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

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曾在其诗作《偶然作》里这样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颇为自负。王维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绝佳的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苏东坡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作品艺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色彩美”、“线条美”、“布局美”和“意境美”四个层面浅析王维诗中的“绘画之美”。 一、王维诗的“色彩美” 绘画在我国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至于传统水墨画,这也是特殊的色彩,不过不是有彩之色,而是无彩之色。王维对淡墨是有偏爱的,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比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在这里,诗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磅礴气势,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这里的“胜”则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除了水墨画,王维的诗中也善用颜色明媚的浓笔重彩。其中《田园乐·其六》中的两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典型的代表。诗人通过“桃花”、“柳丝”两种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诗人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也因此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正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加上“杨柳依依”,景物确实宜人。着色之后诗人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精编版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设计者:哈二十四中学李恩龙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准确、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欣赏王维诗中的“画”,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鉴赏古代诗词”为教学重点,要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且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本诗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代,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及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就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山居秋暝》。 二、诵读 1.请学生读,强调要读出“诗味儿” 2.我们学校的李老师的朗读很不错,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读的(多媒体范读) 三、分析鉴赏 1、设问:老师为什么会读得好呢?——①读熟;②把握了诗歌的情感。 2.那么,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 首先,我想就要加进自己对诗意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诗中所出现的场景,

联想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果换成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猜.”,猜出当时的 景物与画面。 3.学生自由诵读,想象诗中的画面(可以就某一句诗想象,也可以就全诗展开想象)。(猜.) 学生各抒己见,大致会有两个方面:“清新幽美的风景画”和“纯朴自然的风俗画”。引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 学生在自由想象的过程中,会出现对诗意的不同理解,这就需要注意第二个问题——揣摩品味诗歌中具体的语言、炼字的效果,它到底都可能有哪些含义,你认为哪一个比较好,为什么。如果也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品”。 在这里,可以仔细“品”的词有: “空”:①树木遮住了人的活动,显得空旷。②幽静。可以联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③心灵的净化。可以联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等诗句。这是一种对世俗的无欲无望。 “晚”①天气晚了;②归来的晚;③到了晚秋。(到了“晚秋”似乎不够合适,“晚秋”是萧瑟的,而且山中的溪水是很凉的,“浣女”还在洗衣就不符合生活逻辑了。而且有资料谈到这首诗,说是写于初秋。) “秋”:①从中可以看出季节;②还可以感觉到天气的情况——秋高气爽,空气清凉。 “明”、“照”:一“明”、一“照”,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天上是一轮圆月,而不是一弯新月,而且非常澄澈。 “流”: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水的动,而且发出响声;实际上是在“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之效。 “喧”:这里不应该解释成“喧闹”,也不应是一个浣女,实际上是一群洗衣归来的姑娘的欢歌与嬉戏。 “下”①莲在渔舟下;②渔舟晚归;③渔民出去打鱼;④渔舟顺流而下(从律诗的对仗要求来看,我个人以为以第三种解释为好,但学生可以保留意见,更欢迎形成文字) 这些词不必逐一都讲,要看学生自己理解的程度,主要是为了提示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4.同学们在想象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自己对诗歌感情的体验与感悟 ................,而且你也 认为自己加进去的这个感情,就是作者当时的感情。这实际上就是你已经把自己 ...

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在中国诗歌创作发展中源源流长,广泛存在的,王维只是集大成的佼佼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为唐代王维诗派的代表,王维既“精于画”,又“妙于诗”。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对于绘画的美,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产生一种绘画无法追踪的特殊的艺术美。这就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美学特征,是对中国山水诗艺术的重大贡献。原因:他的诗画不但有各自的特色,而且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因此他作诗如作画,下字如下彩,往往运用画理剪取自然界那些最有特征,最富想象的水光山色入诗。从而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间接性的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具有直接具体的可感特点,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描绘的形象,是更加鲜明具体的形象。由此产生了比他人的诗作更为强烈的画意。 既然诗和画都是视觉想象为主导的。这就启示我们:对王维地“诗中有画”,仅仅以诗析诗,从文学角度来分析,是难以阐发其诗地画意的,只有以画析诗,来作具体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品味其中地绘画美。 (一)王维的诗体现了绘画的色彩美 绘画再现客观物象的美得借助于色彩。王维是富于颜色感,他凭着对这种颜色感的敏锐感受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大自然光色变化的美。他的集子中不乏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以山光水色作画幅的远影。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流向望无边际的远方。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可算是典型水墨淡彩画面。又如《终南山》中的“百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是一幅水墨构思的画面,这些历来被人们传诵和品赏。 再者,王维不但善用无彩之色,而且更多的用有彩之色。如《田园乐》其六就是一幅典型的工笔重彩的画。试看:“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先勾勒景物,进而用“红”、“绿”两个颜色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后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辨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更加迷人,经过层层渲染,再用那如丝浓鲜的对比色使诗境自成一幅浓笔重彩的图画。如不用如此鲜丽的对比色,很难表现出辋川的阳春美景。 其次,色彩并不是无情物,它本身赋有思想感情,画家可以用色彩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也同样可以用色彩来影响看画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段,也被王维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如:“绿色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绿”与“艳”的组合,看似奇特,但正是这“艳”点出了绿叶浓,绿而旺盛的生命活力。不过它的气质又是那么闲静安祥,宁静得衬托着正在渐放着的,色彩层次丰富的粉红色牡丹,整个画面美丽和谐而又生机盎然;“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诗人在雨中怒发的桃花中感受到了春天大自然蓬蓬勃勃的生机,那浓艳的桃花,活跃跳动着,似乎马上就要燃烧起来;诗人奇特的联想体验了一种色彩的映照,在色彩中注入了“心灵的生气。” 不仅如此,色彩还有暖色、冷色之分。“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清浅百古滩,绿薄问堪把”“(《白石滩》),这些诗句既随类赋彩地反映了自然界景物“青”、“绿”等色彩,不仅给人造成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而又表现出这类色彩所引起的寒冷和宁静之感,真可谓情景交融。 王维山水诗大量的色彩描绘使文字概念增加了形象感,把抽象的情、意化为具体可感的实体,构成一幅幅具体生动,鲜明强烈的画面。 (二)王维的诗体现了绘画的线条美 王维的诗善于用极其简炼而又和谐的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如“大漠

王维诗歌中禅_0

王维诗歌中禅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

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四、翻译全诗五、分析格律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六、作业设计:1、翻译全诗。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完整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山居秋暝》属于《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体会王维诗歌的语言,领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王维诗歌四首(学生版)

高明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执笔:梁雪娴编号:GMSZYUWEN20181218 1、《唐诗之旅——王维诗歌四首》(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揣摩诗歌语言;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4、体会王维诗歌中蕴含的佛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 (1)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2、“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二、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开

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禅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抒发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三、王维诗歌内容: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 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等 乡情、友情、爱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相思》等 四、王维诗歌特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布局构图,讲究远近高低大小动静的对比衬托,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致,富于图画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间,常留空白,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艺术语言,王维的诗歌也充分调动这些艺术手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 王维中年后奉佛教日笃。他既悟万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有助于他静心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理得趣。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风格多样,以清幽淡雅为主。 六、王维和山水田园诗: (1)源于老庄哲学(2)成于渊明手笔(3)继于大小谢(谢灵运、谢朓)(4)盛于唐代王孟(王维、孟浩然)(5)影响追随者韦柳(韦应物、柳宗元) 第一课时 一、《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1、朗诵,注意读准字音。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王维诗歌中禅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唯其如此,其诗更加扑朔迷离,魅力无穷。据说,太平洋上的风暴,是从大洋对岸的一只蝴蝶开始的,是从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开始的。那么,就让我们试着来做一下那只太平洋对岸的蝴蝶,试着扇动一下自己的翅膀,飞向唐朝那些诗僧吧。 我国的佛教禅宗,是诗歌的摇篮。禅宗宗师们宣传禅宗教义时,最善于运用诗歌形式,涌现出大量的示法诗,悟道诗。文人士大夫因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也倾心于以禅入诗,从而创作了大量的禅理禅趣诗。而且,自唐以后,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直为后代诗僧和文人所继承,始终兴盛不衰。而后世部分普通文人,因不熟悉佛学的义理和典故,多觉禅诗要么平淡简易,无色无味;要么艰涩谲奥,不知所云。于是,以其所不知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禅诗于文学的门墙之外,遂使中国文学这一美妙花束,淹没于被遗忘的角落,甚为可惜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奔腾澎湃。尤其唐宋间,普遍深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文学更甚,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受到它的滋润灌溉。僧俗修习禅宗者,遍于全国。禅师们说法开示,摆脱教义,用一机一境,或以富于趣味的文学词句,指出“空有真诠”者,比比皆是。且当时师僧,素质极高,多有“博学名儒,披缁其间”,“影响所及,举凡思想、文化、艺术、建筑等,皆以具出世神韵,富有禅意为最高”。文人中更是无禅不成诗,无禅不成韵,禅风盛行。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其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案

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王维的诗选摘十六首

王维的诗选摘十六首 其一:《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韵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其二:《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解】: 1、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翻:翻然改图之翻。这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论”。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韵译】: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花织成的布来纳税,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评析】: 这是一首投赠诗,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其三:《汉江临泛》 作者:王维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1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 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

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 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 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一)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一) 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①我国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由于诗人前后期世界观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诗作带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都大不一样。但纵观王维一生的创作不难发现,有一个统摄他诗歌创作的不变精神,这精神正是"美"这一灵魂。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美在他诗中的社会内容上;美也在他诗中独特的情绪色彩和趋静求闲的优美韵律里。 一 就审美主体而言,审美标准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诗人王维是审美主体的个体意识者,其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之所以能获得很大程度上的确立,我认为,除了滋生他美学思想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的长期积淀中扎下了根,得到人们的公认外,诗人选择的表现对象,即他的审美客体自身的美学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社会斗争的生活是美的,但它的斗争美会因审美者的阶级性不同而不同。一种习惯或民风在其生长的民族里被看作是美的,但在另一个民族看来也可能是不美的。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美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丑陋的(如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生活的美具有审美标准上的极大差异性,也有社会美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可变性。为了把握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和认识审美客体的可变性,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审美者都在劳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丑,从而使美的偶然性和相对性不断导向其必然性和绝对性。王维对他所反映的社会美要进行美的提炼,美学家对王诗这一艺术美中的美学思想也要进行美的提炼,这都是出于同一个道理:寻找必然的,绝对的美。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从军行》)这是斗争生活的美;"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失题》)这是闺人在忧怨的思情苦痛中表现出的守洁负重之美。在这里,投入战争和为战争抛洒痛苦的相思热泪无疑都成了社会生活美的内容。但由于人类的最终愿望是反战的,是不愿离别相思的,所以,战争的美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说往往又因其功利性而无美可言。当然,如果我们用直观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具体时代的具体战争,直观人类斗争史上的痛苦历程,这时,居于这一认识意义上的特殊社会现象--战争,不又是一种美了吗?因此,人只有勇敢地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社会美的本质所在。"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和"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的态度都是不利于对社会美的认识的。当然,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只是王维世界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为他也有许多正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之作。描写边塞战争的《陇西行》与《从军行》就是例子。前者气势豪迈,喷喷薄薄,用急雪衬急情,一实一虚,很有气势,运动感强。而后者则有声有色,大刀阔斧,不仅有战斗中铿锵的悦耳声,而且也有边陲一幅幅神秘多变的形象图。这些诗主题明确,洋溢著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至于他早年的一些抒怀之作又另是一番风貌,展示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的情感素质,比起边塞游侠类来感情细腻,主题思想含蓄浅近。如《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就是。这类作品给人以清新之感,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抒发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遇节思亲的人情美,借事抒情,表达了远在异地的亲人之间情理两分的一丝痛苦。至于《相思》则是睹物生情,借物之特征抒写人情之内涵,用有限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情怀,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这两类作品之所以给人以美感,不仅因为诗人拥有娴熟的技巧,而且还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初读感知诗歌(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 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 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

王维诗精选

王维诗精选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 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 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 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 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 极因素。因此,在文学史上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 人物。 王维诗精选目录

送别 送张五归山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溪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李处士山居 渭川田家 新晴野( 一作晚) 望 西施咏 李陵咏 老将行 桃源行 洛阳女儿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冬晚对雪忆胡居( 一作处) 士家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酬张少府

送梓州李使君 登裴秀才迪小台作 过香积寺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山居秋暝 终南别业 归嵩山作 终南山 辋川闲居 春园即事 观猎 汉江临泛 使至塞上 送李太守赴上洛 积雨辋川庄作 辋川集(二十首)并序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送别 相思 山中 田园乐七首(选二)少年行四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渭城曲 送沈子福归江东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王维诗歌的意象美学研究

王维诗歌的意象美学研究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期间涌现出了大量流芳百世的伟大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其中王维也是堪与他们媲美的诗人,被誉为“诗佛”。王维一生留下了400 多首诗歌,其中又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他与同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鉴于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作上的伟大成就,一直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作中,诗人呈现出了风格奇特的意象,而在诸多意象当中又以“山”和“水”最为称道。本文主要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山”“水”意象来探讨其诗歌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简介 王维( 公元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 今山西祁县)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王维不仅能诗会画,而且颇通音乐和书法,可谓全能的大家。王维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以张九龄公元738 年被罢相为分水岭。公元738 年之前,王维仕途顺利,可谓春风得意,因而内心充满政治热情,满怀抱负,也因此写下了大量奔放热烈的政治诗作和边塞诗作,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济世治国的胸怀,而且体现了盛唐时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但是随着唐朝官场的起伏,王维的仕途开始经历诸多坎坷,尤其40 岁后,随着李林甫等权贵的上台执政,唐代官场逐渐走向腐败,唐朝的盛世也逐步走向衰落,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政治热情,王维开始逐步走上一条回避现实、追求闲适的生活道路,其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歌。 二、王维诗歌“山”意象之美 王维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就是山。在王维有关山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按照四季轮回的次序来体味“山”之意象美。春天里的山景在王维诗作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当然这些诗作并不是纯粹写景,而更多体现的是诗人的人生哲思。比如在其著名的小诗《鸟鸣涧》中写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这首描写春山的小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伴随着桂花的片片飘落,夜晚的山呈现出万籁俱寂的幽静美景,而且看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正是诗人对社会有了异样的看法,才有如此的气定神闲去凝视桂花的飘落,才会去对着月儿深思,才会留意山中的小鸟鸣叫。因此“山”之美实乃人的情思之美。同时这首小诗传达出以动衬静的美学效果,花落、月出、鸟鸣等微妙的动作反衬出春山夜景奇特的静谧效果,同时又不失生机与动态之美,可谓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王维对于夏天的山景描写得更是令人神往。在王维隐居蓝田的初期,写下了一首《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诗人沿着青溪踏入黄花川,路途虽然不是太遥远,但随着溪水的蜿蜒流动,却看到了处处不同且魅力无穷的夏天山景。此诗中山之美是与溪水之美融合在一起的,可谓传统的山水画意。在青山的映衬之下,菱荇的浮动摇曳,尽显动静之美。这些朴素的青山绿水在诗人内心都是美的享受,可见诗人告别仕途走向乡野之后的愉悦轻松之情。秋天向来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大好时节。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自然不会错过,他把自己的心绪和秋天的时令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景象。在其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中如是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短短几十个字,却描绘出一幅声色兼具的优美画卷。诗歌既描写了秋雨过后山间的空寂和凉爽,又描写了明月洒向山间松林产生的寂静,同时也呈现出山泉在秋色的普照下击打石块的流淌之声,显得无比幽静淳美。这也表达了诗人决意离开浑浊不清的官场,而要走向山林与清泉、松林、明月为伴的内心诉求。冬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万物似乎处在一种沉睡的状态。但王维却从禅意的角度描写了冬天山景的别样美以及诗人内心回归山林的意识。在诗人仕途频遇阻碍之时,开始走向亦官亦隐的生活,写下了诗作《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