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异口同声地对“三权分立”持否定态度,并反

复强调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遵照“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西方式的

民主。无论是毛泽东的教导,邓小平的重申,还是江泽民、胡锦涛的告诫,无一不强调“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个道理。因此,认清“三权分立”的要害便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首要前提。

一、“三权分立”的由来及演变

“三权分立”作为一种理论,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柏拉图在其著作?法律篇?中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认为国家实际上是由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所组成的,因此势必会由于利益差别而导致对立,为了防止某一利益群体的势力过于膨胀,从而给其他群体造成威胁和侵犯,必须对这种对立的倾向加以制约,使之形成一种均衡。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并在对一百五十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分

析和研究之后得出了一切政体都必须具备的三种要素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并认为这三种机能应该分别由三个相应的政府机构来实现。[ 1 ]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国家权力的划分已经初步显现出近代“三权分立”的雏形。后来波利比阿在对古罗马政体的考察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在?罗马史?中提出了国家的三种

权力机关必须在分权基础之上相互牵制以保持政体平衡的主张。这为后来“三权分立”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三权分立”原则的丰富内涵,例如

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内阁制、法国的半总统制等。这一原则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逐渐形成并发展完善,期间也有诸如卢梭、狄骥、马里旦等学者对其持否定态度,例如卢梭就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人民对公共意志的行使,而公意只有一个,因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将分割主权的做法讽刺为江湖幻术,并尖锐地批评到: “他们把主权分为强力与意志,分为立法权力与行政权力,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分为内政权与外交权。他们时而把这些部分混为一谈,时而又把它们拆开。他们把主权者弄成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好像他们是用几个人的肢体来凑成一个人体的样

子, ……他们把社会共同体加以肢解,随后不知怎么回事又居然把各个片断重新拼凑在一起。”[ 2 ]尽管如此, “三权分立”原则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西方社会逐渐发展,并且也向世人证明了它对于维护和促进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一原则进行历史考察,必须首先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洛克说起。

洛克认为“如果同一批人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 3 ],因此,为了实现法治,他以国家权力的起源作为依据,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在?政府论?中,洛克首先明确提出分权与权力分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分权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将权力分散化,而是更有效地对权力加以限制。于是,他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并且确立了立法权至上的原则。对此,洛克解释到:立法权作为最高权力,在于它“有权为社会的一切部分和每个成员

制定法律,制定他们的行为准则, 并在法律被违反时授权加以执行”,所以, “社会的任何成员或社会的任何部分,所有的其他一切权力,都是从它获得和隶属于它的。”[ 4 ]

洛克的这种分权思想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制度斗争的产物,第一次为资产阶级用民主形式组织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这种分权思想

的缺陷在于:虽然洛克强调执行权和外交权的区别,他指出前者执行的是明确规定的国内法;而后者则因其涉及外交领域,经常处于紧急事态,且事关国家利益,政府必须

根据情势果断决策,不可能完全受制于事先制定的法律,显然,洛克意识到了内政与外交是十分不同的两个领域,但是执行权和外交权的行使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究其实质,均属于行政权的范畴,将其二者绝然分开是难以实现的。可以说,洛克所说的三权,实际上只有两权,三权分立其实也只是两权分立。而洛克分权学说中的这一重大遗憾,是由孟德斯鸠来弥补的。

孟德斯鸠以敏锐的观察力深刻洞见了洛克分权理论的缺陷,并提出了分权制衡思想。所谓分权,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分立。与洛克一样,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通过“制定临时的或永久的法律,并且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 5 ]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整个社会及其成员”[ 6 ],而与之不同的是,孟德斯鸠将“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称为行政权,将“有关民政法律事项的行政权力”称为司法权。[ 7 ]所谓制衡,即通过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达致平衡,实现以权力控制权力的目的。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8 ]这就要求在构建各项政治制度时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方式来保卫政治自由的合法性和整个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因此,不仅必须把政府权力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且还必须使相互分立的三种权力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从而实现政治民主和自由。但是,孟德斯鸠却以行政权必须强调迅速的反应与行动为由草率的将行政权的权杖交给了国王。可是,即便如此,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思想仍然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首先,他没有像洛克那样给予立法权以最高的地位,从而避免了掌握立法权的机关出现专权的倾向,在他看来,立法权“不过是国家的一般意志”[ 9 ];其次,孟德斯鸠从传统执行权的论述中发展出了司法权独立的伟大创见。这不但是对封建专制制度下“朕即法律”观念的彻底否定,而且也为现代政府的“三权分立”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产生于欧洲的三权分立思想跨越大西洋,在大洋彼岸的制宪者们的传承之下,终于在美国的土地上第一次被实现,并且还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为争取1787 年宪法获准通过而诞生的?联邦党人文集?中,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提醒到“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10 ]因此,他们认为,分权制衡与由民意支撑的民主共和政体值得信任,应该努力建立孟德斯鸠所设计的“联邦共和国”,将其作为捍卫人民政府的手段。在联邦党人看来,“三权分立”所强调的并不是三种权力的绝然分野,而是在肯定三种权力在相互联系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相互制约,并且由此而产生的权力间的局部混合。“只要各个权力部门在主要方面保持分离,就并不排除为了特定目的予以局部的混合,此种局部混合,在某些情况下,不但并非不当,而且对于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甚至还是必要的”[ 11 ],因为,无论是分立抑或制衡,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确保权力与权力之间形成均势,达致平衡,以此实现各项政治制度的有效运作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联邦党人在对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之后将这一思想注入1787年美国宪法,从而实现了分权制衡思想从理论向现实的转变,并最终构建了以“三权分立”这一根本原则为指导的宪政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分权方面,宪法第一条规定国会由选民选举,对选民负责,它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而行使立

法权,并拥有修改宪法、对外宣战、监督财政的权力;第二条规定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作为国家元首行使行政权;第三条规定最高法院通过司法任命,行使司法权,并强调司法独立的原则。在制衡方面,美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如国会有权要求总统调整政策、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有权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统,反过来,总统也可以通过对国会行使有限否决权来对国会进行制约。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司法权的制约主要通过行使特赦权以及提名并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来实现,而法院对总统的制约则主要体现在当总统因弹劾受审时,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担任审判庭主席。此外,根据美国惯例,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失效,因而也使它有权制约国会。这样的规定在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了相互分立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保持了各权力之间的大体均衡,在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使得政府能够更加睿智。至此, “三权分立”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在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美国国情的实践模式。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反复磨合, “三权分立”原则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在西方各国展现身姿,也向世人昭示了

这一根本原则对于西方各国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 “三权分立”原则为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这一根本原则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指路明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后,这一根本原则又成为立宪者们制定各项具体制度的依据,并为各种政治力量搭建了妥协、合作的平台。即便在西方国家内部偶尔会听到对这一原则批判和否定的声音,但是它总是能够寻找到适宜的方式来包容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变化,进而维护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相对平稳发展。

二、“三权分立”的要害

通常情况下,政治制度作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而限制、调节、疏导各阶级、集团或个人政治活动的规范体系,其影响不但涉及到国家政治生活,而且还遍布整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政治制度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不但能够剔除人类在政治行为中的“兽性的因素”,起到“过滤器”的作用,还能够从目标、程序等各个方面保证各种政治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得社会发展免于受到各种自私、混乱的行为的侵害。既然政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构建政治制度基础和依据的政治制度根本原则对于国家的有效治理和良好秩序的维护更是具有重大意义。它的正确与否以及运作状况不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与持续,而且还对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能否和谐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只有以正确的政治制度根本原则为统帅来引领制定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才能充分保证政治制度在内部结构上的统一和外部的有效运行,进而实现政治权力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控。

然而,任何政治制度根本原则都有其优点以及缺陷, “三权分立”原则也不例外。按照“三权分立”的要求,国家权力被分为三个部分,由三个不同的机构行使,三者的权力基本相当并相互牵制,这样,就将国家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的手中,这必然导致对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漠视。在我国,这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这无疑是中国人民不能容忍的。

(一)“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它是由西方传统的人性恶假设推导出来的在古希腊,

西方法治理论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类具有罪恶本性,失德的人会贪婪无度,成为最肮脏、最残暴的野兽,给城邦的幸福生活带来莫大祸害。而基督教关于人的原罪观念也表达了对人性阴暗面的忧虑。马基雅维里更是直言不讳的指出: “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12 ]基于这种对人性所持有的怀疑态度,西方国家在构建其政治制度的时候才产生了权力之间相互分立,并以权力控制权力的“三权分立”原则,本质上,这一原则正是通过以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行为相互牵制、

监督的方式来遏制当权者的野心和私欲。这种以“社会控制论”作为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的做法从根本上与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背道而驰。马克思创立了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而著称的崭新的唯物史观,并且抛弃了传统人学理论当中的伦理道德说教而把人现实化,将人置于社会生产体系和实际的经济生活当中,进而得出了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一结论。而“以人为本”正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前提,它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根本目的,还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主体力量,因而要求由人民掌握政权。很显然, “三权分立”

所要求的“精英政治”忽视人民大众的全面发展及其根本利益的实现,它强调维护少数人的统治,其结果最终必然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二)在政治体制上, “三权分立”始终与“多党政治”、“轮流执政”紧密联系

在“三权分立”模式下,哪一个政党赢得了选举,就直接取得政权而成为执政党,而其他党派则成为在野党。在多党政治下,各政党之间往往为了争取政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而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例如在模仿西方“三权分立”而奉行五权分立、相互制衡以及多党制的台湾,由于政党之间的长期争斗,使得原本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国民大会在经过

李登辉时期的多次“修宪”之后,权力大大缩水,而“总统”的权力则不断增大。政客们玩弄权术,而执政者也将目光集聚在如何排除异己、扩张政治权力上,结果导致了台湾政坛旷日持久的蓝绿之争,当年号称“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如今已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引发经济的逐渐衰落。回顾中国历史,孙中山曾效仿西方提出五权分立、直接民权、国民大会等主张却未能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两次合作,最终仍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多党政治的道路。可见, “三权分立”原则和西方式的民主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历史早已证明,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只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第一,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避免西方多党政治制度下

诸如争斗内耗、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等种种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有共产党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第二,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的现状要求更加有效的民主参与,多党合作则有助于形成多元利益表达的渠道,化解各种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三,通过各政党之间的相互监督,尤其是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能够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执政党能够更好的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

(三)“三权分立”原则强调政治上的“分权”与“制衡”,而忽视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由此而产生

了“种族歧视”、“民族隔阂”等观念。

虽然17 、18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就首先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并以此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于反对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政策,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过分强调机会平等,注重规则的统一,而忽视了结果的平等。最终只能是由那些先进的民族制定规则、实施规则,而那些弱小的民族则由于没有实力参与竞争,即便在同样的规则下也难逃输在起跑线上的悲惨命运。在这里, “三权分立”所追求的民主、平等的目标最终沦为西方国家的先进民族统治、剥削弱小民族的“伟大”托辞,机会平等也只是为现实生活当中民族之间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分配提供了一种辩解。例如,自1787年宪法开始,美国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将实现民主、自由、平等作为共同的目标。遗憾的是, “三权分立”原则下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仅仅是属于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所专有的,在对待其他民族的问题上,宪法明确保留了种族歧

视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这种状况虽然随着现代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有所改观, 但是时至今日, 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民族隔阂”观念仍然对西方国家的人权保障和社会发展产生着种种恶劣的影响。据美国城市联合会发表的?美国黑人状况?报告记载,在美国黑人被捕后,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比白人高出3倍,而黑人被判死刑的可能性则要比白人高出4倍。在亚特兰大的一次调查中,119 套城市公寓仅有27 %是平等对待黑人和白人租住的,45 %则声称给予白人以优先租住权。?洛杉矶黑人生活状况报告?更是通过全面分析洛杉矶黑人在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权益方面的保障状况得出结论认为黑人的普遍生活状况均低于白人,情况不容乐观。产生这种状况的关键就在于“三权分立”模式实际上只能允许少数先进的民族进入统治

核心,这些民族一旦掌握政治权力就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行使之,这必然导致对其他民族的利益的漠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三权分立”制度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是格格不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荣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向人们展示了一副民族统一的伟大画卷,虽然在期间不乏短暂分裂的历史,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各民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共同绘制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画卷,实现了和平相处、共同进退。这一国情强烈的要求一个具有极大包容力,既有助于国家统一,又有利于各个民族的发展的政治制度根本原则。它能够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照顾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习惯,又能够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避免“三权分立”模式的种种弊端。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彻底废除了旧社会的民族压迫政策,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且构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从具体政治制度上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此外,还在实行民族平等的过程当中采取各种措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完全杜绝了“三权分立”模式中强调机会平等而漠视结果平等的现象。

(四)“三权分立”模式由于其“精英政治”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官僚制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曾对于官僚制的反民主特性直言不讳到: “完备的官僚制一旦构建并占主

导地位,会使所有的宪政规则毫无意义,依靠垄断信息、掩饰真相、阻碍官员的竞争、职业专家的权能等,官僚机器会束缚住职业官僚,把公民置于依附地位, ……更可怕的是,政府首脑与官僚机

器还会结成利益同盟,共同对抗立法机关。”[ 13 ]换言之,官僚制这一民主社会的异己和消极力量,

不但会将各类行政管理职位在一定的时期中控制在一个政党手中,实现一定的行政集权,而且还会“把公共知识变为保密知识:最终仅仅是保障行政抗拒监督的手段。”[ 14 ]这种由“三权分立”模式引起的官僚制在实践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行政权的不断扩张。在英国,拥有行政权的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首相作为多数党领袖在相当程度上操纵了议会的决定,实际上首相既控制内阁,又掌控议会,从而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为一身;在法国,1958年通过了戴高乐宪法,总统由此控制了国家最高权力,并重新调整了总统、政府和议会的关系,使得行政权对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协调指挥功能大大增加;在美国,尤其是在20 世纪30 年代以后,总统在最高法院的阻止下仍然坚持强行通过政治措施的事件频繁发发生,使得政府权力急剧扩张,政府开支节节攀升,政府官员利用职务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的状况也有增无减。行政权的不断膨胀不但违背了“三权分立”原则的初衷,使这一原则最终沦为“政治艺术”,而且还严重打击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人们由此而担忧这种由选举产生的独裁很可能会威胁到民主与法治的存亡。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权,也由于其与行政权之间的亲和关系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司法独立”的本来含义。政府为了加强其对社会的调控功能而强化其对立法、司法部门的制约,由此带来的是对民主、法治等社会价值的怠慢和漠视。美国第28 任总统威尔逊在总结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权力分散,所以没有力量;由于权威太多,所以行动不够敏捷; 由于程序繁多,所以运转不灵;由于职责不清,领导不力,所以效率不高。总体上来说,这种制约和平衡,在实际生活中恰好是功过参半的。另一些西方学者还指出, “三权分立”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稳定,但是它不符合积极增进效率的原则,尤其是当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出现摩擦时,许多重要的国事无法得到及时决断,例如,美国总统提出的议案常常被搁置, 仅在罗斯福任总统期间就多达580 次之多,其中,关于建立海军部的议案得到国会同意就用了10 年。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物质资源相对缺乏,这样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必须确立强有力的政治制度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必须能够凝聚人心,统帅千军;必须能够在全国上下统一思想、指挥行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政治优势;还必须能够有效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及时调控社会资源,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在现代社会,也就是真正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实证明,能够肩负起如此重任的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莫属。在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战胜了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同样在这一制度下,我国政府在应对肆掠全球的金融

危机时,及时采取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方案用以振兴市场,目前业已初见成效。可见,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构建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中国是断然不能够容许有如西方“三权分立”模式下的种种效率低下、党派纷争等丑陋政治现象的,这一要求注定了在政治制度根本原则的选择上,中国必然与“三权分立”原则绝缘。

三、总结

任何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都必然以某种根本原则作为基础,而这个原则是否正确,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又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西方国家所输出的“三权分立”原则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三权分立”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屡遭失败的事例已经证明,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根本原则的确立都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而各个国家在文化、风俗、信仰等方面又均有不同,这就决定了“三权分立”模式只能是追求民主政治的进程中的一种实践形式,而绝对不可能是唯一的实践形式,更不可能成为“普世”的国家治理模式。回顾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曾经有一段时期, “三权分立”被沦为人们思想的罂粟,每当提及这一原则,就仿佛唤起人们对大洋彼岸的“天堂”般的生活的憧憬,时至今日甚至还有人些认为中国只有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才能谋求发展。事实上,这一原则是不适应中国的,因为它不符合中国国情。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最高权力就牢牢的掌握在人民手中一切政治制度的构建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最高决策权和最后监督权为基础,而“三权分立”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正是“三权分立”的要害所在。这一原则无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事实,难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只能给中国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参考文献:

[ 1 ] 蔡晓萍. 论西方权力分立理论的社会历史渊源[J ] . 西南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 (1) .

[ 2 ] (法) 卢梭. 社会契约论[ M ] .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331

[ 3 ] ( 英) 洛克. 政府论( 下篇) [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891

[ 4 ] ( 英) 洛克. 政府论( 下篇) [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 921

[ 5 ]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 M ] .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1811

[ 6 ] (英) 洛克. 政府论( 下篇) [ M ]. 叶启芳,瞿菊农,译. 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7 : 891

[ 7 ]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册) [ M ] . 张雁深,译. 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5 : 1851

[ 8 ]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册) [ M ] . 张雁深,译. 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7 : 1541

[ 9 ] (法)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册) [ M ] . 张雁深,译. 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71

[ 10 ] (美) 汉密尔顿. 联邦党人文集[ M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641

[ 11 ] (美) 汉密尔顿. 联邦党人文集[ M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371

[ 12 ] ( 意)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801

[13 ] (美) 罗伯特·B·登哈特. 公共组织理论[ M ] . 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01

[ 14 ] (德)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下卷) [ M ] . 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7 :7891

美国三权分立的分析

中美教育差异 1、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教育传统等的不同,在教育方式,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就两国的教育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给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2、证明: 2.1中美两国教育传统的不同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几千年的教育传统,造就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以考试论英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死记硬背,紧紧为了考试而学习,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一律不学,学生沦为了考试的机器。中国的教育,注重对已有的知识的传承和掌握。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手段就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然后用作业和考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所有考题的设计都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美国是一个基本上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使年轻的美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很大。联邦教育部无法统一全国各州的考试标准。由各州自行制定的教育标准,着重于满足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美国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学以致用,美国文盲的标准是能不能读懂美国宪法。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中美两国的教育传统极为不同,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传统的不同。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其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 此学说起源可追朔至古希腊,而其后被英国与法国的哲学家进一步发展。在美国宪法里,三权分立这词从未出现,但其有着清晰的指示。其指出“所有立法权力皆由美国国会所有”、“行政权力则由美国总统所有”、“司法权力由一个美国最高法院和一些可以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次级法院所有”。其通过将政府权力一分为三,以达至权力制衡,防止权力集中与滥权。 虽然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各州政府也需要将权力三分,而只须为共和政体即可,但是大部份州政府均奉行三权分立,有着州立法会、行政机关与州法院。 [编辑] 历史 查尔斯·佩皮斯,首任科顿哈姆男爵、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 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朔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而在启蒙时代时,少数哲学家如约翰·洛克与詹姆斯·哈林顿在其著作里提倡这原则,反之,其他哲学家如霍布斯则强烈反对此原则。孟德斯鸠是其中一个三权分立的著名支持者。其著作对美国宪法的制定者影响很大。然而在某程度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曲解了孟德斯鸠的原意。根据以撒·莱斯(Isaac Rice)(一个十九世纪的政治科学家)所言,孟德斯鸠反对权力集中于单一个人,而不是单一来源。因为美国借用了部份孟德斯鸠的哲理思想来建立在现代美国政府里应用的权力制衡的系统,所以莱斯认为并不严格遵从三权分立原则的议会制并不符合孟德斯鸠的哲学。 严格的三权分立并没有在英国施行,而美国宪法在某程度上参考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在英国,国王与议会的联合(英国君主负责通过英国上议院与英国下议院的法令)为终极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以英王的名义行事-“即国王陛下政府”-而司法机关亦类似。英王的大臣通常为两院议员,而政府需要在下议院维持大多数。其中一位大臣,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是平衡法院的惟一仲裁者,同时亦是上议院的议会主席。所以人们可以认为英国政府并没有遵照三权分立原则,虽然政府里具有不同职权的机关经常会有争论。 部份美国州份在十八世纪里并没有严格的遵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新泽西州,州长同时亦是州最高法院的其中一员与州议会其中一院的议会主席。德拉瓦州州长为上诉法院其中一员;州议会两院的议会主席,并在行政部门里以副主席身分办事。在德拉瓦州与宾夕凡尼亚州,行政会议的成员有时亦是法官。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多南方州份则清晰的列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如马里兰州、维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与佐治亚州均坚持三权分立。 [编辑] 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 [编辑] 立法权 美国国会拥有惟一的立法权力。在不授权原则下,国会不会在其他机关委派任何立法代表。根据此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在1998年的克林顿诉纽约市案(Clinton v. City of New York)里指出美国国会不应授予总统“择项否决权”(line-item veto),因为这授权使得总统可以在签

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

内容提要: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思想是为了弥补“三权分立”的弊端和实现“万能政府”的主张,以“权能区分”为基础所提出的政治构想。“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只具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但在实质上二者具有“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分权的目的不同、所分之“权”的性质不同、制度安排不同、权力关系不同、权力作用不同。二者的上述不同表明,“五权分立”并非“三权分立”的扩充版本,而是在融贯中西的基础上的独创构想。 关键词:孙中山;“五权分立”;“五权宪法”;“三权分立”。 “五权分立”思想是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形式上看,“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仅仅在于“五”和“三”的差别,所以,多年来,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五权分立”无非是“三权分立”的扩充版本,它与“三权分立”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是“三权”后面又加了“两权”而已。但如果把“五权分立”放到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整个构成体系中去考察,就会发现:“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是貌似神异。 一、孙中山关于“五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何谓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简单地说,“五权分立”思想就是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然后分别归五个独立的部门来行使的思想。孙中山在1922 年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说:“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盖机关分立,相峙而行,不致流于专制,一也;分立之中,仍相联属,不致孤立,无伤于统一,二也。凡立宪政体莫不由之。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1]这五权的行使 者是五院: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其中立法权由立法院行使,行政权由行政院行使,司法、考试、监察三权分别由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行使。此制度称为五院制。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五权分立”本身(即五权或五院之间的关系)的制度 设计以外,还体现在他对“五权分立”的配套设计———“万能政府”、“权能分开”等思想之中。也就是说,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构想,它与“万能政府”、“权能分开”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研究“五权分立”与“权能分开”、“万能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正确理解“五权分立”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五权分立”:基于纠正“三权分立”弊端的制度设计 孙中山早年曾崇尚过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即使到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还以美国 的“三权分立”体制为蓝本,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构建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但 他在长期考察欧美各国政治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事实上在辛亥革命前就发现了)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诸多弊端,其一就是他发现了欧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或操之于行政机关, 或单纯由选民选举。这两种做法都不可能做到任人唯贤,保证所用之人德才兼备。就选举而言,它常常受到诸如财产状况等的限制,且还往往以口才为衡量标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 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2]这样容易埋没具有才能而无口才的人。而委任则难免任人唯亲,而且委任官员常常随着上级官员的 进退而进退。他指出:“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向来迭相兴废,遇着换了大统领,由内阁至邮政局 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所以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3]并且“从英美目前来看”,“英国首先仿考选制,美国也渐取法”,但英、美的考选权都不是独立的。美国“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然在行政部之下,虽少有补救也是不完全的”[4]。有鉴于此,孙中山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发布日期:2014-06-09 发布:https://www.doczj.com/doc/ba15065329.html, 2013年27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浅谈EPON+EOC技术在江宁的应…云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光纤激光器在光通信中的应用铁路通讯网络的组建及合理利用高中生物教学语言魅力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调试管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FGD)与循环经…“无线版Internet”浅谈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试谈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常用继电保护的理论分析河南省汝州市某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物理化学方法在水处理的地位与发展趋…变电站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探析机电一体化中的电机控制分析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其实质是通过划分权力从而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使权力有效制衡成为可能,为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由于时代的制约,三权分立学说也具有局限性。 中国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ba15065329.html,/1/view-5691951.htm 【关键词】三权分立进步性局限性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三种。他认为,“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诉争。”这三种权力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其实质是通过划分权力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 孟德斯鸠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将政治自由作为分权的目的,重新铸造并系统论述了三权分立学说。重新阐述后的三权分立学说,为权力的有效制衡创造了条件,为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一)孟德斯鸠明确并强调了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权是执行权之一,这是英国人洛克的主张。根据他的主张和英国的实践,虽然司法机关的行政权是独立的,法院不受国王控制,但高等法院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其行为受议会的监督;另外,贵族院本身同时又是最高裁判机关,这实际上并不是权力的分立;而是“权力的混合”。较洛克的主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他认为,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权力,其中,司法权是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诉争的权力(这里仅指审判权),应独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专门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必须保证其完全的独立性。司法独立原则强烈要求结束封建的司法专制局面,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要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意味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得到国家更多的保护,意味着封建统治阶级要将更多的既得权力和利益让位给资产阶级。司法独立原则是三权分立和“以权制权”的重要支柱,对资产阶级各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来它载入了几乎所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二)孟德斯鸠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和“制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因此,权力合理分配受到孟德斯鸠格外的重视,他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部分,立法权归议会行使,行政权归

【K12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教学设计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教学设计 专题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美国三权分立制的产生背景,理解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与逻辑分析的观点、辩证分析的观点、比较分析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精神、协作学习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三权分立制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三权分立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引导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制进行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权分立制的内在缺陷和历史局限性,为后面讲授我国的民主集中制设下伏笔。教学重点: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和弊端。教学难点:美国三大机关的相互制衡及其重要意义。教学方法:图表归纳法、问题探究法、情境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异想天开”美国电影《空军一号》上演了这样一幕:美国总统在从俄罗斯返回美国的飞行途中,被事先潜入“空军一号”的俄罗斯恐怖分子劫持。假如这一幕真的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美国的政治格局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反观古代封建社会,一旦君主缺位,则大都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夺权之争,这样的政治场景会在美国上演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了解美国的基本政治构架──三权分立制开始。一、历史

回眸:美国三权分立制的理论和实践溯源人物理论实践洛克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法国共和制汉密尔顿继承孟德斯鸠的思想,强调增强行政权和司法独立美国三权分立制 回顾所学的历史知识:美国选择三权分立制这一政体,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1)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分权制衡制取代封建专制。(2)具体国情:松散的美国邦联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机构;饱受殖民统治之苦的美国人希望通过增强司法独立保障公民权利。(3)国家性质:国体决定政体,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必然选择分权制衡制度。 二、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问题探究一:三权如何“分立”?扩展阅读:美国为何实行两院制?美国为什么实行两院制?美国的大州和小州人数相差很大,如果按人口比例决定议员人数,小州的利益得不到体现;如果平均分摊到各州,大州又觉得吃亏。开始也是争执不休,最后终于达到妥协:众议院以人口比例确定议员的数量,而参议院则不论州的大小,每州两名议员,以保障小州利益。美国历史把它称为“伟大的妥协”。

分权学说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西方分权学说 课程名称:中外政治思想史 任课教师:李国安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思政2班 学号:222011********* 姓名:邓华 2014年6月2日

浅析西方分权学说 邓华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分权学说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借以建立的理论指导.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分权学说的知识.第一部分讲分权学说的起源和概述;第二部分主要讲J.洛克的分权思想;第三部分讨论的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关键词:西方;政治;分权 正文: 分权学说是关于国家的主要权力相互独立,并由不同部门分别执掌和相互牵绊的学说。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借以在建立的理论指导。分权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出的混合政体学说。 一、分权学说的萌芽和概述 分权思想在古希腊时代就已萌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一切政体都可以包含议事、行政、审判三个职能组织的思想。古罗马政治思想家玻璃比奥斯也提出过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个职能部门相互分离和牵制的思想。其后,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强调恢复元老院尊严和执政官权力,内含立法与行政两种职能分立思想。14世纪后,意大利思想家马西略继承亚里士多德思想,在其混合政体构想中提出分权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法国思想家J.博丹明确主张司法权应独立于君权。古代分权思想主要体现为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上,并且权力划分并不严格。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对君主的专权深恶痛绝,认为国家权力不应集中于一人或一个部门之手,否则会导致政府腐化,使公民失去自由,主张国家权力应分立。英国思想家J.洛克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了各自的分权学说,这是本篇文章重点讨论内容。英法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分权思想,具有资产阶级要求与封建君主进行阶级分权的色彩,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但它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三权分立作为联邦宪法的原则,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的比较研究 摘要: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各自确立其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指导原则。在实行对外开放、进行体制改革的时候, 研究这两种指导原则, 比较它们的优劣, 有利于避免在开放、改革中盲目引进,引导我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三权分立、议行合一、比较 议行关系,即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是对政府体制进行分类时最普遍的标准。根据议行关系的实际情形,现代政府体制可以分为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和议行合一的政府体制。 一、“三权分立”的解释 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用以说明和确立其国家机关体系的组织与活动原则的学说和制度。它包括分权与制衡两项基本原则。所谓分权,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分别由三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所谓制衡,则是指这三个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与互相平衡的关系。 近代的分权理论是由英国的洛克所倡导, 由法国的孟德斯鸿加以发展完成的。马克思说“在某一国家里,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分权学说”。洛克和孟德斯鸿的分权学说就是英国当时实行阶级分权的君主立宪制的理论表现。为了论证英国君主立宪的合理性,洛克和孟德斯鸿运用了自然法学说的自然权利、自然法原则、人类理性的存在以及社会契约论和国家目的说,把分权学说建立在与社会契约论相结合的近代自然法学派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近代分权学说确立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法国人权宣言宣布凡是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美国宪法按照典型的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受法、美两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均以不同形式确认了三权分立原则。 分权原则已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实践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它既产生了含义上的变化,又遭到了事实上的冲击,还接受过理论上的挑战。三权分立原则含义上的变化有三种表现:一是它的阶级之间的分权含义已经消逝。美、法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编辑词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要求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 三权分立学说的意义 1)起到防止专制,保障自由的作用。 2)他的理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学说。这一学说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国家权力应该分立,互相制衡。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希望据此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以后,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在当代,尽管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三权分立仍然是它的一个根本特点。对于这种制度,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非常推崇,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才是民主和法治的标志;不实行这种制度,就是专制。 学说历史 最早由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提出,用以巩固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后来该学说不断传播,并被法国著名人物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形式,解决了在该种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该学说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证。 分权的目的 分权的目的在于避免独裁者的产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 三权分立的实行 美国的立国者对政府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他们接纳了孟德斯鸠的想法,在美国宪法之内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在当时这种宪制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尝试。至今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仍然是众多民主政体中最彻底的。而美国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宪制架构。 三权分立常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行政及立法机关之间的矛盾。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议会制。在议会制之下,行政机关的领导来自立法机关的多数派。行政、立法并不完全分离。现代一般认为,成功和稳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彻底的三权分立。事实上,除了美国以外,所有开始实行民主便使用总统制的国家,它们的首次民主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相反议会制的成功率反而较高。 就算是三权分立最成功的美国,如何解决三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仍然间中出现阻碍。1929年大萧条时期,罗斯福上台颁布一系列法令,并通过国会授权取得美国总统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但美国联邦法院却经常驳回一些法令。结果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数,宣布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同年一名失业工人试图利用《最低工资法》来取得工资补偿时,被控方律师则直接指出该法案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罗斯福为推行新政,于1936年3月6日进行了“炉边谈话”,将矛头直指司法部门,要求国会让他无限制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数目,间接将司法部门置于行政部门管辖下。这就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激烈讨论。后来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大法官认为《最低工资法》并无违宪。有人认为当时大法官是为了保证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让。 三权分立由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关于资产阶级政权设置的思想。主要

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

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其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 此学说起源可追朔至古希腊,而其后被英国与法国的哲学家进一步发展。在美国宪法里,三权分立这词从未出现,但其有着清晰的指示。其指出“所有立法权力皆由美国国会所有”、“行政权力则由美国总统所有”、“司法权力由一个美国最高法院和一些可以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次级法院所有”。其通过将政府权力一分为三,以达至权力制衡,防止权力集中与滥权。 虽然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各州政府也需要将权力三分,而只须为共和政体即可,但是大部份州政府均奉行三权分立,有着州立法会、行政机关与州法院。

查尔斯·佩皮斯,首任科顿哈姆男爵、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

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朔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而在启蒙时代时,少数哲学家如约翰·洛克与詹姆斯·哈林顿在其著作里提倡这原则,反之,其他哲学家如霍布斯则强烈反对此原则。孟德斯鸠是其中一个三权分立的著名支持者。其著作对美国宪法的制定者影响很大。然而在某程度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曲解了孟德斯鸠的原意。根据以撒·莱斯(Isaac Rice)(一个十九世纪的政治科学家)所言,孟德斯鸠反对权力集中于单一个人,而不是单一来源。因为美国借用了部份孟德斯鸠的哲理思想来建立在现代美国政府里应用的权力制衡的系统,所以莱斯认为并不严格遵从三权分立原则的议会制并不符合孟德斯鸠的哲学。 严格的三权分立并没有在英国施行,而美国宪法在某程度上参考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在英国,国王与议会的联合(英国君主负责通过英国上议院与英国下议院的法令)为终极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以英王的名义行事-“即国王陛下政府”-而司法机关亦类似。英王的大臣通常为两院议员,而政府需要在下议院维持大多数。其中一位大臣,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是平衡法院的惟一仲裁者,同时亦是上议院的议会主席。所以人们可以认为英国政府并没有遵照三权分立原则,虽然政府里具有不同职权的机关经常会有争论。 部份美国州份在十八世纪里并没有严格的遵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新泽西州,州长同时亦是州最高法院的其中一员与州议会其中一院的议会主席。德拉瓦州州长为上诉法院其中一员;州议会两院的议会主席,并在行政部门里以副主席身分办事。在德拉瓦州与宾夕凡尼亚州,行政会议的成员有时亦是法官。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多南方州份则清晰的列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论三权分立的利弊

研究三权分立必须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因为“远在古希腊就有了类似分权的讨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讲的‘混合国家’,后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论以中等阶层来衡平寡头和贫民势力的温和民主制,都与分权问题有关。” “古代的政治实践产生了国家机关职权分立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现代国家权力分散配置国家权力的理论渊源。” 古希腊雅典等城邦的民主实践,罗马共和时期精妙的政治设计是最初的权力制约模式,在此基础上的古罗马波利比阿和西塞罗创立了早期的分权学说。这是分权学说的萌芽。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等。 柏拉图曾著有著名的“洞穴喻”,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的不同及相关问题,柏拉图同事还是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为广泛。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 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是近代自然法学派中的的一个明确提出三权分立思想的人,用以巩固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后来该学说不断传播,而孟德斯鸠则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政治学说。,并诠释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形式,解决了在该种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该学说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证.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学说.这一学说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

浅谈洛克分权学说

浅谈洛克分权学说 自英国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之间经过了多次激烈的冲突,最终达成了妥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就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避免了流血冲突,基本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推动资本主义大踏步前进,从而带领世界迈向了资本主义时代。 洛克是1688年“光荣革命”的产儿,他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坚定支持者,他的政治学说尤其是其中的分权思想既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总结,又成为光荣革命的指导思想,对英国的宪政体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洛克分权学说的内容 关于公民社会中的政治权力问题,洛克有许多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其中核心思想是权力制衡。他主张权力要分开,各种权力要相互制衡,以此确保公民社会的目的和各项基本原则得以实现。 洛克的分权理论主要表述在《政府论》一书中。他在该书下篇辟专章论述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认为 1、立法权是指制定法律的权力,是指如何运用国家的权力以保障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 2、执行权是执行法律的权力,是经常存在的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 3、对外权是指有关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士进行外交的权力。与此相对应,他认为议会是掌握立法权的机关,政府是掌握执行权的机关。洛克在他的分权理论中还论述立法权、执法权、对外权三者的地位和关系。认为,立法权高于一切,其它权力都是由它派生并受它支配的。但是,他并不认为立法权是毫无限制的,立法者不能以立法权废除公民的财产权,也不能把立法权转让给他人。 二、三权分立的思想来源 洛克指出:立法权是受人民委托的制定法律的权力。它体现社会的公共意志,“一个国家的成员是通过立法机关才联合并团结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体的。立法机关是给予国家以形态、生命和统一的灵魂。”国家和个人的任何其它权力,都是从它派生并隶属于它的。 执行权归国王掌握。国王不过是被赋有法律权力的公仆。他没有自己的意志和权力,有的只是法律的意志和法律的权力。只有当他依法统治时,人民才服从他,否则,人民就没有服从的义务。国王应受立法机关的统帅并对立法机关负责。并且,立法机关可以随调动和更换他,甚至可以处罚他。

国家理论学说(政治学)

国家理论学说 关于国家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包括国家的起源、概念、本质、职能;国家的类型、形式、结构;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国家与革命的关系;治国安民的方略;以及国家发展规律等学说。国家学说是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国家出现后,便逐渐产生了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学说。古今中外各个时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国家问题作过论述,随着人类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国家学说也逐步发展。但国家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国家理论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一些国家理论往往带有阶级偏见。因此,长期以来国家理论很混乱,直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诞生后,才从根本上澄清了国家理论问题上的混乱。 西方历史上的国家学说大致可分为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及近代几个 阶段。 古希腊的国家学说西方最早的国家学说是古希腊的国家学说。公元前4世纪, 苏格拉底和德谟克利特等就已谈到国家的起源、本质等问题,对各种政体也有所论述,但没有完整著作留传下来。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他们的学说反映了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奴隶制国家的状况。他们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用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来解释国家的起源、目的和使命,宣称国家的出现是人的本性的完成。柏拉图把国家归结为人类要求互助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合群的天性和品德,是由家庭而村社而国家自然地生长起来的,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足而且至善的生活。古希腊城邦众多,形式纷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对政体的比较研究,企图找到一种最好的政体形式。他们认为国家如何、政体的区别,皆以国人的“品性”、“性情”而定。柏拉图把政体分为:贤人政治、军阀政治、富阀政治、平民政治和专制政治,而以哲学家为国王的贤人政治是“理想国”政治。亚里士多德则第一次对国家政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政体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是城邦公职的分配制度,是城邦居民用以分配政治权力的体系。他把政体分为王制(君主政体)、贵族(贤能)政体、共和政体,认为统治者若不照顾全邦共同利益只顾自己的利益,上述三个正宗政体就会相应变态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城邦危机,调和奴隶主内部的矛盾,维护奴隶制度及其国家,亚里士多德把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组成的兼顾贫富两者利益的共和政体视为最理想的政体。 欧洲中世纪的国家学说在5~15世纪,基督教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各领域居 统治地位,而君主制则是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形式。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的神学国家论或君权神授论也相应地占据统治地位。A.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是神学国家论的代表。他们的国家学说的中心是论证国家权力来自上帝,以及神权与俗权的关系。他们在国家起源、

美国三权分立的设计

29 2009年11月(上旬)总第167期 新课堂设计室?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 二、课堂系统 1.课标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以实现公共权力的平衡。这部宪法虽然也有局限,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3.学情及教学策略分析: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挺感兴趣。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以突出重点,达到以点代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结合现实,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引导他们将之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比较,将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置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认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及绘画结构示意图,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体现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的政治智慧。 (3)通过提供材料评价1787年宪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列表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民主制度发展的共性与多元性,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5)通过提供华盛顿的相关材料,使学生感悟其人格魅力,及其为民主发展贡献毕生心血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 5.教学重点。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6.教学难点。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3)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7.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探究,互动。1.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教师:(多媒体播放美国国歌且提供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图片。)从图片中你能读出怎样的信息?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过渡:两党制、总统制、联邦制等相关民主制度,这些制度是如何确立的?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隧道去寻找其历史源流! (1)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新课教授:问题探究。 【探究1】在独立之初,美国面临怎样的形势?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资料回放”及“教材引言”,并思考华盛顿为什么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多媒体显示1787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①政治:松散联盟(邦联);②经济:国内:互设关卡;国际:没有统一关税。 2.1787年宪法颁布的可能性:①已经独立;②启蒙思想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学会发挥想象、深入历史思考问题。 教师:(过渡)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后是有人早退,最后又有3人拒绝签字,罗德岛则始终不肯派代表参加。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 人教版必修1第8课《》教学设计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安徽师范大学 余盖平

三权分立制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三权分立制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 三权分立的内涵美国选择三权分立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标志,三权分立制度在美国确立下来。三权分立的宪法化是美国确立三权分立制度的重要标志。美国宪法的本文由序言和七条正文构成,可以说是一部精炼的宪法。该宪法第一条至第三条就是按三权分立原则设定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在美国随后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宪法如何修改,三权分立的思想从未改变过。 三权分立制度是美国国家权力组成和运行的基本制度,核心内容是对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形成一个权力制约权力的政府,并防止政府侵犯公民权利。美国三权分立制度是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隶属于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独立部门。 国会分为参众两院,负责立法,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不能决定议员的工资待遇。总统掌握行政权,实施法律,组织政府,由各州选民选出的选举人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国会不得增减总统报酬,不得罢免总统(除

非定罪)。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审查法律,可宣布国会和总统通过的法律和行政行为违宪无效。最高法院有审判权和违宪审查权,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法官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为了保障三个权力行使的独立性,美国宪法又规定,这三个机关的官员在任职上应保持彼此的独立,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三种权力彼此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联邦法院的制约。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如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所需经费须经国会批准。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法院可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行使违宪审查。但法官是由总统提名,且需征得参议院同意。对总统而言,提名大法官可一定程度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 表现形式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内阁制、法国的双首长制三种模式。在美国,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上下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三者互相制衡。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力全面扩张,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格局。英国没有成文宪法,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到XX年才设立最高法院。法国在第五共和建立时,创立并实施半总统半议会的民主制。因此,只有美国实行较彻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