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动态性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动态性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动态性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动态性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动态性

陈建华

【摘要】教育观念是人们关于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外化。应厘清教育观念与教育口号间的差异。教育观念是联结教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它的转变具有动态性,应把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践检验的原则。

[关键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口号;教育行为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9)10—0070—04

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动态性,并非一桩简单的事情,其中有许多方面需要探讨。

一、教育观念转变的语义解读

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留下的概括印象,是人们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种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教育观念是人们关于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外化。脱离行为的观念是空泛的观念,缺乏观念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

观念的最高形态是哲学,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念系统就是哲学。教育观念的转变与70教育哲学密切相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个人教育哲学的体现。杜威说:“倘使人类没有教育哲学,对于教育事业必定不去研究他,思想他,但看人家怎样教,我也怎么教,从前怎么教,现在也怎么教;或学他人的时髦,或由自己的喜欢,成一种循环的、无进步的教育。这就是没有教育学说的流弊”,“教育哲学就是要使人知道所以然的缘故,并指挥人去实行不务盲从、不沿

习惯的教育。”ll】杜威的话说明了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哲学学习对于教育观念转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转变教育观念是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变革先变心”,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要首先从观念转变开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确实非常重要。无论是谈及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是酝酿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革新,以及设计新的教育模式、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提高教育效益、减轻学生负担等,人们都会喊出一个“简练”而又带有决定性的口号——“转变教育观念”。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笼统的说法,我们要注意到与此紧密相关的现象:不仅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可能没有完全把握“转变教育观念”的内涵,教育实践工作者甚至可能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要剔除哪些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什么样的新的教育观念?人们并不是很清晰。一些教师单纯地以时间或地域为标准来确定教育观念的性质,认为过去的就是陈旧的,应予以更新,现在的就是先进的,应予以发扬;落后地区的就是迂腐的,应该抛弃,发达地区的就是先进的,应予以借鉴。有的教师甚至以单一的价值观来衡量教育观念,如,认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教育观才是务实的,以人为本位的教育观才是根本的,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才是负责的,等等。对上述情况如果不加认真分析,就有可能使“转变教育观念”陷入种种误区。

应当注意到,新的教育观念出现时,往往拥有教师教育咄咄逼人的热情与活力,面对过去的教育观念,人们往往会持非理性的批判态度,认为旧的教育观念毫无价值可言。然而,现在源于过去,并且是过去的延续。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赓续的关系。并不是过去的就是差的,现在的就是好的。教育观念转变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二、教育观念不等于教育口号

教育观念转变不是漫无边际、毫无原则的,并非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或一个团体随便提出一句教育口号,就可以宣称是“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口号不一样。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口号,诸如“课程即经验”、“生活即教育”、“没有学习就不会有教学”、“我们教孩子,不是教科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是没有错的”等等,都是目前流行的教育口号。有些教育口号是基于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些则不一定。所以要厘清教育观念和教育口号,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认识和觉悟。准确地说,教育观念是一个中性词,并非所有的教育观念都能够对教育教学活动起促进作用,它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落后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活动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人们着力追求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

教育口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教育口号”具有煽动性。教育口号往往朗朗上口,非常简单,但其中却有非常明显的情绪化取向。这种情绪化取向,使教育口号带有煽动性,受它的影响,人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自发的、不自觉的、冲动的教育行为。郑金洲指出:“口号并不排斥概念、术语的认知意义,但更重视的是概念的情绪意义,亦即强调其情绪感染力。为了能打动人、鼓舞人,引起人心理上的共鸣,口号有时会夸大其词,使人不由自主地受到情绪上的感染。”【2I其次,教育口号具有非逻辑性。教育口号能够以有效的方式,引起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但是,教育口号往往是非理性的,它在逻辑上并不严谨,如果不经过认真的思考,人们往往会先人为主,热情地加以传诵,而被它误导。如果

对教育口号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它具有明显的非逻辑性特点,会导致一些负面价值的产生。如,“小班化教育是教育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就是一句典型的教育口号,小班教育在中国起因于城市人口输出区的学校,由于班级规模减小而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变革,本来,班级规模减小能够带来人均享受的教育资源增多,就此而言,小班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但这种变革行为的意义相当有限,因为班级规模变化不等同于教育质量的必然提高,倡导者为了张扬和标榜自己教育改革举措的价值,夸大其词,提出了这一似是而非的带有误导性质的教育口号。

因此,我们要把教育口号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加以分析,探寻口号中所蕴藏的观点的价值,以免被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所折服,以至完全照字面的含义去理解、去采纳教育口号,导致负面教育效果的产生。

教育口号肯定反映了教育观念,但它并不等同于先进的教育观念。许多教师把流行的教育口号等同于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是由于他们缺乏自己的教育见解。如果一个教师能对各种教育口号进行认真而审慎的分析,那他的教育观念就会得到提升。

三、教育观念是联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

雅斯贝尔斯说过:“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3】教育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理性成果,它往往以独特的范畴、术语和逻辑,描述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和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基本操作程序、规则,以及各种教育流派等形态。l4】教育理论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教育实践,但是,教育理论并非必然产生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教育观念转变的实质是人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没有崭新、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没有崭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反过来,教育观念的不断积淀,又会形成某种新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必须经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并根据实践的经验来决定其价值和地位。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要发生联系,一般要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正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这个中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才能实现。

教育观念的结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核心性的、决策性的教育观念,主要指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观、教育功能观;另一部分则是边缘性的、操作性的教育观念,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后者的内容及方向,因此,首先应当转变的是核心性的、决策性的教育观念,如果不首先解决这个问题,企图在内容、手段、体制等方面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然会迷失方向,也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而核心性的、决策性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教育哲学的指导。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诸如人、知识、价值和学习等,进行综合、系统的思考和分析,必然会加深人们对教育根本问题的认识,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转变核心性的、决策性的教育观念。教育哲学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转变也有指导作用,它有助于教师形成一些与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操作性教育观念。

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有理论的敏感性,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要勇于解答;同时,要有创建新理论的勇气,有胆魄和能力提出值得教育实践工作者审视和批判的理论;要做好教育理论的转化丁作,通过宣传、教育,把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

内化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再经由教育实践工作者把教育观念外化为自己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实践工作者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应当遵循的动态性原则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它的转变具有动态性。教育观念的动态转变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是抽象的扬弃,它应当遵循自己的原则。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具有适时性。教育观念的“新”或“旧”属于历史范畴。一定的思想观念总是一定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脱离或超越一定时代或历史阶段的所谓新观念,无论它披上什么“新思潮”、“新流派”的外衣,也总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观念不能超阶段、超时代“更新”,而是要适时更新,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从而也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受那个特殊时代的影响。十年前所提的教育观念与现在所提的教育观念,自然是不一样的东西。哪怕名称一样,其中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如,三十年前就有人在提“以学生为本”,现在也有人在提“以学生为本”。过去这样提,可能更多地考虑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唯一中心的权威地位,强调学生在其中的一席之地;而现在这样提,更加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其中的内涵并不一样。

其次,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具有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也有差异。如,对“以学生为本”,理解上就存在地域差异。相对于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而言,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可能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但

尽管如此,美国仍有许多批评家认为,现在的美国教育是“以教师为本的教育”,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仍然不够。正因为这样,美国许多教育专家如约翰·古德莱德、霍华德·加德纳等人,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提倡个性化教育,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改革方案。在前些年一次中美教育比较的研讨会上,一位中国学者拿出一所中国小学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案例录像,与美国专家交流,旨在加深美国专家对中国的主体性教育的良好印象。想不到美国专家说:“从录像上看,好像中国小学生脖子以下的身体都是不会动的。”在美国专家看来,中国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太过严肃和死板。美国专家认为,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不好动不一定是好事情。这个例子说明,对“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观念,中美学者的理解不一样,各自在这一观念影响下的教育行为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其实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第三,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具有实践检验性。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观念转变,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固然离不开一定的时空坐标,但检验教育观念转变效果的落脚点却是教育行为。所谓“知”是指教师要学习、了解、掌握当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但光有“知”不够,还需要“行”,要把先进教育观念的掌握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观念转变不仅是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是实践层面的问题。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足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在教育观念问题上,他做过精辟的分析:“我所要引出的教育上的教训是,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它不再教师教育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这种思想的交流也许能刺激别人,使他认清问题所在,提出一个类似的观念;也

可能使听到的人窒息他理智的兴趣,压制他开始思维的努力。但是,他直接得到的总不能是一个观念。只有当他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51在杜威看来,人们所拥有的观念,无论是谦卑的猜测或是高贵的理论,都不过是预料可能的解决方法。观念是通过行动来检验的。观念必须指导和组织进一步的观察、回忆和实验。它们是学习的中间物,不是最后的目标。无独有偶,伽达默尔在《学时代的理性》中基于对“理论”一词原初意义的分析,阐明了它的实践参与的性质,对我们认识教育观念的实践性有很大的启发:“theoria一词最初的意义是作为一个团体的一员参与那种崇奉神明的祭祀庆祝活动,对这种神圣活动的观察,不只是不介入地确认某种中立的事务状态,或者观看某种壮丽的表演和节目;更确切地说,理论一词的最初意义是真正地参与一个事件,真正地出席在场。”[61这说明,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观念,总是能够体现为可操作的教育行为,反之亦然。只有可以体现为教育行为的教育观念,才可能是一个人真正理解的教育观念。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教育观念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停留在某种确定的状态,也不可能通过一个毕其功于一役的活动完成,它处于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有人声称自己的教育观念已经得到很好的转变,这说明他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其教育观念转变的真实性。

【注释】

【1]杜威.杜威五大讲演【M】.胡适,口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89.

[2】郑金洲.“教育El号”辨析[J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1:177.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2.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4~175.

[61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15.布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人教杜报刊社邮编10008’—·73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13381596.html,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张慧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8期 【摘; 要】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性格塑造、道德意识萌芽的重要时期,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阶段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启蒙地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不仅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识、自理能力及良好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更需要对幼儿进行高尚情操及品格方面的渗透教育,以此为幼儿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日常教学;品格教育;渗透策略 幼儿时期是幼儿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因此他们在行为、意识方面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同时现阶段大部分幼儿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进行成长,这就很容易养成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对其今后的学习、成长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接触到的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应仅对幼儿生活常识、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传授与培养,更应在幼儿性格形成、道德品质提高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教育。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格的滲透教育。 一、幼儿园教学中进行品格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 幼儿时期是幼儿良好性格、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幼儿的性格特征会受到其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学前教育在幼儿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渗透,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有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后最先接触到的成长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启蒙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幼儿会接触到更多的人或事物,如教师、幼儿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教师只有在此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幼儿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交往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其今后更加宽广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大大促进了儿童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儿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切使得儿童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小学生心理诸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想象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占很大比例,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有人在研究小学生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谈不上什么创造;三、四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 (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初步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小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有人根据对创造性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有如下特点。(1)思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85%的小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受到成人的帮助,但每篇小论文都凝聚着他们独立思维的智慧。(2)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还十分肤浅,但思维深刻性在创造活动中也时有体现。(3)思维的流畅性与滞涩性的矛盾。小学生联想自然、想象活泼,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但在创造活动中,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思维方法的单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常有思路中断或进展缓慢的滞涩现象。 (4)思维的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发散思维与单一思维在小学儿童的活动中往往此起彼伏,有时思路较广,有时钻人死胡同,很难自拔。(5)思维的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都能使思维始终指向于明确的创造对象和研究主题;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创造活动,不随意思维、被动思维的惰性仍占有较大的成分。 (三)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地前进。其进程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小学四年级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出现不再上升或有所下降的态势。

传播迅速、互动性强是微博营销的优势所在

随着四大门户将微博作为标配,微博这种新的媒体形式已在中国迅速积累起大量人气,在此基础上,借助病毒式的传播能力以及极强的互动性,微博逐渐成为商家营销的必争之地。在此,艾瑞咨询从四个维度对六类网络营销媒体的特征做出对比: ● 营销成本:营销活动所花费的费用(不考虑人工成本); ● 传播性:信息传播的方便及快捷程度; ● 互动性:与用户双向沟通的顺畅性; ● 精准性:覆盖目标用户的准度; 由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在传播性、互动性和精准性方面都极具优势: 传播性:转发方便,用户可随时将感兴趣的内容转发给自己的粉丝,且由于是“一句话”博客,借助手机渠道传播更加可行,具备病毒式传播的前提; 互动性: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两种角色交错,极大地提高了多方交流的互动性,且企业可利用这种交互性,加强对目标用户的舆论引导; 精准性:由于只有对企业感兴趣的用户才会去关注企业的微博,因此受众都是企业的相关用户,精准性强。 综上所述,微博营销是一条低成本拓展和主动管理目标客户的全新营销方式,微博的特性能够帮助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以便及时了解用户需求以及对银行服务的评价。通过这种人性化的交流,银行可获得足够多的跟随者,进而提升品牌价值。 艾瑞建议:

强调互动性,提高银行微博营销效果 微博营销的优势在于传播与互动,但艾瑞注意到,不同的博文内容所带来的传播和互动效果不同。鉴于此,艾瑞结合光大及招商银行微博中的博文及反馈,对不同类型博文的传播与互动效果做出对比。 不同类型博文的传播性与互动性对比 由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银行直接发布新产品或公布银行相关动态,用户的转发率和评论率都不高。而通过发起互动话题,或回答用户疑难问题的形式,获得的传播和互动效果却比较好。由此艾瑞建议,银行在通过微博营销时,需注意以下点: 微博内容切忌全部都是产品推荐的广告,可以增加一些体现公益形象或娱乐元素的内容,以降低用户对微博营销的反感度; 在进行银行产品或促销活动推荐时,尤其是一些相对重要的产品,可多尝试通过发起话题或回答用户疑问的形式,而不仅是直接发布产品的内容; 对用户的疑难或建议,银行需积极参与回复讨论,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避免形成一种单向交流; 对银行微博的维护,不应仅是一个微博管理员的职责,可引导银行内部员工多关注银行微博,并参与互动,以提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氛围。

创业案例从小米和褚橙创业案例看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

从小米和褚橙创业案例看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 小米“为发烧友而生”:“小众”撬开大市场 当三星看懂苹果的企图时,iPod已经热卖,而三星的Yepp已经无影无踪了。同时消失的还有MP3、MP4、MP5。三星高 层后来反思说,他们还停留在产品思维阶段,而苹果的出发点是 顾客的生活方式,顺应顾客生活方式来提供解决方案。当苹果推 出iPod的时候,乔布斯的主要精力不是花费在产品设计上,而是 为“顾客”整合唱片,获得唱片业的授权上。 同时期看懂苹果企图的只有小米。小米着手准备,在推 出手机之前先做了一年的软件:米柚系统(MIUI)。 但是如果小米只是做到了这点,便不会有后来突然爆发 的量级巨变。小米不是苹果的简单模仿,对于消费者,雷军比乔 布斯更进了一步。 对了,小米是从100个梦想赞助商的感人故事开始,精 心培育了50万用户!小米声称“为发烧友而生”——成功将自己 的梦想平移到消费者身上,从而产品一经推出便平步青云,一夜 之间火爆。没错,“人人都可以有梦,万一实现了呢?”是这一 代年轻人、创业者的座右铭。 火了以后的雷军在每每公开谈及小米的成功秘笈时,都 会祭出“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诀;后来又有快速迭代 的营销策略抛出;随着小米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小米网负责人黎 万强的《参与感》一书出版热卖,人们又读出了“消费者参与”。

但是,所有这些和传统的做法真的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长期在 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企业人表示怀疑。它听起来更像是小米自身的 口碑传播——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好奇心。 有人看出了真正的奥妙。是的,雷军和黎万强用了障眼法,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告诉人们全部(苹果也不会一开始就告诉 你他怎么想)。这个答案才是最重要的——苹果与小米都是回归 到企业的本源去思考,那就是:您是为谁做哪些服务的。 很多传统企业可以将规模做成巨无霸、成为产品销量的 王者,但却不知道卖给了谁,不知道顾客为什么买或不买;除了 买卖关系,企业和顾客没有其他任何关系。 苹果从“非顾客”开始培养,小米则提出“亚文化”情结,都是从非主流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发展顾客(果粉、米粉)。这也正是当年百事可乐的崛起之道——从年轻人开始培养 顾客,从而一举启动市场。 小米看透了苹果,却多走了一个环节:构建顾客关系。 他首先构建顾客社区,花大力气发展小米网和同城会,布局小米 之家和云服务;然后是沿着顾客数字生活方式延伸终端设备及解 决方案。当米柚发展到6500万用户,这意味着什么?围绕着其生 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一部手机产品。 这就是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嬗变过程。 雷军的思维超过了杨元庆的“PC+”,小米显然图谋更大。当然现在雷军似乎遇到了麻烦,而杨元庆也已经觉醒,声称也要 和自己的消费者密切互动,不再把自己的“粉丝”随便让给别人了,在几个互联网大佬参加的一个论坛上,杨元庆这样表态说。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有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一)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XXX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XXX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

幼儿品德教育故事

幼儿品德教育故事 本文是关于幼儿品德教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幼儿品德教育故事:自私的故事-小兔子和小青蛙 哗啦哗啦,天空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小动物们纷纷捂着头,四处逃窜,寻找避雨的地方。 小兔子撑着它的蘑菇伞,一点儿也淋不着。 小青蛙也撑着它的荷叶伞,悠闲地走在雨中。 “小兔子,小兔子,请你让我们避避雨吧!”一群小鸡叽叽喳喳的说。 小兔子瞥了它一眼,说:“不行不行,快走开!” 小鸡浑身湿漉漉的,可怜巴巴的走开了。 这时候,小青蛙看见了,它对小鸡招招手,说:“小鸡们,快来我这里躲会儿雨吧!” 小鸡们听了很高兴,飞快的跑到了小青蛙的大伞下。 小青蛙把荷叶的根茎插进土里,然后和小鸡们快乐的玩儿着游戏,很快,雨停了,小鸡们高兴的和小青蛙挥手告别,回家去了。 第二天,母鸡妈妈提着一筐鸡蛋,来到小青蛙家,对它说:“谢谢你,昨天要不是你,我家的孩子们一定会淋雨生病的,这一筐鸡蛋送给你吧!” 小青蛙呵呵笑着说:“不用谢不用谢,我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正巧小兔子从小青蛙家门前路过看见了,这心里,别提多嫉妒啦! 幼儿品德教育故事:坚持不放弃-孝顺的小黄狗 小黄狗的妈妈生病了,野猪医生说:“想要治好你妈妈的病,就一定要摘到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刮一点它身上的金粉熬汤,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小黄狗抬起头,天空是那么高,星星是那么远。 怎么才能到天空上去呢?小黄狗皱起了眉头。 可只要一想到妈妈那痛苦的模样,小黄狗就难过极了,它暗暗对自己说:“无论再多的艰难险阻,我也要得到它!” 于是它开始想起了办法,不如做个天梯吧?这样想着,它就找来木头,锯子,

可是它的手都被木头刺伤了,被锯子割破了,鲜血直流。 它又开始想办法,不如做个飞船吧?这样一想,它立刻找来铁皮,电焊,可是电焊的火花差点儿闪瞎了它的眼睛。 这样下来,它被伤的伤痕累累,可它还是不想放弃。 天上的云朵看见了,都很同情小黄狗,它们说:“我们帮帮它吧?” 于是它们一片叠着一片,组成了通往天空的长长的云梯。 小黄狗踩着软绵绵的云梯,终于爬到了那颗最闪最亮的星星身边,那一刻,它流下了一滴晶莹的眼泪。 幼儿品德教育故事: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多找了五角森林币 “熊奶奶,请给我一根棒棒糖!”小猪非常有礼貌的说。 “好,好,来给你。”熊奶奶笑眯眯的说着,把一根棒棒糖递给了小猪。 小猪踮起脚尖儿,给了熊奶奶一个森林币,熊奶奶却又找给了小猪一个森林币。 不知怎的,小猪收起这一个森林币,回家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小猪显得心事重重的,不时的就被石头绊一跤,有几次还差点儿撞了车。 终于回到了家,在关门的时候,小猪又不小心夹到了手。 倒水喝的时候,杯子满得水溢出来了它都不知道。 猪妈妈看见了,关心的问:“孩子,你今天怎么回事儿呀?心不在焉的?” 小猪就像是做错了事情似的,低着头,也不说话,不停地用手扯着衣服角。 半晌,它才说:“刚刚……刚刚我去买糖果,熊奶奶多找给了我五角森林币,可是我没说……” 猪妈妈明白了,它问:“那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办呢?” 小猪认真的说:“我要把这五角还给熊奶奶,还要跟它说对不起!” 猪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小猪把五角森林币还给了熊奶奶,还认真的给它道了歉,熊奶奶原谅了它。 回家的路上,小猪大大的呼了一口气,从没觉得如此轻松。 幼儿品德教育故事:不要随地乱扔垃圾-熊孩子森巴克改邪归正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八大教学原则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有这样一类考查形式,即以俗语或名人名言进行考察,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考试中常见的这些话。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考点有: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考点有见之不若知之,之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做合一;力行而近乎仁;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不能离开事实。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常考语句有: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常考语句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好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坏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服装企业与消费者互动模式探讨

服装企业与消费者互动模式探讨 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随着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的出现,信息由原来的“推”变为各取所需的“拉”,消费者也由此改变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地位。丰富的信息渠道带来了人们信息选择的自由,原来在垄断媒体的大众传播下形成的更趋于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消费者更丰富的个性化需求。服装(相关专题:服装加盟)是一种特殊产品,在人类活动中,也许没有比选择穿着更能鲜明地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厂r *i °" I I 】 式。从2006年对城市消费者服装消费观念调查的结果也证实:选择个性的、适合自 J# Vy IJ a l' / / ! f 己的服装的消费者占主导地位,只有少数人有从众心态。因此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越开放,人们的自我意识越觉醒,越追求服装个性化。 \ I 尽管传统的主要服装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仍在不断加强,但是,随着跟进和新加入的众多针对个性群体的以及不同生活需要的小品牌的不断涌现,令市场份额的分割愈来愈细。随着消费者所享有的品牌选择范围进一步增大,消费者经常会抛弃某个品牌而转向另一个品牌。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如何确保消费者的忠诚上,已经感到愈加费劲。当前服装市场中,多数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特别是T恤衫、童装、夹克衫等商品的市场集中度连续三年呈现平稳下滑。 在媒体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充分发展下,服装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也在发生 着变化,传统的服装广告是给大众看,服装广告主要由大众媒体主导,可能是1000

万人也可能是1亿人看,但目标是打动其中一部分目标消费者,新的互动沟通模式

浅谈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身边我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就我所教的班级也是如此,尤其是交流语言,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对老师同学不尊重,主要表现在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同桌或同学,甚至还故意去骚扰同学,最终演变成打架了;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还一直洋洋得意,心里没有一点的认错思想;再者有些学生看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这些种种都极度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现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我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摆正孩子们思想认识,从而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不仅重视智育,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情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方面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榜样示范法,是进行思品教育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老师应该严以律己,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好学习的楷模。如:老师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把自己的烦恼还给学生,让学生无端地忍受巨大的痛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应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 文/姚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性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

部分。 1.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主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从不气馁和退却;敢于发表意见并坚持己见;不怕别人讽刺;认为需要于的事就坚持于到底。 (3)反应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综合和推理能力,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都能作出积极反应。

(4)对挑战的反应。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敢于向不同意见挑战,不喜欢唯命是从;对教科书中的知识和老师的意见,总是批判地吸收,从中发现问题。 (5)敏捷性。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得出结果。 (6)口头表达。善于正确地应用众多词汇;虽不一定善于辞令,但只要他深思熟虑的问题,总能较为妥贴、深刻地表达。 (7)深刻性。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比较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善于发现事物产生的深层原因;善于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 (8)灵活性。能由此及彼地考虑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摆脱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善于用他人长处。 (9)独创性。喜欢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轻易问老师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常常要问为什么;能够

如何理解传播的互动性与动态性

如何理解传播的互动性与动态性 161142班—熊梅芳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天津爆炸案到巴黎暴恐事件,每时每刻新闻都在更新,从遇害者数量与身份的不断确认,到始作俑者的逐渐清晰,这个过程始终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而随着时间的增长,事件的原委也逐渐清晰,这便是源自传播的动态性。还有诸如网络谣言的传播也遵循这样的一种过程,从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到各方势力出来辟谣,从小范围传播到遍及网络,形成一个网络话题或热点,这皆是传播动态性的体现。 至于传播的互动性在生活之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从社交软件,诸如QQ、微博、微信等皆可以看出,以微信朋友圈为例,用户在朋友圈之中发送自己的生活状态等,底下便会有点赞与评论的选项,用户的朋友可以对该用户进行评论、点赞,朋友可以进行回复、评论,这是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一种互动,另外,用户的朋友与朋友之间也可以互相评论,这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而这种互动可以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若是该用户发送自己分享餐厅美食的状态,那么朋友在现实中遇见后,可能会更加详实问起对这家餐厅的体验。 这是一种社交网络的互动传播,更多属于一种人际传播,而媒体与受众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动传播,这个范围更广,属于大众传播的范围,在现在的新闻媒体APP,诸如南方周末、澎湃新闻、凤凰新闻等皆设有读者评论栏,这是受众的一种信息反馈,媒体与受众之间以达成一种互动传播,受众了解到信息,而媒体作为传播者也能从受众反馈的信息当中获知用户需求,以改进报道等,这是一种双向传播过程,体现的是传播的互动性。 从线上看传播的互动性与动态性,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线下传播。线下传播一个很经典的案例便是大妈之间的相亲战术交流。两位及以上几位中年大妈凑到一块,无非是关于家庭,而聊到家庭不可避免的会聊到儿女一辈,若是自己的儿女或者子侄亲戚之间单身的,两位或者几位大妈之间便开始交流他们之间的各方面信息,比如她家女儿单身,恰好另一位大妈家的侄子也是单身,于是两人便开始交流男方女方的信息,若是觉得合适,便一拍即合着手安排相亲事宜,这便是一种传播互动性的表现。而大妈之间关于男方女方信息的交流,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从男女的基本情况,诸如年龄、收入以及家庭情况,再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方面--男女方的情感经历、对男女双方各自的具体要求等,这也是一种动态传播的过程。还存在的一种状况便是传播的过程之中,其他消息源提供的信息与大妈获知的不一致,这也是传播动态性的表现,而大妈之间就这不一致的信息进行求证,这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无论是何种传播形式,它必然具备互动性与动态性的特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宣传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不具备信息双向传递的特征,因而它没有互动性特征,所以只能称为宣传,而不是传播。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屠艳芳 初等教育部S09综理 2010年11月14日 浅谈如何培养那个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屠艳芳(初教部数学与科学方向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界正在接受一股改革浪潮的洗礼,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这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孩子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这些有时需要引导和激发,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和自主能力很弱,怎样利用孩子们的优缺点来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我简单地说几点我的想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运用语言发挥想象手脑并用大胆质疑 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经历了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等多次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求异,求变,打破思维的定势,更深刻、更全面、更灵活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方法和技巧。 一、运用语言,挖掘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而语言又调节着思维,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能大大增强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创照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多向流活动,老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组织辩论会、演讲,充分挖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接受新知时,自己去推导、验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得出结论,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发挥想象,打开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儿童对一切他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而且特别善于想象,培养儿童的独创性,就要鼓励他们敢想,即鼓励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中,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造句、扩句、写作等,展开他们的想象,大胆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所悟、所思,写出有创造性的东西。在数学等其他学科中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时,老师出示一圆环,问怎样计算圆环的面积?学生独自思考,大胆尝试:R2-r2,也有(R-r 2,后者显然错误的。对此,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思考过程,对前者给予充分肯定,并让学生由成法分配率做出后者的猜想。教学保护了学生敢于大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信心,并给学生以探究新知的方法,打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手脑并用,发展创造性思维 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编程思维的镜子。“所以,学生学习新知时,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昂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提供直观的事物,让他们切身感受,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是徒劳的, 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基本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也要把握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

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内容提要】一个人即使知识水平多高,多么有才华,如果没有为社会服务思想品德,她可能不但不会造福社会,相 反的还会充分自己的知识显耀自己, 甚至危害社会。现在的高级犯罪危害国家,出卖国家利益,不就是没有文化,而就是没有为国为民的思想品德。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于物质关系瞧。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文化教育中的根本。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家庭理性 的呵护。 青少年就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 的课题。 下面,就思想品德教育谈一谈我个人瞧法: 一、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大部分学校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把学业成 绩瞧成就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来衡量。各校的招生计划中,也把学生的品行分抛至九宵云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较量也都把德育工作排除在外。学生的思想品德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素质教育就就

是要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人人发展,人人进步;就就是要培养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就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二、思想品德课经常被语文、数学所谓的主科挤占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这一门科目小学就是不参加考试的,初中就是参加考试只就是划等级,因此老师们就不太 重视了。再说,在农村小学,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思想品德课老师,一般都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语文、数学现在就是主科,所以就拿“思想品德”课来上语文、数学课了。有时候,可能一个学期都不上一节“思想品德”课,有时候,一上就就是好几个单元。初中中考思想品德只就是划等级,学生不在意,教师轻视思想品德教育。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沟通 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相当一部分的学校以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来代替家长学校,家长会上学校只有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等方面只就是轻描淡写,或者没有反馈。分数,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唯一桥梁。同样,家长在家长会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空白地带。 四、必须确立德育的社会观念,就是社会发展之根本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既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活动所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 由于中小学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水平不高,所以这一原则比较实用于中小学。 直观性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 个体因素在个人发展中起最终的决定性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启发性原则具体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

传播的动态性与互动性

如何理解传播的动态性与互动性 熊梅芳 这还真是个严肃的问题,既然如此我就讲个故事来谈谈我对于它的理解罢。 上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长得挺好看的男生叫罗明(化名),用当时一个男生的话来说,这个人一双桃花眼,一看就是花心大萝卜,嗯,他说的没错。当时有个女生叫赖雅(化名)跟他传绯闻,说是他女朋友,那传得是有眉有眼的。两人是小学同学,家就在对面,父母开的都是一个小型超市,也算是青梅竹马了。两人在一起就是现在看来的最萌身高差,但当时我们这群小屁孩可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两人不相配,但还是有好多男生与女生去找他们求证,然而当事人都不表态,但这事就没有这样淡下来。因为罗明又传出另外的绯闻女友了,一星期一个换着来,但是赖雅始终都是正牌女友的绯闻地位,不过时间久了,就传言他们分手了,因为有人说赖雅亲口否认了与罗明是男女朋友的关系,然后这个消息便传开了,不过版本却是赖雅忍受不了罗明的花心就甩了他,后来这个版本便被以“真相”的地位确定下来了,至于真正的真相谁也不知道。 我从罗明口中求证到他的初恋不是赖雅,但赖雅在六年级时确实是他女朋友,至于“分手内幕”却是不得而知了。据赖雅的好友和同班同学说,他们确实是男女朋友,赖雅给罗明的手帕就是定情信物。这个手帕我是看过的,上面绣了花,有赖雅的名字。 从罗明与赖雅开始传绯闻到最后传出两人分手的事情,这可以看做是传播的动态性,信息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在传播过程之中,随着时间的递增,消息源也不断转换,从一段似是而非的传闻到后来大家认可的“真相”,这可以看做是传播的动态性。至于传播的互动性,指的便是消息源与消息源之间的信息传递或者是当事人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绯闻传播的过程之中,消息源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也变成了消息源,口口相传,他们互相交流自己听到的不同传闻,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事人对于绯闻的态度由不表态到后面的表态,其实也是一个与受众、传播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关于这个绯闻也便有了不同的版本,到最后成为大家眼中的“真相”。 其实谣言的传播大抵如此,网络上明星之间的绯闻更是如此,比如说黄晓明与杨颖之间的绯闻,狗仔队最先传出两人的暧昧,然后这个事情便在网络上越演越烈了,各路媒体还有网友都出示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证明两人之间存在“奸情”,这是一个动态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传播的过程,无论是媒体与媒体之间,还是网民与网民之间,或者是媒体与网民之间,他们在这个绯闻之中既是消息源也是受众,他们推动了这个绯闻的传播。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互动,比如发帖、评论等。至于当事人则是通过发布会、记者会等形式进行澄清,这样便算是对媒体与网民的一种解释,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重要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人格教育,端于六岁前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好的,以后只顺着他继长增高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习惯不 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便。因此,品德教育要从小培养。 1、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作用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食物的是非,行为善恶的评价。孩子道德认识从无导游,由 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地发展起来。随着年龄增长和眼界开阔,才能 形成一系列抽象的道德认识。家长要抓好“晓之以理”坚持正面教育。 2、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 儿童往往以父母和周围成人为榜样,把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品质,家长要“以身作则”抓好“动之以情”把正确道德认识传授给孩子,在家庭形成一个健康情感气氛,以实 现对孩子的熏陶。 3、家庭教育对道德行为的训练 在孩子道德行为训练过程中,家长抓好“练之以行”,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 经验,有时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也可能“好心办了坏事”,这时,家长如果简单 责怪孩子错处,就会损伤他的良好愿望,家长应当先扶后放,家长对孩子道德行为要 反复练习,坚持不懈,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4、家庭教育对道德意志的培养 孩子意志坚强,就能够督促自己,排除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诺言。而意志薄弱的孩子,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会摇摆不前,半途而废,成为“没长性”的人。培养孩 子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是家庭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 5、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 (1)、多种开端 在孩子道德品质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存在“多种开端”:有时着重说服,提 高道德认识;有时从陶冶感情入手,以转变孩子心理情绪;有时可以从指导行动入手,训练孩子行为习惯;有时可以致力于锻炼意志,增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2)、榜样示范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3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重视对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形成多种形式的感知,让学生在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更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注重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4发扬教育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被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要求:1要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2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难点 6巩固性原则 是指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在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有利于对知识和技能的利用 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加深对知识的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最佳发展。 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与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要了解研究学生,出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的兴趣和爱好,并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8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也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 1.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信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 (三)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局限:1、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3、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片面的,人具有理性。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 ①媒介不仅通过其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而且它的出现、使用和普及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和性格。 ②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中野牧):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的“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内部,因为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认同,但很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类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 “媒介依存症”的特点 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