980--1989年, 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4.2%,其l中因技术进步而增长的部分占了 40.5%. 第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大大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到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总和. 第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国际化.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投资于新技术,新领域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是促进国际资本高速流动的巨大利益动力.新技术革命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1. 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 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年02期 3. 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4 期 4. 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 2006年16期 5.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 6.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 报, 2005年02期 8.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9.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 02期 10.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 府新论,2004年04期 11.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

讨, 2003年01期 12.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 2004 年09期 1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4. 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7.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年05期 18. 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 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 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 学版), 2003年03期 20.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 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1.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22. 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 23.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