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梵我合一

梵我合一

梵我合一
梵我合一

梵我合一

从婆罗门教到印度教

印度教

●世界上并没有印度教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根据印度官方2004

年的统计数字,今天的印度只有0.76%的人信仰佛教,而81.4%的人是印度教徒,印度教是当之无愧的印度第一大宗教。但印度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而是外人的指称。

●现在的印度教是印度人的宗教,它是一个合集

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印度?

●“有时,无论是印度国内的印度人,还是旅居国外的印度人,都认为我们传播的是印度教,但这不是事实。…印度?一词不在《薄伽梵歌》中。实际上,所有的吠陀文献中都没有…印度?这个词。这个词是由与印度毗邻的阿富汗、俻路支和波斯等省的穆斯林叫起来的。在印度西北部边界上,有一条叫辛度的河,穆斯林因为发不准辛度这个音,所以便把这条河叫做印度河,把住在这一带的居民叫做印度人。”

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印度教融合了

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

●婆罗门教:自然神教——一神教

●佛教:无神论

●耆那教:伊斯兰教影响下的新宗教

婆罗门教的遗产

●梵天:恒在

●我:不确定

●人的出路:

欲望之路、弃绝之路

●等级的人

“我”的追求:欲望之路

●享乐:暂时性,无法让人满足。贪婪与厌倦(有害的)

●财富:较长久,但有排他性,因为也不稳定。

“想要用钱来熄灭追求财富的欲火,就像是往火上倒牛油一般”。

●名誉

●权力:高度竞争性、排他性、风险性

尘世的成功不能完全满足人,也因为它的转瞬即逝。无法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死

亡、及身而止

弃绝之路

●弃绝不是失败后的无路可逃。

●看不到任何值得为之弃绝东西的人,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悲观主义者。

●舍——得,舍是为了得。舍基于价值观的增进和灵命的成熟。

●意欲得到的:解放自我,梵我合一

大我---梵天

●隐藏在自我之中,有一个永不枯竭的大我。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知识、无限的妙乐。那是梵天存在的痕迹。

●再也不要为苹果掉在地上弄脏了而向妈妈哭泣了。

四种瑜伽(YOGA)

瑜伽:一种训练,引导人走向整体合一,与梵天同在。其目的乃是令表层的自我对内在神性透明,因此必须清除不洁。身体训练和道德清洁的结合。

1.知的瑜伽

2.爱的瑜伽

3.业的瑜伽

4.修的瑜伽

●不是一般性知识,而是对大我、梵天的认知。

●身体、人格、梵天

●面具角色的比喻:人格等于角色,但不是“我”

●马车的比喻:人安坐在马车中,因为他把行旅的责任交给了御者。马车=身体;路=感官对象;马=感官;缰绳=心智;御者=训练好了的心智;车子的主人=真我

●把自我认同于真我-那恒久不变的存在

●神是非人格的。

●健康的爱是外向的,爱者会拒绝接受所爱的神不过是自己,或者自己深层的真我,而坚持神的他在性。

崇拜神的人必须跟它分得一清二楚,

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神欢乐的爱

因为如果他说神跟他是一,

那欢乐那爱就得即刻消失掉。不要祈求与神合一了,倘若珠宝和镶嵌是一的话,那么美丽何在?母亲和孩子是二,若非如此,哪来的爱?当分割开来以后,他们相遇,他们感到多么的幸福啊,母亲和孩子!倘若是一,何来的欢乐?那么,不要再祈求与神合一了。

爱的瑜伽

杜尔胥达斯(16世纪诗人)的妻子:你那么地依恋着我呀!假如你能把这依恋转移向神的话,你就会立刻到了他那里!

●爱的对象是神

●爱的瑜伽的方式:

1、亚帕姆:重复神的名字

2、反复述说爱的变化:

情爱、性爱、亲情、忠诚等凡俗之爱都能加强对神的爱的理解

3、崇拜个人选择的理想:神的每一个形象都指向神

梵天的许诺

当善变弱

当恶增强

我把自己变成肉身

我在每一个时代回来

传递神圣

摧毁众人的罪

建立正义

——《薄伽梵歌》

业的瑜伽(karma yoga)

●即通过“工作”走到神那里。

●运动、工作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标记。通过工作理解神、发现神。

●工作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神。就像恋爱中的男生不辞劳苦地为女生服侍一样,其劳苦也是快乐。同样对神的爱会赋予劳苦的工作以新的意义。

“做工作的,被责任所支配,一点儿也不关心工作的果实,他就是瑜伽行者”——《薄伽梵歌》

蝎子的比喻

修的瑜伽

●通过重新整合的皇家之路,领人到目眩的高度,为特殊才智而设。是一条通过身心的试验走向神的道路。类似于坐禅入定等修行。

●认为人有四层:身体、意识层、下意识领域、恒定的存在本身。修的目的即在于达到第四层,与整体合一。

修炼步骤

●五戒: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淫乱、不贪婪

●五规:整洁、满足、自制、勤勉、爱神(冥想)

●莲花桩打坐

●练习呼吸

●冥想、关上知觉之门、内省

●不断深化,自我完全消失,到了神那里

瑜伽术

瑜伽

人的分类

●种姓制度的宗教辩护

●社会分工和人的特性

●四种种姓和“法(达摩)”

再生族:前三者

一生族:首陀罗

婆罗门教三大纲领

●吠陀天启:梵天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吠陀》是受神的启示而写成的。具有绝对的权威。解释经文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也是天启的。

●祭祀万能:通过祭祀与神相通,祭祀的虔诚和规模就是对神的虔诚。马祭、人祭

●婆罗门至上:祭司阶级至上。这一点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类若,包含着一种形而上的哲学体系的实践化,是一种神学政治。

历史

●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吠陀”经典形成,有了三位一体的主神观念:梵天、毗湿奴、湿婆

●公元前7世纪左右,古代婆罗门教形成。种姓制度确立。

●前6世纪到5世纪,佛教、耆那教形成,挑战婆罗门权威和种姓制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国教,极大了打击了婆罗门教。但婆罗门祭祀并没有受到毁灭性残害。经典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形成。

●公元4世纪,婆罗门教复兴。笈多王朝扶持婆罗门教,也不排斥佛教等教派。这一时期,其化身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梵天

●梵天是世界的最初神。

毗湿奴

●护持之神

湿婆

●破坏之神

中世纪的印度教

●7世纪后,印度社会分裂,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伊斯兰文化开始影响印度社会。佛教被伊斯兰排挤并屠杀,而得以幸存的婆罗门教也开始了改革。

●商羯罗改革(9世纪),反对佛教的空的概念,继续提倡梵天的神力。主张“绝对一元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摩耶”,唯有将我和梵天结合,才是唯一的不二的真实存在。印度教开始形成。

●虔诚派运动: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歧视妇女等,改革了一些陋习。

现代印度教

●十九世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圣雄甘地出身婆罗门,领导了印度教反对英国殖民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的苦行和博爱既具有印度教的精神传统,又有西方基督教的痕迹。甘地还支持女权,并号召对“贱民”平等对待,触犯了印度教上层,最后被暗杀。

现代印度教

●种姓制度淡化。低种姓的人今生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地位,上升到较高级的种姓。

●1947年印度独立,宣布印度是一个世俗国家。

●1948年印度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决议案。1955年,通过了废除贱民的法案,允许贱民进入庙宇。

神牛崇拜

●黄牛、奶牛被崇拜

●白奶牛因为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地位最高。

●印度教不杀奶牛,所以大街上黄牛、老耐久到处都是。

印度教的神祗

●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及其无数化身、配偶、子神、守护神等。毗湿奴的化身:鱼、龟、野猪、人狮、侏儒、罗摩、黑天、佛陀等。湿婆主要有四种形象:恐怖的破坏神、以林加为表征的再生神、三眼四头赤身的苦行者、善舞的踊主。

●自然神:太阳神、月神、山河神、动植物神。眼镜蛇神、老鼠神。

印度教的主要流派

●毗湿奴派:崇拜毗湿奴及其种种化身,他的配偶吉祥天女。形成于十二世纪。下分罗摩派、黑天派和世主派。认为通过默念神名和打坐就可以解脱,强调虔信和皈依。

黑天、金翅大鹏鸟、神猴哈努曼等都是毗湿奴派的崇拜对象,或为化身或为辅助神。

湿婆派

●湿婆派:崇拜湿婆神。被汉文经典认为是“涂灰外道”。产生于公元前后。强调瑜伽和苦行。又分三相湿婆派、林伽派和圣典派。

性力派

●性力派:崇拜性力女神:梵天配偶辩才天女、湿婆配偶难近母、毗湿奴配偶吉祥天女等。认为这些女神的性力——活力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印度教节日

●节日众多,主要有二十多个。

●全国性节日:灯节、洒红节、除十节、兄妹节。湿婆节、黑天诞辰、罗摩诞辰等。

“点灯节”:印历九月(即公历10月、11月间)

●节日期间,炎热的暑季已经过去,舒适的凉季就要来临,恒河两岸到处都是金色的世界,不论是田野还是农家小院,到处铺满了金灿灿的稻谷和火红的高梁。在一年一度的点灯节里,从城市到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男女老幼都爱穿上新衣,表示辞旧迎新。商人也习惯在这天换用新帐本,开市求吉利,以保财源茂盛。因此,点灯节也可说是印度的新年。首都新德里灯火辉煌,彻夜不熄,好像在举办盛大的赛灯会。在“点灯节”夜晚,人们还要吃团圆饭,饭后乘着酒兴走向街头,尽情歌舞到天明。

●点灯节一说是来源于大神克里西那战胜恶魔那拉卡苏,把百姓从恶魔暴政下解放出来,人们为了庆祝胜利,家家户户点起明灯。一说是掌握人间财运的女神拉克西米喜欢光明,盼望幸福的人们为了吸引她那法力无穷的慧眼,在白天把房间收拾得干净亮堂,晚上就纷纷点起了灯。也有的说是印度人民为了纪念勇敢善良的罗摩战胜十首魔王而延续下来的点灯庆祝的日子。

排灯节

排灯节

除十节

●公历5、6月间,是印度教节日。该节源于古代对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认为,节日期间到恒河等圣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种罪恶。十二年毕竟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对崇拜恒河水的印度人来说,期待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于是有了一年一度的“恒河庙会”,时间在每年的五、六月间。人们相信此时入水沐浴,可以涤除秽语、谎言、诽谤、骚语、盗窃、暗害、盲从、贪欲、恶意、愚妄等十种罪恶,因此,恒河庙会又称为“除十节”。除十

节黎明时分,无数教徒涌到河边,男人光着上身,女子额点朱痣身裹纱丽,缓步拾级而下,立于河中,双手合十,迎着朝阳,虔诚低诵神名,然后先捧水泼身,再按印度教规浸入水中沐浴三次。浴毕,人们要双手合十向恒河神的金像或银像礼拜,或面向东方膜拜太阳。黄昏时,人们要去寺庙祈祷,并将鲜花、牛奶以及面粉做成的鱼食撒进恒河中。妇女们则纷纷将小油灯点燃,固定在树叶做成的花坛上,放进水中,让河灯漂流而下。河面上顿时灯火万点,时隐时现,充满着神秘的气氛

除十节

“洒红节”

每年2、3月间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不一。又称胡里节。在印度,洒红节又是印历的新年。这一节日象征着单调乏味的冬天结束,多姿多彩的春天到来。洒红节原是庆祝春天,与创造和复始的行动有关,代表春分和谷物丰收。在节日庆祝活动上,人们会相互泼洒彩水和彩粉,尽情享受节日带给他们的快乐。

欢乐洒红节

禅与心理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ba4447947.html,/ 禅与心理分析 文|申荷永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悟道,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位老乡见此人如此安然自若,神色怡然。于是便上前问他,你是天神下凡吗?释迦默尼说不是。那么你是普通人吗?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接着问,那么莫非你有魔法?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困惑不解,于是再问,那么你是谁呢?释迦默尼回答说,我是觉悟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心理分析是具有一种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人性心理学,以及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同时也包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超个人心理学。因为马斯洛,以及罗杰斯,也都是以从事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为主要工作的。而同时,众多的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艾里克森,甚至是荣格即荣格学者等,也都是人本主义者。 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代表的托马斯·塔特(T.Tart),在一次国际超个人心理学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我想我愿意生活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对于深层的精神本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对它们仅仅具有观念和信仰。而这种超越性态度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一种超越自己普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实体的结果,一种直接接触和体验作为我们真正本性的心智与爱的源泉。对于这么一种心理学的信念,塔特举了一个禅宗沉思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从相近的沉思传统中来做一个说明。我的朋友Young Shinzen是世界上最好的佛教领悟禅师之一。他曾经告诉我,对于在西方的禅师来说,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经验,如果你有一百个新学生来学禅或习禅的新学生,那么他们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被深深的打动了,都会认为沉思的实践应该成为他们生活重要

神和仙的区别

神和仙的区别 神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至高神。《说文解字》中解释“神”为:“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这就是神的最初含义。比如道教的老子,三清,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等。 第二类是自然神。比如日神,月神,山神,河伯等等。这应该是原始崇拜的残留。 《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自然神。 第三类是体内神。道教认为人身体内各个器官都有神明掌管,比如三尸神,五脏神等等。《黄庭经》第七章开始列举了一系列的体内神的名字,以便冥思。这也是为何冥思又叫存神的原因。 髮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 耳神空閒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 第四类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神,即鬼神。通常是在人死后,由崇拜者或者信徒推举为神,或者政府官方册封为神。比如伍子胥被民间信奉为钱塘潮神。著名的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在描写这一类神。又如三言中的《任孝子烈性为神》讲述的就是这种情况。《聊斋》中死后被封为城隍神,土地神一类的更是数不胜数。

仙 仙字初做僊。《说文解字》中解释“僊”为:“長生僊去。”僊是迁(遷)的意思。仙则是后起字,《说文》未有。《釋名》中解释仙字为:“老而不死曰仙。”所以仙则通常是活人修行后长生所达到的称号。 后来道家演绎得越来越复杂。葛洪的《抱朴子》将仙分为三类: 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天仙;中土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此时就不仅仅是活人长生才是仙了,也包括活人修炼成仙未果,但是死后变成尸解仙的观点了。但是尸解仙与神仍然不一样,不需要册封。再到后来演绎就更加复杂。有五仙之说:天,地,神,人,鬼。这时候,因为有神仙一说,所以神和仙的界限开始不分明,混用了。但是这里的神仙是特指仙的一种。 五仙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考托名钟离权和吕洞宾对话的《钟吕传道集》中的解释。 所以总结来说: 大部分的神并非是人类修炼而来的,是人死后被册封而来。神有其司职。 仙是人类(或者妖类)修炼长生,或死后转化而来,通常无有司职。

《内经》“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xxx

2012年6月10日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关于神的思想有诸多论述,有以下几种含义: 第一指神在自然界的含义,神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总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神,神明便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空中的风、热、湿、燥、寒是无形之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有形的元素,形与气相合交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中万物的生化,神便寓于其中。 第二指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含义。神一方面指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活动,俗称“狭义的神”,包括七情、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围,意识、思维、情志、顿悟、智慧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指出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对人的思维

活动过程作的描述,任物就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思维的过程,说明精神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任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情志也属精神活动,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指出人的心神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情志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心神的状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说明认识事物比别人体验深,独具慧眼,心领神会,此种感觉不可言传。这里的神,多释为领悟、顿悟、灵感之义。 《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指出饮食水谷精微等物质最后化为神,而人的精神也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是说“血气”、“水谷精气”为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神的衰旺,并不是指神有气血、水谷精微等物质方面的含义。 《灵枢·小针解》中:“神者,正气也。”是说明神具有正气的御病、抗邪和康复能力,而不是指神就是“正气”。 《素问·刺法论》曰:“神失位,使神采不圆。”其中“神采”指得是神的外在表现。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是指人神对针刺的反应快慢不一,而不应似某些医家注解的“神就是针感之义”。 第三指巧妙、高明之义。指医家诊疗技术之巧妙,一方面医者要正己之神,另一方面重视患者的精神,患者情绪的稳定和对治疗的积极配合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说明高明的医家其诊疗技术之巧妙,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灵枢·邪客》云:“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灵枢·终始》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不要被外界的杂事所影响,行针之际,要小心谨慎,细心体察针下神气的变化。 《灵枢·终始》篇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诊室内应安静,禁止喧嚣嘈杂,使患者易于放松入静,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以保障医患双方排除干扰,定心敛神,专心一意于针刺治疗。 《灵枢·终始》也说:“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出针后,医者须嘱病人注意针后的精

禅宗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资料) 一、起源和传承 二、主要理论:自性说 三、参禅法 1、直指法 2、参话头法 3、开悟与保任 四、禅宗教学法 1、有言无言 2、棒喝 3、机锋 五、禅宗与主体性确立 一、起源和传承 (一)起源:拈花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传承:西天二十八祖。中土六祖。五家七派。 1、初祖菩提达磨: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番禺。 (1)与梁武帝论道 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帝迎之到建业。 问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写经有何功德?” 磨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 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云何真功德?” 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磨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磨曰:“不识。” 帝不悟。遂渡江之魏。 (2)一苇渡江。 (3)面壁九年。 (4)只履西归。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 初名神光。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久居伊洛,博极群书。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达磨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磨曰:“诸佛妙道,

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无有是处。” 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磨前。磨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磨曰:“将心来,与汝安。”祖曰:“觅心了不可得。”达磨云:“与汝安心竟。”后达磨为易其名曰慧可。 3、六祖慧能。 (1)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2)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4、五家七派 ┌沩山─仰山……………………………沩仰宗 ┌南岳─马祖─百丈┤┌………………………………临济宗 │└黄檗─临济─兴化─南院─风穴┐ │┌──────────────┘ ││┌黄龙……………黄龙派慧能┤└首山─汾阳─石霜┤ │└杨岐……………杨岐派 │┌天皇─龙潭─德山─雪峰┐ ││┌────────┘ │││┌云门…………………………………云门宗 └青原─石头┤└┤ │└玄沙─罗汉─法眼…………………法眼宗 └药山─云岩─洞山─曹山……………………曹洞宗 二、主要理论:自性说 (一)自性的特征: 性觉与性寂(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理论差异) 1、性寂(印度佛教):自性本寂,无为法,无作用,悟时证。 2、性觉(中国佛教):自性本觉,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本源,返本还源即可证得。 (二)禅宗的宗旨:见性成佛 达磨《血脉论》: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坛经》: “菩提自性,本来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三)见性的境界——悟境。 1、“言语道断”。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遇刃带冲,再遇劫财,刑克夫子,夫遭恶死,女命凶泼高傲、易弃官归隐;如遇官刑、冲、破,身弱财旺,有后福;如入库,寿不长;如四柱无财则贫、夭;逢偏印身旺,必贫;而身弱,必富;逢偏官喜印地,发达;遇印,寿长,得贵人助;如年上伤官,日支坐伤,又遇伤食年,易摔伤破相之灾或自残,志高少谋,无有远虑,言词偏激,清薄;(准确)男命妻美、有才,必离,无福享用;生时财印明漏,男命大贵发达;伤见官有财可解,无财则丢官,财坏印,如有比劫可解,无比劫就丢官罢职;时上伤官,子女难出息,偏印在时为不吉。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如有刃,丈夫惨死,如柱中不见财星,伤官重多,也有此灾。 日坐食神:(包括根中主位)甲寅日,头脑清晰,学识渊博,声誉好 日坐比肩:甲寅、丙午、戊辰、戊戌、已未、已丑、庚申、辛酉、壬子、癸亥,多朋友、逢官杀,男命工作单位好、有威信;女命能干、众人服;逢财多,身弱有帮助、身旺则争财;逢刃,父亲生离死别,晚婚再婚;逢冲不远行、客死他乡;逢空兄弟分离无

助;逢沐浴兄弟风流;逢三刑贫而分居。 日坐比劫:甲辰、乙亥、丙午、丙戌、丁巳、戊午、已巳、庚戌,辛已、壬子、壬辰、癸亥,男因妻致祸、平生不守财(劫财明者);逢伤官,男命不离即散、女命破耗、小人算计;逢刃,男必离、女为争财,而无财星,则为福;逢刃又刑冲,女命个性强;男命易自杀或行凶之兆;逢偏印夺食,其人妻产后有死人之危;逢印,富贵、有福;逢财,破财、守不住;逢官,吉祥;逢刃,发外地之财;伤、刃全,主人有牢灾、损坏名誉、贫困等;逢空,寿不长;逢六合,兄弟无情、无助。 日坐偏印:甲子、丙寅、戊午、庚戌、壬申、乙亥、丁卯、辛未、辛丑、庚辰、癸酉,大运逢食神无比劫,防意外之灾,如别柱也明漏偏印,婚姻不佳,男不得贤,女不得佳婿;但柱中见贵人如天月二德贵人,则吉祥;如有偏财可破,就吉祥; 日坐正印:甲子、丁卯、癸酉,聪明、智慧、有功名、待人礼貌、谦和;在月建,印无破,文章书法好、长相漂亮、风度翩翩、大个。 日坐偏官:甲申、戊寅、乙酉、癸丑、癸未、壬戌;地支上含有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遇刃带冲,再遇劫财,刑克夫子,夫遭恶死,女命凶泼高傲、易弃官归隐;如遇官刑、冲、破,身弱财旺,有后福;如入库,寿不长;如四柱无财则贫、夭;逢偏印身旺,必贫;而身弱,必富;逢偏官喜印地,发达;遇印,寿长,得贵人助;如年上伤官,日支坐伤,又遇伤食年,易摔伤破相之灾或自残,志高少谋,无有远虑,言词偏激,清薄;(准确)男命妻美、有才,必离,无福享用;生时财印明漏,男命大贵发达;伤见官有财可解,无财则丢官,财坏印,如有比劫可解,无比劫就丢官罢职;时上伤官,子女难出息,偏印在时为不吉。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如有刃,丈夫惨死,如柱中不见财星,伤官重多,也有此灾。 日坐食神:(包括根中主位)甲寅日,头脑清晰,学识渊博,声誉好 日坐比肩:甲寅、丙午、戊辰、戊戌、已未、已丑、庚申、辛酉、壬子、癸亥,多朋友、逢官杀,男命工作单位好、有威信;女命能干、众人服;逢财多,身弱有帮助、身旺则争财;逢刃,父亲生离死别,晚婚再婚;逢冲不远行、客死他乡;逢空兄弟分离无助;逢沐浴兄弟风流;逢三刑贫而分居。 日坐比劫:甲辰、乙亥、丙午、丙戌、丁巳、戊午、已巳、庚戌,辛已、壬子、壬辰、癸亥,男因妻致祸、平生不守财(劫财明者);逢伤官,男命不离即散、女命破耗、小人算计;逢刃,男必离、女为争财,而无财星,则为福;逢刃又刑冲,女命个性强;男命易自杀或行凶之兆;逢偏印夺食,其人妻产后有死人之危;逢印,富贵、有福;逢财,破财、守不住;逢官,吉祥;逢刃,发外地之财;伤、刃全,主人有牢灾、损坏名誉、贫困等;逢空,寿不长;逢六合,兄弟无情、无助。 日坐偏印:甲子、丙寅、戊午、庚戌、壬申、乙亥、丁卯、辛未、辛丑、庚辰、癸酉,大运逢食神无比劫,防意外之灾,如别柱也明漏偏印,婚姻不佳,男不得贤,女不得佳婿;但柱中见贵人如天月二德贵人,则吉祥;如有偏财可破,就吉祥; 日坐正印:甲子、丁卯、癸酉,聪明、智慧、有功名、待人礼貌、谦和;在月建,印无破,文章书法好、长相漂亮、风度翩翩、大个。 日坐偏官:甲申、戊寅、乙酉、癸丑、癸未、壬戌;地支上含有为:已卯、乙丑、壬寅、丙申、壬申、已未、庚寅、丁丑;须日旺,月上再无官杀,财旺,身旺为福贵;如无生助,再行杀旺年运或有旺杀克日干,其人面目有斑痕、侏儒、跛子、骈子(如手长到一起)、肿瘤、残、同时奸贫、顽凶、争强好斗;如杀过多、无制,早夭(枪毙);如:占财格,其人有武官的权威;如:身旺逢印,助杀,其人文化上有成就、性急、不近人情、独来独往、有将才和魄力、遇印大贵;如:遇食有制杀,丰衣足食、后人有靠、配偶有好的地位;女命:独杀无官,丈夫为武官,刚强;又逢正官,婚姻不称心;杀逢冲,妻产后体弱多病;逢食神,妻贤良;杀逢库,万事坎苛、不得志、有福难享;

禅的研究20160415

禅的研究提炼 厦门杨帆 ●什么是禅? ?有人说禅乃天启,是天下第一悟,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觉悟。 ?禅,即道,摆脱桎梏走向自由之道。 ?禅,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是从真如的深度和角度思考自己和宇宙 的关系。 ●禅从何而来? ?禅,在释迦(佛陀、释尊)拈花微笑之间诞生了。 ?佛教传到中国后,经过漫长的革新运动产生新的宗教——禅宗。 ?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和自然哲学(道家为主),对禅学有极大影响。达 摩以前,中国已有人学禅。 ?禅宗将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老庄玄学自然主义哲学与人 生态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学说)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 哲学理论与修行解脱观。 ●禅,如何生生不息? ?禅,托名于释迦,实际是普罗大众的思想生活、自然哲学,并不是专家 学者、高僧大德才能掌握。社会大众、日常生活赋予了禅自我完善、自 我发展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禅,不能离开生活。 ●禅是如何传播的? ?禅主张“以心传心”。所以禅宗,又名佛心宗。禅,主张不立文字,但 千百年来,文字实际上可没有少立。 ●中国禅宗和印度瑜伽、印度佛教有何不同? ?瑜伽(YOGA),佛家苦修的方法,后来也给名“禅”。 ?印度禅,重在定;中国禅,重在慧。印度禅重渐修,中国禅重顿悟。 ?佛教:戒、定、慧。禅宗:定、慧,不要求戒。 ?忠实于佛教的信徒认为,禅不是佛教,而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产生的异类。 ●禅宗和汉传佛教的关系? ?禅宗不是汉传佛教,但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汉族佛教。 ?禅家认为,禅把释迦的根本精神留传了下来,抛弃了佛教历史和教理的 外衣,抛却了复杂混沌误解谎言,而把握住了使宇宙生命产生创造力的 佛陀根本精神。 ?禅,是中国人彻底把握佛陀真义后得到的东西。 ●人们对禅的理解正确么?

神论

神论 一、神的基本概念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 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淮南子·泰族训》也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这些“神”,都是指奥妙神奇的自然界种种运动变化及其内在规律。 2、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和《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 的“心藏神”中的神,即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 3、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提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神,乃生命力盛衰的外在表现,即在中医诊断学中,一般所指的“神气”。 4、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神的生成 中医学所指的神,是指上述神的含义中的第二和第四种,其中主要指第二种,因为第四种概念可以包含于第二种之中。即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中医学的神,其产生有着物质依赖性,精、气、血、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不能脱离这些精微物质而存在的。精、气、血、津液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还是神所赖以产生的基本物质。神寓于形体之中,脱离了形体组织的神是不存在的。故《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脏腑形体官窍中充满了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在脏腑之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下,通过这些精微物质的新陈代谢,产生了生命活动,可以从形色、眼神、言谈、表情、应答、举止、精神、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生命活动外在体现的总称即是神。 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见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运动灵活、睡眠安好、意志坚定、刚柔相济;五脏精气亏虚,不能化生或涵养五神,可见五神

十神的内涵与含义

十神的内涵与含义 咱们首先来探讨十神的内涵。上一章节我们已经提到,正类十神与偏类十神特征上的区别,偏类十神特征乃是正类十神特征的太过或不及。概念上的正偏类十神,其实都是同一个五行元素的阴阳分裂体,它们本质上是同源的,由本是同根的一个五行裂变而成。顾名思义正类十神居中居正,我们可以把正类十神看做是某五行的本我元素,那么偏类十神则可以理解成“摇摆不定”状态下的本我,所以从十神的这个内涵,我们得出其中一个结论:属同一五行内的正偏类十神,在范围上可以归结为一个整体。操作上我们可灵活地运用这个十神内涵规律,例如我们知道八字中最能代表事业方面的十神是正官,但某人八字中只出现七杀,却没有正官,是否这个八字就没有事业的参考信息呢?不是的。七杀其实也可属于正官的读谱,因为官与杀属同一个五行,只不过七杀是正官的摇摆状态而已,故而不止是正官可以代表事业,七杀同样也能作为事业的信息载体,如果将正官视为稳定主流的事业发展,那么七杀就代表不稳定、另类少数、但也有可能很拔尖的事业,八字中有杀没官,说明这人的事业惯性将带有波动与两极化的特征。当然也不能肯定八字中有杀没官的人,他们事业上非得要遭遇起伏不可,那只不过是客观趋势的其中一种可能性罢了,很多轨迹的命脉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要在了解自身事业特征基础上,人们可以采取一些主动的应变措施,来迎合这个特征的外在表现。比如就业上可以有意向地选择垄断行业、公检法兵等行政行业、或属于行政保卫纪律的工种,让七杀的性质透过行业与工种来展现,从而避免了七杀的惯性反映到事业上,引发事业的起伏波动。某次结队到寺庙上香礼佛,一位同行的大婶特意挤过来向我讨教:“那个叫什么七杀的真很可怕吗?名字听起来好恐怖哟”,原来算命先生说她女儿命带七杀,事业和婚姻都将很不顺利,搞到她心里非

浅析中国禅宗文化

浅析中国禅宗文化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中国禅宗,融会老庄思想的道家佛学,其实是中国人在佛经翻译过程中,文化渗透交融产生的结果。对于中国文化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特点就是“明心见性 其中,粤北宗教文化为岭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留下了众多的禅宗经典和语录著作。有《六祖法宝坛经》《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死心悟新禅师语录》等等。其中六祖慧能的说法记录《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徒撰写的唯一一部佛教经典,是禅宗的基本经典。

慧能把达摩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禅宗理论。使慧能以后的禅更加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同,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读书人投入到禅的怀抱,成为中国禅的支持者、发展者和传播者。以至于北宋时的宰相也不禁发出“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哀叹。 因此,禅宗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宋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和王明阳主张,心外无物,的心学明显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尤为巨大。唐代诗人王维,贾岛,常建,和宋代苏轼的人都受过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小说影响也非常大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包含着大量的禅宗思想。 对个人来说,禅宗思想要求我们:修心,禅宗把心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感恩的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有平常心。 禅宗的产生是偶然的,他的发展却是必然的,每一个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具有合理的内核的,都应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而即使变化,那其中合理的内核也不会变化,变的只是外在的躯壳。禅宗也一样,他在中国生根发芽了千余年,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人们会不知不觉中祈祷,会不知不觉中用到她特有的逻辑思维形式,这是历史发展所未能泯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湛如法师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我个人对禅宗没有什么体会,仅仅是在学习当中翻阅了一些文献,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准备分八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禅宗,尤其是唐、五代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唐武宗灭佛以后,中国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祖宗。为什么祖宗这一山林佛教,最后能取代贵族佛教的唯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地位呢?原因比较多。我认为,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这样顽强,应该跟它的理论、实践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扬范围有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证实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无论如何丰富,科技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够填补人类的精神荒原与生命的空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有来自客观的:过份的机械化,使人沦为机械的奴隶;也有主观的:人们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沦为物质奴隶的人,他们很难有心思去观照自心,反省自已,净化自已,完善自已。而禅宗则能运用它的活泼教理,针对时弊,就病施方。所以作为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贵族佛教、都市佛教更能适应社会。比如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应该是贵族佛教。因为贵族佛教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帝王、贵族、士大夫过份依赖。而禅宗不然,它没有固定的寺庙,禅宗的大师们都是衣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在这是山都有庙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中,禅宗已深深地扎根、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时候,禅宗又以卷土重来的之势,重在北方,甚至整个中华大地上大放民彩。一直到宋代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繁荣局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因为禅宗能改变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禅能塑造独立

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当代文化意义 张涛 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想的,是先民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朴素的解释,先民们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很多的现象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以神话为形式幻想故事,创造出很多基于现实又远离现实的形象。或者说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关于神的故事。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的故事。他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神话都已经变为现实,故产生“神话是落后时代的产物,当今神话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种种说法。事实上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来源于哲学,而哲学来源于神话,不管是如今的神话、哲学、科学,他们都是在探讨天地人这三者的奥秘、人生价值,时代在不停的发展,而当神话不能满足人们对天地人三者的研究时,哲学就出现了。当哲学同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科学就出现了。神话的意义是一个文明的起源。 神话当然是人类最初感觉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就像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一样,它总带有娇爱、稚气、散漫的特点,丝毫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它企求的不是要找出某种客观规律,而是要造成一种幻境,一种外观,甚至一种假像。实际上,它就是人类最初为自己的生活世界所寻得的一种意义。神话应该说是人类最初的揭示意义的活动,创造意义的活动。既然生活的世界没有意义,那么人总得造出一个意义,否则,人继续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存活就完全没有道理了。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的不同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生活必须要有某种依据,某种希望,某种道理,而决不只是为了存活,为了活得舒适。只有人懂得什么叫荒诞。 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增长,随着自然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泛化,人通过神话的感觉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消失了。如果说,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认识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上的价值和意义,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如果它并没有提供一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古老的神话又消失了,问题岂不更严重了吗? 浪漫派美学正是从这一出发点来思考重建神话的问题的。诺瓦利斯说:“这

论冯友兰的禅宗研究(一)

论冯友兰的禅宗研究(一) 摘要:冯友兰先生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始终以禅宗发展为核心,他对中国佛学发展三阶段的划分也源于对禅宗的思考。他的佛学研究特点,在于将中国佛学的发展放入中国哲学吏发展的背景下考虑。他以禅宗为中国佛学发展的产物,对禅宗的思想渊源、方法及禅宗与宋明新儒家的关系也都有详细分析。所以,要从他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大背景思考。从他自身的贞元六书为代表的哲学体系思考,把禅宗放在他的整个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看,才能更准确地评价他在禅宗研究中的贡献及不足。 关键词:禅宗;负的方法;《坛经》;宇宙的心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辈,他的中国哲学史写作也较早涉及到佛教哲学。而且在其贞元六书中也常常可见对佛教哲学的反思。他的佛学研究特点在于将中国佛学的发展放人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背景下考虑。其中,他对禅宗尤为关注,可以说,禅宗构成他思考中国佛学的中心。围绕禅宗的产生和发展,他对中国佛学发展做了格义、教门、宗门三阶段划分。格义阶段他主要分析了两汉及魏晋佛学传播中如何受老庄道家的影响而发生思维模式的中国化,教门阶段以客观唯心主义的发展为线索,直至推演到宗门阶段禅宗的产生。整个过程实际上为禅宗做铺垫,是以中国化来判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禅宗作为中国佛学形成的代表。在他看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学,是真正代表中国特色思维模式下的产物。以中国化来判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禅宗作为中国佛学形成的代表,由此才有中国佛学发展的三阶段划分。 中国佛学这一概念的建立也是在他对禅宗的思考过程中提出的。早年他所作的《中国哲学简史》就已经明确区分“中国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两个不同概念,并以是否受到中国原有思想影响,是否与中国原有思想结合并对中国哲学传统发生影响为判断“中国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的标准。而他认为可以代表佛学与中国哲学结合产物的就是禅宗。他说:“‘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由此可见他对禅宗的基本看法。 一、禅宗的思想渊源及方法 具体说,冯先生对禅宗的研究包含了三方面:一是对禅宗思想发展渊源的追溯,二是对禅宗方法的探讨,三是以儒家学者立场对禅宗与宋明儒学关系的新诠释。其中对禅宗思想渊源的追溯就包含在他关于中国佛学发展三阶段的划分中。 从格义阶段看,将大乘空宗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在魏晋南北朝的著名僧人僧肇、道生身上尤为明显。冯氏分析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在公元三、四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一般都是道家,他们又常常是著名的佛教和尚的亲密朋友。这些学者一般都精通佛典,这些和尚一般都精通道家经典,特别是《庄子》。……在这类场合,就出现了‘禅’的精神。”在他看来,禅宗的发展正是顺着佛教格义阶段与老庄哲学相结合这一思维脉络而来的。大乘空宗与老庄哲学的相似性是禅宗产生的基础。 这种相似性,首先表现为大乘空宗和老庄思想在方法上和由此方法达到的境界上的相似。方法上的相似指二者都擅用形而上学的负的方法。即冯所谓否定的方法。他将形而上学的方法分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两种。“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而上学。……就是对于经验作逻辑底释义。其方法就是以理智对于经验作分析,综合及解释。”而负的方法则是“讲形而上学不能讲,……可以说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方法。”即他后来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所说的遮诠。也就是间接的,通过说明事物不是什么而使事物自身面目显露出来。他认为禅宗和道家都擅用这种方法,而西方哲学一贯侧重正的方法,缺少负的方法,他由此就特别强调负的方法,认为这是中西哲学可以互通对话,中国哲学可以补西学之不足的关键。这也是他重视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本文主要对各个时期的禅宗思想进行梳理,简要呈现出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禅宗;慧能;中国佛教 引言 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 - 5世纪的古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在两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长时间的传播与流布,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碰撞、融合,到唐代发生了在印度佛教基础上的创新,成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即是中国佛教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佛教的宗派。 佛教进入中土,就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土壤,在完全异质文化背景下生长的重大问题。而禅宗正是佛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在相撞激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融合,迸发出了智慧火花的结果。 开山祖师菩提达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嵩山少林寺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禅法,开了禅宗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对教理的思考,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行入不仅指修行,还包括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不但要符合佛教的戒律,还要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1] 二祖慧可是达摩禅法的直接继承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被各种烦恼覆盖而不能显现。即众生皆有如来藏,人的本心与佛无异,只要破除无明烦恼,人人都可成佛,反对执著文字,重视自悟。 四祖道信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在修持中要在般若理论的指导下,“守一”、“看心”。他也重视修禅,认为只有在禅定状态中才能体会身心为空,破除无明虚妄,显现自身具有的佛性。[2]

出神的意思是什么

出神的意思是什么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其主要作用是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门神可分为捉鬼类、祈福类、道界类、武将类和文官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出神的意思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门神基本解释词语:门神 拼音:mén shén 注音:ㄇㄣˊㄕㄣˊ 词性名词 ◎门神ménshén [door-god] 守门神。旧俗门上贴的神像,用来驱除妖邪(迷信) 引证解释 护门之神。旧俗在门上贴其画像,用来驱逐鬼怪。《礼记;丧服大记》“君释菜”汉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唐韩愈《送穷文》:“门神户灵,我叱我呵。” 门神造句1、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2、小鹦鹉身着彩甲,昂首挺立英武的样子还真像门神呢! 3、家家门前都挂起红红的崭新的对联,贴上大大的福字或门神,大街小巷都装扮一新穿上节日的盛装。 4、蒋门神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结果被武松打败。

5、春联红红火火,年画漂漂亮亮,财神笑笑嘻嘻,门神威威严严,爆竹噼噼啪啪,年饭喷喷香香,全家团团圆圆,过年喜喜欢欢,除夕吉吉利利,全年兴兴旺旺! 6、福字一贴,福气满屋,春联一挂,喜气冲天,门神两侧,永保平安,愿君快乐,兔年如意,吉祥好运,幸福健康,财源丰茂,万事顺利! 7、春联红红火火挂,窗花漂漂亮亮贴,财神嘻嘻哈哈来,门神威威严严到,爆竹噼噼啪啪响,年饭喷喷香香飘,全家团团圆圆聚,过年喜喜欢欢笑!祝您除夕快快乐乐,蛇年兴兴旺旺! 8、门神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祈求避恶驱邪、保佑平安的最受信仰的神祗之一。 9、涂刷抹粉净墙壁,青砖碧瓦豪华室。灶爷门神来拜祭,喜乐洋溢小年日。忙忙碌碌宰羊鸡,置办年货转集市。丰盛小宴全家乐,同饮共餐美满席。愿小年美乐! 10、别看我门神老了不捉鬼,我耳朵可灵着哩. 11、灵鸠道:“我是地球村二十一世纪宅门神棍宗第一传人。”,申兮珮嗤笑,“一个小小村头野人也好意思自称宗门传人。”。水千澈 12、嘴唇是大门,牙齿是门神,爱护牙齿认真行。牙刷要选好,软硬适中刚刚好。牙膏要上心,含氟清新最放心。每日三次要坚持,每次时间足三分,爱牙日里提个醒,愿你拥有健康体魄,幸福家。 13、这个家伙虽然是个丧门神,可是这两个孩子却觉得十分有趣好奇,迷得他俩目不转睛地盯着他。

第三讲 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第三讲禅宗美学与文艺思想 一、佛教的产生及基本教义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个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即他是“释迦族的贤人”,他的名字是悉达多,意思是“目的达到了的人”,而他的姓是乔达摩,意思是“最好的牛”。12世纪末,阿富汗廓尔一带的穆哈默德君主极富扩张野心,他在统一阿富汗之后,又大举进攻印度,一直深入到恒河流域,消灭了取代波罗王朝的斯那王朝。13世纪初,把印度仅存的佛教超行寺也焚毁了,这个事件标志着印度佛教的灭绝。当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到中国之后,佛教在中国开始了其新的发展时期。 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这里需要简单地介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他是一位觉者、教主,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却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在释迦牟尼身上罩上了种种神话,奉其为彼岸世界的人格神。同时又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其次,小乘佛教要求众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强调隐遁禁欲,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强调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大乘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大乘开始把拯救他人的比丘称作是菩萨,也就是候补佛,而小乘则不承认菩萨。 再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中观学派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瑜伽行派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大体而言,应是在两汉之际。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的200多年是为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佛教在传播初期先是依附于儒家方术,到了桓灵之世又成为道教方术的补充物。直到汉魏之间,它才与道教明确分开。从曹魏代汉到隋灭陈,共计369年,这一时期总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规模汉译,佛教大规模发展。随着汉末儒家正统思想的崩溃,玄学开始兴起。所谓玄学乃是因为像何晏、王弼这样的名士喜欢清谈《老子》、《周易》诸书,立意玄远,故而名之。玄学“贵无”,而佛教之“性空”与此有契合之处。魏晋的佛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发展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译人与译典最多的时期,其中尤以南朝为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