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摘要]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498名初中、高中开展了调查,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及对应特点。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未分化为主,传统的单一性别占主导让位于非单一性别,双性化与未分化成为青少年性别发展主要趋势。单一性别随年龄平稳发展,未分化在高二期间达到最高值。未分化、双性化随青春期的动荡变化。性别角色发展不再受性别限制,中学女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男生。

[关键词]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

一、引言

Carroll和Wolpe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传统的性别角色观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类型只能是男性化和女性化中的一种,而不能同时拥有两种特质。并且,早期研究假设个体行为越符合自身的生理性别,他(她)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1]。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学者相应的提出了转化模式:童年期和青春期的个体会严格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从未分化发展到自身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类型,随着年龄增长个体性别角色观念不再刻板,变得更加容易接受自身或他人的异性特质,因此,成年期双性化成为性别角色继续发展的主要趋势[2]。

家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第五阶段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和防止角色混淆,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在儿童时代的社会角色,如女儿、儿子、朋友和学生之上又加上了新的角色——伙伴中的“头儿”、男朋友、女朋友、运动员、学科兴趣爱好者等等。这些新角色必须逐渐加入到旧角色中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自我认同。反之,则可能产生角色混淆,即所谓“不务正业”、“迷失自我”[3]。青少年的性别是随生物因素的确立而明确的,而性别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性别角色认同顺利,青少年将获得对自我的积极印象,尊重他人与自己的性别,形成健康的两性交往心态与择偶观念。

近年来我国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发展迅速。如李少梅 [4]、钱铭怡等 [5]、刘电芝等 [6],结果表明近10 年来,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单性化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双性化未分化比例呈同步增

长趋势。如张萍调查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它3种类型个体[7]。程亚华研究表明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存在性别差异,双性化个体与未分化个体相比具有更高的坚韧性人格[8]。蔡华俭等研究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中发现,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与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9]。

综上,随年龄发展,单性化比例减少,双性化比例增多,但是这一结论是否也能应用于研究对象是中学生的群体?从已有研究发现,取样多为大学生及社会成年群体,缺乏对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取样,若进一步考察中学生群体,将有更多性别角色发展变化的重要信息;此外对于一个引入的人格概念,在定义上没有相应的重新界定[2],测量工具也缺乏本土化的设想及应用,BSRI和CSRI的使用年限也值得商榷。尤其是新的社会背景,已经远远不同于90年代及世纪初的社会、文化氛围了,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观念正在发生不同以往的变化[10]。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校高中、初中五个年段各2个班级,发放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23份,删除5项以上未作答及累积相似题目15题以上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98份,有效回收率92.2%,男生216人,女生272人,高中157人,初中341人。高三因面临高考,未纳入此次研究范围。

(二)研究工具

采用最新的、由刘电芝编制的本土化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男性量表(16个项目),女性量表(16个项目),中性量表(18个项目)中性量表不计分,起干扰作用[2]。施测时,被试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个等级上评定量表中形容词符合自己的程度,依次计1分至7分。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0.89和0.86,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按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4.8分,女性5.0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M<4.8,F<5.0;女性化,M<4.8,F≥5.0;男性化,M≥4.8,F<5.0;双性化,M≥4.8,F≥5.0。

(三)研究步骤

依据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量表,进行小规模施测后,中学生基

本能理解问卷、完成题目,因此本研究保留了原问卷的所有题目。正式施测前对主试进行相关培训,明确测验目的和指导语。主试为课题组成员及心理专业教师,施测时间20分钟,团体实测,统一收回问卷。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群体性别角色总体分布

如图1所示,在所有被试中,未分化与双性化比例较为接近,各占到36.9%、36.7%,传统的单一性别类型所占比例较少,男性化为13.9%,女性化最少,仅有12.4%。统计考察表明,四种性别类型具有显著差异(χ2(3,498)=112.04,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女性化与男性化、未分化与双性化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项都有显著差异。

图1 中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

(二)中学生各年段性别角色分布

初中双性化比例最高,达到39.7%,未分化紧随其后为36.5%。单一化性别比例较低,女性化11.5%、男性化12.4%。高中阶段未分化比例最高,达到38.0%,双性化比例有所下降为30.4%,单一性别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年级段间差异不显著。

表1 各年段性别角色分布及差异比较

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初中36.5% 11.5% 12.4% 39.7%

高中38.0% 14.6% 17.1% 30.4% (三)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

进一步分析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随年级而变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未分化与双性化在五个年级段中均占有较高比例,仅是双性化在高二突降。年级间差异显著(χ2(12,498)=27.120,p<0.01)。与之对应的单一性别呈现出相对稳定发展的趋势。未分化与双性化走势分别经历了两个拐点,呈现对应的剪刀差走势。未分化在经历了初一的高峰期,在初二、初三、高一明显回落,在高二又达到了较高水平。双性化发展呈现了与未分化对应的趋势,头尾偏低,中间年段达到最高比例。两种单一性别也呈现了类似的交互式剪刀差发展走势。分别经历了起伏阶段,在高二达到了相近的比例。

表3 各年级性别角色分布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

未分化44.3 34.5 35.3 33.8 42.0

女性化18.0 8.2 14.1 10.4 18.5

男性化9.8 16.0 5.9 14.3 19.8

双性化27.9 41.2 44.7 41.6 19.8

图2 中学生性别角色年级变化趋势

(四)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如表2所示,中学男生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未分化、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学女生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类差异显著(χ2(3,498)=10.293,p<0.05)。

表4 不同性别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的差异比较

类别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

男40.3%(87)7.9%(17)16.7%(36)35.2%(76)

女34.4%(97)16.0%(45)11.7%(33)37.9%(107)

总36.9%(184)12.4%(62)13.9%(69)36.7%(183)

四、讨论

(一)双性化与未分化成为青少年性别发展主要趋势

未分化与双性化成为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类型,占据绝大比例,传统的单一性别比例急速下降,尤其是女性化比例,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都是较低的。这一变化趋势,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无论是传统的单一发展模式还是转化模式,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双性化比例会随着个体的年龄,也即社会经验的丰富而增多,只有如此,个体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调和不同社会角色,顺应社会发展要求[11]。这一推论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得到验证,但本研究无疑向我们展示,双性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已经从青少年阶段开始,而非成人阶段。

未分化发展一直占据较高水平,甚至在某些年级超过了双性化的比例。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未分化是最差的性别角色类型,心理健康水平最差[12]。在我国的文化、教育背景下,传统观念上的重男轻女思想与新近的女权思潮,使得教育界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以及相应的性别行为莫衷一是[13]。加上当今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为青少年树立了不恰当的角色模仿榜样,引发青少年对正确性别观念的判断愈加的模糊与不确定,导致了未分化人数迅速上升[14],但是,也不能就此判断未分化类型就是危险的、难适应的性别类型。

(二)单一性别随年龄平稳发展,未分化、双性化随青春期的动荡进化

从性别角色类型的年级走势来看,单一化性别以较低的比例稳定发展,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呈现了交互式增长,在高二时达到了相近的水平。对于中学生而言,认识自己的性别不是难事,而发展与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心理特点,却是需

要不断注意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男女生之间会经历一个疏远期[15],如果出现了与自身生物性别不相适应的行为、心理表现,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另类关注与排斥,从而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上留下阴影。因此,在性别教育中需引导学生关注、识别与性别相符的行为、心理特点,认识、了解异性的相应行为表现,进而学会接纳自我、尊重异性,与异性友好相处。

双性化随年级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在高二年达到了最低值。而未分化却呈现出与之完全相反的走势。国外有学者指出,青春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应的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态度也变得灵活,他们发现规则只是一种社会习俗,在某些情境中出现与性别不符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不会像儿童期刻板的将自己人格特质向同性别归属。除认知方面所起的潜在影响外,另一个对性别角色发展有着疾风暴雨般影响的就是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此时不仅要处理生理发育带来的各种冲击,还要应对一系列的社会发展任务,如升学、就业,并且要特别处理好自我发展的同一性问题[2],中学阶段的个体还缺乏稳定一致的自我认识,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困惑。高二正是这一时期各种问题最集中表现的时期,文理分科、升学、就业压力临近、情感风暴[16],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类逆反反应来对抗高压的学习氛围,一部分学生则以相对温和、退缩的表现来适应当前的学习、发展要求,双性化与单一性别比例接近,未分化则达到最高。

(三)性别角色发展不再受限性别

中学女生的双性化比例要高于男生,未分化比例低于男生,女生男性化比例达到了11%,高于男生女性化比例,男生未分化比例高达40.3%。目前有观点认为,双性化为优势性别,未分化为劣势性别,在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程度上,前者要明显优于后者。也有观点认为男性化是更为进化良好的性别角色类型,男性的力量感、操控感都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17]。依据两种观点,中学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男生。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多年的生育政策,女孩比例偏高,教育与教养方式无形中偏向了“女孩优势”,即女生更加适应学习、考试要求,同时女孩自律性较强,更能积极的投入各类学习与竞争中,女孩的性别角色中融入了异性性别的积极特点[13][18]。此外,无论是青春期还是自我意识发展,男孩都要慢于女孩,女孩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体验、学习积极的性别角色性格、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杨炯,胡怀林,俞乐笑.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

[2]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11, 26(121):335-342.

[3] 阚洪波,何雅敏.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

的启示[J]. 沈阳大学学报,2008,20(6):96-100.

[4]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8-152.

[5] 钱铭怡,等.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1).

[6] 刘电芝,等.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9, (12):41-46.

[7] 张萍,毕重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 2010,18(3):350-353.

[8] 程亚华.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坚韧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

31(10):1176-1177.

[9] 蔡华俭.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J].心

理学报,2008,40(4):474-486.

[10] 李雪凝.大众媒介对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从“伪娘”

现象谈起[J].新闻世界,2008,208-209.

[11] 李楠.性别角色的性化程度概念及研究[J].文史研究,2008,2,76-77.

[12] 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3,87-88.

[13] 刘艺.中国女性性别角色文化对女性心理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31, 224-225.

[14] 钱洁.谁建构了中学生的性别世界—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其社会化

机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3,32-34.

[15] 欧晓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28-30.

[16] 吴文菊,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07,5,151-153.

[17] 范丽恒.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1.

[18]吕红平.性别文化与性别平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7, 32(1):1-4.

(思明区2012年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年度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收录在思明区优秀教育教学论文汇编)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夏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 1.性与性别 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 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 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 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 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 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

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说明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写”就是写文章,也就是“作文”。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层次,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造成学生怕作文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儿?笔者带着这一疑问,采用了问卷调查、抽样测评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初三两个班共6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是从中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写作的主要目的、写作的素材和作文的评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具体情况如下: 表一:你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丰富吗 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8.1 %的中学生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很贫乏,有37.5%的中学生认为生活素材要根据情况而定,感到生活素材较丰富和很丰富的学生仅占34.4%,多数同学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许多学生囿于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其实,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表二:你写作的主要目的: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0.3%的中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有21.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写作,可见,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抱着应付和应试的态度去写作,缺乏写作的兴趣,只有31.3%学生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而写作,有26.6%的学生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我们对本班学生写作中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也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结合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认为对

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报告 班级:12生11班姓名:郭小培学号:12241045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 2、了解学校职业指导的实际情况和职业理想教育现状 二、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详细调查,问卷详细内容见问卷复印件,发放100份,有效收回83份)、学生当面了解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15到20岁的左右的六年里,现在的孩子一般都要从中学里走过。六年的漫长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的东西,甚至所获得的改变可以左右一个人一生的道路。特别是人在中学阶段的当口。人的身体,人的大脑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奇异而深刻的变化。一点点,人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每一种思想,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个开始,而在这个阶段确立人的理想就是人生最紧要的第一步。 中学时期是学生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理想的职业选择,不仅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谋生的需要,也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然而,当代中学生的职业理想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对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各选一个班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从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整体表现是浮躁好动,学习目的不清,职业理想不明,不知为何读书。或者即使有理想,也很短浅,且不牢固,一般是功利性的、从众性的或父母要求的,没有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学习目标,昏昏然的情况突出。 其实,中学阶段正好处在职业的预备期,由于年龄、知识与身心发展水平的关系,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其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在问到是否有职业理想时,回答“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比例分别达到73.37%和20.56% ,而回答“有时有,有时没有”的有6.07%由问卷可知,初三的同学98%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初一和初二的同学中较多人没有职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不明确。有中学生的理想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中学生对自己今后最适合从事何种职业,回答“分析过,但不太确定”的最多占60.96%的比例。中学生对于自己实现职业理想的信心度,回答“90%以上”的只有7.81%,回答“50%”的最多为49.28%。在回答有职业理想的学生中,有93.63%的同学认为职业理想重要,只有6.37%的同学认为职业理想不重要或者一般。 根据我对一些学生和老师的近距离了解,多数学生对职业理想的思考是比较混沌的,或者说是没有责任型的,职业理想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起点或者目标的意义。有的学生曾想过有关职业的问题,实际上,也仅仅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对于他们来说,最眼前的学业才是他们所应该关注的。我不禁想起了资深顾问式培训专家倪砥说过的一句话:错就错在不知要到那里去。试想,用三十年的时间,有哪一种合理的目标达不到呢,怕就怕南辕北辙。这种盲目性要持续多久,而我们的学生究竟要往哪里去? 撇开上面“有没有”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是什么”的问题。当前中学生职业理想的特点是寻求“铁饭碗”,追求“高层次”。这是社会上“高考热”、“文凭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报告综述

... .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姓名: 马艳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社会51班 学号: 2215102 指导教师: 丰职称: 副教授

2008年6月25日 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 指导教师丰 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 The social sex theor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 Tutor Wei 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ings. 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Feminism 引言 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刘瑞马世伟执笔 10月7日至10日我课研组在九年级学生中做了俩个调查,老师们获益匪浅。 课题研究学生作文水平差的主要原因分析调查表(学生、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的作文教学状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作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害怕、厌恶写作文”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更具调查知: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她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

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没有素材,篇幅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仿佛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因此总也丰满不起来。 二、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仿佛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妈妈真伟大!我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总觉得有些空洞和高调。 三、表示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她用拼音代替,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示。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原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

中学生思维导图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学生思维导图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面临不知如何巩固与复习知识这一问题,所以,必须积极寻找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基于此,主要对中学生思维导图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思维导图;现状;对策 思维导图是能有效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可视化思维 工具,通过它能可视化构建所需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在不断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一、中学生思维导图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就思维导图使用情况对我校师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中发现,有80%的学生认为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学习帮助较大,可以有效梳理并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率;5%的学生认为思维导图没有作用,对学习也没有帮助,无法有效概括所学知识和复习;15%的学生认为思维导图还是有用的,只是作用不是很大。但是,70%的学生没有绘制过思维导图,也不会绘制。由此可见,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还是获得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但应用能力上还不足。另外,7.9%的教师对手工或者软件绘制思维导图非常熟练,28.3%

的教师绘制熟练,23%的教师能熟练绘制但绘制得不好,40.8%的教师基本不会绘制。由此可知,教师距离熟练使用思维导图还有一段距离,教师使用思维导图不熟练,使得学生掌握也不到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二、加强中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对策 根据上述调查发现,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还不是特别高, 对其了解也不够深入,再加上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还不够深 透,应用能力较低,使得中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偏低,且普遍不会应用。针对这些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提升中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了解和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对思维导图感兴趣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很好地应用思维导图 学习以及使用效果。为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使用思维导图的兴趣,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对思维导图的应用重视起来,或者学校和教育部门积极搜集教学和思维导图融合应用的相关论文和资料,整理后形成学习手册,让各科任教师进行学习,提升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重视,以便将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提升中学生对使用思维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

性别角色标准的改变 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吴宗晔壹、前言 从一个婴孩出生前到呱呱落地,大家就对它的性别充满期待;在儿童还没有显著性别意识之前,父母会运用许多的方法来使其子女社会化而符合性别角色,有些是明显的,然而大部分都是难以捉摸而不明确的。其中相当重要的是父母本身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他们会依此来对待其子女以及作出回应,并且表现出让子女模仿学习的角色的行为。 然而,生理的性别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是除了父母信念以外,隐藏在性别背后的社会价值观或文化因素,亦能影响两性的社会角色、工作型态、行为规范,以及种种的人生期许。传统上,性别角色由「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来规划,做为男女社会分工的依据,男人扮演「工具性角色」,而女人扮演「情感性角色」。传统的家庭劳力分工在规划工作与家庭时已有多样化的趋势:女性因为走出家庭角色的范畴,必须学习去适应可能与家庭角色参与相互冲突的状况﹔男性参与家庭的时间增加,『工作为男性角色的首要之务』的刻板印象也逐渐被突破 ( Pleck, 1977,1983)。这股新的趋势增加了个体更多社会角色的扮演,例如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而这些多重角色伴随而来的是个人所必须面对和调适的角色间之冲突(Frone & Rice, 1987)。的确,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已受到社会变迁的冲击,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性别角色逐渐松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的谈化、离婚率的升高、女性晚婚或不嫁比率的增加等等的问题,确使男女有无所适从的现象,父母亲及教师等也应思考到底我们应从什么样的角度再社会化,重新建构起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呢?社会中存在已久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厉质疑与批判。于是乎,破除性别区隔和追求两性均等的权益,已成为当今社会探讨的重要课题(蔡培村,民88;谢卧龙,民 86)。 但是,我们正处于转型期的游涡中,带来社会成员心理的障碍和晕眩,该如何疏解,则有赖人类智慧的思考与因应。毕竟,社会环境是男女共存共荣的天地,我们希望性别角色的内涵和要求能因社会变迁而调适,以营造两性互敬互重的和谐社会。 贰、性别角色的概念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著者:曹咏彤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本文综合概述了女性主义的历史、沿革、理论和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 引言: 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中某些涉及女性的词语成为了网友热烈讨论的对象,并引出“春晚歧视女性”的争议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历史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更早以前就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例如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其强制喂食的结果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所就读的大学。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沿革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两性平等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刘瑞马世伟执笔 10月7日至10日我课研组在九年级学生中做了俩个调查,老师们获益匪浅。 课题研究学生作文水平差的主要原因分析调查表(学生、教师) 主要因素 百分比 对象 素材语言积累少训练次数少方法技巧指导 老师认为(平均)70%10%20% 学生认为 (平均) 80%6%14% 课题研究前学生作文情况调查表(学生) 项目对象 素材占有情况拟题能力结构安排语言驾驭足够 多 严重不足还行不行有能 力 随意还行不行 学生比例6%94%20%80%10%90%4%96%《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 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 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 事物。“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的作文教学状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作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害怕、厌恶写作文”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更具调查知: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他们不得不 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 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 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没有素材,篇幅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

没有血肉,所以总也丰满不起来。 二、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 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妈妈真伟大!我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 的老师!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 总觉得有些空洞和高调。 三、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 白蜡,索然无味。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 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儿童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写作文,学生就搬出作文书,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制学生失去作文兴趣,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作 文能力的提高呢?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生的第二课堂严重溃乏 除了读读教材中的文章,抄抄书本上老师指定的词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第二 课堂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一本课外读物,他们的语言积累很是缺乏。心 中无货,当然下笔无墨了。作文时冥思苦想,也不过瘳瘳数语而已。 再者,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和交流也非常有限,我曾经做过调查,在家里过 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能主动予以引导的不足10%。(当然这并不能怪我们的家长们,他们要么农活太忙,无暇顾及;要么知识底子不够,有心而力不足;要么根 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我于XX年10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庵上中学进行,共发问卷400份,回收 有效问卷3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我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作了如下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74 %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 %的学生认为学习 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 %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 % 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 %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 % 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 %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 %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 %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 %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 %的学生认为“英

关于性别营销的研究综述

关于性别营销的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性别营销”越来越多样化,这表明,营销已经开始打破用性别刻板印象塑造性别形象的模式,使品牌对性别特征的把握更为合理。同时也反映出现实中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正在发生着变化,营销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并将它及时地再现出来,塑造成新的消费范例,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就给企业开展商务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必然要求在营销沟通中要考虑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对社会性别的运用。 关键词:性别营销策略企业 1、性别营销的定义及溯源 性别营销,即把消费人群区分为男性与女性,企业选择男性市场、女性市场或者中性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由此展开的基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展开的营销。 在传统市场领域,服装、化妆品、卫生用品等向来是考虑性别差异的,因此,性别特征在这些性别取向明显的传统市场领域往往因为被视作理所当然而遭到无形中的忽视,价值大大失落。但伴随着上个世纪较早时期国外市场上女性酒、女性香烟以及男性化妆品的出现之后,一些产品品牌专门针对某一性别推出,有明确的产品性别定位,让人们意识到原来看似无性的烟、酒,其实也存在男女之别。 中国市场的性别营销意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2、传统的性别营销 唐锐涛在其所著的《亿万市场:洞察中国新兴消费群》一书中提到:中国在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悠久历史、渴望统一的民族精神和提升国际地

位的努力,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然而,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一分为二。 在中国,传统的性别营销必须了解到男性与女性的区别。 2.1 男女消费行为区别 王新珠在《性别、家庭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女性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愿望远远大于男性。在现在的很多国家中,男性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女性,但男性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支出并不多,而是通过女性的手去消费的。也就是说,女性所购买的商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用的物品,另一类是为男性购买的。这种情况可能和男性和女性传统性别角色有关,男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挣钱上,女性则要考虑如何照顾这个家庭的成员。 2.2 男性营销:获取成功 孙璇在其所撰的《论现代广告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叙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标准来界定男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从出生到死亡,男人的终极使命就是尽其所能的去达到光宗耀祖的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中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有以下的特点: (1)他们渴望积极进取,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反对个人主义,它所倡导的成功是以严格的社会体系为基础,它主张克制,而不鼓励自我实现,男性也只能通过感受释放积郁的受挫感,体悟自我价值。因此成功的男性往往带有传奇色彩。 (2)孔子说男人必须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所以在成立家庭之前,男人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养家糊口。 (3)重视友谊。中国男性不愿意对亲人诉说心里的真实感受,但却愿意在迷惑痛苦的时候,把朋友当作最好的避风港。 (4)受“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男性渴望获得一种能够展示自己地位,能够俯瞰他人的成功。 这里我们只是对中国男性进行的一种初步而广泛的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针对男性消费群体的营销重点: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pdf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 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 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 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报 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报告 班级:12生11班姓名:郭小培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 2、了解学校职业指导的实际情况和职业理想教育现状 二、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详细调查,问卷详细内容见问卷复印件,发放100份,有效收回83份)、学生当面了解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15到20岁的左右的六年里,现在的孩子一般都要从中学里走过。六年的漫长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的东西,甚至所获得的改变可以左右一个人一生的道路。特别是人在中学阶段的当口。人的身体,人的大脑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奇异而深刻的变化。一点点,人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每一种思想,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个开始,而在这个阶段确立人的理想就是人生最紧要的第一步。 中学时期是学生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理想的职业选择,不仅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谋生的需要,也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然而,当代中学生的职业理想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对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各选一个班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从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整体表现是浮躁好动,学习目的不清,职业理想不明,不知为何读书。或者即使有理想,也很短浅,且不牢固,一般是功利性的、从众性的或父母要求的,没有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学习目标,昏昏然的情况突出。 其实,中学阶段正好处在职业的预备期,由于年龄、知识与身心发展水平的关系,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其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在问到是否有职业理想时,回答“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比例分别达到%和%,而回答“有时有,有时没有”的有%由问卷可知,初三的同学98%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初一和初二的同学中较多人没有职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不明确。有中学生的理想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中学生对自己今后最适合从事何种职业,回答“分析过,但不太确定”的最多占%的比例。中学生对于自己实现职业理想的信心度,回答“90%以上”的只有%,回答“50%”的最多为%。在回答有职业理想的学生中,有%的同学认为职业理想重要,只有%的同学认为职业理想不重要或者一般。 根据我对一些学生和老师的近距离了解,多数学生对职业理想的思考是比较混沌的,或者说是没有责任型的,职业理想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起点或者目标的意义。有的学生曾想过有关职业的问题,实际上,也仅仅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对于他们来说,最眼前的学业才是他们所应该关注的。我不禁想起了资深顾问式培训专家倪砥说过的一句话:错就错在不知要到那里去。试想,用三十年的时间,有哪一种合理的目标达不到呢,怕就怕南辕北辙。这种盲目性

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6.3学校西安市第中学 调查报告名称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内容简述 本次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展开,通过相关有代表性的问题,了解发现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对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教师的日常教学都有所借鉴,完成本次课题研究,最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调查目的 掌握学生阅读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调查范围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类型掌握学生阅读现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与表达能力 调查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共分三组,每组15人,指定一名学生为 组长,负责调查问卷的收集,和与学生及教师的沟通。 调查结果小结 目前中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阅读目的性太强,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希望家长、社会、学校能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中学生阅读不仅能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熏陶心灵,提升个人素质。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今的社会,信息来源渠道很多,各种各样的电子阅读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中学生阅读时不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只是应付考试,目的性较强,或者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受社会大环境和学习压力等影响,学生中真正的精读者很少,学生静心阅读越来越困难,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掌握了目前阅读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及我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次调查,以西安市第十九中初中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为期一周。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5张,收回132张,涉及阅读时间,阅读途径,课外阅读,家长态度等几方面,以问题方式呈现。(附问卷表) 问卷调查(七年级、八年级) (1)你们每天阅读吗,如果阅读,大概每天阅读多长时间?(2)你平时的阅读以纸质书为主还是电子书为主?说说理由。(3)你能坚持课外阅读吗?平时阅读主要的书目来源是什么?

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 1.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老师的行为形象; 2.了解在学生对教学中老师某些教学方法的评价;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详细内容见复件,共发放100份,收回93份) 调查对象 初一一班班全体同学 调查结果分析 从同学们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78%的初三学生要求及时对答案、及时订,22%的学生喜欢交上由老师改,第二天发下来再订错。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对答案的习惯,也体会到了及时知道对错、及时订错的好处。这也说明老师改作业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重要,只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答案的用处,理解答案就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可以充分利用的老师,对答案也是一种对学生有益的工作方式。但前提是:学生得接受这种方式,并理解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2.12%的同学喜欢老师为女教师,4%的同学喜欢老师为男教师,8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这说明教师这个行业无论男女都可得到认可。 3.23%的学生选20-30岁,12%的学生选30-40岁,4%学生选40-50岁,61%的学生选无所谓。能看出年龄对老师的影响并不大,但也能看出学生相对来说喜欢较年轻的教师,他们更能与学生交流,不容易出现代沟。 4. 16%的学生选活泼,4%的学生选沉稳,82%的学生选活泼沉稳兼有。能看出老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对人的性格的要求。 5.67%选偏柔和,33%选偏严厉。可以看出在新教改的大环境下,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反映了学生对平等对话的期望。居高临下的时代已过去,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希望严厉,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自控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希望老师监管和督促。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靖海之星幼儿园为例 摘要 两性话题一直是恒古不变的议题,对性别的不同看法会影响日常生活中两性的和谐共处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而现阶段社会视线相对聚焦在成人对于性别的态度上,笔者认为关注3~6岁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是我们关注社会两性和谐的基础。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自然观察、提问等方法,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坚定”三个指标出发,以“性别偏好”为辅助因素,对小、中、大班各20名幼儿进行了相关提问访谈,并对他们父母及教师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幼儿性别发展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同时笔者也对三个参与调查年龄班幼儿的日常性别角色扮演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以研究现阶段3~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结果如下: (1)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大的年龄特点,从小班到大班成逐渐稳定的趋势。 (2)幼儿在3岁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性别认同能力,在6岁时达到稳定。 (3)幼儿对自我性别和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上存在明显差异,3岁幼儿已经获得了自我性别判断,但对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错误率高,可能受已有经验影响,这一数值到大班也未能出现显著提高。 (4)小、中、大班儿童均已建立基本的自我性别坚定性,其性别坚定性的发展在3~5岁阶段发展缓慢,5~6岁增长较快,在6岁时趋于稳定。 (5)环境教养因素对幼儿角色稳定性的发展影响较大,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了被测儿童对调查提问的判断。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发展,性别教养方式 Abstract The topic of gender has alway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stant ancient, gender differences will affect the daily lif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both sexes an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t present, the social line of sight is relatively focused on the attitude of adults for gender, I believe that attention to 3 to 6 years ol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