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壶艺名家时朋之子,明代万历年间人。其生卒年代不详。“考诸记载,少山万历间人。张叔未云:顺治十八年,时年已老。然则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殁,可无疑义”(《旭羡砂壶图考》)。据徐秀棠大师在《中国紫砂》中考证,时大彬可能生于嘉靖末年的1560年。《宜兴人物志》(上),称其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代为1573—1648年,而台湾的徐鳌润先生则推测其生于1573年卒于1662年,享年89岁(徐鳌润:《明季艺坛三杰之一—许龙文考》)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誉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吴骞《阳羡名陶录》)事实上,时大彬确实为紫砂壶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一、在工艺上:时大彬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所谓“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为完成之初期”(张虹、李景康《阳羡砂壶图考》)周容在《宜兴甆壶记》这样记载:壶艺“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这就是说,不知名的金沙寺僧原来是徒手捏壶而供春“斫木为模”,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时人评论“良工虽巧,不能徒手而就,必先器具修后制度精。甆壶以大彬传,几使旊人指”时大彬不仅手艺巧,而且器具修,所以其制壶“制度精”,使天下制壶陶人为之折服。(旊人:陶工;指:折指,喻佩服其工巧)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时大彬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也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二、是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或淘土、或杂以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俱足。”(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如果说,“淘土”,即从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是金沙寺僧和供春首创的活,则在其中“杂以砜砂”,即相当于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调砂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掺砂后增加“细土”的强度;二是增强砂壶的艺术效果,周高起曾形容“壶之土色……上有银沙点点,迨砜砂和制,壳绉周身,珠粒隐隐”。至于是怎样“杂以砜砂”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说得很具体:“其制法,陶土之内杂以砜砂。尝毁旧甓以杵舂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燑以熠火,审候出之”《阳羡砂壶图考》的作者在引用周容《宜兴甆壶记》云:“时大彬故入以沙,炼土克谐”时加按语也说“砜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捣碎舂之参入土中,故曰参砂”我曾请教一些业内人士,谓现今之掺砂、调砂是掺入本土绿泥,不是将陶缸捣碎掺入,因而认为所谓“杂以砜砂”是文人以派传讹。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时大彬开创的“杂以砜砂”是可信的,那是针对当时制壶所用的“细土”而为之,而且就是这一创举为今日的铺砂、调砂奠定了基础。

时大彬不仅善于调砂,且能调配泥色,所以“诸土色具足”,因此,时大彬在砂壶泥料上的创新对壶艺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三、在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兹从出土时壶、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器中略加分析,则时大彬制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真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

出土文物:明户部尚书卢瑞锋墓出土了时大彬制圆壶、无锡涵莪墓出土时大彬制“如意盖三足圆壶”、江都曹氏墓出土的时大彬六角紫砂壶;

存世传器:现存世“大彬款”的紫砂壶共有13把,分别藏于各地博物馆或私人,现按造型归类为分别如下:

圆器:

特大高执壶。壶身铭:“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

仿供春龙旦壶。共有二款。一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底款“大彬仿供春式”。一见海洋公司版《砂壶集》第335页,底款:“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虚扁。上海博物馆藏,底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提梁壶。壶唇外有楷书“大彬”二字,又刻有方印“天香阁”三字。南京博物院藏。

方器:

开光方壶。共二款。一见40期《壶中天地》,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另一款香港茶具博物馆藏,底款“时大彬制于三友居”。

高僧帽壶。唐云藏,底款“丛桂山馆大彬”。

莲瓣僧帽壶。底款“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

仿生器:

凤首包袱壶。唐云藏。底款“万历丙申时大彬制”。

半瓜水盂。唐云藏。壶身铭“辛亥夏制于正已堂为可先老先生少山时大彬”。

筋囊器:

玉兰花六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

(以上见徐秀棠《中国紫砂》)

史籍记载:

“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赋诗,有句云‘削竹镌留甘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

“苇村尝以时大彬梅花砂壶赠汪近人,汪赋诗谢之,有浑然制作梅花式句”《阳羡名陶录》。

吴槎客诗题云:“芑堂明经以尊甫翁旧藏时少山茗壶见示,制作醇雅,形类僧帽,为赋诗而迎之。”

张燕昌云云先府君性嗜茶,尝得时大彬小壶,如菱花八角的……随手合盖,举之能翕起全壶……。

“宜兴时大彬壶,予有三执。…其小者,得自陈健夫,扁如柿饼,不得容杯水…(“曲阜孔东塘尚任享金簿”)。

《艺术从编》载大彬方壶…又载大彬六角壶…。”

郑秋枚《砂壶金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

披云楼藏老朱泥大彬中壶一持,参砂坚润,形式如柿…。”

吴槎客云:长洲陆贯夫,博古士也,赏为予言,大彬壶有分四底、盖为一壶者,合之注茶,渗屑无漏,名六合一家壶,离之乃为六,其艺之神妙如是。

(以上均见《阳羡砂壶图考》)

时大彬壶的这些造型,当然并不都是他凭空创造的;有的是继承模仿前人已有的款式;如仿代春龙旦壶;又如菱花式壶,前人董翰的“菱花式,忆殚工巧,”同样赵梁制壶已“多提梁式”。但他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改进;而有的则完全由其创新设计。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能适应文人饮茶的需要及时地由大壶改作小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和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作为一位民间艺人,能与时俱进适应饮茶之需,在壶艺造型上不断变革创新这在封建时代的工艺史上是不多见的。无怪人们要称赞其为“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吴骞诗)。

四、在风格上:时大彬制壶形成了独特的朴雅坚致的艺术风格。大彬对待壶艺作风严谨,“雅自矜重,遇有不惬间者碎之”(李斗《杨州画舫录》),而且他的人品亦好:“时为人敦雅

古穆,壶如之,波澜安闲,令2人起敬。”(周容《宜兴甆壶记》)因而形成他的壶艺的独特的风格。即“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壶“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正如吴梅鼎品评的二字:“典重”,也如清代阳羡词人陈维崧在诗中评价的那样:“彬也沈郁并老健,沙粗质古肌理匀。”时壶的这种质朴古雅的风格不仅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赞赏,在紫砂业内亦备受推崇。时大彬的高足弟子,与时大彬,李(大)仲芳并称“壶界三大”的徐(大)友泉,也是一位“综古今、极变化、技进乎道”的壶艺高手,但他自己“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可见时壶的“沙粗质古”、“朴雅坚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时大彬技艺功力、艺德人品的集中体现,是砂壶的一种最本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历来被壶艺界推为“大家”“正宗”,且“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五、在识款上:时大彬在制壶的识款、题铭上表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大彬虽出身于壶艺世家(父时明也是有名制壶艺人);但骨子里可能还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有记载称其为“宋尚书时彦裔孙”,此事久远且无从稽考,但时大彬肯定十分抑慕时家这位先祖。时大彬平时与文人交流广阔,如他之由大壶改作小,便是受文人品茶习惯的影响以后所作的变革。也是受文人的影响,他刻苦学习,精通书法。他在壶上题刻款识,“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但后来他苦练书法,“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意谓书法象王羲之)时大彬的刻款,博得文人的赞美。如周高起曰:“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张叔未得时大彬方壶,见其题铭赞曰:“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

时大彬还开壶上题铭之先河,不过其内容大多是现成诗句,且偶见于壶身,多镌于壶底。略举几例:

客耕武原,见茗壶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砚斋底有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陈鳣《松砚斋随笔》)

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底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二句,欧公诗也(《阳羨图说》)

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湿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阳羨砂壶图考》)

综上所述,紫砂壶艺到时大彬已基本成熟,加上他广收门徒,继承技艺,“弟子甚众,知名于世,”遂使砂壶艺术发扬光大,“蔚为大观”。时大彬在紫砂壶艺的制作工艺、泥料配制、造型设计、识款题铭上都有变革创新,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质古朴雅的艺术风格,因此,人们把“砂壶”直接呼为“时壶”,且把他的嫡传、再传弟子的一脉奉为“壶艺正宗”。总之,时大彬是壶艺史上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大师。

关于张哲伟的介绍

关于张哲伟的介绍 紫砂工艺美术师张哲伟,生于宜兴陶艺世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结业。幼年随海派画家邵家学习素描、色彩、国画。在上大美术院学习时,得到了中国上海著名雕塑家张永浩、唐锐鹤、杨建平亲授指导。八十年代末进厂随父母张焕生、肖全娣学习堆花、雕塑、壁画、器皿造型设计并制作,同时拜无锡国家级大师喻香莲为师,学习惠山传统手工捏塑,经过以上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紫砂雕塑造型设计的艺术功底。 人物信息 【姓名】:张哲伟 【年代】:现代 【家乡】:江苏·宜兴 【类别】: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工艺师 【代表作品】:《新意航天壶》、《蟠龙大挂盘》 人物介绍 紫砂工艺美术师张哲伟出生于陶艺世家。父亲张焕生、母亲肖金娣在堆花、浮雕、壁画、器皿造型设计制作方面都有着较深的造诣。张哲伟从小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与紫砂相关的人与事,对紫砂从小就非常喜爱。艺术的语言总是相通的,喜爱紫砂的张哲伟对书画文章也特别喜欢,幼年就开始随海派画家邵家声先生学习素描、色彩、国画,接受了很好的艺术熏陶。邵家声从艺几十年,才具全面,艺贯中西,多画种、多风格、各类题材均有所涉。幼时学水彩入手,在水彩画领域深有造诣。受邵家声影响,张哲伟也多面发展,在书法、绘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张哲伟对于艺术的追求还远不止这些。热爱艺术的他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专业时,中国著名雕塑家张永浩、唐锐鹤、杨建平3位先生给了张哲伟悉心的指导。在学习雕塑期间,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刻绘风格所产生的文化碰撞与交汇,给张哲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今后自成一派的紫砂创作积蓄了灵感与思路。 宜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张哲伟,让他着迷。上世纪80年代,张哲伟如愿进入宜兴陶瓷公司随父母学习堆花、浮雕、壁画和器皿造型设计制作。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精湛技艺,时常让张哲伟沉醉在其中,学不知返。上世纪90年代,天性对艺术有着很高兴趣的张哲伟又投入无锡国家级大师喻湘涟门下,学习惠山传统手工捏塑。被称为“捏塑圣手”的喻湘涟是泥人世家的后人,她的粗货造型简练,概括丰满;她的手捏戏文形象生动,装饰性强,极具江南地方风味。捏塑技艺独有的艺术语言,为张哲伟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九九二年,和鲍惠萍专研紫砂壶造型、设计装饰和制作。之后,张哲伟又拜宜兴著名紫砂陶艺纂刻家沈汉生为师学习陶刻技艺,颇具书画功底的他在学起紫砂陶刻来如鱼得水。 “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是问道学艺的第一重境界。张哲伟的学艺之路也是这样,先从精通知识技法开始。只不过,他的开始,因为有着天生而来的兴趣,显得那么乐趣无穷。其作品具有传统理念和现代创意相结合的韵味,豁达大度,透出阳刚之气,追求形式美与内涵美于一体。《微型紫砂九龙壁》、《束柴三友壶》、《荷花青蛙壶》等多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银、铜奖。《新意航天壶》、《蟠龙大挂盘》等作品被无锡博物馆收藏。本人及全家被载入《中国宜兴当代陶艺名家集》。 张哲伟作品的特点 从小就徜徉在艺术天地的张哲伟,对紫砂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紫砂从古至今就在以自己独特的形态,传递着文化与艺术的不同声音。因为接受过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张哲伟的紫砂创作既参照传统造型,又融合现代元素,自成一派。而张哲伟的作品最为与众不

彭湃 浅谈紫砂壶的装饰技法与出新

浅谈紫砂壶的装饰技法与出新 彭湃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自明清以来,其装饰技法层出不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1)材质运用。明代早期的制壶大家时大彬,常在紫砂泥中杂以?砂土,成陶后壶面上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产生“砂粗、质古、肌理匀”的奇妙效果。鉴赏家称之为“银砂闪点”,还赞美它“珠粒隐现,更自夺目”。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的绞泥装饰,选用泥质相近的不同颜色的泥绞在一起,烧成后产生如云纹、大理石纹等斑斓多彩的效果;(2)线面装饰。纵向的线面装饰即筋纹壶,如供春的“六瓣圆瓤壶”、时大彬的“玉兰花瓣壶”等,横向的线型装饰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等。如徐友泉的“仿古虎錞壶”,壶的肩部就采用了灯草线装饰;(3)雕漆装饰。这是宫廷装饰的技法,在紫砂壶外通体髹十几层红漆,四面开光,内雕刻不同的花纹、山水、人物等,见故宫藏“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4)泥绘装饰。清代宫代宫廷藏“宜兴窑御题诗烹茶图壶”,此壶一面为泥绘的《庭院烹茶图》,有庭院、山石、树木、文人品茶等画面,用同色泥绘成,形象生动逼真,线型纤细精到;(5)陶刻装饰。“宜兴窑御题诗烹茶图壶”的另一面为陶刻的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泛游书室有作》用隶书阴刻,笔画精到,诗书双美;(6)雕塑装饰。由于紫砂泥有极佳的可塑性,可把大自然之美集于一壶,成为立体的画。如清代塑器大家陈鸣远的“梅桩壶”、“松段壶”,形态逼真、美不胜收;(7)镶嵌工艺。以镶金银丝为主,先在坯体上刻出凹线,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案,在烧成后把金银丝镶嵌进去,工艺的难度是金银线面与壶面的平整度要保持一致;(8)印板装饰。印板装饰接近于泥绘,比泥绘更便捷,只要先刻好印板贴在器皿上,把泥嵌入印板的凹线内,取下印板,把线或面清理清晰,节时节工。如近代蒋祥元制“鸿禧壶”、“鸿禧”两字,即是用印板印成的。紫砂壶的装饰技法还有镂空雕刻、珐琅彩、粉彩装饰等,都是极尽工巧,把紫砂壶装扮得琳琅满目。 “明式桔纹壶”(见图1)为传统装饰工艺与现代装饰工艺相结 合的精心之作,明代时大彬的高徒徐友泉对壶的泥色很有研究,周 高起《阳羡茗壶系》载徐友泉的泥色有“海棠红、硃砂紫、定窑白、 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石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 种变异,妙出心裁。”文中记载,紫砂壶的泥色至徐友泉已经是变 化多端、美不胜收了。但泥色中仿果皮的,仅有“石榴皮”、“梨皮”。 继承传统必须与创新相结合,我心慕明代大家的制壶及泥色调配的 卓越才能,打算设计一款既有明代风格,在壶色上又别出心裁的新 壶式,“明式桔纹壶”就是在长期的酝酿中设计创作的。 学习传统常有一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惭悟”是长时间的思考,心中有一个设想,但如何着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顿悟”是由于生活中受某一方面的启示,悟出了一个道理,豁然开朗,需要设计的东西有了一个明晰的样子。“明式桔纹壶”是我在看电视里介绍的银壶制作的锤击工艺产生了联想,这种锤击工艺别具一格,其锤痕清晰明快,很有特色,与“供春壶”的压痕、刻痕、划痕的全手工制作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式桔纹壶”的壶式,为仿明周季山的“菊钮巨轮壶”,颈加高,加底,改坡盖为平盖,改直嘴为二弯嘴,改菊形钮为扁圆珠钮;“菊钮巨轮壶”的把圆中寓方,“明式桔皮壶”的把去方就圆,圆转自如。“明式桔纹壶”的桔皮纹饰,在传统中的紫砂壶文献中未见有记载,也未见有实物遗传。在当代壶艺家的作品中也未见有类似的作品。仿桔皮与“供春壶”的仿银杏树的树瘿,都有一个妙造自然、生动逼真的要求,桔子是大家常见的东西,要用紫砂的塑饰技法把它仿得惟妙惟肖,有相当大的难度。 “看似寻常却艰辛”,“明式桔纹壶”的装饰,在材质的运用上以原矿紫红泥制作身筒及盖、钮、嘴、把。在拍打身筒成型后用明针把壶的各个部位都砑光,然后用粗细不一的黄色段泥颗粒均匀地散在壶的各个部位,用竹片把这些颗粒压入壶面,补脂泥并再次用明针把壶面砑光;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锤击工艺,用牛角自制前端为圆锤形的锤击工具,按大小和形状分有不同的三种规格,手握牛角锤,在壶体及盖、把、嘴、钮、底处锤击出大小深浅不一的凹痕,这些凹痕与它边上的凸痕就像桔子的表面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及自然的动感。这种装饰费时费工,上百次、上千次的锤击,自己不仅没有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

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金沙寺僧(约1506—1566)供春(约1506—1566)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

浅谈雕塑在紫砂壶上的应用

22 2019年06月第52卷第3期 浅谈雕塑在紫砂壶上的应用 毛丹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宜兴214221) 紫砂壶诞生之初只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但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以 及文人雅士不断介入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紫砂壶 也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实用属性渐渐被艺术 属性所超越。紫砂壶历史悠久,它始于北宋,盛于明 清,至近代和现代达鼎盛时期,今天已成为一种特殊 工艺,装饰方法丰富多彩、风格高雅、技艺精湛,是集 制作、雕塑、绘画、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 合性艺术奇葩。 图1树瘗壶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品种繁多, 如何分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至可分为光 器和花器两大类,有很多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花器类 紫砂壶可以说是雕塑应用在紫砂壶上的具体表现, 花器的鼻祖应首推供春的“树瘻壶”(见图1),此壶以 外形似银杏树瘻状而得 名,造型朴质、古拙而不规 则,呈现天然妙成之趣,大 有返璞归真的意境。清代 的陈鸣远是花器类(特别 是自然形类)紫砂壶创作 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 个人风格,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的民族 特色,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将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自然形体作为茶壶的重要创作题材(如 瓜果类、树段类等),代表作有“南瓜壶”、“柿子壶”、 “桑蚕壶”(见图2)、“松段 壶”、“梅桩壶”等,构思之 脱俗,设色之巧妙,制作 技巧之娴熟,在紫砂历史 上是不多见的,极大地丰 图2桑蚕壶 富了紫砂壶的表现形式,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而紫 砂壶花器发展到近现代,在众多艺人们的努力下创 新作品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层出不穷。 紫砂壶花器的创作题材是相当广泛的,以动植 物及民间传说和具有吉祥意义的事物为主,艺人将 这些以圆雕和浮雕的艺术形式应用在茶壶上,用浮 雕装饰壶身,用圆雕装饰壶嘴、壶把、壶钮,可呈现非 常好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用植物和吉祥图案作为 题材的创作方式容易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将动 物特别是人物以圆雕形式应用到茶壶上难度要大很 多,因为花器不像光器,它的壶身是由一个具象的物 体构成的,不是随意一个动物就能结合上去的,例如 “松段壶”,壶嘴和壶把都由松枝构成,非常自然,如 果想增加一些情趣可以加些小动物,如松鼠、鸟类等 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加别的动物,如大象、 河马之类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例如“南瓜壶”(见图 3)、“西瓜壶”之类,上面爬 个蜗牛、青蛙会很合谐,要 爬个牛、马就很别扭。作为 具有实用性的茶壶,它有 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即壶 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 (也有盖钮合一的),无论将何种题材(植物、动物、 图3南瓜壶 人物等)运用到茶壶上都要与这几个要素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使整个造型既实用又美观,将动 物、人物雕塑应用到茶壶上是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整 体设计构思造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符合意境, 其次才是艺术形式(是具象还是抽象,是概括还是具 体)、装饰方法、工艺手段等等,只有综合因素的高度 融合,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下面就自己的作品“牧童”(见图4)谈谈创作时 的一些体会,此题材在 设计之初只是想做一件 雕塑,一个小孩骑在牛 背上悠闲地放着牛,后 来突发奇想,想做一件 既是雕塑又是茶壶的另 图4牧童壶 类作品,根据茶壶五要素,牛身为壶身,牛头、牛尾为 壶嘴、壶把,小孩为壶钮,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将牛腿 去掉,只留牛背,然后用简洁概括的手法调整整个造 型的比例关系,缩小牛身,略加粗牛尾(便于手把持), 收稿日期:2019-03-01 (下转第25页 )

刘军 浅谈紫砂壶“祝寿”的艺术魅力

浅谈紫砂壶“祝寿”的艺术魅力 刘军 (宜兴214221) 摘要紫砂壶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从田埂间喝茶的器皿发展成文人的雅玩,如今更是艺术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藏品,它以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审美设计理念,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文以紫砂壶“祝寿”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紫砂壶;祝寿;造型设计;艺术魅力 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艺术品流传下来,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力量。紫砂壶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从田埂间喝茶的器皿发展成文人的雅玩,如今更是艺术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藏品,它以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审美设计理念,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紫砂艺术个性鲜明,经过历代制壶人的传承和无数文人雅士的参与 创新,发展出千奇百怪的造型,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优美的艺术 形式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使紫砂壶成为人们心灵和情感的寄托。紫砂壶“祝 寿”(见图1)承载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祝寿文化,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 的祈福和祝愿,它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感悟、真心的祝福,蕴含着对人生 幸福的理解,因而有了不一样的神韵。《论语·雍也》中提到:“知者 乐,仁者寿”。儒家强调“仁者寿”,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人 们应做到乐善好施、与人为善,从精神层面获得喜悦和满足,便能健康长寿。这告诫人们,想要获得身体的健康和长寿,一定要学会修身养性,由内而外,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关注自身,保持积极的心态,从生活中汲取幸福快乐的营养,同时奉献爱心、慈善关怀,让幸福的暖流蔓延,这不仅是长寿的秘诀,也让整个社会保持和谐。汉成帝时期颁布的《王杖诏书令》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敬老法令,法令规定:凡年满 70 岁的老人,朝廷授予“王杖”,持有王杖的老人可以享受种种特殊的权利,连同自己的家人也可以享受特权。当人们对“寿”的尊崇成为一种明文规定深入到每个人心中时,寿已经不仅是个人的心愿,更是对整个社会尊老爱老、慈善关怀的倡导,这也是此壶内涵的延伸,所要传达的主旨所在,提升了作品的情感意境。 紫砂壶“祝寿”结合了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造型特点,经过相融相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简约而生动,给人以视觉和感觉的双重美感。欣赏此壶,作品以圆器为基本形制,身筒呈饱满的扁圆体,鼓腹突出,线条柔和流畅、具有张力,壶体上下匀称,虽扁却有精神气,给人以骨肉亭匀之美,契合圆器“圆、稳、匀、正”的造型特点;壶底为圈足,圈足稍高撑起了壶身,平添了几分挺拔之感,彰显出端庄大气与劲拔之势;肩颈处过渡自然舒缓,平和收敛呈短颈,短颈与圈足上下呼应,具有结构美和形式美;壶盖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圆润有余而不过于鼓起,与壶身浑然一体、挺拔有势;壶流与壶把皆以竹节为造型设计而成,壶流为一弯流,从壶身自然胥出、转折有度,从根部至流口由粗及细;壶把上承又婉转而下,竹节线清晰明显,彰显出竹子顽强的生命力。流、把与壶身皆与壶身暗接而成,婉转有势,由壶流处向壶身贴塑竹叶,竹叶从竹枝上自然伸展而出,尖细的叶片层叠,给人以清雅秀气之美。壶体彰显出竹子深厚的根基、生命的张力,流、把彰显了竹子节节向上的挺拔,又辅以竹叶的清雅飘逸,可谓将竹子的傲骨与清逸展现得淋漓尽致。壶钮寿桃为原型制成,饱满的桃子立于盖面中央位置,一只成熟的大桃边上躺着两只正在生长的小桃,桃子造型塑造得生动可爱,十分形象,让人垂涎欲滴,盖面贴塑了桃叶,与壶钮恰到好处地衔接,极具生动的画面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作品选用优质原矿紫泥制成,其色泽醇厚紫润、古朴敦厚,流露着古典美,散发着黯然之光,温润如玉,给人以穿越历史的凝重感和沉静美,奠定了作品清幽的基调。整壶结构精巧、比例协调,具有材料美、造型美和装饰美,三者相互搭配,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提升了其整体文化意境。 作品融入了竹、寿桃两种意象来表达“寿文化”,可谓匠心巧思,竹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蕴含着刚正不阿、虚怀若谷等寓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象征,同时竹谐音“祝”,有祝福

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艺术

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艺术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有精品。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陶都名器紫砂壶就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向有“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 在古今中外文献上,对紫砂壶有多种称谓,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茗注”、“砂壶”、“宜壶”、“砂器”、“紫砂器”等等,名号不一,称谓互异,但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不受时代局限。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金沙寺僧制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到了清初,制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圭形、笏

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后来制壶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矩车、线梗、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各种各样的工具,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一)紫砂壶如按造型形式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在紫砂壶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生产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于不同造型、艺术风格及发展趋势。其造型工艺特点及装饰艺术简要介绍如下:一、几何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光货”。光货造型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其造型又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要“柔中寓刚”。珠圆玉润之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整个造型要端正挺括。紫砂传统造型掇球壶、仿古壶和汉扁壶等,就是紫砂圆器茶壶的典型造型。方器主要有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

关于紫砂目数

关于紫砂目数

关于紫砂目数 紫砂目数: 紫砂矿料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此过程亦叫过目。目数也有历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为55目-60目;(由于1957前一直采用手工练制法,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1958年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机器粉碎的目数可高达140目-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壶,采用不同的泥料练制方法,基本目数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 颗粒目数的定义: 所谓目数,是指物料的粒度或粗细度,一般定义是指在1英寸*1英寸的面积内有多少个网孔数,即筛网的网孔数,物料能通过该网孔即定义为多少目数:如200目,就是该物料能通过1

英寸*1英寸内有200个网孔的筛网。以此类推,目数越大,说明物料粒度越细,目数越小,说明物料粒度越大。 筛孔尺寸与标准目数对应: 筛孔尺寸:4.75mm 标准目数:4目 筛孔尺寸:4.00mm 标准目数:5目 筛孔尺寸:3.35mm 标准目数:6目 筛孔尺寸:2.80mm 标准目数:7目 筛孔尺寸:2.36mm 标准目数:8目 筛孔尺寸:2.00mm 标准目数:10目 筛孔尺寸:1.70mm 标准目数:12目 筛孔尺寸:1.40mm 标准目数:14目 筛孔尺寸:1.18mm 标准目数:16目 筛孔尺寸:1.00mm 标准目数:18目 筛孔尺寸:0.850mm标准目数:20目 筛孔尺寸:0.710mm标准目数:25目 筛孔尺寸:0.600mm标准目数:30目 筛孔尺寸:0.500mm标准目数:35目 筛孔尺寸:0.425mm标准目数:40目 筛孔尺寸:0.355mm标准目数:45目

汪庆明浅谈紫砂壶的文化艺术

汪庆明: 浅谈紫砂壶的文化艺术 汪庆明紫砂艺术 汪庆明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会员 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 汪庆明,代表作“金奖”作品 1.宝菱 2.壶中福(大韵德钟) 3.龙行天下 4.上新桥 5.子冶石瓢

《宝菱》荣获2014年首届沈阳·宜兴紫砂精品文化节金 奖 《壶中福》荣获山东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2014“神龙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龙行天下》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 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上新桥》荣获第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子冶石瓢》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 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汪庆明紫砂艺术 紫砂壶又称紫砂陶,主要是以采自江苏宜兴的紫砂泥烧制而成。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紫砂壶所泡之茶“色香味皆

蕴”。紫砂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俗称“富贵士”,原产自江苏宜兴黄龙山,深藏于岩石层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紫泥,其特性颇类制瓷原料,可塑性强,泥坯韧性高,适宜塑造各类壶型;绿泥与红泥(或称朱泥)质量较次且产量也少,一般只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装饰涂料,较少用来制作完整的紫砂壶。 汪庆明紫砂艺术 紫砂壶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从古至今,紫砂壶绝不是简单的泥巴捏制和堆砌,而是整个作品的和谐共鸣。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做壶人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其造型式样更是极为丰富,在做壶人手下,天地万物皆可幻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和愿望带到壶上。这是的紫砂壶可传情、可达意,通过紫砂可以寄予万事、万物、万种情愫于在这小小的壶上,令赏壶人思绪万千。

吕俊庆 浅谈紫砂壶“乐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浅谈紫砂壶“乐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吕俊庆 (宜兴2142) 摘要任何艺术都具有时代性,紫砂壶不外如是,它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过了几百年中国历代人民的经验与智慧,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延伸,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本文以紫砂壶“乐天”为例,浅谈其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关键词紫砂壶;乐天;造型设计;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迄今为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凝结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除实用价值以外,还表现出极大的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乐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任何艺术都具有时代性,紫砂壶不外如是,它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过了几百年中国历代人民的经验与智慧,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延伸,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 艺术源于生活,纵观古今,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品《茶馆》,还 是浪漫主义作品《西游记》,都具有时代的特色和思想,都带有现 实意义。现实生活是广泛的,人们生活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就会 对自然、对生活产生思考,有所感悟。而艺术,就是具有敏锐觉知 的艺术家们通过具体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由现实而发的所思、所想呈 现于作品中,将现实中的美、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凝结到作品上,让 人们从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丰富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紫砂壶“乐 天”(见图1)以天伦之乐为创作主题,天伦之乐看似是简单平淡 且微小的幸福,却是每个平常人心之所向,正是这份简单的天伦之 乐,让小家充满幸福,而小家又组成“国”这个大家,唯有小家幸福安康,国方能强大稳定。 紫砂壶“乐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绞泥工艺技法,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此壶在光素圆器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整体造型契合圆器“圆、稳、匀、正”的造型特点,身筒饱满圆润、敦厚稳定,如同庄重沉稳的钟鼎,鼓腹饱满、浑圆有力,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具有饱满的张力,整体给人以圆融之感,象征着和气,告诫人们:家和万事兴,一家人是整体,唯有和气相待,生活才能幸福圆满。此壶壶底设以圈足,圈沿突出,稳定地撑起壶身,给人以挺拔大气之感,沉稳有力的圈足正如一个家庭深厚的根基,家庭和谐才能根基牢固,共同抵御风险,不被轻易动摇。壶流从身筒顺延而出,短而浑厚有力,婉转柔和又具力量。圈把转承和顺有力,粗细变化均匀,与壶流相辅相成,共同提携了整壶的气势,以此告诫人们:家人之间说话应柔和,不能尖锐伤人,要有商有量、想法一致,方能行动一致,柔和而坚定。圆形壶盖为压盖,与壶口子母线吻合,贴合紧密、通转流畅,盖面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与壶身浑然一体。壶钮采用雕塑的装饰技法,将之刻画成子母狮子嬉戏的画面,雕刻精致、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乐趣十足,将母子之间温馨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点明了“天伦之乐”的主旨。此外,壶身还采用绞泥工艺进行装饰,以段泥、紫泥相绞合形成浪漫雅致的纹理,像是家庭中温馨快乐的氛围流出,充满着爱,这是家庭的生机、家庭的德行,弥漫在每个家庭成员之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庭的美好。整壶采用优质原矿紫泥制成,其成熟紫润的色泽给人以庄重古雅之感,表面散发着喑哑之光,让人感受到美好的氛围,一种安静和睦且坚定的力量通过造型与泥料的搭配流露出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让人无形中感受到“天伦之乐”的美好氛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简单的天伦之乐却不是能轻易得到的,需要智慧和珍惜,需要一家人的共同努力,需要经营之道。天伦之乐首先是“天”,就是指天地合一、人天合一,进一步讲究是指一家人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天总是晴朗的,没有乌云遮挡住天空,没有淅淅沥沥的小雨,也没有电闪雷鸣、狂风肆虐,即便有风有雨,也是“和风细雨”;其次是“乐”,是指每个人都满意、知足、高兴,我们在一起看不到任何愁眉不展的人,都充满着期盼、激情和愉悦

浅谈紫砂“一身正气壶”的设计创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2713508.html, 浅谈紫砂“一身正气壶”的设计创意 作者:周雪皓 来源:《江苏陶瓷》2014年第04期 摘要方器与圆器从本质上讲是同一种工艺、不同的创作手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寓圆寓方的紫砂壶制作,既要讲究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提升,又要尽可能把圆器创作中要求的形、神、韵运用到方器的制作中,从而创作出一把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紫砂壶器来。 关键词紫砂壶;一身正气壶;设计创意 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匪一式”之说,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在基本形态的造型处理中,方器又可以根据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细演变成几十种不同壶器形态。也有人在处理方器时,借助与圆器、筋囊器等不同造型进行配合、做到上圆下方、或上方下圆、或口方盖圆、或口圆盖方,也可以做到身圆嘴方、或身方嘴圆、或身圆把方、或把圆身方等等。方器造型的变化可以随着制壶者对型器的设计创意要求,进行或圆或方的处理。方器造型之所以要进行变化处理,融入其它非方形的元素,主要是为了避免设计单一的方器产生呆板、线条呆滞的视觉效果。现以“一身正气壶”为例(见图1),从审美的观点谈寓圆于方的紫砂壶设计创意。 1 紫砂“一身正气壶”的四方造型特点 紫砂“一身正气壶”壶型为四方形,沉稳厚重的外形结合雕塑的装饰,把传统的审美表现得尤其真切。壶身接近于正四方体的外形,每个面又并非绝对的平整,而是加入了圆滑的坡面;壶身边上的棱线呈弧度,方圆结合;嵌盖圆正、微坡;弯流壶嘴和方型壶把的线条,犹似穿过壶身以一贯之;壶钮的威龙雕饰装饰和龙嘴的半浮雕活灵活现;壶器底部的制作非常独特,底座的四尊小龙拱起壶器的造型,使此壶沉稳厚重;壶腹处的如意纹又给此壶赋予更多变化,细腻的花纹美妙动人,而壶身更有“一身正气”的陶刻点明壶意。 2 紫砂“一身正气壶”的线条艺术特征 紫砂陶以手工完成雕塑艺术,栩栩如生的雕塑像也因紫砂泥的触摸而富有弹性感,更富有一番逼真性。紫砂“一身正气壶”的壶钮威龙雕饰装饰、龙嘴的半浮雕、底座的四尊小龙雕塑和壶腹处的如意纹装饰,通过外在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文化。所以在紫砂壶世界中,“一身正气壶”的雕饰可谓上乘之作了。 (1)龙雕塑的文化蕴意 紫砂“一身正气壶”的壶钮、壶流,以及底座的四尊小龙雕塑,构成了此壶最重要的形象特征。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紫砂“一身正气壶”的龙型壶流修

紫砂壶名人师承关系

紫砂壶名人师承关系 鲍志强(1946──)别号乐人,195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诸葛勋、范泽林学习陶刻,后兼习制壶,再后在任淦庭指导下专攻陶刻,艺业有成。 高丽君(1940──)别号敏,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朱可心、蒋蓉学艺,作品以“花货”为主。其夫王小龙,又名王平,是壶艺大师王寅春的儿子,也是壶艺中人。高丽君的代表作有“蜂窠壶”等。 葛明仙(1939──)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吴云根学艺,作品以传统造型为主。代表作有“竹节笋纽提梁壶”等。 曹婉芬(1940──)出身紫砂世家,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随朱可心学艺,后又得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的指导,作品造型丰富,做工细腻。 何挺初(1940──)1956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裴石民学艺,后又得顾景舟指导,作品勇于创新,立意不凡。其妻徐新妹(1947──)也是著名壶艺家,同样师承裴石民,七十年代起夫妻合作,其代表作有“蟹篓茶具(五头)”。 束凤英(1940──)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随同裴石民、顾景舟学艺,代表作有“葫芦壶”等。

咸仲英(1940──)别号冰心,1955年进入宜兴紫砂工厂随任淦庭学习陶刻,后主要从事设计工作,他与顾绍培合作的特大紫砂尊瓶被选作中南海紫光阁的陈列品。其起妻陆巧英(1942──)别号玉洁,也是壶艺名家,1964年进紫砂工艺厂随高洪英学艺,后又得王寅春、顾景舟的指导,作品种类较多。近年来夫妻合作,代表作有“济公壶”等。 范洪泉(1941──)1956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随吴云根学艺,后拜朱可心为师,学习制作“花货”,以制作大壶见长,代表作有“树桩松鼠大壶”等。 谢曼伦(1942──)别号毛毛,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朱可心、范正根学艺,后又得到过顾景舟的指导,代表作有“迎客松壶”、“竹段提梁壶”等。 鲍仲梅(1944──)1959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任淦庭学习陶刻。其妻施秀春(1949──)生于紫砂世家,父施福生为壶艺名家,她得到过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等名家的指导,夫妇合作镶嵌银丝的砂壶别开生面,代表作有“三羊喜壶”等。 张红华(1944──)先后师从王寅春、顾景舟,擅制筋纹形器,代表作有“环线壶”等。 顾绍培(1945──)他的作品涉猎广泛,茗壶、尊瓶、花盆无所不为,更擅制大壶,曾作现今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砂壶。先后师从潘春芳、陈福渊、顾景舟等名家,代表作有“高风亮节壶”等。 周尊严(1945──)早年随潘春芳、许成权学艺,后又随陈福渊

迎风飘曳,美不自知——浅谈紫砂壶“迎春”的创作

462019年06月第52卷第3期 迎风飘曳,美不自知 — —浅谈紫砂壶“迎春”的创作 鲍敏霞 (宜兴214221) 摘要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造型与工艺皆历久弥新,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紫砂作品“迎春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之美。 关键词紫砂壶;迎春;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工艺历久弥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造型也在紫砂艺人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不断丰富完善,从传统实用器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形成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在传统与创新的兴替中,紫砂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韵致,既古色古香,又体现着现代追求简约新颖的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有别于机器批量复制生产,紫砂壶具有手工的温度和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壶,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蔚为壮观。然而,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再多样化的造型也有其规律可循,紫砂壶造型遵循“方圆之道”,这与中国人所崇尚的“天圆地方”学说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建筑、生活器皿等设计上,都以此为约定俗成的原则。 紫砂作品“迎春 壶”(见图1)是典型的 圆器,整个壶身由曲线 勾勒而成,线条柔和而 有张力,一气呵成,身 筒上小下大,重心沉 稳,体现着饱满的张图1迎春壶 力,底部稳定地立于平面,端庄稳重。对于紫砂光素圆器而言,线条的运用尤为重要,柔韧流畅的线条给人以“温和、缓慢、柔软”之感,身筒极具曲线美和对称美,在视觉和触感上均达到平衡、和谐、韵律、对比,体现出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紫砂圆器给人以温婉之美,人们常将紫砂圆器比作女性,如同一位东方女子,体态丰腴、素雅含蓄、静静绽放。而且,每一位女性都是母亲,能孕育生命,此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既暗示春暖花开的美丽,也暗示着新生命的出现,涌动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春天将至,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生命的灵气。 此壶壶流为三弯流,转折有度,饱满而灵巧,出水顺畅,宛如优雅的鸟喙,根部粗拙,平添壶身蓄势而起,衔接自然;壶把为柔顺的倒圈把,与壶流相互呼应,柔和而有力,彰显出优雅轻灵的气质;壶盖为嵌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外周弧线相互契合,连成一条曲线,显出浑然天成的统一感;壶钮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小小的壶钮以筋纹线划分成若干等分,饱满玲珑、优雅别致,彰显出对称美和形式美。此外,作品运用了局部花器装饰技法,从肩部以上至盖面,分布着细密的、均匀的微微凹陷的小点,宛如满是泥土的苗圃,表面再以彩绘的技法绘制出以黄色为主调、深浅变化的迎春花,疏密有致、分布合理,每一朵迎春花都是五片花瓣,花朵虽小,但色泽鲜艳,展现着生命的美好与活力。整体造型比例协调,构思立意精巧,技法精湛娴熟,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提升了整壶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到清雅灵秀的意境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欣赏此壶,让人仿若置身于自然,冬天刚过,空气中还存留着些微寒意,一派萧瑟,然而在一些弯转的小路旁,却有一些黄艳艳的花朵儿闯入人们的视线,它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寂寞散淡地开着,似乎无意引人注目,可它在料峭的春风中迎风摇曳,美不自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便是春的使者— —迎春 (下转第48页) 收稿日期: 2019-03-27

范杏华 浅析“碗桃”紫砂壶的古朴醇厚与自然甜美

浅析“碗桃”紫砂壶的古朴醇厚与自然甜美 范杏华 (宜兴214221) 摘要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最“接地气”也是最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手工艺人根据客观自然与生活,打造出各种各样的紫砂壶作品。此件“碗桃”紫砂壶既有着不同于其他紫砂壶的大气,又包含清新的自然之风。本文将通过对它的分析来感受其古朴醇厚与自然甜美融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紫砂壶;桃;古朴;自然; 紫砂壶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陶制品之一,采用宜兴丁蜀地区的 紫砂泥制成,故也称“宜兴紫砂”。紫砂壶诞生于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约 五、六百余年的历史。紫砂壶常能融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于一体,因 而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性或文学性,包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人的审 美观念,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延续着紫砂壶的艺术生命,也延 续着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命脉。 自然是紫砂壶的重要艺术来源之一,那些具有艺术美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含义的动物或植物常出现在紫砂壶中的造型或装饰中,它们在紫砂壶中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也为每一件紫砂壶增添了个性、奠定了主题。此件“碗桃”紫砂壶(见图1)便采用了桃这种果实与传统容器“碗”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古朴醇厚与自然甜美相融合的艺术气质,使得碗与桃这两种人们比较常见的事物在结合中带来新意,在继承中完成了一次创新。 “碗”这种容器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中国人日常必备的器皿,此壶壶身便仿造碗的造型制成,其造型更近似于饮茶时所用的茶碗。壶身整体呈圆柱体,上下几乎等宽,顶部边缘一圈向外扩,形成宽大的沿,并与壶两侧的线条形成对比。壶两侧线条至底部形成平底,转角圆润。底部设有圆形底座,使壶身整体更加高挑典雅,也使“碗”的形象更加鲜明,首先在造型上表现主题。这一壶身像是茶碗的形状,既有着圆器的不露锋芒、内敛秀气,又具有方器的线条明晰、挺秀明快之感,体现出紫砂壶圆器“方圆兼得”的艺术特色。 壶盖置于壶身内侧,更显壶身边缘的宽厚。微微鼓起的圆形壶盖上是造型独特的壶钮,也正是此壶“桃”艺术主题的呈现。这一部分所运用的是经典的捏塑技法,这是紫砂壶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技法。手工艺人要先运用泥料捏出所需图案的大致轮廓,再运用各种工具对细节进行强化,最后用脂泥将其与壶身连接,达到真实、立体的美感。此件紫砂壶将壶钮部分变为桃子的形状,桃子顶端由枝干相连,叶片铺盖于壶盖上,极具生命力,与桃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态整体,而不仅仅是个体,从而将捏塑技法的特点体现出来。选择桃子这一水果也是有着深层文化原因的,一方面,桃子外形美观可爱,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子象征着长寿,在为老人祝寿时常用“寿桃”,以期对方平安幸福、长命百岁,因此用桃子进行装饰是中国人对于传统吉祥文化的一种选择,具有民族审美心理的特点。 除了捏塑技法外,此壶还结合了陶刻装饰。在壶身正面,有横向排列的古文字装饰,笔画硬朗,极富中国古典的严肃庄严之风,文字大小均匀、分布均衡,并用墨色点染,是陶刻中典型的色刻。桃子装饰为此壶带来的是自然甜美,而陶刻装饰则为此壶增加了一些古朴醇厚,两种风格并不相冲,在保持各自特征的同时共同为“碗桃”这一艺术主题来服务。壶嘴与把手皆为经典造型,壶把与“流”相似而又保持了较为清晰的线条走向,壶嘴与壶身侧面垂直连接,为茶水流出提供足够的冲击力。把手成环形,光滑如玉、手感独特,壶嘴、把手与壶身所构成的角度几乎一致,能够起到稳定壶身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支撑作用。整把紫砂壶采用颜色醇厚的紫砂泥来打造,色泽红润而不张扬,表面极为细腻,将紫砂泥的独特质感与精湛的技法体现出来,更为此壶增添整体外形上的美感。 此把“碗桃”紫砂壶有着较为扎实的艺术根基,手工艺人从自然水果及其他艺术造型中汲取营养,灵活运用捏塑与陶刻技法,使传统技法得到了发挥,并为壶的艺术气质提供支撑。由此也可见得,紫砂壶艺术极强的包容性,碗、桃与书法似乎是毫不相关的东西,却在紫砂壶中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使得“碗桃”这一新鲜的艺术造型得以出现,使紫砂壶艺术得到全新的发展。 此把“碗桃”紫砂壶既传统又包含创新特点,本文通过对此把紫砂壶的造型、装饰及结构组成部

关于紫砂壶的修复方法简单介绍紫砂壶破裂的修复办法

关于紫砂壶的修复方法简单介绍紫砂壶破裂的修复办法紫砂器的做色,一般不采用机械喷绘,而用传统的手工作,用小号的鬃笔或将油画笔锋剪去2/3,锋剪平,留6毫米至8毫米的笔锋蘸色后,用弹的方法做色。可调制几种颜色,颜色丰富些,做色的色点要大小不一,自然些,反复多次,层层叠叠。最后用中草药和化学试剂做出茶垢,将茶垢水锈上涂腊做出包浆的效果。 第一种情况:宜兴紫砂壶的壶身部位受损比较严重的。 只要打两根钉子就行了费用:铜钉子10元,银钉子20元。 补缺与做色从国外进口的胶,缺损的角落,用自调的紫砂填补。裂片粘好后,口沿用银包边,起固定的作用。完全可以正常使用。 在修复做壶的残缺处补缺时,应考虑到紫砂胎的结构疏松、表面粗糙、透气性较好的特点,所以自制紫砂作补缺腻子时,需加适量粗颗粒的填充料,对于这种填充料的选择、研磨和加工,需要一定的美术雕塑的基础,要有手感,这样才能够使补缺处形成稍微粗糙的紫砂般的效果。 第二种情况:壶的盖子破裂。 最普通的铜钉样式,20元/个。钉子是老铜做的,所以使用后,钉子金光闪闪,极其夺目。 关于紫砂壶的修复方法简单介绍宜兴紫砂壶的修复是非常昂贵的,如没有必要千万不要修补,修补的价格有时候会高出你购买时宜兴紫砂壶价格。也就是说会比壶本身的价格要高。另外修补后的壶,在视觉上也会有影响古董紫砂壶鉴别,对价值的影响就更没有办法衡量了。修补的壶一般都是自己特别珍惜,或是价格特别昂贵的壶。其他的壶就完全没有关于紫砂壶的修复方法简单介绍紫砂壶破裂的修复办法必要了。 紫砂壶破裂的修复办法清洗与黏合裂纹不长,倒水后会渗水。 这些关于宜兴紫砂壶修补的知识,有喜欢的朋友之需要做简单的了解就行了,毕竟看了这些文字介绍,我们也不可能学会修补这门技能的。一但真的需要修补,还是要找专业的师傅的。 宜兴紫砂壶修复的常用手法: 紫砂器一般用清水或者酒精清洗即可。对于破损的紫砂壶散片需要黏接,可使用无色透明、不变色的黏接剂加适量的矿物质颜色掺入黏接剂中调匀后黏合。黏接剂涂匀后,需将多余的黏接剂用棉花球蘸乙醇处理干净,否则关于紫砂壶的修复方法简单介绍紫砂壶破裂的修复办法黏接剂固化后,黏接处周围会生成一层像瓷器一样的光亮物质,影响修复效果。 也卖壶商城/2011-08-19宜兴紫砂壶的修复一般情况下用不到的,但是当你购买的壶价格非常高的话,壶身如果有破碎,你就舍不得丢掉,而去找专业的师傅帮你修复了,如果买的壶很普通,说句实话就没有修复的必要了,一定不划算的.如果修复的话,也要根据不同的破损部位而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第三种情况:壶身有裂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