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1)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1)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1)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1)

“革命加恋爱”作为一个主题或是公式在192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它是对一系列政治事件具体的文学反映:国共合作和破裂(1923—1927)、城乡起义以及苏维埃革命的国际影响,而后者在此时出现的文学作品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宽泛地讲,这个主题指涉的是与五四运动(1919)的文化余波有关的“革命”期待,诸如个人在动荡的社会中的位置,日益加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身份和性别身份的混合。这个非常流行却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不仅在革命文学早期被左翼作家所喜爱,而且到了1970年代还一直影响着文学的主流,通过它,我们可以重新考察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偶发事件和某些文坛上的争论,也可以重新考察写作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虽然这个主题无可避免地被套上政治意识的框架,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值得商榷。这其中仍然有许多被忽略以及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在中国二十世纪动荡的历史中,个人及其政治化的表达意味着什么?为何将性与政治联系在一起?革命与恋爱的结合,只是中国官方的现代文学历史中意识形态的反映,还是其本身就是整个历史叙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与政治密切的纠缠之中,性别在表达和表现政治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具有大量政治和文化含义的色情描写?在不断变化而且不断冲突的革命与恋爱的表述中,文学与政治、性别和权力、现代和传统这些引起争论的关系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这些元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不仅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互为矛盾又对立统一的背景,而且提供了新的视角,超越了线性的文学史的类型研究,让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新的认识。

近年来,文学研究将革命与恋爱当作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主题来研究,很少有学者关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少数关注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孟悦着重讨论了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话语规范的压抑性,指出革命话语限制并且压抑了个人的欲望、情爱、性、自我以及其他感情。王斑则认为这样的理解在政治表达与身体力量之间强加了一个严格的二分法,他反而强调共产主义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许多性冲动,是性欲(力比多驱力)的某种体现,所以革命话语中所指的爱与幸福早已超越了异性之间的恋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个体的欲望能够戴上大众的、政治的、表面上看与性无关的伪装。”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解释——革命的政治话语典型地压制了恋爱、女人和性;力比多驱力是性与政治的原始推动力——没有考虑到任何一个单一的模式都无法恰当地解释关于革命与恋爱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关于这二者关系的历史表述有多种多样,有时它们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可有时又常常是矛盾的。比如说,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话语无疑影响和确立了性别规范和性本身,但是这些身体和性行为的符码反过来也改变了革命崇高的形式。

当我们踏入一个新的世纪,回顾二十世纪革命与恋爱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指涉着一种动感的“表演式”(performative)的文学史概念。意识到革命和爱情都是不断变化而不是固定的无止境的独立存在,我认为文学实践被两者不断变化的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改变,而这一文学实践又是由社会和历史所构成的。在本书中,我试图质疑学院派中将革命与爱情的相互作用仅仅看作是一个模式的流行的范例。与这种看法相反,我更重视二者之间关系的多变性,首先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多变的地带,然后再来考察,在这一多变的地带中,政治与性别认同是如何被表现的。我将1930年代到当下的“革命加恋爱”的写作公式作为研究文学政治的一个案例,追寻这一公式的起源和知识谱系,以及它对文坛的影响与传播。通过清晰地描绘这一主题被一再反复表述的历史脉络,我考察革命话语是如何影响文学表现的,尤其是对性别规范和权力关系的文学表现与再现,而女人的身体又是如何充满了多变性与游离性,这一游离性往往是同一标准的霸权式的文学史的叙述模式所无法涵盖的。

现代性与革命

革命和爱情是描述中国现代特征的两个非常有力的话语。爱情至少包含个人的身体经验

与性别认同,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一种自我实现;革命指称的是进步、自由、平等和解放的轨迹。由于这两个范畴相互融合、冲撞甚至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叙事中相互影响,当前的学者将它们当作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的象征性修辞。正如唐小兵恰当地指出,“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概念——‘革命’是集体力量的经验,‘爱情’则通过个人自由来显现成功的社会制度——是现代性合法性话语中重要的意识形态构成”。然而,这种隐喻性的处理方法,实际上已经预先假设两个概念都是超历史的,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置换的,从而抹煞他们各自的历史特征及他们结合的知识谱系。而且,它将“现代性”这一概念当成了万灵丹药,没有触及到革命和爱情努力想定义的动荡而又矛盾的历史现实,只是把其看作为空洞的指涉。毕竟,革命意味着真实意义上的流血牺牲,只是隐喻性地谈这一概念,以及与这一概念紧紧相连的爱情观,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近年来许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可以被看作是努力叩问现代性的结果,尤其是叩问现代性与进步、革新、革命、启蒙和民族解放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果。其意义在于质疑五四作家最初确立起来的文学标准。然而,诚如亚历山大•福格斯(alexander des forges)所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一种严重的倾向,一种对“文学现代性”的“本质性的恋物癖”倾向。借用弗洛伊德的“恋物癖”理论,福格斯认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起,美国汉学界所迷恋和依赖的几个重点大词汇中“现代性”是最突出的一个。文学现代性常常被定义为与“传统”的一场裂变,始于五四时期。这些研究往往接纳欧洲的理论结构,总是事先假设一个庞大的坚如磐石的中国传统,然后,把这一传统与现代文学相对立起来,无视中国文学自己的文本。由于以西方的文学经典为参照系,早期汉学家不得不时常为他们所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次等作品”道歉,感叹中国的伟大作品少之又少。七、八十年代的汉学家比较注重对经典研究的超越,开始注意“五四”以外的一些时期,如晚清、“五四”以外的民国时期,以及八十年代等等,在研究方法上也注重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的区别。不过,福格斯批评道,这些对“五四”经典的扩展和超越研究,却仍是顺延“恋物癖”的逻辑和思维,仰仗于一两个与“现代性”相关的词汇,来描述各种现代文学现象。这些研究通常在“现代性”这个关键词前加上一或两个定语,例如“迟到的”、“半殖民地的”、“翻译的”、“性别的”、“被压抑的”、“另一种的”和“中国的”等等。虽然福格斯认为这些相似的定语是有益的,但他仍然提出下列的问题:“对现代性的恋物癖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些强调现代性是主观的、鬼魅的、有限的、失败的、成问题的研究——好似现代性若没有前缀将无法表达自身——是不是仅仅适用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有没有可能这种“恋物癖”本身证明了如上所述的文学现代性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和成问题的?”的确,这些在现代性一词加前缀或者后缀的学术著作,好像在质疑现代性,又好像在肯定现代性,读者进入不了文学自身的“真问题”,因为全被“现代性”这一概念所“隔”。这些研究让我们感到困惑,是否“文学现代性”这一定义本身就过于含糊?是否这一“恋物癖”本身反映了学者们自身的混沌状态?

我们确实应该认识到,过于信赖西方现代性理论可能遮蔽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实在中国历史中成份混杂的文本常常使描述中国现代性的权威叙述变得含混不清而成问题。而且,那些对现代性的追问忽略了想要为中国现代性问题找到确定解释的学者们的创造和介入。福格斯对这种“恋物癖”的考察是有意义的,因为虽然现代性及其相关理论挖掘出了大量“被压抑的现代性”的文本它们仍有可能无法充分阐释一些复杂的社会语境。例如,时髦的现代性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与革命话语非常不兼容(在1930年代左翼作家的文学叙述中),因为有一些是被左翼文学拒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语调。由于在当代中国大陆消费主义成了主要的潮流,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人们很容易忘记中国左派最初的奋斗目标,忘记中国左派最初是为了努力战胜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神话的,而这一神话就是“相信工业化能够通过提供给大众丰富的物质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社会”。的确,文化大革命这场突如其来的

灾难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中一个最负面的影响就是中断了我们关于革命能够创建美好未来的记忆。但是在以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知识分子欣然接受与拥抱革命(这种拥抱通常以激情和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因为革命给了他们希望,将他们对民族解放的渴望和对现代危机的焦虑感转变成对美好未来的乌托邦幻象的憧憬。带着争取个人和集体幸福的合法愿望,革命很大程度上与阶级概念和建构现代社会相关;革命并不拒绝技术、科学、和现代化,但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条件。现代性的“恋物癖”忽略的恰恰是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乌托邦幻象以及包含在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渴望、焦虑和绝望。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革命意识形态、共产党和宏观的历史叙事不再着迷。作为一个话语的词汇,“现代性”在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热”中开始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然而,批评领域的“反抗现代性”(西方现代化)直到1988年才为人所知。毋庸置疑,文学批评领域的现代性话语和反现代性话语成功地使文学批评领域的语言变得“陌生化”,从而抛弃了以往流行的政治当先的批评话语,比如“阶级斗争”等等。通过接受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现代性的“恋物癖”情结已经大大地控制了美国和中国大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院研究领域。一些文学批评家庆祝现代性思潮在当前文坛的话语支配权而不去反思或者批判西方现代性内部的矛盾,有些批评家则主张应该审慎地用这个术语,同时质疑中国现代性是否完全是西方现代性的翻版。的确,在新的全球化的名义下,全球化经济促进了现代性作为支配性话语的扩展。我想,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是否要停止追问现代性,而是如何找到更加特殊而确却的方法来做文学评论,以及如何更加有自我反思意识地面对中国的语境与文本。

在评述了marshall berman的将革命与现代性结合起来的令人信服的理论之后,perry anderson为“革命”下了个清晰的定义:

“革命”这个词语有着明确的含义:政治性地自上而下地颠覆一个国家的秩序,,然后再改朝换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削弱它,或是把它延展至每一个社会空间,都将一无所获……我们有必要坚持说明,革命是一个定时发生而并非永久性的进程;也就是说,革命是政变中的一个片断,压缩时间,集中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开端——当旧政权的机构毫无损伤时爆发,并且有一个有限制的结尾——当那个机构被决定性地摧毁并被一个新的所代替时结束。

与这个确切的定义相反,perry anderson认为“现代主义”是“所有文化范畴中最空洞的”(the emptiest of all cultural categories),因为它只涉及“时间本身的空白段落”(the blank passage of time itself)。以他的看法,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把更多不同的概念考虑进去,比如历史时期、地域,以及显示多种审美实践边界的力场。他不认同berman的观点,berman则是把革命和现代性都放置在“基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停流动的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转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别,仅仅在旧与新、早与晚的时间次序上有所区分。”

安德森的观点似乎有些落伍,好像是一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然而他对用“基本的发展进程”来连接革命与现代性的批评,可以应用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这个领域非常危险地将现代性的概念扩展至每个角落,即使有些时候这种扩展在对抗习俗时是有效的。将革命从现代性的语境中切除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革命有它自己的历史,从它一开始被介绍进中国,然后日益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过程的。在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革命的背景中,他们如何在某种意义上接纳它以适应中国语境,他们为什么会对它迷恋不已,中国历史是如何被他们对革命的渴望所书写,继而又是如何被他们的理想幻灭所改写——所有这些都应该被放置在历史阶段中来考察,而不是限定在现代性隐喻的框架中。

在1980年代反思文革,拥抱西方启蒙思想的“文化热”中,哲学家李泽厚第一次用“启蒙”和“救亡”来描述中国现代史。他指出,启蒙的传统包括现代的自由、独立、人权以及

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中引进的民主,在五四运动之后并没有被充分的研究和发展;相反,在救亡——革命的浪潮中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糟粕而被否定。主要由农民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知识分子不能吸收类似启蒙和民主的概念,而是农民意识、传统文化结构和部分马克思主义。正如他所说的:

中国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农民为主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经过千辛万苦胜利了,而作为这些战争的好些领导者、参加者的知识分子,也在现实中为这场战争所征服。具有长久传统的农民小生产者的某种意识形态和心理结构,不但挤走了原有那一点可怜的民主启蒙观念,而且这种农民意识和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还自觉不自觉地渗进了刚学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

李泽厚的观念在198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直到1990年代出现现代性和反现代性话语才受到挑战。在论文《丁玲不简单》中,李陀批评李泽厚在隐喻的层面将启蒙看作追求现代性,救亡看作拒绝现代性而确立“启蒙/救亡”的二分法。在李陀看来,这种二分发忽视了另一条始终批判西方现代化的思想传统(包括马克思•韦伯、马丁•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这样的忽视说明,中国知识分子还没有发展出批判“疯狂的”现代化的能力,“很难看到在启蒙主义/现代性向全世界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扩散中,发生于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之间的种种相互渗透、互相制约的复杂情况。”虽然李泽厚指出中国革命的缺陷是在1949年以后失去了早期的对人权和个人自由的渴望,但他对于五四运动中启蒙话语的反思仍然是不充分的。他的关于启蒙与救亡对立的二分法没有指认出,在民族危亡和反抗帝国主义的独特背景中,二者互相渗透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对方的复杂关系。为了批评现代性,李陀将革命话语(用他的话说,是毛话语)放置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语境中,在此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超过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渴望与他们对于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文化价值的否认相结合也相交锋。然而,李陀将“启蒙”与“救亡”同时包含进现代性话语的努力,虽然大大突出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深受帝国主义霸权影响的一面,但也过于整体化了。毕竟,中国不同于印度,并没有被殖民化的历史其反殖民主义的语境有自己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李陀在强调毛话语和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关系时,对毛话语作为一个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模式的历史变化甚少关注,对毛话语的批判也不够强烈。

不过,相对于其他一味追寻现代性而缺乏批评声音的学者,李陀更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性”本身的陷阱。在他的论文《反抗现代性》中,它表达了在文学批评中描述“现代性”的困难:

“现代性”这一范畴在西方近两三百年的发展积累过程中几乎包含了所有东西。虽然很多研究者延续马克思•韦伯的框架,确认现代性的出现与传播伴随着社会理性化的进程,但如何分析和描述这一进程却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研究者都基于自身的立场和语言背景有各自的观点;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批评家如何处理这一宏大的话语,他们应该选用什么立场来接受现代性成为相当困难的问题。而且,当中国批评家考虑如何处理其与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关系时,他们必须面对本国的现代性问题。

虽然如此,在李陀对毛话语的解释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将现代性话语放入中国语境中所面对的困境。即使他将毛话语解释为是一种中国自身的现代性话语,他仍然忽视或是拒绝看到,革命对文化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并非基于“社会理性化的过程”,而是基于力比多驱力所造成的革命激情。此外,他并没有考虑革命早期对人的情欲和渴望(爱、浪漫主义、性行为、满足感、普遍的善)的合法性表达,在被毛话语终止后成为一个禁区,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可以说,在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当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大众时,他们并不缺乏面对西方现代性所带来的严重危机的迫切感;但同时,他们的革命意识又源于民主和启蒙的概念。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更为细致的历史调查,以及相关的文化和文学分析。

因此,对革命的研究应该超越现代性结构中的隐喻式阅读;它的范围应该更加宽泛地包括

其他叙述。例如,依照刘禾的跨语际实践理论,陈建华在他的著作《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中证明晚清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翻译、介绍、本土化和语义增生来逐渐理解不同于其欧洲意义的革命概念,这个概念如何从一种文化被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多层次的理解和转变。陈对梁启超(1871—1929)和孙中山(1866—1925)对革命有着不同的接受和理解做了精心的研究,他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不同想象常常是矛盾的。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预先假定全球的共同的解放,并且以欧洲为中心开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明了本土化的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变得中国化。这些研究提醒我们,革命的概念的产生、传播和运用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描述中讨论革命与爱情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一个范畴是超越历史、超越民族和固定的。如果每一个范畴的含义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发生变化的话,那么它们的相互关系在客观的历史记录和社会关系中就会表现得更为复杂。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革命与爱情的结合类似于“与狼共舞”;它不断地被定义与被描述,每一次看似重复的主题重述,会显示出新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新的互动关系。我们不能将革命仅仅看作是与不断发展着的现代化相似的霸权话语,也不能将性别关系理解为是无时限的永恒不变的,更不能把女性的身体理解成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中介,能够固定地传递政治信息,或者容易被升华到“崇高”的革命话语和形式中。

延续与中断

1927年之后处于支配地位的、从长远来看更为政治化的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结合。1927年蒋介石对共产党的镇压加剧了知识分子对革命文学的偏爱,这种偏爱使得那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左翼出版物。如果文学期刊《新青年》代表了五四运动所制造的文化空间,那么1928年由留日进步青年冯乃超(1901-1983)、朱镜我(1901-1941)、彭康(1901-1968)以及李初梨(1900-1994)创办的左翼期刊《文化批判》则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与同化。在晚清和民国初期,文坛中曾有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努力,但直到1928年马克思主义才产生了迅猛的影响。依照左翼批评家成仿吾(1897-1984)的说法,《文化批判》的创刊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替代五四文学的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五四运动和左翼文学的关系暗示了革命和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革命文学的目标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不惜将五四文学贬低为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代表,但与此同时,它又依赖五四文学所宣扬的现代性理念中的革新和进步等概念,借以取得它在中国文坛中的合法性地位。因此,“革命文学”既是对五四文学的否定也是对其的延续。

“阶级”这一概念,好像是超民族的,全世界所有被压迫者好像是没有国界的,然而这一概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神话已经被解放被压迫者的渴望所替代了。相反,由于民族处于危机之中,中国知识分子试图用“阶级”这一概念来抵抗帝国资本主义,这里面依旧包含了对民族—国家神话的认同。以往的研究者经常把“阶级”和“民族”看成是两个相互竞争与相互对立的概念。与这种看法相反,杜赞奇则认为“阶级作为一种比喻建构了一种特殊的强有力的关于国家的表述”。的确,将“放之四海”的马克思主义放在中国语境中,中国左派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可同时还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中国的左翼作家对表现小资产阶级情感和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强烈地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跨国帝国主义对被压迫者的剥削,而且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个人与自我的立场。爱情在革命文学中不仅如同五四叙述那样,是现代性的标志,而且也是对个体和民族的乌托邦理想的标志。

冯乃超于1928年发表在《创造月刊》上的短篇小说《傀儡美人》,是一篇很值得研究者注意的小说,因为它标志着“阶级”的概念已经完全渗透到对性别的表述中了。基于故事新编的文学类型,冯乃超重新设计了著名的红颜祸水褒姒的传统形象。依据历史学家司马迁的

描述,她惊人的美丽和魅力最终毁灭了周王朝。与传统的红颜祸水的观念相对立,冯乃超把受祖国和敌国双重剥削的褒姒描写成受压迫者的典型代表,极力强调阶级意识的重要性。于是,性别关系和妇女问题被打上了革命文学中的阶级关系的印记。

然而,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革命文学的早期,虽然阶级意识已经完全控制了对革命与爱情、性、性别相结合的表述,但它们仍然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充满诱惑力的女革命者形象,有着放荡的身体加上革命的精神,这成为左翼意识形态最普遍的表述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性解放也象征着革命本身,它也是一种革命,与集体的革命激情并不矛盾。例如,在左翼作家洪灵菲(1901-1933)的小说《前线》(1930)中,年轻的革命者霍之远当女朋友答应了他的求爱之后,在他们的合影后面这样题着:“为革命而恋爱,不以恋爱牺牲革命!革命的意义在谋人类的解放;恋爱的意义在求两性的谐和,二者都一样有不死的真价!”

上述对革命和爱情和谐关系的表述,可以说是1930年左右早期革命文学中最流行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探索了彷徨的个体与自我,尤其是城市知识分子的自我,探索个人在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的动荡社会中的位置。象洪灵菲这样的一位左翼作家,革命——集体的乌托邦目标——是个人的,因为只有通过集体的奋斗,个人的幸福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有所保障。虽然其他的左翼作家,比如蒋光慈(1901-1931),喜欢表现小资产阶级情感与集体革命运动的冲突,他们仍然将二者看成是互相可以置换的,互相等同的,因为二者皆产生于相同的力比多资源。用蒋自己的话说:“浪漫?我自己是浪漫的,所有的革命者是浪漫的,没有浪漫,谁会参加革命?……理想主义、激情、不满现状以及渴望创造新事物——这就是你拥有的浪漫精神。一个浪漫主义者就是拥有这样一种精神的人”。尽管“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公式充满了政治的意味,李欧梵还是认为蒋光慈和他的同伴们是秉承五四文化遗产中的主体精神的“浪漫的一代”。与将个人情爱和主体性压抑或者升华为集体力量的毛泽东时代相反,蒋光慈的时代高度赞颂个人自由和革命激情。用郁达夫的语言来说,就是“革命生涯的出现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些激情,那种无法分割的对一个女人的爱的陶冶。那种激情,如果延展它,其热情足以烧毁暴君的天堂,其强有力足以摧毁巴士底狱”。郁达夫所强调的“小激情”,让我们想起马尔库塞非压抑条件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性活动倾向于‘变成’爱欲——也就是说,在持续的延展关系(包括工作关系)中自我升华,而这种自我升华能够加剧和扩大本能的满足感”。从“小我”升华到“大我”,从“私人的爱”升华到“集体的爱”,这都让个体得到一种本能的满足感。所以,这个所谓的“小激情”,成功地将爱情和革命、性活动和爱欲(性活动自身的延展扩充)连接起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创造社突然从个人情感的描述急剧转向集体革命激情的描述,这样的一个突然转向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Excel里通过身份证号码计算性别

在EXCEL中利用身份证号码计算性别 原理: 15位身份证,看最后一位,奇男偶女;18位的,看第17位数,也是奇男偶女。 公式内的“B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方法一: =IF(LEN(B2)=15,IF(MOD(MID(B2,15,1),2)=1,"男","女"),IF(MOD(MID(B2,17,1),2)=1,"男","女")) 公式含义: 如果B2单元格中式15位的身份证号,则显示IF(MOD(MID(B2,15,1),2)=1,"男","女")的计算结果,否则,显示IF(MOD(MID(B2,17,1),2)=1,"男","女")的计算结果。 方法二: 18位身份证号码中,第15~17位为顺序号,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将光标定位在“性别”单元格中,然后在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公式:=IF(VALUE(MID(B2,15,3))/2=INT(VALUE(MID(B2,15,3))/2),"女","男") 公式含义: ①函数公式中,MID(D2,15,3)的含义是将身份证中的第15~17位提取出来。 ②VALUE(MID(D2,15,3))的含义是将提取出来的文本数字转换成能够计算的数值。 ③VALUE(MID(D2,15,3))/2=INT(VALUE(MID(D2,15,3))/2)的含义是判断奇偶。(“INT”是取整函数,如果是偶数,则前后相等;如果是奇数,则前后不相等。) ④=IF(VALUE(MID(D2,15,3))/2=INT(VALUE(MID(D2,15,3))/2),"女","男")的含义是若是“偶数”就填写“女”,若是“奇数”就填写“男”。

教代会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学校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张家集镇中心学校教代会 目前我校创示工作已告一个段落!现在首要的工作应该是放在教学改革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每一位教师有责任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现在提出我们的设想和建议。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现在我校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满堂灌”为主。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不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上课睡觉! 2、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培养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很少,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3、只注重习题训练,忽视方法培养。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没有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能让学生掌握答题规律,而是简单使用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机器,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思路。

4、学科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即使教研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教研组,所研究的也仍然是浅层次的教什么。而没有深入到深层次的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更有甚者,某些备课组只是简单地交换教案和课件。 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打破以“教师为主体、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奠定基础。 根据我校生源差,生源少和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按照合山市市委书记的要求,我建议我校适合采用分层次小班教学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七年级学生为试点)即把学生按成绩高低分为A、 B、C、D四个层次8个班!两个A班,分别按段考成绩的1、3、5和 2、4、6名抽取A1和A2班,两个B班也按A班类似抽取,后面的C 和D的4个班可按学生成绩每班45人抽取!两个A班实行师生“捆绑”制,即由班主任统筹兼顾,在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把A1和A2班30名学生按每科目5名“缺腿”学生分配给相应的科任老师负责!(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四科尤其重要)如某某某同学这学期的英语“缺腿”,就先把他分配给英语老师负责!下学期这位同学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后,如果他的物理成绩也“缺腿”,那又把他分配给物理老师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各科成绩均衡发展,更大程度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两个A班每个班只有30人,设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excel中用身份证号码生成性别

excel中用身份证号码生成性别、出生日期、计算年龄 (2010-06-23 22:28:15) 转载 标签: 杂谈 excel中用身份证号码生成性别、出生日期、计算年龄 从身份证号码中自动生成性别和生日 生成性别:(其中B2是身份证号码所在列) 一性别双击性别所在列的第二行,然后输入下面公式,然后按ENTER键;再利用下拉方式将公式复制到该列的其他行中即可 1=CHOOSE(MOD(IF(LEN(B2)=18,MID(B2,17,1),IF(LEN(B2)=15,RIGHT(B2,1),"")),2)+1,"女","男") 2=IF(MOD(IF(LEN(B2)=15,MID(B2,15,1),MID(B2,17,1)),2)=1,"男","女") 3=IF(LEN(B2)=15,IF(MOD(MID(B2,15,1),2)=1,"男","女"),IF(MOD(MID(B2,17,1),2)=1,"男","女")) 二出生日期提取出生日期:(其中B2是身份证号码所在列) 双击出生日期所在列的第二行,然后输入下面公式,然后按ENTER键;再利用下拉方式将公式复制到该列的其他行中即可 =DATE(MID(B2,7,4),MID(B2,11,2),MID(B2,13,2)) 三计算年龄:(其中C3是出生日期所在列) 双击年龄所在列的第二行,然后输入下面公式,然后按ENTER键;再利用下拉方式将公式复制到该列的其他行中即可 =YEAR(NOW())-YEAR(C3)

Excel自动从身份证中提取生日性别 出处:天空软件作者:佚名日期:2009-09-16 每年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都需要向上级教育部门上报一份包含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等内容的电子表格,以备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学籍档案。数百个新生,就得输入数百行相应数据,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减轻一下输入工作量、提高一下效率呢?其实,我们只需在Excel2003中将学生的身份证号完整地输入后,它就可以帮我们自动填好出生日期和性别。 现在学生的身份证号已经全部都是18位的新一代身份证了,里面的数字都是有规律的。前6位数字是户籍所在地的代码,7-14位就是出生日期。第17位“2”代表的是性别,偶数为女性,奇数为男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其中的部分数字想法“提取出来”。 STEp1,转换身份证号码格式 我们先将学生的身份证号完整地输入到Excel2003表格中,这时默认为“数字”格式(单元格内显示的是科学记数法的格式),需要更改一下数字格式。选中该列中的所有身份证号后,右击鼠标,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在弹出对话框中“数字”标签内的“分类”设为“文本”,然后点击确定。 STEP2,“提取出”出生日期 将光标指针放到“出生日期”列的单元格内,这里以C2单元格为例。然后输入 “=MID(B2,7,4)&"年"&MID(B2,11,2)&"月"&MID(B2,13,2)&"日"”(注意:外侧的双引号不用输入,函数式中的引号和逗号等符号应在英文状态下输入)。回车后,你会发现在C2单元格内已经出现了该学生的出生日期。然后,选中该单元格后拖动填充柄,其它单元格内就会出现相应的出生日期。如图1 。 图1 通过上述方法,系统自动获取了出生年月日信息 小提示:MID函数是EXCEL提供的一个“从字符串中提取部分字符”的函数命令,具体使用格式在EXCEL中输入MID后会出现提示。 STEP3,判断性别“男女” 选中“性别”列的单元格,如D2。输入“=IF(MID(B2,17,1)/2=TRUNC(MID(B2,17,1)/2),"女","男")”(注意如上)后回车,该生“是男还是女”已经乖乖地判断出来了。拖动填充柄让其他学生的性别也自动输入。如图2。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 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1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

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excel 怎样从身份证号码提取年龄和性别

excel 怎样从身份证号码提取年龄和性别- [电脑应用技巧]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www.doczj.com/doc/ba3486566.html,/logs/50218662.html 因为自己需要,在网上找来了这个教程,函数真是好用的东西。这个教程很详细,不过我偷懒,因为自己觉得只需要看公式,所以用红字标记方便自己。。。。 在EXCEL中如何利用身份证号码计算出生年月、年龄及性别 在学校的人事管理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统计教职工的年龄的问题,但案头的原始资料只有身份证号码,其实这足够了。在EXCEL中,引用其内置函数利用身份证号码达到此目的比较简单。1、身份证号码简介(18位): 1~6位为地区代码;7~10位为出生年份;11~12位为出生月份;13~14位为出生日期;15~17位为顺序号,并能够判断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男;第18位为校验码。 2、确定“出生日期”: 18位身份证号码中的生日是从第7位开始至第14位结束。提取出来后为了计算“年龄” 应该将“年”“月”“日”数据中添加一个“/”或“-”分隔符。 ①正确输入了身份证号码。(假设在D2单元格中) ②将光标定位在“出生日期”单元格(E2)中,然后在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公式 “=MID(D2,7,4)&"-"&MID(D2,11,2)&"-"&MID(D2,13,2)”即可计算出“出生日期”。 关于这个函数公式的具体说明:MID函数用于从数据中间提取字符,它的格式是:MID (text,starl_num,num_chars)。 Text是指要提取字符的文本或单元格地址(上列公式中的D2单元格)。 starl_num是指要提取的第一个字符的位置(上列公式中依次为7、11、13)。 num_chars指定要由MID所提取的字符个数(上述公式中,提取年份为4,月份和日期为2)。 多个函数中的“&”起到的作用是将提取出的“年”“月”“日”信息合并到一起,“/”或“-” 分隔符则是在提取出的“年”“月”“日”数据之间添加的一个标记,这样的数据以后就可以作为日期类型进行年龄计算。确定“年龄”: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在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应用,将信息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善了课堂的质量,为我国高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更有效的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伴随这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层面开始熟练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各方面的效率。在新的教育体质改革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方式,无局限性的教学空间限制,致使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极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和转变,开始大规模的被我国高校接受和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及现状 1、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明显,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将信息化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须,但是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课堂中无法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高校课堂的效率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将学生转变为技术人才从而送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明确的目的下,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备随时接受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态度。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1] 首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在我国高校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都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表现为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到什么,而课堂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围绕更好完成这一目的来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节课学生必须要学会一些相应的知识。将整个课堂定义为学会,学生就存在一个很强的被动性,同时也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将课堂看作是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场所。 其次,课堂以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为与老师共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是主要利用老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加入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社会性别_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_刘霓

女性研究 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 刘 霓 提 要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几十年来,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唯物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这个词的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然而“gender”这个词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所具有的含义就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兰?科德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百科全书》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词条中谈到:在普通字典的定义中所遗漏的正是社会性别———基于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①而在另一本在此前出版的工具书,即由索尼娅?安德马赫尔等人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词汇汇编》中,对社会性别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初期,女性主义者采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1968)所提出的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划分方法,将性别差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② 除了这些工具书中的解释之外,在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坎达斯?韦斯特和唐?H.奇默尔曼撰写的文章《行动着的社会性别》中还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浅显易懂的解释。她们讲到:在讲授相关课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性别(se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③ 总之,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二、社会性别概念在女性主义 理论中的确立 在60年代末,社会性别概念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至少从那时开始,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被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尽管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的概念才在女性主义者中间流行起来,但是“男女之间的 25 ① ② ③West,Candace;Z inmmerman,D on H.,1987,D oing G ender,in Myers,K risten A.(ed.),1998,p.167. Andermahr,S onya;Lovell,T erry and W olkowitz,Carol, 1997,p.102. C ode,Lorraine(ed.),2000,p.220.

Excel身份证提取生日性别年龄

方法一: 1.Excel表中用身份证号码中取其中的号码用:MID(文本,开始字符,所取字符数); 2.15位身份证号从第7位到第12位是出生年月日,年份用的是2位数。 18位身份证号从第7位到第14位是出生的年月日,年份用的是4位数。 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表示出生年、月、日的数字,用文本函数MID()可以达到目的。MID()——从指定位置开始提取指定个数的字符(从左向右)。 对一个身份证号码是15位或是18位进行判断,用逻辑判断函数IF()和字符个数计算函数LEN()辅助使用可以完成。综合上述分析,可以通过下述操作,完成形如1978-12-24样式的出生年月日自动提取: 假如身份证号数据在A1单元格,在B1单元格中编辑公式 =IF(LEN(A1)=15,MID(A1,7,2)&"-"&MID(A1,9,2)&"-"&MID(A1,11,2),MID(A1,7, 4)&"-"&MID(A1,11,2)&"-"&MID(A1,13,2)) 回车确认即可。 如果只要“年-月”格式,公式可以修改为 =IF(LEN(A1)=15,MID(A1,7,2)&"-"&MID(A1,9,2),MID(A1,7,4)&"-"&MID(A1,11, 2)) 3.这是根据身份证号码(15位和18位通用)自动提取性别的自编公式,供需要的朋友参考: 说明:公式中的B2是身份证号 根据身份证号码求性别: =IF(LEN(B2)=15,IF(MOD(VALUE(RIGHT(B2,3)),2)=0,"女","男 "),IF(LEN(B2)=18,IF(MOD(VALUE(MID(B2,15,1)),2)=0,"女","男"),"身份证错")) 根据身份证号码求年龄: =IF(LEN(B2)=15,2007-VALUE(MID(B2,7,2)),if(LEN(B2)=18,2007-VALUE(MID(B 2,7,4)),"身份证错")) 4.Excel表中用Year\Month\Day函数取相应的年月日数据;

社会性别研究学习心得

社会性别研究学习心得 201210800034 物理学 XX 社会性别研究这门课程我们是第三周开始上的,通过这几周以来对这个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从理论上系统地对社会性别研究有了了解,也联系了生活实际,对社会性别有了更具体的感悟。以下就是我这几周以来从理论到生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中得到应用。 社会性别是不用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而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达了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的社会标准。而性别作为社会性别的基础,由遗传基因和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会自动改变,但社会性别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会因时而变。 在《性别社会学》一书中这样提到:性别的社会属性比性别的生物属性的内涵要丰富和复杂得多,负载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男女的社会角色,行为,道德,自我意识的建构和不同的期望。朱蒂斯鲁博认为作为个体的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它包括了生理性别要素,社会性别身份认同,社会性别化的婚姻和生育地位,社会性别化地性取向,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社会性别过程,社会性别信念,社会性别展示等方面。 现在,社会性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具备的条件主要有四

个方面:一是在于社会性别具有学术性的意义,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二性关系与权力,制度的变动。三是社会性别的实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四是以性别视角审视传统社会中的文化、法律、政治、经济学,促进二性健康、和睦、均衡发展。 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经历着内容和手段侧重点不同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作为一个女生,我可以清楚察觉到自身的社会性别趋于成熟的过程。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性别意识,只是时常听大人说“女孩子不能那么调皮,应该要文静一点”,虽然当时也没有把这话听进去多少,但还是在心里植入了“我是女生”的种子。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了女孩子的爱美之心,总是缠着妈妈买漂亮裙子,这便是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趋于统一的表现。 我一直都是在家人朋友的呵护下长大的,所以没受到过什么性别歧视,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能隐隐约约感受得到“男女有别”。比如,小时候男孩子可以尽情地在泥巴里打滚,女生则要安安静静地呆着;选大学的时候,对于男孩子,大人会觉得出去闯荡一番成就事业比较好,而女孩子则是在离家里近的地方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就好了。 虽然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但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女性成才障碍逐步消解,社会性别隔离逐被打破,女性的发展环

性别与社会2014试卷

浙江大学2013–2014 学年冬学期 《性别与社会》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号: __________,开课学院:_公共管理学院_____ 考试试卷:√A卷、B卷(请在选定项上打√) 考试形式:闭、√开卷(请在选定项上打√),允许带___________入场 考试日期: 2014 年 1 月日,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诚信考试,沉着应考,杜绝违纪。 考生姓名:学号:所属院系: _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 评卷人 一、判断题:(任选一题)(10分) 下列说法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说明你认同的理由;如果有,说明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 1,男女平等就是一样 2,奸人妻女、掠人财物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 1,你心目中理想的女性、理想的男性是什么样的?说出你认为最重要的10个品质,并说明男女两性的差异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对男女两性各有什么影响? 2,请从外在形象、外显行为、职业角色、内在心理和性格特征等角度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男女两性的界定,检视这种性别定型对男女两性在接受教育、就业、人际交往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性别观念并说明理由。(观点自由,不一定非得是女性主义的) 三、分析题(20分) 留守女童被多人强奸之后 2014年1月9日,广西兴业警方向“中国网事”独家详细披露了一桩留守女童惨遭多

人性侵的案件。 父亲报警 受害人丽丽(化名)出生于2000年3月,是广西兴业县的一名小学生。近日被曝出从11岁开始先后遭多人多次性侵,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两年遭18个中老年人性侵”和“两年遭10名中老年人性侵”。 广西兴业警方向“中国网事”独家提供的一份长达13页的案件侦查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4月27日、5月6日、7月23日,受害人父亲分三次带着受害人到派出所报案,称受害人自2011年起被人强奸,涉案人员共涉及同村15名村民和同镇另外两个村的3名村民。接警后,兴业县公安局对此案展开侦查。 兴业警方表示,受害人举报的18名涉案人员中,警方已经查明身份的犯罪嫌疑人有16人,目前抓获14人,在逃2人,另有2人目前未能查明身份。 这份落款日期为“2014年1月8日”的报告显示,在抓获的14人中,11人被移送检察院起诉,1人被取保候审,1人被监视居住,1人正在办理移送起诉;有5人涉嫌强奸罪、有7人涉嫌嫖宿幼女罪、1人涉嫌猥亵儿童罪,1人因证据不足检察机关不予批捕。 施害者获刑时,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有44岁了。宣判后,只有1人提起上诉。他并没有否认与幼女间有身体接触,但他认为自己不是主动的,而且认为量刑过重。 父亲不满 这样的判决令丽丽的父亲及其家人难以接受。在办案期间,丽丽父亲多次到当地派出所对民警办案态度、办案进度、办案程序及案件定性等问题进行质疑,办案民警解释后,丽丽父亲不予接受,先后到相关部门上访,指责派出所对此案不重视、不作为。 兴业县警方认为,此案犯罪嫌疑人多,作案次数多,时间跨度大,当事人记忆混乱,物证人证稀少,调查取证工作异常艰辛,“案件能办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 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家属之所以不满意,办案民警认为,主要是因为对部分犯罪嫌疑人以“嫖宿幼女罪”逮捕起诉有意见,认为一是以轻罪放纵了强奸犯罪;二是把被害人视为卖淫女,严重损害了她的声誉,严重干扰了她的生活。 兴业县警方认为,公安机关开始都是以强奸罪来呈捕的,只是因为检察机关提出意见,才将部分嫌疑人改为以嫖宿幼女罪呈捕,经检察机关审查批准后以这一罪名执行逮捕。“自嫖宿幼女罪出台以来,对其存废问题,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废除呼声不断。如何区分以钱财诱惑为手段的奸淫幼女罪与嫖宿幼女罪,也是争议很多的难题。”兴业县公安局法制部门在案件核查意见中提出,“两个法条有重合的地方,嫖宿幼女本身就是奸淫幼女的一种情形,奸淫幼女罪里也有利用金钱诱惑达到奸淫目的的情形。二者如何区分?如何认定幼女是否处于卖淫地位?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 “爷爷辈”施害者 在丽丽的叙述中,强奸过她的至少有18人,其中15人是她同村的长辈——大部分是爷爷辈。在持续2年的时间里,每人平均性侵三四次。最多的一个,60岁的陈美光,法院认定达15次。 第一次性侵发生在2011年,当时丽丽只有11岁,而施害者黄延来已经74岁了。那是4月份,春季放农忙假的最后一天,“瘦瘦小小的丽丽,跟着奶奶去山岭间的田里插秧,后来丽丽自己一个人去捡田螺,捡着捡着,她就离奶奶越来越远了。”噩运在此时降临,“正在

Excel表中身份证号码提取出生年月、年龄、性别的使用技巧[1]

Excel表中身份证号码提取出生年月、性 别、年龄的使用技巧 excle中当一个序列号变更,下面序列号自动变更的方法。 浏览次数:298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3-11 12:48 |提问者:kasure 问题补充: 比如我编制了序列号001,002,003。。。。,然后我要是中间插入一行,比如在002和003之间插入一行,我下面的编号都要变动,如何实现这样的功能? 最佳答案 那我想知道如果你需要删除一行的话,下面的编号是否需要变动?如果都需要变动的话,你可以试试这样: 1、把序号列的单元格格式改成"000"(在设置单元格格式--自定义--类型那里可以改) 2、把序列号的单元格填上公式=row() 。如果表格上面有表头的话,你数数表头有多少行,在公式后面减去行数,例如有5行表头,公式就是=row()-5 当你插入行的时候把公式填上就可以了 方法一: 1.Excel表中用身份证号码中取其中的号码用:MID(文本,开始字符,所取字符数); 2.15位身份证号从第7位到第12位是出生年月日,年份用的是2位数。

18位身份证号从第7位到第14位是出生的年月日,年份用的是4位数。 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表示出生年、月、日的数字,用文本函数MID()可以达到目的。MID()——从指定位置开始提取指定个数的字符(从左向右)。 对一个身份证号码是15位或是18位进行判断,用逻辑判断函数IF()和字符个数计算函数LEN()辅助使用可以完成。综合上述分析,可以通过下述操作,完成形如1978-12-24样式的出生年月日自动提取: 假如身份证号数据在A1单元格,在B1单元格中编辑公式 =IF(LEN(A1)=15,MID(A1,7,2)&"-"&MID(A1,9,2)&"-"&M ID(A1,11,2),MID(A1,7,4)&"-"&MID(A1,11,2)&"-"&MID(A1, 13,2)) 回车确认即可。 如果只要“年-月”格式,公式可以修改为 =IF(LEN(A1)=15,MID(A1,7,2)&"-"&MID(A1,9,2),MID(A 1,7,4)&"-"&MID(A1,11,2))

透过性别看世界课后答案解析

性别其实是一种(C)。 A、 个人选择 B、 先天特征 C、 再现 D、 个性 2 刻板的两性气质中,要求男性(B)。 A、依赖性 B、控制性 C、连续性 D、被掠夺性

“社会性别”一词来源于英文词汇(C)。 A、sex B、sexuality C、gender D、identification 4 社会性别对于个人和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对个人意味着差异,对社会意味着相同 B、对个人意味着相同,对社会意味着差异 C、对个人意味着差异,对社会意味着差异 D、对个人意味着相同,对社会意味着相同 5 刻板的两性气质认为女性的比男性更加自然化。(√)1.2 1

传统社会规范要求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坐姿是(C)。 A、 上身保持正直,双腿45度斜角并拢 B、 上身保持正直,双腿垂直分开 C、 上身倚靠椅背,双腿45度斜角并拢 D、 上身倚靠椅背,双腿垂直分开 2 下列场景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63年版本的斯凯瑞童书《Best Word Book Ever》中的是(C)。 A、社会公共服务中可以同时看到男性和女性 B、消防员被标注为“firefighter” C、空乘被添加“beautiful”这个形容词 D、护士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确刷牙

3 关于美国第二波妇女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B、要求女性获得就业权和投票权 C、反思两性之间的差别 D、针对各种无形的文化和习俗 4 传统社会规范认为,男性通过在落座时对空间的占据体现其权威的高度。(√)5 对于科学现象的描述也可能受到文化概念的影响。(√) 1.3 1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不包括(C)。 A、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B、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模式实际就是教师在教学期间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这也让传统教学当中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而为了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使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相关见解。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合理化建议 一、传统小数数学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该对课堂氛围进行有效的控制,既不能太过沉闷,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也不能太过活泼,影响课程的正常进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应用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往往是以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为主,未能对知识进行真正的探究,且学习过程中缺乏协作,导致每个学生都成了独立的个体,但小学生受到认知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 2.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 在相关调查当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准备例题时,都未能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教学例题与学生生活不符,导致学生难以根据自身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具象处理,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导致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从而使其对数学知识失去兴趣,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严重消减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建议 1.对合作教学模式加以应用 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在合作中明确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分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探讨,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在对乘法口诀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先针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提问,这样能够有效改善死记硬背造成的枯燥问题。此外,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预留相应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明确课堂学习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所掌握的不扎

透过性别看世界课后解答

1 性别其实是一种(C)。 A、 个人选择 B、 先天特征 C、 再现 D、 个性 2 刻板的两性气质中,要求男性(B)。 A、依赖性 B、控制性 C、连续性 D、被掠夺性 3 “社会性别”一词来源于英文词汇(C)。 A、sex B、sexuality C、gender D、identification 4 社会性别对于个人和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对个人意味着差异,对社会意味着相同

B、对个人意味着相同,对社会意味着差异 C、对个人意味着差异,对社会意味着差异 D、对个人意味着相同,对社会意味着相同 5 刻板的两性气质认为女性的比男性更加自然化。(√) 1.2 1 传统社会规范要求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坐姿是(C)。 A、 上身保持正直,双腿45度斜角并拢 B、 上身保持正直,双腿垂直分开 C、 上身倚靠椅背,双腿45度斜角并拢 D、 上身倚靠椅背,双腿垂直分开 2 下列场景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63年版本的斯凯瑞童书《Best Word Book Ever》中的是(C)。 A、社会公共服务中可以同时看到男性和女性 B、消防员被标注为“firefighter” C、空乘被添加“beautiful”这个形容词 D、护士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确刷牙 3 关于美国第二波妇女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B、要求女性获得就业权和投票权 C、反思两性之间的差别 D、针对各种无形的文化和习俗 4 传统社会规范认为,男性通过在落座时对空间的占据体现其权威的高度。(√)5 对于科学现象的描述也可能受到文化概念的影响。(√) 1.3 1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不包括(C)。 A、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B、 社会性别化的亲属关系 C、 社会性别化的个人控制 D、 社会性别化的性别模板 2 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中,父权制时代理论的解释强调(A)。 A、优势累积理论 B、劳动分工 C、亲属关系 D、物质交换 3

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生日期性别年龄公式-身份证号性别公式

1、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生日期性别年龄公式: =DATE(MID(A1,7,4), MID(A1,11,2), MID(A1,13,2)) 2、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性别公式: =IF(MOD(MID(A1,17,1),2)=1,"男","女") ②将光标定位在“出生日期”单元格(E2)中,然后在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公式“=MI D(D2,7,4)&"-"&MID(D2,11,2)&"-"&MID(D2,13,2)”即可计算出“出生日期”。 关于这个函数公式的具体说明:MID函数用于从数据中间提取字符,它的格式是:MID 3、确定“年龄”: “出生日期”确定后,年龄则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函数公式计算出来了:将光标定位在“年龄”单元格中,然后在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公式“=INT((TODAY()-E2)/3 65)”即可计算出“年龄”。 关于这个函数公式的具体说明 ④计算以后可能有多位小数,可以用【减少小数位数】按钮,将年龄的数值变成“整数”,也可在公式= (TODAY()-E2)/365中再嵌套一个“INT”函数取整数,即“ =INT((TODAY()-E2)/365)”,这样就会自动将后面的小数去掉,只保留整数部分。操作效果如下图:

4、确定“性别”: 每个人的性别可以利用“身份证号码”进行判断,18位身份证号码中,第15~1 7位为顺序号,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IF(VALUE(MID(D2,15,3))/2=INT(VALUE(MID(D2,15,3))/2),"女","男")的含义是若是“偶数”就填写“女”,若是“奇数”就填写“男”。操作效果如下图: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