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河南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人民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促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定《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

1.2.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

1.2.2 鼓励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单独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进行建设,不能单独编制规划的村庄按照本《导则》进行规划建设。

1

1.2.3 村庄是否单独编制建设规划应由县(市、区)村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有关乡镇规划的要求,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规划撤并的村庄不需编制村庄规划,有条件的可编制村庄撤并计划,依据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村庄治理方案。

1.3 基本任务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规划)所确定的村庄规划建设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政村域内村庄建设的规模、范围和界限,对村庄建设进行综合布局和规划协调,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 乡镇总体规划(含乡镇域规划);

1.4.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3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 规划范围

村庄建设规划宜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村并一村的,宜以规划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居住分散又不宜集中建设的自然村,可单独规划。

2

1.6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

1.6.1 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

1.6.2 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所有集中改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1.6.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6.4 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1.6.5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

1.6.6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1.6.7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免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路展开布局。

1.6.8 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

3

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

1.6.9 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1.6.10 住宅建筑应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习惯。

第二章村庄布局

2.1 村庄布点原则

2.1.1 体现集聚发展的原则。

2.1.2 符合乡镇域规划的村庄布点要求。

2.1.3 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方便农民小康或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2.1.4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与当地基础设施条适应,耕作半径合理。

2.1.5 集中建设的村庄,每个行政村原则上不超过2个,进行集中建设的村庄,每个村庄集聚的人口规模不宜低于800人。

2.1.6 在地理条件、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根据特殊需要适当增加村庄的布点

4

数量,但仍要体现集聚发展的本质要求。

2.2 村庄建设规划分类

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惯、现有建设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规划分为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和新建型村庄规划两大类型。

2.2.1 改建扩建村庄选择原则:现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不低于100户);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

2.2.2 新建村庄选址原则:参照1.6条、2.1条要求和2.2.1款相关要求。

2.2.3 规划撤并的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包括危房改造),都不得在现村庄新建或改建,应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

2.3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

2.3.1 改建、扩建型村庄应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

5

关系,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

2.3.2 旧村改造原则: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平,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

2.3.3 新村扩建原则: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在原有村庄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选择发展方面应考虑交通条件、土地供给、农业生产等因素),避免无序蔓延,尽量形成团块状紧凑布局的形态;统筹安排新旧村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4 新建村庄规划

与村庄自然环境和谐,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特色和时代特征。

6

2.5 村庄布局原则

2.5.1 全面综合地安排村庄各类用地。

2.5.2 集中紧凑建设,避免无序扩张。

2.5.3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

2.5.4 新、旧村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

2.6 村庄结构和用地标准

2.6.1 村庄结构

村庄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元,村庄一般由大小不等的多个住宅组团构成。

2.6.2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三类控制。Ⅰ类为80~100㎡/人,适用于现状人均用地低于120㎡,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庄;Ⅱ类为100~120㎡/人;Ⅲ类为120~140㎡/人,适用于现状人均用地超过120㎡,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村庄。

各市、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上述标准适当进行

7

调整,但最高不能超过150㎡/人。

2.6.3 建设用地标准

村庄各类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应按表2.1执行。各类建设用地取值相加不应超过总建设用地上限。

表2.1 建设用地标准

注: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公共建筑用地和公用工程用地。

其它用地包括生产性服务设施用地和其它。

2.7 村庄布局模式

8

2.7.1 村庄布局基本模式2.7.1.1 集中式布置模式2.7.1.2 开敞式布置模式

9

2.7.2 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2.7.2.1 平原地区模式

2.7.2.2 水网地区模式

2.7.2.3 丘陵地区模式

10

2.7.3 按村庄规模划分

2.7.

3.1 适用于1500人以下。2.7.3.2 适用于1500-3000人。

2.7.

3.3 适用于3000人以上。

11

2.7.4 村庄扩建基本方式

12

13

第三章公共设施

3.1 公共设施分类

3.1.1 公益型公共设施,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

3.1.2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指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娱乐场所、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农副产品加工点等公共设施。

3.2 公共设施布置原则

3.2.1 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

3.2.2 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

3.2.3 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民交往活动的需求。

3.2.4 小学应按县(市、区)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进行布点。

3.3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体系

14

3.3.1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 ㎡建筑面积计算。

3.3.2 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参照表3.1配置,建筑规模参照表3.2执行。

表3.1 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配置表

15

表3.2 公益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

3.3.3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规

16

划进行选址、安排用地。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参照表3.3执行。

表3.3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

3.4 公共设施的布置方式

3.4.1 公共设施的布点

17

3.4.2 公共建筑排列方式

18

第四章住宅

4.1 住宅规划设计原则

4.1.1 住宅应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4.1.2 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4.1.3 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4.1.4 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4.2 住宅建设标准

4.2.1 宅基地标准: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34㎡;人均耕地超过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67㎡,山区、丘

19

陵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200㎡。

4.2.2 住宅建筑面积标准,小户不超过180 ㎡,大户不超过250㎡。

4.2.3 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4.2.4 住宅日照间距标准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和当地城镇住宅日照间距标准执行。

4.2.5 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m,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3.6m。

4.2.6 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高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高于1.1。

4.3 不同地形住宅规划设计要求

见表4.1。

20

村庄规划设计说明案例

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说明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设计说明........................................- 3 - 一、项目背景及村庄概况......................................................... - 3 - (一)项目背景....................................................................- 3 - (二)村情简介................................................................................- 3 - (三)新建区选址............................................................- 3 - 二、规划设计依据..................................................................................... - 3 - 三、村庄区位与现状分析................................................................... - 4 - (一)区位分析.......................................................................- 4 - (二)现状分析.........................................................................- 4 - 四、村庄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 - 5 - 五、村庄特色分析.............................................................................. - 6 - (一)区位特色......................................................................- 6 - (二)人文特色.................................................................- 6 - (三)建筑特色..............................................................................- 6 - (四)产业特色...........................................................- 6 - 六、村庄建设目标及定位......................................... - 6 -

山东省村庄规划导则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山东省建设厅 二○○六年六月 前言 本导则主要为指导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而制定。 根据建设部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和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本导则。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贯彻国家有关村庄建设规划的政策,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对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本导则由山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反馈给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 目录 1、总则 (1) 1.1 规划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规划依据 (1) 1.4 规划原则 (1) 1.5 规划任务 (2) 1.6 规划编制与审批 (2) 1.7 规划期限 (2)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1 村庄用地分类 (3) 2.2 宅基地标准 (3) 2.3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4、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3) 3、村庄分类 (3) 3.1 村庄规划分类 (4) 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 (4) 3.3 新建型村庄规划 (5) 3.4 村庄撤并 (5) 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5) 4.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5) 4.2 规划布局原则 (6) 4.3 规划布局类型 (6) 5、住宅 (6) 5.1 住宅建设标准 (6) 5.2 住宅设计原则 (7) 5.3 住宅平面设计 (7) 5.4 住宅立面设计 (7) 6、公共设施 (7) 6.1 公共设施分类 (7) 6.2 公共设施的配置原则 (8) 6.3 公共设施的布局 (8) 6.4 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 (8) 7、生产建筑 (9) 7.1 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9)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0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1、目的 (4) 2、适用范围 (4) 3、基本要求 (4) 4、规划原则 (4) 5、规划期限 (5) 第二章村庄布点规划 (6) 1、村庄布点规划的制定 (6) 2、规划范围 (6) 3、规划内容 (6) 4、成果要求 (7) 第三章村庄规划内容 (7) 1、村域规划 (7) 2、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 (8) 3、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9) 第四章村庄规划技术规定 (10) 1、村庄建设用地 (10) 2、村域用地布局 (11) 3、集中居住点的选址 (11) 4、住宅建筑 (12) 5、公共服务设施 (12) 6、产业用地布局 (13) 7、绿化景观及村容村貌规划 (13) 8、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14) 9、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4) 10、河道水系规划 (15) 11、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5) 12、防灾减灾规划 (16)

第五章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 (17) 1、说明的内容 (17) 2、图纸的内容 (20) 3、附件的内容 (21) 第六章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22) 1、规划要求 (22) 2、主要成果 (22) 第七章村庄规划的制定 (24) 1、编制单位 (24) 2、报批(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 (24) 3、公示(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 (24) 附件一:村庄类型与面积统计表(示例) (25) 附件二:村庄现状及规划用地汇总表 (26) 附件三:集中居住点规划用地平衡表 (27) 附件四: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规划项目和估算一览表(示例) (28) 附件五:村庄规划村民调查问卷(示例) (30)

村庄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一、规划背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寨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根据中共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乡村面貌明显改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步伐”的和谐秀美乡村。为响应省政府号召,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适应鄱阳县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一轮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 根据鄱阳县人民政府关于秀美乡村建设规划的要求,按照《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13]188号)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田畈街镇人民政府特委托我院承担以下村庄环境整治编制工作。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 划法》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 理条例》 3.《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4.《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 法》建村【2013】188号 5.《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6.《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 行)建设部〔2000〕36号 7.《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 术导则》 8.《江西省村镇建房规划审 批办法》 9.《田畈街镇总体规划》 10.江西省有关村庄规划建设 法律、法规、政策、规范 与标准等 11.田畈街镇、松林村历年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及 与规划相关的其它数据三、规划原则 1、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及设施,坚持以现有设施的整治、改造、维护为主,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防止大拆大建; 2、综合考虑整治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确定整治项目和时序,分步实施的原则; 3、涉及生命财产安全与生产、生活最急需的整治项目优先开展的原则; 4、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 5、严格保护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具体整治项目应根据实际需要与经济条件,由村民自主选择确定的原则。 四、规划期限 村庄整治规划期限为—2030年。 五、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田畈街镇松林

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1.1 编制目的 (2) 1.2 适用范围 (2) 1.3 指导思想 (2)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 2.1 村庄规划类型 (2) 2.2 村庄规划编制单元 (3) 2.3 规划原则 (3) 2.4 规划依据 (3) 2.5 规划期限 (4) 2.6 公众参与 (4) 第三章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3.1 分类指导 (4) 3.2 主要规划内容 (5) 第四章技术要点 (7) 4.1 村庄用地分类 (7) 4.2 空间管制规划 (8) 4.3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8) 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 4.5 基础设施规划 (9) 4.6 综合整治规划 (10) 4.7 村民建房规划 (11) 4.8 近期建设规划 (11) 第五章成果要求 (11) 5.1 成果要求 (11) 5.2 保护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1) 5.3 改善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4 简易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5 建房说明书成果要求 (12) 5.6 图纸要求 (12) 第六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指导我省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含城市、县城、镇、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规划编制。 1.3指导思想 本导则遵循“分类指导、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达到提升村庄规划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1村庄规划类型 根据村庄对规划的需求,将村庄规划分为保护类村庄规划、改善类村庄规划、简易类村庄规划、建房说明书。 2.1.1 保护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国和省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范要求,编制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1.2 改善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心村和国家、省相关试点示范村编制的村庄规划。规划包括村庄产业发展、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安排、村民建房等内容。其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等对规划有空间要求的试点示范村,还应按要求增加相关规划内容。 2.1.3 建房说明书:主要指村庄建设活动量较少的村,只需编制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的简要说明。 2.1.4 简易类村庄规划: 主要指上述3种情况以外的村,根据规划需要编

江西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第二稿)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5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井冈山市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罗霄山脉中段扶贫攻坚工作,实现中央苏区振兴,提高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 5、《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井冈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含2街道5镇12乡、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罗浮管委会和白石垦殖场)的村庄和乡集镇。 本《导则》所指村镇规划一般分为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江西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 -

1.4 编制主体 村镇规划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并报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审批。规划批准后应进行公示。 村庄建设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1.5 规划期限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乡总体规划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一般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为5—10年。 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镇规划应进行调整和修编。 第二章乡总体规划的编制 2.1 主要任务 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评价乡集镇发展条件;确定乡集镇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集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庄的性质与规模;布臵区域交通设施和公用设施;指导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2 - -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次 1总则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1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A.0.1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1总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VILLAGE PLAN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05

目次 1 总则 (1) 1.1 关于本导则 (1) 1.2 关于村庄规划 (1) 2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 (3) 2.1 主要任务 (3) 2.2 现状调查要求 (3) 2.3 规划内容 (4) 2.4 成果要求 (5) 3 村庄规划 (7) 3.1 主要任务 (7) 3.2 现状调查要求 (7) 3.3 用地分类 (8) 3.4 规划内容 (10) 3.5 成果要求 (16) 附表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18) 附录1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19) 附录2 村庄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21) 本导则用词说明 (23)

1 总则 1.1 关于本导则 1.1.1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适应我省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浙江实际制定本导则。 1.1.2 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包括建制镇、乡的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规划的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1.3 本导则遵循“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增强实用、分类指导,简洁易行、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完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重点把握村庄规划的基础性内容;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编制相应内容和深度的规划;充分考虑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操作性。 1.1.4依据本导则编制的村庄规划为法定规划。 1.1.5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1.1.6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2 关于村庄规划 1.2.1 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包括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个部分,本导则重点阐述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 1、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以镇(乡)域行政范围为单元进行编制,可作为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编制。小城市试点镇、中心镇、重点镇等宜单独编制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重点对镇(乡)域内的村庄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协调,并统筹安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法规名称】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颁布部门】河北省建设厅【发文字号】冀建村[2006]425号【颁布时间】2006-09-11【实施时间】2006-09-11【效力属性】有效【法规编号】282055 什么是编号?【正文】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 各市规划局、建设局,扩权县(市)规划局、建设局: 为指导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我厅制定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附件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河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应遵循本导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条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第四条编制村庄规划,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为依据,采用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资料和地形图。 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第二章村庄规划组织与审批 第五条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村庄规划说明书范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 一、区域位置 1 二、现状概况 1 三、发展条件分析 1 四、相关规划 3 第二章规划思路 3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依据 4 四、规划期限 5 五、民居规划建设目标 5 六、规划对策 5 第三章村域规划 6 一、产业发展规划 6 二、社会发展规划 7 三、文物保护规划 7

四、空间管制 7 五、村庄性质 7 六、人口规模 8 七、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8 第四章村庄建设规划 8 一、规划用地 8 二、用地布局 9 三、公共设施规划 11 四、市政设施 11 五、防灾工程规划 15 六、农宅 15 七、节能减排规划 16 第五章村庄近期建设规划 17 一、原则 17 二、规划期限、范围与人口 17 三、近期建设主要任务 17 第六章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18

附表一:村庄建设用地平衡表 19 附表二:近期建设项目计划表 19 附表三:公共设施一览表 20 附表四:新农村居住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20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区域位置 北官厅村隶属 **,位于乡域南部。距 **约6公里,北临旺庄伙村,东挨西蒿坡村,村庄西侧、南侧接**。村庄南部有县域纬四路向东连接廊沧高速,村庄北部有公路通向乡驻地。 二、现状概况 1、气候 北官厅村地处中纬地带,属暖温带亚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12.1℃,全年日照2769.8小时。一月最冷,平均气温-4.6℃,冻土深为45厘米左右。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6.3℃。气温季节变化的特点是:降雨年季变化大,降雨强度大,四季分配不均,亦有春旱、夏涝的特点。 2、社区概况

1.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1.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 行) 一、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省的实际,特制定本《导则》,用于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 1.2村庄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工农关系,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放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实惠。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3村庄建设规划基本原则 1.3.1新建村庄,为易建村,多结合防灾移民、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开发移民、拆小并大和发

展生产的需要进行。要科学规划,明确建设思路和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标准,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禁超标占地,引导散居民农户和村落向集镇或中心村集中。 1.3.2旧村整治要充分利用存量土地挖潜,合理整合现状资源,立足原有基础进行改造;抓好千村示范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分层次,多模式,稳步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农民意愿和建设家园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突出建设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清”(清垃圾、淤泥、路障)、“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电信),加快村庄建设与整治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 二、村庄建设规划制定 2.1基本任务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1.2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1.3 规划依据 1.3.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3.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原则 1.4.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4.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4.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1.4.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样本

村庄规划设计说明书 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姓名: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号: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完成学期: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指导教师: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前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的逐步开展, 村庄居民点整治规划设计已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点之一。李家大湾是冯桥村中心村, 此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取此村庄进行居民点整治规划设计。 在规划中要求: 以村庄现状为基础, 对村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 因地制宜, 进行规划设计。 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为指导,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整治, 优化人居环境, 改进村庄整体风貌, 加速城郊型新农村社区的建设。 以村庄规划为龙头, 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 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使村庄面貌有一个质的改变。 此规划为土地整理规划课程设计一部分。

2.项目信息 2.1地理信息 李家大湾属王河镇冯桥村, 地处规划区西北角, 西接滠水河, 东隔河港与孙家湾相望。 村庄为村湾型村组, 北为李家大湾, 南为胡家墩, 西面为主要耕地。 2.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冯家大湾地形属低岗丘陵地貌, 村庄四周为堰塘所围, 东北 东南地势较中部略高, 总体用地呈海豚形。 2)气候条件: 冯家大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日照充分, 雨量充 沛, 年无霜期长。 2.3历史与现状分析 1)对外交通条件: 有水泥公路直达村庄, 西有水泥路到滠水河。 2)用地情况: 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民点, 住宅主要朝南, 住宅建设占 地大, 北部有一片荒草地, 四周为堰塘所围, 建设用地紧张。 3)公共服务设施情况: 村委会和卫生室位于村庄南端, 属低层砖木建筑, 建筑质量一般。

山东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稿) 山东省建设厅 2006.02.19

前言(初稿) 本导则主要为指导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而制定。 根据建设部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和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本导则。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贯彻国家有关村庄建设规划的政策,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对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本导则由山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反馈给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

目录 1、总则 1 1.1 规划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规划依据 1 1.4 规划原则 1 1.5 规划任务 2 1.6 规划编制与审批 2 1.7 规划期限 2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 2.1 村庄用地分类 2 2.2 宅基地标准 3 2.3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 2.4、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3 3、村庄分类 3 3.1 村庄规划分类 4 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4 3.3 新建型村庄规划 4 3.4 村庄撤并 5 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5 4.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5 4.2 规划布局原则 5 4.3 规划布局类型 6 5、住宅 6 5.1 住宅建设标准 6 5.2 住宅设计原则 6 5.3 住宅平面设计 6

村庄规划说明书

村庄规划说明书

大理市下关镇刘官厂村委会 凤阳邑(1-4组)自然村村庄规划( -2030)

目录 1、规划编制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技术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规划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 国家规范及条例错误! 未定义书签。 3.2 ................................................................................................. 相关规划错误! 未定义书签。 3.3 ................................................................................................. 地方文件错误! 未定义书签。 3.4 ................................................................................................. 规划期限错误! 未定义书签。 4、凤阳邑现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 人口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 ......................................................................................... 公共服务设施错误! 未定义书签。 4.3 ................................................................................................. 基础设施错误! 未定义书签。 5、凤阳邑用地增长边界................................................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 凤阳邑用地增长制约因素错误! 未定义书签。 5.2 ......................................................................................... 规划用地规模错误! 未定义书签。 6、凤阳邑空心村整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凤阳邑用地布局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凤阳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9、凤阳邑基础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 ................................................................................................. 给水设施错误! 未定义书签。 9.2 ..................................................................................... 垃圾收集与处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 9.3 ................................................................................................. 粪便处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 9.4 ................................................................................................. 排水设施错误! 未定义书签。 9.5 ......................................................................................... 道路系统规划错误! 未定义书签。 9.6 .............................................................................. 环境与卫生保护规划错误! 未定义书签。 10、凤阳邑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一、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省的实际,特制定本《导则》,用于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 1.2村庄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工农关系,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放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实惠。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3村庄建设规划基本原则 1.3.1新建村庄,为易建村,多结合防灾移民、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开发移民、拆小并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进行。要科学规划,明确建设思路和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标准,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禁超标占地,引导散居民农户和村落向集镇或中心村集中。 1.3.2旧村整治要充分利用存量土地挖潜,合理整合现状资源,立足原有基础进行改造;抓好千村示范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分层次,多模式,稳步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农民意愿和建设家园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突出建设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清”(清垃圾、淤泥、路障)、“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电信),加快村庄建设与整治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 二、村庄建设规划制定 2.1基本任务 依据乡镇域村镇体系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城镇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含新建、改建、撤并、保护)数量、职能和规模,环境整治内容。界定村庄建设范围,落实镇(乡)域村镇体系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明确近期建设重点。 2.2村庄建设用地与环境 2.2.1村庄建设用地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适宜建设的荒山、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避开各类保护区,避开噪间源、蓄滞洪区、山口、高压走廊、水库下游和易发山洪、内涝及地质灾害地带。 2.2.2村庄应与生产作业区联系方便,村民出行交通便捷,村庄对外有两个以上出口,避免被过境分路、高压线穿越。靠近铁路、公路、堤防建设的村庄,应按相关规定后退防防护距离。 2.2.3村庄要重点解决给水、供电、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和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 2.3村庄人口规模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2006年试行版) 江苏省建设厅 200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PAGEREF _Toc138092319 \h 1 第二章村庄布局... PAGEREF _Toc138092320 \h 4 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1 \h 7 第四章住宅... PAGEREF _Toc138092322 \h 9 第五章基础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3 \h 11 第六章绿化景观... PAGEREF _Toc138092324 \h 15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指标... PAGEREF _Toc138092325 \h 18 第八章附则... PAGEREF _Toc138092326 \h 19 附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特制定《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深度 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 1.2.2 根据建设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由县级村镇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编制单位商定规划编制深度。 1.3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 1.5.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5.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5.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应紧凑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1.5.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突出地方特色。 1.5.5 村庄田园化的原则。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1.5.6 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 1.5.7 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1.6 村庄建设类型 根据当地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可将村庄建设划分为整治型(含保护古村)、整治扩建型和新建型。 1.6.1 整治型村庄:不集聚或基本不集聚周边其它地区村民的村庄。 1.6.2 整治扩建型村庄:在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以现状村庄为基础,适度集聚周边地区村民的村庄。 1.6.3 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如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安

村庄规划说明示范

村庄总体规划的说明书(示范)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规划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村庄,XX市委、市政府确定XX县下东乡的XX村为村庄整治示范村,成立了以XXX为联点领导的帮扶工作组。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XX市规划局于2006年3月委托XX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该村的村庄整建规划。 XX市规划设计院立即成立了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小组,落实责任人。先后数次与基层党建帮扶工作组、乡、村主要领导和广大农民进行了交流和走访,对现场进行查勘,并与当地规划、国土、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 二、规划依据 1、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XX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建规划工作导则(试行)》》; 3、《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导则(试行);》 4、《XX县县城总体规划》; 5、XX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XX省建设厅、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小康示范村村庄规 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现状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1、地理区位条件 XX村位于XX县城西南郊,距县城中心城区1公里。320省道和106国道分别从村西侧和北侧通过,规划中的衡炎高速公路南北向贯穿村域,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2、自然及资源条件 XX村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现状用地除部分山丘、水域和农居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1502亩)和林地(1485亩)。南部山丘中有小型山塘水库4座。 3、行政区划 XX村辖16个村民小组,598户,总面积7444亩,其中耕地面积1502亩,约占土地总面积 的20%。2005年末总人口2225人。 4、社会经济状况 XX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8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1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3元。近年来培植发展了粮食、牲猪、菜牛、草莓等支柱产业。涌现了全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