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美丽公园城市推进天府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公园城市推进天府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公园城市,推进天府生态文明

城市,是人们生于此老于此的故土,是人类文明智慧进步与创新的见证者,是人类内心处最坚实的后盾与保障。自古以来,为了追求更加优良的居住环境,为了创建形象更加美好的人类摇篮,我们探索理想城市的脚步自古至今从未停歇。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期间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新理念。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所有人的时代课题,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场革命,同样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它更是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公园城市建设,在我看来它并不应该是一个以传统园林规划的角度去思索如何将城市建造的绿化面积更大、绿化覆盖率更高的简单问题,而应该是在面临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

化征程下的得到与失去的众多问题下,我国领导人与学者经过思考与学习所展望并构想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道路。公园城市的提出旨在系统地解决城市问题,它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指标体系包含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而非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传统的城市规划强调“园在城中”,而公园城市倡导“城在园中”,根据充分研究分析得出,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因此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发展思路应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是城市发展重点逻辑不再以生产为主、经济为辅、环境次之、人文最后的发展逻辑。而更是要紧抓人文与环境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面对着城市化的发展与新时代的改革,城市发展重心从吃饱穿暖的重心回归到生活质量至上,从工业逻辑回归到人本逻辑,让生活更加美好成为主流使命。当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当公共服务更加优良时,人才才更加有意愿来成都发展、企业才有意愿来成都落户、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带动产业的繁荣,最终实现人与城市与生产的和谐发展。第二是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城市建设必须要符合公园环境的生态文明要求与人类美学要求,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高标准、严

要求紧抓生态公园建设,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使公园绿地真正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真正实现“无公园不城市,先公园后城市”。第三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想要做到人性化,就必须一切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尽量创造出人们有归属感与荣誉感的城市。

202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当三步走战略由市委下发到我们每个人的手上时,当我们向政府以及世界立下了这个军令状以后,我们是否有勇气能够一定完成?我们是否有手段更快更好的建设公园城市?我们是否能给所有人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创造一个供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良好场所?如何充分发挥生态的内在潜力?也许我们无法预知到所有的后来事,但我相信只要一点一点的进步,一步一步的朝目标挪动,那我们总会建设出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公园城市。

第一方面,我们要进行详细的生态调查,因地制宜。原来的建设只是需要我们选址建造高楼,建造完成后再增添绿

化实现锦上添花,而如今的要求是在绿化、在公园中建造城市,因此我们必须将决定性因素固定下后,才能满足公园城市建设的要求。人与自然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发展相互共生,这离不开因地制宜这个条件,我们要充分调查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时节变化、民生民意等因素,不仅满足社会的发展,也能够符合自然规律。比如在公园的营造上不能一味的认为城市的绿化多样性简单的等同于植物种类的数量多而杂,不仅人在吃饭的时候要注重食物中毒,植物的生长之间也有着相生相克,核桃树旁边不能种植苹果树、海棠等植物,但却能与山楂树相互促进生长,因此建造公园城市必须建造和谐的生态系统,仔细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不单纯应位自然美而乱搬乱造,尽量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互惠互利。

第二方面,注重完善城市文化的脉络。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价值的体现,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会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质量,而只有渗透出城市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公园城市塑造的美丽愿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公园城市不仅是建造绿化城市,更是想要将城市的品牌价值释放出来,体现出成都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空间,形成山水互动的视角效果。同样只要将成都城市文化活化、再造和发展,公园才有可能作为文化场所催生出很多市民的文化活动,乃至形成一张市民文化地图,从而极大地优化城市文化的品质。例如大

力宣传四川的熊猫文化,可以在城市建筑上刻印熊猫标志并建造专属于熊猫的园林地区。例如三国文化,可以在城市道路上摆放三国历史人物雕像并加以典故描述,使人们在行走闲暇下铭记历史并以此为豪,增加归属感与荣誉感。

第三方面,制定公园城市标准,构筑成都权威话语。标准是品牌话语的一个制高点。“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公园城市的建设不应该是一时兴起随缘而建,而是应该在经过政府与大众的思考之下、在规则标准的指引下、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呼声下建造的。如果我们在相关的指标体系研究中,结合国内、国际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成都公园城市的国内标准乃至国际标准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研究下发政策,坚决跟着领导者的脚步与新中国发展的需要来前进,另一方面要注重民生,积极听取意见随时进行改造。

第四方面,以科技为底层基础,构建智慧型的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绿化、园林的建造,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完善与修复,因此我们要构建公园城市的感知体系,构建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体系,包括针对公园城市的道路、地下管网都要进行汇聚和管理,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公园城市感知数据的共享共用,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同时想要构建智慧型的公园城市,我们要利用空间地理的信息系统,把城市建设、管理、经济、民生等信息与空间地理信息联系

在一起,实现更精准的服务。其次公园城市的建设要针对相关的职能部门,包括智慧的政务、交通等制定相应的标准,加强标准的应用,把标准的复合性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

第五方面,以公共服务为保障,加强大众参与度。城市公园建设的本质是为公众创造出更加优良、更加称心如意的居住场所,之前的城市建设在公众参与方面依旧存在忽视公众需求、建设透明度不高、宣传推广效果不明显、公众体验感差、政府主动引导欠缺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鼓励群众在网上积极发表自己对于公园城市的见解与想法,通过专人收集并且处理,从居民角度出发优化各项建设进程,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提高公园城市建设的参与度,促使群众积极参与认同建设,达到共赢的效果。

公园城市建设是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新时代的城市新模式,具有着新时代思想内涵,这次前所未有的史诗级建设定会将人类城市文明推向新的阶段、新的高度。当我们能够携手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推进公园城市价值表达、优化公园城市发展路径、分享公园城市治理成果时,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尽善尽美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