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

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

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2.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 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澎湖巡检司

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

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

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是欧美T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5.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

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

帮镜头的是()

A. 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

B. 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

C. 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D. 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

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8.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

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有此推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保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双向制衡

B. 巩固枢密院决策机构的地位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节制

D. 保证中央政令在军队中贯彻执行

9.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大约是在()

A. 两晋时期

B. 唐宋时期

C. 两宋之际

D. 明清之际

10.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 贩卖粉彩瓷器

B. 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C. 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 到会馆停宿

11.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任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

B. 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C.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

D. 元朝行省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免

12.《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

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 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 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13.在宋代,我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数是贵族、官员、军兵及其家眷、仆从,他们都是“市民”,

但却不是工商业者,而同一时期西方的许多城市则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这反映出宋代

A. 城市商业化水平较低

B. 抑商传统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C. 城市的政治功能加强

D. 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受到阻碍

14.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

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见,纸币

A. 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

C. 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

D. 极易导致封建王朝出现通货膨胀

15.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历史现象说明

()

A. 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

B. 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C. 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 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

16.“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

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 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 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 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 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7.某同学的论文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

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18.《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

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

A. 道学

B. 法学

C. 理学

D. 佛学

1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

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20.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

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

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高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皇帝的诏令有各个方面的审批和监督,但并不是对皇帝权力的制约。

B.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宰相,也体现了御史和谏官的作用。

C.材料体现不出行政效率是否高。

D.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命令在下达之前要审批,下达之后,还有谏官和御史对其提出批评,说明行政监督体系非常严格。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送到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宋朝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大力的加强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也为了保障君主执政的科学防治决策的失误,也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察体制和决策审批制度。

2.【答案】D

【解析】江浙行省辖地相当于今天浙江、福建,故A不正确。

宣政院管辖西藏,故B排除。

中书省既是最高行政机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

里”,故C排除。

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故D项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掌握和运用。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北宋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因此B项正确;

AD项都属于行政上的措施,C项是军事制度,与材料中经济手段不符,故ADC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关键是材料信息中“经济手段”的要求。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要求,难度不大。

4.【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州的影响在于帮助资产阶级打败了封建势力,促进了其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州的影响,故A项错误。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也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故B 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欧美的工业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州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以培根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州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故①②③正确;

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6.【答案】D

【解析】玉米传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故A错误;

隶书到秦朝时统一,故B错误;

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时期,故C错误;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故D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宋词和元曲,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间小唱,曲调悠扬婉转,后来经著名戏曲名家魏良辅吸收其他声腔的优点,又借鉴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对昆腔进行了改革,创造出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新腔,就是号称“水磨腔”的昆曲。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汤显祖和《牡丹亭》。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元代的戏曲形式称为元杂剧。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关汉卿和《窦娥冤》.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历了商鞅变法、秦始皇、完成于汉武帝时期,因此B项正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于夏启时期,行省制开始于元朝,内阁制开始于明朝,因此ACD项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可以看出元朝枢密院的这种做法是为了保证中央政令在军队中贯彻执行,故D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B项错在“决策机构的地位”,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应排除.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掌握元朝设置枢密院的要职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的分析理

解.

本题考查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对元朝设置枢密院的要职的目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都南迁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故答案为C;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粉彩出现于清朝,晚于宋朝,排除A;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符合题意;宋朝商业活动已打破空间限制,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存在于宋之前,排除C;会馆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D。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外朝以牵制内朝”,明显错误;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一种;D项错误,元朝行省长官还是由中央任免;科举制使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增加政治公平性,C项正确。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宋两朝都有“罢市”的记录,但唐朝只有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而宋朝时与经济利益有关的罢市却屡见不鲜,这体现了工商业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即教材中所说的“市民阶层”,A正确。

材料明确说宋代罢市是因为“经济利益受损”,而非拜金逐利,排除B。

宋代商业打破了时空限制,表明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排除C。

史书中对罢市的记载增多并不能说明史学思想的变化,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本题通过“罢市“这一历史现象来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独辟蹊径,考查了考生的史料研读与历史解释能力,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商业的发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根据题干可知,西方因为工商业的繁荣造就了市民群体,宋代与同时期西方市民群体的构成差异实质上是商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故选A。

B.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项不符合史实,故不选B。

C.宋代坊市分界打破,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职能体现更加明显,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

D.新生产关系指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后期出现,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D。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纸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C.根据材料“…‘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产生过程中做了特别的规定,故C项正确。

AB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ABD。故选C。

15.【答案】B

【解析】A.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政策推动技术发达,排除;

B.从材料“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看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正确;

C.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

D.材料中没有体现宋词的发展,排除。故选:B。

1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描述的是造纸术发明的影响,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故D项正确。

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材料没有说明,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造纸术,与印刷术无关,故B项错误。

太学的兴办与汉武帝独尊儒学有关,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造纸术发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造纸术发明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造纸术发明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宋朝时期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出现“夜市”。故A正确。

BC是在明清时期出现;故排除。

D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出现农村民间集市“草市”;故排除。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以及“忠恕”,可推断出其符合儒家的主张;又依据材料中“《宋史》”及已学史实可知,理学是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据此可知,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阶层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故选A。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可知,史官记录的《起居注》对皇帝言行的监督功能丧失,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D项符合题意,C项排除;A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

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D。

21.【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政治分别是: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历史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信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行省制度能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的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知识运用能力。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22.【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发展。

【解析】本大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等。

(1)第一问,有关于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解决。“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表明孟子没有主张重农抑商。有关于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的问题,其实是要求回答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角度来分析。

(2)第二问,有关于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的问题,材料中的“汉武帝令‘初算緍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表明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目的是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关于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的问题“后又令‘告緡’,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是回答此题的答案。

(3)第三问,注意此问回答商业的发展时代是在宋代,这个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这个时期商业发展非常的繁荣,这是宋代的商业状况,有关于宋代实行的商业政策的问题,材料中的“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表明宋代的商业政策是鼓励商业发展的。

(4)第四问,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问题,我们评价历史史实或是某种政策时需要两点论,然后还要重点论,评论是要从不同的阶段来分析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是有其合理性的,但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与商业同样重要,对于国家的税收来说商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封建统治者在实行抑商政策的同时也会对商业有所关注,回答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 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 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 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 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 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统一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 辽政权建立:916年,__________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_____。 3 西夏政权建立:1038年,___________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4 民族关系 ①宋辽战争: 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_____________的消极防御政策。 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②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银、绢等钱物,称为“_____”。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它加重了________人民的负担,但是______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________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_________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七下6——13课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3.宋朝多任用文臣担任要职,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 作用?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两宋同时并立的是哪些政权?。 2、宋与辽、西夏、金议和的共同点是:。其中辽宋议和 史称____________,当时在位皇帝是_________。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是 ___________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 巩固练习:1.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2.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金 B、西夏 C、蒙古 D、元朝 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 B、1126年 C、1127年 D、1140年 5.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总结+综合测试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重点归纳】 1.比较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 项目唐朝宋朝 民族关系①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 东突厥。②设置机构,加强管 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 水、渤海都督府。③册封爵位, 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 南王、渤海郡王等。④实行“和 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等 ①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始终 处于劣势。②以议和、送岁币换 取苟且偷安。③两宋都被少数民 族政权攻灭 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 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 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造成宋 朝军事的衰弱局面。封建统治者 不思进取,朝廷中投降派占优 势,抵抗派受压制。受中原先进 生产方式影响,边疆少数民族逐 渐封建化,实力上升 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 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 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首领南下掠 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 成积贫积弱局面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原因及表现 阶段原因表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①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

基础训练 1.(2019·山东菏泽中考)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 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2.(2019·山西中考)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B) A C.吐蕃、女真D.吐蕃、契丹 3.(2019·山东泰安中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D)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

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一)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_960_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_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以 _开封 _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_ 宋太祖 _。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_兵权 ,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_宰相 _权力过大,采取 _分化事权 _的办法, 削弱相权。地方:派 _文臣 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 _通判 _,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留部分用作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_转运使 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_文臣 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影响: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端: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 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 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 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北宋的统一 1.方针:先南后北 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3.实质:局部统一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措施: 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方面: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 (二)影响: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 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 2.措施: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 (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 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提纲与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题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控制军队的,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 在中央: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设立多名宰相;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权。 在地方:派担任各州长官,并实施制,在各州府设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 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掌握军政大权,抬文抑武,文臣统兵,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3、民族政权并立:建立辽、西夏和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的是 建立的。 4、宋辽和战:辽是民族政权,辽军大举攻宋时,宰相寇准力劝御驾亲征。澶渊之盟的内 容:辽军撤回,给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局面。 5、宋夏议和:向称臣;给岁币;议和影响:兴旺。 6、宋金和议:1125年,辽被_____灭亡。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在 郾城大败金军。宋金达成和议:①②③ 7、宋代经济: 农业:①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________稻,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______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太湖流域的成为最重要的粮仓,谚语:“ ________,天下足”。 ②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广。 手工业: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兴盛。 商业:南宋设立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________;世界闻名的大商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________;出现的时期: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_____________;完成是在:_______“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表明 8、元朝建立:成吉思汗(原名)最伟大的功绩是:____________;建立元朝后统一全国的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de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de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de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de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de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de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de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de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de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de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de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de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de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de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de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de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de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de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de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de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de政策★★ 目de: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de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e政策,使文臣统兵de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de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de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e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de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de政策实施de影响:宋朝de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de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de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de稳固和社会de安定。★★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意)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段话所描绘的古代 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3.“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下列哪一事 件不会 ..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 ) A.阿保机发起澶州之战 B.宋真宗亲征澶州城 C.宋辽议和结澶渊之盟 D.北宋北伐辽遭失败 4.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交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 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B.隋和唐的关系 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 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 7.“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 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第6 课 北宋的政治 第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 宋。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 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 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 措施: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 评价: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增加进士科名额,并提高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 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 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宋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 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 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②使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一、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 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 抗金:岳飞带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七年级历史下册1-13课知识点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隋朝建立三要素及灭亡时间和原因?启示? 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 618年、炀帝的暴政 隋灭亡的启示:关注民生,爱惜民力,以民为本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大运河的中心、自北向南起止地点、有哪几段组成?连接了哪五大水系?(三点四段五河)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意义、影响)?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三点:洛阳(中心)、涿郡(北)、余杭(南);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北向南)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或影响? 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作用(影响):(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也可记课堂总结的) 4.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唐太宗年号? 618年、李渊、长安、贞观 5.贞观时著名宰相:敢于直言的是?善于谋略的是?敢于决断的是?用人原则: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用人原则: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6.贞观时期的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用人上:完善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官吏考查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生产。互市。 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安西都护府)。 7.武则天时统治措施及其贡献? 政治上: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用人上:发展科举制(殿试、武举)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军事上:开拓巩固边疆(北庭都护府) 贡献:承上启下(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8.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重用的贤相有?治国措施? 姚崇、宋璟 (1)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方面:发明推广重要生产工具: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2)手工业:丝织(蜀锦);制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唐三彩(3)商业:国际大都会(长安),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严格分开。10.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的意义? 开明平等;促进了吐蕃经济社会发展 11.唐代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 政策开明,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等。 12.唐朝最著名书法家?画家?风格? 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铭》、柳公权(方折俊丽,笔力劲健);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13: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1)政治制度先进(2)经济文化繁荣(3)海路交通发达(4)国家的安定统一(5)开放的对外政策 14.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原因:(1)玄宗怠政,任人唯亲(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