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摘要:《庄子》一书中记载有许多庄子和惠施的精彩辩论,这成为我们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从二人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庄子和惠施在存在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分歧与差异。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二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与名家思想旨趣的差异。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

关键词:庄子;惠施;差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

《庄子》一书向我们显示,惠施是庄子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当惠施去世时,庄子十分伤心:“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①二人颇有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味道,这表明庄惠二人在思想上的确有相契合之处。然而《庄子》书中所记载二人之间的许多的辩论又表明庄子和惠施在思想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一、“道”与“物”——存在观的差异

首先,在关于何为世界的根本存在的问题上,二人之间

就产生了分歧。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观念,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原理和根本的存在: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②

道虽然“生天生地”,但它并不是外在于天地万物的造物主,而是内在于天地万物的存在。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万事万物中皆有道,“周”、“遍”、“咸”形容的就是道普遍内化于万物的特性。同样“道”也内涵于人的存在之中,表现为所谓的“人道”。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天道为主,人道为臣。因此,天道对于人道而言具有优先性,所以,人的行为方式也要遵循“天道”,此所谓“道不远人”。

庄子之“道”综合了“天道”与“人道”,囊括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然形态。之所以要划分“天道”和“人道”,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及人的存在方式。

相比庄子之“道”的高远和玄秘,惠施思想的落脚点则显得平淡踏实。惠施认为世界的根本存在是“物”: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③

“历物之意”的落脚点在“物”,即客观世界的事物,讲的主要是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问题。“历物之意”的含意,就是要普遍研究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同异关系,并对之作出解说。“历物十事”的内容,更多关注的是今天所谓自然科学的范畴。这正是惠施学说的一个独特的致思趋向,这一致思趋向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为代表的主导致思趋向是大异其趣的。单就他这种向外、向“物”的致思趋向而言,在先秦哲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庄子对惠施的这种以“物”为本的思想给予了批评。在庄子看来,“外物不可必”④,惠施“弱于德,强于物”,“逐万物而不反”,是舍本逐末,走入歧途。从天地的大道来看,惠施的知识与蚊虻一样微不足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算是一家之言尚说得过去,如果尊崇惠施的学说,那么大道就

会衰微。而惠施也批判庄子“道”的思想“无用”。《逍遥游》中,庄子和惠施就“大樗树”和“大瓠”的“有用”和“无用”展开了两次激烈的争论。在惠施看来,庄子的理论就像大而无当的葫芦和“不中绳墨”、“不中规矩”的大樗树,是“大而无用”的。而在庄子看来,惠施“拙于用大”。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多方面的,从一个角度看是没价值的事物,换个角度却可以发现它的效用。大葫芦可以做腰舟浮游江湖;在精神的“无何有之乡”,大樗树可以免遭世俗的戕害,完成全性保真的“大用”。

惠施的“用”的思想,无论是探讨“大瓠”能不能用来盛水,还是大树能不能制成器具,都还停留在“物”的层面。这里的“用”是针对人对“物”的外在需求而言。而庄子认为,如果从“道”的高度出发,只要“尽物之性”,“无用”之物也可有大用。庄子通过对“用”的辨析,走向逍遥、自由的层面,确认了遵从“道”的生存方式之意义。不过,庄子也并不是完全否定事物的价值,而是主张人们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聪明来干预事物的自然自在,肯定每个个体存在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意义。在这个层面来讲,庄子是从“同”中维护了存在个体的“异”(差异性和独特性),肯定了“物”的存在价值。

二、“知”与“乐”——认知方式的差异

由于在存在问题看法上的差异,庄惠二人在认识论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对立,并且发生了许多争论。著名的“濠梁之辩”就显示出了二者在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⑤

惠施在“物”的层面,坚持了认识过程中主客二元的对立划分。在这种主客二元的思维下,惠施提出了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认识何以可能?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哲学思维下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就人是否能感知鱼之乐来说,人是认识的主体,鱼是认识的客体,对立的双方是人的认识(心)与外在客观世界(物),这是关于“心”与“物”关系的问题;第二,就庄惠二人之间能否相互感知来说,庄惠二人是两个认识主体,这就牵涉出不同个体之间的“心”能否相互感知问题。很明显,惠施认为“异类不能相知”,甚至是同类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不能相知。然而惠施的目的却不在于否定认识本身,结合“历物十事”,可以看出惠施怀疑的只是所谓的“常识”。正是由于对于“物”

采取了思辨的态度和理性分析的方法,才会对人们的“常识”产生怀疑,继而阐发了那些有悖于常识的论题,被人们视为“怪说琦辞”。

而以齐物立论,强调“道通为一”的庄子却扬弃和超越了惠施的这种思维方法和认识论,主张“以道观之”,从“道”出发认识事物。庄子认为经验世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存在多样的形态,这种多样的存在形态是对“道”之整体性的分割,如果从这些具体的“物”出发,是无法认识存在的本真的。由于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会产生分歧。但是,外在世界差异并不构成事物之间绝对的界限,也不意味着否定事物之间相互感通的可能。因为从“道”的层面出发,“万物与我为一”,我(认识主体)和万物(认识对象)都是“道”的载体,都是依据于“道”而产生、存在的,因此二者之间也存在可以互相感通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庄子(认识主体)与“鱼”(认识客体)之间可以相互感通,庄子与惠施二人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感通、相互认知的。

庄惠二人在不同的境界与

立场上,一个断言“乐”之状态,一个怀疑“知”之可能。比较而言,庄子偏于美学上的移情,采取的是直觉的形象思

维和体悟的方法;而惠施着重知识论的判断,注重理性分析和思辨。濠梁之辩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交锋。撇开具体观点的对错不谈,庄子的观点更能代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式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然而惠施所代表的理性思辨思维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主流的传统,更接近于西方哲学的理性分析思维方式,这在先秦时期很难能可贵,它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重视。

三、“齐物”与“合同”——哲学方法的差异

在哲学方法上,庄惠二人也有差异。惠施试图通过对事物之间“合同异”的方法达到“天地一体”的水平,而庄子则希望通过“齐物”的方法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⑥

惠施把同分为三种:大同、小同、毕同,把异也分为三种:大异、小异、毕异。具体事物之间相比较,所存在的同和异只能说是“小同”、“小异”,这种同异关系称作“小同异”;万物都有共性,就是“毕同”,万物都有个性,就是“毕异”,这种同异关系称作“大同异”。在惠施看来,“大同异”比“小同异”更重要。他认为万物之间总是各有差别,是“毕异”的;但是从万物都是“物”这一点来看,万物又是“毕同”的。这表明惠施认为物质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而且惠施已经感觉到,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可能会相互转化,这造成了人们思维中的矛盾,因此他试图通过“合同异”的方法,通过“天地一体”的哲学方法,解决人们思维中的矛盾。由此,人们把惠施的思想归结为“合同异”。

在同异问题上,庄子倒是认同惠施“天地一体”和“合同异”的观点,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许这就是庄子在芸芸众生中选择惠施作为自己“质”的原因之一。庄子从“道”的层面出发,主张消除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差异,“齐万物为一”,最终使物、我乃至整个世界保持其本然的存在状态。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以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犹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⑦

人们一旦懂得从“道”或“全”的观点看问题,就获得了“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大智慧,从而不再为“小成”之见所困扰和烦恼。庄子试图通过“齐是非”、“齐同异”、“齐物我”、“齐生死”,最终达到了“齐万物为一”的境界,这个“一”就是一于“道”。既然万物为一,那么所谓的是非

同异问题,当然就归于无形,被消解殆尽了。这便是庄子“齐物”的主旨。

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较之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庄子的思想更进了一步。惠施只不过从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出发,考察了事物之间的同和异两方面,并没有绝对否定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且,惠施之“合同异”只是在“名”的层次上而言,他所合之“异”是人们常识中的同异的观念,是同异之“名”,而非实际事物之间差异的同异之“实”。而庄子则认为万事万物之所谓同或异、生或死、是或非等等,其依据均是人为的,而非自然存在的,因而他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些标准和依据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事物之间是非同异关系的存在。庄子所“齐”的不仅仅是“名”,更是齐万物之“实”。

四、“逍遥”与“泛爱”——人生哲学的差异

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时诸侯纷争最混乱的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艰难的人生际遇,使庄子对人在现实世界中所处的困境和困惑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他主张抛开外在的限制,转而追求人的“逍遥”与“自由”,这也成为了庄子最高的人生理想。

庄子认为“逍遥”的实质在于无任何束缚和限制,达到“无待”和“无己”。即使像鲲鹏翱翔高空和列子“御风而

行”也仍需要借助空气等外在条件,仍是“有待”,仍是对自由和逍遥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和自由需要突破任何社会和人为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的、社会的限制,也包括人内在的、主观的限制。

庄子认为要消除“逍遥”和“自由”的外在限制,就要远离混乱的社会政治,远离世俗社会。在消除人内在的限制方面,庄子认为人之形体是“道”和“天”所赋予的,而人的感情则是自生的。自生的感情是对人心神的扰乱,人要因任自然,放弃好恶等感情和欲望,保持心境和精神的恬静。不但要“无情”,庄子更是认为要放弃自己的“成心”,做到“心斋”、“坐忘”的状态,从而达到“无己”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逍遥”。

相比而言,惠施则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主张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惠施相魏30余年,深得梁惠王信任,梁惠王尊之为“仲父”⑧。

在“历物十事”中惠施还主张“天地一体,泛爱万物”。这种“泛爱”的观点近似于墨家的“兼爱”。不过墨家的“兼爱”是主张无阶级、无差别的平等之爱,兼爱的对象只是社会的人,而惠施的“泛爱万物”的前提是“天地一体”,泛爱的对象包含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万事万物,而不仅仅是人。从这个角度分析,惠施的“泛爱万物”是一个思辩的

哲学命题,其思想内涵远远高于墨家的兼爱主张,二者不能等同。

庄子对惠施热衷于政治的做法甚为不屑,《庄子秋水》记载: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庄子以鹓鶵自比,“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表明自己高远的境界;而把惠施比作鸱,自得腐鼠却以之为宝,沉迷于世俗政治中而不能自拔。一个追求出仕的“逍遥”,一个追求入仕的“泛爱”,这既是二者人生道路选择的不同,也是他们思想旨趣差异的外在原因。

庄子和惠施哲学思想差异的背后是两种学说的争锋,是“关于一种思想和学说的意义或价值的争论。惠施偏重于用一种实用的,社会的尺度来衡量……庄子则偏重于用一种绝对的个人的尺度来衡量”⑨。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

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

注释

①《庄子徐无鬼》。

②《庄子大宗师》。

③《庄子天下》。

④《庄子外物》。

⑤《庄子秋水》。

⑥《庄子天下》。

⑦《庄子齐物论》。

⑧《吕氏春秋不屈应言》。

庄子与惠子知识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秋水》。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善用譬喻,活泼风趣,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三、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四、课下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安知:怎么知道。安,如何、怎么。 固.不知子也:连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全.矣:完全、完备。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既已:已经。 五、课文翻译。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六、问题探究。 1.诵读指导。 ①第一句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 ②第二句是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之乐”,要读出问中带 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咄咄逼人的语气。 ③第三句,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不 迫的语气。 ④惠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 “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⑤最后一句,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偷换概 念,一击制胜,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

庄子的思想世界

庄子的思想世界 以一般的情形而论,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思想与学术都异常活跃的时代。儒家和墨家当然都已经成立,并在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中发生着影响。老子开创的传统似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从“黄老”以及杨朱思想的流行中就可以看出。另外,法家以其重耕战的理论适应了君主和时代的要求,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中大都占据了主导的位置。[1]被称做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也活跃在这一时代,围绕着一些概念和命题施展着他们思辩的智慧。同时或者稍后一些则有邹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这些不同的思想之间的交叉和碰撞,构成了战国中期思想史“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但是,就庄子个人来说,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进入了他的头脑,或者心灵,构成他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一个问题。即便如司马迁所说,庄子于当时的学术无所不窥,但其中也还有着主次轻重的区别。以我们现在的经验,流行于社会的思潮固然很多,但真正为某个人了解并理解的也许只是其中的部分。很多的东西就象王阳明所说的山中之花,当我们没有看到的时候,只是自开自落,和不存在无异。因此我们如果不满足于泛泛的议论,而是想真正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的话,就得从他留给我们的著作入手,看看究竟哪些人真的对庄子发生了影响。 就《庄子》内七篇所见,儒家和墨家无疑是庄子最注意的学派。[2]《齐物论》提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特别提到的是“儒墨之是非”。

以儒墨作为言论是非的例子,一方面反映出当时这两大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它们在庄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3]尤其是儒家,更是庄子注意和批评的中心。《逍遥游》所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正是缙绅先生的写照吗?庄子以为,其境界恰如“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鹌,与“绝云气,负青天” 的大鹏有着天壤之别。“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在对比中贬损着儒家所祖述的圣王。《齐物论》所说“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直接针对的是儒家的核心主张。《养生主》“老聃死”的寓言,借“秦失”三号而出表现着对儒家礼乐制度的抨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诸篇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庄子把孔子及其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直接请到了寓言之中,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藉儒之口以批儒。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做法,正是庄子恢诡孟浪之文风的表现。如果以为庄子真的是尊重孔子,甚至认为庄子出于儒门,那就不只是滑稽,简直是荒诞无稽了。 司马迁说的很对,庄子之书,是“诋疵孔子之徒”的。也许有人以为太史公举的是《渔父》《盗跖》等属于外杂篇的文字,与内七篇的态度并不相同。但在我看来,如果有不同的话,也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外杂篇显而内篇隐。所谓“显”,是说其表达的比较直接,有点象《诗》的“赋”。所谓“隐”,是说其表达的比较婉转,有点象《诗》的“比”。“显”的东西固然痛快淋漓,“隐”者则更有回旋品味的余地。我们看内篇中孔子的形象,大体可以分做两类,一类是被嘲讽或者教诲的对象,一类是庄子的代言人。前者见于《人间世》的篇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德充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 正文 庄子和他的时代 (一)庄子其人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自然性并不就是人的本性。动物性的个体自然存在也并不自由,动物性的自然生存并非人的自由理想。这一切庄子自然也知道,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的实现,于是最终就落脚到了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个体存在的形神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二、“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国学 战国时哲学家和藏书家惠施

国学战国时哲学家和藏书家惠施 惠施,(约前370~约前310),宋国人。战国时哲学家、名家“合同异”派代表人物。藏书家。据传曾任魏相十余年,主张联合齐、楚,停止战争。以善辩有名,与庄周友善,过从甚密。在哲学上,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而言的,具有相互的辩证思想。《庄子.艺文志》著录《惠子》一篇,已佚。其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诸书中。、惠施曾在魏国为相达15年之久。据《庄子.秋水》记载: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要去看他,有人便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是想夺你宰相之位。”惠施听了很害怕,于是就在国内搜寻庄子,长达3昼夜。庄子闻讯后,主动去见惠施说:“你知道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它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一只猫头鹰拾到了一只腐朽的死老鼠,便仰起头来大喝道,不准抢我的死老鼠。你以为我来魏国是来夺你的相位吗?”惠施听了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惠施为相时,曾帮魏惠王立过新法,法令公布后,百姓都说法令好。献给惠王,惠王也认为很好。拿给翟翦看,翟翦亦认为很好。惠王问:“可以实行吗?”翟翦说:“不可以。”惠王说:“既然好,为何不能实行呢?”翟翦说:“如今抬木头的,前边喊着号子,后边走的响应着,这号子对抬木头人来说是好的。虽然有郑国、卫国那样悦耳的音乐可唱,然而却不如这号子更适合抬木头的人。所以治理国家也像抬木头一样,需要有适合的法令。”从此,不难看出,惠施所制定的法令,虽然很好,但脱离魏国的实际,所以,未能够在魏国实行。 惠施主张联合齐楚,停止战争,并随同魏惠王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在当时的名辩思潮中,他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一个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即“合同异”;一个倾向于离万物之同,即“离坚白”。惠施的“合同异”命题,有“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之大同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等。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归根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他在“遍为万物说”的论证中,大量揭露事物的矛盾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过分夸大了事物相对的同一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本质差别,

庄子与惠施的论辩

庄子与惠施的论辩 庄子和惠施都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辩士。 《庄子·天下》篇说: 惠施以此为大,化於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庄子·至乐》篇,庄子到楚国去,路上遇见一具尸骨,晚上以骷髅为枕而睡了。夜半骷髅对他说话了: 子之谈者似辩士。 可见,惠施与庄子,都是喜欢论辩?并且是善于论辩的辩者,辩士。不过他们似乎与当时的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辩论,在战国七雄中牟取利益者不同。他们的论辩是智者?思想者的论辩。 他们对“有用无用”辩之甚多,辩之甚深,最后得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的认识。庄子说,你站的一小块地方是有用的,周围其它地方都是无用的。如果把你周围那些无用的地方都挖去,一直挖到黄泉,那么,剩下了你站的那一小块所谓有用的地方,还能有用吗?他的话很深刻,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许许多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支撑着的。数理化有用,文史哲无用。没有文史哲对数理化的支撑,那么,数理化还有用么?可以说,任何一个在数理化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史哲知识都是非常优秀的。“无用”的知识,正是他们做出杰出成就的强有力的基础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汉字写不好,因为他们大多用电脑。中国老一辈著名学者,科学家,哪一个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写好汉字还是有用的。你有名气了,如果有谁请你题个词,你是题也不题呢?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惠施也是黄老道家。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的概念是道家的。“大一”也就是道,天地宇宙。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大一生水》说: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仓热。 仓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惠施的大一,是“至大无外”从而建立了无穷大的概念。“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是惠施首先提出来的,是对道家学说的一个新的发展。 庄子对此也有论述。《庄子·逍遥游》: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其恶乎待哉! 《庄子·齐物论》: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摘要:《庄子》一书中记载有许多庄子和惠施的精彩辩论,这成为我们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从二人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庄子和惠施在存在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分歧与差异。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二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与名家思想旨趣的差异。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 关键词:庄子;惠施;差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 《庄子》一书向我们显示,惠施是庄子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当惠施去世时,庄子十分伤心:“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①二人颇有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味道,这表明庄惠二人在思想上的确有相契合之处。然而《庄子》书中所记载二人之间的许多的辩论又表明庄子和惠施在思想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一、“道”与“物”——存在观的差异 首先,在关于何为世界的根本存在的问题上,二人之间

就产生了分歧。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观念,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原理和根本的存在: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② 道虽然“生天生地”,但它并不是外在于天地万物的造物主,而是内在于天地万物的存在。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万事万物中皆有道,“周”、“遍”、“咸”形容的就是道普遍内化于万物的特性。同样“道”也内涵于人的存在之中,表现为所谓的“人道”。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天道为主,人道为臣。因此,天道对于人道而言具有优先性,所以,人的行为方式也要遵循“天道”,此所谓“道不远人”。 庄子之“道”综合了“天道”与“人道”,囊括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然形态。之所以要划分“天道”和“人道”,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及人的存在方式。 相比庄子之“道”的高远和玄秘,惠施思想的落脚点则显得平淡踏实。惠施认为世界的根本存在是“物”: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总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二.基础积累 1.重点词汇释义 (1)安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全:完全,肯定) (3)请循其本(循:追溯)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之:代词,代鱼的快乐)

2.古今异义 (1)安知鱼之乐(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2)固不知子矣(固: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靠。) (3) 子非我(子:古义:你;今义:孩子,儿子) 3.写作手法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描述论辩过程的笔调轻松、闲适,两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二、词类活用 其视下也(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庄子的思想世界(3)

庄子的思想世界(3) 但是杨朱却是以批评墨子为己任的。墨家对以兼爱等为内容的义的极端强调,为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最好的重物轻生的例子。这引起了杨朱的反弹。相对于墨子的兼爱,杨朱主张贵己;因此不同于墨子的舍生取义,杨朱主张着轻物重生。他最著名的说法当然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7]这个经常被曲解的命题,显然是针对着墨家“腓无胈,胫无毛”[8]的说法,用以显示生命的重要。在哲学史上,杨朱第一个站在生命的一面突出了生命和外物的矛盾,这使他成为庄子的先驱。但和庄子不同,杨朱仍然是一个游士,他的贵己和墨子的兼爱一样,仍然是提供给君主的一种治国的方法,但治国的话题却早已经退出了庄子的心灵。因此庄子和杨朱的距离是明显的,《应帝王》中曾经提到一个叫阳子居的人,他向老聃询问着关于明王和明王之治的问题。古书中阳和杨通用,所以学者大都认为这个人就该是杨朱。无论如何,这和杨朱游士的身份是吻合的。这一点显然不会被庄子所认可,但他对生命的强调无疑给庄子做了最好的铺垫。虽然没有杨朱的名字,可是在庄子关于生命应该摆脱外物的控制的主张里面,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杨朱的影子。 惠施当然是庄子一生的交游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庄子》书中既表现出对惠施无情的嘲讽,也有真诚的悼念。外杂篇中的某些记载固然不必太当真,但是庄子过惠子之墓,而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9]应该可以被看作是真实的情形。这足以说明庄子和惠施在思想对立背后的相知。曾经有学者认为整个庄子的内篇都是为惠施而做,这说法未免小看了庄子的思想视野和格局,但是从提醒人们重视惠施的影响来看,还是有积极的意义。在内七篇的范围里,惠施的名字出现在《逍遥游》、《齐物论》和《德充符》中,都很难说是正面的描述。除了《齐物论》是简单的和另外两个人一并提到外,(“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 册)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哲学思想,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2.能够理解并解读庄子哲学中反映的思想观点,包括“相对主义”、“反对功利主义”、“重视自由和自我安排”等。 3.能够与庄子哲学思想相联系,理解和感悟庄子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庄子哲学思想,理解庄子对于真实的本质、道德、人生、自由等方面的思考。 难点:如何将庄子哲学思想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哲学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功利主义、权威主义的局限性,并用思索庄子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作为导向。 2.讲解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庄子哲学思想的背景与主要观点。 庄子主张人应该放弃物质世界和权势名利的追求,回归最纯洁无为的自我本真,越来越进入“无用之用”的境界,从而在追求美好生命的过程中达到内心丰盈与智慧的充盈。 庄子强调对等观念,通过相对性来去除对事物的偏见和旁人的价值观。庄子也批评功利主义,认为名誉、财富、声望都是人类社会的约束。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回归本体,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生活安排。 3.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我看待并讨论,加深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自行组织并筛选相关观点,借鉴庄子的哲学视野,对工作、道德、人生和时尚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问题做出更广泛的应对。 4.提升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庄子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实践性思考。 要求学生完成以庄子思想为指导的小研究,围绕“庄子哲学的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摘要:在先秦轴心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惠子是名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据《庄子》内七篇记载,他们曾产生两次著名的对话,分别是“大而无用”之争和“人故无情”之辩。本文通过叙述两次对话的基本内容,试图对二人思想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庄子;惠子;大而无用;人故无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4-02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活动时间大概为战国中期。一般认为,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且与之并称为“老庄”。庄子个性自由,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惠子,名施,宋国人,主要活动在魏国进行,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在学派上,惠子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并曾任魏国宰相三十余年。 关于惠子其人其言的记载,已经没有专门的文本可以考察,但他的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表明他在先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本文的论述对象主要是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故以《庄子》一书为参考依据。《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但对其作者历来有

所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庄子及其弟子所作。不过,《庄子》内七篇为庄子本人的作品,这是基本没有异议的。从《庄子》一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对话以及“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这句话可以看出,除了惠子以外,庄子本人是不屑于直接与其他思想家进行辩论的——由此可见,惠子是庄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虽然庄子对惠子有过无情的嘲讽,但也有真诚的悼念。外杂篇的记载虽不一定为真,但庄子过惠子之墓时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应该可以被看做是真实的情形。[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庄子与惠子二人相得益彰——庄子的思想因惠子而升华,惠子的思想因庄子得以流传。 在《庄子》内七篇里,惠子的名字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逍遥游》《齐物论》和《德充符》中。但在《齐物论》中,庄子只是顺带提到惠子,并没有展开论述或者产生对话。这句话是“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2]。而在《逍遥游》和《德充符》里,庄子都与惠子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分别是“大而无用”之争和“人故无情”之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次对话。 一、“大而无用”之争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逍遥游》中有关“大而无用”之争的记载:文段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_庄子的故事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_庄子的故事 老子、庄子都以“道”为思想核心内容,但是在处理人和道的关系上却有很大差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 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续。同为道家这一门派大师级人物的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壮大。虽然说他们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细细来看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老子、庄子都以“道”为思想核心内容,但是在处理人和道的关系上却有很大差别。老子觉得人这种生物在世间有着无可超越的优点,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而庄子却觉得万事万物都是相同的人也一样,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老子有一个“常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比如在理国时,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并不是消极,而是在对待事物,为人处事时要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其实老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在意这些功名利禄的,他有一些入世情绪在里面;庄子则不然,他更多的是消极避世,不管不顾,远离红尘,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钱财功名并没有兴趣。他们两个都有着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但态度并不相同。 老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纯粹的,庄子追求的是超脱自然物我两忘。虽然稍有分歧,但他们两者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的思想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生活里也有很大的生存价值。 庄子哲学的故事 庄子有一个老朋友,两个人同乡,感情自然是先天的深厚。但是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呀,经常是掐的死去活来,比如著名的濠梁之辩,关于鱼快不快乐的问题,就是两个人相处方式的一个例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学习重点〗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庄子不但想象力极为丰富,而且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作品介绍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是战国中期庄

八年级下语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靳慧敏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25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授课:太康县城关回族镇第三初级中学 靳慧敏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及工具书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 富文言知识。 (重点)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感受“濠梁之辩”中反映的庄子与惠子不同的思想与志趣。 (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庄子有一好友叫惠子,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借惠子的话来抒发自己的意思。两个人虽然经常抬杠,在学术观点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挚友。这天,两个人一起散

步时又抬杠了,因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作家 作品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文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整体感知 1.生难字 鲦 ( tiáo )鱼 濠( háo )梁 循(xún)其本 2..听读课文。 3.自由读。 4指名读,教师点拨。

5.疏通文意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哲学家,政治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庄子好友。 于:在。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庄子与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2)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3).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哪里。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4}.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5).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固:固然。 全:完全,完备。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_4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理解“物我合一”思想。 2.学会积累,整体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3.朗读体味,领略故事中的旨趣。(难点) 学情分析: 《庄子》散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材所选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这则故事来讲,故事性、趣味性都很强,通过课前自读、组内讨论、朗读、表演等方式,学生是可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从濠梁之辩看庄惠二人的思想

从濠梁之辩看庄惠二人的思想 一﹑前言 所谓「乱世言论兴」,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有如百花齐放,乃是我国思想史上最为光辉的时期。这股中国的思想洪流,经过了千百年之久,与后世的各种学说相推相荡,才使得其思想更趋完备。然而身为我们这些后人,自然可拿着前人所提学说一一研究,寻出其弊病;也可和有志的同道中人相互砥砺,彼此琢磨,以求弥补个人思考的不周密性。但是我开始怀疑一个问题,那便是古代那些分属各流各派的思想家们,似乎甚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之一起做学问。当然他们可能会有门人,有弟子,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 也许他们都以习惯于这种另类的寂寞吧!毕竟要找到一位与自己的才德学识俱不相上下而可以相互切磋的人的确不易。然而这种情况却并非从未发生,至少对庄惠二人而言。 日本一位擅长描写都会男女的著名漫画家柴门文,在她的一部漫画《同班同学》后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象棋也好,网球也好,『棋逢敌手』是最有意思的。」我想,棋逢敌手不如说是势均力敌,也就是彼此平分秋色。犹如两人角力,时而我胜,时而我负,这才是趣味所在。前巴西足球国家代表队队长曾说:「我最讨厌的比赛就是已知避胜的比赛,……唯有双方旗鼓相当,才能促使球队进步。」大哉此言!其实不只如此,我认为几乎各种活动,都需要有这样的功能。企业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被所有学者认为是不变的真理:「让敌人与自己成长。」那便是棋逢敌手的另一个写照。 当然,庄子和惠子虽然有着学术思想上的基本差异,导致彼此多所批评,我们却也不能将之视为敌人。不过,他们之间的交往,的确是很令我们所感到好奇的;尤其是古籍之中,对两人来往的记载,并不算多,但每一篇却都令人印象深刻,足见两人交游之真。因此他们可说是似敌似友,却又非敌非友的微妙关系,这也就是我最感兴趣之处。 而书中所载,庄子与惠子两人的辩论,尤其是吸引人。我们看濠梁鱼乐之辩,两人机锋相对,旨意独到,且发人深省,更是千古之胜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才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今日我们谈到道家之学,多以老庄为要;谈到名家之学,则以惠施公孙龙为先。看似毫无交集,实非如此。基于一探究竟之心,便决定以濠梁之辩来探讨庄惠二人思想的异同。 二﹑本论 (一)从濠梁之辩谈起 1﹑关于辩论 大凡我们心中有一套理论,或一种学说,想要使人接受,让人了解,最直接的方法有二:一是诉诸语言而说出,二为诉诸文字而写出。当然他人不一定会全盘接受或了解,有时也会有反驳的意见出现,或提出问题征询,或攻击我方理论薄弱处。而我们若也觉得对方的意见不够完整时,便再次提出意见……这种你来我往,彼此针锋相对的情形,逐渐地影响后世,形成了辩论之学。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二则文言文。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寓言阐述的道理。 3.体会道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的差异,体味两位哲学家论辩的趣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寓言阐述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道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的差异,体味两位哲学家论辩的趣味。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二、人物简介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

表人物。曾做过漆园吏。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三、作品简介 第一则选自《庄子集释》,自晋人郭象以来,众家莫不把它的篇旨看作是论“逍遥”,并且以“逍遥游”作为庄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但在关于何为“逍遥”,怎样才能“逍遥”的问题上,出现了种种分歧,从而影响到对该篇思想意义及有关问题的正确理解。 第二则,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 四、字词学习 鲲()徙()抟() 南冥()濠梁()鲦鱼() kūn xǐ tuán mínɡ háo tiáo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初中语文_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与惠子关系,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本则故事所阐述的道理(重点) 3.感受庄子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先秦诸哲的思想差异(难点)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对同一问题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学生回答自己的遇到的情景) 今天我们学习庄子的另一篇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起了解庄子与惠子对于同一问题是如何辩论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同桌互译,疏通文意。 参考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鯈(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请:请允许我。 循:追溯。 本:最初,本原。 参考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用原文)。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明确: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 明确: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那惠子如何反击? 明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明确: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局部探究 (一)理解双方观点。 大家现在对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不能只是把文意搞懂,还要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析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探交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师生点评。 学生思考,交流。 答案预设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二)探究文章内涵。 1.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2021年八年级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全套讲义教师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知识集结 知识元 o《庄子》二则 ▪知识讲解 一、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担任过漆园吏,他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影响极深的著作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写作背景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的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 (三)文体赏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 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郭沫若《庄子与鲁迅》 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中的哲学,哲学中的文学”。 二、课文感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倘若环境条件有利于惠子学说生长的话,中国科学无需通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即可发展。 ——李约瑟(英国) 1.课文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