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师初中历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

第二师初中历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

第二师初中历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
第二师初中历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

第二师初中历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试行)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扎实、强劲推进我师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规范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学教研效益,根据我师义务段历史教学实际,特制订本常规。

一、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性质的基本认识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学应当以“立德、启智、培能、”为指导思想,达到树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

基础性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思想性是指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文性是指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是指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

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

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学期教学计划

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其课程标准解读,通读各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要求个人先拟订计划并经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协商后通过并上交。学期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所授班级情况分析。包括学校概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兴趣爱好等情况;后进生、优秀生情况及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标要求。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

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理解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包括综合探究、社会实践活动、复习及检测)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课时教学计划(即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

教学程序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①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的,把握教

材内容及结构。②确定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③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授课班级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同时又要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发展。 3.有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是年级备课组)要组织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任务主要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等。教师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但教师不能照抄照搬集体备课教案。

4.提前撰写教案认真按课时备课,必须提前一天写好教案,备详案还是简案应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学校要求等来决定,但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历史学科教学的,也必须要撰写教案,但可以是简案。详细教案是指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都详细地写出来;简案指只写出主要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的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5.精心设计好教案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及作业布置等。教案设计具体需注意:

(1)教学目标的设置①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标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③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等;④教学目标的呈现应采取行为化的陈述方式,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超标或降格。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

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教学重点是指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难点即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的处理课本、图册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若教科书内容充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主要依据教科书展开课堂教学,否则就要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资源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乡土教学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

(4)教学方法的选定选定教学方法需要

注意:①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对于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法等教学方法。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③要考虑到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既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也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运用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恰到好处,不求形式,而求实效。④要力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⑤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依据教学内容设置“自学、互学、导学、拓学”的环节或流程。

(5)教学媒体的选择①要考虑学校现有

的教学设备条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学挂图”“教具模型”“投影图片”等教学媒体;

②更要提倡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课件运用等。

(6)板书和作业的设计板书设计要有科

学性、整体性、条理性,作业设计要少而精、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作业、要有利于巩固与反馈。

(7)写好教学反思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

经验与教训,进行再教设计,提倡记录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三、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学用书和教具等。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到达教室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

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和蔼、语言规范、清晰准确,坚持正面教育。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学目标:①依标施教,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②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内容:①注重历史、地理和各种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必要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度。②坚持直观教学,有机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③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④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边生活,有机地渗透乡土教学。

3.教学过程:①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力戒“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②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活动与解决一定问题的具体情境挂相结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③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做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从图表、文字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多维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④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⑤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及时地反馈与评价。⑦注意讲授教学模式与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建议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自学、互学、导学、拓学”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4.教学效果: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②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③作业效果好,学生绝大部分能顺利完成作业。

四、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

(1) 认真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不必过细,在预习中要能善于发现问题,捕捉不理解的信息,带着问题上课堂,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2) 专心听讲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要求“必须当堂掌握”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课和巩固对学

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规律,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学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

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4)强化记忆的习惯

对历史课本中主体内容应该背诵,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关键的表达词语,会用精炼的语言归纳成几点,这样做既有助于记忆、背诵和复述,又使思维更有逻辑性。

(5)自主学习的意识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是学生认真预习、及时复习、专心听讲、强化记忆的根本保障。

五、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布置科学布置作业是学生达到良好作业效果的基础,要做到:①目标明确,作业布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针对性强。②份量适中,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做到以质胜量,提倡以课内作业为主,布置少量课外作业,活动类作业可结合综合探究活动,建议每单元一次。③难易适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以多数学生的水平为着眼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考虑优秀学生并适当照顾后进生,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作业批改①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意面批和课后批改的结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结合。②课内作业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认真及时,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其余作业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③批改作业应准确无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作业评判结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阅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讲评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订正错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建立作业批改记录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对作业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质量测评

历史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

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学习过程考查。要建立实施简便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变化,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并在期末学习报告单中予以体现。评价记录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项目评价,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判断;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

2.纸笔测试内容方式。测试内容要以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适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和热点材料。整卷以主观题为主,难度不低于0.70。测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进行。

3.命题体现学科特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根据“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学科特点,测试命题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的水平。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情景化命题,考查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适当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4.命题方式:①任课教师每人提供一份试卷,由组长增删试题。②任课教师轮流命题。

③组长独立命题。④备课组集体命题,组长把关。⑤采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外单位试卷。

5.评卷可由任教者评卷,或备课组“流水作业法”评卷,评卷者要记载必要的数据和各题得分率,进行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讲评,并及

时查漏补缺

6.质量测试目的。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诊断性是为了改进。教师要及时认真评卷,总结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评。并提交学业成绩报告和质量分析。

七、课余学习辅导的建议

1、辅导对象包括对所有学生的指导。辅导方式包括有针对性、共同性问题的集体辅导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辅导。重点放在对学习目的、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的辅导,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困生进行课下个别辅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创造条件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八、组织课外活动的建议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乡土教学资源,每学期制订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乡土历史考察等综合实践活动。

2、组织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课堂辩论、小论文评比和交流、故事会、参观访问、社会实践、观看电影录像等多种活动。

3、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九、教学研究、总结

1、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开展课改实验,分析教学情况,研究、改革教学,结合教学实践作好案例分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学习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参加教学科研活动,从事课题研究,撰写教学科研论文。

2、备课组活动经常化。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要做到:(1)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2)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均要有详细记录并存档备查;(3)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教案(学案),个人的教案(学案)要有个性。

3、教研组活动学习化。每次有主讲人,并事先下发学习内容,会上结合自己学习心得主讲。全体教师展开主题研讨。加强业务学习,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养。学校每学期要对教师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语文

专业书刊提出具体要求。

4、积极开展师本教研,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教学反思;每月写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每学期开一节教学展示课;每学期出一份试卷;每学年研究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或课题报告)。

5、每学期期末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分为专题总结和系统全面总结两类。教师在某一教学问题上有较大收获、体会,并对它有独特见解,可写专题总结。系统总结就是对全学期教学工作的成绩、缺点和今后打算作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振丽 (秦皇岛市第二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教师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该如何反思?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

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

历史趣话第二课堂活动 计划

历史趣话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教学宗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学方面的兴趣,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文史打下基础,我校决定继续由我开设“历史趣话第二课堂活动班”。通过师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 “历史趣话”是我校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一项内容,因为只有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各个阶段的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才能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波澜壮阔的经历的所吸引,才会崇尚五千年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智慧的结晶。“历史趣话”主要以中华民族的从古至今的发展为线索,把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串连起来。通过老师的评析和学生们的讨论,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有所了解,对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上学期我和学生们分享学习了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这学期我将接着“春秋战国”继续学习。历史趣话是学习国学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我们将学习国学经典。如《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这些经典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人生的基础就在这小

小的学习园地扎下根。 教学方法讲故事小组讨论评析 汇报形式 1. 演讲《我来评评历史人物》(每人2至3分钟) 2. 演历史短剧 课时安排: 第1周大宋王朝--英雄辈出 第2周宋金恩怨--壮志难酬 第3周蒙古帝国--走向世界 第4周机动周 第5周明兴元亡--大国风范 第6周大明江山--人才辈出 第7周满清入关--巩固政权 第8周康乾盛世--落日余晖 第9周近代战争--勿忘国耻 第10周王朝末路--苟延残喘 第11周革命号角--除旧布新 第12周内忧外患--星星之火 第13周战火狼烟--中华崛起(一) 第14周战火狼烟--中华崛起(二) 第15周总结汇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一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对历史教学的帮助,解读了多媒体省时增效的价值,改变了教学历史的方法,诠释了诸多细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典故多媒体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莫须

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12篇全面版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一):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此校园特定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如下: 一、强素质、创特色、树形象贯穿德育工作始终 本期我们政教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要反复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以弘扬民族精神月为中心,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活动,以校团委为支柱,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并不断切实改善校园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礼貌建立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用心营造有利环境,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动员和利用校园、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用心力量,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从学生身边做起、从行为的养成做起、从注重实践做起、从学会做人做起,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教育,切实加强和改善了校园的德育工作和团队工作的稳定发展,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具有必须的自己校园的特色。 二、有计划地开展德育活动,寓教育与活动之中 本期我们有要计划的开展德育活动,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有小结、档案规范、完善、齐全。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对学生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得到自然的感染疏导,让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在灌输在活动中,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并进一步转化良好的生活习惯,本学期我们主要搞以下德育活动。 1、我爱我校演讲比赛 2、开展向洪战辉学习活动 3、社区献爱心活动 4、校外辅导员时国灿同志关于加强学生思想品行教育报告 5、环保永驻心中征文 6、祖国在我心中征文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吴文娟 历史是中考科目,虽然只有50分,但是也足以决定学生的中考命运。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了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鼓噪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计划_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合集

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计划_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合集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1 一、培养目标: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中高段作文的能力要求,为学生课内外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活动中心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特色拓展能表达丰富的感情,独特创意明显,个性化色彩浓郁,文章结构合理,真情实感,文从字顺,想象丰富。逻辑性强,层次清楚。 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基本掌握想象语言、诗化语言、模糊语言和语言节奏,奠定深厚的语言文字基础,全面提高语文水平。对字义全面把握,提高用字水平。 口语交际: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结合不同的环境说话,语言规范,用词准确。 品德修养;体验情感,理解人生,明确目标,胸怀宽广,志存高远,以学为乐,美化心灵。 二、学习任务: 每课时40分钟,重点进行话题作文、情感作文、材料作文、散文和随笔的训练,完成大量语言文字训练,阅读训练,阅读感悟,百字新事等。 三、教学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莲山课件 ]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通过学习能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及综合练习,提高修改病句、句式改写、口语交际、古诗理解等习题的能力。 8.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 四、教学措施: 1.学段目标适度提升,循序渐进, 2 .充分利用教材中得例文课文进行作文教学,结合具体教材内容与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3.推荐部分优秀儿童读物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课后给优生适当增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习作题目,并予以批改; 5.定期辅导差生,努力提高其习作水平; 6.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7.将“自主、合作、探究”用于习作教学中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我任教初三年级的历史,本次期中检测成绩不理想。从检测的状况来看,在选取题上得分相对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后面的综合题部分失分较多,明学生的理解分析潜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题训练不够。 反思前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虽然自我已任教初三历史有几年,有了必须的基础,但是每节课前还都就应进行认真备课,个性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资料此刻已经忘了,自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节课只是去上课,有的没有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了一些过多的资料,低效重复性的东西比较多,造成整体课堂质量的低下。 二是教学抓得不紧。对时光抓得不紧,包括双休日,没用在教学上。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到此刻连一半的学生姓名都叫不上来。对学生学习状况了解也不够,针对性的辅导也没实施。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虽然进行了必须的过问,但是没有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落实措施,使这些要求流于形式。对各种习题集没有进行深入综合归纳,基本没有推给学生高质量的精品练习题目。 为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善课堂教学。规范办学秩序以来,课时数量得到了规范,课堂上的时光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许副科布置作业,并且主科老师教学抓得很紧,平日学生课余时光很少,有时连作业也写不完,根本没时光来学习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务必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此就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既要将该讲的讲到,又要让学生有时光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透过检测发现,有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历史科分数很低,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班级达十余人。对此,今后计划透过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进行个别辅导等方法来促进他们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各类题目的分析。要对各类习题集的题目进行分析挑选,选出优秀题目推给学生,让学生用少时光学生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且大力抓好落实。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复习期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备课和复习,争取使复习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抓紧每一天的时光,用心研究和加强教学工作,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二年级历史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 A.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已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D.自然经济解体 2.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错误的一项是 A.割香港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 C.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 3.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不包括 A.走私鸦片,倾销商品B.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C.修筑铁路D.早期的次资本输出 4.从19世纪中期开始,哪一国家操纵中国海关管理权近半个世纪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主权遭破坏B.中国资源被掠夺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封建制度衰落 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7.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侵华规模B.增加通商口岸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修改不平等条约 8.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仅看到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问题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9.《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制度的实质是 A.要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B.实现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10.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其核心内容是 A.反对封建纲常B.提倡“经世致用” C.呼吁革除弊端D.向西方学习 11.最早揭露英国侵略西藏野心的著作是 A.《四洲志》B.《康輶纪行》C.《瀛环志略》D.《海国图志》 12.对《资政新篇》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B.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C.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D.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 13.造成太平天国与古代农民起义具有新的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阶级不同B.所处时代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D.组成成份不同 14.下列关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学反思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魏玉平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731799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 背景;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运用我校提出的241生态教学课,再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使他们强烈的

大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藏小荣张爱青杨哗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展开,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动手能力和刨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主动性。显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诸如听课,实验,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外出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已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开辟第二课堂便成了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所谓大学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和有酬性的(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的等等活动。第一课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第二课堂则发展人才的特长,解决特殊的、个性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最佳结构,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果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就会使事物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起着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作用,共同组成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和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下面,就大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通过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精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唐诗宋词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学生原来只知道外国有托尔斯豪、雨果或海明威这些人的作品,而不知道中国早就有非常伟大的作品,中国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使学生感到我们民族的伟大,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献身祖国的力量、智慧、勇气}通过举办各种时事报告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激发他们为中华振兴而学的壮志;通过拜访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让学生了解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难,为人民求解放的事迹,激发起他们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这一切将化作学习的意志和动力,同时也是扭转。厌学风”的得力措施之一。 2.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现代“人才学”、“创造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除了他本人的天才条件(一般指智商、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品格)以及外部条件(机遇、偶然的触发)而外,一个主要的因素,即是他本人能否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台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想要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单靠现行教育体制所设置的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在中学,为了高考的需要,也由于学生本身的精力所局限,许多学校在高中阶段便文、理分科进行教学进入大学后,更是“专”而不广,致使许多理工科学生不通文史,而有的文科生不会写简单的化学分子式,甚至连处于边缘学科的各专业,也是互不相通。再则各系各专业按班级授课的第一堂课,不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它的宗旨总是按照某个专业的教学大婀来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的具体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一):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仅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坚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

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十分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应当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本事,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资料,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团体、办事本事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

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4-08-22T11:20:15.67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6月总第154期供稿作者:刘凤华 [导读] 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 刘凤华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化龙初中262721 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追求的目标。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一直是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趣化、教学策略创新化四个方面谈谈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途径。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由、快乐地学习。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涛涛不绝地讲解,学生则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更新教师对学生的观念。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强,想得到教师、同学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探索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最后,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属于过去,是不能更改的,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所以课堂上没有必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考试前突击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越与学生的认知接近,教学效果就会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就越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是过去式的,但教学内容的呈现则可以活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会使教学内容更显丰富、生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这样历史教学就不再枯燥无味。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生活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交通工具,但这些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影响是怎样的,可能不太了解。所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也可以了解交通工具是如何影响社会生活的,也能拿交通工具的过去与现在的影响进行对比,从而深刻理解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其次,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本土历史进行教学。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独特的内容,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地名的历史来历、风景名胜的来历等。教学中加入这些本土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情趣化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这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 首先,借助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具有愉悦、启善的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排历史短剧、创设情境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其次,教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精彩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包括与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课本历史知识。当然,引入课外历史知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多角度了解那段历史,拓宽学生视野。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景性和激发性,用精彩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情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策略创新化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步入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浅谈“点—线”结合的初中历史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12732777.html, 浅谈“点—线”结合的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张尹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10期 【摘要】文章以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统一的隋唐时代》为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探索“点-线”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点-线”结合;《统一的隋唐时代》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版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点-线”结合的教学模式自从《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但在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执教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的《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时,力图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呈现出隋唐时代更替的广阔画卷中突出历史人物的生動细节。 一、设计意图 《统一的隋唐时代》是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结束后,隋唐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兴替。本课内容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丰富,最突出的是重要知识点特别多,包含了三省六部体制的开创、科举制的创设及发展、隋朝短暂而亡和唐朝“贞观之治”等考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察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笔者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精选关于隋唐帝王的历史故事“点”,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隋唐王朝兴替这条历史发展“线”。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立意为:隋文帝结束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再次完成大一统,由此开创了繁荣昌盛的隋唐时代,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创新的时期,制度上的创新为以“贞观之治”为代表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将理解隋唐的制度创新作为重点,将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课堂活动记录[1]

喀拉苏乡阿克奇学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二年级第二课堂活动记录 时间2015.9 地点二年级教室参加人全体学生主持人梁秀秀内容天天有个好心情 活动过程1、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生活中或学习中都遇到过让你高兴的事情吗?有没有遇到过让你烦恼的事情?(学生分别举例) 2、活动一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情绪的变化,做一个小游戏。 活动要求:右手手掌朝下,左手竖起食指向上,当老师提到情绪这个词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旁边同学的食指,说起情绪这个词,我就想到了很多有关描写这个方面的词,像怒发冲冠、勃然大怒都是形容一个人愤怒的情绪的。像眉开眼笑、喜笑颜开、喜上眉梢那是形容一个人的快乐的。像惊慌失措、惶恐不安那是形容人的惊慌的。如果出现了悲痛欲绝这个词说明那个人正在伤心之中;而像破涕为笑就是写的我们小孩子的情绪变化 3、活动二 活动要求:根据情景画出情绪脸谱 4、活动三:体验快乐 师:同学们,你能用你的表情来告诉我你们此刻的心情吗?我看出来了许多同学很开心,也有个别的同学有点累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轻松一下!(伴随音乐的节奏律动)

二年级第二课堂活动记录 时间2015.10 地点二年级教室参加人全体学生主持人梁秀秀内容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认识自我 活动过程一、引入: 思维实验:当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我”吗? 二、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重要性)? 古老的传说——斯芬克斯之迷,告诉我们“人,认识你自己”。 三、人,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内容)? 活动:十问“我是谁”。尽可能快地完成十句以“我是”为开头的句子。将同学的答卷收上来,结合答卷分析。 1)“我”的三个成分。 2)“我”从哪里来。 四、怎样认识自我(途径)? 提问:我们是从何得知自己是这样的人的? 1)自我反省:自我对话、写日记等。 2)以他人为镜:与他人作比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3)以活动结果为镜:心理测验、竞赛、游戏、集体活动等。 五、游戏——猜猜“我是谁” 1)活动:随机抽取两三份学生答卷,全班同学猜这位同学是谁。请同学谈对该学生的印象及该同学感受。 2)思考: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时。 A哪个才识真的“我”? B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3)学生回答及教师小结。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3000字) 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进入尾声,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我写下了这篇初三历史教学反思。包括 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 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枯燥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教学反思及总结。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

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我首先出示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照片,从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谈起这场战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结合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对教学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 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结合本学期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我就首先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结合历史地图册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明确学习必须抓住的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知识素质 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历史教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2、能力素质 首先是备课能力。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历史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历史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

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弥补“历史不可重演”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素质 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师应是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身的人。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明确要求,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