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发表时间:2010-04-30T23:45:01.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霍宁侠李加玲

[导读]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高的特点

霍宁侠李加玲 (西安141医院陕西西安 710089)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27-02

【摘要】脑血管病介入治疗17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的细心观察和护理,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高的特点。因其是一种侵袭型的介入性方法,易产生并发症,因而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对保证脑血管病治疗有重要的意义,自2005年9月~2009年2月期间,我科共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有1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中,应用支架植入术12例,应用球囊扩张术3例,应用动脉瘤栓塞术2例,其中15列为男性,2列为女性,年龄为46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岁,其中5例为TIA,8例脑梗塞,2例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心病1例。

2 手术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部位,根据病变性质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或支架置入病变部位使病灶闭塞或病变血管再通,达到治疗目的,整个手术过程均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3.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安全性及注意事项,使其心中有数,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安慰鼓励患者,消除病人焦虑及紧张情绪。

3.1.2 病人准备

(1)术前做复方泛影葡胺、青霉素皮试。

(2)备皮:范围为双侧股动脉周围30厘米以上(上平脐,下至大腿上三分子一,外界至腋中线沿线,内界为大腿.内侧)。

(3)手术前1-2天进易消化的食物,次日晨禁食水,不禁药(降糖药和降糖针剂除外)。

(4)术前晚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

(5)术前测量双侧足动脉搏动情况及双足皮肤温度,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6)建立输液通道,要求用一次性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左侧肢体静脉血管以便于医生在右侧进行手术操作。

(7)术前30分钟留置导尿,以防使用脱水剂尿量增加,膀胱充盈,影响手术操作或尿液溢出污染术野。

3.1.3 药物使用护理

(1)进行支架治疗时,为了预防支架植入后再狭窄,术前3-7天给抗血小板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和噻氯吡啶。

(2)术前2小时起,为预防脑血管痉挛,静脉泵注尼莫地平注射液,以每小时3毫升起,依据血压调整用量。

3.1.4 导管室准备

(1)导管材料根据病人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无菌导管及附件。

(2)根据碘过敏实验结果准备离子或非离子造影剂。

(3)备心电监护仪、氧气、吸引器、除颤器、气管插管用药一套。

3.2 术中护理

3.2.1 术中配合安置患者于造影床上,保证各管道通畅(尿管、液体),连接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仪,配合麻醉师予以麻醉,麻醉完毕后,于操作车上铺开无菌器械包,按无菌手术要求,投放所需无菌物品,备肝素盐水,局麻药物,接压力输液装置,保持莫非氏管以下输液管无菌,反复检查确保输液管内无气泡,压力袋加压至300毫米汞柱,时刻观察压力袋内液体滴注情况,及时加压并维持压力袋内压力,使液体始终处于持续滴注状态,及时更换软包装生理盐水,更换时及时通知医生,关闭开关,避免负压使血液回流,防止气栓或血栓形成,本组病例未出现血栓和空气栓塞。

3.2.2 术中用药术中患者需全身肝素化,当放置动脉鞘成功后,根据患者体重准确计算出首次肝素用量,本组患者首次肝素用量(mg)为患者体重(kg)数的2/3间隔1小时后静脉注射首次剂量的1/2,以后每间隔1小时给予第2次剂量的1/2维持。准确记录肝素每次的应用的时间、剂量,掌握肝素半衰期,以备术中及时准确计算出体内肝素含量。

3.2.3 术中观察因操作医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治疗和x线图象上,不能很好的观察病人,所以我们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随时观察加压输液袋的液体情况,本组有一例患者血压为88/52毫米汞柱,心率为44/每分,考虑为造影管刺激颈动脉窦主要引起,暂停操作后缓解。

3.3 术后护理

3.3.1 麻醉复苏护理

(1)配合麻醉师进行麻醉复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大氧流量吸氧。

(2)卧位护理绝对卧床24小时,去枕平卧6小时,术侧肢体保持伸髋位12小时,多数患者因患肢制动,平卧时间长,感腰背酸痛,下肢麻等不适症状,我们指导患者可在术侧下肢保持伸直的状态下,进行足趾及踝关节的活动,并按摩受压部位,以缓解病人不适感。

3.3.2 穿刺部位护理因在术中全身肝素化,故动脉鞘管拔出前应计算肝素的半衰期是否到时间,考虑拔管,必要时查凝血酶原时间,拔鞘管后局部手法按压15~30分钟后用弹力绷带8字型包扎制动8小时,2kg沙袋加压8小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和淤斑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有1例患者拔出鞘管2小时,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立即给予重新包扎,通过手法压迫加压包扎止血,血肿自行吸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介入治疗的认知程度。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及凝血功能障碍。 4.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二、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签字同意。 2.遵医嘱术前用药并行碘过敏试验,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等。 3. 准备沙袋、心电监护、注射泵、造影剂等用药。 4.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尽量减少穿刺,防止出血及淤斑。 5.遵医嘱备皮,手术前一日沐浴、更衣;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等。 6.遵医嘱禁食、禁水、禁药:局麻者4~6小时,全麻者9~12小时。 7.遵医嘱给药,并调节输液速度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等。 8.严密监测术中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配合抢救。 9.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有无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

觉障碍;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有无皮肤受压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0.遵医嘱输氧和心电监护。 11.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1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医嘱要求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3.密切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防止动脉栓塞;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指导患者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压增加而导致伤口出血。 14.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钟后加压包扎或 Ikg沙袋压迫 6~8小时,穿刺侧肢体取伸展位继续制动2~4小时。穿刺后8小时左右可行侧卧位,24小时内卧床体息、限制活动。 15.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皮疹、哮喘、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16.预防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寒、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7.卧床期间协助生活护理,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术后休息2~3天,禁忌头颈部按摩,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防止球囊或钢圈脱落移位。 18.无麻醉反应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作者: ————————————————————————————————日期: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

脑血管病介入试题3

缺血试题 (5) 主动脉弓的Casserly分型 Allen试验 WASID研究 锁骨下动脉盗血 Moyamoya病和Moyamoya现象 (10)不同检查方法(颈动脉超声、CTA、MRA)在颈动脉狭窄局部病变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10)简述脑血管灌注检查的相关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0)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的临床检查方法 (10)血管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 (10)颈动脉狭窄常用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10)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的主要方法 (10)简述颅内血管狭窄成形术中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在手术准备和术中操作中的不同 (10)Simon导管成袢的部位与方法 (10)慢性颅内外闭塞性病变行血管再通术中,如何判断导丝是否进入闭塞段以远的血管真腔内部 (10)经桡动脉造影的术前准备、穿刺注意事项、导管选择及简要操作方法 (10)颅内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常见的代偿途径 (10)颈动脉支架术中因近段血管迂曲导致导引导管到位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其相应处理方法(20)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变常用的工作角度 (20)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常用的保护装置的分类及其代表产品,各种产品的优缺点 (20)颈动脉支架的分类及其常用的代表产品,不同产品的特性 (20)颈动脉支架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20)颅外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常见的代偿途径 (20)颅内血管狭窄血管成形术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出血试题 (5) 简述全脑血管造成常见的胚胎及原始动脉 Heubner回返动脉:ACA最大及最长的穿支,起源于A2段(34%~50%)、A1段(17%~45%)、ACoA(5%~20%)。RAH自其起点即返折向后成一锐角。内侧豆纹动脉及Heubner返动脉,供血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及部分基底节。 丛点脉络膜前动脉在脚间池和鞍上池内向后内方走行,在经脉络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供应脉络膜丛,进入脉络膜裂那一点成为丛点。介入治疗时,越过丛点以后相对安全,不至于出现并发症。 Blister-like Aneurysm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得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与材料、计算机等科学得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得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得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得关注。?1颅内动脉瘤得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与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得患者。随着导管技术与栓塞材料得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得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得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得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得风险与效益,根据患者得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得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得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与新材料得发展、近年来,在GDC电解可脱弹簧圈得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得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Tech nique,CRT)配合使用得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就是指利用三维弹簧圈得“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得就是在保留载瘤动脉得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技术主要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使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和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最新版】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

展。近年来在GDC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技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多种栓塞技术、材料的联合应用拓宽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并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相信随着材料学、方法学的进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介入治疗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 2、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氰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做为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的代表用于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已有十多年时间。神经介入医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使脑动静脉畸形经栓塞后流量降低继而适于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还可使部分病变通过单纯栓塞即达到治愈。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的出现改变了NBCA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方面一统天下的现状甚至可以说Onyx的应用是神经外科介入材料发展史上继GDC可脱弹簧圈问世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进步。Onyx包括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thylene-vinylAlcoholCopolymerEVOH)、二甲基亚砜溶剂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得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与材料、计算机等科学得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得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得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得关注。 1 颅内动脉瘤得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与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得患者。随着导管技术与栓塞材料得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得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得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得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得风险与效益,根据患者得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得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得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与新材料得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得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得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得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就是指利用三维弹簧圈得“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得就是在保留载瘤动脉得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