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列斐伏尔文化批判的符号学维度

论列斐伏尔文化批判的符号学维度

论列斐伏尔文化批判的符号学维度
论列斐伏尔文化批判的符号学维度

论列斐伏尔文化批判的符号学维度

张 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收稿日期:2010-06-18

作者简介:张碧(1982 ),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文化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L efeb v re)的研究方法曾受到法国结构主义的极大影响。尽管对索绪尔(F.Saussure )、列维 施特劳斯(C .L ev i-Strauss)、阿尔都塞(L.A lthusser)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持一定批判性态度,但列斐伏尔仍将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运用于对社会文化现象条分缕析地剖析与批判之中。本文拟通过列斐伏尔的 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等著作,对其文化符号学的运用方式进行探析。

一、符号学视阈下的文化社会特征

符号学一般将符号分为能指、所指两个部分,并将由两者指明的外在物体称为指称物(referentia l)。据列斐伏尔观察,大约自19世纪中叶起,词与句子的关系往往以可靠的指称物为依据;但及至20世纪的前十年,在科学技术及各种社会因素的物化作用下,指称物与能指、所指的关系产生裂变,并且逐一崩溃。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物理世界的可感知性及真实性因此受到由现代技术所营造的图景的冲击,并导致 代表绝对现实的 共通感 观念消失 [1]112。在这种由技术性幻象营造的氛围中,种种客体成为符号,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 第二自然 景观,并取代了作为 第一自然 的现实世界。诚如杰姆逊(F.Ja m eson)所言: 真正的自然业已消失殆尽,而各种各样的通讯信息却达到了饱和的程度,世界上诸多错综复杂的商品网络本身便可以被视为一个典型的符号系统。 [2]

指称物的消失使符号失去了现实依据的可靠性,并导致能、所指间失去稳定的关系。列斐伏尔曾对这种状况感慨道: 身处此世,你却不知自己立足何处;如果你想将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便顿时如坠五里云雾。 [1]25指称物的消失使符号脱离其物理基础,于是语言(l anguage)成为唯一的 指称物 ,并获得了一种决定现实的能力,亦即 元语言 功能: 语言反过来成了现实的最高本质,一种能够自我复制语言的元语言。 [3]作为元语言的语言成为调节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唯一决定因素,并且能够对能指与所指进行随意组合,但也使这种组合关系呈现出某种紊乱状态。因此,社会话语构建者能够 通过语言塑造出现实

性,在言论中,语句得以传达印象、感情、感受、对话(并非真正的对话)、孤独,并有助于建构一种 性格 的所有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秩序与混乱。 [1]10由元语言决定能、所指间的关系,也成为诸多文化及社会领域的基本发展趋向。以艺术为例,在20世纪的前10年里,某中欧画派为所指赋予首要位置,由欣赏者为画提供能指;而在巴黎,立体画派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能指,而赋予欣赏者以填充所指的权力。在音乐界,学院派的严肃音乐作曲家在进行创作前,首先明确其创作原则(所指),然后才为其情感与想象寻求能指灵感[1]113。尽管如此,能、所指间关系的不确定却并不意味着两者间横贯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乔伊斯(J .Joyce)笔下,能指与所指便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两者能够互相转化: 要想区分能指与所指是不可能的;两方面互相意指。 [1]25他笔下的 城市 ,似乎是地球上所有城市的能指; 河流 ,似乎也是世上所有河流、水脉与女性的能指。但一旦回到小说的具体语境,则城市、河流便摆脱能指,重新恢复了其所指身份。无论是画派、音乐流派抑或文学流派的创作原则,都是以作为元语言的语言形式来决定其能、所指关系的。

值得注意的是,元语言的这种决定作用实际往往由 书写 (w riti ng)活动来完成。书写将语言的丰富性 合理性(proper)、比喻性、类比性、本属性(her m e tic) 等指向所指的倾向一概排斥在外,只留下空洞的能指,从而使社会体系中作为符号的一切事物,唯有通过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彰显出其自身意义。由此,书写取代了语言的元语言地位,成为改变符号的能、所指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元语言书写对作为符号的事物的决定能力,使自己与某种制度化权利模式相关联,从而具有了为维护社会制度而存在的形式化立法性质。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讨论。

如前所述,在列斐伏尔看来,现代科技及社会转变等物化因素导致指称物脱离能、所指,使能、所指的稳定关系产生破裂;同时,作为 元语言 的书写能够随意调节能、所指关系,并导致这种关系呈现出紊乱状态。两种因素都能够改变符号自身的形态,但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列斐伏尔并无明示。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学科分化日益精细,促使科技手段在不同社会领域得到应用,使近、现

代生产分工随之愈益细化,并促成分工细密的 科层体制 社会机构的诞生。因此,现代科技是拥有科层体制的现代社会得以确立和延续的保障。另一方面,作为元语言

的书写为人类社会诸多领域制定各种规则,尤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书写能够确保科层体制在生产、生活领域内实现有效运作。因此,现代科技与 元语言 书写对符号形态的改变作用,其实都是维护社会科层体制持续运作的具体体现。

此外,社会符号在语义学范畴内也产生了极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象征(sy mbo ls)、符号(si gns)和信号(s i gna ls)间的演变。符号是独立于个人意识的集体意识产物,具有社会性表意功能;信号则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约定,而 不应归因于我们在社会水平上所承继的对象化秩序 [4]。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间的差异。象征的最明显特征体现为具有某种价值倾向,用列斐伏尔本人的话说,就是 象征 常指一种情感的投入,一种受情感感染的产物(如恐惧、吸引等) [5]141,亦即对个人或社会而言具有精神层面的情感或审美意义。

列斐伏尔对三类符号间的嬗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他看来,象征源于自然,在语义学领域内占据重要位置已达数世纪之久,含有确定的社会内涵。在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书面语权威的增强,尤其是印刷业的发明,使得象征向符号发生转移。 在列斐伏尔看来,符号与社会相关,在社会中,对意义的经验,必须通过将日常生活与文化的一般主题相联系在一起的途径。 [6]时至今日,符号已经开始在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内向信号发生转变。信号尽管在语义学领域中与象征及符号形成于同一时期,但其意义是由人们彼此之间 约定而成 的(conventiona l),所以它与构成分节单位(articu l a ted un its,如词汇和单式[mono m i a ls])一样,一旦脱离具体语境,便极易失去意义。在语义学领域内,信号由矛盾性因素构成(如红与绿),能够使语言意义的其他维度遭到削弱,并由此形成一种意义更趋向于单向度的形式。信号往往以符码群形式(例如高速公路符码)形成强制系统(system s of com pulsion),并最终发展成为指挥、操控人与事物而存在的工具性单向信号。例如城市空间向普通人发出的信号,便是通过 允许与不允许 [5]142的空间形式存在的。身处这种社会,人的感觉(senses)受到极度压抑,人性受到极大的扭曲与摧残。

二、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社会与消费意识形态的符号学特征

列斐伏尔认为,在当代社会政治条件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统治与压迫的重心,已由经济领域剥削转向对日常生活、消费文化的控制。为达到刺激消费与调和阶级矛盾的双重目的,资本主义社会往往通过施加种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手段,对无产阶级的消费意识乃至生活意识进行操控。

文化是资产阶级实现意识形态操控的最佳途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条件下,这种意识形态操控往往与文化的产业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政治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合流, 文化是一种消隐的神话,一种附加于技术之上的意识形态。 [1]49较之阿尔都塞对宗教、教育及家庭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强调,列斐伏尔更为重视的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操控早已超出这些领域,并以文化形式扩展至日常生活领域之中。列斐伏尔称制造这种消费意识形态的现代科层体制社会为 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社会 。

在列斐伏尔看来, 社会的目的在于满足 [1]79,由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社会所制造的消费意识形态,其核心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市场的把控,以商业手段最大程度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促使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一般民众获得极度的满足感,同时将消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渗入日常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商品、市场以及货币以其独一无二的逻辑紧紧抓住日常生活,资本主义的扩张无所不用其极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 [7]例如广告,便是通过文学语言修辞途径发挥意识形态隐喻功能,使消费者对商品乃至生活产生心满意足的心态。显然,这种消费活动是对使用价值与广告符号的双重消费,也是消费过程中广告对商品所进行的伪装行为。列斐伏尔称这种伪装效果为假象(m ake-beli eve),并认为 语言是假象的媒介 [1]88,假象的产生与存在是语言符号作用的产物,也是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为操控文化而使用的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消费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文化符号的海洋吞噬了商品。这些以刺激消费为目的的符号往往以视像形态大肆弥漫于现代社会,以其明显的视觉感官效应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在现代大众媒体语境中愈演愈烈。对于这种视像化与景观化的社会文化状况,居依 德波(G uy D ebord)曾描述道: 景观的自我运动将自身融入人类活动中以流动状态存在的一切方面,以便以一种将鲜活的价值颠倒为纯粹的抽象价值的凝结形式来加以占有,从这些明显的琐碎迹象中,我们认出了商品这个宿敌。 [8]消费意识形态正是导致视像化符号大肆泛滥的始作俑者。

除假象的产生外,消费文化的符号化特质还体现于消费活动所呈现出的语言符号体系。波德里亚(J.Baudril l a rd)曾指出, 消费对象并非物质性的物品和产物 [9]199, 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 ,而是 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9]200,并认为所有消费品早已失去作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同时成为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差异关系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符号。 被消费的东西绝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 [9]201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代替,而控制这些符号价值的正是 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 社会。

波德里亚所持的是典型的结构主义观:在有机系统内部,任何组成部分的价值都来自该部分与系统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差异关系。包括消费文化在内的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无不呈现出结构主义所谓的系统化特征,曾受结构主义观念影响的列斐伏尔将这些领域命名为 亚系统 (s ub-syste m s)。亚系统必须以区分性(c l assifi able)原则为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建立起一种等级秩序(hierarch i es)。

以汽车的亚系统为例,汽车不仅具有使用功能,不同汽车的性能、马力及价格等因素,使它们在互相比较之间产生优劣之分,从而获得了一系列象征意义: 汽车是地位的象征,代表舒适、权力、权威及速度。除了使用功能外,它还作为符号得到人们的消费,并获得一种魔力,成为一种假象。 [1]102由于彼此间存在结构性差异,亚系统中的消费品能够呈现出某种超出实用意义的附加意义,亦即车主地位高低的象征,从而使对汽车使用价值的消费转化为对符号的消费,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 餍足感 。

为达到激发 餍足感 的目的,消费受控科层体制社会为形形色色的广告或宣传品输入消费意识形态,并使消费意识形态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 消费主要被与符号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货品本身 [1]91,于是消费者不得不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消费品符号之上,同时必须经由消费广告符号的途径,才能过渡到对消费品实物的消费。这些作为符号的广告往往不具有确切的所指意义, 大量能指游离不定,或不充分地与相应的所指相连 [1]56,消费品成为体现出某种虚构色彩的消费品,被作为假象大量抛售给消费者,以供他们从 聪慧、财富、快乐、爱情 等似是而非的能指中获取快感,消费品也因其符号效应而获得良好的反响。

符号以其虚幻的意义替代了现实,徒留下由其制造出的海市蜃楼般的眩晕感。铺天盖地的符号所造成的假象令社会的本真存在遭到遮蔽,使普通人只能体会到一种 空洞感 , 感受到意义的缺失 [1]80,并由此失去探寻生活终极意义的精神超越性。年轻人由于在社会中身处边缘性地位,无法充分地进行个人表达,于是通过对标榜为 现在 (no w)、 即刻 (at once)等感官符号的消费,以掩饰生活带来的失望与挫折感;工人阶级在日常生活中对消费符号的大量消费,使其生活无法脱离对假象的依赖,同时使自己由此逐渐失去社会理想与价值观,安于现状,无法意识到自己受资本家奴役与剥削的处境;假象伴随着修辞、语言和元语言浮动于世,永久地取代了经验,致使知识分子在自己黯然无光的处境中浑浑噩噩,一味屈从于社会的压力,只为在精英阶层中谋得些许英名而殚精竭虑[1]91-92。

此外,作为元语言形态的文化同样能够被消费。例如,威尼斯的游客所欣赏的并不是威尼斯真实的山光水色,而是通过旅游指南、扩音器等所传达的有关威尼斯的信息来 欣赏 威尼斯风景。游客消费的实际是描述威尼斯的元语言,而这种消费也使他们现实中的经验价值遭到削弱。博物馆、艺术品、油画、历史书籍等等,无不必须通过说教般的解释语言才能获得理解,因此,大众消费者不得不通过解释性的元语言,才能把握这些 高级文化 的内涵。消费者实际上 没有消费艺术品,而只能消费二手作品、评论、注释 也就是元语言 [1]138。因此,元语言扭曲了艺术的本质,给艺术品欣赏者造成了一种解释的幻象。 三、元语言书写与零度形式: 恐惧社会 的符号学特征

如前文所示,列斐伏尔认为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符号化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体现于消费领域,而且体现于整个社会体系。这样的社会体系 控制每位孤立的社会成员,使其服从于整体,亦即服从于一种策略,一种隐蔽的目标,一种无人得知、无人质问的处于权力之中的目的 [1]147,也就是说,现代人受到无孔不入的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规则的统治。列斐伏尔将这种社会形态称为 恐惧社会 。在恐惧社会中, 恐惧漂浮于空中 就像多数失去控制、弥漫于世的东西一样,符号、元语言、抽象形式,旨在寻求现实化以及有关权力的纯粹思维。 [1]143 恐惧主义 以符号化、形式化的控制方式对个体语言、态度、情感等因素进行整合(而不采取暴力手段),使民众在 获得自由 的幻象中,无知无觉地服从于现有的社会统治体制。因此,恐惧社会在逻辑和结构上是统治者对社会进行压抑性统治的产物。

书写便是 恐惧社会 的体现之一。列斐伏尔认为,人类历史的任何文明社会阶段都以书写为技术基础。尤其是近代社会化大分工,使书写成为一种上层建筑。由于能够描述、意指社会权力,并将法律强加于社会生活之上,因此书写实际成为一种权力话语的体现。书写以 书写物 (w r itten m atter)形式出现,作为一种制度化过程渗透于社会经验之中,并 通过组织创造和活动的途径使其被固定 [1]155,为现代社会各项制度提供必要条件。从符号学角度讲,书写物能够持续取代习俗与经验等具体社会存在,将自己转变为自主的指称物,并由此拥有了作为元语言的条件。这样一来,作为元语言,书写制造评论与阐释,制定法律规则,并压倒一切其他话语。在现代科层体制社会条件下,书写的高度发展促使日常生活领域呈现出彻底的形式化、符号化样态,书写及其书写物也因此获得了恐惧主义特征。

书写物能够对普通人施加一种心理作用,使其无法觉察到自己的编码形式,甚至无法觉察到作为符码的书写物的编码者。这样,书写物所拥有的权力能够轻易获得人们的接受,原因在于作为元语言的书写物 自身便具有不揭示其自身 属性 (或结构)的特权 [1]158,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语言、一种信息,尽管建立在符码的基础上,却没有任何因素能够阻止它被编码者用作传递欺骗性符码的工具。因此,恐惧社会十分重视对书写物的利用,并将权力、伦理及技术等因素建立在书写物的基础上。书写物作为元语言,对处于自由状态的话语实施严格的审查和检视。言论的自由受到书写物的钳制,是书写与恐惧主义联姻的具体表现之一。

恐惧主义的另一大特征在于艺术领域内审美经验的概念化与形式化。在恐惧主义语境下,艺术家依据某种元语言主题进行艺术与文化创作,使之具有某种可供分析的

功能、形式与结构,艺术与文化只有在获得组织化、制度化的元语言的认可后,才有被创作为艺术作品的可能。当 为艺术而艺术 的形式主义创作理念成为制度化的元语言时,艺术作品便被以 形式化 、 去主题化 的主题创作出来,成为自足的美学实体。除艺术领域外,在这种形式主义倾向的制度化元语言作用下,即便是哲学、法律、经济等领域,其一般经验本质也遭到极大地削弱,变成了僵化的制度形式。

在恐惧主义语境下,作为元语言的 年轻 也受到制度化。列斐伏尔认为,年轻具有商业化特质,并附属于社会的特权阶层,因此年轻人被指认为特殊产品的生产、消费对象。年轻的基础(hypostasi s)使年轻人占用各种象征,并 通过歌曲、报纸文章、公共宣传品等元语言形式来消费快乐、色情、权力及宇宙等象征符号,而实物消费则成为符号消费的附属品。 [1]171年轻人表达自己的恍惚(trances)与狂喜之情(ecstasies),在这种情境下,元语言发挥作用,使空洞的能指指涉年轻自身,同时也指涉愉悦、快慰、满足等情绪状态,年轻人因此不断从各种符号中获得这些情绪,以符号所制造的假象来竭力弥补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这样,符号化的 年轻 遮蔽了年轻人的本真生活状态,使其沉溺于由符号制造的幻象之中,从而最终实现了其恐惧主义旨归。

列斐伏尔曾以尼采般的口吻哀叹虚无主义的弥漫于世: 虚无主义并未消逝,我们必须忍受其重重考验。 [10]并借罗兰 巴特的 零度 (degree ze ro)概念,以描述由于社会文化意义缺失所导致的恐惧主义虚无效应。巴特的 零度 本属文学符号学概念,指文学风格因回避社会性价值而保持的中性、透明的倾向。这里,列斐伏尔的 零度 则可被定义为象征的中立化乃至消失,零度是 具有伪在场(pseudo-presence)特征的中立状态(既非活动亦非境况),是一种简单的旁观状态,因此也是一种伪缺场(pseudo-absence)状态 [1]184。列斐伏尔认为,在恐惧社会中,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具有中立化的、乃至趋向消失的 零度 倾向:功能性对象被撕裂为诸多组成部分并得到重新组织与整合,空间被按照各种秩序规整得井井有条,需求能够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得到满足,即使是时间,也必须依据预先存在的空间秩序受到规整和筹划。总之,在零度状态下,一切事物除具有已预先规划好的意义外,再无其他意义可言;零度以其理解的透明性(transparen cy)中断了所有交流与联系,使一切理性而真实的事物徒具空洞无物的能指形式,同时使真实的所指内容消失殆尽。人们没有实际意义可资交流,成为孤独的人群,其情感世界呈现出荒漠化的迹象。生活意义的零度化,也是恐惧社会的重要表现。

列斐伏尔洞悉到书写语言作为恐惧社会的技术基础所发挥的作用,而这也是零度状况社会体制的根源。诚然,书写技术使人类社会获得某种制度规范性,但同时也使其坠入机械的科层体制之中: 在这文字的空间里,行动、在场和言论受到孤立,所谓的人类行动和客体被范畴化、区分化。 [1]179人类的行动秩序乃至感性生活受到高度强制化与规约化,从而丧失了追寻 意义 的主体意识与反思能力。列斐伏尔的这种观点与马克思的 人性异化论 、马尔库塞(H.M arcuse)的 单向度的人 观念不无相似之处,它们从不同程度认识到高度形式化的现代科层体制对人性 谋杀与肢解 的作用,也认识到这种科层体制样态对现代人感性欲望的压迫,以及人类对探寻本真存在意义的诉求的丧失。恐惧主义借由一种 透明 形式维持着日常生活的 零度 状态,而现代人也已习惯于这种状态,他们拒绝接受自己的现实经验,也不愿对这种 零度 状态进行任何反思与内省,这正是列斐伏尔所谓的 恐惧社会 最为 恐惧 的本质。

总之,列斐伏尔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立场与方法,结合符号学方法,除详细剖析由现代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社会所制造的消费意识形态外,还对当代恐惧社会的符号化特征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列斐伏尔是首位将成熟的符号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同时其理论获得了较大反响的文化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波德利亚、凯尔纳(D. K e ll ner)及波斯特(M.Poster)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符号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LEFEBVRE H.Everyday L ife i n t he M orde rn W orld

[M].L ondon:T ransacti on Publi shers,1984.

[2] J AM ES ON F.The P rison-H ourse o f Languag e:A

Cr iti ca lA ccount o f S tructura li s m and Russi an F or m a l

is m[M].P r i nce ton:P ri nceton U niversity P ress,

1974:8.

[3]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M].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6:318.

[4] 赫勒阿.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

社,1990:150.

[5] LEFEBVRE H.T he Producti on o f Space[M].O x ford:

B lackwe ll Pub lishing,1991.

[6] H I GHM ORE B.Everyday life and cu lt u ra l t heory:an

i ntroducti on[M].L ondon:R outledg e,2002:139.

[7] LEFEBVRE H.T ow ards a L eftist Cu lt ura l Po liti cs

[G]//M a rx is m and the In terpretati on o f Cu lt ure.

L ondon:M acm illan,1988:193.

[8] DEBORD G.T he Society o f the Spec tacle[M].L on

don:R ebe l P ress,1983:17.

[9] BAUDR ILLARD J.The Syste m o f O b j ects[M].L on

don:V erso,1996.

[10] LEFEBVRE H.In troduction to M odern ity,Twe l v e

Pre l udes Septe mber1959-M ay1961[M].L ondon:

V erso,1995:223.[责任编辑:修 磊]

符号学及其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

符号学及其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ba11223322.html,/ 语言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产物。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无论人们怎样评价它的重要性也不为过。但显而易见的是,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流方式,甚至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交流方式,人们还借助于别的手段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活动。语言表达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非语言的表现活动(如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姿式等等),即使在我们缄口不语的时候,许多非语言的信息(红绿信号灯、交通工具的喇叭声,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的铃声、广告宣传画等等)也纷纷涌向我们。人是各种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而人并不是用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唯一的工具;在大众传播媒介十分发达的当代社会,这个事实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因此,必须建立一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的研究范围包容了人类交流的一切方式。这门科学就是符号学,索绪尔称它为semiology,而西皮士则称它为semiotics,研究的是符号的构成、作为一切符号结构的基础的一般规则、各种符号系统的特殊性以及符号在人类交流和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将先对符号学的发展历史进行考察,然后介绍符号学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最后讨论符号学作为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 一、符号学发展的历史回顾符号活动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19世纪以后的事,在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早期历史。

(一)古希腊阶段“符号学”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医学。医生通过症状来诊断,被看作是运用符号学(Semeion)的一个实例。斯多噶学派把符号学看成是哲学的基本组成,认为它具有与物理学和伦理学同样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逻辑学和知识论都是符号学的组成部分。斯多噶学派认为,有一些指号(Sign)能够告诉我们有关处在观察的界限之外的事物的知识;伊壁鸠鲁派哲学家主张,虽然指号是通过经验获得它们的意义的,有些指号(诸如“原子”和“虚空”)却能够表示某些不能直接观察的东西。怀疑论者对这样的形而上学体系表示疑问———这种形而上学体系是建立在下面这样的基础上:即指号仅仅可以用来表示可观察到的东西(即使在说到它的时候它并不是直接观察的)。柏拉图认识到了在一个语词指号的声音和它的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中世纪阶段亚里士多德运用柏拉图、诡辩学派以及古希腊时期的医学所提供的材料,进一步推进了对符号学的研究。他关注着符号学的许多方面:在《工具论》中,他注意到了科学语言的语义学和句法;在《修辞学》中,他注意到了语用学的一些问题。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的符号理论,通过奥古斯丁和波修斯(Boethius)等人的介绍,传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由于伯罗斯·赫斯彭(PetrusChispanus)、阿伯拉尔(A-belard)、罗吉尔·培根(RogerBaeon)和其他思想家的工作,一门广泛而细致的指号理论发展了起来。在这个进程中可以区分出两个分支,占主导地位的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内解释指号活动,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逐渐增长的趋势:使符号理论与经验科学和哲学融合在一起。莱布尼茨继承了第一个方向,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家继承了后一个方向。莱布尼茨是符号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设计中的符号学

设计中的符号学 1. 符号学与设计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1]。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2]。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不能说不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3]。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2. 设计中符号的特性 2.1 认知性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2.2 普遍性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符号的普遍性这一特性,在许多公共场所的标牌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相信不论男女老幼,文化深浅,都能够清楚分辨。 2.3 约束性任何语言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比如,德国招贴艺术大师冈特·兰堡(GunterRanbow)的作品中常出现土豆形象,对于不了解德国的人来说,可能看不懂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知道土豆对于德国人的特殊意义,才能够明白设计者对土豆如此钟情的原因。 2.4 独特性符号一般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关键。因为比较形式和内容,前者绝对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样是针对一个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 符号在设计中的运用设计中对符号的运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某些作品中可以直接找到符号性的元素,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却似乎很难发现符号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设计与符号无涉。实际上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根据需要作用方式不同而已。这里可以分三种情况来考察这个问题:第一,对符号的直接运用。作品本身就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标识类设计,由于这类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达意为生命,强调小而精,因此被浓缩得几乎等于符号本

符号学理论中的“符号”

一、什么是符号 “符号”(sign)一词渊源已久,然而它的含义却一直含混不清,甚至在经典着作家那里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古代希腊,符号就是征兆。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把病人的“症候”看作符号,世称“符号学之父”。公元2世纪,古罗马医生、哲学家盖伦(Galen,C.)写了一本症候学的书,名为“Semiotics”,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符号学”。此后,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A.)给了符号一个一般性的解释:“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意思是说,符号是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它既是物质对象,也是心理效果。奥古斯丁的符号观,直接影响了现代符号学的两位奠基人——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Locke,J.)把科学分为三种,第一二两种为物理学和伦理学,而第三种,他说“可以叫做Semiotic,就是所谓符号之学。各种符号因为大部分是文字,所以这种学问,也叫做逻辑学。”洛克的符号学说,更是皮尔斯符号学思想的泉源。 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关于“符号”的明确界说,但是古代汉字“符”确实含有“符号”的意思。所谓“符瑞”,就是指吉祥的征兆;“符节”和“符契”都是作为信物的符号;“符箓”为道教的神秘符号。先秦时期公孙龙《指物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符号学专论。在古籍《尚书》中,注释者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不仅说明了语言是一种符号,而且指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符号的书写符号。 “符号”作为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可以不加定义,但必须予以诠释。直到20世纪初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把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时,“符号”一词才算有了比较确定的含义,人们对于“符号”的理解逐渐趋于一致。 在索绪尔看来,符号不是别的,而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所说的“能指”(signifier),指的是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signified)是它所表达的概念。索绪尔把它们比作一张纸,思想(概念)是纸的正面,声音是纸的反面,它们永远处在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他还认为,这是语言符号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索绪尔说:“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至于‘符号’,如果我们认为可以满意,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用什么去代替,日常用语没有提出任何别的术语。” 索绪尔关于符号的二元关系理论,很快地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因而也就澄清了数千年来对于“符号”一词的混乱解释。其实,符号是一种关系。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就是符号形式,亦即符号的形体;“所指”即是符号内容,也就是符号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曰“意义”。符号就是能指和所指,亦即形式和内容所构成的二元关系。 应用索绪尔二元关系的符号理论,可以很方便地解释一切符号现象,分清楚什么是符号,什么不是符号。例如中国的“龙”是符号,那种奇特的动物形象是符号的能指,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所指;恐龙时代的那些恐龙不是符号。交通路口的信号灯是符号,红灯或绿灯是能指,“禁止通行”或“允许通行”的含义是所指;家庭里用作照明的灯不是符号。“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也是一种符号,“月晕”和“础润”是能指,传达“风雨先兆”的讯息是所指。如此等等。 在索绪尔提出符号二元关系理论的同时,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提出了符号的三元关系理论。皮尔斯把符号解释为符号形体(representamen)、符号对象(object)和符号解释(interpretant)的三元关系。符号形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符号对象就是符号形体所代表的那个“某一事物”;符号解释也称为解释项,即符号使用者对符号形体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亦即意义。在皮尔斯看来,正是这种三元关系决定了符号过程(semiosis)的本质。 应用皮尔斯三元关系的符号理论,我们也能够方便地解释所有的符号现象,分清楚什么是或者不是符号。例如商店的招牌是符号,招牌上的文字或图案是符号形体,它所指代的商店是符号对象,文字和图案所传达的讯息是符号解释。奥运会的会旗是符号,白底的五色连环图案是符号形体,它所代表的奥运会这个组织是符号对象,五环图象征五大洲的团结是符号解释。“镜花水月”也是符号,那镜中花和水中月是符号形体,为镜和水所反映的真实的花和月是符号对象,作为虚幻景象的比喻是符号解释。 既然符号有索绪尔的二元关系和皮尔斯的三元关系两种理论,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符号的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是什么关系? 当然,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说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分别提出来的,他们各自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讨论到同一对象——符号,所以彼此之间不可能各不相干。本质地说,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表述,理论上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的隐喻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的隐喻 作者:吕吉雕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符号无处不在,到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从古往今,从西方至东方,符号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同人类文化哲学紧密相联,并应用于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符号的本义学习,从符号学的角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中蝙蝠纹样的隐喻。 关键词:符号学;吉祥文化;蝙蝠;隐喻 1符号学阐述 (1)符号、符号学的概念。符号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和代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创造活动方式。符号学与人的思想文化紧密联系,同艺术哲学、宗教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人类文化哲学体系。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符号思维与活动,符号学在不断地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到语言学、哲学、解释学、逻辑学、设计学、艺术学、自然科学、神话、电影、戏剧等等领域。西方对于符号学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相对全面与系统。其论域涉及符号的定义、性质、功能、意义、人类思维的符号化、符号的理解与解释、符号与文化的关系等等方面。诸如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卡西尔的《人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皮尔斯的“符号三元关系理论”、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等等,各家学说或自成一派,或相互借鉴,或相互对立。 (2)符号的应用。目前,符号学广泛应用于人类文化的各个部门,语言学、广告、电影、戏剧、音乐、建筑、设计、游戏、教育等诸多方面。国内学界对符号学的研究颇丰,李幼蒸、胡壮麟、王铭玉、龚鹏程、赵宪章、周启超、叶舒宪、孟华等等学者,从语言符号学、文化符号学、美学符号学、应用符号学、汉字符号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符号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做出了努力与贡献,但是对于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美术领域中符号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2关于隐喻 (1)隐喻的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隐喻下了定义:“以他物之名名此物。”隐喻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人们对两种本无联系的事物感知、体验、理解、联想,通过认知其本质的相似性,借用其相似性进行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

从符号学看镜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从符号学看镜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影视艺术是视听的艺术,而镜头语言的编码并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编码原则。在日常语言系统中,我们需要通过一个约定的词来代表某个物体,而这个词是一定要通过刻意的学习才能理解和接受其语意。但是镜头语言则不同,作为“现实的渐近线”,其可以动用人们先天的和后天积累的感知经验便可理解,无需任何学习,这就使得视听语言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在研究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构建基础上,探讨其创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将其观点融入到片子之中的。 标签:符号学视听语言所指能指 一、符号学基本概念释义 “能指”和“所指”是符号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个双面实体,而‘能指’和‘所指’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 做为符号的物质表达面,“能指”是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第一层介质。任何符号都需要通过这样一个可见可感的介质才能进行信息传递。而“所指”则是指构成符号的精神层面,也就是内容面。任何符号都会通过“能指”传递出来一个高于其物质面的深层含义,也就是精神层面。否则,发送者向接受者传达的东西就会空洞无物、没有意义或无法理解。比如我们在观赏一部影片的时候,不仅接收的是各种活动的影像、音乐、音响,而更多的是透过这些视听语言看到它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思想以及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那么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来的故事、意义以及思想,就是电影中大符号系统中的“所指”部分。 如果说,“能指”是拍了什么的话,那么“所指”就是如何被拍出来的。进一步来阐释“所指”的概念,我们日常说话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言的节奏都隐含着我们说话时的感情、态度和价值判断。即我们所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内容是能指,而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以及语言的引申义则构成了所指。 具体到影视艺术中,所指包含了景别、拍摄角度、光线色彩、摄影造型等等一系列的选择。对于单一镜头来说,一个能指产生一个所指,而扩展到一部影片的大的符号系统中,不同“能指”的排列组合产生了不同的“所指”,也就进一步产生了不同的隐含义。 二、镜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纪实主义理论大师巴赞说过:“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在影视作品中,视听符号是对客观现实的高度复制,这就使得观众往往会误认为镜头所呈现的世界

设计中的符号学

设计中的符号学 1.符号学与设计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不能说不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 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

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2.设计中符号的特性 认知性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普遍性 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符号的普遍性这一特性,在许多公共场所的标牌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相信不论男女老幼,文化深浅,都能够清楚分辨。 约束性

从符号学解读文字以及书法

从符号学解读文字以及书法 当艺术批评界开始把谈论符号学当作一种时髦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瑞士学者索绪尔既是符号学的奠基人,又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提出要创建一门研究符号(希腊词是semeion)的科学:符号学,并建议把语言学当作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1]。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是符号中的一种,除了语言符号外,还存在大量的社会符号,如手势,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在索绪尔之后,符号学家们不仅研究语言符号,而且也对非语言类的社会符号进行了研究,如罗兰·巴特把符号学用于服装、广告等对象,为符号学进入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范例和先导。 国内一些理论家提出,可以把符号学引入书法研究。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对于书法来说,最明显的符号莫过于书法赖以滋生的汉字系统。无论如何演变,书法的基础终归都是汉字。相对于其他的符号系统来说,文字符号恐怕是和语言的关系最为贴近的。汉代和清代的文字研究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字,加上重文共10516字,十八世纪编撰的《康熙字典》则收录了47043字[2],可以说,古代的学者就像熟悉后院的花草一样熟悉每一个字。然而,熟悉字体、字形、字义和字音的每

一个演变,并不代表古代人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汉代学者对汉字符号作了不少理论探讨,其中最著名的是六书说,也即把汉字的构字法分析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但是,不管是对汉字起源的猜测,还是对汉字构造的研究,如果离开了对语言的系统研究,那都还是有尾无首的。例如,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我们必须懂得只有当某种符号用于系统地记录语言时才可把它称为文字;又如,要想研究汉字的构造,我们首先得把“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层次明确地区分开来[3]。经过索绪尔等先驱的倡导,这都是现代语言学里的常识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可以说是在中国书法界引入符号学之后,补充谈一点语言学的常识。从这些常识出发,我们或许会对书法的性质和书法的未来形成某种新的认识。 前面已经说过,索绪尔把语言学看成是符号学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研究语言符号的符号学称之为语言符号学,并把文字学也囊括在它的范围内。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索绪尔或后来的符号学家所说的符号究竟是指什么?接下来,我们还会问,语言符号的特性是什么?文字符号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西语中,和“符号”意思相近的词均不在少数,有人把symbol说成是符号学的对象,有人把sign

从符号学看_红楼梦_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从符号学看《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张映先 夏玉芳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提出的符号学理论,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扬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相关的文化问题翻译处理手段作一个描述性的比较研究,从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实用意义以及语言的内部意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符号学;所指意义;实用意义;语言内部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8-201-03 作 者:张映先,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夏玉芳,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一 引 言 最适合作为翻译研究的语义模式是符号学模式,因为语言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符号学系统。(柯平,1988)。在语言系统中,符号学关心的焦点是语义系统。莫里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划分了符号的三个方面,即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和符号关系(syntactic)。对应于三种关系的,是三类符号学意义,这三类符号学意义可以更加明确地称之为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是指词语、句子和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是符号与使用该符号的人(即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蕴涵意义(con2 notative meaning)或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甚至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语言内部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是指某个语言符号与同一语言系统中另外一些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词之间声音相同的关系,词的词素结构相同的关系,语义相同的关系或语义相异的关系,句子结构中词的搭配关系等。笔者拟从原文与译文中这三种意义的非对应性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二 文化差异与符号指称意义的非对应性 就指称意义而言,文化差异可以导致以下两种不对应或不全对应的情况: (1)原语符号的所指事物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不常见或不被注意 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来记时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如: 卯正二时我来点卯,巳正吃早饭,凡有领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到各处查一遍回来,上夜的交钥匙。(第二十四回) 扬译:“I shall call the roll at half past six,you will have your meal at ten,and applications for stores or reports should be handed in punctually before half past eleven.At seven in the evening,after the burning of sacrificial paper,I shall make a tour of inspection, then issue those on night duty with their keys.” 霍译:At half past six I shall come over to hear the roll-call. At ten o’clock I take my lunch.I shall see people with reports to make or tallies to collect up to,but not after,eleven o’clock.At seven in the evening,as soon as the paper-offerings have been burnt,I shall make a personal tour of inspection;and when I get back from it,I shall issue those on night duty with their keys. 因为翻译时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表达法,扬译和霍译都不约而同地将它意译出来,译文之所以与原文无法完全对等是文化差异使然。 (二)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文化差异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的语言切分。在以其他语言作为参照时,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都可能有“词汇空缺”。文化重点(cultural em2 phases)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我国人民长期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里,以性别、年龄、辈分、亲缘等条件为基础的亲疏、尊卑、长幼之别,直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 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五十四回) 扬译:Xifeng drained her cup and thought for a second:“…… 求 索/2004/8 201

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一级学科:艺术学(0504,Art Studies) 所属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050404,Science of Artistic Design)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对硕士生的培养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业本专业领域内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结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3、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熟悉运用计算机。能解决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课题,并能进行创新性的研究。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产品设计与人机关系研究 通过研究产品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特性以及影响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探讨对于不同人群,在特定使用环境下操作产品的舒适性因素;研究如何利用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2、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通过对现代设计史研究,探讨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实现,研究与产品设计、生产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准确地设计方法分析,研究各种合理的系统设计方法。 3、虚拟设计与研究 通过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理论实现,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并通过研究各类虚拟平台,虚拟展现产品的真实效果。 4、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研究 研究传统工艺中的各类理论与方法,探讨现代设计法与古代工艺的关系。 5、产品形态设计研究 研究产品设计形态学相关理论,探讨产品造型形式及表现特征,从功能、材料、结构、机构、数理、视知觉、色彩及与自然、科技和社会等各类产品形态要素,研究产品形态设计新思路、新方法。 6、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 研究数码产品,主要是基于屏幕界面进行交互的软件系统或产品,如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手机、PDA、Mp3等,进行心理、人机工程、可用性等方面分析和试验,掌握图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摘要] 著名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从电影文本和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此片反复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使意象叠加、强化,以突出神圣的仪式感。这些符号被放置在早已设定的程式里来传递两个意象:希特勒和仪式。 [关键词] 符号希特勒仪式 片子一开始便出现了一架德国军用机,它呼啸着穿过浓密的云层,前行。接着,机身被隐去,我们看的是无边无际沉重的云层。云层是导演给出的第一个重要的符号。那些云朵是大块的、厚压的、阴暗的,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我们不禁要问,影片的开始为什么要拍摄飞机穿越云层?云这一意象代表着什么?我们能从这一隐晦的符号中添加哪些所指,导演要为其赋予哪些引申意义?这是民族的压迫与苦难的体现?是前进中的压抑与迷茫?是民族命运的个人内化而使得内心力量的积聚与喷发?还是这些云朵仿佛战争中炸弹爆炸的瞬间?当飞机穿越云层后,我们又能看到什么?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导演运用厚密的云层这个符号以及飞机穿越云层这一幅幅动态画面一开场便交待了那一个特定的时代多义而矛盾的现实场景和内心场景。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认为符号的引申意指直接将我们带入意识形态领域,即所谓的从社会的某一个立场或一系列厉害关系角度所描绘的世界观,引申意义是大众媒体用以传播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要渠道。 这个片子的开场便有了一个暧昧多义的引申意指。接下来的镜头,使得我们开始的一连串的疑惑有了最明晰的答案。飞机开始俯冲,镜头转向上万欢呼的人群,他们迷狂、热切,做着纳粹的经典手势,着魔般,全身充溢着无法遏制的能量。他们在热盼着什么?期渴着什么? 接下来,镜头开始飞速移动,从一张张脸庞掠过,从一只只高擎的手臂掠过。个人的特征开始快速的消退,混入集体的狂欢之中。人们的动作表情是如此的协调一致,以至于我们再也记不清其中任何一个人。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人海。众人中的个人形象、意志、力量、作用逐渐消退,变得无关紧要。最后随着镜头的拉远,幻化成一个背景,最终幻化为一种热烈气氛。这一刻,希特勒从飞机中走出,仿佛上帝降临人间。自下而上的仰视镜头无与伦比的刻画着他的高大形象。他就是救世主!他就是带领这些人们走出阴暗云层的摩西! 从飞机——云层——人群——希特勒,这一联串的符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引申意指——一个神话意象:“上帝降临”。罗兰·巴特认为:“引申意指是锁定和封冻直接意指的。引申意指通过将某一个单一并通常看来具有意识形态的所指附加在第一个符号之上,使得第一个符号的意义变得枯竭。”简而言之,引申意义的作用是凝固一个符号的意义,经过电影和电视的多次重复而变得广为人知。从飞机到希特勒,这些符号的引申意也最终被固定了下来。最开始我们单一符号的暧

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解析标准大纲

《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解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设计艺术学先修课程:标志设计开课学期:1 2 总学时:40学时学分:2.0成绩评定:考查 执笔人:刘鸣审核人:*****批准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设计符号学是有关设计领域的符号学美学的研究成果,是对语言符号学、广 义符号学和艺术符号论系统的分析。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产品语言的意义的学问。 其理论架构始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从设计符号和产品语意学两者角度出发,以不同层次对产品设计、环 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造型语言进行阐释。涉及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 形态设计,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标识设计等多方面课程内容,本课程有助于增 加学生对设计本身的理解,了解设计的因果关系,提升设计的立意高度,掌握更 多创意元素和设计方法。 (三)课程的主要任务: 1.使学生掌握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学的起源及相关代表人物和理论。 3.学会从更高层次,如:文化,人因等方面提出设计构想。 4.了解语意传达的全过程。 5.学会对某个设计进行设计分析,并能解构重组和改良。 6.学会图解设计创意和设计流程。 二、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一)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概述 1.设计符号学起源和意义 2.产品语意的概念与提出 3.两者之间层次关系

(二)设计符号的特征分析 1.设计符号的三大特点 2.符号表现的三个层次 3.设计符号的案例解析---标志,旗帜,家徽与城标 4.标识的视觉传达分析 (三)产品语意表达 1.产品语意的特点—明示义与伴示义 2.产品语意表达的四级 3.产品语意表达的编码与解码 (四)产品语意学的方法论 1.运用产品语意进行设计的原则和要点 2.如何凝练产品的语意 3.产品语意的具体表现手法 4.产品语意设计案例分析 (五)产品语意的深层分析 1.产品语意学与风格流派 2.叙事性设计对产品语意学影响 3.人性化设计与形态语意分析 三、课程考核 (一)考核形式为作业考查,每节布置1-2个作业。共5次作业。 (二)评分为作业评分和考勤综合计分。作业分数占总成绩80%。考勤分数占总成绩20%。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 黄碧云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流行语的区别,并对新生代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现实象征性、衍生推广性、隐喻性、周期性,以及网络流行语彰显出发展趋势和意义进行符号学解析。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通常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时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它从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最鲜活生动的部分。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的变体,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和发展机制也是一种符号学现象。 一、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征 本文中所提到的新生代网络流行语是以2008年为分界线的。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之后网络流行语既保留了传统流行语符号简洁明了、新颖奇特、生动诙谐、形式多样的语言符号特征,而且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创新了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性,主要表现在: 1.现实性和象征性 相比传统网络流行语的功能和效用基本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局限,新生代的网络流行语更具有现实性。纵观新浪网评选的2008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什锦八宝饭”、“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等)其中七个词语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现代语言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提出了符号学的“二元关系论”,二元关系理论的核心即符号皆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符号意义的产生便由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决定。新生代网络流行语凭借着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的天然联系,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传播符号能指的“第二次”诠释。经过二次诠释的网络流行语经过网络土壤培育后迅速膨化长大,进而反射进入全民语言,再次介入现实生活语境。 这种语言符号就具备了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皮尔士所指象征符(symbol)的含义。皮尔士根据媒介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推出三种符号———象似符(icon)、索引符(index)和象征符。皮尔士认为“象征符是指‘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客体,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象征被解释为指称那个个体’”。所以如果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风靡是集体意识的话,那么这些网络流行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无疑意味着流行语言符号本身的象征意义已经形成。 2.隐喻性和反讽色彩 皮尔士所谓的隐喻符代表着最高、最抽象的相似性,是语言的一种扩展和延伸。隐喻是象似符的一种,“这类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是一种通过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来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号”。“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等新生代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世界中它们的字面意义即“此物”被抽离,反而指代了“彼物”,指代后这些流行语由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词组变成了一个具有固定的虚化意义的新语。它们被赋予的意义便取代了原来的意义,从而实现了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对网络流行语来说新生代流行语所带有的隐喻特征无疑是一种升级与突破。 同时,在指代的过程中这些新生代网络流行语还产生了新的感情色彩。在未转化之前“俯卧撑”、“打酱油”等符号的感情色彩都呈中性,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倾向,但在意义虚化之后流行语就把整个事件中非正面的色彩带进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许健财务金融系0547034 摘要 互联网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型的语言,正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浅略分析网络语言的符号能指、所指、意指和符号系统。 关键字:网络语言、能指、所指、意指、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说,认为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面构成的。能指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意向”(sound image),即符号形式;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概念”(concept)或“意义”,即符号内容。他指出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它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符号。 在Saussure的两面说提出不久后,Ogden & Richards提出了符号三角说,认为符号是通过“概念”的中介与符号所指的语言外的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被指物间接发生三角关系的。 Saussure和Ogden & Richards的学说不存在矛盾之处,只是

Saussure的两面说并没有涉及符号和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被指物的关系。 然而,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意指”。正是由于意指的存在,使得不是任何能指和任何所指都能结合成符号,它们必须通过意指来实现符号过程。举例说明意指的过程,前面说到语言符号的能指是声音意向,所指是意义,而在阅读文字过程中,语言文字即为能指,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成为所指;又如在交谈过程中,声音和意义是能指,被指物是所指。这种符号的转化过程就是意指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符号性 网络语言产生在网络交际中,自然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下面将结合Saussure的两面说,从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三个方面考查网络语言的特点: 能指的多样性和离散性 符号能指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传统语言一般具有能指单纯性,声音和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能指。此外,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关系导致了传统语言能指的音形统一性。声音符号的出现先于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诞生只是为了记录声音符号。语音符号通过“音”可直达“义”,书写符号却需以它的“形”借助于“音”才可达“义”。“实验证明,即使我们看书不出声,声带

1--符号学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符号学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05-06-05 ? 吴志军供稿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任何内容!] --吴志军那成爱 “从某些方面来看,我想设计师们应用更多的时间去创设符号,余下的才是制造实物。” ——当代最负盛名法国设计师,简约主义的代表人物菲利普·斯塔克语。 作为人类文化产物的符号在现代设计中具有的实践性意义十分重要。符号如同产品一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劳动,是人类专有的财富,是一种以物质为载体,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会文明的人为事物。产品是人类文化的物质形式,是人——自然——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物质媒介,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媒介,而设计的本质正是在于为人类创造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产品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媒介,其符号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一、符号与符号系统 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符号是利用一定媒介来表现或指称某一事物,可以被大众所理解的事物。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任一符号都是由三种要素构成,即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每个符号都具有三位的关联要素,任何事物若没有表现出这三种关联要素,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例如一块石块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最多只能作为符号的媒介联系物而不能作为符号;但是当打磨成石斧而作为工具使用时,石块就能指示出一定的意义——石斧,当这种意义被人们所理解时,石斧就构成了符号。从“石斧”的符号特征可以看出,符号是意义与对象世界之间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使对象和意义融合为统一的符号系统。就像人类通过产品改变生活方式,从而使人、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融为一体一样,符号使人与世界沟通,使世界作为意义被主体理解和掌握。符号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既非主体亦非客体,而是介于心物、主客之间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是在解释活动中形成的。 符号是由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共同作用而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符号都是在与其它符号的差别中确定自身意义的,这种意义具有约定性,符号正是通过差别产生联系,通过约定使联系能够合理解释。符号的约定性和差异性,证明符号是表现为三个关联物的系统,三个关联物只有在全部联系中才能构成符号,同时符号作为意义对象,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解释的作用,这样符号只有作为系统才能体现出其意义性。 二、产品系统的符号分析 产品是人类劳动的物化,是由各种材料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组合起来,具有相应功能的系统。产品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任何一件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人和其它要素的联系,以系统的存在方式才能实现其功能意义。产品外部联系的确立必须通过内部要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来体现,要素、结构、功能正是构成产品系统的三因素,其中功能是产品系统的核心,其实现过程正是符号化的过程,产品正是利用语义、语构、语用的方式来形成符号系统,实现人与物质世界和意义世界的联系。 1、产品要素的符号学分析 产品要素是构成产品系统的单元体,任何产品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产品要素构成的有机体。任何单元体,只有赋予了意义,形成特定的符号,才能构成产品的要素。要素作为构成产品符号系统的单元体,首先表现在产品符号要

电影创作中的符号学解读

电影创作中的符号学解读 2008年7月在奥运前的电影档上,由派拉蒙、梦工场动画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以其中国特色的幽默、3D动画制作精良、诸多一线好莱坞影星参与配音火爆全球。 据影片发行方华夏公司消息,《功夫熊猫》七月份上映3周累计总票房超过1.35亿人民币,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功夫熊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在欧洲、美洲同样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绩。 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屡试不爽的功夫题材,博大精深的东方元素让这只长的有点怪怪的肥胖的熊猫红遍了全球。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无处不在地彰显着中国元素同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加上对普世价值观的妙用,通吃了东西方观众。 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功夫熊猫》的成功之处以及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i)是从符号系统对意义的社会性生成所做的研究。

它是一种理论取向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 符号学力图揭示与分析意义是如何产生于符号系统所具有的结构性关系,而非产生于看似由符号天然描绘的外在现实。 同时,符号学也总是致力于将意义的生成同其他类型的社会性生成和社会关系相联系。按照费斯克的“三个文本理论”,屏幕上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文本。“文本是一个(一套)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或符号集成”,而《功夫熊猫》恰恰就是东西文化符号集合体。 1《功夫熊猫》以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外包装 电影采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背景、音乐、龙图腾、五种拳法、焰火、中国古老建筑、包子、面条,当然也包括用中国的国宝熊猫作主角和用功夫做卖点的设定本身都是影片的中国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的使用会给人一种十分强烈的错觉,认为这是一个生长在中国的中国人拍的故事。中国的背景给了中国观众无比的亲切感,甚至是一种文化的自豪感,但是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功夫和神秘的中国文化才是最大的卖点,加之影片在奥运之前上映,更是加速了对神秘的向往。 在影片的环境设置上,影片的场景十分的唯美,而其中主要场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