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

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m至12m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

埋点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牢固。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沉降观测点设置位置、数量(由有关单位共同商讨确定)。

观测要求

观测仪器

观测仪器采用徕卡DNAO3数字式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精度高。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 0.3mm;

自动化程度高。该仪器采用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自动显示与记录标尺读数和视距,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并能够与计

算机进行数据通讯。它取代了观测人员肉眼观测、人工记录、计算,消除了读数误差,提高了作业速度和精度。

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观测过程中应做到: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观测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详见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表

数据记录及处理

采用徕卡DNAO3数字式水准仪的平差程序自动进行平差计算,减少人为误差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观测前30分钟,晴天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架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水准仪圆水准器应严格置平;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

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

施工期间地下室每层观测一次,地上部分每两层观测一次;

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应观测;

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交工前观测一次;

竣工后,第一年观测2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的要求来决定观测次数。直至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1mm/100d)时,停止观测。

沉降资料的提交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首次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沉降观测工作完成(作业终止)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沉降数据技术分析;沉降观测记录;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 施工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江苏城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沉 降 观 测 点 布 置 及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项目部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述 工程概况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B-1#~B-3#、B-8#、B-9#住宅楼、B-车库2及围墙工程位于高新区中华园西路北侧、锦淞路东侧。总建筑面积,其中:B-1#楼住宅面积,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B-2#楼住宅面积,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 B-3#住宅面积,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B-8#住宅面积,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B-9#住宅面积,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B-车库2面积: ,地下1层,层高。 由于本工程属于小高层建筑,故应进行沉降观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了方便观测,沉降观测点埋设于主楼框架剪力墙上,其标高值为左右。观测点位置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确定。 技术依据 工程依据 1.苏州华造建筑设计院提供的沉降观测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国家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8-96 3.《建筑测量变形规程》JGJ/T8-2007 建设单位提供来了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点。其高程分别为米、米,经复核符合要求。

第二章人员及仪器配备 人员配备 为了确保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测量组。 沉降观测是施工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工作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测量的监督实施。 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和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主轴线垂直度控制用激光垂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见一览表。 本工程沉降观测仪器配备一览表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沉降观测的具体步骤

沉降观测的具体步骤 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闭合圈法按一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DS使用级精密水准仪或自动安平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 建筑物四周至少留出3m的场地,便于闭合圈法沉降观测,观测前通知工程处和施工现场负责人,事先清理好现场,确保视线、场地畅通,安排好测量跑尺人员。 本工程结构施工阶段,做到每施工一层结构层次即进行一次沉降观察,沉降观测时间为砼浇筑结束后一天,不上荷载的情况下进行,中间停、复工各观测一次,以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建筑物竣工验收前观测一次。特殊情况如发现严重裂缝,沉降速率增大,沉降差较大等,亦相应增加观测次数,并整理出资料由主管工程师审核,及时提交给业主。使用阶段每半年一次,共两次,以后每年一次,预计观测五年或直到沉降稳定,使用阶段预计共测6次,由建设单位负责观测,施工阶段的观测费用,按勘察设计文件规定,由业主负责,施工企业在提交成果时,向业主按专项收取费用。 观测成果管理 本工程沉降观测应有专用外业手薄、记录表和建筑物平面图及观测点布置图等,并根据沉降观测成果绘制沉降分布图,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最后计算整个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差,每季提供给业主一份资料。工程沉降观测资料,由专人整理,当每次观测

一周后,提交工程技术科和工程队各一份,最终将系统观测资料作为工程技术资料的一部分存档,并交建设单位一份。 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保护 经常检查基准点和观测点有无变动,并防止砂浆落在观测头上,将观测点按观测平面图相应的编上号,每次观测后旋下观测头集中保管,下次观测时再按编号旋上观测头,注意防止柱上槽口被杂物堵塞或被现场材料挡住,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碰撞观测点头的螺牙铁管口,详见图《水准点埋置及观测头构造图》。 设置基准的原则是合理埋设,观测方便,并能保证水准点的稳定,基准点的埋设数量不少于三个,距离观测点30-50m,基准点的设置应在基坑挖土前15天完成,基准点必须加盖保护,在观测平面中,基准点位置应明确标注。 观测点的设置,依据图纸设计要求。详见附图《沉降观测点平面图》。 观测点的设置采用预埋螺牙铁管,使用活动观测头,便于装拆。 装修前先旋下观测头,在柱装修材料上留孔并预埋套管,装修完再旋上观测头,观测头就朝外,便于观测。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 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1.2 管线沉降测点 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 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 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 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 2.1、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2.2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列在表1中: 表1 2.3、监测频率 2.3.1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参照表2、表3、表4确定。 (1)、暗挖隧道施工段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概况 1、建筑设计概况 2、结构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观测时间的要求 3、观测点的要求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施测要求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3、沉降观测 4、平差计算 5、统计表汇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五、沉降观测方案 1、基准点埋设 2、沉降观测点埋设 3、精密水准测量 4、资料整理与提交 六、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七、各控制点的放样 八、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限差要求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九、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十、位移观测技术要点 十一、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 十三、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四、测量管理制度 十五、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应急处置 4、救援物资的储备 5、恢复 6、注意事项 7、建筑物沉降事故预防

一、工程建设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乐天村、桃花店村,茶涪路南侧地块。一组团建筑面积约18.5万㎡,投资额约3.33亿元。 1、建筑设计概况 (1)工程总体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由8栋33层一类高层住宅、裙房以及地下车库组成。 地面主要有:砼防水地面、细石砼地面、防滑地砖地面、玻化砖地面、地砖地面。 楼地面主要有:细石砼楼面、防滑地砖楼面、架空保温楼面、保温楼面、防水楼面、毛坯楼面、耐磨地坪楼面。 内墙主要有:水泥砂浆抹灰墙面、涂料墙面、水泥砂浆防水墙面、腻子墙面、瓷砖墙面。 外墙主要有:砼防水外墙、涂料墙面、外墙漆墙面、面砖墙面、干挂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 27层地上3层地下3层,地上27 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 建筑分类一类二类一类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二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 地上二级,地下 一级 建筑性质高层商住楼多层商业高层住宅楼地下车库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7度7度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丙级甲级乙级 基础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桩筏基础现浇钢筋混凝 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 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3层砂砾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 测量组。 序号姓名学历施工年限职务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11年组长 2 大专3年测量员 3 大专4年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型号数量是否检定用途 经纬仪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1103 角度测量水准仪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 5.1监测点布设原则 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 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有监测点。遵循规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 3.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 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 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 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 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 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管片沉降监测。 5.2围护结构体系观察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 巡视检查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 一般现场巡视容汇总表

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5.4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 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

沉降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示意图内容为:工程名称、沉降观测点及水准基准点平面布置示意图、沉降观测点标志示意图等。 1)水准基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或称水准点)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如水准点与观测的距离过大,为保证观测的精度,应在建筑物或构造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一区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水准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规定并不得少于3个。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不应埋设在道路、仓库、河岸、新填土、将建设或堆料的地方以及受震动影响的范围内),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间距为30~50m,水准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水准点埋设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 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水准点。 2)沉降观测点标志 测定建筑物或构筑物下沉的观测点,可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类型。观测点标志上部应为突出的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观测点标志本身应牢固。沉降观测点应及时埋设,沉降观测点标志应安设稳定牢固,与柱身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能在标志上部垂直置尺。 3)沉降观测点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能全面查明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沉降的要求,由设计单位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的特点确定。 砖墙承重的各观测点,一般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12m设置一个,并应设置在建筑物上。当建筑物的宽度大于15m时,内墙也应在适当位置设观测点。 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每一个桩基或部分桩基上安设观测点。具有浮筏基础或箱式基础的高层建筑,观测点应沿纵、横轴和基础(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周边设置。新建与原有建筑物的连接处两边,都应设置观测点。烟囱、水塔、油罐及其他类似的构筑物的观测点,应沿周边对称设置。 沉降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应由设计单位负责确定。对设计未作规定而按有关规定需作沉降观测的建筑或构筑物,其沉降观测点布置位置则由施工企业技术部门负责确定。 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的比例一般为1:100至1:500。所有观测点应有编号,以便观测记录。 3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的内容为:工程名称、不同观测日期和不同工程状态下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程与其逐步沉降量的记录。 1)沉降观测的仪器及方法 沉降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铜水准尺进行,在缺乏上述仪器时,也可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带有符合水准器)和刻度精确的水准尺进行。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人员也宜固定。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察点的两次观测差不得大于1mm,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进行。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修改-0909

大连地铁监控量测标准及原则 一、编制依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3、《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 11/490-2007) 4、《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 J721-2007) 二、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 一、区间: 盾构区间:沿隧道中心线两侧每纵向50米间距布设两排测点,排距3~5米,区间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地质较差段(破碎断裂带、软弱夹层段等)、埋深较浅(埋深不大于1.5D,D—开挖宽度)时纵向间距适当加密,调整为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区间联络通道、泵房等位置应加设测点。原则上区间隧道埋深超过3D时,可不进行地表沉降观测。 暗挖区间:沿隧道中心线两侧每纵向10~50米间距布设两排测点,排距3~5米,具体如下:以d表示隧道开挖跨度,隧道埋深<0.5d时纵向间距取10米,埋深0.5d~1.0d时纵向间距取20米,埋深1.0d~1.5d时纵向间距取30米,埋深1.5d~2.0d时纵向间距取40米,埋深2.0d~2.5d时纵向间距取50米,埋深>2.5d 时根据周边环境设置适量监测点。原则上区间隧道埋深超过3d时,可不进行地表沉降观测。区间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监测点加密。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区间大断面(如渡线段)、联络通道、泵房、风井等位置应加设测点。 明挖区间:参照明挖车站执行。 二、车站

明挖车站:沿基坑周边20m范围布设两排测点,第一排测点距离基坑边缘3~8米,第二排测点距离第一排测点10m,每排测点距离10~30m。基坑走边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增设监测点。 暗挖车站:沿车站中心线平均以纵向10~30米间距布设断面,每个断面测点间距3~5m,测点布设在车站外轮廓线以内。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车站风道、竖井等位置应加设测点。 地面沉降测点应深埋于土层,反映地层沉降,不得埋设在硬化地面上。 1.2 管线沉降测点 管线沉降监测应分清煤气、给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重要管线由产权单位提出控制标准,管线位置以现场实际位置为准。原则上只对有压管(如煤气、给水等)和大直径管(如污水管)进行沉降监测。 管线沉降测点主要设置在管线接头、窨井处,其余地段可尽量利用地面沉降点,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 原则上测点应布置在车站和区间开挖影响范围之内的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明挖车站和区间影响范围按2倍基坑深度控制,暗挖车站和区间按滑裂面确定影响范围。 测点一般布置在建筑物角部或结构变化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 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按30~50m间距布设,区间隧道原则上仅在沿线路两侧重要建筑物前布设,孔深至中风化岩面。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编制目的 (1) 3编制依据 (1) 4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布设方案 (1) 4.1水准基点的布设 (1) 4.2沉降观测标的布设 (1) 5测量仪器及人员情况 (2) 6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 (2) 7内业数据处理 (2) 8观测频率 (2) 9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的保护 (2)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国投新疆哈密景峡第五风电场A区300MW工程位于新疆自治区哈密市西北约180km。场址位于东经94°12′~94°56′,北纬41°56′~42°14′之间,东西长约62km,南北宽约32km,场址区地貌为丘陵、戈壁,地势起伏。本期工程拟开发利用面积约84.95km2,风电场区域高程介于1033m~1228m之间,装机规模为300MW。场址区有简易公路与工程区相通,交通较便利。 2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掌握风机基础沉降情况,确保风机基础在风机安装、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中水准测量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中相关技术要求,制定本观测方案。 3编制依据 ⑴《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⑵《国投哈密景峡五A风电场300MW风机预应力锚栓基础设计》 4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布设方案 4.1水准基点的布设 根据风电场区周围的地形、地质情况,为满足风机基础的沉降观测,对每台风机进行单独观测,测定四个观测墩与三个基准点之间的沉降。基础沉降观测墩均布于风机基础平台上,观测墩用4HRBΦ22制作,顶部磨圆,镀铜,外露端头焊接在预埋件中间,观测墩与风机基础钢筋连为一体,。 4.2沉降观测标的布设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墩(1,2,3,4)均匀分布于风机基础顶面圆环环上,距承台边缘约为0.05m。以监测风机基础沉降变化,沉降观测墩布置图如下: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垂直度测量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由广安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由重庆长坪建
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由重庆中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进行工程监理, 由重庆轻工设计院进行施工图设计,由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质量监督 站实施质量监督。本项目为安得·城市之都 4、5、6 号楼,位于广安 市龙马商业广场旁,交通方便,三面环街均有住房和商铺门面,建筑 面积 79387m2;±0.000=252.6 米,本建筑 4#楼为-2F/32F 层,建筑 高度 96m,总高度为 105.9 米,5、6#楼为-3F/32F 层, 建筑高度 96m, 总高度为 110.1 米;裙房部分为商业用房,转换层以上为住宅,本工 程主体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现浇楼板。根据工程的地质 实际情况,特编制如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二、观测点的布置及做法:
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置,由专业测量人员负责观测,观测点 采用先浇筑后钻孔设置。 三、沉降观测的方法: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筑物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三个 水准基点(4#H2AH点,5、6#H2B点、H2C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 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 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 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 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地基基础施 工规范》规定,基础做好之后每施工1层结构观测一次,主体竣工后
1 页脚内容

沉降观测、垂直度测量施工方案
每月观测一次,并做好每次的观测记录。必要时委托具有国家资格证 书的测绘院,按照上述方案来完成此工作。 四、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 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 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在不 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 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 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50m 为宜,均匀地分 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观测点布置图。
2 页脚内容

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教学文稿

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1)监测断面必须有代表性,其点位和数量应能反映水体环境质量、污染物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取得最好的代表性(2)监测断面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去和排污口处,应尽量选择河(湖)床稳定、河段顺直、湖面宽阔、水流平稳之处(3)监测断面布设应考虑交通状况、经济条件、实施安全、水文资料是否容易获取,确保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地表水采样前的采样计划应包括:确定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和样品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以及需要进行的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 布设地下水监测点网时,那些地区应布设监测点(井):1.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2.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3.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 确定地下水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是什么:1.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2为反映地表水于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采样频次于时间尽可能与地表水相一致。 选择采集水样的容器应充分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最大限度地防止容器及瓶塞对样品的污染,2.容器壁应易于清洗、处理,以减少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类的微量元素对容器的表面污染,3.容器和容器壁的化学或生物性质应该是惰性的,以防止容器与样品组分发生反映,4.防止容器吸收或吸附待测组分,引起待测组分浓度的变化,5.深色玻璃能降低光敏作用。 为确保废水排放总量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应如何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保证:1.保证采样器、样品容器的清洁,2.工业废水的采样,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在输送、保存过程中保持待测组分不发生变化;必要时,采样人员应在现场加入保存剂进行固定,需要冷藏的样品应在低温下保存;为防止交叉污染,样品容器应定点定项使用;自动采样器采集且不能进行自动在线监测的水样,应贮存于约40C的冰箱中。3.了解采样期间排污单位的生产状况,包括原料种类及用量、用水量、生产周期、废水来源、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和运行状况等,4.采样时应认真填写采样记录,主要内容有:排污单位名称、采样目的、采样地点及时间、样品编号、监测项目和所加保存剂名称、废水表观特征描述、流速、采样渠道水流所占截面积或堰槽水深、堰板尺寸,工厂车间生产状况和采样人等,5.水样送交实验室时,应及时做好样品交接工

沉降观测点预埋施工方案

德沁苑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粤长辉龙岗德沁苑商住楼工程地处深圳市龙岗区龙溪,邻近龙岗府路,对面是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办事处龙岗会堂,属新建住宅小区。现场东、南二侧紧邻市政道路,西、北二侧为已成型的建筑。交通较为便利。 1、原有建筑及基坑的沉降、变形观测 由于德沁苑工程地处龙岗商会大厦的东侧,基坑边距路边很近。德沁苑工程地下一层,基坑较深。由于基坑沉降、变形对道路和周边建筑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施工期间,将沿建筑边线设置观测点,定时按期进行沉降及位移观测,并做好记录。若发现异常变化,我们将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 对基坑的监测是本项工作的重点。基坑的安全将直接影响到地下室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进度。监测方法如下: 个监测点。 基准点,每7测;当位移趋于稳定后,则每隔15移。 解决。 此项观测工作包括:偏移观测和沉降观测两部分内容。因此,可用GTS-311全站仪的三维坐标测量模式来进行。其测量方法是:选取两个可以通视的基准点,其坐标和高程已定出(即已知其三维坐标),把全站仪架设于其中一点上,另一点作为后视点,可定期对监测点进行三维坐标测量,即可得出监测点的偏移值和沉降值。 2、新建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反映新建筑物沉降的重要手段。沉降观测点布置位置详见结施“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本身应当牢固,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观测点上必须有明显的突出之处。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准点进行复核,然后设站于建筑物一侧,后视基准点,前视沉降观测点,得出观测数据,做好记录。每次观测必须由三人进行,一个观测,一个复核,一个跑尺。将得出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本次沉降量。工程竣工前将沉降值绘制成沉降观测

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简述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1)监测断面必须有代表性,其点位和数量应能反映水体环境质量、污染物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取得最好的代表性(2)监测断面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去和排污口处,应尽量选择河(湖)床稳定、河段顺直、湖面宽阔、水流平稳之处(3)监测断面布设应考虑交通状况、经济条件、实施安全、水文资料是否容易获取,确保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地表水采样前的采样计划应包括:确定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监测项目和样品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以及需要进行的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布设地下水监测点网时,那些地区应布设监测点(井):1.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2.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3.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 确定地下水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是什么:1.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2为反映地表水于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采样频次于时间尽可能与地表水相一致。 选择采集水样的容器应充分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最大限度地防止容器及瓶塞对样品的污染,2.容器壁应易于清洗、处理,以减少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类的微量元素对容器的表面污染,3.容器和容器壁的化学或生物性质应该是惰性的,以防止容器与样品组分发生反映,4.防止容器吸收或吸附待测组分,引起待测组分浓度的变化,5.深色玻璃能降低光敏作用。 为确保废水排放总量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应如何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保证:1.保证采样器、样品容器的清洁,2.工业废水的采样,应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在输送、保存过程中保持待测组分不发生变化;必要时,采样人员应在现场加入保存剂进行固定,需要冷藏的样品应在低温下保存;为防止交叉污染,样品容器应定点定项使用;自动采样器采集且不能进行自动在线监测的水样,应贮存于约40C的冰箱中。3.了解采样期间排污单位的生产状况,包括原料种类及用量、用水量、生产周期、废水来源、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和运行状况等,4.采样时应认真填写采样记录,主要内容有:排污单位名称、采样目的、采样地点及时间、样品编号、监测项目和所加保存剂名称、废水表观特征描述、流速、采样渠道水流所占截面积或堰槽水深、堰板尺寸,工厂车间生产状况和采样人等,5.水样送交实验室时,应及时做好样品交接工作,并由送交人和接收人签字,6.采样人员应持证上岗,7.采样时需采集不少于10%的现场平行样。 湖泊和水库采样点位的布设应考虑哪些因素:1.湖泊水体的水动力条件。2.湖库面积、湖盆形态,3.补给条件、出水及取水,4.排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5.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循环及迁移转化,6.湖泊和水库的区别

主体建筑沉降观测集采沉降观测点布设标准

2016年至2017年楼体沉降观测集采工程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 2015年8月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 水准基点的设置要求 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或称水准点)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如水准点与观测的距离过大,为保证观测的精度,应在建筑物或构造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一区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水准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并不得少于3个。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不应埋设在道路、仓库、河岸、新填土、将建设或堆料的地方以及受震动影响的范围内),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间距为30~50m,水准点帽头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图1),不得生锈。水准点埋设通常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 图1 水准点材质图 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水准点。

3沉降观测点设置要求 沉降观测工作有周期较长的特点(一般1年以上),为了能够长期稳定的观测,沉降观测点选用永久性观测标志为隐蔽式标志。该标志由标体、标盖和标杆三部分组成;使用时,旋下标盖,将标杆旋入标体内,且保证每次观测时标杆的旋进量一致;观测完毕,取下标杆,旋好标盖。此种标志专供沉降观测使用,易保护不易破坏,且不影响施工和建筑物的外观。在墙体施工完成并在施工模板拆除后,在其承重柱或承重墙高出地面标高约300mm部位,使用水钻在建筑物承重体的选定位置上,打孔深约100mm,然后镶嵌标体,用水泥和建筑胶水封牢。观测点规格详见图2。 如工程外墙多采用干挂石材、玻璃幕墙等,可在其外墙干挂石材施工时,预留10cmx10cm沉降观测孔洞,如建筑物不允许对建筑物外装修面破坏,或无法进行钻孔设点时可用加工好的金属标志,采用环氧树脂胶粘贴在外立面上的方式。 图2沉降观测点规格及埋设图

基坑围护结构监测点布设方案设计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 5.1 监测点布设原则 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 2. 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 3. 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 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 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 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 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 4. 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 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 5.2 围护结构体系观察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 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

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5.4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 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1

江苏城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沉 降 观 测 点 布 置 及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项目部

目录 目录 0 第一章工程概述 (2) 1.1工程概况 (2) 1.2技术依据 (2) 第二章人员及仪器配备 (3) 2.1人员配备 (3) 2.2测量仪器配备 (3) 2.3内业计算 (4) 第三章观测点设置 (4) 3.1制作方法 (4) 3.2设置方法 (4) 3.3保护方法 (5) 第四章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5) 4.1布设规定 (5) 4.2布设位置 (6) 第五章沉降观测点的观测线路....................................................................... 第六章技术要求. (6) 6.1观测要求 (6) 6.2观测等级及要求 (6)

6.3观测注意事项 (7) 第七章观测次数及数据处理 (7) 7.1观测次数 (7) 7.2数据处理 (8)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B-1#~B-3#、B-8#、B-9#住宅楼、B-车库2及围墙工程位于高新区中华园西路北侧、锦淞路东侧。总建筑面积61324.67m2,其中:B-1#楼住宅面积11449.31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2#楼住宅面积6222.22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 B-3#住宅面积6190.07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8#住宅面积12501.72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9#住宅面积11526.6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车库2面积: 13434.75m2,地下1层,层高3.80m。 由于本工程属于小高层建筑,故应进行沉降观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了方便观测,沉降观测点埋设于主楼框架剪力墙上,其标高值为 0.5左右。观测点位置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确定。 1.2技术依据 1.2.1工程依据 1.苏州华造建筑设计院提供的沉降观测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1.2.2国家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8-96 3.《建筑测量变形规程》JGJ/T8-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2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