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细读: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

文本细读: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

文本细读: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
文本细读: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报告模板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翻译报告(文学翻译2012秋季) 姓名:XXX 学号:XXX 方向:笔译(英语) 任课教师:黄际英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居中,加粗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Dawn 空一行 “意译法”在《拂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黑体三号,居中,加粗, 位于本页上四分之一处 姓名:XXX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translation project. Dawn is an inspirational short novel in America.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in our lives, and shows his attitude for life.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opinion about marriage through the conversation of a couple. There is also complicate emotion with a quirky twist due to the pass of wife and the birth of daw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language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simple but powerful, including lots of philosophical views and implied meanings. The translation of Dawn is meaningful both in education and in language study.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sentence patterns, expressions, and in thinking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leads to i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sometimes can causes mechanical translation and mistransl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essay mainly talks about in which three circumstances a translator should adopt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of Dawn, giving a general idea to readers when to adopt free translation. (a) Whe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b) Whe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unable to express implie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 When the source language comes down to religion cultures. In this three circumstances,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translation make readers get a comprehension understanding of original novel, which is difficult for readers to reach with literal translation. Key Words : D awn ; Translation project;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空一行 空一行 Times New Roman 小二号,加粗,居中 每段 开头 空4个 字母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 空一行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加粗 Times New Roman 小 四号,中间用分号隔开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 收稿日期:2002-10-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 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 1.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Basil Hatim (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 )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她说:“任 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 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 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 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互文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出现,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心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文本化(程锡麟)。任何文本都是处在互文网络中,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的基本要素。每个文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文本中,每个文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文中有文的状态呼吁要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多角度地研究文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翻译工作者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去把握原文本,阅读文本,阐释文本,从而更恰切地表达译文。本文将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所谓“互文”(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互文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因为这个文本本身就是另一个文本的互文。Kristeva从文本生产的角度进行互文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的文本理论,明确指出文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文本概念缺乏主体。她认为文本有两个维度,一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二是纵轴上文本与另一文本的关系。文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方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文是循环往复的记忆”。(互文性研究)作者利用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而和某些文本(背景)互文,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而模糊、不易辨别的。如印裔英语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与印度神话形成互文。小说的情节、结构都带有印度神话的影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说人物和印度神话人物互文,他们同名,使用同一指称,如湿婆,帕尔瓦蒂、帕德玛等。这种指称就是一种激发语,指向印度神话,引发读者的联想,指引读者去追忆印度神话。 二、.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 能够证明互文影响的两个标签: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尤其重要。互文指涉包括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Lemke认为互文指涉一是存在于同一文本内各成分之间,前后成分互相指涉,这是文内互文指涉;二是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间,这是文际互文指涉;互文标记是文本的有形成分,代表的是互文指涉。互文标记往往是作者的意图所在(intentionality),即作者有意使用一定“知名度”的表达方式,或词或句或更大的语言单位,以便达到某个目的。如美国黑人独立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15815454.html,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作者:张朦朦魏雪春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类似文本特征或类似语类特征。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即互文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的研究之中。本文从互文性的缘起出发,重点探讨互文性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文本;关联性 1互文性的缘起及界定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具备互涉文本的维度。换句话说,它们总是要么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他文本扩散。文本的这种特性就是“互文性”。“互文性”,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七个重要概念之一。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首次提出的。她在将巴赫金对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介绍到西方的同时,发展了巴氏的理论,并在她晚期出版的《词语、对话与小说》一文里,首创了这个术语。 2互文性同翻译研究的关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翻译同互文性研究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认为,除了其他类型的互文性关系如引用、仿拟、摘要、改编等之外,翻译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中的其他文本之间同样具有互文性。这是因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首先,作为译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强调的,具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因此,一个文本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发生着互文性的联系。克里斯蒂娃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转化中生成的。 其次,译文同文本一样,都可以被看作言谈。只有当我们考虑到该言谈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理解到其内在的规约和法则,能够辨明它如何嵌入到某一特定文化和观念形态中,并且尤其重要的是,知道该言谈与过去的内容相关时,言谈才真正地具有意义。 再者,就像任何文本一样,译文本身也不是作为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而存在的。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摘要:文本类型是语言学、语用学里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影响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文本的分类是翻译的参考性依据,近些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致力于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的研究。其中,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方法和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如何精准翻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凯瑟琳莱斯 一、文本类型理论 长久以来,语言一直被分为功能性语言(functional language)和文学性语言(literary language),如果硬要通俗点说,可能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较为类似的。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所用的地点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再进一步细化,Karl Buhler将其分为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还有呼唤性文本(vocative),这三种类型也与人认知的三方面相切合:思考(thinking or perceiv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e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认为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根据之前的三种分类,莱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2)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3)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 这三种文本也与人际交流和沟通的三方面相对应:发送人(sender, speaker or writer),接受人(receiver, hearer or reader),话题(topic or information)。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将这三种文本与人际沟通的内容也挂上等号。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对应的是事实传递的普通交流(plain communication of facts),类似新闻、知识、信息、观点、争论、感觉、论断等都属于这一类。实际上的信息价值是零,信息就是交流本身;交流完毕,信息也传达完毕。2)与表达功能文本

互文性研究

互文性研究 互文性问题研究 2011年05月15日16:50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秦海鹰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文性问题研究》,于2000年立项,2003年8月结项。其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 这项成果比较系统地清点和研读了以互文性概念为中心的多种文学理论著作和相关历史资料,探讨了作为当代西方文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互文性问题的缘起、流变、特征和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的演变轨迹和整体面貌。法国文论家克利斯特瓦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互文性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的最初形态。由于不同学者的不断阐释,这个概念经过了一个从广义到狭义、从模糊到精确、从后结构主义到开放的结构主义的奇特流变过程,大致呈现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趋于对互文性概念做宽泛的解释,把它当作一个批判武器,这个意义上的互文性理论逐渐与美国的解构批评、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相汇合;另一个方向趋于对互文性概念做精确的界定,使它成为一个描述工具,这个方向的理论建设集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法国。这项成果将上述两个基本走向分别称为解构的互文性和建构的互文性,并认为互文性理论发展的这两种可能已经包含在克利斯特瓦本人的定义和研究中。就其解构意义而言,互文性概念属于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范畴,与哲学上的解构论处于共生状态,其基本意图是在文学研究中突破结构主义方法的局限,把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他人话语等诸多外部因素当作文本重新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把文本看作是一个自身包含多种声音的意指过程,以此方式质疑文本的同一性、自足性和原创性。就其建构意义而言,互文性概念为修辞学、符号学和诗学范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具,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更新了文学观念。它仍然关注文本中的异质因素,承认任何文本的写作和阅读都有赖于这个文本与其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征与翻译对比研究张宇

Vol.9No.11 2012年11月 第9卷第1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v.2012一、引言 文本是交流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不同种类的文本风格、文体特点就具备不同的功能,传达不同的信息。总的说来,文本可分为两大类: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文学文体即以语言艺术反映社会和人生的各种文学作品的统称。……而其他四种文体(应用文体、论述文体、科学文体、新闻文体)则可以统称为非文学文体。”(王宏印,2002)作为翻译的主要对象,文本风格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文本应具有不同的翻译策略,调整取舍才能将文本信息及功能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之前应先对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点和翻译要求做一个总体的对比分析,继而有助于译者明确二者在翻译处理上的异同,以便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两种文本文体特征的对比(一)文学文本的文体特点 当我们读某个文本时,我们可以轻易的分辨出它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它的文学味道,这正是文学文本区别于非文学文本的关键之处。 文学文本类型丰富,主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行文特点,但总的来说都承载着作者对于他所描述对象和现实的个人观点及情感。作者在其作品中抒写自己的感受体验。换句话说,文学作品中传达的观点和感受往往仅局限于作者所处的社会和文学环境,所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此外,文学作品还具有很强的美感功能,能够感染读者情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原创性的作品会震撼读者。文学语言不仅仅是要用以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一种美感和意境的创造与传达。再者,文学作品中很多信息都是隐含的而并非明确表达的。其往往通过与表达信息相关且极为丰富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来激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语言形式及行文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特点。作者使用语言的独特风格也就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其本身个性的反射。 (二)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点 根据纽马克的观点,文本功能有三种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文学文本属于表达功能文本,而非文学文 本则属于其他两种功能性文本。由此可见,非文学文本的应用范围和种类都是非常广泛的。较文学文体而言,非文学文体的语言较少用内涵意义,主要使用词语的本意,也就是指称意义。非文学文本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旨在传达信息,或者召唤读者引起反应。不同于文学类文本重形式的特点,非文学类文本其形式相对于内容都是次要的。它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它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文本,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陈述,为社会和人们生活而服务的一种实用性文体。非文学文体重视读者,因此它注重信息的清晰、准确和简洁。这类文本种类丰富,具体可包括政府公文,法律文书,商贸信函、旅游指南、科技文献、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 (三)两种文本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这两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内容。一般说来,两类文本虽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或反映,但是文学类文本的描述对象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可以被一定程度的虚构、夸大或处理,以满足一定的艺术需要的。而非文学类文本的内容则应该是真实客观的,不论是从时间、地点、人物、还是过程、结果都应该符合现实。 其次是语言层面。文学文本是一种艺术作品,而非文学文本更应该说是一种信息传递工具。文学类文本语言特点表现为词汇丰富、涵义深刻且修辞手段多样化。而非文学文本的表达则更倾向于简单、清晰、直白、严谨。 再次,就是作者立场的不同。文学文本的作者侧重形象思维,会采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达方式来尽可能确切地表达内心所感所想。而非文学文本的作者则注重逻辑思维,讲求逻辑严密客观、语言平铺直叙,旨在阐述事实或得出结论。 最后,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文学类文本读者一般不受限制,作者旨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读者的意图则在于欣赏作品陶冶身心;而非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目标读者群,此类读者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相关的信息。 三、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对比 鉴于以上两种文体类别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功能和语言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征与翻译对比研究 张 宇 (山东英才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摘 要: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文体特色,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译者要想译好这两种文本, 让译文与原文具备同等的效果必须先全面分析了解不同文体特征,再决定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本文分析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色,并将探讨它们在翻译上的异同。 关键词: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文体特征;翻译 106··

文学翻译互文性

互文性和文学翻译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并且渗透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中,覆盖面十分广阔。同时,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本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批评家地位问题以及传统与创新关系问题等等。正是由于其覆盖面广,涵盖问题复杂,所以,互文性理论不能简单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一种文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本文无力展开这一浩大的工程,只能在清理、描述的基础上作粗浅的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一、互文性的概念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实际上,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之前,“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俄国学者巴赫金诗学中已初见端倪。巴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和“文学的狂欢节化”概念。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多声部性”小说创作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偏向于在共时性状态下平行地展开多种意识,从而形成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类似复调(多声部)音乐的小说结构使得众多独立声音混响并行,造成了文本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多重复合统一。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中还指出,陀氏的小说使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对话中各种意识、各种声音的争论与交锋,构成不同对话形式,强化了复调结构。在分析陀氏文本的复调现象和对话性形式建构原则基础上,巴赫金进一步提出“文学的狂欢节化”这一概念。在陀氏作品(如《白痴》)中,狂欢节中的情节与场面随处可见。狂欢化的时空是陀氏复调小说得以滋长的土壤,而复调结构又集中体现了“文学的狂欢节化”。巴赫金指出,作为复杂文化行为之综合的狂欢节,其仪式对小说本文产生了一系列潜在的影响。如狂欢广

文学作品翻译合同范文

编号:_______________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文学作品翻译合同范文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系本授权约定的作品的作者和版权人,愿意授权乙方对该作品进行翻译、配音并对翻译作品发表、出版。本授权构成甲乙双方翻译授权授权关系。为此,甲乙双方于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_日在______市_____区达成如下约定: 一、原著作品: 1.1 作品名称:____中考数学思想方法上下____(以下简称"本作品")。 1.2 作品版权:_______本作品的作者为甲方并由其独立创作、全部版权归甲方单独所有。 1.3 作品公开性:甲方承诺,本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及创作完成后至乙方翻译前,不通过其他方出版图书,也不通过报纸、期刊或网络等媒体公开发表。 二、翻译授权: 2.1 授权翻译形式:甲方授予乙方对本作品翻译为___(维吾尔语配音、汉语字母)___视频、文本(以下简称"翻译作品")。 2.2 授权性质:甲方授予乙方的翻译权为独占性的专有使用权,即在约定区域、期限内,仅有乙方享有本作品约定翻译形式的翻译权。 2.3 授权区域:【中国____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4 授权期限:___壹__年,自本授权签署之日起算。 2.5 授权使用方式:包括下列第__(1)、(3、(5)__项使用方式。 (1) 将本作品翻译的作品出版为图书。 (2) 将本作品翻译的作品以文字形式通过互联网络传播、广播电视传播。 (3) 不得自己或授权他人根据本作品翻译的作品授权他人拍摄任何语言电视剧、电影及为此改编影视剧本。

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

《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内容 1、翻译和文学翻译 的界定 讨论题 1) 15位名家的说法有何异同? 2) 你是如何看待翻译和文学翻译的? 一、翻译定义 宋代僧人法云:"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朱自清:"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 徐永煐:"翻译是译者用的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贺麟:"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ication),其中包括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前苏联语言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处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莱曼:"'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材料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材料),而尽可能保持原来的语言模式--语音上的,语法上的和语义上的,以致风格上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qene Nide): 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Translating consisi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e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奈达的界定不仅说明了翻译的实质,而且较之于其它定义,更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明确了要译的是信息,即意义与风格;(二)指出了原文与译文应当是等值的(equilent);(三)暗示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只可能是相对的(closest);(四)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 二、文学翻译定义 茅盾: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加切奇拉泽(前苏联译论家): 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创作出来。 叶廷芳(浙江衢县人,1936年生;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翻译家):文学翻译,严格说来,它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文学作品不是科学思维的产物,而是心灵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_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炳菁 [摘要]本文从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两个方面对林少华在村上文本的译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文学翻译方面,林少华的翻译观体现了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归化”为主的翻译理念。林译文本在传播以村上文学为代表的日本当代文学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翻译文学领域,林少华的翻译对解读村上文学起着导向性作用。而林少华所撰写的有关村上文学的研究性文章一方面起着深化阅读的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国内村上文学研究的单一化倾向。 [关键词]林译村上文学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1文学翻译与林译村上文本 1.1两种不同的评价 在大陆讨论村上春树的作品就不能不提到林少华的名字,应该说村上文学在中国大陆之所以有今天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林译文本被广泛接受有关。然而有趣的是关于林少华的翻译中日两国研究界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评价。 王向远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一书中对林少华的翻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林少华的译文,体现了在现代汉语上的良好的修养及译者的文学悟性,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1]王志松也在《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一文中指出:在村上文学进入中国大陆的初期,除林少华外还有其他译者参与了村上作品的翻译工作。例如1991年6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跳!跳!跳!》就是由冯建新,洪虹翻译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好风长吟》的译者则多达9人。“但自一九九八年版‘精品集’出版后渐渐地形成了林译本垄断的局面。这其中固然有商业要素,但重要原因还是林译本质量高于其他几个版本。”[2]尽管国内也有研究者指出林译村上文本中存在着漏译、误译等翻译 技巧方面的问题,但总体来讲国内研究界对于林译村上文本的整体风格还是持肯定意见的。 与此相反,日本研究界(包括在日本的中国学者)则对林少华的翻译提出了较为严厉的批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发表在《日本近代文学》上的孙军悦的论文——《“误译”中的真理——〈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在这篇文章中孙军悦详细考察了林少华所译的《挪威的森林》,认为在这个译本中“舍弃了原作中历史、社会的前后关联,创造出一个强调感情与美感的新文本”,读者由此“很难产生对日本现实的新认识”。[3]除此之外,藤井省三也在『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国』一书中对华语圈三大村上文学的译者——林少华、赖明珠、叶蕙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不能否认与赖译、叶译相比,林译所谓‘审美的忠实’看起来反而像化了浓妆。”[4]客观地看,日本学者在原文中所使用的「厚化粧」(浓妆)一词在日语中是中性词,本身并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然而在流行“裸妆”的今天,很难想像大家会对“浓妆”产生良好的印象。 如果抛开漏译、误译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日本研究界对林译村上文本的批评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其一是文体的问题。村上春树的作品在文体上比较独特是不争的事实,日本评论家川本三郎在『村上春樹論集成』的后记中不仅讲到村上春树独特的文体,还谈及所产生的影响:“新的故事 NIHONGO NO 学术争鸣GAKUSHU TO KENKYU 123

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

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 摘要:在众说纷纭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中,描写翻译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给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论以正确的定义。本文认为,在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时,描写翻译学以开放性视角看待源语和译语之间信息、功能及文体诸方面的关系,从而促进翻译的优化,推动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关键词:翻译标准;描写翻译学;信息;功能;文体 约翰·麦克法兰在杜伦大学学报(Durhram University Journal)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John MacFarlane,1953)。麦克法兰指出,我们决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 翻译,由于原文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也许都是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一描写翻译学方法 描写翻译学是相对于规定性翻译学而言的,它先对翻译文本语料进行实验的研究,然后才试图确定在某一具体文化中的某一历史时期有哪一些规范和限制在文本 的生产中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描写翻译学的目的不是规定翻译应该怎么去做,而是观察翻译是如何实际完成的。描写翻译学侧重实现了的对等(actualized equivalence),而不是理想过程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the idealized process),其 采用的是回顾视角(retrospective stance),而不是前瞻视角(prospective stance)。麦克法兰认为,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琢磨,我们便不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翻译的绝对标准。他认为:“我们倒是需要一种与此不同的研究翻译的方法。这种 方法接受现有的翻译,而不去理会我们理想中的那种翻译,这种方法从研究 翻译的性质中获得灵感,而不是让翻译从事它办不到的事情。”这里所说的方法 即描写翻译学方法(许余龙,1992)。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十分宽容,只要你说得出理由,也不管这种理由以传统的眼光看过去是多么地“荒唐”,某个文本就可以被认为是翻译。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趣不在语言上,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二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特征 1.文本对比的目的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 说是同时开始的”。[2]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对比分析过程,翻译离不开文本对比。翻译理论家Wilss 认为,翻译是在对源语在句法、语义、文体和语篇语用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书面的源语文本到最佳对等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3]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一种语言的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评定文本对比中翻译转换的对与 错。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以开放性视角来看待翻译转换,确认翻译转换不是为了要判断译文与原文是否完全对等或对应,而是作为一种描写机制来确定原文和译在各语言单位、文本片段及整个文本层面上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是作为信息交流的依据。 2.文本对比单位 描写翻译学始于比较,文本对比分析需要建立能分析译作与原作逻辑对应关系的比较单位。就比较单位这一问题。Toury 提出组对式(coupled pair)比较的方式,

文学文本翻译鉴赏

文学文本翻译 1. 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ement on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a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一、王佐良译: 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吃力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种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种,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课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