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完整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完整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完整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简波

一、设计思想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从知识发展来看,它既与电场、磁场和稳恒电流有紧密联系,又是后面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它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恒定电流、电磁感应现象和磁通量的相关知识,并且也知道了变化量和变化率的概念。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本节课的实验也是上节课所演示过的,只不过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本节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另外,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水平。

本节课的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设计中采用了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做实验,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找出规律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对于公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手推导,使学生深刻理解。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在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把、、、E和υ、Δυ、、a类比起来,使学生更

容易理解、、和E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感应电动势的概念,会区分Φ、ΔΦ、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并能应用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适用条件,并能应用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通过类比法引入感应电动势,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规律。

2.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比较,理解感应电动势的存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总结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以及对公式E=、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

对Φ、ΔΦ、物理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准备实验仪器:电流计、蹄形磁铁、螺线管、铁芯、学生电源、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若为分组实验,应准备若干组器材)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第一节中的三个实验。在这三个实验中,闭合电路中都产生了感应电流,则电路中必须要有电源,电源提供了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应电动势。那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感应电动势

电源能够产生电动势,那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就相当于电源。

学生思考讨论: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中,分别是哪部分相当于电源?

图1 图2 图3 图1中电源是导体棒AB,图2中电源是螺线管B,图3中电源也是螺线管B。

学生思考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闭合电路断开,还有没有感应电动势?

引导学生:电路断开就相当于接入一个阻值无穷大的电阻,电流为零,但是依然有电动势。

教师总结:可见,感应电动势才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电磁感应现象重要的是看感应电动势的有无。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探究活动:如何通过上图所示的三个实验来研究影响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因素呢?

引导学生:对于闭合电路电阻是一定的,可以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大小来确定电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从而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如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学生设计的可能方案如下:

1.如图1所示电路,通过改变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来研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如图2所示电路,通过改变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螺线管的速度大小,来研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3.如图3所示电路,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的速度大小,来研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为了节省时间,可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只做上述方案中的一个实验,每一大组适当的分为几个小组。做完实验后由各组长上报实验结果,然后由教师在提炼总结)。

结论: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2.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3.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的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学生思考讨论:认真分析三个实验及其结论,找出共同的规律。

引导学生: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对于图1所示实验,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不变,通过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改变了闭合电路的面积,从而改变穿过该电路的磁通量,从而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导体棒运动越快,则回路面积变化也越快,使得磁通量的变化越快,而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越大,说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快慢有关。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让学生自己分析另外两个实验,总结结论

共同规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快慢有关。

磁通量的变化快慢如何表示呢?(从数学角度定量的表示)

设时刻t

1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为Φ

1

,时刻t

2

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

为Φ

2,则在时间Δt=t

2

-t

1

内磁通量的变化量为ΔΦ=Φ

2

-Φ

1

,磁通量的变化

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量来表示,也叫磁通量的变化率。(对

于Φ、ΔΦ、和E,学生很难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教师可将Φ、ΔΦ、

、E和υ、Δυ、、a类比起来,学生较容易接受。)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内容: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2.表达式:E∝

写成等式形式,乘上比例系数k

即E=k

3.单位:E(V),Φ(Wb),t(s)

上式中的常数k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证明1V=1Wb/s,则k=1(提示学生注意证明1V=1Wb/s,实际上是证明V=Wb/s,在证明的过程中注意导出单位是如何定义的,要把对应的公式联系起来,这个证明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提示)。

k=1,则可把上表达式写成E=。

学生思考讨论:上面讨论的是闭合电路由单匝线圈构成的,设闭合电路是一个n匝线圈,且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都相同,那么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又如何表示?

n匝线圈可以看成是由n个单匝线圈串联而成,因此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

势是单匝线圈的n倍,即E=n。

*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感应电动势

学生思考讨论:如图所示把矩形线框abcd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里,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设线框可动部分ab的长度是L,以速度υ向右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怎么表示?

图4 图5

在Δt时间内可动部分由原来的位置ab移到a

1b

1

,这时线框的面积变化量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代入公式

中,得到。

对于上式的成立有什么条件限制吗?(引导学生分析所设的物理过程的特殊性)

上述物理过程所设磁场为匀强磁场,另外不难看出,磁感应强度方向、导体棒放置的方向和导体棒的运动方向是相互垂直的。所以其成立的条件是:⑴匀强磁场;⑵B、L、υ相互垂直。

学生思考讨论:通常我们还会遇到如上图5所示,导体棒垂直纸面放置,磁场竖直向下,导体棒运动方向与导体棒本身垂直,但与磁场方向有夹角θ。此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又如何表示呢?

我们知道,只有在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才产生感应电动势,若导体棒平行磁感线运动,则不能产生感应电动势。所以可将其速度分解为垂直磁感线

的分量υ

1=υsinθ和平行磁感线的分量υ

2

=υcosθ,后者不切割磁感线,不

产生感应电动势。前者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BLυ

1

=BLυsinθ。

可见,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B、导线长度L、运动速度υ以及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的夹角θ的正弦sinθ成正比。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方法,理解公式和的意义。但是电流也是有方向的,电流的方向又如何确定呢?这将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骑桶者》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小说的多重主题;体会小说虚构与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领悟小说所表现的现代人的困境。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教学重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多重主题;领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位作家指出时代吃人,时代把正常人变成狂人,这位作家是谁?(鲁迅)在西方,也有一个作家指出这种异化,指出时代把人异化成虫: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记》 冷漠的社会把人异化成虫,这是哪个作家虚构的故事?(卡夫卡) 2.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

人民穷困,家中专制如暴君的父亲和气质忧郁的母亲,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找不到存在感。于是他的作品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他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对人类的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和追寻。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他的小说采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普遍的孤立,展示人如何在世界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绝望和屈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卡夫卡的一篇小说《骑桶者》,看看《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 二、感知情节 1.指名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2.文中的”我”遭遇了怎样的生活困境? 明确:天冷无煤,生存告急,孤立无援。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3.在困境面前,“我”求生的欲望强不强烈?

《船长》教案设计

《船长》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正确书写生字,力求整齐、美观。学会文中词语,做到准确认读,能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阅读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整个事件梗概。背诵课文片段“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练习中两个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的讴歌和赞颂之情,激发学生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4.初步领悟文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法和通过灾难场面描写及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阅读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2.初步领悟文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法和通过灾难场面描写

及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小组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环节中,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走近一位英雄。(板书课题,齐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书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重难点、关键: 1、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教程: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阅读《同学录》。 三、阅读《毕业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把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同学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骑桶者》教案2

《骑桶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 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幻灯片展示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

骑桶者教案修订稿

骑桶者教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骑桶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着,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 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 思考: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

啊船长我的船长教案

啊,船长,我的船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

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诗的背景是纽约的街道和长岛的海滩,反映了劳动阶层人民的生活。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他的泛神论思想,他对无罪的肉体的歌颂,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涛一样气势豪迈的诗歌节奏,都是对传统诗体的创新。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勇于进取的个性。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罗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同学聚会方案(完整版)

同学聚会方案 同学聚会方案 参与者缴交。聚会后,费用支出情况由石头统计后在大家面前公开。(或是事后在群里公布)多余的费用平均退回。 这只是个大概的活动意向,请同学们看后共同研究决定,有更好的活动提议,请积极提出,希望我们的聚会能办的让大家开心。两天的时光能让我们感觉出值得就好!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积极参与! 同窗汇—用心维系同学情!同学聚会就找同窗汇! 微信号: tonghuanghui123 “同窗汇”是国内首家专业的同学聚会服务机构。“同窗汇”成立以来始终如一的专注于同学聚会及其相关的聚会方案策划、文化衫制作、毕业纪念册制作、摄影制作、会场布置等领域。秉持“用心维系同学情”的宗旨,坚持创新,不断完善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超越客户的期望,承办了数百场同学聚会,场场精彩,得到各届院校校友的好评。 第四篇: 初中同学聚会方案 二十年前, 我们怀着青春的梦想和热情, 相聚相识,初中同学聚会方案。在那三年中,我们相知相重,经历了人生最纯真美好的时光,如今,友情已如绿水长流,浩然成湖。多年的分别,多年的牵念,给了我们相约再聚的足够理由。

为保障此次同学聚会的顺利进行,让同学们能够在短短的聚会时光尽情回味师范生活曾经留下的难忘记忆,真情叙说当年友情,分享多年来的人生经历,特拟订本活动方案。盼望您早作安排,如期赴约。 一、主要考虑 程序上突出紧凑高效,内容上突出丰富实效,形式上突出新颖活泼,气氛上突出热烈隆重。友谊、情谊的深化和拓宽;人生体验的经验交流及相互支持和协助,工作计划范文《初中同学聚会方案》。 二、 201X年7月26日 说明: 这样在时间上基本能保证大家都在家。有别的什么原因不能前往参加的同学能尽量调整或克服下最好都能前往,毕竟少了你的该班是不完整的. 三、地点: 金荔园 四、拟邀请对象: 所有曾在88级1班同学和赵付雄等老师。原则上不可以带家属,确实不愿割舍的请提前与组织联系. 五、筹备小组名单: 同学会签到财务组: 杨德模\李开琼 同学会后勤组: 周四海\刘洪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本单元侧重于认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在学习了《沙之书》,初步认识了虚构与真实的基础上,本课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自主分析,交流探讨;本篇小说的主题较为多元模糊,可鼓励学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讨,课内最好不做无边际的讨论;为拓展学生阅读面,加深对虚构与真实的理解,可在课内开展群文阅读;本篇小说篇幅短小,应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读,更好体会人物心理、处境与形象;用一课时完成即可;如果设计群文阅读,应提前一天印发阅读材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群文拓展,加深对虚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印发群文阅读材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卡夫卡简介。 背景简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一读作品,概括情节 快速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不复再见”。 三、二读作品,认识虚构与真实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真实”? 2.本文中的哪些地方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3.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虚构的方式? 参考理解: 真实: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第一人称 虚构:骑着煤桶前去,高高漂浮在地窖穹顶,它太轻了,浮升到冰山区域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幼儿园大班打击乐活动《船长与海盗》教案

幼儿园大班打击乐活动《船长与海盗》教案 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3-1-2-5-6-0-0-4-6-6 故事: 有一群海盗,他们准备到海上偷取宝藏,在偷取宝藏的时候被一位船长发现了,船长偷偷的跟在他们后面,准备在他们偷取宝藏的时候抓捕他们,海盗很谨慎小心,不时张望,看看有没有人跟踪他们,船长跟踪的时候也很小心,只能

听见船轻轻划水的声音,但还是被海盗发现了,海盗愤怒了,他向船长发射了飞镖,向船长开战,船长拉出了大炮,炮轰海盗,海盗又拿出手枪还击,战争非常激烈,最终船沉没了 动作建议: 第1-5小节:音乐前奏。第26-29小节:同22-25小节。 第6-7小节:海盗单手做看的动作。第30小节:船长向海盗开炮。 第8-9小节:船长单手做划水的动作。第31小节:海盗向船长开枪。 第10 -11小节:同6-7小节。第32小节:同30小节。 第12-13小节:同8-9小节。第33小节:同31小节。 第14-15小节:同6-7小节。第34小节:同30小节。 第l6-17小节:同8-9小节。第35小节:同31小节。 第18-19小节:同6-7小节。第36小节:同30小节。 第20-21小节:同8-9小节。第37小节:同31小节。 第22-25小节:海盗向船长发射飞镖。第38小节:船爆炸了。 配器建议: 第1-5小节:音乐前奏。第26-29小节:同22-25小节。 第6-7小节:幼儿手拿拇指镲在胸前做敲击状。第30小节:幼儿手拿铃鼓在胸前做敲击状。 第8-9小节:幼儿单手拿铃鼓,鼓面向下在胸前做摇奏状。第31小节:幼儿手拿拇指镲在胸前做敲击状。 第l0-11小节:同6-7小节。第32小节:同30小节。 第12 -13小节:同8-9小节。第33小节:同31小节。 第14-15小节:同6-7小节。第34小节:同30小节。 第l6-17小节:同8-9小节。第35小节:同31小节。 第18-19小节:同6-7小节。第36小节:同30小节。 第20-21小节:同8-9小节。第37小节:同31小节。 第22 - 25小节:幼儿手拿拇指镲在胸前做摩擦状。 第38小节:铃鼓和拇指镲一起合奏。 活动目标:

船长公开课教案

船长 一、谈话导入,认识文体特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船长)。这是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板:小说)同学们读过小说吗?谁来说说,小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说。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板:人物),情节曲折生动(板:情节),环境描写细致具体(板:环境)。(指板书)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小说的魅力。 3.《船长》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船长)。作者围绕主人公,主要讲了什么事?简要地介绍一下。(教师相机板书:遇险——脱险——殉职)* 评:简洁明了!很会读小说,很会概括小说的“情节”。 4.这篇小说的情节不复杂,但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在“人物”下划“﹏”),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一)感受紧急环境 1.哈尔威船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走进这场可怕的灾难。 教师描述: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大西洋海面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海难,在死亡面前,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惊慌失措,他们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顷刻间船上乱成一片。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文字:(出示)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1)从这一段文字中,你感到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什么样的灾难?追问:从哪儿感受到的?(可怕、意外、突如其来) (2)小说为什么一开始就渲染场面的可怕、慌乱和紧张呢? * 是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谁来把这种可怕、慌乱、紧张的场面读出来?(指名读)(3)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当时场面的混乱与可怕吧!一起读。(学生齐读)(二)感知四次命令 诺曼底号遇险了,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带领船上的人脱险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3至28小节。找一找从乘客们遇险到

同学聚会流程和方案(完整版)

同学聚会流程和方案 同学聚会流程和方案 同学聚会流程和方案 5月1日: 在远一点地的各同学希望能当天中午11点统一入住指定的宾馆,中午12点准时在宾馆大堂集中,出发到指定的地方用餐,用餐期间收取活动经费,到场每位同学发放一本同学通讯录! (1)、聚集: 14: 00---14: 30签到,告知聚会活动时间安排和具体活动,迟到的人员自己赶上部队,恕不等候。 聚集地点: xx宾馆大堂(具体另行通知,q群公布或手机短信通知)。 (2)、前往xxx山: (商议后决定) 14: 30---15: 00从宾馆到达xxx山脚下,到达山脚集合一下,清点人数,马上登山。个人有什么事临时走动,请和组委会说明情况。组委会时刻注意人员,少了成员应立刻联系,如遇上突发事件需冷静处理。 15: 00---15:

30 登上。路上,抽扑克的方式选出成员,分享他(她)几年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得体会,争取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只是次序先后的问题。 注意: 在发言的时候,都不能拿相机和手机拍照,大家都悉心听听每个人的心声,每人有5分钟的发言时间,不要一言不发,事先可以自己准备一下。! 16: 30---17: 00在山顶自由活动。可以做做小游戏,照照相,砍砍大山,但是不要走动太远 17: 00准时集合。 17: 00---17: 30原路返回。下山,可以自由活动拍照等,尽量不要走离人群! (3)、晚餐: 18: 00---18: 00乘车到xx酒店,组委会再次清点人数! 18: 00---18:

30在xx酒店举行晚餐,由组委会主持并组织,增强就餐气氛。难得聚首,切勿贪杯,大家把握自己酒量,喝酒不是主要,沟通才是重点! 酒桌上的小游戏,仅供参考! 1满汉全席。 那么每个人都为其夹一份食物,必须吃完。这叫撑死他! 2替罪羊。 这个可真是中头彩。你再次进行抽签,那是有每个人名字的签,抽到谁,那么你报复的机会就到了。在房间内你可以让他做一件事情。比如: 背你饶一圈等。这叫整死你! 3、打死我也不说。 聚会中其实大家都很想互相了解,可是又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深入。所以,给你一个机会,抽到谁,那么在座每个人都可以问他一个问题。尽量问吧,必须说实话啊。这可是个好机会啊! 20: 00-00: 00指定地点卡拉ok 00: 00聚会结束!回宾馆休息。、 5月2日: 早上 8.00--- 8.30在宾馆大堂集合早餐自行解决!!!

骑桶者教案(整理过)

骑桶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PPT呈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 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请用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讨煤、买煤、赊煤…… 2、找出“赊煤”的文本依据 三、文本探究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探究二:“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提示: 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小学语文:6、《船长》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

6 船长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 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如,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 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人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本课共3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客轮被撞,情势危急。 第二段(3——28自然段):写船长镇定自如,指挥自救。 第三段(29——30自然段):写船长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的训练,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 舍己救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 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中的 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 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唯美同学录留言句子大全(完整版)

唯美同学录留言句子大全 唯美同学录留言句子大全 唯美同学录留言句子大全: 1、栀子花开的季节,挥手分别的时刻,再不见白衣飘飘的年代,再不见爱上爱情的日子,谁会为同桌的你穿上嫁衣,谁会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把酒言欢,不知不觉叹息,叹这不知不觉年纪,毕业了,道一声珍重,不管前路多少风雨,我们永远在一起,永远不会彼此忘记。 2、同一片蓝天下,我们甜美相识;同一个校园,我们执着进取;同一个教室,我们泛游书海;同一个六月,我们彼此祝福。亲爱的朋友,有你们的陪伴我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真诚希望你们都有美好的明天。 3、轻轻地,我们走了,正如我们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作别青青的校园。我们在这里留下灿烂的笑容,在这里祝福你未来的日子更精彩。 4、亲爱的朋友们,三年的幸福光阴里,我们踏一路相知风雨,携一路幸福阳光,采一路美丽芳菲,唱一路幸福欢歌。三年的快乐时光里,我们以勤劳作帆,智慧作舟,畅快进取,而今我们又将带上彼此的祝福开始新的征程,请珍重。 5、缘份是一根线,架起我们相遇的桥,划开我们别离的界;情谊是一坛酒,天南地北共饮心不醉,他日相见举杯终有时。毕业了,亲爱的,一路顺风,永远想你!

6、携一缕快乐阳光,同学情谊绵绵长;唱一路纯真梦想,埋头苦读书香傍。四年时光如流水,相聚时短别情长。此番归去展壮志,相逢之时欢歌唱。祝你前途一帆顺,幸福快乐永徜徉! 7、同窗情,就像六月的太阳,光芒万丈。同窗情,就像六月的姑娘,热情奔放。六月了,毕业了,数易寒暑我们渐渐成熟。几度春秋,我们百尺竿头。让我们潇洒的挥一挥手,珍重朋友! 8、最心碎的是毕业的《离歌》,最难忘的是《同桌的你》,最留恋的是你《爱笑的眼睛》,最深刻的是一起写过的《笔记》,最追忆的是《那些年》的光景。毕业了希望《朋友别哭》,送上真心《祝福》,《祝你一路顺风》。 9、轻轻的我们相聚一起,无限欢声和笑语;轻轻的我们又要分离,情谊栓起彼此;毕业的我们再难相聚,让我的祝福随你一路。 10、道一声珍重,作别深厚的情谊;斟一杯水酒,不舍的泪眼迷离;送一段路程,寄托美好的希冀;发一条短信,诚挚地祝你:一路顺风! 1 1、人生路,有点苦,走过风,走过雨,路过欢笑,经过痛苦,有些感情,停留心中,有些朋友,时常挂念,朋友,一路保重! 1 2、多少年来风雨路,现跟随岁月叹流年,忆往昔同游书山路,此时各奔天涯不相见,几多相思只化作颗颗热泪,祝君平安,愿君幸福。 1

《骑桶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外国小说欣赏》之 《骑桶者》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实施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自读方式教学的课文容易“满堂放”。此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节,以点带面,课堂达到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 本堂课从板书着手,营造一种读后感的氛围:“以轻化重——走近《骑桶者》”,同时向学生明确学习三步骤:自我感受、合作体验、分享交流,达到同学为主,各抒己见;老师为辅,及时引导的最佳组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沙之书》一样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的典范。要求学生能在精读前一篇课文基础上通过自读本文能进一步领会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明确“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本单元的话题“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都很少接触现代主义的小说,所接触的更多是现实主义批判小说,或古典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多用夸张、变形、扭曲的手法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这无疑给学

生的理解带来困惑。如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停留在仅仅关注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一浅层面,认为本文只是批判老板娘的冷酷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如何帮助、启发他们将简单化、浅表化的解读丰富、深刻起来,如何纠正学生对文章的误读,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学生有说的冲动与热情。在理解“骑桶者”这个处于困境却因自卑、畏缩而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的小人物形象时,可用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来增强体验,从而为理解小说的虚构而搭建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2、了解现代派作品的特点及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读全文,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与价值 1、体会主人公作为一个卑微、胆小,爱好幻想,渴望新生活但又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失败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1、区别“虚构”、“真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问题探讨法、活动体验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自读思考: 1、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有哪些?并从文中找出理由。(多元解读)

六上 教案 7船长

7 船长 红旗小学六年级张海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文章的有关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和老师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为线索引导精读,体会哈尔威船长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章中主人公哈尔威船长面临艰险舍己为人,牺牲小我维护大局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热心助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 学习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哈尔威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哈尔威船长面临艰险舍己为人的品德。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板书:船长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船长》。说说你印象中的船长形象。学生可能对船长这一形象不太熟悉。(如果有学生说到“职责”,在黑板右侧板书)(船长是一艘船上最高的领导,是航海负责人,负责全船的管理和驾驶。船长的职责是指船长要对船舶及船舶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负责任 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位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叫-------哈 这篇文章的作者雨果,你们熟悉吗?(维克多·雨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出生于军官家庭的雨果,从青少年时起就十分热爱文学和诗歌,他13岁开始文学创作,15岁就因长诗《读书之益》受到法兰西文学院的褒奖。他的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那么,在大文豪雨果的笔下的这位船长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设计意图】对哈尔威船长的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 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够比较通顺地朗读课文。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同桌配合,一人一个自然段,将全文读完,最后互相纠正读音。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交流。 好。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的? 指名读。 老师觉得大家真会读书,已经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融入到了文章中,真不简单!课文读完了,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觉得哈尔威船长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4.谈谈整体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最好引导出学生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感觉到哈尔威的那种精神。(遇难----救援----殉职) 由此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什

(完整版)《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整体教学设计.doc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整体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 ,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0 至 14 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 1 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 1~2 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 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 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 时间。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 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 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 刘丽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 3.通过理解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重点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教学过程 导入 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卡夫卡)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复述故事情节(请一位学生)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表现主义文学 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船长教案 (2)

《船长》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某些词语。 2、通过自主阅读和老师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为线索引导精读,体 会哈尔威船长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 3、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文章的有关段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船长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船长》。说说你印象中的船长形象。 学生可能对船长这一形象不太熟悉。(如果有学生说到“职责”,在黑板右侧板书) (船长是一艘船上最高的领导,是航海负责人,负责全船的管理和驾驶。船长的职责是指船长要对船舶及船舶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负责任) 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位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叫-------哈尔威。 这篇文章的作者雨果,你们熟悉吗? (维克多·雨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出生于军官家庭的雨果,从青少年时起就十分热爱文学和诗歌,他13岁开始文学创作,15岁就因长诗《读书之益》受到法兰西文学院的褒奖。他的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那么,在大文豪雨果的笔下的这位船长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够比较通顺地朗读课文。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同桌配合,一人一个自然段,将全文读完,最后互相纠正读音。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交流。 好。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的? 指名读(1-2)、(3-5)、(6-22)、(23-27)、(28-30) 相机集体学习生字词。 老师觉得大家真会读书,已经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融入到了文章中,真不简单! 课文读完了,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觉得哈尔威船长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4、谈谈整体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最好引导出学生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感觉到哈尔威的那种精神。 (遇难----救援----殉职) 由此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临危不乱富有经验威严镇定沉着机智) 三、理清脉络。 说得真好!就是这样一位船长,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用自己的言行为“船长”这一特殊的职业书写下了神圣的定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870年3月17日夜晚发生了什么,齐读第一自然段。 此时的“诺曼底”号轮船情况如何? (“像平常一样”--------风平浪静) 师:可是紧接着诺曼底号发生了什么事? 生:撞船。 师:哪一自然段写的撞船? 生:第二自然段。 师:后面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生:写船长坚守岗位,最后殉职。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情势危急。 我们一起来看第二自然段。 师:诺曼底号怎么被撞的?当时的情形怎样? 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重点词句来体会。 重点词:笼罩、沉沉夜雾(当时海上的能见度较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航行) 全速(这场灾难是无法避免的)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可怕的震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