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范文之王君作文教学实录

作文范文之王君作文教学实录

王君作文教学实录

【篇一:王君课堂实录】

王君:《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述评

整合与比照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

——评王君老师《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执教: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王君

评点:南京市天景山中学杨正奎

【课堂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

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

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

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

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

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

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

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

同意。看来,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

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这个导入直接明确。第一,这是基于学生

认知水平的导入。它不仅回顾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尊重

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后面的教学;第二,这是

抓住了学生中矛盾分歧的导入。“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一

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三,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读书方式的导入。“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求学生去咬文

嚼字,直击文本。)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

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

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

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

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众笑)

(教师点评语言精当。在短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点评有三种呈

现方式。第一次是用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细品“独”字,并联想到“独

立寒秋”,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是引导比较“隐逸者”与

“花之隐者”的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体会周敦颐的生活态度;

第三次是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这次不仅总结了讨论的主题,而

且顺势追问:“在周

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为下面的“变换

身份”这一“变形”方式作好了铺垫。)

师: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

自己,请用第一人称。(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

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变换身份”,变得精妙。这里呈现了三种形式:其一,变换身份

夸自己读原文。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学生变换身份读,不仅读出了

是周敦颐的内心,而且读出了作为周敦颐的自豪感。其二,结合文

中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夸自己。这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也加深

了学生对周敦颐的深入理解,加深了自己的体验。其三,变换身份

与陶渊明比一比。这里比出了两者的不同,读出了深度。“变换身份”,其本质是引导学生“体验”人物,“变”得精彩,妙不可言!)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

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

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

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气。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

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

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

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

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

和诗人的个性气质理想有关,也和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

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

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教师讲析精炼,语言精美。第一,教者结合学生的发言,适当穿

插引用资料,要言不烦,讲出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不同,这是对学

生发言的提升;第二,教者语言精美,干净洗练。如:“面对淤泥,

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

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教师

精美雅致的语言,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师:我们读懂了刘禹锡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

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

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

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先自由朗读一遍。

(教师提出的主问题精准且直奔教学核心目标。在前面读懂周敦颐

之后,这个主问题就避免了零打碎敲式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一,它承上启下,在前面蓄势的基础上,将讨论的焦点聚集到本

堂课的核心目标:探究刘禹锡的心灵。第二,这个问题是选择问,

尊重学生的认知,教师的问题本身没有倾向性和暗示性,因此能够

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老

师让学生“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眼睛始终紧盯

文本。)

(生自由诵读)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你看,他对自己陋室的评

价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

陋室生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众笑,生被问住了,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

生:我不同意。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的,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

的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的生活吗?

生: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

生青苔呢?矛盾的!(众笑)。

生(急切地):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

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

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

不是“弹古琴”呢?生:“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

非常清苦的。

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

生:见!

师:对,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选择,你看他的生活“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

什么?

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谈笑有鸿儒”就可以证明。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来往频繁吗?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还会

拒绝和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我们背诵的陶渊明的很多诗歌,

他可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

师:有意思有意思!确实,陶渊明过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种豆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

泥土的气息了。

生(急切地):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

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方自己的陋室。诸葛亮和杨子云

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

上很有造诣。看来,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

业的。

师(惊喜地):好!真知灼见!

生: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孔子是儒家主张

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这段时间班里读《论语》,孔子表扬颜回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

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依旧要建功立业。刘禹锡引用孔

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生:对。老师讲过孔子是坚决主张入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

政治理想在奋斗。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是非常尊崇孔子的。他

不可能去隐居。

师:有见解,活学活用,半学期的《论语》没有白读!大家注意到

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

(引导学生齐读开头两遍。)

生(恍然大悟):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

比成了仙和龙。

师:哦,只不过,是和诸葛亮一般的——

生:卧龙!(众笑)

生:一个把自己比作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吗?

生:还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禹锡并不安于寂寞,他希望自己

的陋室能够“名”和“灵”,其实就是一开头就流露了自己要有所作为

的想法。这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不会是陶渊明式的。

师: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矛盾啊!

生(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觉得是不是这样的。刘禹锡他本来想

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

中又暴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说,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

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

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教师引导无痕,追问机智;师生对话精彩。

先谈教师的引导和追问。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引导、追问使学

生对刘禹锡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课堂气氛高潮迭起,精彩

的发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呈现。这个环节中,教师追问了三次:第一次是在肯定学生的发言之后的追问“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

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让学生不仅浅尝,而且深究;第二次是在前一个学生似乎理由

很充分的情况下的启发式追问“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

不是“弹古琴”呢?”在比较中,试图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一个矛盾的刘

禹锡;第三次追问时在学生抓住文章结尾,逐渐弄清楚刘禹锡主张

出世为官之后,“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水到渠成,一下子帮助学生探究出刘禹锡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再谈谈精彩的师生对话。精彩有三:一是,学生与学生的辩论式对话,有理有据,各抒己见,旁征博引,平等交流;二是,老师对学

生发言的点评式对话,引导即时,切中关键,发人深思,提升思维;三是,师生与文本的咬文嚼字式对话,立足文本,扣紧字词,反复

比较,深入探究。

由此可见,课堂对话的精彩来源于教师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机会,适时引导、追问的能力。这个教学环节充分看出教者的功力。)

师:好一个“不知觉”!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就要把刘禹锡的精神

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现在请大家看看《名校精练》之后关于刘禹

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谁来讲讲。

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

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师:讲得真生动!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吗,刘禹锡隐居没有?生:他没有隐居,还在当官,只是被贬官了。他还住在城里。

师:那就有意思了!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岂不

是虚假的?

(生沉默,思考)

生: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的压迫,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

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

要活得像一个人。

生:《陋室铭》中的生活场景确实是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的。生活

是现实的。城里的一间小屋,条件肯定很糟糕,来来往往的人也可

能不会都那么高雅,环境也可能不会那么清幽,但是我认为,刘禹

锡这样写不是造假,而是因为他的心。

师:分析得非常有见地。他的心如何?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

生:很开阔。

师: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

生:很宁静。

师: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

生:很饱满。

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

颐一样,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这个周的班级古诗积累,老师推荐了刘禹锡一系列的小诗,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

有情”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老师是要让同学们感

受刘禹锡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以前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

(生齐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

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同学们,这便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

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

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同学们,吟诵着“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

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

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

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

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

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

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

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

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

回答。

(知人论世,探究深入。读文就是读人,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穿插了

多个资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刘禹锡的内

心深处。联系资料多样,有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背景,有刘禹

锡不同时期的诗句,还有刘禹锡一生的遭遇尤其是屡遭贬官后的乐

观豁达的材料。这些资料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着痕迹地将刘禹

锡的精神追求展现无遗。)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我们提前背诵了《岳阳楼记》。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生(齐背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

【篇二:王君课堂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

王君

洞察人性的蒙昧与觉悟

【教学说明】

人教版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定位为“环保”主题。它说:“本

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

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

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这样的诠释当然无错。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

富的资源就可能浪费了。《喂——出来》作为星新一的经典名作,

集中体现着星新一一贯的风格——情节曲折,叙述冷静,主题多元,余音袅袅,引人深思。深入研究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充满了

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突围。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拔开文本的迷雾,真正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合理的创新的阐释。

这是我上这堂课的出发点。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利用上,我也全力创新。

追求深度教学,教师更要善“导”:要善创“导”之情景,要丰富“导”

之方法,要灵活“导”之技巧。只有导得自然、及时、灵动、深入、

无痕,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在阅读中得到提升。所

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尽量用丰富多彩的富

有语文味儿的手段铺路搭桥,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

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你怎么读这个题目啊?

(生踊跃起来读,有的读得声音太小,有的读得速度太快)

师:这个女孩儿,你读得很有意思。你觉得你的处理和前边的同学

相比谁更好?

生:我觉得我读得好。我的声音响亮,我还读出了拖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一声”。首先,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叫声,而且是“使劲地大叫”,可是刚才的同学读

得像个老人。(众笑)

师:你为什么会读出拖声呢?

生:有一个破折号啊,说明这个“喂”字延续时间很长的。

师:你太棒了!读书非常仔细,还能独立地咬文嚼字。来,同学们,像这个同学分析的一样来读好这个标题。

(生反复朗读“喂——出来”。)

师:大家再想想,年轻人最初喊“喂——出来”的时候,他可能希望

洞子里什么东西出来啊?生:一只狐狸。(众笑)

师:有道理。课文中前面谈到了有人怀疑这是狐狸洞。

生:我想他希望有金银财宝出来。(众笑)

生:我认为他希望有很多神仙出来。(众笑)

??

师:同学们真聪明。呆会儿我们研讨文本的时候啊,也一定要善于

咬文嚼字,善于联想想像。《喂——出来》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什

么东西展开?

生:洞

(投影展示一个巨大的“洞”字)

师:关于洞,有很多词语,和观察有关的。请说说。

(生自由说。略)

【师展示投影】

洞察洞见洞悉洞晓洞达

洞若观火洞烛其奸

师:大声地读这些词语,记下来。

(生读,记录)

师:这些词语启示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怎么观察事物呢?

生:观察事物要有深度。

生:读书要仔细,要敏锐。

生:要从多角度去观察。

生:要有独特的思想。

(师展示投影,请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星新一把微型小说的题材拓宽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擅长于

科幻小说。他的小说有的驰骋于幻想中的未来世界,有的酷似童话

和寓言,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以推理和悬念引人入胜,有的赋予

妖精鬼怪以人情灵性等等。

星新一的微型小说往往选取一个巧妙的角度,别开生面,以小见大,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珑的小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

种问题和矛盾??

师: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喂——出来》中的这个“洞”去洞察人生。

现在请你根据投影上的提示,用精炼的话概括地复述课文。

(投影展示)

洞现——探洞——填洞——洞变

(生复述“洞现——探洞——填洞”,老师简单点评点拨。略)

师:这是一个神奇的洞,请看啊,下面是“填洞公司”打的广告——(投影展示)

本公司有一个绝妙的深不可测的洞!

据学者们估计,其深度至少有五千米!

这是容纳原子能反应堆的核废料等危险物品的最好场所!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师组织指导学生用各种生动的朗读方法来为这个洞“吆喝”,特别

是要读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八个字,学生读得兴致盎然。)

师:这还是一个“品德高尚”“公德无量”的洞,请看——

【师投影展示】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看上去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

(师指导朗读,特别是读好最后一句以体会洞的“功勋”。学生很有

兴趣)

师(沉痛地):但是,“洞变”还是发生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到完。

(生读。“铆”读错了,老师纠正,板书注音字型并组织齐读该词)师:年轻人的声音出来了,小石头出来了,接着,还会有些什么东

西出来呢?我们生存的世界会接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

闭上眼睛,听一听当时洞变时候的录音,联系课文,发挥想像,然

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放一分钟音频——地震、狂风、暴雨、闪电齐作??)

生:我看到山崩地裂,天空变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漏洞,垃圾从这个

漏洞中倾泻而出,整个世界黑沉沉的一片。

生:我看到闪电撕裂了世界,倾泻而下的各种垃圾顿时就把世界掩

埋了。

生:装着原子能反应堆的大箱子也爆炸了,无数的婴儿变成了畸形,许多城市马上被毁灭了。生:我听到了人们到处躲避的哀嚎,哭声

震天。

师:告诉我孩子,此刻你在哪里?

生:我也被垃圾掩埋了,我在痛苦地挣扎着和家人生离死别。

生:人们的秘密都曝光了,幸存的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尴尬。

生:黑云压城城欲摧,世界末日到来了!

(老师的点评略)

??

师:报应来了,世界末日来了,人类的悲剧降临了。我们不禁要问:谁之罪?

【投影展示】

谁之罪?

师:同学们,此刻,与洞有关的各色人物都被推上了审判台。现在,孩子们,你们就是律师,你们就是法官,请重新钻研文本,有理有

据地讨论这个问题:谁应该成为被告?

【投影展示】

村里人(年轻人、老年人、村长、村民们??)、

看热闹的人

新闻记者

学者

投机商人

政府官员

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

城市里的居民们

小姑娘

有的人

警察

罪犯

一位工人

(生自由阅读讨论)

生:我认为投机商人应该成为被告,因为填洞公司就是他成立的。生:我觉得村人们也有罪,就是他们同意把洞卖给商人的。他们为

了一点点私利把洞出卖了。生:那村长也有罪,他开始不想卖,但

最终没有能够坚持原则,他动摇了。他立场不坚定。

【篇三:王君老王课堂实录】

教学

“活”出高贵的生“命”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

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

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

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学生浏览)

师: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现在你们就是老王。请把这

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动脑子,王

老师帮你开头。唉!

[投影展示]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

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师:他?

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请坐。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

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不像老王,像小王。我很怀疑老

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再读,你来。

生:唉!唉!

师:这丫头很有创意啊。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她把所有文字都变

成了“唉”。服!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这

就是什么?活命啊!首先被社会抛弃。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

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

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原文:

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原文为什么好?

生: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

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

地比较。你来试试!

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有

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

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

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差距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他发现的玄妙你没有发现。他读书比你仔细。向他学习。来,我们

配合一下。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

生:还好??

(众反对)

师: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没有老伴??

师: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

生:哪有孩子啊??

师: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

生:唉,有个哥哥

师: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师:怎么就死了呢?那还有什么亲人吗?

生: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

生:但是,没出息。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再读大屏

幕上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

师:都不?唉,世道人心哟。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不同情。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指指点点呢。我想起讨论过的小悦悦事件。鲁迅说中国人有很多??

生:看客!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你,你来。我看你喜笑颜开的,挺会幸灾乐祸。你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