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课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课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课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课稿

规范应急管理保障公民权益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提纲: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二)、什么事突发事件应对法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三、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树立依法应对理念

(二)、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理念

(三)、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特点是“社会性、危害性、严重性”。首先是“社会”的。突发事件只有超越个案和局部地点,其影响范围足以达到所谓“社会性”的程度才是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其次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包括危害性威胁和危害性损害,主要是对社会、政府、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和损害;再次是前述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的程度。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调整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法律规范。

对于新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它属于非常态法律秩序的基本法。“非常态”和“基本法”是两个关键词,前一个说它存在的客观根据,后一个说它在法制中的地位。

首先它是“非常态法”

什么叫“非常态”?打个比方,就像人们要根据晴天和雨天的气候特点有不同的生活安排一样,国家也要根据社会生活的秩序化程度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其实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基于社会秩序的状态设计的。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制宪时都

会规定“非常状态”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的。

但是国家和社会也会遭遇不测风云,主要表现为社会基本安全利益遭受威胁或者危害,原来的法律安排就得改动,按照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就不行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种立法可以称为“雨天法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制的对象,也就是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遭受突发事件影响时,国家该怎么办?人民的权利是什么?常态状况下的权利、义务是否可以改变?解决的是正常状态打断之后的制度设计问题,特别着眼于非常状态下国家与公民活动规则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我们国家的非常态法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战争、动员、紧急状态和行政应急管理。现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属于第四种的范畴,所以也可以将该法称为行政应急管理基本法。

其次它是一部“基本法”

从法理上而言,“基本法”一般是相对其他单行法和专门法而言的。其实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此前并非无法可依,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项行政应急立法,比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核设施应急救援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但是,这些单项立法的突出问题是,它们不但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而且在行政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合法性保障机制等方面相对不足;一类是行政应急预案,属于行政工作计划的范畴。但它不能在已有法律授权之外设立新的行政应急权利义务,只能是对现有法律授权的具体实施办法。

但这两类不能满足在法律上统一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因此从这种意

义上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不是简单地对现行做法进行法律确认,而是着眼于整体应急框架的建立,着眼于基本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实现。

“基本”二字具体能从哪里看出来?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建立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应急框架体系,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相适应的。从内容上看,它覆盖了“预防、预备、监测、预警、处置、恢复重建”的全过程。而且值得指出的是,以前的应急法律法规一般都重点着眼于“危机处置”,而该法做到了以“危机处置”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前端以“监测”为重点,重在规范判断进入应急管理阶段的依据,保证信息畅通和判断准确;后端延伸到“恢复重建”。这样该法实现了“从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个系统、完备的权利、义务框架,所以说它是一部基本法。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从建设法治政府的角度看,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而将其上升到应急法制层次,将政府紧急权力规范于立法,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至于突发事件应急法制成为各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普遍模式,则是到了更晚的20世纪中后期。

就中国而言,2003年以前,政府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升到全面和理性地长期应对的高度,预防机制薄弱,危机发生后多半只能被动应对。像1988年上海甲肝事件发生后,虽然政府很快就出台了《传染病防治法》,但并没有就此对各类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好应对方案。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仅使我们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也使我们的经济受到了损害,终于促使我们的党和政府下定决心,从制度上、技术上寻找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办法和措施。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已经出台涉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律35件、行政

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形成了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以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以及全国3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主体的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这些预案以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为依据,既有机衔接相关应急法律、法规,又对应急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使整个危机管理沿着法制的轨道推进,使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进入了规范化阶段。

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生效实施,这是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这部法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通过强化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法定权力、职责和责任,使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实践表明,政府能否在非常状态下做到依法办事,有效地处理应急情况,不滥用权力,不破坏法治,这是对一个政府行政能力和法治水平的重大考验。

从我国目前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看。现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发生了,能够控制的危害没有得

到有效地控制。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也不少,但是造成很大损失的情况却不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有着相对完备和成熟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理念

1、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这些处置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此外,法律还授权政府可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根据这部法律,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

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当事人、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控制有关区域和设施、加强对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等措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时,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2、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使宪法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非正常情况下得以保持和维系,使宪法基本价值不陷入危机。

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和人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现代政治制度中的共和国制度赖以生存的价值基础。但是一旦出现危害社会的突发事件,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必须实行国家权力的集中,减少国家决策的民主程序,对公民权利和自由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并使其承担更多的公共义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理念,就是在有效控制危机,维系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尽量将对民主和自由的影响压缩到最低的程度。因此,平时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转换,成为贯穿这部法律的中心。法律必须为区分平时管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提供界限和标准,包括从平时管理向应急管理的转变条件,再从应急管理到平时管理的转变条件。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政府从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减轻或消除时,政府怎样立刻结束应急管理,从应急管理转换到平时管理。这二者的转换必须纳入法律框架之中。没有第一个转变就不能有效、及时地控制危机,而没有第二个转变就可能造成应急权力的滥用,所以必须设置必要的界限。从应急管理转为平时管理,比较从容,例如这部法律做了一个统一的规定: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减轻或消除,采取平时管理足以控制时,必须立即停止继续行使应急措施。

而从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的转换界限,则不易做出统一的划分。因为突发

事件发生的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程度不同,很难统一规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入应急管理状态。“因此在法律中第三章规定对于可预见的突发事件,采取预警制度。预警期是日常状态和应急状态的过渡,使公众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转换期;对于不能预见的突发事件,则以突发事件的发生作为平时管理进入应急管理转换的界标。”《突发事件应对法》秉承一个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救助百姓,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3、着眼应急管理合法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

政府的应急能力分为危机克服能力和法律能力。危机克服能力。是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和威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社会危害,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例如,出现人类饮用水资源污染突发公共事件,使污染面积不再扩大,尽快引入新水源和净化污水,以及防止水污染疾病等其他政府应急措施。危机克服能力的衡量标准是有效性和及时性,主要是政府措施的应急效率问题。法律能力则涉及政府应急措施的社会价值评价问题。

法律能力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政府的应急措施对公民自由和权利,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家庭和其他方面的自由和权利限制或者中止;对国家决策和监督活动民主制度的影响,例如,政府制定发布立即生效的行政命令的权力是否正当。限制和停止人民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国家决策的民主程序的条件、程度、时间、方式,究竟怎样才是合适的和正当的。提出法律能力的基础是政府采取应急措施不能没有任何道德和社会约束,不能为了克服危机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也不能以克服危机为由不计任何物质和社会代价所以政府应对危机的法律能力是政府实施应急行为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取得合法性评价的能力。

现在有关规定的应急措施较多地考虑有效性,存在合法性保障机制不充分的问题。《突发事件应对法》就是着眼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使政府能在法律的框架下处理突发事件。明确在应急管理阶段,政府可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和依照什么规则采取这些措施。保证政府运用各种应急社会资源的行为,具有更高的透明度,更大的确定性和更强的可预见性。举个例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要求公民提供财产或提供服务。这在法律上可以有不同的性质:或者属于公民自愿主动的志愿行为,不需要国家给予回报;或者属于公民履行法律规定的普遍性公共义务,国家对此应当给予一些补助;还有就是政府应急征收征用私人财产和服务,政府事后应当给予补偿。这些问题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整部法律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包括如下具体内容:

一是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

主要包括:

①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②基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③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

④机关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二是隐患调查和监控制度。

主要包括:

①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

②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开展隐患排查;

③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三是应急预案制度。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预案具有同等法律文件的效力,比如,国务院的总体预案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效力,国务院部门的专项预案与部门规章有同等效力,省级人民政府的预案与省级政府规章有同等效力。

四是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制度。

主要包括:

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③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④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

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五是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

①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国家要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②经费保障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③通信保障体系。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六是城乡规划要满足应急需要的制度。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监测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重要制度保障。为此,本法从如下几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是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这是一项重大改革,目的是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具体包括:

①信息收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

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②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③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具体包括:

①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②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和危险品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

③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同时,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无论是完善哪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都要加大监测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监测人员或信息报告员。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预警制度是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制度。其实质是根据不同情况提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

如下内容:

一是预警级别制度。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标示。考虑到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发展过程不同,法律难以对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规定统一的划分标准。因此,预警级别划分的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二是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制度。原则上,预警的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享有警报的发布权,但影响超过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发布预警警报。确定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应当遵守属地为主、权责一致、受上级领导三项原则。

三是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是旨在强化日常工作,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和其他有关的基础工作,是一些强化、预防和警示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①风险评估措施,即做好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预测;②向公众发布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③对相关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四是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发布一级、二级警报,意味着事态发展的态势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即将面临威胁。因此,这时采取的措施应当更全面,更有力,但从措施性质上仍然属于防范性、保护性的措施。在法律起草过程中,有人提出,这些措施中有的可能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如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等。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立法的总体

思路上来,即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比较利益大小。在以往的抢险救灾中,常发生因个别人不肯撤离现场导致重大伤亡的情况,有时甚至需要救援人员苦苦哀求一些人撤离,这种情况对突发事件预防危害很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中赋予政府相应的权力,避免因个别人的行为导致损害扩大。当然,如果有事实证明突发事件将不会发生或者危险已经解除,应当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性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等。

二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具有较强的控制、强制的特点。这些措施包括: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等。

三是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主要是指银行挤兑、股市暴跌、金融危机等。在这种

情况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包括及时调整税率,宣布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等调控措施;调节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投向,规范金融秩序,实行外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管制措施。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应当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及时停止应急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措施。

二是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在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受影响地区恢复重建计划。

三是上级人民政府提供指导和援助。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援助。

四是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情况如何,可以从根本上衡量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决策中,随机性往往不可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突发事

件的应对与决策中,政府可以为所欲为,任意行事。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今天,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树立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依法应对理念

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也就是要排除法外行政。有人认为在应对突发事件行使紧急权力时,不应受到法律约束,否则无法完成使命。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但不能以此为理由而背离法治的轨道和原则。依法行使危机管理权,是现代民主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危机事件属于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性问题,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政府危机管理权力运作的合法性就显得特别关键。危机状态下,管理者虽然拥有许多紧急权力,但不能滥用危机管理权。而且,在对一些涉外危机事件的处理中,由于各国法律不尽相同,处理起来就更要小心谨慎。

较早的例子是,罗斯福在1933年3月5日援引《国家紧急状态法》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此后,杜鲁门在1950年12月~16日(朝鲜战争)、尼克松在1970年3月23日(邮政工人罢工)和1971年8月15日(金融危机),先后根据《国家紧急状态法》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并由此获得了470项法律授权。这些法律授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外方面,主要是查封敌对国家财产、禁止与之开展贸易等。直到1976年9月14日,美国国会基于对总统权力过大的担忧,宣告废止《国家紧急状态法》,此后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才受到限制,这时二战已结束了31年。至此,政府应急管理应当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的观念逐渐被接受下来,成为现代法治社会里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理

念。

(二)、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理念

应对突发事件的出发点是“居安思危”,即不是被动等待和消极防御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是在突发事件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通过早期监测和跟踪研究,防微杜渐,提前做好各种防范工作。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是否准备了应变计划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影响重大。从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来看,一般的危机平均历时8周半,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要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也就是21.25周。从后遗症的波及时间来看,一般的危机平均为8周,而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达到20周。

由此可见,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事前有预防的危机比起没有预防的危机,受到的损失要小。正如美国管理学家盖布勒所说:危机管理的精髓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对此,灾害经济学也提出了一个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的“十分之一”法则,即在灾前投入一分资金用于灾害的防治,通过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或者避免灾难的发生,人类就可以降低十分的损失。鉴于此,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那么,如何进行事前预防?一是,根据科学研究,事前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二是,根据预案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一方面锻炼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人员和群众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演习检验预案,查遗补漏;三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物资、技术、财政、人员和信息等方面的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持续能力;四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

的预测能力和解决力度。

(三)、树立应急行政理念

在中国,政府的应急行政行为经常发生,当一次次灾难意外降临的时候,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行为。政府应急权力是非常事件发生时政府所享有的采取暂时性应变措施的国家权力。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可以根据宪法或法律的授权,不顾法律的平时规定,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和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实施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一样,国家在紧急避险的时候,也有不受平时法制拘束,行使应变措施的权力。比如在战争或叛乱发生时,宣告戒严;在自然灾害、瘟疫或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颁布紧急命令。这些都是行使国家应急权力的表现。

正如前文所述,应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意味着权力的集中与扩大,也同样意味着公民权利的限制与缩减。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规范政府的行政应急权力。实际上,为了规范这种应急权力,世界各国在立法和实践中一般对行政应急权力进行限制:(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2)适用应急权力的主体仅限于有权机关,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当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3)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特别程序;(4)应急行为受有权机关的监督;(5)应急权力的行使应当适当,尽可能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对明显可以不限制或不侵犯的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不得限制或侵犯。结语

危机管理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各级官员履行职责的效果和效率,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核心和领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负有积极责任,而不是消极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是仅仅做

到不做出违法侵权行为就可以了。如果不作为,或者不积极作为,也要受到责任追究。例如,在2003年中国应对“非典”事件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广泛启动了积极问责机制,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突发事件中短时间内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追究官员责任。此后,“行政问责”逐渐纳入了权力责任制度的视野,尤其是面对各种突发的责任事故,启动问责制成为包括从中央至地方的制度选择,“问责制”已经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开心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们今天将以问题式的方式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情况。 一、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背景 那么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呢?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

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突发事件如何分类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是如何确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是什么?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A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 《突发事件应对法》 ( 正确答案 ) C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 正确答案 ) B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 、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特别重大、重大、一般三级 3. 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 、行政责任 B 、刑事责任 C 、民事责任 ( 正确答案 ) 4. 按照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法治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可以划分为()。

A 、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 正确答案 ) D 、特级 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 A 、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 、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 正确答案 ) C 、静观事态发展 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 、监测与预报 B 、监测与预防 C 、监测与预警 ( 正确答案 ) 7.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 个人 B 、企业事业单位 C 、新闻媒体 ( 正确答案 ) 8. 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的罚款。

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2010 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2007 年 8 月 30 日; B. 2007 年 11 月 1 日; C. 2008 年 1 月 1 日; D. 2007 年 12 月 31 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县人民政府的(A)。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3.某县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县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D)。 A.5 万元; B. 10 万元; C. 15 万元 D. 20 万元;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 是( 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 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 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D)。 A.警告; B.罚款; C.停止其业务活动; D.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县人大常委 会作专项工作报告( B) 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D.应急处置期间; 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几章和几个条文(A)。 A.7 章、 70 条; B. 8 章、 70 条; C. 6 章、 60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2.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C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3.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4.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 B )。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5.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6.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7.(C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C )的罚款。 A、5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1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1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12.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1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信息上报,除特殊情况外,最迟不得超过( B )报省政府应急办,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 A、12小时 B、2小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问答 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大)、 Ⅱ级(重大)、Ⅰ级(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 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中央和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1)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0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县人民政府的(A)。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3.某县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县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D)。 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D)。 A.警告; B.罚款; C.停止其业务活动; D.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县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B) 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D.应急处置期间; 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几章和几个条文(A)。 A.7章、70条; B.8章、70条; C.6章、60条;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 (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

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度

浅谈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难应急法的制度 学生:向刚毅学号:080111128 单位:五大队刑侦三区队 在当今我国,特别需要一部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难应急的法律,当我看经历过汶川大地震,江南大雪灾,莫拉克台风,各地的洪水自然灾害,拉萨事件,石首事件,我们可以回答是因为我国的现状: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火山外,所有自然灾害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地理位置特殊,季风性气候,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大;地理构造活跃,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和高原占69%;最常见的是洪涝、干旱、台风、滑坡、泥石流。 2,重特大事故灾难频繁发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引发新的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艾滋病、活动性肺结核、乙丙肝炎、血吸虫等感染者、患者都在几十万以上! 4,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因素依然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对敌斗争形势复杂。 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也存在很多缺陷: 具体是已出台涉及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30多件、行政法规30多件、部门规章50多件;还出台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00多件。法律、行政法规确立的应急制度。动乱、暴乱或者严重骚乱的应急处置制度;破坏性地震、防洪、环境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草原火灾、森林火灾、旱灾、突发性天气灾害等的应急制度;破坏性地震、防洪、环境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草原火灾、森林火灾、旱灾等的应急制度;公共卫生事件、动物疫情、植物疫情等的应急制度;金融风险等的应急制度。有关文件和部门规章确立的应急制度。反恐怖、群体性治安事件、民族或者宗教因素引发事件、劫机等的应急制度;城市供水、城市燃气、水库大坝安全、铁路运输安全等的应急制度;外汇电子数据备份与电子系统故障等的应急制度。还未建立应急制度的突发事件。重大计算机系统故障、大面积停电、大面积中毒、重大爆炸、外来生物入侵、价格干预以及有关城市公共交通、民用燃气安全等方面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 从上面看,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存在的问题。缺乏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现有应急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质量有待提高;某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还缺少法律规定;多数应急预案还缺乏法律依据。 所以,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难应急法的立法思路,应遵从以下方面: 1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政府应当立即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四级。军队参与应急。有必要时,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委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且主动要求国际合作。 2,做好宣传、及时预警、及时报告、有效传递信息。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其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居委会、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标准答案(全)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 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B )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 为 (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B)。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4.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7.( 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8.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 2007 年 8 月 30 日 B、 2007 年 11 月 1 日 C、 2008 年 1 月 1 日 D、 2007 年 12 月 31 日 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 C )的罚款。 A、 5 万元 B、 15 万元 C、 20 万元 D、 10 万元 1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D、公共信息; 12.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经济责任 13.国务院和(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14.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 资待遇和福利( A )。

100分2016年《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考试题

河北---分章节练习(第三页按题型练习答案) 第一章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第一节突发事件的含义与特征 以下哪一个不是突发事件的特征?(C) A、突发性 B、不确定性 C、被动性 D、破坏性 判断:突发事件就是紧急状态。(错误) 判断:风险是指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正确) 第二节突发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突发事件的分期?(B ) A、爆发期 B、协调期 C、缓解期 D、善后期 以下哪一个不是中国突发事件的分级?(B ) A、一般突发事件 B、间接突发事件 C、重大突发事件 D、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按照动因性质划分突发事件的类型,以下哪一个不符合?(D) A、自然突发事件 B、人为突发事件 C、社会冲突危机 D、严重性突发事件 判断:突发事件的分级是有绝对标准的。(错误) 第三节中国突发事件的现状与趋势 判断: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受各类因素的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呈现出形态多样的特征,加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健全,处理和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暴露的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正确) 第四节中国应急管理政策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于哪一年颁布的?(C)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B) A、应急预案 B、应急管理中心 C、应急体制 D、应急法制 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应急机制?(A) A、调查与协调机制 B、预警与监测机制 C、救援与处置机制 D、善后与恢复机制 第五节国外应急管理的启示 以下哪一个不是美国应急管理中心的职能?( C) A、调派人员 B、制订、修改应急计划 C、幼儿教育与保护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起实施。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的原则。 A、处臵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臵为辅 D、处臵与预防并重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社会动员 D、以人为本 5.国务院和()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制度。 A、经济管理员 B、信息报告员 C、信息咨询员 D、社会监督员 7.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 A、征用单位财产 B、征用个人财产 C、征用个人某些财产 D、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9.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自()起实施。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10.()是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A、省委 B、省人大 C、省政府 D、省政协 11.()是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领导、议事和协调机构。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

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6、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

《突发事件应对》讲解

《突发事件应对》讲义 教学目标 学习结束,学员应熟悉 中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背景 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突发事件分类 突发事件特征 掌握 突发事件应对“五步工作法” 了解 常见突发事件应对 一、中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背景 截止至2008年底,我国制订和修订了40多部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40多件行政法规和60多件部门规章。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就是2007.8.30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应急管理的“龙头法”,让公共危机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力。 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思路: 1、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2、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 3、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 4、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就调整的事件范围而言,适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突发事件。 就调整的活动范围而言,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

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五个环节应对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1999.4,朱镕基在参观美国芝加哥9·11城市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时指出:9·11应急系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这种运用高科技管理城市的办法值得中国借鉴。 2002.3,公安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处理交通事故快速抢救新机制的通知,要求在2002.6底前,在全国实行“110”报警服务台、“122”交通事故报警服务台、“120”急救电话三者之间交通事故信息相互通报和反馈制度。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 2006.4.10,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的通知》,该部门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此后,各省(区、市)相继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陆续成立或加强了应急管理机构。 上海应急警务指挥体系的发展历程: 1、起步建设阶段—建立市、区(县)两级公安指挥中心:1989,上海市公安局成立总值班室。1992,市公安局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建立指挥中心,各分(县)局指挥中心也随之建立起来,初步建立了公安两级指挥中心体系。 2、快速成长阶段—强化110接处警体系建设:1993.5.1,上海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正式开通,到1995年,全市各分(县)局都建立了110报警服务台。 3、发展壮大阶段—建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从2003开始,上海市政府决定以公安指挥为依托,建立处置突发事件的市应急联动中心。2004.9.30,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正式启用。 目前,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和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以两位一体工作方式运作。市110报警服务台统一受理全市110、119报警;依据《上海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市局指挥中心实行交通、消防、综合“三台”合一,建立市应急处置平台,赋予市局指挥中心联动其他政府部门,实施应急处置的职责。 三、突发事件分类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单选题] *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突发事件应对法》(正确答案)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单选题]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正确答案)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特别重大、重大、一般三级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单选题]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正确答案) 4. 按照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法治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可以划分为()。 [单选题]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正确答案) D、特级 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单选题]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正确答案) C、静观事态发展 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单选题] *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正确答案) 7.()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单选题] * A.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正确答案) 8. 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的罚款。 [单选题] * A、 5 万元 B、 15 万元 C、 20 万元(正确答案) D、 10 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一、填空题 1.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最高级别为Ⅰ级,用(红色)表示。 3、《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4、《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 5、《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6、《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判断题(如果认为该说法正确,请在题后划“√”,否则划“×”) 1.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2.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3.基层应急管理应以“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五个早”是: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4.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6.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7.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8.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三、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A)。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区人大常委会

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答案86分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及应用——突发事件应对的九项原则(下)试卷 1-----15题全对 1、王重高教授指出,从突发事件应对的角度看,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发布信息。 正确 错误 2、社会动员机制,是《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的四大机制之一。 正确 错误 3、王重高教授指出,我国的调查评估在找原因时,往往“重大轻小”,而国外则是“以小见大”。 正确 错误 4、王重高教授指出,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之一是通报。 正确 错误 5、王重高教授指出,科学救援需要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包括物资保障、通讯保障、救援人员保障、领导保障等。 正确 错误 6、王重高教授指出,报告是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之一。 正确 错误 7、王重高教授指出,举报是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之一。 正确 错误 8、在我国突发事件的赔付中,商业保险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才是国家的赔付。 正确 错误 9、王重高教授指出,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信息报告是各级行政机关应有的职责。 正确 错误 10、王重高教授指出,统一指挥是为了确保指挥链畅通,政令统一。 正确

错误 11、王重高教授指出,综合协调是在统一指挥之下,我们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效开展救援。 正确 错误 12、王重高教授指出,突发事件需要专业的应对、专业的救援、专业的处置,但是,任何灾害的第一反应永远是灾害身边的人。 正确 错误 13、王重高教授指出,我国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都有明确的调查评估要求。 正确 错误 14、王重高教授指出,对总结经验教训,我国重责任追究,国外则轻责任追究。 正确 错误 15、王重高教授指出,调查评估重点在于吸取教训,在于找到造成事故的原因。 正确 错误 16、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出自下列哪位诗人? 王昌龄 杜甫 王维 王安石 17、震后半小时内获救,唐山大地震被埋人员抢救成活率是多少? 95%以上成活 80%左右成活 50%左右成活 35%左右成活 18、震后1天内获救,唐山大地震被埋人员抢救成活率是多少? 96%以上成活 80%左右成活 50%左右成活 35%左右成活 19、震后2天内获救,唐山大地震被埋人员抢救成活率是多少?

突发事件应对法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3.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A.处臵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臵为辅; D.处臵与预防并重;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 A.警告; B.罚款; C.停止其业务活动; D.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臵工作结束; 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D.应急处臵期间; 8.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阐述,错误的是()。 A.它属于公法范围; B.它具有强制性; C.它是一部行政法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