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课题:1.1集合的含义及表示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作N ,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

,3,2,1*

=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

=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Q 、Z 、R 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例如,由方程012

=-x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 与{a}不同:a 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有一个元素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 ∈A| P (x )}

含义:在集合A 中满足条件P (x )的x 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23>-x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23|{>-∈x R x 或

23|{>-x x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是直角三角形

x x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

用列举法如:集合},5,23,{2

232y x x y x x +-+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1|),{(2

+=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例 集合}1|),{(2+=x y y x 与集合}1|{2

+=x y y 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因为集合}1|),{(2+=x y y x 是抛物线12

+=x y 上所有的

点构成的集合,集合}1|{2+=x y y =}1|{≥y y 是函数12

+=x y 的所有函数值构成的数集(三) 有限集与无限集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01|{2

=+∈x R x

课 题:1.2子集 全集 补集

内容分析

在研究数的时候,通常都要考虑数与数之间的相等与不相等(大于或小于)关系,而对于集合而言,类似的关系就是“包含”与“相等”关系 本节讲子集,先介绍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并引出子集的概念,然后,对比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得出真子集的概念以及子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本节课讲重点是子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答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列举法、描述法、

文氏图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022|{23=+--x x x x {-1,1,2} ②数字和为5的两位数} {14,23,32,41,50}

(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51,41,31,21,1{ }5,1|{*

≤∈=n N n n

x x 且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5)用列举法和描述法分别表示:“与2相差3的所有整数所组成的

集合”}3|2||{=-∈x Z x {-1,5}

问题: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共性) (1)A={1,2,3},B={1,2,3,4,5} (2)A=N ,B=Q

(3)A={-2,4},}082|{2

=--=x x x B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 二、讲解新课:

(一) 子集 1 定义:

(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

一 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

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记作:A B B A ??或 ,A ?B 或B ?A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B A B x A x ?∈?∈,则若任意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时,则记

作A ?/B 或B ?/A

注:B A ?有两种可能

(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B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B A ?,并且B A ≠,我们

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

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4)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不同与同义;与如B A B A A B B A ????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 A 若A ≠Φ,则Φ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

(6)易混符号

①“∈”与“?”: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

包含关系如,,1,1R N N N ??-∈Φ?R ,{1}?{1,2,3}

②{0}与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Φ?{0}Φ={0},Φ∈{0}

全集与补集

1 补集:一般地,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即S A ?), 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 C S ,即 C S A=},|{A x S x x ?∈且

2、性质:C S (C S A )=A ,C S S=φ,C S φ=S

3、全集: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 表示

课 题:1.3 交集、交集

内容分析

这小节研究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与并,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A C S 的意义

2.填空:若全集U={x|0≤x <6,X ∈Z},A={1,3,5},B={1,4},那么

=A C U {0,2,4} =B C U {0,2,3,5}

3.已知6的正约数的集合为A={1,2,3,6},10的正约数为B={1,2,5,10},那么6与10的正公约数的集合为C= .(答:C={1,2})

4.观察下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 、集合B

有什么关系?

1图2

如上图,集合A 和B 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交(图1的阴影部分),集合A 和B 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合A 和集合B 的并(图2的阴影部分).

观察问题3中A 、B 、C 三个集合的元素关系易知,集合C={1,2}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即集合C 的元素是集合A 、B 的公共元素,此时,我们就把集合C 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

问题: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 与集合B 的关系(共性)

(1)A={1,2,3},B={1,2,3,4,5} (2)A=N ,B=Q

(3)A={-2,4},}082|{2

=--=x x x B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 二、讲解新课:

1.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A B={x|x ∈A ,且x ∈B }. 如:{1,2,3,6} {1,2,5,10}={1,2}.

又如:A={a,b,c,d,e },B={c,d,e,f}.则A B={c,d,e}. 2.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A B ={x|x ∈A ,或x ∈B}).

如:{1,2,3,6} {1,2,5,10}={1,2,3,5,6,10}. 3、交集、并集的性质 用文图表示

(1)若A ?B,则A B=B, A B=B (2)若A ?B 则A B=A A B=A

(3)若A=B, 则A A=A A A=A

(4)若A,B

相交,有公共元素,但不包含 则A B A,A B B

A B

A, A B

B

(5) )若A,B 无公共元素,则A B=Φ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从图中你能看出那些结论?):

从图中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完全归纳以下性质,并用集合语言证明: 1.交集的性质

(1)A A=A A Φ=Φ,A B=B A (2)A B ?A, A B ?B . 2.并集的性质

(1)A A=A (2)A Φ=A (3)A B=B A (4)A B ?A,A B ?B 联系交集的性质有结论:Φ?A B ?A ?A B . 3. 德摩根律:(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C u B)= C u (A B)(可以用韦恩图来理解).

结合补集,还有①A (C u A)=U, ②A (C u A)= Φ. 容斥原理

B A

(B)

A

B

A

一般地把有限集A 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对于两个有限集A ,B ,有 card(A ∪B)= card(A)+card(B)- card(A ∩B). 三、讲解范例:

例1 设A={x|x>-2},B={x|x<3},求A B. 解:A B={x|x>-2} {x|x<3}={x|-2

例2 设A={x|x 是等腰三角形},B={x|x 是直角三角形},求A B. 解:A B={x|x 是等腰三角形} {x|x 是直角三角形}

={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3 A={4,5,6,8},B={3,5,7,8},求A B. 解:A B={3,4,5,6,7,8}.

例4设A={x|x 是锐角三角形},B={x|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 解:A B={x|x 是锐角三角形} {x|x 是钝角三角形}

={x|x 是斜三角形}.

例5设A={x|-1

说明: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时,往往先将集合化简,两个数集的交集、并集,可通过数轴直观显示;利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

例6(课本第12页)设A={(x,y)|y=-4x+6},B={(x,y)|y=5x-3},求A B. 解:A B={(x,y)|y=-4x+6} {(x,y)|y=5x-3}

={(x,y)|??

?-=+-=3

56

4x y x y }={(1,2)}

注:本题中,(x,y)可以看作是直线上的的坐标,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形如2n (n ∈Z )的整数叫做偶数,形如2n+1(n ∈Z )的数叫做奇数,全体奇数的集合叫做奇数集全体偶数的集合叫做偶数集.

交集与并集性质例题

例1(课本第12页)设U={1,2,3,4,5,6,7,8},A={3,4,5},B={4,7,8},求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C u B), C u (A B) , C u (A B).

解:C u A={1,2,6,7,8} C u B={1,2,3,5,6} (C u A) (C u B)= C u (A B)={1,2,6}

(C u A) (C u B)= C u (A B)={1,2,3,5,6,7,8}

例2 已知集合A={y |y=x 2

-4x+5},B={x |y=x -5}求A ∩B,A ∪B . 解:A ∩B= {x |1≤x ≤5}, A ∪B=R .

例3 已知A={x |x 2

≤4}, B={x |x>a },若A ∩B=Ф,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a ≧2

例4 集合M={(x,y) |∣xy ∣=1,x >0},N={(x,y) |xy=-1},求M ∪N . 解:M ∪N={(x,y) |xy=-1,或xy=1(x >0)}. 例5 已知全集U={x |x 2

-3x+2≥0},A={x ||x-2|>1},B=?

??

???≥--021

x x x

, 求C U A ,C U B ,A ∩B ,A ∩(C U B ),(C U A )∩B

解:∵U={x |x 2

-3x+2≥0}={x|x ≤1或x ≥2},

A={x ||x-2|>1}={x|x<1或x>3}, B=???

???

≥--021

x x x

={x| x ≤1或x>2} ∴C U A={}321≤≤=x x x 或 C U B={}2=x x

A ∩B=A={x|x<1或x>3},={x|x<1或x>3}, A ∩(C U

B )=φ

(C U A )∩B={}3212≤<=x x x 或

课 题:1.4 逻辑联结词

内容分析:

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

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命题的概念: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例如:①11>5 ②3是15的约数③0.7是整数

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

反例:④3是15的约数吗?⑤x>8

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 无法判断真假

“这是一棵大树”;“x<2”.都不能叫命题.由于“大树”没有界定,就不能判断“这是一棵大树”的真假.由于x是未知数,也不能判断“x<2”是否成立.

注意:①初中教材中命题的定义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这里的定义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说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

②判断命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判断其真假,即能不能判断其是否成立;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就不是命题.

③与命题相关的概念是开语句例如,x<2,x-5=3,(x+y)(x-y)=0.这些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

在教学时,不要在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上下功夫,因为这个工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从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题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讲解新课:

1.逻辑连接词

例⑥10可以被2或5整除;(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

⑦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⑧0.5非整数.( 非“0.5是整数”)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2.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

如:或:不等式2x-x-6>0的解集{ x | x<-2或x>3 }

且:不等式2x-x-6<0的解集{ x | -2< x<3 } 即{ x | x>-2且x<3 }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如果用p, q, r, s……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即:p或q 记作p∨q p且q 记作p∧q

非p (命题的否定) 记作?p

释义:“p或q”是指p,q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也可能不属于A 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3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

“p且q”是指p,q中的两者.例如,“x∈A且x∈B”,是指x属于A,同时x也属于B(即x∈A B).

“非p”是指p的否定,即不是p. 例如,p是“x∈A”,则“非p”表示x

).

不是集合A的元素(即x∈A

C

U

开语句: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也可以把简单的开语句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连结起来,构成复合的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复合条件命题),这里的“或”、“且”、“非”与复合命题中的“或”、“且”、“非”符号与意义相同.在进行命题教学时,要注意命题与开语句的区别,特别在举有关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例子时,容易把两者混淆.例1(课本第26页例1)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们的简单

命题:

⑴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被数;

⑵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

⑶平行线不相交.

解:⑴这个命题是p且q的形式,其中p:24是8的倍数,q:24是6的倍数.

⑵这个命题是p或q的形式,其中p: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李强是跳高运动员.

⑶这个命题是非p的形式,其中p:平行线相交.

例2 命题“方程|x|=1的解是x=±1”中,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A:使用了逻辑联结词“或”B:使用了逻辑联结词“且”

C:使用了逻辑联结词“非”D:没有使用逻辑联结词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

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1 (1)如果p表示“2是10的约数”,试判断非p的真假.

(2) )如果p表示“3≤2”,那么非p表示什么?并判断其真假.

解:(1)中p表示的复合命题为真,而非p“2不是10的约数”为假.

(2)中p表示的命题“3≤2”为假,非p表示的命题为“3>2”,其显然为真.

小结:非p复合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

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即“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与p的真假相反,可用下表表示

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2.如果p表示“5是10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试写出p且q,p且r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然后归纳出其规律.

解:p且q即“5是10的约数且是15的约数”为真(p、q为真);

p且r即“5是10的约数且是8的约数”为假(r为假)小结:“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可用下表表示

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3.如果p表示“5是12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写出,p或r,q或s,p或q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归纳其规律.

p或q即“5是12的约数或是15的约数”为真(p为假、q为真);

p或r即“5是12的约数或是8的约数”为假(p、r为假)

小结:“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判断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 即“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

像上面三个表用来表示命题的真假的表叫做真值表.

在真值表中,是根据简单命题的真假,判断由这些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而不涉及简单命题的具体内容.

例4(课本第28页例2)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 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①p:2+2=5,q:3>2;

②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

③p:1∈{1,2},q:{1}?{1,2};

④p:φ?{0},q:φ={0}.

解:①p或q:2+2=5或3>2 ;p且q:2+2=5且3>2 ;非p:2+2≠5.

∵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

②p或q: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p且q:9是质数且8是12

的约数;非p:9不是质数.

∵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

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

2};非p:1?{1,2}.

∵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

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 ;非p:φ

?{0}.

∵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

4.逻辑符号

“或”的符号是“∨”,“且”的符号是“∧”,“非”的符号是“┐”.

例如,“p或q”可记作“p∨q”;“p且q”可记作“p∧q”;“非p”可记作“┐p”.

注意:数学中的“或”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区别

“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某一个,但不是两者.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例如“你去或我去”,人们在理解上不会认为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二是“可兼有”,即“a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 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B);又如在“p 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数学书中一般采用这种解释,运用数学语言和解数学题时,都要遵守这一点.还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

另外,“苹果是长在树上或长在地里”这一命题,按真值表判断,它是真命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这句话是不妥的.

课题:1.5 四种命题

内容分析:

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并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两个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例如,(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结论:两直线平行

它的逆命题就是:(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二、讲解新课:

1.引例

(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

比较命题(1)与(3)、(1)与(4)的条件与结论的异同(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在命题(1)与命题(3)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3)互为否命题;

在命题(1)与命题(4)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我们称命题(1)与命题(4)互为逆否命题;(让学生取名字)思考:由原命题怎么得到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

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

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2.概括:

(1)为原命题(2)为逆命题

(3)为否命题(4)为逆否命题

反问:若(2)为原命题,则(1)(3)(4)各为哪种命题?

若(3)为原命题,则(1)(2)(4)各为哪种命题?

若(4)为原命题,则(1)(2)(3)各为哪种命题?

强调:“互为”的含义

3.四中命题的形式

若p为原命题条件,q为原命题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

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互逆否互为逆

互逆

互则:原命题:若 p 则 q 逆命题:若 q 则 p 否命题:若 ?p 则 ?q 逆否命题:若 ?q 则 ?p 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与互为逆否命题都是说两个命题的关系,若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时,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右下图表示:

5.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反证法:

要证明某一结论A 是正确的,但不直接证明,而是先去证明A 的反面(非A )是错误的,从而断定A 是正确的即反证法就是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

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完成命题的论证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

7.反证法的步骤: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注意:可能出现矛盾四种情况:

①与题设矛盾;②与反设矛盾;③与公理、定理矛盾④在证明过程中,推

出自相矛盾的结论 课 题:1.6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内容分析:

这一大节通过若干实例,讲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保证你是她的孩子.那么,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讲解新课:

⒈符号“?”的含义

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

“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

符号“?”叫做推断符号.

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

又如,“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

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说明:⑴“p?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

⑵“p?q”也可写为“q?p”,有时也用“p→q”.

⒉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在上面是两个例子中,“x>0”是“x2>0”的充分条件,“x2>0”是“x>0”的必要条件;“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

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

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⑴ p:x=y;q:x2=y2.

⑵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分析:可根据“若p则q”与“若q则p”的真假进行判断.

解:⑴由p?q,即x=y?x2=y2,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⑵由p?q,即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知p是q 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又由q?p,即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知q也是p 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练习:课本P35练习:2⑴⑵⑶⑷.

答案:⑴∵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⑵∵q?p,∴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⑶∵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

∴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⑷∵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又∵q?p,

∴q也是p的充分条件,p也是q的必要条件.

以上是直接利用定义由原命题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那么,如果由命题不是很好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根据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利用它的逆否命题来进行判断.

4.什么是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

p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当然此时也可以说q是p的充要条件)

例如,“x=0,y=0”是“x2+y2=0”的充要条件;“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是“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的充要条件.

说明:⑴符号“?”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p?q”;也表示“p等价于q”. “p?q”有时也用“p?q”;

⑵“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5.几个相关的概念

若p?q,但p q,则说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若p q,但p?q,则说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若p q,且p q,则说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如,“x>2”是“x>1”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x>1”是“x>2”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x>0 ,y>0”是“x+y<0”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6.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四种“条件”的情况反映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在判断时应该:

⑴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⑵尝试从条件推出结论,从结论推出条件(方法有:直接证法或间接证法);

⑶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7.怎样用集合的观点对“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进行概括?

答:有两种说法:⑴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此时B也是A的充要条件).

在含有变量的命题中,凡能使命题为真的变量x的允许值集合,叫做此命题的真值集合.

⑵若p?q,说明p的真值集合?q的真值集合,则p是q的充分条件,q 是p的必要条件;若p?q,说明p,q的真值集合相等,即p,q等价,则p 是q充要条件(此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课题:2.1 函数

二、讲解新课: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x

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作

f→

A

f

y=,x∈A

(x

)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

y=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

f

(x

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A

|)

((?B)叫做函数y=f(x)

f∈

x

x

的值域.

函数符号)

(x

y=表示“y是x的函数”,有时简记作函数)

f.

f

(x

(1)函数实际上就是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特殊对应B

:

f→

A

这里A, B 为非空的数集.

(2)A:定义域,原象的集合;{}A

(:值域,象的集合,其中

|)

x

x

f∈

{}A

f∈

(? B ;f:对应法则,x∈A ,y∈B

|)

x

x

(3)函数符号:)

f

(x

(x

f

y=?y是x的函数,简记)

已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一次函数b ax x f +=)()0(≠a :定义域R, 值域R; 2.反比例函x

k x f =

)()0(≠k :定义域{}0|≠x x , 值域{}0|≠x x ;

3.二次函数c bx ax x f ++=2)()0(≠a :定义域R

值域:当0>a 时,??????-≥a b ac y y 44|2;当0

??

???-≤a b ac y y 44|2

函数的值:关于函数值 )(a f

例:)(x f =2x +3x+1 则 f(2)=2

2+3×2+1=11

注意:1?在)(x f y =中f 表示对应法则,不同的函数其含义不一样

2?)(x f 不一定是解析式,有时可能是“列表”“图象”

3?)(x f 与)(a f 是不同的,前者为变数,后者为常数函数的三要素: 对应法则f 、定义域A 、值域{}A x x f ∈|)(

只有当这三要素完全相同时,两个函数才能称为同一函数

二、区间的概念及求定义域的方法

1.区间的概念和记号

在研究函数时,常常用到区间的概念,它是数学中常用的述语和符号. 设a,b ∈R ,且a

①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②满足不等式a

③满足不等式a ≤x

这里的实数a 和b 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

在数轴上,这些区间都可以用一条以a 和b 为端点的线段来表示,在图中,用实心点表示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用空心点表示不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就等于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方法,就有了工作的标准流程。就不会出现先射击后画靶子的情况,打到哪儿就算哪儿。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 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_ 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②营造_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③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下学期)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下学期)一个优秀的教学计划,可以让学生和教师自己都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保证教学工作有规律的进行。小编准备了高一数学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一上学期的工作就结束了。 今天,能有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我要非 常感谢学校的领导和高一年级的全体老师对我工作的大 力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各位 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组长李运根老师。正是因为在李运 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全体备课组老师的努力进取、 团结协作下,高一年级的数学统考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回想起这学期的工作,我感受颇多。当然经验谈不上,因为沙中工作能力出色的老师实在是太多了,我只 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这学期工作心得体会,有不妥之 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2)班班主任及高一(2)、(7)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首先,我想就数学教学工作谈谈我 及我们备课组的一些做法: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 方法 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会有些不能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习方 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

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确实下了一翻功夫。 1、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习较初中的 要难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班是一个重点班,全班大多数同学初中升高中成绩 比较好,这造成一些成绩相对较差学生有自卑感,害怕 自己不能学好数学;相反有些成绩较好学生骄傲自大,放松对数学的学习。对此,我给他们讲清楚,大家其实处 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 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多的关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树立 信心;对骄傲的学生批评教育,让他们不要放松学习。 第一次月考,全班很多同学考得不好,甚至有个别 同学只有三、四十分。有个以前成绩较好女生哭着对我说,她从来没有考过这么低的分,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我耐心给她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一是试卷的难度大,二 是考查的知识点上课时没能重点掌握,三是没有做好复 习工作,教给她要注意的地方。经过她自身的努力,期 中考试中,这位女生数学考了96分。一段时间的调整,全班基本上树立了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教案ppt

高一数学教案ppt 【篇一: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龙源期刊网 .cn 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作者:刘静丽 摘要:powerpoint课件辅助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是在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powerpoint课件的亲身体验,阐述了powerpoint课件在高中 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powerpoint;高中数学;辅助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为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营造良好 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我经常用ppt课件开展 教学。 例如《椭圆的定义》一节。在引入课题时,我应用ppt课件演示卫 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中来,给大家一个很直观的椭圆的印象。然后请学生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 椭圆形的例子,这样学生们就对椭圆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什么是 椭圆呢,它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我通过ppt课件演示了这样的动画:1.绳子一端固定在草地上,绳子另一端拴一只羊,羊在草地上吃草, 一段时间后,地上出现一个圆形的空地。2.绳子两端固定在草地上 (绳子是松弛的),绳子上套一个小环,环上拴了一只羊,一段时 间后羊在草地上啃出了一个椭圆形的空地。通过这个例子,激发了 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椭圆,它的定义是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ppt课件不仅令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在 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会给学生深 刻的印象,也使我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扩充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以前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必 须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堂上还要把知识点一条条写在黑板上。 板书过多,费时费力,往往一节课的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影响 了教学效率。而通过ppt课件,我事先把需要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利用计算机对所讲的内容自主控制,课后还可以把教学内容放在学

最新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案设计

最新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案设计 【篇一】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1.引入 (1)章头导言 (2)集合论与集合论的-----康托尔(有关介绍可引用附录中的内容) 2.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课堂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集合论的发展,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课后作业:第十页习题1-1B第3题 【篇二】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 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 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 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 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 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 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 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

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 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

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 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

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新人教必修一全套学案 §1.1集合(1) 一、知识归纳: 1、 集合:某些 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 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列举法: 3、集合的分类?? ? ??空集: 无限集:有限集: 二、例题选讲: 例1、观察下列实例: ① 小于11的全体非负偶数; ②整数12的正因数; ③抛物线12 +=x y 图象上所有的点;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⑤高一(1)班的全体同学; ⑥班上的高个子同学; 回答下列问题: ⑴哪些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⑵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⑶指出以上集合哪些集合是有限集.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以下集合: ⑴平方后及原数相等的数的集合;⑵设b a ,为非零实数, b b a a + 可能表示的数的取值集合; ⑶不等式62

高一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内容必修5和必修3)[1]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教学进度表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全套教案

第1,2课时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始 边 终 边 顶 点 A O B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了解集合元素的性质,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依靠大家的自学,请认真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课本P3-P5的内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性质.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常用数集的专用符号. 5、集合的表示方法. 6、集合的分类. 8分钟后检测,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自学,注意学生看书速度。 四、检测 1、检测题 ○1请举出两个集合的例子 ○2所有的高个子能否表示为集合? ○3A={2,2,4}表示是否准确? ○4做练习题P5,1、2、3 2、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认真做在练习本上。

五、更正讨论 1、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看板演的内容,能够发现问题并能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更正) 2、讨论 先看第①题,举的例子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定义 ②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确定性 ③题,回答的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集合的特征: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的基本性质】 (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一个元素. (3)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④题第一题,这道题都是运用了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运用的是常用数集的相关知识。 再看第二题,运用的方法恰当、正确吗?为什么?并规范集合的表示。 第三题,结果正确吗?为什么?纠正学生对空集的认识。 3、学生归纳总结,识记概念。 六、当堂训练 师: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P6 T2、3 §2集合的基本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 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一】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学习方法

高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师们应该制定怎么样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有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高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

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案】 教育精品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11.1算法与程序框图???????????????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淮阳高中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组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一个普高一个职高,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