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物科学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格式:docx
- 大小:38.03 KB
- 文档页数:10
学习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1. 引言1.1 学习生物科学史的重要性学习生物科学史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了解生物科学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进步,以及科学家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了解生物科学史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学派和思想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影响,从而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和思考角度。
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在现代生物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学习生物科学史的目的学习生物科学史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生物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一个学术成果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了解重要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他们为生物科学做出的伟大贡献,并从中汲取启示和启发。
学习生物科学史还能帮助我们探讨生物科学的思想演变,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特点,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200】2. 正文2.1 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动植物提出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为后来的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生物科学停滞不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重新开始发展。
17世纪至18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察,揭示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真相,揭开了天文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联系。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物起源和进化的认识,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奠基石。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几点建议高中生物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他们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环节。
而渗透科学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渗透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下面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几点建议进行探讨。
一、注重历史故事的讲解生物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充满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
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可以通过讲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创作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史背景和变迁过程。
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愿意去掌握生物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研究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研究成就,比如门德尔的遗传学研究、康普顿的X射线研究等。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伟大。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
三、注重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关联四、组织历史实验和展览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历史实验和展览,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一些历史的科学实验,比如门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等。
通过实验和展览,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五、鼓励学生关注当代科学发展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当代科学发展,并引导他们了解一些当代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通过了解当代科学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建议有很多,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研究、注重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关联、组织历史实验和展览、鼓励学生关注当代科学发展等方式来渗透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生物科学史是指描述和研究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生物科学史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而了解生命起源的奥秘以及生物学知识的源流。
生命起源是生物学的基石,通过学习演化理论、细胞学说等重要的科学发现,学生能够了解到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进化,了解现代生物学知识的源起。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各个学科领域内涌现出的重要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的遗传学等,这些都是后世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能够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
科学探索是一种对世界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它要求科学家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解释和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各个重要事件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通过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生物科学史中充满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和故事,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和神秘的现象,如化学合成DNA、基因编辑等,这些都是现代生物学的前沿领域,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奇闻和故事,如“邮票之争”、“伽利略的星星”等,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历史和科学家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一、引言生命科学史是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涉及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其作用,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史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过程,它包含了科学家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通过学习生命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生命科学史涉及许多有趣的生命现象和故事,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生命科学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和艰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科知识生命科学史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科知识,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同时,生命科学史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精选生命科学史素材在选择生命科学史素材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历史素材。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历史素材与生物学科知识的联系,确保历史素材能够为生物教学服务。
2.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了充分发挥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生命科学史故事、开展小组讨论、组织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命科学史与生物实验、考察、调查等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丽。
3.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生命科学史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涉及到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
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利用生物学科学史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浅谈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物学科学史;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
生物学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提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利用生物学科学史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浅谈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
《人体的激素调节》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2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的知识,教材以甲状腺激素等几种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为例,着重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而显著的调节效能。
而纵观激素的发现研究之旅,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史教育素材,如果能将这些素材精心挑选,用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更能在过程中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提升科学思维,发展探究实践能力,培养态度责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利用科学史素材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生命观念”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生物界的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现象、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史还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研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科学的突破和进展。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勇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深入了解生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本质和内涵,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多样性、遗传学、细胞学、生物技术等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到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加深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素养的重要环节,而了解生物科学史对学生发展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变革。
本文将讨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和重大突破。
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成就,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生物学的广阔领域和丰富内涵。
这种了解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更具动力。
二、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学习生物科学史不仅可以了解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成就,还可以了解他们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科学家的观察、假设、实验和推理过程,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这对于学生理解、应用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认识科学的进步和变革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和变革。
生物学的发展史中充满了各种科学理论的出现和更替,每一次科学理论的变革都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扩展。
通过了解这些变革,学生可以认识到科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这种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四、培养科学精神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对事实的求真、对现象的思辨、对问题的探索、对证据的评估等。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持续的努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这对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推动科学教育改革了解生物科学史对于推动科学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研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来源和本质,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改进。
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促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思维训练等教学方式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运用生物科学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入科学史,恰当地把握深度和难度,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学科的产生、发展的背景、过程及价值,也使的生命科学史的教育教学功能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艺术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顺利达成高中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多个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现状内容教学意义运用方法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高中生物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教授基础、前沿和实用的生命科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科学素养,更要重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生命科学史不仅记载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成为科学教育中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科学史教育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与方法与学生学习过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积极探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其真正走进课堂,发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双重作用,是中学生物教学中需要探究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从生物科学史教学的现状、内容、教学意义、和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这些角度进行讨论。
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生物科学史,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一、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现状目前,科学史教育正引起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由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霍尔等人参加的哈佛物理教学改革计划,率先将科学史引人科学教育领域。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表了题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总报告,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建议在科学教育中加人科学史内容。
199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通过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同样把科学史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年级的儿童在科学史教育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始至终对如何进行科学史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法或策略。
在我国,最近几年来,有关生命科学史的译本以及著作开始出现。
有的师范院校已将生命科学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始实施,一些中学生物教师也开始认识到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并且提出具体做法。
新的课程标准把科学史作为提升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理论上,人们对科学史教育还没有太多的研究,在实践中也还没有找到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介绍方法—启迪思维。
然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
二、生物科学史的内容1. 揭示了研究者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人们的思想会受到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而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就往往先是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
“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
[1]人类对生物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也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
[2]这些事实反映了思想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当时的思想氛围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相反的,人们通过对新事物的研究,获得了对该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思想氛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而生命科学史展示的就是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及其思想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的发生是与科学家们所从事的科学探究密切相关。
这对于年轻的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 展示了生物科学形成的历史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生命科学中各个分支学科是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就能告诉我们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
这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
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
[2][3][4]孟德尔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遗传规律;萨顿和鲍维里运用细胞学的理论,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塔特姆精通微生物知识,建立起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如果不依赖多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循着这样的思路,那么与此相关的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就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联系到新的问题上去。
3.揭示了自然科学产生的过程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变化的过程。
孟德尔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仍不能被揭示。
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遗传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引起的变异区分开。
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学以及19世纪末在染色体的变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可能就在染色体上。
但是当时拿不出有效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
[5]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果蝇的遗传学实验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才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
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科学产生、发展的步骤。
4. 展示了学科的发展需要合作、碰撞和论争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
DNA双螺旋结构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事实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这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了不断的澄清。
[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哪一种变异”的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
达尔文认为选择主要作用于连续的变异类型上。
早期的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皮尔逊,与达尔文的判断一致。
到了19世纪末,贝特森用事实证明了环境虽呈现连续的变化,而生物的变异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受遗传的控制,而不受环境控制。
190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议上,贝特森与韦尔登进行了最后的争论,贝特森取得了胜利。
又如在针对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上,李比希和巴斯德之间也展开了争论。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1897年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
5. 呈现了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科学的精神及科学的世界观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是实事求是;科学的精神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证明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以制造出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
只有依靠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适当、合理的个人行为。
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出科学家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三、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教学意义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这样的课程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教师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现代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希望通过设计一定的启发性、生动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科学史无疑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宝库。
生命科学的现有知识都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每一段都闪耀着科学家智慧的火花,凝集着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探索,蕴含着直觉、想象、怀疑、激动、创造力以及观察、收集数据、归类和证明结论等思维品质和科学方法,用这些知识教育学生要比单纯的了解科学结论和技术成果更有趣,更有意义。
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史,让学生在历史背景或框架中学习生命科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发现、演变过程。
比如,要让学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基因”的含义,而非只知道教材中一个现成的结论,教师就需要对基因的科学史实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加工,归纳“基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概念的发展史,即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到约翰逊给“基因”命名,到摩尔根将基因和染色体联系起来,到生物化学家对基因化学本质的确定等,从而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科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科学创造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地学习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科学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作为理解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范例。
揣摩前辈探究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科学方法,领悟探究本质的过程。
教师把科学巨匠独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使学生从前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形成科学探究方法。
比如萨克斯、鲁宾和卡门等的实验中精心设置的对照,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两大遗传规律,不但与他精心选材有关,还在于他有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并开拓性地将统计学的方法引入遗传学研究中。
又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时,教师可利用三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即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实验、波森和詹森的明胶和云母片插入实验、温特的琼脂块实验等,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运用观察、假设、归纳、推理、分析、实验等方法对现象进行思考,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把学生推至问题开始的地方,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其中具体的科学方法。
事实也证明,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指出的:“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3.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科学史作为一门反映自然科学发展进程的人文科学,有助于人们在认识上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