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学案 2.1《荆轲刺秦王》(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学案 2.1《荆轲刺秦王》(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学案 2.1《荆轲刺秦王》(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学案 2.1《荆轲刺秦王》(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一、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参考《优化探究》上相关内容)

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

淬()怜()徵()陛

()卒()提()

创()揕搭()拊()樊於()期夏无且()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

②一去不复返:

③发上指冠:

④图穷匕首见:

⑤无可奈何:

⑥悲歌击筑:

⑦变徵之声: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7)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之。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引子(从“”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开端(从“”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发展(从“”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高潮(从“”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结局(从“”到结尾)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课堂提升

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一、课前自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使使以闻大王。

(7)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0)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13)拔剑,剑长,操其室。

(14)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

度。

(16)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8)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9)荆轲废,……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0)(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指出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见燕使者咸阳宫

(3)给贡职如郡县

(4)燕王拜送于庭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二、自主学习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三、合作探究(研习文章三、四、五部分)

2.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提示: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

3、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

荆轲:

太子丹:

秦王:

樊於期:

秦武阳:

四、课堂提升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五、课外链接

补充资料:

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

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②“春秋四刺客”:

专诸刺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

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六、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

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而易水河,则是因那一首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如

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

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有血性,激情湍飞。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

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也许,整座山包就是墓吧?山顶最为醒目的是一座辽代的塔,大概就是墓地最隆重的象征了吧?在塔的正北方,沿着草木丛生的蜿蜒小径往山下走几步,可以看见一座残破的龟背驮着的石碑,上书“古义士荆轲墓”几个大字。如果用石子轻轻敲打龟背,可以听到塔中响起类似青蛙的叫声,塔顶四周的风铃便也随之荡起清脆的回声,附近方圆几十里都能够听得见。也许就是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其人虽已歿,千载有余情”的悠悠意境吧?可惜,风铃前几年已经被人悉数盗走,当成古董卖钱花了。

好在塔还在,塔旁康熙、乾隆年间的碑,都还在。虽然四周有些破败,但却还保留着往昔的风貌。除了上山路的,山下一尊还没有完工的荆轲雕像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历史留下的沧桑和苍凉,都还依稀存在,古朴依依,迎风怀想,让人心存凭吊之情。山的四围是当地人称之为火树的树木——一种如枫树一样深秋时节叶子经霜染红的树木。再过些天,火红一片,整座山如同一个燃烧的火炬,荆轲墓便像腾空跃在最上方的那一簇火焰。

忽然想起前一阵子闹腾的把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进行豪华包装的消息,不仅改造诗人的陋室,还要在陋室周围打造出一个名为陋室园的园林,新建一批诸如鸿儒阁、金经台、草色亭、山水楼台等一批人造景观。心里暗想,亏了荆轲墓没走这样的路子。如果将荆轲墓四周也开辟为公园,新建一些亭台楼阁,比如什么“壮士阁”、“太子亭”、和当年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呀之类,最好再引易水环绕公园,在水中有荆轲头像为船头的游船画舫;再搞一个类似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节,引众人前来热热闹闹地观赏火树;然后在荆轲村搞一个民俗节,户户特设农家饭,开发出来荆轲爱吃的菜品和壮士酒……那还会给予我们如今这样的沧桑和苍凉感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