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排气系统催化器支架设计规范

汽车排气系统催化器支架设计规范

汽车排气系统催化器支架设计规范
汽车排气系统催化器支架设计规范

汽车电路系统设计要求规范

汽车电路系统设计规范 一、制图标准的制定: 1.1电器符号的定义: 电气图形符号、诊断系统图形符号世界各大公司所用不尽相同,我们根据ISO7639、DIN40900以及美、日主要汽车公司常用符号制定奇瑞公司的电气图形符号库,若有新的器

件没有相应的符号可以根据需要经电器部相关设计人员讨论通过后添加到该库里,以不断丰富更新符号库。

电路图的读图方式一般有正向读图和反向读图两种方法。正向读图一般是设计开发时计算电流分配,负荷计算时使用的一种思路、设计方法;反向读图一般是电路故障检修或优化局部电路时常用的方法,和正向读图方法基本相反。 正向读图法:由电源——电流分配盒——保险丝——控制开关——控制模块输入——控制模块输出——线路分流——用电设备(执行机构)——地。 二、整车电器开发设计输入 根据公司开发车型的市场定位、级别以及市场相关车型比较,电器项目负责人编制出VTS(Vehicle Technical Specify)报公司审批,批准后的VTS表作为整车电器开发的设计输入,各专业组根据VTS要求编写详细的产品功能定义,技术要求。 三、单元电路设计格式规范 3.1功能定义:①根据VTS的要求讨论并制定主要单元电路、电器件零部件组成, 比如空调需要确定蒸发器结构类型、风门控制机构数量、传感器数 量、电子调速器、压缩机类型、冷凝器类型等,并应开始编制初级 BOM表; ②电器件的额定电压、工作电压范围、额定功率的确定; ③额定工作电流、最大工作电流(电机阻转状态)、静态耗电电流的 确定(≤3mA)。 3.2电路原理图:根据各单元的功能确定需要整车输入的哪些信号,输出哪些信号, 信号的类型(触发信号,脉冲频率信号,高电平或者低电平信号), 信号参数。控制方面应该考虑继电器控制还是集成电路控制,对于 CAN-BUS需确定该单元的控制信息,系统状态实时检测信息,以 及故障检测信息需不需要在CAN上公布等。单元电路的设计输出

大客车底盘系统设计概念及方案技术要求 上

城市客车底盘 系统设计概念及方案技术要求 (上半部分)

目录一.概述 二.系统设计概念及技术要求 1.车架 2.前后桥 3.前后桥悬架系统 4.轮胎 5.转向系统 6.制动系统 7.底盘自动集中润滑系统

一.概述 本稿所涉及的车型是传统城市客车。车辆主要实施动力系统及其附件系统更改、增加动力电池系统和动力系统电控系统等;所牵涉的其它相关系统,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对基本型的继承性为原则,进行设计更改或重新设计。整车造型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应性改进。 以下内容只涉及除动力系统(包括动力装置、电池、电控)以外的以底盘为主的系统设计概念及主要技术要求。 所有相关的设计人员应通过了解设计概念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且将特殊要求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系统概念给出的是依据法规、国标要求以及相应整车技术规范而形成的框架类描述和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必须在后续开发工作中得到响应,并且可能应个别特殊要求做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系统设计概念及技术要求 1. 车架 车架采用传统成熟的三段式整体结构,适应不同的系统安装要求,做相应的结构变动和设计调整,同时力求结构可靠和轻量化相结合,以满足底盘配置和可靠性要求。 结构型式参加下图: 主要尺寸参数—— 总长度(m):TBD 最大宽度(m):TBD 前悬(m):TBD 轴距(m):TBD 后悬(m):TBD

2. 前后桥 2.1 前桥 前桥总成采用两级落差前桥总成,其基本参数如下: (1) 额定负荷:7500Kg; (2) 轮距:2101mm,空气弹簧支座中心距:1180mm; (3)主销孔基准与空气弹簧支座安装平面参考距离:75mm;空气 弹簧支座安装平面与前轴中部工字梁上平面参考距离:130mm; (4)前轴定位系数:前轮外倾角0°、主销内倾角8°、主销后倾 角3.5°、前轮前束0~1.5mm; (5)最大转角:内轮为55°,外轮为相应值; (6)转向节臂回转半径:R263.3mm; (7)适用轮辋:8.25×22.5 (8)适用轮胎:11R22.5-16PR、295/80R22.5 (9)制动器规格:盘式制动器22.5″ 结构型式参见下图 2.2 后桥 后桥总成采用13吨级后桥总成,其基本参数如下: (1) 额定负荷:13000kg

Q-FDA 010-2016汽车转向横拉杆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最终版本)修订20160121——A汇总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Q/FD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FD XXXXX—XXXX 汽车转向桥系统横拉杆总成结构、 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文稿版次选择 2016-XX-XX发布2016-XX-XX实施

目录 前言............................................................................... III 汽车转向桥系统横拉杆总成结构、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横拉杆零部件尺寸及结构要求 (3) 4.1 球接头总成尺寸及螺纹 (3) 4.2 横拉杆与球接头总成螺纹连接精度 (3) 4.3 横拉杆总成紧固装置结构技术要求 (3) 4.4 转向横拉杆卡箍螺栓螺母技术要求 (4) 5 转向横拉杆总成装配技术要求 (4) 5.1 装配技术要求 (4) 5.2 横拉杆球头防尘罩装配密封要求 (4) 5.3 横拉杆总成润滑介质要求 (4) 5.4 外观及防护要求 (4) 6 台架试验项目 (5) 7 台架试验设备及条件 (6) 8 台架试验方法 (6) 8.1 球接头相关试验 (6) 8.1.1 球接头总成最大摆角测定 (6) 8.1.2 球接头总成摆动力矩T1测定 (6) 8.1.3 球接头总成旋转力矩T2测定 (7) 8.1.4 最大轴向位移量δ1测定 (8) 8.1.5 最大径向位移量δ2测定 (8) 8.1.6 球销锥面配合面积检测 (9) 8.1.7 球接头总成球销拔出力 (9) 8.1.8 球接头总成球销压出力 (9) 8.1.9 球接头总成常温耐久性试验 (10) 8.1.10 球接头总成高温耐久性试验 (10) 8.1.11 球接头总成低温耐久性试验 (11) 8.1.12 球接头总成泥水环境耐久性试验 (11) 8.1.13 球接头防尘罩泥水环境耐久性试验 (12) 8.1.14 球接头防尘罩臭氧环境耐久性试验 (13) 8.1.15 球接头总成球销弯曲疲劳 (14) 8.1.16 球接头总成盐雾试验 (14) 8.2 转向直拉杆臂与转向横拉杆臂疲劳试验 (14) 8.2.1 转向直拉杆臂疲劳试验 (14) 8.2.2 转向横拉杆臂疲劳试验 (15)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长春北车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设计规范 CBD-YF-DP-GF.1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设计准则 (3)

1 范围 本标准主要介绍了客车底盘总布置的简要设计流程,规范了设计步骤,明确了底盘总布置的设计结构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6--12米的大中型营运客车的底盘总布置设计。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寸 GB 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T 5922-2008 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 GB/T 6326-2005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GB/T 13061-199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QC/T 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096-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097-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3-1999 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4-1999 汽车半轴技术条件 QC/T 299-2000 汽车动力转向油泵技术条件 QC/T 301-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技术条件 QC/T 302-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3-1999 汽车动力转向油罐技术条件 QC/T 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5-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控制阀总成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 QC/T 465-199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分类的术语及定义 QC/T 470-1999 汽车自动变速器操纵装置的要求 QC/T 479-1999 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QC/T 483-1999 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 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QC/T 494-1999 汽车前轴刚度试验方法 QC/T 513-1999 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 QC/T 523-1999 汽车传动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529-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 QCT 533-1999 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方法 QCT 545-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上述标准中确立的符号、代号、术语均适用于本标准。 4 设计准则 4.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客车底盘总成中各部分的主要性能、尺寸等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详参相应的标准。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和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 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 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

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茏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通过会议交流、调研和试验对比,系统深入地了解我国乘用车、商用车行业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 会,ADAS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由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负责,本标准将不包含ADA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通过对本标准相关技术条款的分析研究,将尽可能解除原有条款对ADA及智能驾驶可能产生的限制及约束。 主要技术研究活动如下: (1)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2015年07月15~16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南京召开GB17675-XXXX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第一次工作组会议。来自南汽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1规范 本规范介绍了转向系统的设计计算、匹配、以及动力转向管路的布置。 本规范适用于天龙系列车型转向系统的设计 2.引用标准: 本规范主要是在满足下列标准的规定(或强制)范围之内对转向系统设计和整车布置。 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GB 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9744-1997载重汽车轮胎 GB/T 6327-1996载重汽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 《汽车标准汇编》第五卷转向车轮 3.概述: 在设计转向系统时,应首先考虑满足零部件的系列化、通用化和零件设计

的标准化。先从《产品开发项目设计定义书》上猎取新车型在设计转向系统所必须的信息。然后布置转向传动装置,动力转向器、垂臂、拉杆系统。再进行拉杆系统的上/下跳动校核、与轮胎的位置干涉校核,以及与悬架系统的位置干涉、运动干涉校核。最小转弯半径的估算,方向盘圈数的计算。最后进行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泵,动力转向油罐的计算与匹配,以满足整车与法规的要求;确定了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泵,动力转向油罐匹配之后,再完成转向管路的连接走向。 4车辆类型:以EQ3386 8×4为例,6×4或4×2类似 5 杆系的布置: 根据《产品开发项目设计定义书》上所要求的、车辆类型、车驾宽、高、轴距、空/满载整车重心高坐标、轮距、前/后桥满载轴荷、最小转弯直径、最高车速、发动机怠速、最高转速,空压机接口尺寸,轮胎规格等,确定前桥的吨位级别、轮胎气压、花纹等。考虑梯形机构与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之间的轴距匹配及各轴轮胎磨损必需均匀的原则,确定第一前桥、第二前桥内外轮转角、第一垂臂初始角、摆角与长度、中间垂臂的长度、初始角、摆角,确定上节臂的坐标、长度等 确定的参数如下 第一、二轴选择7吨级规格 轮胎型号:12.00-20、轮胎气压 0.74Mpa、花纹 第一轴外轮转角 35°;内轮转角 44°

GB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17675-1999 前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70/311/EEC《各成员国关于汽车及其挂车转向机构的协议》。只是按中国标准编写的习惯,将试验条件的内容分列出来,并增加了“机动动作时间”的定义。 本标准还增加了日本安全标准第11条的内容和GB 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有关转向的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姜璧琪。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 求EQV 70/311/EEC steering system of motor vehicles —Basic requirement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转向系统结构的设计和安装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M类和N类公路用汽车。 2 术语 本标准采用以下定义。 2.1 转向系统 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它由转向控制机构、转向传动装置、转向车轮和专用机构组成。 2.2 转向控制机构 直接由驾驶员操作用以控制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 2.3 转向传动装置 转向控制机构和转向车轮之间的所有机构(专用机构除外)。它可为机械式、液压式、气动式、电动式或它们的任一组合。挂车转向传动装置系指将所需力传递给挂车转向车轮从而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所有机构。 2.4 转向车轮 通过改变其方向从而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车轮。 2.5 专用机构

专用机构也是转向系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辅助的或独立的动力,单独或辅助地实现汽车转向,它由机械、液压、电气或它们的任一组合(例如,借助于油泵、气泵和蓄电池)构成。 2.6 人力转向 只由驾驶员体力提供动力的转向。 2.7 助力转向 由驾驶员体力和专用机构两者提供动力的转向。 2.8 全动力转向 只由专用机构提供动力的转向。 2.9 机动动作时间 从驾驶员开始操作转向控制机构的瞬间起直到达到开始测量的那个位置止的时间间隔。 2.10 转向力 为了改变汽车行驶方向.驾驶员作用于转向控制机构的力。 3 基本要求 3.1 方向盘必须左置。 3.2 不得单独以后轮做为转向车轮。 3.3 不得装用全动力转向机构。 3.4 转向时转向车轮的偏转必须是渐进的。 5.5 转向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刚度且坚固耐用,以确保行驶安全。 3.6 转向系统必须保证驾驶员在正常驾驶操作位置上能方便、准确地操作,转向系统在任何操作位置上不得与其他零部件有干涉现象。 3.7 汽车转向车轮应有自动回正能力,以保持汽车稳定的直线行驶。 3.8 后轮也做转向车轮的汽车,具有二根和二根以上转向车轴的全挂车和具有一根和一根以上转向车轴的半挂车,以80 km/以如最高车速低于80 km/h,以最高设计车速计)的车速行驶时,驾驶员必须能在不做异常转向修正的条件,保持汽车直线行驶。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2.2.1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 60mm 。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4.1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 )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 ±130 R 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 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背角:5-28 ° 足角:87-95 ° 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 离: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 称平面间夹角: 8 、9、 10 、> 100(轻型货车> 80 < 40 90 ±5 > 80 11、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 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 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 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 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 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 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 50-150 三、底盘总布置: 1. 1 车架宽度的确定: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 b. 满足以下要求: (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mm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 .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 1.2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

汽车转向系功能安全要求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功能安全要求 B.1总则 车辆安全相关电子电气系统发生功能异常时,将会导致潜在的危害事件(例如,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发生非预期的自主转向,导致车辆碰撞)。GB/T34590(所有部分)《道路车辆功能安全》阐明了车辆安全相关电子电气系统在安全生命周期内应满足的功能安全要求,以避免或降低因系统发生故障所导致的风险。 本附录规定了转向电子控制系统在功能安全方面的文档、安全策略及验证确认的要求。 本附录不针对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标称性能,也不作为转向电子控制系统功能安全开发的具体指导,而是规定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方法和系统验证确认时应具备的信息,以证明系统在正常运行和故障状态下均能实现功能概念和功能安全概念,并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所有适用的性能要求。 B.2文档 B.2.1要求 应具有相应的文档以说明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概念、为实现安全目标而制定的功能安全概念、安全策略、开发过程和方法,以证明系统: ——通过设计保证系统在非故障和故障状态下均能实现功能概念和功能安全概念。 ——在非故障和故障状态下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性能要求。 ——开发过程和方法是适用的。 B.2.2转向电子控制系统描述 B.2.2.1应描述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概念,即目的和功能描述清单。 B.2.2.2应定义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范围,明确子系统和要素,并识别与其存在交互关系的外部系统或要素。 B.2.2.3应定义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运行条件和约束限制,针对相应的系统功能,说明有效工作范围的界限。 B.2.3系统布局及原理图 B.2.3.1系统组件清单 应提供组件清单,该清单应包含系统的所有组件单元,同时也应列明为实现相关控制功能所需的车辆其它系统。 应基于这些组件单元提供系统布局及原理图,该图应能够清晰地展示组件分布和相互连接。 B.2.3.2单元功能 应概述系统各单元的功能,并展示该单元与其它单元或车辆其它系统间的信号连接。可使用带标记的框图或其它示意图,也可借助图表说明。

整车通信设计规范

文件编号: TKC/JS(S)-EV17 文件版本号: 0/A版 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整车CAN通信设计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2日实施日期:2014年12月22日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目录

前言 为使本公司整车CAN总线通信设计规范化,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协议以及国内外汽车总线总体设计的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物流车开发车型的实际应用环境,编制本整车CAN总线通讯设计规范。本规范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提出。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批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劲松、查德国、和进军 本规范于2015年01月首次发布。

整车CAN通信设计规范 一、说明 1.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康”)生产的纯电动汽车CAN通信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纯电动汽车的CAN总线通信设计。 如果本标准与其它标准或规范不一致,则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与SAE J1939不一致,遵照本标准执行; 与ECU技术规范不一致,遵照ECU技术规范执行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表 1 参考文档 1.3术语和缩写 表 2 缩写

二、物理层 本节详细规定了物理层的需求 2.1相关标准 所有ECU应遵从标准Ref.1、Ref.2或者Ref.4中的相关规定. 2.2物理介质 CAN传输线束应该满足表3描述的参数和如下的条件: CAN线束采用非屏蔽双绞线; CAN_H和CAN_L应该被保护屏蔽包裹,如果天康允许,可以使用不带保护层的CAN 线束; 绞线率:13~58twist/m。 表 3 物理介质参数

汽车总体设计要求

汽车总体设计要求 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1、 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2、 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 3、 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4、 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5、背角:5~28° 6、足角:87~95° 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 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 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 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 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 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 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 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 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 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 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 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 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 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 三、底盘总布置: 1、车架宽度的确定: 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 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b.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 满足以下要求: (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mm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 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 a.左右后轮胎外宽:通常要小于车厢地板外宽40mm以上。否则,要加后车轮挡泥板。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 2.1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2.2.1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4.1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 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5、背角:5~28° 6、足角:87~95° 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 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 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 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 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 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 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 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 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 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 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 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 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 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 三、底盘总布置: 1、车架宽度的确定: 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 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b.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 满足以下要求: (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mm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 1.2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目录: 一、概述 二、设计输入 1.市场分析报告 2.产品概念报告 3.技术方案分析报告 4.产品信函 5.项目描述书 三、转向系统设计目标 1.承载性目标 2.操纵稳定性目标 3.安全性目标 4.成本目标 5.总成重量目标 四、转向系统结构参数的确定 1、转向系统结构形式(主要部件构成明细) 2、安装尺寸的确定 3、车架结构与转向元件的物理接口 4、前桥总成与转向元件的物理接口 5、车身元件与转向元件的物理接口 6、其他 五、转向系统匹配 1、转向轻便性 2、助力转向系统流量等匹配 六、机械转向设计 1.转向器设计 2.转向传动轴设计

七、动力转向设计 1、转向器设计 2、转向油泵设计 3、转向油罐设计 4、其他部件设计 八、转向系统验证与试验项目 1、动力学模型分析与验证 2、整车性能试验项目与可靠性试验项目 3、转向器台架试验项目 4、转向油泵台架试验项目 5、转向油罐台架试验项目 7、转向油管台架试验项目 8、转向盘台架试验项目 9、转向传动轴台架试验项目 10、其他 附件:转向系统相关标准与设计参考书 1、操纵稳定性 2、转向器 3、转向油罐 4、转向油泵 5、转向油管 6、转向传动轴 7、转向盘

一、概述 本文适用于传统结构的转向系统,主要针对转向器、转向油泵等主要部件设计参数的选取、计算、验证等作出较详细的工作模板。 1、转向系统设计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转向系统的功能是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志进行转向行驶。同时对操纵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转向系统按能源的不同分为机械转向系和动力转向系两大类。机械转向系以驾驶员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其中所有传力件为机械的。机械转向器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动力转向系是在机械转向系的基础上加设一套转向加力装置而行成的。 2、转向设计流程概述 设计输入→整车设计目标→物理边界确定→主要部件性能指标确定→结构设计→ 3、转向系统的评价指标 3.1汽车操纵稳定性:

dflcd1029客车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dflcd,1029,客车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篇一:转向系统设计 (4)改善驾驶员的“路感”。由于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无机械连接,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概述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分两端输出式和中间(或单端)输出式两种。 图1-1 1.转向横拉杆 2.防尘套 3.球头座 4.转向齿条 5.转向器壳体 6.调整螺塞 7.压紧弹簧 8.锁紧螺母 9.压块 10.万向节 11.转向齿轮轴 12.向心球轴承 13.滚针轴承 两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如图1-1所示,作为传动副主动件的转向齿轮轴11通过轴承12和13安装在转向器壳体5中,其上端通过花键与万向节叉10和转向轴连接。与转向齿轮啮合的转向齿条4水平布置,两端通过球头座3与转向横拉杆1相连。弹簧7通过压块9将齿条压靠在齿轮上,保证无间隙啮合。弹簧的预紧力可用调整螺塞6调整。

当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器齿轮11转动,使与之啮合的齿条4沿轴向移动,从而使左右横拉杆带动转向节左右转动,使转向车轮偏转,从而实现汽车转向。 中间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如图1-2所示,其结构及工作原理与两端输出的齿轮齿 条式转向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转向齿条的中部用螺栓6与左右转向横拉杆7相连。在单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上,齿条的一端通过内外托架与转向横拉杆相连。 图1-2 1.万向节叉 2.转向齿轮轴 3.调整螺母 4.向心球轴承 5.滚针轴承 6.固定螺栓 7.转向横拉杆 8.转向器壳体 9.防尘套 10.转向齿条 11.调整螺塞 12.锁紧螺母 13.压紧弹簧 14.压块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功能特点 (1)构造筒单,结构轻巧。由于齿轮箱小,齿条本身具有传动杆系的作用,因此,它不需耍循环球式转向器上所使用的拉杆(2)因齿轮和齿条直接啮合,操纵灵敏性非常高。(3)滑动和转动阻力小,转矩传递性能较好,因此,转向力非常轻。 (4)转向机构总成完全封闭,可免于维护。液压助力转向器概述

汽车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3 转向系的设计指标要求 3.1 转向盘最大自由转动量,(°): 10~15(GB 7258-2004规定不得大于20°) 3.2 转向盘下缘至座椅表面高度,mm :≥180 3.3 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mm :≥450 3.4 转向盘与仪表板的间隙,mm :≥80 3.5 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距离,mm :≥80 3.6 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mm :≤40 3.7 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 90±5 3.8 转向器与转向管柱夹角,(°):≤60(纵向) 3.9 驾驶室翻转后转向花键啮合量,mm :≥20 3.10 转向器角传动比:≥17 3.11 转向器自由行程,mm :0.3(中间位置) 3.12 转向油泵工作温度,(°) :-40~120 3.13 转向油罐容积,cm 3 :≥油泵排量的10% 3.14 转向油罐与油泵的高度差,mm :≥20 3.15 驾驶室翻转转向系运动校核: 无干涉,转向花键轴与套重合≥40 mm 4 动力转向系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4.1系统油压 4.1.1 原地转向阻力距M r (N 2mm): M r = f 3 G 13 p 式中 f-轮胎和路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一般取0.7; G-实载前轴负荷,单位为N ,该值由实载质量确定; p-轮胎气压,单位为MPa 4.1.2 转向器适用前轴负荷G 1 ( Kg): 由整车匹配决定。可在现有转向器资源上选用。该参数可初步决定转向器品种,因而可知道转向器动力缸缸径D 。

4.1.3 验算最小转向摇臂长l 1 应满足: 0.85≤ β2l 2α2l 1 ≥1.1 式中 β-转向轮的转角,单位为:度 α-转向器的摇臂轴摆角,单位为:度 l 2-转向节臂长,单位为:mm 4.1.4 转向直拉杆受力F (N ): F = M r l 2 4.1.5 转向摇臂轴受到的力矩M (N 2mm): M = F 3l 1 4.1.6 转向器油缸实际工作面积S (mm 2) : S = πD 2 4 式中 D-转向器缸径,单位为mm 4.1.7 系统所需油压p (MPa): p = M S 2r 式中 r-转向器的齿扇分度圆半径,单位为:mm 4.2 系统工作流量 4.2.1 根据汽车工程手册所述方法计算油泵理论工作流量Q 0 (L/min) : Q 0 = 60ntS 式中 t-转向螺杆螺距,单位为:mm n-向盘转速, 单位为:r/s ,取 1.25 4.2.2 实际需要流量Q 1 (L/min) : Q 1 =(1.5~2)Q 0+Q 0Δ 式中 Δ-内泄漏系数,单位为:mm ,取1.5 4.2.3 实际控制流量为Q ’(L/min) : Q ’=Q 0 ηv 式中 ηv -转向油泵容积效率,范围为0.75~0.85,可取0.8 4.3 转向操纵力的校核: 动力转向操纵力与转向器扭杆和分配阀都有关,目前尚无计算公式,一般由生产厂控制,对于操纵轻便的要求,转向操纵力不应超过(100~150)N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