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

教案三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下面就是小编给

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一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

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

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

一、导入

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7

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

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

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

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

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

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

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学生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

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

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

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

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

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

义,舍生取义是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学法指导:(无论学生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

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

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

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

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

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

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

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2、最后一个问题,

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

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

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

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

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

键时刻舍生取义。)

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

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

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七、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

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

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

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

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

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

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

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

八、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

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

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

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

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

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

的影响,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二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一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须反复

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通过诵渎,认识孟子舍生取

义的道德主张;通过诵读,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安排

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 (全文中出现12次)的读音。

2.思考: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二、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导人新课。

三、简介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 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 ,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四、检查预习规定的思考题

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 羞恶之心 )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

(1) 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

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

五、诵读第二段

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可分两层。开头至乞人不屑也为第一层;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至末尾为

第二层。

2.诵读第一层。

(1)补充注释。

① 一箪食(旧读s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形容饿者欲食之急。

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

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吒吒 )

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合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

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③ 不屑也 --承上文屑后省受字。

(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

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 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照应 ?( 所恶有甚于死者。)

(3)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诵读第二层。

(1)补充注释。

① 万钟二句-- 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辩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

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 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

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 乡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

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

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

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 提醒人们要

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 本心 --这里专指羞恶之心。

(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

(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

提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照应 ?( 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

六、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熟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导入新课

二、诵读第一段

1.注疏要点。

(1) 鱼,我所欲也句-- 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2) 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 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 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

面论证本章主旨。

(3) 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 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4) 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

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5) 是故二句-- 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学生背诵第一段。

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弄清它的结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参考资料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出入较大),我们可以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三、本文小结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三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 );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 )、箪(dān)、羹(gēng)、蹴(c )。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

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

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

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

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

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

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

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舍生 (即义 )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取义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舍生取义

(即不义 )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不辨礼义为妻妾之奉受之是丧失人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