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数计算的常见类型及方法修订稿

实数计算的常见类型及方法修订稿

实数计算的常见类型及方法修订稿
实数计算的常见类型及方法修订稿

实数计算的常见类型及

方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实数计算的常见类型及方法

【精练】计算

3-2÷3+(-)0-3-1+(-3)2-32

解:原式=3-+1-+9-9=3

在算3-2÷3时易算成1÷3=,另外(-3)2与-32是有区别的.

【知识规律串讲】

一、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2)减法 a-b=a+(-b)

(3)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即

(4)除法

(5)乘方

(6)开方如果x2=a且x≥0,那么=x;如果x3=a,那么

在同一个式于里,先乘方、开方,然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

3.实数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分配律 a(b+c)=ab+ac

其中a、b、c表示任意实数.运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

一、加法运算中的方法与技巧

例1 计算:

(1)5-[2+(-4.8)-(-4)]

(2)|(-)-(-)+(-)|

分析:(1)题的关键是确定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还应先计算括号内的;

(2)题的关键是求出绝对值符号中式子的值,进而求出整个式子的值.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计算时,小学学过的确定运算顺序的方法仍然适用

解(1)5-[2+(-4.8)-(-4)]

=5-[2-4.8+4]

=5-[7-]

=5-=3

(2) |(-)-(-)+(-)|

=|-+-|

=|--+|

=|-|=

【小结】巧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以达到简化的目的,同时注意交换加数位置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

实数加法运算中通常有以下规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二、乘、除运算中的方法与技巧

例2:计算:

(1)4--÷;(2)--3××(-1)÷(-1).

分析:(1)这里没有用括号规定运算顺序,所以我们应先算乘方,再算除法,最后算除法.(2)用括号规定运算顺序,所以应先算括号内的,再按顺序进行.另外也可以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去掉括号,然后再按顺序进行.

解(1)4--÷

=4-(-8)-÷

=4-(-8)-27÷

=12+27

=29

(2)解法一:--3××(-1)÷(-1)

=-16-12×()÷(-)

=-16+8×(-)

=-16-6=-22

解法二:--3××(-1)÷(-1)

=-16-12×(-1)×(-)

=-16-(4-12)×(-)

=-16+(3-9)=-22

点评: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一要注意运算顺序的正确;二要注意符号的变化;三要注意在运算性质时不要出现错误.

三、幂的运算

【例3】计算:

【小结】表示4个-2相乘,负数的偶次方是正数,而的相反数,结果为负数,两者意义不同,注意区别.同理,表示3个-2相乘,表示的相反数,表示3个相乘,除以5的商的相反数,两者意义不同,注意观察,当底数是分数时,底数要加括号.

四、在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运算律

【小结】此题利用分配律计算非常简便,但同时是同学们在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第一种方法是把括号中的式子看作和的形式,分别相乘,再相加.第二种方法是先定符号,后面注意整体思想.第三种方法,第一部分相乘时先定符号,后定值.

【小结】善于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灵活使用交换律和分配律,使解决本题的步骤变得简捷明快.

【小结】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有括号通常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无括号,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此题,在将混合运算中的除法转化为

乘法后,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同时注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可用分配律.单项式除以多项式不可用分配律,必须把除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计算.

五、二次根式的运算

例8:小东在学习了后, 认为也成立, 因此他认为一个化简过程:

=是正确的. 你认为他的化简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分析: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根据其基本性质进行,对于性质:,是有条件的即:,,做题时应注意这一点。

解答:他的化简过程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根据性质:,应有条件,,

而该同学在的化简过程中,显然出现了违背条件的情况,与是

没有意义的,因此他的化简过程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

点评:运算性质是运算的基础,要准确全面的把握运算性质,不能断章取义,在复习是要注这一点,对某一知识的掌握要全面、深刻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知道或模棱两

可,这是总复习中的大忌。

拓广:

对于题目“化简并求值:,其中”,甲、乙人的解答不同.

甲的解答是:;

乙的解答是:.

谁的解答是错误的为什么

解:乙的解答是错误的,因为:,则,故有:

六、开放性问题

【例9】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运算如下: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1) 10-[(-6)×3+4]

(2)(10+4-6)×3

(3) 4-[10×(-6)]÷3

【小结】此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要发散思维,结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性质,多角度寻求解题途径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计算方法

常见化学计算方法 主要有: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守恒法、极值法、关系式法、方程式叠加法、等量代换法、摩尔电子质量法、讨论法、图象法(略)、对称法(略)。 一、差量法 在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温度改变(升高或降低),使溶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溶质(或饱和溶液)质量的差量;每个物质均有固定的化学组成,任意两个物质的物理量之间均存在差量;同样,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尽管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但物质的量、固液气各态物质质量、气体体积等会发生变化,形成差量。差量法就是根据这些差量值,列出比例式来求解的一种化学计算方法。该方法运用的数学知识为等比定律及其衍生式:a b c d a c b d ==--或c a d b --。差量法是简化化学计算的一种主要手段,在中学阶段运用相当普遍。常见的类型有:溶解度差、组成差、质量差、体积差、物质的量差等。在运用时要注意物质的状态相相同,差量物质的物理量单位要一致。 1.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 ,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 2.5g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实验室用冷却结晶法提纯KNO 3,先在100℃时将KNO 3配成饱和溶液,再冷却到30℃,析出KNO 3。现欲制备500g 较纯的KNO 3,问在100℃时应将多少克KNO 3溶解于多少克水中。(KNO 3的溶解度100℃时为246g ,30℃时为46g ) 3.某金属元素R 的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m ,相同价态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则金属元素R 的化合价为多少? 4.将镁、铝、铁分别投入质量相等、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所得各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投入的镁、铝、铁三种金属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 (A )Al >Mg >Fe (B )Fe >Mg >Al (C )Mg >Al >Fe (D )Mg=Fe=Al 5.取Na 2CO 3和NaHCO 3混和物9.5g ,先加水配成稀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加9.6g 碱石灰(成分

关于行列式的计算方法8页word文档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综述 目录 1.定义法(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参考) 2.化三角形法(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参考) 3.逐行(列)相减法(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参考) 4.升降法(加边法)(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参考) 5.利用范德蒙德行列式(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参考) 6.递推法(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参考) 7.数学归纳法(线性代数释疑解难参考) 8.拆项法(课外辅导书上参考) 9.换元方法(课外辅导书上参考) 10.拆因法(课外辅导书上参考) 线性代数主要内容就是求解多元线性方程组,行列式的计算其中起重要作用。下面由我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行列式的方法: 1.定义法 由定义看出,n级行列式有!n个项。n较大时,!n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直接用定义来计算行列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但在n级行列式中的等于零的项的个数较多时,它展开式中的不等于零的项就会少一些,这时利用行列式的定义来计算行列式较方便。 例1.算上三角行列式 解:展开式的一般项为 同样,可以计算下三角行列式的值。 2.化三角形法 画三角形法是先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将原行列式作某种保值变形,化为上

第 1 页 (下)三角形行列式,再利用上(下)三角形行列式的特点(主对角线上元素的乘积)求出值。 例2.计算 解:各行加到第一行中 把第二列到第n 列都分别加上第一列的()1-倍,有 3.逐行(列)相减法 有这样一类行列式,每相邻两行(列)之间有许多元素相同,且这些相同元素都集中在某个角上。因此可以逐行(列)相减的方法化出许多零元素来。 例3.计算n 级行列式 解:从第二行起,每一行的()1-倍都加上上一行,有 上式还不是特殊三角形,但每相邻两行之间有许多相同元素()10或,且最后一行有()1n -元素都是x 。因此可再用两列逐列相减的方法:第()1n -列起,每一列的()1-倍加到后一列上 4.升降法(加边法) 升降法是在原行列式中再添加一列一行,是原来的n 阶成为()1n +阶,且往往让()1n +阶行列式的值与原n 阶行列式的值相等。一般说,阶数高的比阶数低的计算更复杂些。但是如果合理的选择所添加的行,列元素,是新的行列式更便于“消零”的话,则升降后有利于计算行列式的值。 例4.计算n 级行列式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守恒法 (一)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因而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和质量保持不变。 1.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 A.36 g B.40 g C.80 g D.160 g 答案 B 解析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生成氯化亚铁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由于Na 2O 2固体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本身也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为Fe 2O 3,根据铁原子守恒, n (Fe 2O 3)=12n (Fe)=12×28 g 56 g·mol -1 =0.25 mol 所得Fe 2O 3固体的质量为:0.25 mol ×160 g·mol - 1=40 g 。 2.有14 g Na 2O 2、Na 2O 、NaOH 的混合物与100 g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质量为( ) A.20.40 g B.28.60 g C.24.04 g D.无法计算 答案 C 解析 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蒸干后得到NaCl ,由Cl - 质量守恒关系可得100 g ×15%×35.536.5=m (NaCl)×35.558.5 ,解得m (NaCl)≈24.04 g 。 (二)电荷守恒 依据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或离子方程式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不变。 1. 将a g Fe 2O 3、Al 2O 3样品溶解在过量的200 mL pH =1的硫酸溶液中,然后向其中加入NaOH 溶液,使Fe 3+ 、Al 3+ 刚好沉淀完全,用去NaOH 溶液100 mL ,则NaOH 溶液的浓度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0.2 mol·L - 1 解析 当Fe 3+ 、Al 3+ 刚好沉淀完全时,溶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钠,而Na + 全部来源于NaOH , 且变化过程中Na + 的量不变。根据电荷守恒可知:n (Na + )n (SO 2-4)=21 ,所以,n (NaOH)=n (Na + )=2n (SO 2-4)=n (H +)=0.1 mol·L -1×0.2 L =0.02 mol ,c (NaOH)=0.02 mol 0.1 L =0.2 mol·L -1。

n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n 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徐亮 (西北师大学数信学院数学系 , 730070 ) 摘 要:本文归纳总结了n 阶行列式的几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并举列说明了它们的应运. 关键词:行列式,三角行列式,递推法,升降阶法,得蒙行列式 The Calculating Method of the N-order Determinant Xu Liang (College o f M 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 ce ,North west Normal Uni versit y , Lanzhou 730070,Gansu ,Chin a )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common and effective calculating methods of the n-order determinant by means of examples. Key words: determinant; triangulaire determinant; up and down order; vandermonde determinant 行列式是讨论线形方程组理论的一个有力工具,在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有这极为广泛的应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运算工具,它是研究线性方程组,矩阵,特征多项式等问题的基础,熟练掌握行列式的计算是非常必要的.行列式的计算问题多种多样,灵活多变,需要有较强的技巧.现介绍总结的计算n 阶行列式的几种常用方法. 1. 定义法 应用n 阶行列式的定义计算其值的方法,称为定义法. 根据定义,我们知道n 阶行列式 12121211 12121222() 1212(1)n n n n n j j j j j nj j j j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π= -∑ L L L L L M M L M L .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1)

计算n 阶行列式的若干方法举例 1.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 例: 一个n 阶行列式n ij D a =的元素满足,,1,2,,,ij ji a a i j n =-= 则称D n 为反对称 行列式, 证明:奇数阶反对称行列式为零. 证明:由ij ji a a =-知ii ii a a =-,即0,1,2, ,ii a i n == 故行列式D n 可表示为1213112 23213 23312300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由行列式的性质A A '=,1213112 23213 23312300 0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12131122321323312300( 1)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1)n n D =- 当n 为奇数时,得D n =-D n ,因而得D n = 0. 2.化为三角形行列式 例2 计算n 阶行列式123123 1 23 1 2 3 1111n n n n a a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a a ++=++. 解 这个行列式每一列的元素,除了主对角线上的外,都是相同的,且各列的结构相似,因此n 列之和全同.将第2,3,…,n 列都加到第一列上,就可以提出公因子且使第一列的元素全是1. [][]()()()()()()122323122 3231223231122 3 2 3 211 12, ,2,,11 111 1 1111 1111 11 1n n n n n n n n n i n i n n n n i i i i i n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3110100 111 . 00100 1 n n n i i i i a a a ==?? =+=+ ??? ∑∑

(完整word)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1、差量法 例题.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析: Fe + CuSO4= 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 56 64 64-56=8 m (Fe) 100.8g-100g=0.8g 56∶8=m (Fe)∶0.8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归纳小结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之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质量差均取正值。差量必须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

差量法优点:不需计算反应前后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部分,因此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差量法利用的数学原理:差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合比定律,即 差量法适用范围 ⑴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 1.在稀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正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为( ) A.7:8 B.8:7 C.7:80 D.80:7

(完整版)行列式的计算方法(课堂讲解版)

计算n 阶行列式的若干方法举例 n 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很多,除非零元素较少时可利用定义计算(①按照某一列或某一行展开②完全展开式)外,更多的是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特别要注意观察所求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行列式,有时会有不同的求解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1.利用行列式定义直接计算 例 计算行列式 0 0100200 1000000n D n n =-L L M M M M L L 解 D n 中不为零的项用一般形式表示为 112211!n n n nn a a a a n ---=L . 该项列标排列的逆序数t (n -1 n -2…1n )等于(1)(2) 2 n n --, 故(1)(2) 2 (1) !.n n n D n --=- 2.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 例: 一个n 阶行列式n ij D a =的元素满足,,1,2,,,ij ji a a i j n =-=L 则称D n 为反对称 行列式, 证明:奇数阶反对称行列式为零. 证明:由ij ji a a =-知ii ii a a =-,即0,1,2,,ii a i n ==L 故行列式D n 可表示为1213112 23213 233123000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L L L L L L L L L ,由行列式的性质A A '=,1213112 23213 233123000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L L L L L L L L L 12131122321323312300(1)0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L L L L L L L L L (1)n n D =- 当n 为奇数时,得D n =-D n ,因而得D n = 0.

行列式的计算技巧与方法总结

行列式的几种常见计算技巧和方法 2.1 定义法 适用于任何类型行列式的计算,但当阶数较多、数字较大时,计算量大,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1 计算行列式 00400300200 1000. 解析:这是一个四级行列式,在展开式中应该有244=! 项,但由于出现很多的零,所以不等于零的项数就大大减少.具体的说,展开式中的项的一般形式是43214321j j j j a a a a .显然,如果41≠j ,那么011=j a ,从而这个项就等于零.因此只须考虑41=j 的项,同理只须考虑 1,2,3432===j j j 的这些项,这就是说,行列式中不为零的项只有 41322314a a a a ,而()64321 =τ,所以此项取正号.故 0 04003002001000 =()()241413223144321=-a a a a τ. 2.2 利用行列式的性质 即把已知行列式通过行列式的性质化为上三角形或下三角形.该方法适用于低阶行列式. 2.2.1 化三角形法 上、下三角形行列式的形式及其值分别如下:

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211nn 333223221131211000000=,nn 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21132 1 33323122211100 00 00=. 例2 计算行列式n n n n b a a a a a b a a a a ++= + 21 211211n 1 11 D . 解析:观察行列式的特点,主对角线下方的元素与第一行元素对应相同,故用第一行的()1-倍加到下面各行便可使主对角线下方的元素全部变为零.即:化为上三角形. 解:将该行列式第一行的()1-倍分别加到第2,3…(1n +)行上去,可得 1 21n 11210000D 0 n n n a a a b b b b b += = . 2.2.2 连加法 这类行列式的特征是行列式某行(或列)加上其余各行(或列)后,使该行(或列)元素均相等或出现较多零,从而简化行列式的计算.这类计算行列式的方法称为连加法.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 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 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 3、投资拉动率,又称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投资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投资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计算方法为: 投资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投资拉动率×GDP增长率 其中的GDP增长率一般为不变价生产法GDP增长率(下同)。 4、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消费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计算方法为: 消费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消费拉动率×GDP增长率 5、“贡献率”?它是怎样计算的?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 (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对应线代】行列式计算7种技巧7种手段

行列式计算7种技巧7种手段 【说明】行列式是线性代数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线性代数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记为det(A).本质上,行列式描述的是在n 维空间中,一个线性变换所形成的平行多面体的体积,它被广泛应用于解线性方程组,矩阵运算,计算微积分等.鉴于行列式在数学各领域的重要性,其计算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将几种常见的行列式计算技巧和手段归纳于此,供已具有行列式学习基础的读者阅读 一7种技巧: 【技巧】所谓行列式计算的技巧,即在计算行列式时,对已给出的原始行列式进行化简,使之转化成能够直接计算的行列式,由此可知,运用技巧只能化简行列式,而不能直接计算出行列式 技巧1: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的值相等,即D=D T 111211121121222122221 2 12n n n n n n n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技巧2:互换行列式的任意两行(列),行列式的值将改变正负号 111212122221222111211 2 1 2 n n n n n n n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技巧3:行列式中某一行(列)的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记号的外面 1111121111121221 222 22212221 1 2 1 2 n n n n n n i n n n n n nn n n nn b a b a b a a a a b a b a b a a a a b b a b a b a a a a ==∏ 技巧4:行列式具有分行(列)相加性 11121111211112111 22 1 2121 2 1 2 1 2 n n n t t t t tn tn t t tn t t tn n n nn n n n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b c b c b c b b b c c c a a a a a a a a a +++=+ 技巧5:将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各元素乘以同一数k 后加到另一行(列)对应的元素上,行列式的值不变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课堂讲解版

计算n 阶行列式的若干方法举例 n 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很多,除非零元素较少时可利用定义计算(①按照某一列或某一行展开②完全展开式)外,更多的是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特别要注意观察所求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行列式,有时会有不同的求解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1.利用行列式定义直接计算 例 计算行列式 00100 200 1 0000 00n D n n = - 解 D n 中不为零的项用一般形式表示为 112211!n n n nn a a a a n ---=. 该项列标排列的逆序数t (n -1 n -2…1n )等于(1)(2) 2 n n --, 故(1)(2) 2 (1) !.n n n D n --=- 2.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 例: 一个n 阶行列式n ij D a =的元素满足,,1,2, ,,ij ji a a i j n =-= 则称D n 为反对称 行列式, 证明:奇数阶反对称行列式为零. 证明:由ij ji a a =-知ii ii a a =-,即0,1,2, ,ii a i n == 故行列式D n 可表示为1213112 23213 23312300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由行列式的性质A A '=,1213112 23213 23312300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12131122321323312300(1)0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1)n n D =- 当n 为奇数时,得D n =-D n ,因而得D n = 0. 3.化为三角形行列式

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二、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分述如下。 (一)积差相关系数 1. 积差相关系数又称积矩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 )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故也称皮尔逊相关。这是一种求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 积差相关系数记作XY r ,其计算公式为 ∑∑∑===----= n i i n i i n i i i XY Y y X x Y y X x r 1 2 1 2 1 ) ()() )(( (2-20) 式中i x 、i y 、X 、Y 、n 的意义均同前所述。 若记X x x i -=,Y y y i -=,则(2-20)式成为 Y X XY S nS xy r ∑= (2-21) 式中n xy ∑称为协方差,n xy ∑的绝对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两列变量的一致性程 度。然而,由于X 变量与Y 变量具有不同测量单位,不能直接用它们的协方差 n xy ∑来表示两列变量的一致性,所以将各变量的离均差分别用各自的标准差 除,使之成为没有实际单位的标准分数,然后再求其协方差。即: ∑∑?= = )()(1Y X Y X XY S y S x n S nS xy r

Y X Z Z n ∑?= 1 (2-22) 这样,两列具有不同测两单位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测量计算。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符合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都是等距的或等比的测量数据;(2)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必须是正态的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单峰分布;(3)两列变量必须具备一一对应关系。 2.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利用公式 (2-20)计算相关系数,应先求两列变量各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求离中差的乘积之和。在统计实践中,为方便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并利于计算机计算,一般会将(2-20)式改写为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计算XY r 的公式。即: ∑∑∑∑∑∑∑---= 2 22 2 ) () (i i i i i i i i XY y y n x x n y x y x n r (2-23) (二)等级相关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只要条件许可,人们都乐于使用积差相关系数来度量两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有时我们得到的数据不能满足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条件,此时就应使用其他相关系数。 等级相关也是一种相关分析方法。当测量得到的数据不是等距或等比数据,而是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者得到的数据是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但其所来自的总体分布不是正态的,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这时要求两列变量或多列变量的相关,就要用等级相关的方法。 1. 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用R r 表示,它适用于两列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总体为非正态的等距、等比数据。

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常用计算公式

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及 常用计算公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常用计算公式 一.化合反应 二.分解反应 三.置换反应 四.复分解反应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NaOH+HCl=NaCl+H 2O 2.中和胃酸的反应:Al (OH )3+3HCl=AlCl 3+3H 2O 3.熟石灰和硫酸反应:Ca(OH)2+H 2SO 4=CaSO 4+2H 2O 4.盐酸和硝酸银反应:AgNO 3+HCl=AgCl ↓+HNO 3 5.硫酸和氯化钡反应:BaCl 2+H 2SO 4=BaSO 4↓+2HCl 6.碳酸钙和过量盐酸反应: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7.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NaHCO 3+HCl=NaCl+H 2O+CO 2↑ 8.碳酸钠和过量盐酸反应: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9.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2NaOH+CuSO 4=Na 2SO 4+Cu(OH)2↓ 10.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11.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 12.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AgNO 3+NaCl=AgCl ↓+NaNO 3 13.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BaCl 2+Na 2SO 4=BaSO 4↓+2NaCl 14.盐酸除铁锈:Fe 2O 3+6HCl=2FeCl 3+3H 2O 15.硫酸除铁锈: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16.氧化铜和硫酸反应:CuO +H 2SO 4=CuSO 4+H 2O 五.其他反应 1.二氧化碳和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CO 2+Ca(OH)2=CaCO 3↓+H 2O 2.二氧化碳和过量氢氧化钠反应:CO 2+2NaOH=Na 2CO 3+H 2O 3.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SO 2+2NaOH=Na 2SO 3+H 2O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 ?=Cu+CO 2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 2O 3高温=2Fe+3CO 2 6.甲烷燃烧:CH 4+2O 2点燃=2H 2O+CO 2 7.酒精燃烧:C 2H 5OH+3O 2点燃 =3H 2O+2CO 2 8.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与氧气反应:C6H12O6+6O2酶=6H2O+6CO2

【原创】行列式计算7种技巧7种手段

行列式计算7种技巧7种手段 编者:Castelu 【编写说明】行列式是线性代数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线性代数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记为det(A).本质上,行列式描述的是在n 维空间中,一个线性变换所形成的平行多面体的体积,它被广泛应用于解线性方程组,矩阵运算,计算微积分等.鉴于行列式在数学各领域的重要性,其计算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将几种常见的行列式计算技巧和手段归纳于此,供已具有行列式学习基础的读者阅读 一.7种技巧: 【技巧】所谓行列式计算的技巧,即在计算行列式时,对已给出的原始行列式进行化简,使之转化成能够直接计算的行列式,由此可知,运用技巧只能化简行列式,而不能直接计算出行列式 技巧1: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的值相等,即D=D T 111211121121222122221 212n n n n n n n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技巧2:互换行列式的任意两行(列),行列式的值将改变正负号 111212122221222111211 21 2n n n n n n n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技巧3:行列式中某一行(列)的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记号的外面 111112111112122122222212221 121 2n n n n n n i n n n n n nn n n nn b a b a b a a a a b a b a b a a a a b b a b a b a a a a == ∏ 技巧4:行列式具有分行(列)相加性 11121111211112111221 21 21 2 1 21 2n n n t t t t tn tn t t tn t t tn n n nn n n n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b c b c b c b b b c c c a a a a a a a a a +++=+ 技巧5:将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各元素乘以同一数k 后加到另一行(列)对应的元素上,行列式的值不变

(完整版)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总结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总结: 1. 利用行列式性质把行列式化为上、下三角形行列式. 2. 行列式按一行(一列)展开,或按多行(多列)展开(Laplace 定理). 几个特别的行列式: B A B C A B C A == 0021 , B A B A D D B A mn )1(0 021 -== ,其中B A ,分别是n m ,阶的方阵. 例子: n n a b a b a b b a b a b a D 22O N N O = , 利用Laplace 定理,按第1,+n n 行展开,除2级子式 a b b a 外其余由第1,+n n 行所得的2级子式均为零. 故222222112)()1(--+++++-=-= n n n n n n n D b a D a b b a D ,此为递推公式,应用可得 n n n n b a D b a D b a D )()()(224222222222-==-=-=--Λ. 3. 箭头形行列式或者可以化为箭头形的行列式. 例:n n n n n n n a x x a a x x a a x x a a a a x x a a a a x a a a a x a a a a x ------=Λ ΛΛΛΛΛΛΛΛΛ ΛΛΛΛΛΛΛΛ00 000 01 133112 2113213 21321 321321 -----(倍加到其余各行第一行的1-) 100 101010 011)(3 332 221 111 Λ ΛΛΛΛΛΛΛΛ-------? -=∏=n n n n i i i a x a a x a a x a a x x a x --------(每一列提出相应的公因子i i a x -) 1 001000 010)(3 332 222111 1 Λ ΛΛΛΛΛΛΛΛn n n n i i i i n i i i a x a a x a a x a a x a a x x a x ----+-? -=∑∏== --------(将第n ,,3,2Λ列加到第一列)

(完整版)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尽量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巧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高初中化学解题效率.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来解题.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 例题1有NaCl 和NaBr 的混合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3AgNO 溶液,得到33.14g 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8.5% B.50% C.52.8% D.82.5% 思路点拨 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33NaCl+AgNO AgCl +NaNO →↓, 33NaBr+AgNO AgBr +NaNO →↓ . 即NaCl AgCl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换成了钠元素,因此沉淀相比原混合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相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 设Na 元素的质量为a Na → Ag m V 23 108 1082385-= a 33.1416.1417g g g -= 2385 17 a = 解得 4.6a g = 所以Na% 4.6 =100%=28.5%16.14 ? 答案:A 二、极值法(极端分析法)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的组成的判断,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恰好为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例题2 8.1g 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2R O 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g 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 思路点拨该题若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而用极端分析法则可以事半功倍. 设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设8. l g 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如下关系: →+↑222R+2H O 2ROH H →22R O+H O 2ROH 2M 2(17)M + 216M + 2(17)M +

最新几种特殊类型行列式及其计算

1 行列式的定义及性质 1.1 定义[3] n 级行列式 1112121 22 212 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个n 元素的乘积12 12n j j nj a a a (1)的代数和,这里12 n j j j 是 1,2, ,n 的一个排列,每一项(1)都按下列规则带有符号:当12n j j j 是偶排列时,(1)带正号,当 12n j j j 是奇排列时,(1)带有负号.这一定义可写成 () () 121212 1112121 22 21212 1n n n n j j j n j j nj j j j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τ= -∑ 这里 12 n j j j ∑ 表示对所有n 级排列求和. 1.2 性质[4] 性质1.2.1 行列互换,行列式的值不变. 性质1.2.2 某行(列)的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的符号外. 性质1.2.3 如果某行(列)的所有元素都可以写成两项的和,则该行列式可以写成两行列式的和;这两个行列式的这一行(列)的元素分别为对应的两个加数之一,其余各行(列)与原行列式相同. 性质1.2.4 两行(列)对应元素相同,行列式的值为零. 性质1.2.5 两行(列)对应元素成比例,行列式的值为零. 性质1.2.6 某行(列)的倍数加到另一行(列)对应的元素上,行列式的值不变. 性质1.2.7 交换两行(列)的位置,行列式的值变号.

2 行列式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2.1 箭形(爪形)行列式 这类行列式的特征是除了第1行(列)或第n 行(列)及主(次)对角线上元素外的其他元素均为零,对这类行列式可以直接利用行列式性质将其化为上(下)三角形行列式来计算.即利用对角元素或次对角元素将一条边消为零. 例1 计算n 阶行列式 ()1 2323111100 1 0001 n n n a a D a a a a a =≠. 解 将第一列减去第二列的 21a 倍,第三列的3 1a 倍第n 列的 1 n a 倍,得 1 223 111110 000 000 n n n a a a a D a a ?? -- - ?? ? = 1221n n i i i i a a a ==?? =- ?? ? ∑ ∏. 2.2 两三角型行列式 这类行列式的特征是对角线上方的元素都是c ,对角线下方的元素都是b 的行列式,初看,这一类型似乎并不具普遍性,但很多行列式均是由这类行列式变换而来,对这类行列式,当 b c =时可以化为上面列举的爪形来计算,当b c ≠时则用拆行(列)法[9]来计算. 例2 计算行列式

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2016-02-10人力资源研究人力资源研究 HRresearch881、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分享、互动;2、HR行业信息的发布、揭秘;3、HR相关的培训、咨询、产品等推介!博主个人号:rockysml HR必知的九大效益计量公式 1. 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指人力成本占销售额比重。该指标反应了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比,计算的是人力成本投入在企业总收入中的份额,是最能直接反应人力使用效率的一个指标。 计算公式:人事费用率=人事费用总额/营业额*100% 2. 人均劳动生产力: 人均劳动生产力是指每一个劳动力平均所创造的公司营业额。 计算公式:人均劳动生产力=公司营业额/劳动力人数(员工人数) 3. 人事费用投入产出率:

该指标反应的是每投入1单位的人事费用,能产生多少单位的营业收入。 计算公式:人事费用投入产出率=公司营业额/人事费用总额 4. 人力成本利润贡献率: 人力成本利润贡献率指企业投入的人力成本代价与企业最终获得的以利润表现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计算公式:人力成本利润贡献率=税前利润/人事费用总额 5. 薪资占人事费用的比例: 计算公式=薪资总额/人事费用总额*100% 6. 人均薪资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比例: 人均薪资与人均劳动生产力的比例关系在于说明薪资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关系,如人均劳动生产力越高,人均薪资越低,则对投资者而言,投资报酬率越高,也就是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个指标数字越大,公司老板越高兴啊)。计算公式=人均劳动生产力÷人均薪资*100% 7. 培训费用占人事费用的比例:

计算公式=培训费用/人事费用总额*100% 8. 人均招聘成本: 计算公式:人均招聘成本=招聘费用总额/到岗总人数 9. 离职率(主动): 主动率职率=主动离职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100%,关于离职率的计算,有好几种计算方式,简单化,就采取这种最常用的计算方式: 离职率=离职总人数/(期前总人数+期间入职人数) HR必收藏的50条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常用的计算公式大全

齐全的计算公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计算,为此特向大家提供各种换算公式,以供参考。 1平方公里(km2)=100公顷(ha)=247.1英亩(acre)=0.386平方英里(mile2) 1平方米(m2)=10.764平方英尺(ft2) 1平方英寸(in2)=6.452平方厘米(cm2) 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2.471英亩(acre) 1英亩(acre)=0.4047公顷(ha)=4.047×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 ) 1英亩(acre)=0.4047公顷(ha)=4.047×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 ) 1平方英尺(ft2)=0.093平方米(m2) 1平方米(m2)=10.764平方英尺(ft2) 1平方码(yd2)=0.8361平方米(m2) 1平方英里(mile2)=2.590平方公里(km2) 体积换算 1美吉耳(gi)=0.118升(1)1美品脱(pt)=0.473升(1) 1美夸脱(qt)=0.946升(1)1美加仑(gal)=3.785升(1) 1桶(bbl)=0.159立方米(m3)=42美加仑(gal)1英亩·英尺=1234(注本文介绍的生活常用资料,销售小技巧,一些小方法的消防安全法律知识所

立方米(m3 ) 1立方英寸(in3)=16.3871立方厘米(cm3)1英加仑(gal)=4.546升(1) 10亿立方英尺(bcf)=2831.7万立方米(m3) 1万亿立方英尺(tcf)=283.17亿立方米(m3) 1百万立方英尺(MMcf)=2.8317万立方米(m3) 1千立方英尺(mcf)=28.317立方米(m3) 1立方英尺(ft3)=0.0283立方米(m3)=28.317升(liter)1立方米(m3)=1000升(liter)=35.315立方英尺(ft3)=6.29桶(bbl)长度换算 1千米(km)=0.621英里(mile)1米(m)=3.281英尺(ft)=1.094码(yd) 1厘米(cm)=0.394英寸(in)1英寸(in)=2.54厘米(cm) 1海里(n mile)=1.852千米(km)1英寻(fm)=1.829(m) 1码(yd)=3英尺(ft)1杆(rad)=16.5英尺(ft) 1英里(mile)=1.609千米(km)1英尺(ft)=12英寸(in) 1英里(mile)=5280英尺(ft)1海里(n mile)=1.1516英里(mile)质量换算 1长吨(long ton)=1.016吨(t)1千克(kg)=2.205磅(lb) 1磅(lb)=0.454千克(kg)[常衡] 1盎司(oz)=28.350克(g) 1短吨(sh.ton)=0.907吨(t)=2000磅(lb) (注本文介绍的生活常用资料,销售小技巧,一些小方法的消防安全法律知识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