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文学与陕西文化

陕西文学与陕西文化

陕西文学与陕西文化
陕西文学与陕西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新时期陕西文学具有的文学审美的苦质精神铸就了陕西作家的悲悯情怀,实现了以泛神性偶像的创造救助与超越生活苦难的鲜明特色。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也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路遥从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路遥的苦难意识具有陕北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迄潼关,东北有黄河、渭河蜿蜒于中部,南有秦岭山脉阻隔,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又称渭河平原。这里土地肥沃,降雨丰沛,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耕生产。关中处于四关之内,东西南北分别有潼关、散关、武关和萧关,四塞强固,一马平川,既利耕作,也便交通。“秦中自古帝王都”,黄帝在此发祥,周天朝奠基于此,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盛世的辉煌均成就于这片灵山俊土。由于长期处于政治文化核心区域,使得这里的农耕文化积淀深厚。

适宜农耕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关中文化洋溢着以农为本、固守土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底蕴对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有深刻的体现。纵观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始终没有离开农民和农民生长的那一片土地。受到陕北高原与陕南秦岭的阻碍,关中平原区域狭隘,所以这一片土地上的文化也显得保守与狭隘。这里的土地殷实,人们爱家恋土,所以在《白鹿原》中,“走不出去,没有出息”是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是关中人保守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这里的保守影响了陈忠实的写作风格,保守使得他变得内敛与深沉。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他不似路遥那么热烈、直率,而是含蓄蕴藉、内敛深沉,能够极有分寸地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感情,叙述风格客观沉稳,不动声色。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文学,时刻以内敛为主要风格,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得这里的文学也变得厚重。

陕南是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的地方。这里群山环抱,丹江水交错纵横,属亚

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足,气温较高。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此处既有关中的古朴、浑厚,又有江汉的清雅、灵秀,俱得秦楚文化的厚积。所以在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文学中,就兼顾了灵秀与质朴的风格。

贾平凹的家乡陕西商县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商县的古老地域风情,是他不懈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当作家提笔回忆商州时,无论是山石明月、清泉小溪还是山村屯落、袅袅炊烟,一切无不饱含灵韵,充满温情诗意。但他的家乡也是贫穷的,也是闭塞落后的。尽管这里民风淳朴,但是对苦难以及对农村真是的生存状态也是贾平凹所不能逃避的。尽管他试图用田园牧歌式的描写淡化生存状况的恶劣以及乡土的阴暗与丑恶,但是这毕竟是事实存在着的,所以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矛盾意识与忧患心理。它是热爱他的家乡的,所以他美化他的家乡,也正是由于他热爱他的家乡,所以他为家乡的发展而感到悲伤,他看到乡土的阴暗与丑恶他会心痛,这一切的文化风俗,在他的内心深处做着激烈的斗争,深刻的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在《怀念狼》中,他揭露人心的叵测与丑恶,他怀着无限的痛惜之情呈现了乡民麻木、愚昧、落后、保守、自私、残忍的一面。这里的地域文化深刻的烙印在他的作品当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我的家乡陕西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不能再文学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我会努力运用我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 绪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概念: 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地域:大陆地区 2、有关概念的争论: 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 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 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 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 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性 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强烈的现实关照 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新中国文学: 1949-1966:简称“十七年”。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1966-1976:革命十年。文学的浩劫时期 新时期文学: 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 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 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 2、作家的整体更迭 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 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是陕西人,所以对陕西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一、陕北高原与陕北文学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 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 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 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也 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 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

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路遥从 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 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 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2) 要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3],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从马健强、高加林到孙少安、孙少平,面对苦难,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以孙少平为例,在县城上中学时,每餐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是一种奢望。“每天从下午两点到吃饭这一段时间,饥饿使他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两条打战的腿,只能机械地蠕动”。但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还萌发了要求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孙少平赤手空拳地走出双水村,到黄原县当揽工汉挣钱。为了拿“高工资”,他宁愿干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儿———把浇过水的湿砖头,用手一块一块往楼上扔。他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一副健壮的身体,靠出卖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全家人的开支以及妹妹兰香的学费。当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会很满足地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在书的世界里获取感人的魅力与力量。路遥的苦难意识具有陕北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从孙少平等路遥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在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所展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 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 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 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各市(区)教育局,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我省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省教育厅组织了2011年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各地高度重视,按照评选要求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参加教学成果评选。在各市(区)评选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地选送的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经研究,共评出801件优秀教学成果(文本类319项,网络和多媒体类205项,自制教(玩)具类248项,校本课程类29项,具体名单见附件),现予以通报表彰。 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报送和获奖成果的学科分布不断趋于均衡,成果分布地区多、参与单位多,参加人员广泛,涉及了全省基础教育领域各个方面;报送的作品规范整齐,成果的整体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能抓住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应用价值强;网络抄袭现象基本消除;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申报和获奖成果数量有所增加。 但在评选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县(区)成果申报组织工作仍不够规范,存在获奖数量偏少甚至空白、学生作品数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请各地在今后的评选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成果评选机构,完善成果评选制度和机制,强化成果申报培训工作,规范申报程序,加大成果审查和把关力度,努力提高成果申报质量。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学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宣传和推广,真正把这些优秀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陕西省教育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陕西传统名居及文化

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11302 姓名:付琛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 我国民居建筑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已从住屋形式本身的研究,发展到了对聚落的研究,试图从更大的范围和角度,来把握和研究民居所产生的背景和包含的价值。同时,对于研究的方法,已不局限于建筑学本身,而是综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点到 面,由现象到本质,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但对于民居研究的区域来说,还缺少完整性。人们对于那些地域文化显著、建筑特征明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区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和深入,而对于像陕南这样的小流域文化圈的民居建筑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 1.陕南的地理区位特征 陕南是一个统称的概念,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区,因为它位于陕西的南部,所以被称为陕南。但从心理认可度来说,陕南更多的 是指汉中和安康两地(图1)。这里面既有地理区位上的原因,同时又与两地之间的渊源有关。首先,两地同处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江发源于汉中,流经安康,最后,在武汉汇入长江。因此,在汉中、安康一带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典型地势结构。其中秦岭、巴山的西部为汉中盆地,东部则为安康盆地。这样,就造就了两地极为相近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同为汉江所润泽的渊源关系。其次,两地在地缘上,也有很强的相似性,南边紧靠同源的。陕南汉中—安康区位四川与重庆,北边与关中八百里秦川也仅有一山之隔。其东部与荆楚之地,又有汉江相连,再加上两地之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有过统一,因此,汉中与安康同处三大文化圈的环抱之中,其文化上的认同乃至心理的认同就不言而喻了。事实上,正是陕南地处于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它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辐射,其中,汉中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的具体形态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民居的基本形态,陕南民居的形成也不例外。但具体到特定的环境之中,人们又能表现出某种现实的创造性,在陕南民居的具体营建过程中,这种创造性正是基于人们对环境和生活的现实考虑。依据地形、运用当地的材料,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建筑语汇,形成一定的聚落和空间形态,来表达环境的不同特征和生活的状态。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在历史的选择与积累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多样的民居形态。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与协调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对聚居形式的认知和理解。因此,也构建出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民居 2.建筑文化。 2.1陕南民居建筑研究现状 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陕南民居的文献唯有张碧田、刘振亚1993年编著的《陕

榆林民俗风情

陕北榆林古朴的民俗风情 榆林市逸夫小学谢冬梅陕北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自古战争频繁,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生活于此的陕北人却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陕北民歌正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厚重纯朴的陕北人情感碰撞的产物。陕北民歌内容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个人情感,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但是同时又高于生活,它是由劳动人民所创,所以通俗易懂,泥土气息厚重,与陕北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陕北地形千沟万壑,又处于干旱地带,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到头来高强度劳动换回来的却是老天赐予的微薄收成,所以陕北人又被称为“受苦人”,但正是这“受苦人”却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乐观向上、厚实豪迈,用自己的歌声向世人展示了对世俗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所以陕北民歌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以及爱情的。 榆林市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和其地域的特点,风土人情受山西、宁夏、内的影响,传统风俗差异较大,古老纯朴,其中有美好的寄喻也要迷信的习俗。旧老说榆林人“尚气概、先勇力”,“豪爽豁达、果敢决武”,榆林人眷恋故土,忠厚善良,勤俭质朴,待人诚恳,能忌耐而又坚

强。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榆林的气候四季明显,春秋温差大多风沙,民谚说:“早上棉袄手套,中午单衣草帽,晚上风镜口罩”,又说:“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 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 第一次作业 1、“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B )提出来的。A 孔子 B 老子C 孟子D 庄子 2、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是( A )的年号。 A 唐太宗李世民 B 唐高宗李治 C 唐玄宗李隆基 D 唐高祖李渊 3、初唐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一个诤臣是( A )A 魏征B 萧何C 狄仁杰 D 姚崇 4、(D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 A 西周B 东周 C 秦朝D 汉代 5、两汉文学向以(C )著称。 A 小说B 词 C 辞赋D 曲 6、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巨著( A )A《史记》B《汉书》C《四库全书》D《诗经》 7、《汉书》的作者是(B )。 A 司马迁 B 班固 C 司马相如 D 李白 8、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A ),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A诗B赋C词 D 小说 9、被称作“诗圣”的是( B )。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 D 王昌龄 10、《长恨歌》的作者是( D )。A 王维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 多选题 11、唐时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即(ABC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陕西省 12、两汉文化的基本要旨包括(ABCD )。 A 两汉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兴起的一个标志 B 两汉文化揭示了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C 两汉文化对中国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D“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13 汉代政论散文也相当发达,其代表作家有(AB )A 贾谊B 晁错 C 班固D 司马相如 14、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ABCD )的全面发展上。 A 诗 B 文 C 小说 D 词

从人地关系看唐代关中的地域文学_李浩

1999年11月第29卷 第4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N o rthw est U niv ersity(So cial Science) N ov.,1999V ol.29 N o.4 收稿日期:1999-01-1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委专项基金;西北大学科学研究金(97NW 34)。 作者简介:李 浩(1960-),男,陕西靖边人,博士后,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①参见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论丛》,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郭来喜等主编《中美人文地理学研 究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翟忠义、李树德主编《中国人文地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从人地关系看唐代关中的地域文学 李 浩 (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主要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唐代关中地域文学进行探赜,对与文学发展具有关联性的关中地域文化和关中 士族的一些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对本地域文学的发生机制重新诠释,在此基础上为 唐代关中文学进行定位。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域家族研究方法;关中文化精神;唐代关中士族;关中文学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1999)04-0132-04 所谓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关系,这是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各种文化因素的分布结构、形成条件,以及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的地域特征、演化发展等内容,并强调文化集团的空间组合机能和地域系统特征,指出地表所发生的文化差异对人地关系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文化景观、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地理区或文化区是研究者最为瞩目的几 方面内容,而文化区域的鉴别、定义和分析,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①从文学史学科的角度来理解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承认文学和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它包括作家诞生的地域风貌、作家分布的地理特征、作品的地域风格、迁徙流动所带来的旧范式的突破,一定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殊遭际对作家的综合影响,由方土风气等因素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在创作上的投射,文学的传播交流所导致的地域特征和空间风格的淡化与消解,由地域性的空间风格向超地域性的时间风格演进过程的规律等等。 所谓“地域—家族”研究方法,是文化史学的一种操作技巧,根据笔者的理解,实际上是将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边际研究”。 家族制度或称宗族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家族的演生变化虽然非常巨大,但在整个前现代社会中,草蛇灰线,仍然具有其一贯性,而其与社会、政治、经济、伦理、文化(包括文学)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马克斯·韦伯称中国为“家族结构式的社会”[1],许 光干脆以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的代名词,借以比较说明印度的种姓社会、美国的俱

西安地域文化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中华民族摇篮” 1、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2、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西安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后“五四”运动时期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更使当时的西安名播中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更为八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天然历史博物馆” 1、“天然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 1 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D卷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5高一上·株洲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②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和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③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④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问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西安本土文化

一,陕西人文地理常识 1、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处于东经105 度29 分至110 度15 分、北纬31 度42 分至39 度35 分之间,是我国的内陆省之一,6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全省东西宽约150——500 公里,南北长约870 公里,与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湖北、河南等七个省区毗邻,成为连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枢纽。 2、三秦:项羽以其军事优势逼使刘邦退居陕南汉中为“汉王”,然后三分秦故地关中赏赐部下大将。项羽将秦降将章邯封为“雍王”,领地为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封董翳为“翟王”,领地为陕西关中北部地区,合称“三秦”。 3、关中八大怪:一怪面条像裤带;二怪锅盔像锅盖;三怪油泼辣子一道菜;四怪凳子不坐蹲起来;五怪帕帕头上戴;六怪房子半边盖;七怪碗盆分不开;八怪秦腔吼起来。 4、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等。 5、陕西总面积20.58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53.09 万人(2012 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羌族等。 6、陕西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 7、陕西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陕北榆林的红碱淖。 8、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120 万年前,关中地区的蓝田猿人和陕南汉中龙岗寺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 9、陕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曾以古长安为起点,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0、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较多和时代较长的省份之一。 11、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 12、西安周围有120 多座帝王陵墓围绕,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为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古城墙也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13、西安市包括西汉、唐在内的总共13 个王朝都曾在此建都。 14、西安市的面积为9983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066 平方公里,有9 个管辖区,分别是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高陵区、临潼区和长安区。 15、西安市管辖的县有3个,分别是蓝田县、周至县、户县( (鄠邑区)。 16、八水绕长安: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沣河、涝河,北有渭河、泾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