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研究范围和社会经济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引言秦岭山脉,位于中国中部,东起河南省,西至甘肃省,南北长约1600公里,东西宽约100-150公里,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秦岭山脉的生态环境、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
本报告通过对秦岭山脉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其生态环境现状、地质构造特点及生物多样性状况,为秦岭山脉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秦岭山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2. 国家林业局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3. 中国地质调查局4. 中国气象局5. 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 气候特征秦岭山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都有明显差异。
据观测数据显示,秦岭山脉年均气温约为12-16℃,年降水量在800-2000毫米之间,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2. 植被状况秦岭山脉植被丰富,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
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
据调查,秦岭山脉植被覆盖率约为70%,其中森林覆盖率约为50%。
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 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秦岭山脉生态环境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资源过度开发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2)水土流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秦岭山脉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生物多样性下降: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秦岭山脉生物多样性面临下降的风险。
四、地质构造特点分析1. 地质年代秦岭山脉地质年代较为悠久,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
其中,古生代地质构造特征明显,形成了大量变质岩和沉积岩。
2. 地质构造类型秦岭山脉地质构造类型多样,包括褶皱、断层、火山等。
山原互动:明清秦岭北麓经济发展与市镇体系的形成
张萍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2)005
【摘要】明清时期是陕西地方经济发展与市镇体系的形成期,秦岭山地与渭河平原形成一种经济的互动.由于秦岭北麓山高峪深,与渭河南区平原地带在行政区划上构成一体,县域经济的开发带动了原区市场的繁荣与市镇体系的成长,山原互动所形成的市镇格局主要特征有二:其一,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市场体系完备,且多形成一些货连数省区的大的经济型市镇.其二,市镇在分布格局上较为集中,形成集中带状分布.虽然本区在施坚雅所划分的流域区中属西北地区中心地带,但受地貌条件、行政区划的影响与干预,很难形成结构均匀、标准的几何形市镇体系.
【总页数】11页(P39-49)
【作者】张萍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F129.9
【相关文献】
1.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 [J], 唐力行;申浩
2.明清丹江水运与鄂豫陕山区市镇经济发展初探 [J], 熊群荣
3.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 [J], 梁四宝;武芳梅
4.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新高度——任放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评介 [J], 王日根
5.明清时期夏津县市镇的形成与发展 [J], 王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襄阳秦岭发展现状分析襄阳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地处秦岭山脉腹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
近年来,襄阳秦岭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襄阳秦岭地区的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作为秦岭山脉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同时,襄阳秦岭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煤等资源的丰富开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经济方面,襄阳秦岭地区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地区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高科技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在工业方面,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驻。
同时,地区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亮点。
此外,襄阳秦岭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地区政府加大了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有效缩短了与其他地区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同时,地区还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保障。
尽管襄阳秦岭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山林资源减少,水质受到污染,需要加大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要加强创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总之,襄阳秦岭地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一、前言秦岭,作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重要标志,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秦岭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深入了解秦岭生态环境的现状,提高公众对秦岭保护的意识,我们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们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乱砍滥伐、非法捕猎等人为因素,秦岭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资源,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2. 实践目的(1)深入了解秦岭生态环境现状,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2)提高公众对秦岭保护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3)探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1. 实践内容(1)实地考察:走访秦岭地区,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状;(2)问卷调查:调查当地居民对秦岭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3)访谈专家:与生态保护专家交流,学习保护经验;(4)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秦岭保护知识,提高公众意识。
2. 实践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秦岭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政策;(2)实地考察法:走访秦岭地区,实地观察生态环境;(3)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当地居民对秦岭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4)访谈法:与生态保护专家、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了解保护现状和问题;(5)宣传推广法: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宣传秦岭保护知识。
四、实践过程与成果1. 实践过程(1)前期准备:查阅资料,制定实践计划,联系当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2)实地考察:走访秦岭地区,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状;(3)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当地居民,收集数据;(4)访谈专家:与生态保护专家进行交流,学习保护经验;(5)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宣传秦岭保护知识。
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适应性保护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摘要:秦岭北麓地区地形多山丘起伏,自然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本文针对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特点和面临的保护问题,研究了适应性保护模式以及规划策略。
通过对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秦岭北麓保护的重点,包括维护水源地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提升文化遗产价值。
同时,本文提出了相关规划策略,包括建立生态管控体系和开展公众参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秦岭北麓,适应性保护,规划策略,生态管控体系,公众参与一、引言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西安段)是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需重点关注的区域。
大自然给予这里丰饶的生态资源,但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岭北麓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遗产,制定适应性保护模式和规划策略势在必行。
二、秦岭北麓的特点和保护需求秦岭北麓地区地势复杂,以山丘地形为主,水系发达、气候适宜,给这里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中,秦岭脉络众多,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珍贵的水源地。
此外,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如秦岭古道等。
为了保护秦岭北麓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遗产,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水源地安全:秦岭北麓地区是西安的重要水源地,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为干扰,水质受到了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山水资源,如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区。
2.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了维护秦岭北麓地区丰富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并积极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建立生态修复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3. 提升文化遗产价值:秦岭北麓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如秦岭古道、古建筑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将其与生态保护融合,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景区。
秦岭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秦岭位于中国的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因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历史遗迹而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就秦岭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秦岭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可以说是蓬勃而有巨大潜力的。
秦岭以其壮丽的山水美景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而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著名的秦岭景点包括华山、尼泊尔山、兵马俑等等,这些景点都各有特色,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游览体验。
此外,秦岭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选择。
其次,秦岭的旅游业发展也与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秦岭旅游业的投资,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和高速公路,提升了交通的便利性,使得游客更加容易抵达秦岭地区。
此外,秦岭还有多条铁路和航线经过,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尽管秦岭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秦岭地区的旅游设施和服务相对较为简陋。
虽然有一些高档酒店和度假村,但大部分旅游设施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升级。
其次,秦岭地区的旅游管理也还不够完善。
一些景区存在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措施。
再次,秦岭的旅游业仍然集中在一些知名景点,其他一些潜力景点的开发和推广还相对薄弱。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问题,秦岭的旅游业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首先,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在秦岭地区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提供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带动秦岭的旅游业发展。
其次,秦岭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吸引力是其竞争力的根本。
秦岭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秦岭有望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为了进一步发展秦岭的旅游业,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监管,确保旅游设施的质量和安全。
研究区域
鉴于以上原因,本次研究确定秦岭北麓的范围地区北部以渭河为界,与南部的秦岭山脉相对,涉及宝鸡、西安、渭南3市15个县、区。
包括宝鸡市的陈仓区(磻溪镇、钓渭镇、天王镇、坪头镇、胡店)、渭滨区、岐山(五丈原镇、安乐镇、曹家镇)、凤县、太白、眉县,西安市及周边的长安区、临潼区、周至、户县、蓝田,和渭南市的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15个县、区(如图1)。
2、地质地貌
秦岭是我国大陆上南北地质的主要分界线,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陆造山带之一。
秦岭造山带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4]。
秦岭处于中央造山带和南北构造交汇的地方,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得地层变形、岩石变质。
第三纪以来秦岭山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和多次的断裂抬升,形成了秦岭山地、沿山丘梁、黄土残原和峪口冲积扇等4种地貌类型。
北麓地区也由此产生大量的断层崖,加之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岩体易风化崩塌,使山地显得陡峭、沟谷深邃、河流短促,从而形成了太白山、翠华山、骊山、华山等独特的山岳景观,以及石头河、沣峪、辋川峪、华山峪水景和华清池、东汤峪温泉等丰富的水域景观。
3 河流水系
秦岭北麓是黄河一级支流渭河及其南岸众多支流的发源地,渭河水系面积占秦岭整个山地面积的24%。
秦岭北麓是关中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源地,有“七十二峪”之说。
秦岭北麓直接流入渭河的支流有150余条,自东向西主要河流有潼关的潼峪河,华阴的柳叶河、罗夫河、葱峪河,华县的罗纹河、石堤河、遇仙河,临渭区的零河、戏河,西安市的灞河、沣河,户县的涝河,周至县的黑河、清水河,眉县的石头河,陈仓区的千河、金陵河,渭滨区的清姜河等[8-9]。
秦岭北麓水资源总量每年平均约40亿立方米,占到渭河地表水的61%,是关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依赖的重要水源保障。
(二)秦岭北麓社会经济状况
1、秦岭北麓各区县工农业经济状况
秦岭北麓地区包括宝鸡、西安、渭南三市15个县区。
所属的县区在社会人文特点上具
有过渡性,既不同于山地内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也有异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完善,经济发达)。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主要以旱作农业为主,
从上面的表格中看出,秦岭北麓各地区,依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特征,形成各自不同的农业特色。
宝鸡渭滨区和西安周至县、临潼区大力发展区域城郊特色农业;渭南市临渭区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和品质结构,成为国家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良种基地之一;拥有复杂地形地貌的华阴县,山地以发展林、牧、矿产为主,山前洪积扇群以发展华山旅游业和发展工业区为主,渭河阶地是粮、棉、菜、瓜、果的主要产区,黄土台塬是旱作农业粮、棉、果、牧水土保持区,形成了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建立不同的农业生产地的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并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区县的农村经济在不同程度上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入多种种植结构成分相结合的新格局,将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业种植和苹果、草莓、猕猴桃、线辣椒等果蔬结合起来,建立特色果菜生产基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秦岭北麓各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状况,积极吸收和引进高新技术,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生产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
如西安长安区、渭南临渭区、宝鸡渭滨区建立工业新区或者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现代工业的发展;作为粮棉大县的宝鸡岐山县和“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渭南华县都注重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
特别是近几年来,从整体来看,秦岭北麓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观光农业的高效农业与地区的工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已逐步形成了建材、食品、酿造、轻纺、机械、化工等多种主导工业行业,并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强各地区之间和省市之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2、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以及秦岭北麓各地区工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的需要,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重点建设项目。
陕西省规划建设的“一纵,三横,两环”公路的次干线系统关中环线的建设,就是对秦岭北麓交通线路的建设。
107环山公路,从周至县经户县、长安区到蓝田玉山的高等级公路,全长132.5km,对周边楼观台、朱雀森林公园、丰裕口、辋川溶洞、蓝田猿人遗址等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安—沣峪口一级公路、环山公路、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等相继通车还有西柞高速,秦岭北麓的公路交通就更便捷。
310国道,从潼关经华阴、华县到渭南,过临潼,经西安、周至到眉县,最后至宝鸡,以及陇海铁路、西潼、西宝高速路四线并行横穿渭南、西安、宝鸡三市;312国道、316国道、101省道、212省道等都分别加强了各别县区的交通联系。
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秦岭北麓各地区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