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材料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材料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材料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材料

——媒介融合的技术变迁

一、媒介融合技术发展概览

(一)纸媒和早期电子媒介技术

(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三)网络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

二、技术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网络开辟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社会运行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1)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标识

(2)人们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体系

(3)人们有彼此联系的渠道

因特网的诞生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类似,通信线路把世界各地分散、孤立的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这恰如人类社会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面貌一样。

三网合一(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第三组词娱乐、文化与产业

——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与重组

一、媒介形态变化

二、新闻业务变革

三、经营模式改写

媒介产业:

媒介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

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

融合媒介形态:

宽带、流媒体、无线通信成熟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借用

新老媒体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新闻业务变革

1、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2、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3、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一句话:融合新闻极大地促进了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重组。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

1、大众媒介垄断新闻发布——人人皆记者的新变。

2、“融合新闻”在本世纪初出现,是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改变为前提的。

3、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因此,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这种新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

融合媒介产业的商业模式:

1、内容提供商向内容运营商转变。

2、创新运营方式,打造综合信息平台。

3、创新营销体系,产品中心走向用户中心。

第四组词大众、受众、用户

——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一)

一、受众即“大众”的观念

二、受众即社会群体成员的观念

三、受众与“权利的主体”

四、受众即“市场”的观念

五、从受众到“用户”

受众(audience):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大众: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大众的主要特点:

规模巨大性;

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

无组织性;

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

匿名性;

流动性。

总之,大众的特征可以说是多、杂、散、匿

第五组词山寨与开源

——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二)

一、受众即“大众”的观念

二、受众即社会群体成员的观念

三、受众与“权利的主体”

四、受众即“市场”的观念

五、从受众到“用户”

用户(user):广泛的含义是——使用者,即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一方。

在商业里面通常指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者;

在科技创新里面,通常是指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者;

在IT业里面,通常指网络服务的应用者。

用户与受众相比较:

使用媒介的主动性增强,更积极

媒介使用的目的性强——满足需要

观点更自我也更多元

自主生成媒介内容(UGC)

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特征:

2014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

1、行为移动化。

2、时间碎片化。

3、审美疲劳化。

4、在线实时化。

5、入口细分化,多元化。

6、消费理性化。

7、资讯获取社交化,传播去中心化,网络圈子化等。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用户至上

体验为王

对用户免费,用其他商业模式获取收入,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第六组词 PGC UGC OGC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主体

第一节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

一、专业机构与业余用户并存

二、传播者特点表现诸多变化

三、传播任务更加趋向个性化

第二节传播者工作方式转变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也称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也称UCC,User-created Content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UGC和PGC的区别,是有无专业的学识、资质,在所共享内容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资历。

PGC和OGC的区别,相对容易,以是否领取相应报酬作为分界。把关人(gatekeeper):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

把关(gate-keeping):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OGC工作方式的心变:

一、从单纯“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服务提供者”

二、从“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

三、从“信息制作者”转向“社区主持人”“推销员”

自媒体:我们即媒体,也叫“个人媒体”,将特指以普泛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草根网民,以简易的电子化手段和数码技术为支撑,在私人的独立空间内,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和分享新闻信息或非新闻信息的新型媒体的总称。

第七组词媒介、媒体、转型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方式

一、融合并行内容生产模式取代线性模式

二、编辑加工既为发布又进行数据库建设

三、统一的内容服务平台适配多渠道发布

四、网络技术推陈出新发布手段更加多元

五、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媒介(media/medium):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经营媒介的机构,从事信息的

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

第八组词锁定跨界自生

——媒介融合趋势下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一)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2、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3、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二)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1、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2、广电布局新媒体

3、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4、数字电视

数字报业:指的是报纸采集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从单一的报纸出版方式发展到多次多渠道出版和再利用,媒体业务模式从信息编辑加工走向综合信息服务。

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

(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

(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融合广播:移动互联网时代,音频是最容易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音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具有成本低、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清晰、易操作等优势。

广播是最具有移动互联网特征的传统媒体。

有学者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广播具有伴随性、移动性、地域性等特征,而移动互联网具有SOLOMO特征,即social、local、mobile(社交化、地域化和移动化),二者的传播学特征最具有趋同性。

OTT TV:“Over The Top TV”,即以Over-The-Top 方式服务的互联网电视的缩写,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机顶盒、PAD、智能手机等。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OTT TV就是互联网电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集成互动电视功能的全功能的互联网电视。

第九组词错位与重塑

——融媒体时代的

新闻传播者职业角色

一、新闻传播者—我是谁?

二、记者曾经的职业角色

三、记者职业角色的错位

四、融媒介时代记者转变

五、以编辑为中心的定位

融媒介时代记者转变

(一)与公民记者并存,提升职业能力

(二)坚持新闻真实性,构建法德体系

(三)出现全能型记者,共享人力资源

(四)明确把关与解析,强调信息整合

(五)把握报道之原则,避免逢迎屈从

以编辑为中心的定位

(一)全能编辑,实现采编融合

(二)重视用户,汲取用户内容

(三)技能全面,知识管理结合

(四)媒体统筹,结合价值塑造

第十组词媒介伦理、媒介素养

——媒介融合中的

伦理问题与个人对策

媒介伦理

第一节媒介融合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第二节媒介融合对政府伦理和企业伦理的冲击

第三节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

媒介伦理:指新闻传播界认同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奉的新闻道德原则、新闻道德规范和传播行为准则。

工具性依赖——

消遣娱乐工具

情绪转移工具

社交工具

内容性依赖——

对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的依赖(源于社会现实,又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媒介社会环境)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体验媒体、解构媒介、分析媒介讯息和创制媒介制品的技能和素养。

包括人们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和接受讯息并利用媒介工具传播信息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

简言之“媒介素养”意指:如何从别人创造的多种媒介中获取信息, 同时又懂得如何创造别人能够理解的多种媒介信息。

对于大学生来说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第十一组词从“恶搞”到“杀马特”

——媒介融合的

文化现象与文化传播

一、媒介融合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

(一)从传播环境上看,媒介融合时代传播者和受众的区分日益淡化。

媒介融合为文化传播拓展了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传播空间。

(二)从传播理念上看,媒介文化影响下诞生多种亚文化,媒介融合改变了文化传播的传统理念。

(三)从传播手段上看,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新现象将体现在新媒介自身的融合以及媒介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包容上。媒介融合丰富了文化的传播手段。

(四)从传播内容上看,媒介融合文化是一种扁平文化。除了媒介自身的融合联系,媒介内容也在进行相互的整合。媒介融合促进文化的个性化以及文化的创新。

二、媒介融合给文化传播带来的负效应

(一)加速了文化传播的娱乐倾向

(二)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

(三)使文化传播的消费色彩和唯利色彩更加浓重

中外媒介融合鸟瞰

中外媒介融合鸟瞰 蔡国栋 一、“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与“媒介融合”都常见,常用。多数情况,语义相近而略有区别,但均指向同一英语词组:Media convergence。 个人体会:“媒介融合”似多用于大众传播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媒体融合”似多用于新闻媒体之间或新闻媒体与其它业界实体的融合。 有专家考证,“媒介融合”的理念最早可上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麦氏“媒介即信息”的视野里,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完全独存于世。 上世纪70年代末,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筹建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时提出:“传播与信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并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电视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圆交汇处将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作为一个学理概念,“媒介融合”肇始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他率先对媒介融合的内涵作出界定,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间界线日渐模糊”的进程,“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①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纳齐森(Andrew Nachison)这样定义媒介融合:“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似乎更多指各媒体之间的合作和联合。②笔者以为,似可将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去理解。 狭义: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视杂志”、“手机报”、“微新闻”等等。 广义:包括一切媒介(媒体)及其相关要素的“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还包括媒介(媒体)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融合。 二、发达国家媒介融合的若干特点 梳理欧美发达国家媒体融合发展的脉络,我们的感觉是:由“狭”至“广”,

探析媒介融合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 麦克鲁汉曾经说过,媒介不只是一种工具方式,而是人,思想,文化的延伸。媒介的变革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样式,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视野和方法。在这个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诸多媒介正在以瞠目结舌的速度兼并合作,新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发掘由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变化,以及给当今文化的带来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一体化多功能的本质就是“媒介融合”。任何一种新的媒介样态的产生,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和新的问题。在这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媒介的融合既有强大的优势,也有现实局限,媒介的发展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促进文化的传播,这些疑问,都是媒介融合中必然面临的问题。本文把媒介融合的研究纳入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理解媒介融合给文化传播带来的各方各面的冲击与机遇,对于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文化传播文化 文化与媒介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有媒介的形影相随。在现代社会,没有大众传媒高度介入与积极响应的文化是残缺不全的。技术的革新促进媒介形态的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整个社会产业的换代,在全球范围内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媒介融合有着多重内涵与多维表现。人民大学学者王菲认为: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之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著作《自由的科技》中将媒介融合的情况归纳为两种形式: “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这成为融合现象在学术领域里较为精辟和透彻的论述。 崔新和孙瑞祥在《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一书中认为,“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元素(包括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从一个社会,一个区域或一个群体传递到另一个社会,另一个区域或另一个群体的过程或结果,文化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扩散,交流与融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文化,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对其概念阐释,很多学者表现出差异。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本文作者借用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文化作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泰勒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媒介融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还需面向未来,立足长远,从理念与实践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谋划与探索。 一、拓展媒介融合内涵,树立更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 媒介融合本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过程,主要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媒介的融合发展。万物皆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急剧变革中的媒介,从而拓展媒介融合的内涵。因此,半个世纪前,产生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媒介除了新闻媒介外,还包括道路、货币、服装、住宅、时钟、交通工具等一切承载信息的器物。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人类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一切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因此,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的形态、功能、所有权、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当前,万物皆媒已是社会共识,万物互联也正成为社会现实。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快速发展的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已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支付宝、淘宝、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APP,在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抖音、快手带来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与无处不在,短视频正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播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突破固有的新闻媒介融合樊篱,探索新闻媒介与其它媒介、乃至社会其它系统的重组与融合,推动长沙在文化、经济、服务、治理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二、推进媒介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央厨房” 城市,既是物质实体与物理空间的存在,也是媒介的存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媒介城市”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介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日益成为媒介与建筑的复合体,实现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建构着流动与可沟通的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它汇聚和处理着众多资源与信息,吸引着人们从天南海北来此汇聚、交往并建立关系,记录着有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实现这些内容的存储、处理与传播。作为媒介的城市,长沙更是由各种关系网络建构起来的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空间。因此,“智慧长沙”“我的长沙”等APP的推出,可视为长沙对“媒介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媒介长沙”绝不只是建设几家新闻媒体内部的“中央厨房”,更要坚持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建设城市沟通交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枢——智慧、智能与数字化的“长沙中央厨房”。 三、正视媒介与人的融合,从人机融合走向人机文明 媒介融合日新月异,媒介与人的关系发展走向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呈现出“人的媒介化”生存状态。但无论是传播者主体论、受众中心论还是传播者与受众双主体论,人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重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的逐渐革新,尤其是现时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让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媒介融合、发展与交互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已经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 1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水准的飞跃。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有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发布,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水准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不过同样会存有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五大趋向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介技术的内在偏向性扩大了异质性社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新闻交流主体产生影响,改变了专业化新闻生产传播的垄断格局,主流媒体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新闻生产开发者”向“新闻生产消费者”转型;“高技术新闻”向“高情感新闻”转型;“单一性新闻”向“复杂性新闻”转型;“客观性新闻”向“浸润式新闻”转型。 标签:新媒介融合;主流媒体;异质性社群;舆论 新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形成了新的媒介语境。新媒介融合语境打通了异质性社群 新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流”体现不在于内容数量或质量,而在于如何将适宜的内容与适宜的受众相关联,动态反映其需求;其效果的衡量和影响不仅与威权者的宣传、新闻专业人士的把关或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相关,也与大量呈现在新媒体融合平台上的异质性社群意见指向相关。由此,笔者将围绕主流媒体五个方面的转向进行分析。 一、参与:“公共新闻媒体”向“公众新闻媒体”转型 公众新闻与公共新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显示了传播权力由专业化大众媒体(PGC)向公众草根(UGC)的转移,异质性社群信息分享和互动成为公众新闻的根本特征。 公共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专业化的信息生产者。在此概念下,大众媒体特别是主流大众媒体,自觉地在整个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Jay Rosen认为,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公众新闻的主体是异质性个体或社群。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作为社会主要价值观构建者的主流新闻媒体逐渐由公共媒体转化为公众媒体,“共同在场”的环境中,异质性社群以“对话”的形式保持着对新闻呈现或规避干预的延续性,改变了媒体机构、记者的核心位置。新闻呈现或规避不再仅是专业把关的结果,精英意识与草根精神共同存在于新闻传播之中。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 My News强调“人人都是记者”,凸显异质性社群对新闻信息生产传播的主体性;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选用“未经过滤的”这个字眼来形容公众投稿发布的信息,“你发布的信息也没有必要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好的文章。……任何你想写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进行发布。我们就是要听到你们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新闻学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代星郭继远 【摘要】媒体融合面临获取用户和盈利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本文以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从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拓展创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重构新闻生产方式、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四个方面解析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生产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第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覆盖面有所变窄,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网络电台大大拓展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第二,传统媒体由专业记者生产的新闻信息产品因版面、时段限制,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垂直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大众点评、淘宝等基于朋友圈及地理位置的UGC类(用户生成内容)生活服务信息在用户需求占比越来越高。第三,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展示类广告模式,受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效果营销、大数据营销的挑战,广告主更倾向新媒体。第四,传统媒体的采编、纸张、发行等成本越来越高,其商业模式无法突破传统的成本收益曲线,而新媒体网络规模越大,传播成本越低,价值不衰减,形成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前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对用户的获取,迫切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渠道融合与内容创新:后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商业模式。 身处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无论是从巩固和提升舆论传播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出发,还是革新图存,上述用户与商业模式的解析与重构,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都成为传统媒体迫切而紧要的任务。近年来,湖北日报传媒集

团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集团各类报刊期发量超过1300万份,新媒体日均受众突破3000万,传播能力明显提升,媒体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开端。 一、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不仅报纸等传统媒体,甚至PC端的门户网站也同样面临挑战。如国内用户量最大的腾讯网,日均用户突破1亿用了7年,其腾讯新闻客户端依托微信的渠道优势,突破1亿用户仅用了7个月。从2008年前后的移动浪潮开始,移动端人口碎片化,内容被分散到不同的渠道。谁掌握用户获得内容的渠道,谁就具备移动端的入口能力。“渠道为王”,需要传统媒体具备认知.也需要建立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的能力。 (一)拓展传统发行渠道,提升党报主流舆论影响力。 检视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传统媒体仍然是最权威的信息平台和渠道,仍然拥有一部分稳定受众,其线下发行渠道通过运营仍有一定空间,绝不能轻言放弃或放松舆论阵地。2012年以来,湖北日报连续4年改版创新,改革党报发行体制机制,党报的舆论引领力大幅提升,成为海内外300多家媒体的固定选稿基地,湖北日报发行量也从21万多份增至63多万份,其中市场发行通过与传统连锁终端的渠道整合,从零起步到近20万份,总发行量与市场发行量均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发行量的大幅提升也大大激活了广告市场,对比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现状,湖北日报广告逆势上扬,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 (二)丰富媒体产品形态,拓展传播渠道。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媒介融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还需面向未来,立足长远,从理念与实践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谋划与探索。 一、拓展媒介融合内涵,树立更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 媒介融合本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过程,主要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媒介的融合发展。万物皆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急剧变革中的媒介,从而拓展媒介融合的内涵。因此,半个世纪前,产生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媒介除了新闻媒介外,还包括道路、货币、服装、住宅、时钟、交通工具等一切承载信息的器物。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人类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一切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因此,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的形态、功能、所有权、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当前,万物皆媒已是社会共识,万物互联也正成为社会现实。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快速发展的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已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支付宝、淘宝、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APP,在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抖音、快手带来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与无处不在,短视频正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播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突破固有的新闻媒介融合樊篱,探索新闻媒介与其它媒介、乃至社会其它系统的重组与融合,推动长沙在文化、经济、服务、治理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二、推进媒介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央厨房” 城市,既是物质实体与物理空间的存在,也是媒介的存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媒介城市”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介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日益成为媒介与建筑的复合体,实现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建构着流动与可沟通的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它汇聚和处理着众多资源与信息,吸引着人们从天南海北来此汇聚、交往并建立关系,记录着有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实现这些内容的存储、处理与传播。作为媒介的城市,长沙更是由各种关系网络建构起来的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空间。因此,“智慧长沙”“我的长沙”等APP的推出,可视为长沙对“媒介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媒介长沙”绝不只是建设几家新闻媒体内部的“中央厨房”,更要坚持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建设城市沟通交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枢——智慧、智能与数字化的“长沙中央厨房”。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动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步伐,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着力从坚持导向引领、规范管理、创新机制、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入手,力求在新的起点上凝聚起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能量,开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把握正确导向,引领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无论怎么融合、怎么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内容为王”,把正确导向贯穿到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递正能量。 一是坚持党管媒体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新闻媒体原则,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媒体从业人员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使命担当,恪守职业道德,崇尚社会效益至上,扭转唯发行量、点击率、销售额的倾向,积极创作生产出更多传递正能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努力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二是坚持正确工作导向。新闻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渠道,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坚守主阵地,伸张正义、褒扬正气。这就需要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侵权盗版行为,广泛开展网上“扫黄打非”专项执法行动,真正让新闻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保持舆论生态空间清朗明净。 三是坚持公共惠民服务。新闻媒体担负着党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使命,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开展公共惠民服务。这就需要不断整合我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探索建立数字农家书屋,开展全民数字阅读活动,实施数字广播电视村村响和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二、强化行业管理,规范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需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媒体的融合发展本身就是把“双刃剑”,利弊共存、良莠不齐。只有不断提高媒体行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在规范媒体融合中实现繁荣发展。 一是在转变职能中体现管理。在深化机构改革、积极转变职能的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强化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媒体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切实履行好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职责,大力推动媒体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新兴媒体可管、可控,在不断融合中推进发展。 二是在依法行政中规范管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对互联网出版、数字出版、传媒企业行政审批效率,激发新兴媒体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坚持融管并重,实现媒体融合和监管同步到位,不断加大对新兴媒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三是在主动作为中强化管理。推进媒体融合和繁荣发展,不仅要靠上升的媒体融合数量,更要靠上乘的媒体融合质量。这就需要媒体行业管理部门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改进作风,主动作为,牢牢抓住媒体融合质量这个关键环节,突出加强对重点出版物的“三审三校”审读监管,探索建立新媒体监管系统,切实加强出版发行、内容制作、渠道传播等全方位、全时空的立体监控,切实消除管理盲区和死角。 三、创新推动机制,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完整版)媒介融合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媒介融合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姓名:易敏慧班级:网络与新媒体1303 学号:13091039 最近五年,我国新闻传播界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一个新概念:“媒体融合”(或称“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

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现阶段的优劣势以及发展趋势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a17044931.html,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思考 作者:胡静 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2期 摘要:微博、微信、APP、小程序的层出不穷让新技术不断充斥互联网,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一个行业面临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触动反思的时候。如果不自我革新,就可能被推向边缘,因此,传统媒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寻找生存和出路是传统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互联网思维;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29-02 微信、APP、小程序的层出不穷让新技术不断充斥互联网,这些新技术新应用的,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新媒体发展和裂变的速度,对传统媒体带来沉重的打击。2014年我国就提出了“媒体融合”,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让各大主流媒体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度,更好的满足人民的信息需求。媒体融合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宣传文化阵地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媒体融合任务艰巨。当下,传统媒体已经面临不转型就要被淘汰的境地,只有和新兴媒体互相弥补,共同进步,才符合客观的传播规律。 一、目前媒体发展状况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当下从媒体发展情况来看,传统媒体受众面和发展规模逐年递减,市场占有率下降,新媒体走进人们生活,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获取一切信息。尤其年轻人,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衣食住行获取信息和帮助的重要途径。从媒体属性上来看,已经从自上而下的信息发布变化为人人拿起麦克风成为发言者,大量的信息、话题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扩散和发酵。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越来越弱化。 当前,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知识、信息交流、娱乐,支付,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截止2015年末,我国有6.88亿互联网网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已有6.2亿之多,在全球网民排行首位。网络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一是客户端使用。丰富的各类客户端提供了人们吃行玩住多元化的个人平台,让各类人群社会需求得到无限满足和延伸,而且今天全球智能手机总量中,我国智能手机已经占到四分之一;二是云计算服务。以大数据为基础推进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使生活更加智能化。

媒介融合含义、形式和发展态势的认识

媒介融合含义、形式和发展态势的认识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的载体(媒介)也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直到手机。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原本泾渭分明的几种媒介之间已经悄然兴起一场新的融合,即“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目前,在国内,媒体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报纸与网络的融合。1997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推出自己的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十几家传统媒体也紧随其后进行了颇具规模的跨媒体合作,推出了千龙新闻网……今天,国内大大小小的报纸几乎都有各自的网站、各自的电子版。电视与网络的融合。2002年4月4日,新华网同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栏目进行跨媒体合作。使网络和电视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作的内容涉及《荧屏连着我和你》最新节目的内容实录、往期回顾以及访谈话题和观众的征集、编导手记、媒体评论、嘉宾手记等诸多内容。报纸与报纸的合作——报业联盟。2001年,西北五省区的主流都市报组建了一个互动联盟,成员包括三秦都市报、兰州晨报、新消息报、西海都市报、新疆都市报五家报纸。联盟成员在新闻宣传、广告经营、报纸发行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报纸和电视融合。2006年1月22日,大连日报社主办的北方体育报联合大连数字电视教育频道、大连沿海传媒有限公司创办北方体育报电视版,标志着我国第一家专业报纸电视版项目启动。其他媒体融合方式。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目前,各类报纸大多开设了自己的手机报。大部分由报社与电信部门合作。另外,还有报纸、电视、网络与图书出版业的融合,不同网站之间的合作等等。 随着媒介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媒介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媒介融合将更加注重资本的纽带作用,近年来中国媒介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本运作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资本融合渠道在慢慢变宽。媒介产业的部分领域已经允许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媒介可以通过媒介和企业合资的方式经营相关产业等方法解决媒介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西方发达国家媒介融合的突出特点是,信息产业的三“巨头”——电脑、电信和以电视为主的媒介行业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态势。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逐步纳入到更广阔的产业背景下来进行。“融合媒介”将更加注重拓展新的赢利模式。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博客等“融合媒介”将逐渐成为青年受众所青睐的时尚媒介。媒介经营管理者正在探索新的赢利模式,以后这些新媒介的赢利渠道会越来越宽。媒介融合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理念。现代受众在信息消费中逐渐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有更高的要求。“融合媒介”可以为受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样既方便了受众,也可以使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获得规模效益。

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思考

85  第2卷第12期传媒观察 一、引言 学校教育是富有价值性、理性思想教育的殿堂,肩负着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使命。从育人视角分析,立德树人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培育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避免的教育问题。在信息爆炸、新老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借助媒介融合优势,发挥教育育人模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而为社会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 二、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概述(一)媒介融合的学校教育概述媒介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在媒体时代快速发展下,形成新的媒介形式,为学校教学环境的变革提供契机,使教育环境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也是线下与线上教学模式。媒介融合是一种虚拟世界表达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社交活动形式。从媒介融合视角来看,学生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接收者。媒体环境下,实现媒介融合模式,拓宽了学校教育形式,实现师生、生生、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模式。在此教育背景下,能够拓宽教育视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从以往被动学习知识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进而在教育中有所收获[1]。 (二)媒介融合的学校教育特性在媒体时代下,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生成,为人与人交流提供契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是学生。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辨别信息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改变。而在媒介融合下,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契机,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特点,整合课程知识,将课程知识传递到互联网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观看知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将学生引向积极、向上、乐观的方向发展,进而培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发展形势,是学校教育一种新的手段,实现媒介与教育之间的融合,彰显教育针对性,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发展模式,体现教育针对性、主动性、多样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性,进而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契机[2]。 三、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挑战与机遇(一)挑战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发展形势,促进学生学习、生活智能化、科学化模式。在媒介融合视域下,互联网数据信息呈现巨大态势,但信息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但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感染,使学生误入歧途。在此背景下,对学校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需要为学生开 展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根据学生发展需要, 为学生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异质性学习需要,进而冲击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模式,还应该为学生开展线上学习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同时,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化课程知识内容,还应该涉猎多种课程知识,诸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数学、历史学、哲学等课程知识,多方面教育引领学生,进而增强教学有效性。因此,在媒体时代下,促进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教师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进而更好地面对媒介融合下的挑战[3]。 (二)机遇 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意识发展形势,其发展形势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并且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形式,为学生获取知识、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带来机遇。对于学校教育模式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多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知识学习停留在形式,忽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育,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媒介融合环境下为教育教学带来机遇。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形势,有助于教育领域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模式,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有助于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师生交流模式,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并且通过交流板块,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解惑知识,在课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实践、运用知识,增强学生教学体 验,进而培育学生综合素养[4] 。 四、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借助媒介融合资源,丰富教育资源在以往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大都以书本教材为引领,为学生讲述书本教材知识,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媒体时代下,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模式,促进课程知识与互联网知识的相融合,使教育形式向自由化、中心化、互动化方向发展,不仅创新教学形式,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丰富课程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使学生快速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进而使学生在教育中收获知识、成长。教育领域促进媒介融合发展,实现互联网知识与课程知识的相融合,能够将课程知识贴近于生活、贴近于学生实际、贴近于社会发展,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中,应立足于课程知识,根据课程知识内容,挖掘、搜集教育资源,通过教育资源丰富课程知识,进而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化时代的来临,为各行各业发展、改革提供契机。媒体时代下,人类以一种新的身份认知与重构世界。现实有形世界与虚拟无形世界的互动衔接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并且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现实的处境。因此,理清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形势,论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教育领域发展的优势,提出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对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价值。关键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教育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2-0085-02 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思考 曾晓慧 (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0) 作者简介:曾晓慧,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媒介融合_媒体未来发展新趋势(精)

2010.3 CHINANEWSPAPERINDUSTRY中国报业 BAO YE XIN LUN 报业新论 媒介融合: 媒体未来发展新趋势 □周志平 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 趋势,在理论上也成了传媒学界和业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这是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理念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媒介融合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与现状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前沿性课题,属于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的作业模式催生的“融合新闻”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以信息海量、双向互动性、共享性、全时性等优势独树一帜的数

字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综合表现方式。具体而言,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藉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二则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当前现状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一”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目前,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看已经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目前,在国内,媒介融合还仅停留在初级层面,属于尝试阶段。 3.“让报纸听得见” 南都在全媒体的探索过程中,还进行了“让报纸听得见、让广播看得见”的报纸与广播融合的尝试。2009年6月25日,南都和广东人民电台合办“南都视点·直播广东”栏目。这是一档观点型新闻谈话节目,与其他新闻类的广播不同,它是南都时评、深度等的声音版、精华版和互动版。在内容上,节目主要来源于报纸,但不是照搬报纸内容,而是对报纸上相应新闻事实和观点进行挖掘、剖析;在节目元素上,除了主持人的声音,还有嘉宾阐述观点的声音、南都记者现场采访和连线记者的声音以及观众参与讨论的声音等。这一新尝试开创了南都多种媒介融合的又一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