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朱立元第一章

《美学》朱立元第一章

《美学》朱立元第一章
《美学》朱立元第一章

第 一 章

(第5至8课时教案,其中讲课2学时,讨论、提问、实验2学时)首先,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一章 美学方法论的转变与美学科学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1、关于整体方法:马克思提出整体观点,为整体方法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方法对它作了具体补充。

2、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思维方式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指导意义,现实应用指导意义。

第二节 美学方法论的重大转变

1、旧方法——机械论和历史唯心论的危害。

2、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统一的方法。

3、科学的整体方法与科学主体论美学。

第三节 科学主体认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意义

1、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核心和主要原理。

2、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陈述序列。

3、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建构的意义。

图表: 整体方法:思维的整体高度——整体视界——整体思维——整体分析——整体认知——整体评价——整体设计与创新等等。

二、课堂讨论问题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观点”?

2、在日常生活中整体思维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生活审美中怎样体现出整体思维方法?

4、你生活中有无失误?原因何在?

三、学生提问

围绕整体方法,“系统方法”提问,最好联系现实来思考发问,教师要能给予充分解答。方法搞不清,以后就很难进一步学习理解美学原理。

四、学生实验

1、在黑板上画一条橫线,叫学生说出这条线象什么(如地平线、海平面等等)。

2、各人写出自己认为美的事物,并指出美在何处。

实验分析:审美的整体性和研究审美活动所用的整体思维方法。

五、学生操作训练

1、完满设计一条城市道路的建设工程。

2、完整设计一个小区的建设工程。

3、完整描述某一职业的关系网络。

4、设计自己认为比较完整的生活模式。

六、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課后要求

小结:整体方法的思维学意义,认识论意义,人生意义,对美学学科研究的意义。

满意度调查:让学生不记名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课后要求:

1、完成本课时的操作训练,

2、联系人类古今一切成败,思考当事人的思维方法问题。

3、预习《美学原理》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 一、填空 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 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 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 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P16 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 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 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 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 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 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 P46 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 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 真, 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 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 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 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 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 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 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 感能力的观点。P137 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 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P138 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 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 “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

谈谈美学与美育

12 美学论坛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最终要落实到人,实现对人本身的培养和塑造,审美教育作为对人本身进行培养和塑造的重要途径,本来就是现代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在这一背景中,现代美学的人文内涵就愈加凸显出来,愈加显示出其迫切性和现实性,这集中体现在审美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上。 就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一种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 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的话,那么,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的这种独特性质从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发端于先秦的“诗教”、“乐教”传统在中国古代延续了近二千年之久,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在海禁大开、西学东渐的情况下,传统的“诗教”和“乐教”的主导地位才逐渐开始动摇,一种新的美育观悄然兴起。我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是王国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整个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又可区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在王国维看 来,美育一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但另一方面它与德育、智育又不是绝然相分或相互外在的。正确的美育应该能够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发展,成为德育与智育的有效手段。因此,“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 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1] 王 国维既强调了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独特性质,又没有忽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这样他在维护美育独立地位的同时并 谈谈美学与美育 文/朱立元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学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重塑人的健康人性、重建人的精神维度、拓展人的人生境界方面具有突出的紧要性和迫切性。 编者按:本期论坛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美育的论文,虽然相互之间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相反,但都有助于我们对美育的深入探讨。其中朱立元先生的论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对美育概念及其在我国古今的发展作了纲领性阐释。成穷先生的论文立意新颖,针对美育与宗教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对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说”提出异议,也很值得学界重视。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讲义 本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在西方 二、美学在中国 三、中外美学研究方法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美学的含义 一、美学的性质 二、美学的对象 三、美学的定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 一、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二、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三、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 四、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二、美的含义 三、美的特征 第二节美的形态 一、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

二、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 三、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四、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五、中西文化中美的范畴 第三章美感 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感与快感 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三、美感的含义 四、美感的特征 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一、美感中的直觉 二、美感中的情感 三、美感中的想象 四、美感中的理解 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二、审美体验的过程 三、审美体验与艺术 四、美感的培养与美育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 一、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二、中国美育观的演普 三、美育的含义

四、美育的特征 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功能 一、现代中国的美育问题 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三、美育的功能 第三节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一、美育的层面 二、美育的方法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 一、形式美与形式 二、形式美的普遍基础 三、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 一、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二、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三、形式美的文化选择 四、形式美的艺术形态 第三节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 一、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二、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三、形式美教育的方法 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 第一节艺术的门类 一、艺术分类的历史 二、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

《美学与美育(专科必修)》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美学与美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3分,共18分)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 )。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2.中国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提出“审美静观说”的是( )。 A.叔本华 B.尼采 C.康德 D.黑格尔 3.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并被称为野兽派艺术代表人物的是( )。 A.毕加索 B.马蒂斯 C.达利 D.梵高 4.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和艺术天然性特征的中国古典审美范畴是( )。 A.阴柔 B.自然 C.阳刚 D.典雅 5.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 A.西方文化 B.印度文化 C.中国文化 D.伊斯兰文化 6.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 )。 A.思想修养人格特征情感经验 B.知识修养品德修养人格特征 C.知识修养人格特征情感经验 D.知识修养品德修养情感经验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7.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8.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2分,共36分)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11.简述青少年审美活动的差异性特征。 四、综合论述题(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20分) 12.艺术创作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举例论述审美体验在艺术创造活动过程中与艺术 的关系。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3分,共18分) 1.B 2.A 3.B 4.B 5.D 6.C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7.雕塑、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只能抓取事物的特定瞬间,难以表现永恒意义。 答:错。(3分)造型艺术虽然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全过程,但却可 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寓动 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10分) 共13分。 8.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答:错。(3分)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 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 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 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10分)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2分,共36分) 9.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 答: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 基本内容;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以上四点各3分)共12分。 10.如何理解美育的具体特征?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 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6分)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 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2分)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 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2分)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

美学朱立元第一编整理

美学 ——朱立元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第一节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首先,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审美经验。 宋代画家郭熙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 其次,在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或是《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亦或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劳动场面唤起适情顺性的情趣,又或是宗白华“洞察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强权还以莫名的讪笑,对弱小者寄予深挚的同情”。 最后,审美更加普遍必然的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竹》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里的“画意”是指洋溢于画家心中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1.审美 (1)审美的组词方式:“审”+“美” (2)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 2.审美现象(美之价值,莫不由人) 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组合,或者说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离开了人,任何对象无所谓美不美;有了人,才有了美 美是属人的美,审美是属人的现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关系的特点 蒋孔阳《美学新论》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外在的、内在的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一)“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审美知觉)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体体的生成是同时的、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二)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要素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主客体之间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2.审美主体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教案 课程介绍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美学与美育》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课程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目标要求,在性质和内容构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能力表现上体现于学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直接获得某学科单一的、独立的教育效应,而是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全面渗透和辅助作用,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中关于儿童审美心理的部分内容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细部关联;与《阅读与写作》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美学与美育》第一章辅导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教学重点: 1、了解美学的历史; 2、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含义; 3、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性质和对象 ◆内容: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在西方

《美学》朱立元版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 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 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 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 是片面的。 2、表现说: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 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 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 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 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 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 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 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 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 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 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 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 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 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 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 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 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 态的超越。它是一种非预期性、突发性的艺术思维境界。 6、气韵:首次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 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

16春季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一

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 . 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 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 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 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 正确答案: 2.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 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 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 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 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 正确答案: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美在形式 . 美在关系 . 美在生活 . 美在距离 正确答案: 4.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席勒 . 柏拉图 . 亚里土多德 . 尼采 正确答案: 5.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物质实在层 . 形式符号层 . 意象世界层 . 意境超验层 正确答案: 6. 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 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 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正确答案: 7. “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 . 仿象 . 兴象 . 喻象 . 抽象 正确答案: 8.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 . 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 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 前者的目在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 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正确答案: 9.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 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人类的审美需要 正确答案: 10.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 . 没有起点 . 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 . 既无起点,也无终点 . 有起点,也有终点 正确答案: 11. 美感产生于() . 游戏 . 摹仿 . 巫术 . 社会实践 正确答案: 12. 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 精神产品 . 物质产品 . 人工制品 . 自然物 正确答案: 13. 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 . 感性 . 感染性 . 愉悦性 . 规范性 正确答案: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章节练习(审美活动论)【圣才出品】

第二编审美活动论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艺术形象(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3.审美态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

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二、简答题 1.中国美学中的心与物的感应说。(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心与物的感应说最早起源于《乐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篇中正式提出,钟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美学观点。 (1)《乐记》里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乐记》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其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它比较注重外界事物对心感发。但是在人性论上则认为七情乃是人心所固有的。 (2)刘勰的心与物的感应说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由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抒情)的冲动。这种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的实质,是“气”的感应,是自然界的“气”和人体内的“气”的感应。刘勰从人心对外物的感应,谈到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艺术构思的妙处在于作家的想象活动是和事物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再一个特点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即作家的想象活动和事物的形象贯通在一起,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艺术想象活动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心理活动。

美学与美育论述题

3、具体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回答提示:美的形象性: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4、具体论述自然美的特征 回答提示: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变异性特征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异性,这是指自然物的具有变动特征。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5、结合实际论述艺术美的本质 回答提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和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回答提示: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回答提示: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美学复习朱立元

美学复习资料 1.审美现象(活动) 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①“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 ②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荀子:隆礼,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他提出“无为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揭示了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密切关系。 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它要求以人的虚怀若谷来应和世界的虚无,是对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揭示。 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应当加以否定。法家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而且“乱法”、“害用”。 汉代,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严谨的宇宙论结构。在这个宇宙论结构的牵引和带动下,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万物和合。同时,由于这个宇宙论结构重视现存秩序,重视事物在宇宙中的定位,重视外部世界的完满,重视人的活动行为、功绩事业,因而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完整版)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分,共分) 1.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_________的人文学科。 2.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_________时代。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___________的肯定。 4.形式美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________、符号直觉性和__________。 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6.儿童审美活动的特征是:_________,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浓厚,和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选对1处得2分,共10分) 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 A. 柏拉图 B. 鲍姆加登 C. 黑格尔 D. 贺拉斯 2.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B.马斯洛C. 阿恩海姆D.克罗齐 3.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 A. 表现B.再现C. 抽象D.和谐 4. 经典性和代表性属于何种审美文化形态的文化产品特性( ) A. 典性文化B.现代性文化C. 外来文化D. 高雅文化 5.文学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 ) A. 语言修辞性B.瞬间永恒性C. 形象间接性D.含蓄蕴藉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分) 1.美的符号性 2.审美通感 3.荒诞

电大《美学与美育》网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著名的“美的概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柏拉图)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 贺拉斯 2.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费希纳)。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 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朱光潜)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 蔡仪 4.美学主要是一门(A.人文学科) A.人文学科 B.自然科学 C.社会科学 D.实验科学 5、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是主观的人是(B 狄德罗) 6、下列美学家中主张美在关系的人是(B狄德罗) 7、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著名美学命题是(“美是生活”) 8、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从修辞学角度论证崇高的美学家是(B郎吉弩斯)9、中国古代美学家中,把“情”与“景”、“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的是(王夫之) 10、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11、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12、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13、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和艺术天然性特征的中国古典审美范畴是(自然)。 14、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D审美态度)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学的角度作出论证。 15、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A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具有内在的感觉器官,如“内在的眼睛”,这种内在器官使人一下子分辨美丑。 16、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C宗炳)提出了“畅神说”。 17、人本主义心理学家(B马斯洛)把那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生命体验称为“高峰体验”。 18、对于美的直接感受能力,西方叫“敏感”,中国古典美学称为(A妙语)。19、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B审美情感)。 20、被称为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B蔡元培)。 21、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A 人的启蒙和解放)方面。 22、下列方法中属于美育方法之一的是(D启示)。 23、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蔡元培)。 24、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B席勒)。25、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B线)。 26、(D均衡)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 27、对形式的审美感受力,就是对具体形象作(C抽象)的形式美分析能力。28、以法国画家马蒂斯为代表的(A野兽派)对鲜艳 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 因素。 29、几何形是下列哪种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D伊斯兰文化) 30、直观具象性,是指(D造形艺术)具有运 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 征。 31、表演艺术的形象构成是在(A时间)过程 中流动展现出来的。 32、形象的感染性功能,是指文学以语言符 号塑造艺术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其 受到强烈的感召和熏陶,获得(B精神上)的 审美愉悦。 33、逼真性与假设性的统一是(C电影)的基 本特征之一。 34、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认为:电影艺术的 基础是(D蒙太奇)。 35、蕴籍是(B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 36、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奇异征实逼 真)。 37、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 文化形态是(A高雅文化)。 38、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是(D自娱自 乐)。 39、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BA埃里克森)。 40、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C直观性、 创造性、纯真性)。 41、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 奥尔夫是哪国人?(A德国)42、青少年 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A丰富、多变、 浪漫)。 43、当代社会要求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四 大支柱是(A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 生活、学会生存)。 44、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情感性B)。 45、教学活动的性质具有(D创造性、主体性、 个性)。 4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C理论修养、 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二、判断正误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 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二者密切相关 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 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 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 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 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 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性, 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并 非不可知。 3、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 美 答:错。这种说法之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 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 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 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 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生命活力 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的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4、自然美的形式性指自然的美只在于自然事 物的形式本身 答:错。这种说法不完全。自然美的形式性 固然指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占据主 导地位,但是这种形式本身也可以蕴含深层 意义。 5、社会美的呈现离不开它的意蕴 答:对。因为社会事物作为美的对象而呈现, 主要是以它的意蕴使人感动。社会美的灵魂 是善,善被蕴涵在美的感性形式之中,社会 事物的意蕴因素在社会美的呈现中具有主导 作用。 6、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具有表现性的符 号系统,与观众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错。艺术的五个要素是作品、观众、创 造、艺术家和文化语境,其中观众是艺术作 品生命的完成者和延续者,艺术的价值只有 通过观众才能得以实现。艺术与观众有着不 可分割的直接关系。 7、通过艺术的“化丑为美”,原本丑的事物 就获得了美的属性。 答:错。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运用符号把 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价值,但丑的 事物其自身属性并未改变。 8、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 间妙语什么实质性的区别。答:错。因 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 是人和动物均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 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感, 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 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 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 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 9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 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答:对。 因为美感虽然是非概念的直觉,却同时 具有着理性因素,是直觉中的理解。在整个 美感心理运动过程中,理解活动与直觉、情 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渗透 于美感经验诸环节中。它具有前提性和融会 性,作为审美心理运动的指向,提升直觉, 组织想象,规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 极的作用。 10、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 对。艺术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其每一个环 节都与审美体验密切关联。对于艺术创造而 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是艺 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11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 没什么联系。(作业) 答:错。美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 系。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教育的基 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 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包含 了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引入美育机制。 12、美育与体育在完成培养完整人格的目标 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答:对。美育属于精神意识教育,体育属于 生理体质的教育。二者的紧密联系在于一个 铸造精神,一个塑造身体,身心相互协调, 才能培养完整人格。 13、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修饰事物外观的 特征。 答:错。因为形式美所具有的修饰和装点事 物外观的特性,是指它的另一个特征——装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