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浮宫背景介绍

卢浮宫背景介绍

卢浮宫背景介绍
卢浮宫背景介绍

1204年——

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

16世纪中叶——

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

自1589始——

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

1661年——

路易十四实际掌政后,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还四处购买名画收藏与此。

1789年至1793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处死。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属于大众,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公共博物馆,不过并不长久。

1799年——

拿破仑一世搬进卢浮宫,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拿破仑把几千吨的掠夺来的艺术品全都运回卢浮宫存放。

1981至1989年——

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1989年,举行金字塔开幕典礼。

巴黎卢浮宫Louvre的入口

巴黎卢浮宫Louvre的入口 2014-07-13 00:28:54 以下文字主要来自鸢尾 卢浮宫因为珍宝众多,长年排队,在免费周日(每月第一个星期天),地面队伍可长达两三个小时。其实卢浮宫其实不止大金字塔一个入口。 1,PYRAMIDE主入口,大家都知道的,玻璃金字塔下面。人一般最多。但从地铁M1号线卢浮宫站下车不要出站,顺着指示牌直接就可以到达玻璃金字塔的下部,那里很少人过安检!! 2,RIVOLI马路的99号,是个卢浮宫的购物中心,连接地下的西入口 3,小凯旋门的底下,侧边,有个不太明显的往地下的通道,人非常少,几乎没人。进去也很冷清,下去就是巴黎时装发布会的会场。当然,没有发布会的时候,是很冷清的。这个也是连接地下西入口的。 4,这个地方比较远,但是离蒙娜丽莎很近,在卢浮宫南墙往西尽头的地方,靠着塞那河,在杜乐丽花园里,完全不用排队。(应该是最下的狮门入口) 5,员工通道,能不能进去,看你的造化:在北墙靠RIVOLI大街的一侧,有个大拱门,进去,右手有个地方有安全人员检测,那里一般是没有游客排队的,工作人员从这里进。 两个便捷入口的指引:

1、乘地铁到了Palais Royal Musee du Louvre站出来后,一般都是顺着人流通过北宫门进入卢浮宫金字塔广场。但这样排队的人比较多,其实顺着墙向右边走大概100到200米可看到如下入口,很显眼。这个地下入口可以较快进入卢浮宫。 2、乘地铁到Louvres 站下车,出站后一眼就能看到卢浮宫广场,广场前面这条路叫Rue de Rivoli。站在卢浮宫广场,面对Rue de Rivoli街,左手边有一家商场,这是一个看似购物中心的地方,里面楼上有个类似北京、上海的“大食代”那样的快餐厅(中午在这里吃饭是不错的选择),进入这家购物中心,往左边一直走,不要拐弯,就能走到卢浮宫的大厅里了。

卢浮宫博物馆

师:教师板书课题—卢浮宫宫博物馆三件宝 师:第一个问题蒙娜丽莎的表情有什么特点? 生: 师:这样的表情体现了怎样的气质 师:同学们可以试着模仿一下 生:愉快的笑答优美优雅温柔单纯、纯洁…… 师:很好很准确主人公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安静宁静 师:真棒那人物性格有什么特点 生:自信坚定 师:教师总结一下,人物气质优雅、单纯,内心宁静,性格自信、坚定﹙教师板书﹚。下面介绍画作或者说人物形象的时代背景。 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很快,从文化上讲,那时西方人,从东方中国学会、运用、创新了印刷术,于是人们有了大众语言的《圣经》,随即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接触上帝,基督不再需要代理人,教皇、神职人员不再是权威,百姓思想有了一定自由,在思想上,人人都有合理的幸福的憧憬。人文主义伴随世俗文学而产生,人们的世俗兴趣,产生了对古代感兴趣的内容理想化想象。因此脱离基督教影响,歌颂人文主义的艺术形象就此而产生。 ﹙通过多媒体观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师: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是歌颂美好的人和美好的生活的,具有积极、进步意义。师:下面我们看书,看一看达·芬奇是怎样画的《蒙娜丽莎》? 生1:描述脸部特征 生2:描述双手的特征 生3:背景特点 师:讨论一下画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明暗法、透视法、色彩、解剖…﹙教师板书学生的总结﹚ 师:很好,科学的造型手段能够准确地塑造人物的心理活动、气质和性格。达·芬奇能画出这么好的画,我们想不想了解画家达·芬奇? 生:通过研究资料之后表达,学生很踊跃。 师:教师总结﹙多媒体显示画家达·芬奇介绍性的文字内容﹚ 师:通过探究、分析、解释,《蒙娜丽莎》是不是绘画艺术中的瑰宝?他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是不是当之无愧? 生:大声肯定回答。 师:请问同学们,文艺复兴的“复兴”有什么含义? 生:重新流行、再生… 师:好极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再生了什么? 生:古希腊艺术…古罗马艺术… 师:好!真是棒极了,那咱们就说说古希腊,大家都知道北京08年奥运会吧,奥运会的发源地是哪? 生:古希腊﹙应该是异口同声﹚ 师:准确,古希腊还有什么? 生:古希腊神话有海神波塞冬…宙斯…阿波罗… 师:知道这么多真不简单,我们今天学的卢浮宫另外两件宝就跟希腊众神有关,看书,那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大家注意听。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所谓“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中情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监听公众通信的“棱镜”计划。据了解,“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斯诺登在采访中披露,至少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其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著名的政界人士。 据海外权威媒体报道,随着“棱镜门”的事件的曝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并重新审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保密计划,怀疑本国保存在美国服务器上的资料是否安全。面对信息安全威胁,很多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自主化”计划。在很多国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笑看美国政府的信任危机之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重要行业的信息堪忧,信信息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 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I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IT公司均参与到美国“棱镜”项目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这几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相关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窃取网络信息,全球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同时这些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亿网民的邮件、即时通信及存取的数据。 这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背后透露出的安全危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深感不安。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拔得头筹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谷歌的搜索引擎等,美国拥有了一批IT巨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口号下,进入了国际垄断市场。 对于国内网络设备占有率和使用率最高的品牌——思科来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和方案提供商,它生产的路由器几乎覆盖了国内的通信、金融、海关、邮政、铁路、民航、医疗等要害部门。由于路由器是连接网络的重要关卡,从技术角度来说通过它不仅可以获取那些经过路由器的信息,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所有网络瘫痪。据有关部门统计,思科的路由器和核心交换机产品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两大主干通信网络中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把持了所有超级核心节点。 虽然说目前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去年中国联通组织的169骨干网江苏无锡节点的核心路由器迁移工程,很有可能是国内企业在核心网络产品上出于安全考虑所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由于国内整个网络设备基数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设备的迁移工作,必然会给网络安全埋下较大的隐患。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PRISM GATE)图文资料:互联网 编辑制作:ljh929 2013年6月16日

名词——光学棱镜 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抛光与平坦的表面折射光线。传统的几何形状是以三角型为基础长方形为边的三棱柱子。我们说的棱镜,通常是指这种类型,但许多光学棱镜都不是这种形状,只要是对波长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造棱镜,一般都是玻璃制成的。棱镜可以将光线分裂成原来的成分,也就是光谱(在彩虹中的颜色),也可以用来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极光。 然而本片所说的“棱镜”并非是这种棱镜。

名词—美国“棱镜”(PR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动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频采访,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项目,被公开曝光,一系列不间断、有节奏的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的、可预知的舆论重磅炸弹。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的舆论震级不小于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的“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项目监控的类型有10类: 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2013.10.21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 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 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美国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唐岚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 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 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包括“棱镜”在内的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铺设的全球监控网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此次曝光揭露的监视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以及数据量之大,仍引起全世界震惊。“棱镜”等系列项目的曝光再次揭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领域的实力差距。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深刻反思,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全面筹划构筑牢固的网络防线。 反思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的霸权地位一直由三个因素来支撑,即军事力量、美元体系和科技创新。金融危机致使美元体系摇摇欲坠,而且受伊、阿战争拖累,美国难有足够精力连续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衰弱论一时间甚嚣尘上。美国只有也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才能化解危机,保住已有的霸权和优势。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主战场。

2009年奥巴马刚履新,就宣布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但这一切能否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网络空间的安全”。 在两个任期内,奥巴马政府相继推出《网络政策评估报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确保未来网络安全的蓝图——美国国土安全相关实体网络安全战略报告》《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等多个文件,一再重申网络安全已上升为美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网络安全体制,将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一举提升至最高级,在白官和国务院设立“协调官”,统揽网络安全内外事务。系列举动表明,美国站在全方位、立体和多维的视角来认识网络空间,把网络安全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战略问题加以谋划。 继美之后,英、澳、日、法、德、新西兰、荷、韩以及欧盟等均出台了各自的网络安全战略,既提升网络安全的重要地位,以塑造坚固的网络防御为要务,又着重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和规划,纲举目张。 网络空间的较量关系到全球信息化格局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战略优势。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所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正是受这种理念驱动,美国坚定不移地把信息优势看做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棱镜”折射出来的,正是美国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全球互联网的控制权,具体又体现在重要资源的分配权、网络空间行为规则的话语权、核心技术的垄断权以及全球数据的掌握权之上。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因为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及互联网管理能力将关系到未来在可能爆发战争中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信息时代的荣辱兴衰。 反思之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棱镜”及其后来曝光的“巧言”和Tempora计划,均展示了美英两国在网络监控、海量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技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事实上,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革命的风起云涌,后面都有美国的身影。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始终拥有着绝对优势,全球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和芯片、数据库、路由器等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各种核心服务运营等,都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 最近几年,美国更是频频推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理念和商业模式,并在人工智能、现实增强等高端技术领域充当领军,引领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方向。舍恩伯格在《大数据》一书中指出,过去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往往在“T”(技术)而不是“I”(信息),现在是时候把聚光灯打向“I”了。 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美军情部门是诸多尖端技术的先驱,国家安全局(NSA)、国防高级研究局(DARPA)、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等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防御和攻击手段研发等方面让其他国家难以望

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介绍

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介绍 一次不可错过的艺术盛宴;两部精典《故宫》、《台北故宫》的姊妹篇;三方强强联手出品良友SMG 中央新影;四年时光探索东西方文明对话;五度进入卢浮宫全面纪录世界级艺术经典;上百位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遇见》 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 它们拥有相同的历史:从皇宫宫殿开放为博物院;它们都见证着个人的成就:拿破仑和乾隆皇帝。今天,它们一东一西,迎接人们审视的目光,传达艺术的力量。大门开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由此开始…… 第二集:《逐荡两河》 巴比伦是一片在历史的迷雾中闪光的神秘土地,与古老中国同在亚洲大陆东西两端,与华夏文明在六千年里遥遥相视。 故宫收藏着甲骨文和彝文钟鼎,卢浮宫收藏着楔形文字泥板和人类已知第一部完整法典,汉莫拉比法典石碑。对两种文字的比较,显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在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 第三集:《永恒天沙》 这是关于两条大河流域的纪事,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孕育了古华夏文明,商王的青铜器、法老的金字塔,深奥的帛画,神秘的木乃伊……这些幸存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两大文明古国的讯息。 让我们与中国艺术史学家巫鸿一起去探寻两种文明的起源。这是关于生与死、权力、宇宙以及永恒的故事,也是一次对人类艺术起源的探究。 第四集:《典雅千古》 卢浮宫,古希腊诸神近在咫尺;紫禁城,依旧雄浑深沉,两种文明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断臂维纳斯、自由翱翔的胜利女神,西方艺术最经典的象征,她们的地位好似三希堂之于故宫,书法之于中国艺术。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形象的巨大差异是否正映射着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径?而在当代艺术家隋建国的手中,希腊雕塑又会品读出怎样的意味? 第五集:《铁血长风》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称霸整个欧洲;与此同时,在它的东方,也有一个伟大帝国傲然于世,那就是大汉。一条丝绸之路使古罗马与汉王朝在人类历史上有了第一次相遇。尽管他们的交流只限于民间用器、琉璃丝绸,但帝国的神韵却传扬千年——直到乾隆与拿破仑的梦想。卢浮宫的凯旋门,紫禁城的午门,成为胜利的象征。这一次汉画专家朱青生将带我们回望盛世,展望将来。 第六集:《神圣无上》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考古,掘出卢浮宫中世纪的基石,让我们开始了在卢浮宫的中世纪之旅。圣像画里,一张张冰冷的面庞为何透出神圣的光芒?而在紫禁城,梵华楼、雨花阁里的唐卡中,一尊尊佛像神圣而恬静,是什么样的艺术,长久以来一直抚慰着人类的心灵。 台湾禅者林谷芳向我们讲述宗教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形式直诉人类的心灵。 第七集:《完美人生》 2009年,卢浮宫邀请艺术家严培明在《蒙娜丽莎》相邻的展厅举办画展,题为《蒙娜丽莎的葬礼》。这种安排暗藏什么样的寓意? 随着这条线索,我们进入文艺复兴,也让达芬奇与倪瓒相遇。同样画树,一个科学、理性,一个清逸、幽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一册Unit8教案

Unit 8, Book One Section A: Gender variables in friendship: Contradiction or not? 1. Teaching Objectives: To talk about gender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s To understand the text’s structure and main idea To learn phrases and patterns from the text To master contrast paragraph writing skill 2.Time Allotment: Section A (3 periods): 1st---2nd period: Pre-reading activities ( theme-related questions for warming up;)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cultural notes;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fficult sentences) 3rd period: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text structure; main ideas) Post-reading activities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exercises) Section B(1period): 4th periods: Practice of the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the key idea in a sentence); T checks on Ss’ home r eading by asking 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T explains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3.Teaching Procedures: Pre-reading Activities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warmly. Step 2. Lead-in and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Let them talk to each other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How do you understand friendship? 2. Have you ever noticed any gender differences in your friendship with others? Step 3. Fast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they ca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Let them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make clear about the text structure. Text structure: ( structured writing ) The passage can be divided into 3 parts. Part1 (para.1) Introduction: The “movie” memories I have of my female fr iends and male friend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Part 2 (para.2-4) Examples Part 3 (Para.5-6) Conclusi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my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the explanation Purpose: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and understand the gen eral idea

卢浮宫简介中英文对照

卢浮宫简介中英文对照 Le Louvre museum is located in downtown Paris Hebei shore Seine (right bank ),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是巴黎的心脏。 is the heart of Paris. The whole building was "U" shape, covers an area of 24 acres, building area of 4.8 hectares, 680 meters in length. 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 680米。 Is the world's most famous, the greatest art treasures, is to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palace of art and Wan palace. At the same time, Le Louvre museum is France's oldest palace. 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 宫。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The palace 's initial buil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lfth Century, from 15-18 century after 4 time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王宫最初始建于12世纪初,从15-18世纪历 经4次改建和扩建。 Le Louvre museum is a very complicated history, and this is the history of France and Paris and intricate intertwined. 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 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 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 球“召唤”。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因此对于华为、中兴之类的中国电信巨头们,这是一个绝妙的良机,源于对国际厂商的不信任,政府等部门可能会更倾向于国产设备。 那么中美关系呢?中美关系在这次监听风波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微妙变化呢?我认为,大局不会改变,中国还会和美国继续友好往来。但是,其中也会产生一些波折,毕竟美国的监听范围和内容实在太广、太大了,这对于双方的网络合作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的冲击。 那么在经历了这次棱镜监控风波之后,对我国有哪些启示呢?

巴黎卢浮宫建筑艺术鉴赏

巴黎卢浮宫建筑艺术鉴赏 经过一学期的欧洲艺术的熏陶后,我很喜欢老师讲课的方式和上课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介绍那些欧洲建筑艺术的视频,很喜欢很喜欢。在这里,我想对巴黎的卢浮宫作一个比较粗略的鉴赏,文字功底不深,再找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想。 先来对巴黎卢浮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我觉得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无不体现出当地文化的一种融合,特别是里面的一幅画—蒙娜丽莎。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有听说过这幅画,虽说没有亲眼看过它,但在视频的介绍里看到她的神秘的微笑,十分的迷人。卢浮宫里面还有很多很有

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绪利馆(SULLY) 7一楼第12厅“米罗的维纳斯”也是许多游客趋之若骛之地。维纳斯充满生命活力身姿和失去的双臂引人遐思,使她本来就矜持的美貌更加不可接近。 卢浮宫的设计无不体现出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文化风格,是一种基于人本的设计理念。卢浮宫是一座伟大的建筑物,视频里放到在博物馆地厅搭乘电梯上地面广场的时候,看着在广场中央的金字塔形透明顶棚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很奇特的力量,是一种文化的渲染,我打心里佩服设计者,如果有机会去法国,一定要亲自去领略一次。 这就是经营的文明,每一个到卢浮宫参观的人,都不知不觉地享受了这种文明。每天,从世界各地涌向卢浮宫的人数也数不尽,但是整个参观游览的过程非常的畅通,没有在中国节假日的那些景点被挤爆的现象。这归功于这里独特的建筑构思和功能布局。 卢浮宫博物馆是一座巨型建筑,由新建的现代化建筑和古老的建筑相连而成,新的建筑物藏在旧的建筑地底下。参观的人流,从地下入口穿过那里的地下走廊到达宽阔的中央地厅,中央地厅里有很多出口,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进口往上一层层的走进古老的建筑物,这样就可以疏散人流,使整个建筑物不至于会被挤

_棱镜门_事件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_周琪

·35·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7“棱镜门”事件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美国国内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关系,显露出美国政府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两难困境。事件极大地冲击了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的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颠覆了美国在这个领域里主张的道德基础周 琪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分别于6月5日和6日根据一名29岁的美国人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信息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脸谱、雅虎等九大网络公司的服务器,跟踪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上网信息,以此全面监督用户的行动。这一报道在美国和全球引起了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棱镜门”事件令美国政府非常尴尬,从总统奥巴马,到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白宫发言人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兼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都先后在各种公开场合为政府辩护,他们提出的理由有三:其一,奥巴马政府没有滥用权力,其行为得到了国会的授权,是合法的;其二,网络监控措施是“让国家免受恐怖威胁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曾帮助挫败了50起恐怖阴谋;其三,网络监控主要是针对外国人的。政府的辩解并没有令美国人信服,它再一次引起美国国内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关系之争,显露出美国政府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两难困境。根据盖洛普公司6月12日公布的民调结果,受访者中有53%的人不支持美国政府以反恐名义获取电话和网络记录,37%的人表示支持,其余10%的人未置可否。反对者中有30%的人认为,无论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这类监控项目都是不正确的。一些旨在保护人权的非政府组织也提出了强烈的谴责,认为即使是为了反恐或得到国会授权,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另外,美国的行动也惹恼了自己的欧洲盟友。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于10日致信美国司法部部长埃里克·霍尔德,指出“‘棱镜’这类项目及其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求美国政府澄清欧洲公民是否是“棱镜”项目的实施对象,欧洲人能否发现他们的数据被截获。欧盟官员还批评美国的做法破坏了双方的信任,要求“美国政府必须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处理欧盟公民的数据”。据悉,谷歌已成为欧盟的首个调查对象,到7月底,加入欧盟数据保护特别工作组的所有国家政府将会对谷歌采取强制行动。“棱镜门”暴露出,美国不仅对自己的敌对国家和竞争对手,而且对自己的盟国也实施了大规模的网络监视和入侵活动,从而极大地冲击了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的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颠覆了美国在这个领域里主张的道德基础。可以预料,“棱镜门”事件将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并采取切实步骤推动建立维护网络安全的国际 标准。(责任编辑 史小今 ) 热点观察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及斯诺登的看法

一.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对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他挑战了美国人的【美国梦】。 美国的行为逻辑终究逃离不了国家利益的范畴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到美国国家利益的三大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其中第一位是国家安全,第二位是经济利益。这两个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价值观传播则是崇高理想,长远追求。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所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二.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不会拆毁美国人真正价值观【帝国梦】。 监听属于美国核心价值观与现实政策的妥协,但不会摧毁美国核心价值观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如果“9?11“类似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发生一次,那么美国人民届时的矛头无疑还将指向政府,政府对于自己“不作为”可能遭到指摘的担心,显然高过被发现使用监控手段的尴尬。相对于担心国家以阻止“9?11”等类似事件发生为名义而滥用职权窃取隐私,人们更加畏惧的是“9?11”事件本身。随着各类恐怖事件接踵而至,半数美国人认为斯诺登这个新版“深喉”应该受到法律的惩治似乎变得不难理解。美国政府一贯标榜自由民主,人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和言论自由也是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 所以,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但这种妥协只是一个短期效应,美国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看重是有条件的。 三.【安全】,仍然是美国统治这手中的一张大牌,【国家利益】永远是美国人的核心利益,【帝国梦】才是美国人真正的核心价值观。 棱镜门中的美国人价值观在分裂 斯诺登目前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叛徒,但在部分民众眼中,他是英雄,他让民众知道被监视的真相。但在美国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担心依然可观的情况下,更多美国民众既会赞叹斯诺登担当人权斗士的勇气,又会愤慨他的行为有悖于国家利益。而这恰恰凸显了美国人在价值观上的分裂,是长期坚守的公民自由更重要还是日趋严重的国家安全更重要,美国人也许会很矛盾和迷茫,但在是否牺牲部分自由换来生命的安全的问题上,大部分美国人的答案又是统一的。近期对于隐私安全问题的广泛探讨,加上任何一个美国人都无法忘记“9?11“事件所带来的伤痛,令美国舆论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面判断中更加备受煎熬。 所以,斯诺登不会摧毁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对外的政治逻辑始终无法逃离国家利益的范畴。而某些中国人对美国价值观过度神圣化的心态需要反思。

英语写作卢浮宫的英文介绍[资料]

英语写作卢浮宫的英文介绍[资料] 英语写作卢浮宫的英文介绍 法国巴黎是世界文明的艺术之都,它不仅以秀丽的风景吸引着来自世 界各地的人,更以其光彩夺目的艺术明珠另人心往神迷。这颗明珠就 是Louvre,卢浮宫-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 Louvr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France and the palace in which it is housed, is located in Paris,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Seine River. The structure, until 1682 a residence of the kings of France, is one of the largest palaces in the world. It occupies the site of a 13th-century fortress. The building of the Louvre was begun in 1546 in the reign of Francis I, according to the plans of the French architect Pierre Lescot. Additions were made to the structure during the reigns of almost every subsequent French monarch. * fortress:“堡垒”、“阵地”等意思。卢浮宫建造于13世 纪的一个堡垒的旧址之上。 * reign:“统治时期”。卢浮宫是于1546年弗郎西斯一世在位 时开始修建的。 * subsequent:“随后的”、“后来的”等意思。 * monarch:“君主”、“帝王”。据法国建筑师Pierre Lescot 的修建计划所载,Francis I以后的每一位法国君主都对卢浮宫进行 了增建。 Under Henry IV,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he Grand Galerrie, now the main picture gallery, which borders the Seine, was completed. Under Napoleon III a wing on the north side was finished. By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vast complex was completed; covering more than 48 acres, it is a masterpie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culptural adornment. * Grand Galerrie:卢浮宫著名的大画廊。 * wing:本义是“翅膀”,这里指“建筑物的侧翼”。 * complex:“错综的”、“复杂的”等意思。这里是名词用法, 表示“结构复杂的建筑物”。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3年,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揭露了美国的棱镜计划,引发了一大波风尖浪口的指责。此事件到现在都让我记忆犹新,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气。当时还一直关心斯诺登这个好人的结局和安全问题,但现在选了信息安全这个专业,所了解的和所重视的发生了改变,又重新认识了这件事。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能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这反映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无数公民的信息在无意之中被泄露。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商业和政治机密。不愿意被人所看见的东西被暴露,带来的可能是信誉危机,商业危机以及一些道德危机,随之而来的更是一些无形的绑架。被人监视而无能为力的愤怒感以及想要挣脱束缚之感。毕竟,谁也不想为人所控制仅仅是因为信息泄漏这一弱点。 这反映了中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在信息安全技术上的不足。美国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如此被动的成为待宰羊羔亦不是我们中国在日益壮大与富强时所应该出现的状况。自主的创新与研发,在数据保护以及安全防御方面的建设,恰恰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而信息安全作为一种高端的新兴行业,尚且有许多待探索与潜力,是日后必将会将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有效的建立培养体系,培育出高校的信息安全精英才子,也是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做和仍需加强的方面。 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服务以及系统大都是由参与棱镜计划的公司所提供的。虽然可以加一些常规的安全加密,但是归根到底用户的信息还是由其公司的软硬件所处理的。也就是光靠美国的一些苹果,谷歌等外国公司的装备来运行中国的网络空间是不行的。为了解决这个软肋,归根到底要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来替代进口。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要加强中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为了达到这个,技术的创新和有步骤的实施,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保证在获取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是能运用自己的装备。另外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装备的操作系统都是进口,自然在上面运行软件也是收到控制。 在经历了棱镜门事件之后,我们更应该认识到IT行业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完善预案,备战平时。还有就是力争创立新的网络空间秩序:各国之间安全平等开放,国家不得私自挪用用户资料用以研究与搜集资料。各国协商,有序地操作网络空间秩序,才能真正安人心,解决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1.从棱镜门看涉军信息的新媒体引导策略——张海荣檀林 2.从棱镜门看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建构——沈逸 3.棱镜门事件凸显中国网络空间防护能力缺失——倪光南

巴黎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设计分析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共分为六个馆:古希腊和古罗马馆,古埃及馆,古代东方馆,油画素描馆,雕塑馆,工艺美术馆。卢浮宫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当时的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还因此要表示辞职。然而,贝律铭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畏惧,依然坚持自己的方案。 而法国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经典传世之作,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元素的融合。这个“金字塔”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又位于卢浮宫的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了明确的指标。“金字塔”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还具有对称、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线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而且对光影效果的运用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馆内提供宝贵的光线,也能够反射周围的老建筑,让它们互相呼应。而且,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不仅不会显得突兀,反而可以衬托卢浮宫的庄重与威严,它还能够跟凯旋门和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为巴黎的中轴线锦上添花。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与拷问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与拷问 2013年06月14日来源:中国科技网作者:张梦然 今日视点 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曝光后,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间掀起轩然大波。此事件被称之为“棱镜门”(代号PRISM),涉及到美国9大互联网服务商与国家安全局之间存在的所谓“数据合作关系”,其造成的影响正在全球网民间持续升温,成为连日来国外媒体评论的焦点。 美安全局6年监听项目曝光 “棱镜门”事件缘起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绝密级别的文件。6月3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在首次对此事的报道中称,文件显示一个代号“棱镜”的电子监听项目,正由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展开,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而监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使用这些服务商的美国境外客户,以及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据称,在2007年就已开始的这项计划中,美国情报机构可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而无需采取一般黑客们的入侵方法。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完全可直接接触到对象用户的文档、电子邮件、其与网上联络人的视频语音记录、文件传输、登录通知、网络日志等等资料,并跟踪到用户的行动,进而得到他们想要的情报。 该事件的揭秘者、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在随后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在过去4年中一直是美国防务承包商旗下的一名雇员。斯诺登称其决定爆料的原因是无法说服自己包庇这种行为——即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的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 美国《时代》周刊援引斯诺登的话说,他选择将一切公之于众,让民众自己来判断他们是否愿意容忍“棱镜”计划吧。 有外媒认为,此前被曝光的信息还只是“棱镜”项目的冰山一角。而目前来看,斯诺登的爆料仍在继续中。据美国《读者》在线版报道,6月12日他声称美方自2009年以来监控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数百台电脑系统。 触碰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边界 “棱镜门”事件中美国国家行为对个人隐私的探底,在美国网民之间点燃了怒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